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出版時間:2004-9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作者:(美)喬納森·布朗  頁數:262  譯者:陳浩鶯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詳細地記錄了多年來這些變化中的概念和心理學自我研究的價值。而且進一步描述了對這個日益重要的社會心理學思想的其他的解釋。新的研究和概念與傳統的和經典的交織在一起,自我概念和很多其他的現象的關系得以通過仔細挑選的研究調查和廣泛的學術探索而被加以解釋。作者編寫了一本使具有非常不同背景和知識水平的讀者都能夠理解的著作。
本書的對象是心理學、社會學和其他領域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本書還可以作為社會心理學的輔助材料或者作為自我的專題課教材。

作者簡介

喬納森·布朗是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于1986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他撰寫和發(fā)表了大量與自我有關的文章,并且是國家科學基金中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獎獲得者。他當前的研究興趣在于探索自尊如何影響人們對于成功與失敗的反應。他的業(yè)

書籍目錄


前言
第1章 導言
心理學家所指的自我
美國心理學界的自我研究
本書綜述
總結
第2章 自我的性質
賓我的性質
自我知覺,自利和自衛(wèi)本能
主我的性質
總結
第3章 尋求自我認識
開始尋求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的來源
人們如何看待他們自己
人們如何保持積極的自我觀念
對引導尋求自我認識的動機的修正
總結
第4章 自我的發(fā)展
自我發(fā)展的理論
自我發(fā)展過程
一生中的自我發(fā)展
總結
第5章 從認知觀點看自我
自我認識表征
自我認識的激活
加工與自我有關的信息
總結
第6章 行為的自我調節(jié)
自我調節(jié)的一般模型
自我與自我調節(jié)
成就領域的應用
自我調節(jié)失敗
總結
第7章 自我展示
自我展示的性質
塑造期望的印象
自我展示和內向性自我概念
自我展示與社會行為
總結
第8章 自尊
什么是自尊
自尊的性質和起源
自尊與對評價性反饋的反應
應用和反思
總結
第9章 抑郁
主要概念
抑郁的自尊模型
貝克提出的抑郁的認知理論
抑郁的歸因模型
抑郁的注意過程
總結
第10章 錯覺與健康
自我認識與心理健康
積極的錯覺與心理健康
積極錯覺的局限性與潛在的危害
總結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人們積極地尋求積極反饋,而不接近或主動避免消極反饋。有一項研究計劃似乎與這種傾向相矛盾,那就是特羅普(Trope,1986)關于成就背景中的任務選擇研究。在這些研究中,首先告訴被試他們將要完成一個智力測驗。然后給予他們選擇測驗的機會。一些測驗被認為能非常有效地確定個體是否有能力;另一些則不然。在幾個調查(如Strube,Lott,Le-Xuan-hy,Oxenberg,&Deichmann,1986;Trope,1975,1979)中,被試表現出更愿意使用能提供給他們有關他們能力水平的測驗。而且,即使測驗能暴露個體能力上的缺陷,情況依然如此?! ∵@些發(fā)現使一些理論家得出人們努力想了解關于他們自己的真實情況的結論(Strubeeta1.,1986;Trope,1986)。然而,這里面有一個問題。這些研究中大量的被試認為他們的能力很高,并且預計自己會在任務中獲得成功。因此,他們所表現出的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可能代表了一種確認自己的確有能力的愿望,以及希望獲得關于他們自身更多的積極信息,而不是真正想要更多地了解自己。只有當人們并不因為信息的好壞而尋求反饋才說明他們想要尋求準確的反饋。成就背景下的任務選擇研究并不滿足這些條件(想要獲得詳細的觀點,請參見Brown,1990;Brown&Dutton,1995a)。策略性信息搜尋行為的進一步的證據  關于對積極反饋的選擇性暴露有另外兩個問題值得考慮。首先,避免消極反饋并不總是明顯的或有意的(Greenwald,1988)。通常,人們認為他們擁有某些能力或天賦,但他們并不是很有把握。所以他們會通過避免某些可能檢測出這種能力的場合來不發(fā)現這個問題(Shrauger,1982)。例如,設想一下,在他內心深處,他認為他的嗓音僅次于弗蘭克·西納特拉。由于他明智地避免了在公共場合歌唱,所以他永遠不會使這一信念得到檢測,因而,他可以一直擁有他是個歌聲優(yōu)美的歌唱家這樣一個信念?! ∑浯?,人們的確在尋求有關特質的可更改的診斷性反饋(Brown,1990;Dunning,1995)。例如,許多教授要他們的同事對他們的原稿進行評論。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因為他們希望得到好的評價(很少有教授會將他們的論文寄給他們的敵人和批評家),但它也反映了他們想提高其作品質量的意愿。但為個體能力的產品尋求反饋與為個體潛在能力尋求反饋是不同的。個體的作品是可以修改和提高的,而能力卻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而,盡管他們可能想要獲得他們論文的反饋,卻很少有教授會要求他們的同事讓他們知道是否同事確實認為他們具有在這一領域作出貢獻的能力,是否他們天生就具備寫作的能力,等等。提高積極自我觀念的社會因素有大量社會因素能使個體保持關于他們自己的積極看法。在很小的時候,多數(盡管不是所有)兒童從他們的父母那里得到了大量的贊揚。他們被過分地表揚和溺愛。隨著兒童的成長,社會反饋仍然是積極的。教師們被鼓勵去發(fā)現每個孩子的“才能”,并讓孩子們知道他們被關注和看重。社會規(guī)范也要求同伴不要給予彼此消極反饋。除匿名的期刊評論外,我們很少聽到我們同伴對我們的真實看法,尤其是當反饋是消極的時候(Blumberg,1972;Felson,1993;Tesser&Rosen,1975)?! ∵x擇性交互作用  選擇性聯盟也使得人們得以保持積極的自我觀念。多數人選擇與喜歡他們的人(而不是不喜歡他們的人)聯合?;ㄒ稽c時間想一想你的朋友們。你難道不認為他們具有許多好品質嗎?同樣,他們可能也是這樣想你的(否則他們就不會成為你的朋友)!選擇與喜歡和欣賞我們的人交往能確保我們所得到的多數人際反饋都是積極的。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將這些反饋納入我們的自我觀念當中(正如反射性評價模型所主張的那樣),這意味著我們最終將積極地看待我們自己?!  ?/pre>

