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作者:周舸 王大鵬 編著 頁數:270 字數:457000
Tag標簽:無
前言
21世紀是信息時代,是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網絡技術,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Internet是全球最大的計算機網絡。目前,Intemet已廣泛應用于軍事、科研、企業(yè)管理、金融與商業(yè)電子化、遠程教育、辦公自動化等領域,它已經成為了一種經濟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必要手段,并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當了解:Intemet,學會應用Internet技術來處理面臨的各種事務。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Intemet知識的學習,作者結合多年教學一線的講授經驗及多次教材的編寫經歷,精心撰寫了本書。本書共分13章,按照5部分組織內容。第1章~第3章為第一部分,是組成原理、技術實現篇。主要介紹了。Intemet的地址結構、TCP/IP參考模型、IPv4、Intemet的各種接入技術、檢測和排除Internet接人故障的基本方法、網絡互連技術以及路由器的基本配置等。第4章~第8章為第二部分,是全書的核心,為網絡管理與應用篇。主要介紹了網絡管理系統(tǒng)的基本功能、簡單網絡管理協(xié)議的工作原理、網絡防火墻技術、網絡病毒、網絡加密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網絡結構化布線、網絡操作系統(tǒng)、Intemet的各種應用以及Intemet的應用發(fā)展趨勢與研究熱點等。第9章為第三部分,是軟件篇。主要介紹動態(tài)網站編程技術ASP與網絡數據庫訪問技術等。第10章~第12章為第四部分,是:Intemet技術發(fā)展趨勢篇。主要介紹了IPv6、網絡服務質量(Oos)控制技術類型、TcP/IP擁塞控制的機制、Qos的兩種服務模型、移動IP技術、第三代Intemet以及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的發(fā)展狀況等。第13章為第五部分,是實驗篇。安排了8個網絡實驗。全書參考教學時數分配:前12章為64學時,第13章為16學時。本書在編寫過程中,作者力求在理論上“講透”,介紹成熟的理論和最新知識,并反映Intemet技術的新發(fā)展。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以應用為目的,以必要、夠用為度,同時更加注重了對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在內容的敘述上盡量做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通俗易懂、簡明扼要,便于老師的教學和讀者的自學。為了讓讀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教材的內容,鞏固加深理解,及時地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每章后面都附有豐富的習題。
內容概要
本書是作者結合多年“Internet技術與應用”課程的講授經驗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編寫而成的。全書共分13章,系統(tǒng)地介紹Internet基礎知識、Internet接入技術、網絡互連技術、網絡管理、網絡安全、網絡結構化布線、網絡操作系統(tǒng)、Internet應用、Internet網站設計與開發(fā)、IPv6、網絡服務質量(QoS)以及移動IP與下一代互聯網技術,還安排了實驗內容?! ∪珪鴥热莩鋵?,結構層次清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語言敘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簡明扼要,便于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學。為了讓讀者能夠及時地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每章后面都附有豐富的習題?! ”緯勺鳛楦叩仍盒S嬎銠C及相關專業(yè)網絡基礎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非計算機專業(yè)的網絡普及教材,還可供相關技術人員自學參考。
書籍目錄