媒體關注與評論

所有讀者都能夠在本書中得到綜合了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知識的有關自我的思想。它的材料是新穎的,研究方法是嚴謹的,表達方式是引人入勝的。這本著作可以作為社會心理學或人格心理學選讀材料,或者是自我專修課的主要教科書,在哪種情況下,讀者都會滿意的品嘗到一道值得一試的學術大餐。

編輯推薦

《自我》的對象是心理學、社會學和其他領域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蹲晕摇愤€可以作為社會心理學的輔助材料或者作為自我的專題課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自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5條)

 
 

  •   真正心理學的學者寫的真正心理學方面的學術著作。

    幾乎全部的理論觀點,假想推測,都輔以實驗數據,是非常嚴謹考究的學者作風。本來嘛,心理學就是建立在觀察、實驗、測量、統計基礎上的科學,而不是夸夸其談自由發(fā)揮的隨意的學說。

    更重要的是,本書非常全面細致的從多個角度談到了自我的概念,對人生的意義,影響等等。信息量大,觀點豐富,讀來非常有啟發(fā),一遍讀下來,旁白都記滿了筆記。

    很值得向所有對心靈成長感興趣的同好,以及從事心理咨詢的同道,還有致力于研修佛學的同修推薦。
  •   通讀本書大約用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也許是因為有一定心理學基礎的緣故吧,讀起來并沒有人們說的那樣艱深。事實上,本書給我的感覺用“受益匪淺”已經不能表達了,應該叫“醍醐灌頂”!

    曾經有人跟我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不是控制別人,而是控制自己。要想控制好自己,就一定要先了解自己。而這一切的緣由,起因都在本書中有著相當嚴謹客觀的說明和論證。

    為什么人們總是對自己感覺良好?什么樣的人容易抑郁,又是什么樣的人遇到挫折更容易振作?我們從什么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又開始認同自己?在本書中你都會找到答案。

    最重要的,是本書出彩的構思和邏輯。與大部分西方研究者一樣,本書作者所持觀點和對觀點的論述都相當精彩。結合大量的實驗數據和各個心理學派別的觀點,幾乎把自我從各個層面全部論述了一遍,你甚至很難找到反駁的空隙。而這也正是本人推薦此書的最主要的理由。

    我覺得,對于任何一本研究性質的論著,嚴謹、客觀而又適時的生動解說,在任何時候都該是受到讀者歡迎的,這也是大多數本國學者出版物最應該學習的!
  •   自我應該屬于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分支,本書寫得生動詳盡,值得多讀
  •   是一本好書,展現了心理學重新重視的"自我"研究.正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這是一本資料收集全面,內容展開具有邏輯,分析透徹,且具有體系性的自我心理學優(yōu)秀書籍,書中幾乎沒有廢話,確實值得一讀。
  •   翻譯相當專業(yè)~書也好綜合的介紹了人格層面自我理論的不同學派觀點很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
  •   這是一本心理學專著,可作為心理學專業(yè)教材或拓展讀物。內容豐富,材料扎實,翻譯的很流暢,說實話這點挺難得。就是紙質稍差,字號小了點。
  •   非常好的一本教材,我第一本關于心理學的教材........入門書籍.如果是希望生活性,實用性非常強的書,此書也許就不太適合了!想做系統學習和深入研究的,還是不錯的!
  •   非常棒的書!極力推薦!
    我們的生活總歸和自我意識糾結在一起。想作為一個成功的人、幸福的人,了解自我是第一要義。這本書有點學術化,但還是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和學術理論。因此,我們需要有耐心品讀,就會有很系統的收獲。
  •   本書已讀,非常專業(yè),但需要一定心理學知識才能悟的更好.
  •   心理學經典書籍,看看總是沒錯的!
  •   學點心理學
  •   從研究的意義上去解讀自我,自我研究的方法,發(fā)展歷程等等
    值得一讀
  •   在談論自我的著作里,這是非常深入的一本教材。語言非常生動,但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功力,建議輕易不要試,自我感覺有些吃力,但我喜歡這種感覺。
  •   好書,推薦,適合自我心理探索的人,為自己的迷惑提供一些思路
  •   《自我》一書,是了解自我,健康生活的好書。
  •    最近強打精神讀完了這本書……
      不得不說:好書!
      
      就我個人尋求心理問題之答案的取向來看,本書最酷的地方在于它提出自尊的“情感-認知”兩成分。
      
      我目前尚不能確定是否所有心理問題均與自尊有關。但似乎如此。
      
      那么,從這個基礎上說,改善一個人心理問題的途徑有兩個,但我不能斷定只采用其中一種能夠完全走向健康——認知方向和情感方向。情感方向就是人本主義和客體關系,甚至包括行為主義,認知方向就是認知療法。前者的缺點是漫長;后者的缺點是讓人難以接受。
      
  •   這是一本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就為以后的自我實現做了個好的鋪墊,值得大家閱讀!
  •   對了解自我的各個方面都很全面的一本書~雖然篇幅不多~但是結構很清晰~
  •   希望對自我感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這本書
  •   靜下心來,用心翻一翻
    詹姆斯一百多年前就有關于自我那么深刻的見解——膜拜
  •   很深刻,自我的剖析,得耐心慢慢看
  •   對了解自我很有意思
  •   真是難得。在書店翻過,并不覺得好。不抱希望的買來,看進去后發(fā)現很有意思。很認真、很講求知識的教科書,但又很有趣味,難得的兩全,謝謝作者。
  •   讀了前四章,寫得很好。作者對這個領域的來龍去脈寫得十分清楚不過學術性太強,不太適合普通讀者
  •   是一本好書,值得讀一讀的
  •   通俗易懂,而且內容比較全面,寫作風格我很喜歡,值得一讀的好書
  •   很棒的一本書!仔細地讀了三個晚上!
  •   我沒有專業(yè)背景,純屬興趣買的書,但是覺得能看懂~裝訂簡潔,印刷精致,感覺很不錯
  •   我是誰
    這本書讓我們通過全方位的了解,給自己和別人共同確立他的我
    在我 我 我中我們知道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不同 我們的周圍
  •   好書!好好學習!
  •   好書,但是 有點深度 看不太懂
  •   好書印刷也不錯
  •   一本專業(yè)的好書
  •   剛拿到書的時候覺得封面的畫還挺入題的 但用的紙實在不敢恭維 內容實在不再不錯 雖然是專業(yè)書 讀起來卻像大師寫的專業(yè)書 朗朗上口 然后看了下出版信息一本2004年出版的專業(yè)書 到現在居然印了7次 足見作者寫作功底 這么好的書 用這么差的紙印刷 真有些可惜
  •   這本書寫得很詳實,很適合我的需要
  •   一個偶然的要會知道有這本書,閑下來看一下
  •   希望能好好用這本書找到靈感~~
  •   一本很經典的書,讀過之后,愛不釋手,受益匪淺,希望可以購買到英文原版,不知是否可以達成心愿?
  •   作者視野開闊,而且翻譯印刷都很good,強烈推薦
  •   還沒有看,感覺有點難
  •   還不錯吧。、、
  •   還沒看,相信不錯~~
  •   老師推薦的,應該不錯~
  •   好像很難的樣子
  •   拿在手上就有種想要看的感覺,印刷什么的都很不錯,而且是考博推薦書籍
  •   書挺好,就是很難看的懂
  •   看了目錄,翻看了前面幾頁,還不錯。
  •   質量挺好,有點看不懂
  •   還沒看,但是書總是有益的!
  •   很不錯,易讀易懂
  •   書很好。應該是正版。
  •   是正品,價錢合理
  •   不錯,下次將這套買全
  •   啊啊
    有一點 如果只想作初步了解趣味性稍顯不足
    好吧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自我: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ok
  •   這是一本關于自我的心理學研究綜述性質的書,內容豐富、敘述嚴謹,細看的話,還挺有趣的。但是,如果你抱著看一般心理勵志圖書的想法,一定會失望了。
  •   自我心理學給人以精神寄托,人本主義心理學抓住了這一點
  •   閱讀材料,大量的實證數據,如果你有心,能夠多少學到一些心理學常識,包括實證數據。但具體操作層面沒說,也不是這本書關心的地方。因此,只能算閱讀材料了。
  •   文化心理學讀本系列圖書中的一本經典著作,很喜歡。
  •   對于我這種非心理學科班的來說,閱讀有點難懂,需要集中精神細度,才能體會到其中內容,很專業(yè),是一本好書。
  •   因為她在研究這個課題,所介紹我看這本書,所以就買回來了,呵呵,還沒仔細看。
  •   發(fā)現這是本非常嚴謹和專業(yè)的書。
    同時,發(fā)現這本書的一個印刷上的瑕疵,就是紙張薄,容易看到對面頁的文字!
    以后認真閱讀后給大家繼續(xù)評論!
  •   看了引言認為還不錯,值得慢慢品味,閱讀中Ing
  •   包裝還可以吧,紙張也算不錯,總的來說滿意!
  •   值得認真閱讀,雖然比較難。
  •   值得一讀,不過需要耐心 呵呵
  •   跟<親密關系>是一套的,都很好.
  •   書挺好的。經典讀物~喜歡~
  •   經典之作,就是字有點小。呵呵。
  •   不是很新 有劃痕
  •   好像是刪減了
  •   內容平實,缺乏生動
  •   書很好、發(fā)貨很快
  •   知識點特別多,要慢慢消化,導師必讀書目之一
  •   系統全面深刻
  •   送貨快,態(tài)度好。不錯
  •   書很快就送到了,當當不錯,贊一個
  •   我是誰?誰是我?
  •   本來是自我心理學老師推薦的教材,看過之后發(fā)現像有些心理學著作一樣,貌似哲學、、、看得頭疼。
  •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業(yè)余愛好者,這本書是有些深。不大適合
  •   不是心理學專業(yè)的,業(yè)余讀讀有點枯燥
  •   主題定于自我,內容基本涉及了自我方面的諸多相關研究。作為科普性的專業(yè)讀物,可讀性比一般好一些。然而關于自我的一些發(fā)現,還是可以讓人獲益匪淺。
  •   書籍很專業(yè),需要花時間來閱讀,很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   非常好的書,經典且有用
  •   書看起來不錯,還沒看內容,送貨好像比前段快了些。
  •   嗯,一般吧,有點像盜版的··
  •   內容很好,只是字太小,排版太滿,看起來累。
  •   概述較多的理論探討和實證數據,只是自我的范疇過于復雜攪得人暈暈的
  •   自我自我
  •   自我,不自我,反正我寫不出來
  •   很好,很有幫助,看了有收獲
  •   很不錯的書,價格便宜,東西不錯
  •     在亞馬遜上查訂單,發(fā)現這本書是2009年9月20號下的單。彼時尚無太多可支配資金的我,唯有買書時能稍為慷慨,卻也只能入手那些確認是心頭好或者真的對自己有用的書,這本書就屬于后者。
      
      2009年可以說是我人生到目前最低谷的一年,買這本書即是自救的辦法之一。孰料之后的生活漸漸有聲有色,再加上這本書最開始的兩章術語遍布可讀性不高,閱讀計劃便無限期擱置了下來,直到今年。
      
      一直覺得自己的自我意識比較缺失,這不是指沒有主見,而是在很多時候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是閱讀這本書的最大動機。
      
      結果這本書解答的遠遠超出了上面的問題。
      
      這基本就是一本幸福生活指南。
      
      第一次感到這點是在第95頁:
      “自我復雜性上的差異會影響人們對積極事件和消極事件的反應。個體的自我表征越不復雜,他對于積極事件或消極事件的反應越極端?!志S爾認為,這是因為你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依靠。假設你有著高自我復雜性,輸掉一場官司并不會讓你深受打擊,因為你還有很多其他方式來緩沖這種打擊?!?br />   
      這說明了簡單的生活看起來恬淡美好但經不起打擊。為了生命中那些說不準的事件,讓你的生活維度豐富起來很有必要。
      
      第120頁:
      “人們關于自我的看法也通過期望-價值模型中的價值成分影響著目標選擇過程。人們所看重的東西是與他們的自我概念相聯系的?!傊?,我們可以說人們會更看重與自身相匹配的行為?!?br />   
      現在想起來,我的“期望”之一可能是,“做一個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人”,這一點影響了我對于諸多愛好的執(zhí)著(比如科幻、攝影)、對諸多東西無理由的排斥(比如奇幻)以及對于在面對諸多熱點時選擇拒絕跟風(比如哈利波特),等等。
      