第1章 Internet基礎 1.1 Internet基本概念 1.1.1 Internet的定義 1.1.2 Internet的特點 1.2 Internet的起源、產生和發(fā)展 1.2.1 ARPAnet的誕生 1.2.2 NSFnet的建立 1.2.3 Internet的形成與發(fā)展 1.2.4 Internet在中國的發(fā)展 1.3 Internet的主要功能與服務 1.3.1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1.3.2 Internet的主要服務 1.4 Internet的物理結構 1.5 Internet的協(xié)議結構 1.5.1 ISO/OSI參考模型 1.5.2 TCP/IP參考模型 1.5.3 TCP/IP協(xié)議簇 1.6 Internet的地址結構 1.6.1 什么是IP地址 1.6.2 IP地址的組成與分類 1.6.3 Internet上的幾個特殊的IP地址 1.6.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轉換 1.6.5 子網和子網掩碼 1.7 IPv4的應用及其局限性 1.7.1 什么是IPv4 1.7.2 IPv4的應用 1.7.3 IPv4的局限性 1.8 小結 習題1 第2章 Internet接入技術 2.1 Internet接入概述 2.1.1 接入到Internet的主要方式 2.1.2 什么是ISP 2.2 通過SLIP/PPP撥號接入Internet 2.2.1 SLIP/PPP概述 2.2.2 調制解調器 2.2.3 Winsock概述 2.3 通過局域網接入Internet 2.4 ADSL接入技術 2.4.1 ADSL概述 2.4.2 ADSL的主要特點 2.4.3 ADSL的安裝 2.4.4 PPP與PPPoE 2.5 Cable Modem接入技術 2.5.1 CATV和HFC 2.5.2 Cable Modem概述 2.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點 2.6 光纖接入技術 2.6.1 光纖接入技術概述 2.6.2 光纖接入的主要特點 2.7 無線接入技術 2.7.1 無線接入概述 2.7.2 WAP簡介 2.7.3 當今流行的無線接入技術 2.8 連通測試 2.9 小結 習題2 第3章 網絡互連技術 3.1 網絡互連的基本概念 3.1.1 網絡互連概述 3.1.2 網絡互連的要求 3.2 網絡互連的類型和層次 3.2.1 網絡互連的類型 3.2.2 網絡互連的層次 3.3 典型網絡互連設備 3.3.1 中繼器 3.3.2 網橋 3.3.3 網關 3.3.4 路由器 3.4 路由選擇協(xié)議 3.4.1 RIP 3.4.2 OSPF 3.4.3 BGP 3.5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3.5.1 路由器的接口 3.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3.6 小結 習題3第4章 網絡管理 4.1 網絡管理的基本概念 4.1.1 什么是網絡管理 4.1.2 網絡管理體系結構 4.2 網絡管理的功能 4.3 管理信息庫 4.3.1 MIB的結構形式 4.3.2 MIB的訪問方式 4.4 簡單網絡管理協(xié)議 4.4.1 SNMP的發(fā)展 4.4.2 網絡管理體系結構的設計目標 4.4.3 SNMP的工作機制 4.5 網絡管理工具 4.5.1 HP Open View 4.5.2 TME 10 NetView 4.5.3 Cisco Works 2000 4.5.4 3Com Transcend 4.6 網絡管理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4.7 小結 習題4 第5章 網絡安全 5.1 網絡安全的現狀與重要性 5.2 網絡防火墻技術 5.2.1 防火墻的基本概念 5.2.2 防火墻的主要類型 5.2.3 主要的防火墻產品 5.3 網絡加密技術 5.3.1 網絡加密的主要方式 5.3.2 網絡加密算法 5.4 數字證書和數字簽名 5.4.1 電子商務安全的現狀 5.4.2 數字證書 5.4.3 數字簽名 5.5 入侵檢測技術 5.5.1 入侵檢測的基本概念 5.5.2 入侵檢測的分類 5.6 網絡防病毒技術 5.6.1 計算機病毒 5.6.2 網絡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網絡病毒的主要原因 5.6.3 網絡防病毒軟件的應用 5.6.4 網絡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5.7 網絡安全技術的發(fā)展前景 5.7.1 網絡加密技術的發(fā)展前景 5.7.2 入侵檢測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5.7.3 IDS的應用前景 5.8 小結 習題5第6章 網絡設計與結構化布線 6.1 網絡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與設計 6.1.1 網絡應用需求分析 6.1.2 系統(tǒng)設計與設備的選擇 6.1.3 系統(tǒng)的安裝與調試 6.1.4 系統(tǒng)的試運行 6.1.5 系統(tǒng)的評價 6.2 網絡結構化布線系統(tǒng) 6.2.1 結構化布線系統(tǒng)概述 6.2.2 結構化布線系統(tǒng)的組成 6.3 辦公大樓綜合布線實例 6.4 小結 習題6第7章 網絡操作系統(tǒng) 7.1 網絡操作系統(tǒng)概述 7.1.1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概念 7.1.2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功能 7.1.3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展 7.2 Windows NT Server 操作系統(tǒng) 7.2.1 Windows NT Server 的發(fā)展 7.2.2 Windows NT Server 的特點 7.3 Windows 2000 Server 操作系統(tǒng) 7.3.1 Windows 2000 Server簡介 7.3.2 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點 7.4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統(tǒng) 7.4.1 Windows Server 2003簡介 7.