      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行為不止是有問題的,而且代表了一定程度上我的自我意識的缺失——大概越是缺乏自我意識就越要用這些手段來加強“自我”的存在感吧。
      
      而實際上,應該做的是去體味生活中的所有事物,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從中去享受給自己帶來美感的東西。
      
      在后面講到自尊和抑郁模型的時候就有了更多的體會,比如:
      - “低自尊者的最大問題是他們的自我價值是有條件的。而高自尊者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能夠在失敗的時候也不會對自己感覺很差?!?br />   - “條件性人際定向的人具有過高的人際依賴需求?!麄儗澩蛺鄣男枨笫遣婚g斷的,事實上是無法得到滿足的。”
      - 當人們(1)感到無法控制重要的生活事件,以及(2)將這些事件歸為內部的(這是我的原因而不是環(huán)境的原因)、穩(wěn)定的(這不是暫時的而是永遠的)、涵蓋一切的(這會影響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這一個方面)原因時,抑郁就產生了。
      - “康韋等人認為,抑郁者反復思考自我是試圖更好地理解自己。他們想結束痛苦,并相信自我反省和仔細的自我觀察能達到這個目的。(而實際上恰好相反)”
      
      這些話差不多都是一針見血水平,于是我儼然已中針無數失血過多。尤其最后一條居然點出了我買這本書的原因,這算是作者埋的彩蛋么?
      
      所以在以后每當我再想去自責,再有負面想法的時候,就會提醒自己,嗯,你想太多,一切會好的。
      
      個性說起來改變很難,但是幸福生活是任何人都無法拒絕的。因此,這本書的好處就在于,從理論上讓你了解自己所處的狀態(tài),并且給你一個改變的方向。至于怎么改,你自己去悟。
  •     第一章 導言
      
       1. 自我由兩個方面構成:主我和賓我。主我指自我中積極體驗世界的哪一方面。賓我指自我中被我們注意思考或感知的哪一方面。主我包含在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當中,賓我并不總是我們經驗的一部分
      
      第二章 自我的性質
      
       1. 情感出于本能,人們被鼓勵體驗積極情感,而避免體驗消極情感。
       2. 其他人也可以成為自我感受的的重要來源,人們會沐浴在他人的成就之下。
      
      第三章 尋求自我認識
      
       1. 人們獲取自我的愿望由三方面驅動:自我提高需要(想要對自己感覺良好,避免感覺不好的愿望)、準確性需要(了解我們真正樣子的需要)、一致性需要(使我們的自我觀念保持一致,防止發(fā)生變化)
       2. 在需求關于他們自身的信息時,人們參考了多種自我認識的來源:物理世界、和他人比較、納入他們的看法、內省、考察行為發(fā)生的背景并提取恰當的線索。
       3. 多數人用非常積極的詞匯形容自己。許多人相信他們比大多數其他人都更好。
       4. 人們對自己的評價并不總是準確。會受到主觀愿望的影響。尤其是在自我以及社會所希望的方面。
      
      第四章 自我的發(fā)展
      
       1. 在青春期,自我描述變得更加普通和抽象,更多地強調潛在的心理特征(如感受、動機),而不是可觀察到的物理特征。
       2. 在成年期,人們關于自己的看法相當穩(wěn)定。當人們的生活發(fā)生變化時,新的統一性特征出現,但人們會以一種能使他們保持連續(xù)感的方式來對這些體驗進行解釋。
      
      第五章 從認知觀點看自我
      
       1. 信息加工依賴于先前的知識和經驗。人們關于自身的看法是影響信息加工的一類知識。
       2. 自我概念很重要,并且具有像自我圖式所具備的確定性功能。自我圖式影響了大量的心理過程,包括我們所注意的、所記得的、如何知覺和判斷他人,以及我們的行為。
       3. 自我評價中的對比效應很普遍。當其他人比個體優(yōu)秀時,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往往傾向于消極一些。但當人們在心理上和他人有接近感時,會產生同化效應。
       4. 盡管人們對他們自身的看法隨著周圍的環(huán)境而變化,但這些變化是適中且短暫的??偟膩碚f,人們的自我概念隨著時間的變遷以及環(huán)境的變化表現出了相當的穩(wěn)定性。
       5. 個人的信息比非個人的信息更容易記憶。(人們更容易記住自己的事)
       6. 個人信息通常會產生自我服務偏見。動機和認知過程共同產生了這些偏見。
      
      第六章 行為的自我調節(jié)
      
       1. 影響自我調節(jié)的三個過程:自我效能感(人們對于自己能否達到目標的信念)、可能自我(人們對自己將來可能成為的人的想法)、自我意識(人們關注自身或關注周圍環(huán)境的程度)
       2. 多數想象自己會成功,并且對成功有著高期望的個體,自我效能感高,會在任務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3. 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個體所確定的目標、個體準備達成目標的決心、個體愿意為實現目標所花費的時間和努力。
       4. 可能自我指的是個體關于他們將來樣子的看法。這些可能自我中有一些是積極的,另一些是消極的。生動清晰的可能自我描述會通過影響個體的價值觀而影響個體的目標選擇??赡茏晕乙材軒椭鷤€體專注于他們的目標上。
       5. 關注自我的個體比起較少關注自我的個體來更愿意將他們當前的狀態(tài)與相關標準做比較。當期望是有利的時,聚焦于自我的注意能產生高度的努力,持續(xù)的堅持,以及出色的績效;當期望是不利的時,這種對自我的關注就會導致不努力,堅持性差,以及低下的績效。
       6. 作業(yè)成績也受人們所采取的目標影響。一些人總是努力向自己或他人證明他們是有實力的,另一些人總是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自我。即一些人是外部動機,另一些人是內部動機。
       7. 過低的自我意識,無法對當前的行為與適宜的高層次標準進行比較,會導致攻擊性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太高的自我意識有事會產生自我破壞(酗酒或尋求刺激)行為,由此來降低自我意識水平。
      
      第七章 自我展示
      
       1. 自我展示旨在創(chuàng)造、修改和保持自己再別人心目中的印象
       2. 五種常見的自我展示策略:逢迎討好(我們努力讓別人喜歡自己)、自我提升(我們試圖向別人證實自己的能力)、威脅(我么能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強硬或無情的)、榜樣化(創(chuàng)造道義上善良和正直的印象)、哀求
       3. 可驗證性是影響可信度的重要因素。人們的行為越能被驗證,他們越可能以符合事實的方式展示自己。
       4. 人們通常是自己行為的觀眾。說服別人自己擁有某種品質的過程通常以說服自己為結束。即可能是主動,也可能是被動。
       5. 人們總是想讓別人相信自己擁有積極的品質。其中大部分的意圖真實地反映了個體內心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欺騙或者誤導。
      
      第八章 自尊
      
       1. 自尊的認知模式假定自尊發(fā)展與理性的加工過程中。人們考察自己的各種品質,并按照某種方式整合這些知覺,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自尊感。各方面的知覺可以簡單相加,也可以按照重要性進行加權。還有一種可能是,自尊取決于我們目前的自我意象是否和理想的自我意象相吻合。
       2. 當高自尊的人失敗是,他們會感覺到失望,而且他們能夠接受失敗意味著自己某一方面能力的缺陷的事實。然而他們不會把失敗當做對自己品質的整體否定,失敗不會讓他們覺得恥辱和羞愧。
       3. 低自尊的人采用自我保護取向。很多時候,他們不愿意冒險,而寧愿考慮回報更少,但很安全的選擇。高自尊的人更傾向于自我增強。他們愿意接收可能會帶來更多回報的挑戰(zhàn)和冒險。
       4. 自我批評、缺乏自信和消極的自我評價不是低自尊者基本特征。
      
      第九章 抑郁
      
       1. 大部分抑郁是對特定生活事件的反映。這些事件是指失去愛、安全、認同或自我價值的來源。愛人去世,一段重要的浪漫關系的結束,或者一次重大的個人失敗都是典型的事例。
       2. 當抑郁產生時,人們從消極的角度看待自我、世界一級自己的未來,選擇性的加工和關注消極自我信息。這些傾向轉而導致抑郁的其他癥狀,比如睡眠障礙,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以及抑郁感。
       3. 比起非抑郁者,抑郁者更傾向于對消極生活事件作出內部的、穩(wěn)定的、涵蓋一切的歸因。這些傾向也使人容易產生抑郁。
      
      第十章 錯覺與健康
      
       1. 許多健康的人并沒有正確的自我觀念。相反,他們過渡積極地看待自己、自己產生預期結果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未來。
       2. 當人們面臨應激性生活事件時,積極錯覺可能尤其有助于人們應對這類事件。在這樣額情景下,夸大自己的控制力,并保持樂觀的人能做的更好。但過分的積極錯覺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
      
  •     說一下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些概念吧。
      
      1、高自尊:
       特點:①認為自己的能力比較高(和實際能力大小無關)
       ②情感模型認為:歸屬感和掌握感構成了高自尊的本質,而且這些感覺是在人的早期發(fā)展起來,很大程度上是親子關系的結果。往往有安全的人際關系(無條件的被接納和被愛)
       ③高自尊的人,設置自我阻礙是因為把自我妨礙當做了自我增強的手段,他們暗示自己:“我們具有很強的能力,即使是在自己為自己設置障礙的情況下也能通過”
       ④高自尊的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認為
  •     《世說新語?品藻第九》有一則著名的典故:
      
      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竼栆螅骸扒浜稳缥??”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殷浩的妙答由此千古流傳。
      
      在花了三四周時間讀完《自我》之后,我想也許可以用這個小故事做一條線,用它貫穿這本書里的部分自我心理學的信息。需要說明的是,(1)像我之前的許多讀書筆記一樣,本文呈現的只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它們往往都只是散亂、粗淺的信息碎片,而不會像思維導圖筆記那樣保留原書的結構;(2)我所有的陳述僅是一位業(yè)余讀者轉手后的觀點,現學現賣,僅供自娛,如有差錯,概不負責。
      
      
      【自我認識的來源】
      
      一般來說,自我認識有三個信息來源:物理世界、社會世界和內部(心理)世界。如果我的理解沒錯,自我認識最重要的來源應該是社會世界,具體來說又有社會比較和反射性評價這兩種方式。比如說,你對自己的身高的自我認識可能來自跟身邊人進行的比較(通過社會比較),或者讓朋友談談你的身高(通過反射性評價)。
      
      說到社會比較,大家都不陌生。多數時候,你認為的“我很帥”實際是“我比其他人帥”,你感覺到的“我很聰明”實際是“我比我的兄弟姊妹聰明”。需要負面的例子嗎?好吧,他的名字可能叫“別人家的XX”。從前,他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從不貪玩從不貪吃從不打架從不在同學椅子上倒插釘子?,F在他是“別人家的老公”,他聽老婆嘮叨給老婆按摩陪老婆逛街聽老婆講笑話的時候笑得也很及時?;笢匾膊焕?,面對與自己齊名的殷浩,“常有競心”的他忍不住問道:“卿何如我?”這句話可以翻譯成“你跟我比,怎么樣?”,按現在的問法就是“親,你覺得你和我哪一個更牛???”桓溫的表現可以理解為,這是他進行自我認識的方式。
      
      除了社會比較,桓溫這一次的表現其實也可以用反射性評價來描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902)認為,人們觀察自己是如何被他人看待的,這種知覺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我們自己。他提到了一個術語:“鏡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就是以他人為鏡子,即我們在他人眼中所看到的自我。
      
      另一位學者金奇(Kinch,1963)則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反射性評價模型,它包含三個部分:
      
      他人對我們的真實評價→我們對這些評價的知覺→我們的自我評價
      
      具體到桓溫這里,他的反射性評價是這樣完成的:
      
      殷浩對桓溫的真實看法(“你就是個大老粗!”)→但殷浩嘴上說得很委婉,很玄乎,像繞口令。(“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保┻@個評價反射到桓溫這里,他聽了肯定會據此做出一番判斷。(“在殷浩心目中我到底是個什么形象?……”)→此番反射性評價將成為桓溫自我認識的一部分。(“我會是這個時代的封面人物嗎?YES I WILL!”)
      