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特點 7.5 NetWare 操作系統(tǒng) 7.5.1 NetWare 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展與組成 7.5.2 NetWare 操作系統(tǒng)的特點 7.6 UNIX操作系統(tǒng) 7.6.1 UNIX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展 7.6.2 UNIX操作系統(tǒng)的特點 7.7 Linux操作系統(tǒng) 7.7.1 Linux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展 7.7.2 Linux操作系統(tǒng)的特點 7.8 小結 習題7 第8章 Internet應用 8.1 Internet應用于家庭 8.1.1 家庭用戶連入Internet 8.1.2 使用瀏覽器瀏覽Internet 8.1.3 家庭娛樂 8.2 Internet應用于電子商務 8.2.1 電子商務及其起源 8.2.2 電子商務的特點 8.2.3 電子商務的內容 8.2.4 客戶機/服務器的工作模式 8.3 Internet應用于移動用戶 8.3.1 無線網絡簡介 8.3.2 無線網絡應用實例 8.4 Internet應用發(fā)展趨勢與研究熱點 8.5 小結 習題8 第9章 Internet網站設計與開發(fā) 9.1 Internet網站設計與開發(fā)概述 9.1.1 靜態(tài)網頁和動態(tài)網頁 9.1.2 CGI和ISAPI 9.1.3 ASP,PHP和JSP 9.2 ASP概述 9.2.1 什么是ASP 9.2.2 ASP的特點及功能 9.2.3 ASP 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原理 9.2.4 ASP 文件的創(chuàng)建與運行 9.3 數據庫在網站建設中的應用 9.3.1 數據庫在網站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9.3.2 結構化查詢語言 9.3.3 ODBC概述 9.3.4 ADO與Web數據庫 9.4 小結 習題9 第10章 IPv6 10.1 IPv6概述 10.1.1 IPv6的發(fā)展歷史 10.1.2 IPv4的缺點及IPv6的技術新特性 10.1.3 IPv4與IPv6的共存局面 10.2 IPv6數據報格式與基本報頭格式 10.2.1 IPv6的數據報格式 10.2.2 IPv6的基本報頭格式 10.2.3 IPv6的擴展報頭 10.3 IPv6 的地址空間 10.3.1 IPv6地址的文本表示 10.3.2 IPv6地址的前綴 10.3.3 IPv6地址類型及分配情況 10.3.4 IPv6地址的配置 10.4 從IPv4過渡到IPv6的方案 10.5 IPv6的應用前景 10.6 小結 習題10 第11章 網絡服務質量 11.1 服務質量概述 11.1.1 服務質量的定義 11.1.2 網絡服務質量的分類 11.1.3 網絡提供QoS保證的途徑 11.1.4 QoS技術類型 11.2 網絡擁塞控制 11.2.1 擁塞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 11.2.2 擁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的區(qū)別 11.2.3 擁塞控制的方法 11.3 TCP/IP的擁塞控制機制 11.3.1 TCP擁塞控制機制 11.3.2 IP擁塞控制機制 11.4 QoS的服務模型 11.4.1 集成服務/RSVP模型 11.4.2 區(qū)分服務模型 11.5 流量工程與MPLS技術簡介 11.5.1 流量工程概述 11.5.2 MPLS流量工程簡介 習題11 第12章 移動IP與下一代Internet 12.1 移動IP技術 12.1.1 移動IP技術的概念 12.1.2 與移動IP技術相關的幾個重要術語 12.1.3 移動IP的工作原理 12.1.4 移動IP技術發(fā)展的3個階段 12.2 第三代Internet與中國 12.2.1 什么是第三代Internet 12.2.2 第三代Internet的主要特點 12.2.3 中國的下一代互聯網 12.3 小結 習題12 第13章 網絡實驗 13.1 實驗1 理解網絡的基本要素 13.2 實驗2 雙絞線的制作與應用 13.3 實驗3 使用“超級終端”進行串行通信 13.4 實驗4 網絡連接性能的測試 13.5 實驗5 組建一個小型對等網 13.6 實驗6 使用電子郵件 13.7 實驗7 DHCP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 13.8 實驗8 DNS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