      如果為了好記,“反射性評價”或者可以看作是“以人為鏡”的心理學版;如果為了學術范兒,它也可以這么表述:我通過觀察你如何看待我來決定我如何看待我自己。
      
      憑空懸想,社會比較可能造成的弊端是:讓人迷失,讓人執(zhí)著于攀比,甚至于“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自我的發(fā)展】
      
      與我預想的不一樣,此書認為人類出生時就具備了自我意識,當然,像我們的身體一樣,我們對自身的看法也是一直在發(fā)展、變化的。研究表明,年幼兒童(3-8歲)對自己評價最高。9-10歲兒童對自我的評價就不那么高了,但和他們對別人的評價比起來還不算低。這種下降趨勢一直持續(xù)到青春前期,一直到他們從小學進入初中。但到了15歲這種狀況開始發(fā)生逆轉。從那時起一直到成年早期,他們的自我評價都呈上升趨勢。(85頁)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何青春前期是人生中的困難階段了。殷浩說“我與我周旋久”,青少年時代的自我糾纏尤為激烈,它常常是一段糾結的歲月,自戀與自憐交錯,恣肆狂妄與妄自菲薄并存。
      
      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可能會被接踵而至的多重變化弄得手足無措,“它們包括身體變化(如月經來潮)、認知變化(形式運算思維的出現)和社會變化(社會期望的轉變和友誼模式的變化)”。(86頁)埃里克森用“同一性危機”來描繪這些能影響青少年看法和情感的變化。他指出,伴隨青春期而來的許多變化都是突然性和暫時性的,并不會一直存在。這會造成自我概念的混亂和不穩(wěn)定。青少年必須在兒童時代的自我和現在的自我之間尋找連接點,并將他們關于自己的各種看法融合到統一的自我概念當中去。換言之,他必須形成穩(wěn)定和統一的自我觀念。(86頁)
      
      埃里克森相信,當青少年在三個主要的領域做出承諾,那么這些問題就得到了解決:(1)職業(yè)(選擇一個職業(yè));(2)意識形態(tài)(建立一種宗教信仰、政治傾向和一般性的世界觀);(3)性取向(確定他們的性取向和產生與年齡相一致的性角色行為)。
      
      在歷史上,這些承諾并不難做。在工業(yè)革命以前,青少年為家庭農場工作或當學徒從而承擔起家庭的指責。他們也會信奉父母所信奉的宗教或政治信仰,而且,由父母來決定他們的終身大事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今天情況則大不相同。至少在現今的西方社會,青少年能夠自由地選擇他們的職業(yè)、意識形態(tài)和結婚對象。這種自由明顯是具有先進意義的,但它也并不意味著不會付出代價。今天,青少年必須決定他們是誰以及他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就導致了埃里克森所描述的同一性危機的出現。(87頁,有刪節(jié))
      
      讀到這里,不由得聯想——今日之中國不就像青少年一般置身于劇烈變革、騷動不安的狀態(tài)中?我們這個民族也在他浮躁、多變的青春期,既蘊藏著元氣淋漓的生命力,又有著大夢初醒的迷惘、破繭重生的痛楚以及自我迷失的危險。生于今日之中國,不能不憂,不能不懼,不能不喜。
      
      言歸正傳。時至今日,與青春期相伴的消極后果固然不少,但是否青春期總是帶來壓力?
      
      回答應該是“不”。盡管許多青少年面臨各種問題,并且可能體驗到自我概念的暫時性失調,但這些變化很少是極端的或長期的。而且,這個時期也會出現許多積極的變化,包括與同伴群體聯系更緊密,對自由和控制有一種全新的感受。處于這些原因,多數青少年并沒有體驗到術語“同一性危機”所指的苦悶和混亂。
      
      多數青少年成功地度過了這個階段,他們沒有出現任何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并且形成了積極的個人同一感,在成功地形成了良好的同伴關系的同時與家庭的聯系也更為緊密。(88頁)
      
      這或許也就意味著,我們應當關注青少年,他們正經歷著人生中的重大困難,而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必過于憂慮,畢竟多數人都成功地度過了這一階段,破蛹而出,翩然飛舞。在那之后,正如你能猜到的那樣,你的人格特征在30歲以后就不怎么改變了。這種穩(wěn)定性也標志著人們對自我看法的穩(wěn)定。
      
      
      【多數人自視偏高】
      
      《晉書?殷浩傳》:“溫既以雄豪自許,每輕浩,浩不之憚也。”由此可知,桓溫固然自視甚高,與之齊名的殷浩其實也毫不示弱。事實上,雖然一般人不如桓溫那么自負,但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評價都高于實際水平。一項面對100萬美國高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
      
      7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領導才能高于平均水平,60%的學生認為他們的運動能力高于平均水平,85%的學生認為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在這些人當中,25%的人認為自己屬于最出色的1%那部分人里的一員。(本書56頁)
      
      這顯然與事實不符。或許你認為年少輕狂的高中生不具備代表性?那么看看成年人吧:
      
      在一項調查中。90%的商務經理認為他們的成績比其他經歷更突出,86%的認為他們自己比同事更道德(引自Myers,1993)。另一項研究發(fā)現94%的大學教授認為他們所做的工作要高于平均水平(如癌癥、艾滋?。?。最后,在面對疾病時,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也表現出了同樣的趨勢。(本書56頁)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定義為“正向偏見”(54頁),或是“夸大性自我欺騙”(239頁),又或是“積極錯覺”(241頁),我懷疑它們原本是一個詞,只是各部分的譯者沒有統一譯法而已,總而言之,這種對自我的“積極錯覺”具有如此明顯的普遍性,以至于它幾乎可以說是心理健康的特征(239頁)。
      
      良好的自我感覺似乎充當了精神鴉片的作用,“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相信自己能夠獲得成功的人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這種努力會持續(xù)得更長久?!趥€體遇到困難和障礙時這種情況尤為明顯。”(123頁)
      
      
      與此相對應的是,老話說的“自知之明”則可能給心理健康帶來不良影響。有學者認為抑郁者“缺乏自我保護性的積極看法”,另一位學者甚至創(chuàng)造了一個術語:“抑郁的現實主義”,用來指這樣一種可能性:那些抑郁的人可能擁有更客觀的自我認識。(240頁)
      
      據說有位詩人說過,“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上述現象倒是可以作為這種觀點的佐證。但我依然相信,極少數真正的心理上的強者是敢于正視自己的。
      
      
      【自尊】
      
      讓我們假設這樣的情景——你是白雪公主,逃出王宮,找人問路:請問怎么才能找到七個小個子的人?好心人給你指路。于是你來到森林,看到一間小木屋,里面排列著七張小床。你就躺下睡著了。傍晚,七個小人回來了,你欣喜若狂:“你們就是我命中的七個小矮人吧!”七個人面面相覷,然后說:“姑娘,你走錯地方了,我們是葫蘆娃?!?br />   
      親愛的公主,這樣的挫折將給你怎樣的影響?古人說得好:“月亮有陰晴圓缺,工資有漲有跌?!蹦惚囟ㄓ械靡庵拢脖囟〞惺б庵畷r。研究表明,自尊——這里的“自尊”與我們平常意義上的“自尊”稍有不同——總體上對人們應對成功的方式影響很小,自尊發(fā)揮作用最大的地方實在人們面對挫折的時候。遭遇失敗時,低自尊的人會感覺羞愧和恥辱,甚至讓他們覺得自己無用,也不受人喜歡。而高自尊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受挫時會覺得悲傷和失望,但他們卻不會羞恥,他們不像低自尊者那樣把失敗當成對自己的整體否定。
      
      這是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之間最核心的差異。低自尊者的問題是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是有條件的。如果成功了,你認為自己很棒,并以己為榮。但是如果失敗了,你就會認為自己很差,并以己為恥。但高自尊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可以失敗,但他們仍然認為自己很好。高自尊者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能夠在失敗的時候也不會對自己感覺很差。(188頁)
      
      為什么失敗對低自尊者有更大的影響?有兩類理論嘗試對這種現象進行闡釋。一類是認知模型,這個模型從假設低自尊者懷疑自身能力開始;這反過來會讓他們預期自己會失敗,并將失敗歸因為自身能力低下。然后,這種挫敗感就會波及自我概念的其他方面。情感模型則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在小時候,低自尊者只要一犯錯誤,他們的自我感覺就會變得很差。長此以往,一旦面對失敗,這種情感便會再次激發(fā)。但是這種情緒不受認知調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發(fā)的、內在的、也是非理性的。愛潑斯坦(Epstein,1980,p.106)稱:
      
      高自尊者通常都會有一對很愛他們的父母,他們以孩子的成就為榮,并會容忍他們的失敗,這樣的人傾向于擁有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并會容忍外在的壓力,而不會因此變得非常焦慮。雖然他們也會因為一些特殊的經歷而感到失望和沮喪,但他們會很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相反,低自尊者卻有一對不贊同他們的父母,他們的對孩子的失敗很苛刻,對成功也只有短暫的快樂。這樣的個體對挫敗和拒絕過分敏感,對挫折的容忍度低,容易陷于失敗的陰影而難以恢復,生活態(tài)度也很悲觀。(193頁)
      
      需要說明的是,低自尊者并未用消極的詞匯來描述自己。他們認為自己具有很好的品質,雖然他們在失敗時感覺到恥辱和羞愧。
      
      這并不是因為缺乏積極的自我評價,而是一種無法說明的差勁感,一旦失敗就會自動地表現出來。實際上,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像一個的自尊的人這么說:“是的,我知道我是一個聰明的,具有吸引力的人,我可以把很多事情做好,但我就是不能自我感覺良好,特別是在我失敗或者犯錯誤的時候。”(198頁)
      
      那么,有沒有可能通過心理干預提高自尊呢?有。本書作者喬納森?布朗說:
      
      與通過建立自信(“你可以做到”)來訓練低自尊者相反,我認為我們應該幫助人們認識到:“我做不好也沒關系,那并不意味著我很差。”不幸的是,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著難。我不是臨床心理學家,我在該領域的建議不過是直覺而已。同時,我的直覺還告訴我,安全的人際關系能夠創(chuàng)造高自尊的歸宿感和掌控感(我看做定義高自尊的特征),其中人們可以感覺到自己被無條件地關愛和接納。(199頁)
      
      
      【自我妨礙】
      
      這是這本書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詞。
      
      自我妨礙(self-handicapping)是指人們給自己的成功設置障礙的行為。那些考試臨頭卻依然埋頭上網的學生,那些比賽之前卻不訓練的運動員,他們的行為都屬于自我妨礙,這些行為使成功的可能性減小,但它們能使人不把失敗歸因于自身能力的不足,讓自己保持勝任的形象。(63頁)不是常有這樣的“聰明的懶學生”嗎?他們總是自恃聰明,卻不愿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
      
      自我妨礙同時具有兩種功能:(1)它為失敗的痛苦提供了自我保護(不是我能力差,只是我沒認真對待罷了);(2)如果成功了則提供自我增強(瞧,天才就是這樣,不用功也能學好)。(189頁)
      
      事實上,這樣的學生是害怕自己努力了卻學不好,于是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了沙子里,逃避挫折。他們的潛意識似乎在傳達這樣的信息:“我寧愿人家說我懶,也不愿別人認為我愚蠢!”
      
      研究還表明,自我妨礙行為最可能在公開表演的情境下發(fā)生。只有當參與者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被別人知道的情況下,他們才主動為即將到來的任務設置障礙。(155頁)
      
      
      【防御性悲觀主義】
      
      直接引用吧:
      
      我大學時代的一個朋友過去常常激怒我。在每次測驗前,她總會告訴我她有多緊張,以及她認為她的考試成績會有多糟。然而永恒不變的是,每次測驗她總是得到最高分?!S著對她了解的深入,我意識到這種低期望策略是她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Norem & Cantor把我朋友的這種行為稱為防御性悲觀主義(defensive pessimism)。防御性悲觀者除了總能獲得成功外,他們還總是懷疑他們是否能獲得成功?!@并不意味著防御性悲觀者采取了被動的態(tài)度。事實上,恰恰是其對立面才是真實的。對可能問題的關注提醒防御性悲觀者確信可怕的事情不會發(fā)生。這是防御性悲觀者成功的關鍵因素。在需要表現的情境中,他們會感到焦慮不安和缺乏控制感。為了抑制這種焦慮感,他們小心地應對所有可能導致情況變糟的問題,從而采取積極行動來避免這些錯誤。因此,對消極可能性的設想激勵著防御性悲觀者努力奮斗從而表現得更好。(129頁)
      
      
      【小結】
      
      先說版本。此書屬于人民郵電出版社“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第一批,由三位譯者合作翻譯,譯筆一般,不至于讀不懂罷了。紙一般,字偏小,排得也有些密。
      
      內容上,從上面引文表示的年份也可以知道,這本書的信息大概是比較陳舊的,原編者、作者的序言署名之后都沒有時間,不知是否編者有益刪去了?!珜ξ疫@樣的門外漢來說,其實無所謂。也許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本書算不上好看,但我多數時候還是讀得津津有味,有那么多讓人覺得新奇的東西。讀書入迷的時候,那種物我兩忘的感覺多好??!順便說一句,這書的作者似乎蠻喜歡文藝,每個章節(jié)前都引用一些警句和詩歌,大多很有味道。
      
      這篇筆記花了兩天的空余時間才完成,以后可能會大幅度壓縮做筆記、評點的時間,畢竟沒那么多空閑給我折騰這些。
      
      今天,吃完早餐后,竟然把這本書忘在飯?zhí)玫牡首由狭?。上午忽然想起來,又著急又擔心。中午又去飯?zhí)茫揖尤煌?,走到辦公室門口才想起,又折回去。一排排凳子看過去,都沒有,再看櫥窗那邊,也沒有。哎,難道悲劇重演……正要問工作人員的時候,瞥見西邊窗臺上有本書!快步上前,果然是它!大學時我曾在飯?zhí)脕G了一本心愛的《聊齋》,現在想想都可惜,幸運的是,這本《自我》失而復得。
      
      
     ?。ㄍ辏?br />   
      -----------------------------------------
      
      *《晉書?殷浩傳》里的記載與《世說》不同:
      
      浩少與溫齊名,而每心競。溫嘗問浩:“君何如我?”浩曰:“我與君周旋久,寧作我也。”溫既以雄豪自許,每輕浩,浩不之憚也。至是(了注:指殷浩兵敗后),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又謂郗超曰:“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br />   
      詳見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jinshu/jinshu_077.htm
      
      
  •     
      首先,感謝輕舟推薦這本書,你推薦的書,還有一本沒看,會慢慢看完的。
      
      最近連續(xù)看了幾本心理學有一定關系的書籍,這幾本中:
      - 《少有人走的路》雖然是暢銷書籍,但不妨礙其可讀性,讀完后很有感觸
      - 《直面內心的恐懼》的這本書,在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為什么每種人格我都符合一部分呢?最后,終于在結語中找到答案,原來,因為我是正常人啊,暫時感覺一般。
      - 《超越死亡》中,更多能引起思考和感觸的是和疾病抗爭過程中的,兩個人的感情歷程,而有些偏虛無的思考,則因人而異。
      - 《遇見未知的自己》、《必要的喪失》,相對感覺比較一般
      
      回過頭來談談這本《自我》。
      
      開始讀的時候,會碰到一個門檻,書的開始,見到的是非常學術化的定義、介紹。
      我在讀到開始部分的時候,甚至有點昏昏欲睡的感覺,所幸,我繼續(xù)讀了下去。
      
      我書讀的少,這本書是目前為止我看到對自我剖析最全面的一本。
      關鍵的一點是,除了開始,剩下的內容雖然理論和總結居多,但都不枯燥。
      因為,你真的會從中間發(fā)現自己的種種行為被一點點道出。
      那些你不知不覺中的一些習慣,會被定性和歸類,從而讓自我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有兩點感覺有些遺憾:
      1.書中的“自尊”這個詞,雖然看了解釋后基本可以理解,但看到這個詞,又會變得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替代詞語。
      2.書中更多是分析和歸類,不提供解決方案,如果你發(fā)現有一些地方想要改變自我,此書中無法得到答案,告訴你的更多是自我的某一方面有什么樣的特征,以及對自我的影響。
       不過,這本書能達到現有的程度,已經很好了,期望從中獲得改變的答案,似乎本身就是一種奢望。
      
      不詳述具體內容,因為,讀書中的探索本身也是一種樂趣。
      我想,如果真的有人要讀這篇評論,那么閱讀感受可能是閱讀者更需要的吧。
      
      有些時候即使我們對自己有了解,有些事情卻還是跳不出來,可能是做不到,可能是不愿意。
      所以,閱讀始終是工具和方法,不是目的,別想多了,想多小心成精神病... ^_^
      
     ?。ㄍ辏?br />   
      
  •     
      我們真正的樣子影響我們自己的看法
      
      我們自身的實際情況影響了我們對于我們自己的感覺
      
      自我概念指人們思考他們自己的方式,自尊指人們感覺他們自己的方式
      
      人們對于事件的反應并不取決于事件的本身,也取決于人們賦予他們的意義
      
      人們一旦發(fā)現他們不能成為他們理想中的應該成為的人時,就會感到內疚和焦慮
      
      我們是誰?取決于我們身處何方以及我們在和誰接觸
      
      人們的目標是圍繞著他們想要成為的人來設定的
      
      人們之所以努力想創(chuàng)造在別人心目中有印象,是因為這樣做可以讓他們對自己的感覺更好
      
      多數人只有到了具體環(huán)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們總是靠觀察周圍的事物,以確定彼此的關系
      
  •     《親密關系》和這本書屬于一個書系,它們的特點是我所喜歡的,即用科學的視角解讀我最關注的領域——關系與自我。然而,科學的理性在它們生動的表述中變得“楚楚動人”,不禁讓我臣服于科學的美麗石榴裙下。
      
      以前讀過相關的很多書籍,宗教和靈學派的告訴我們,“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哲學的導師將他們的疑問拋給后人,“物質決定了意識,還是意識決定了物質”,即使科學界也與“自我”的界限不能明顯區(qū)分,我們探索的真理難免被自我的主觀經驗所蒙蔽,即使我們孜孜不倦地努力地擺脫它們。
      
      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是它第一次集中性向我展示了“自我”領域的神奇世界。它的觀點是經過驗證的,摒棄了我所厭惡的猜測與武斷。它的觀點又是開放性的,我們對于“自我”領域的探索從未停歇,始終前進。
      
      或許,生活并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欣喜地發(fā)掘著,美麗的寶藏就慢慢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