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人民交通 作者:李廣信 頁數:380
Tag標簽:無
前言
大凡一門學問一旦上升到“××學”之后,立即被賦予極高的權威性,常常被簇擁著進了象牙塔。土力學和巖土工程卻偏偏并不如此。這門學科是研究泥巴和石頭的學問,如何利用、處理這些天生的材料,其實也有很艱深的學問,這恐怕是業(yè)外人士絕對難以理解的。如果說,大部分學科.如機械、電機和IT之類,是我們人類自己想出問題,自己來解答的話,可以說土力學和巖土工程是回答上帝提出的問題。有些國外的學者總結了這門學科的兩大特點,一是在學科框架的形成中,少數鼻祖起到絕對的主導作用。Terzaghi在1943年出版的巨著《理論土力學》(Theoretical Soil Mechanics)時,已經系統(tǒng)地論述了土力學的幾個最基本的理論,如固結理論、沉降計算、承載力理論、土壓力與擋土墻,以及抗剪強度與邊坡穩(wěn)定性等,在今天看來,如果把土力學看成一座大廈,它的基本框架在寫這本書時已經成形了。二是今天我們可能會有趣地注意到,學科的框架,除了土的物理性質和滲流問題之外,都是針對專門的工程問題劃分的,在不同的問題中,土被描述成不同的“模型”,這就決定了土力學本身就是一門實用的學科,或者如李廣信教授自己說的,“土力學是一門‘很土’的力學”,雖然有些學者正在努力地用某些統(tǒng)一的數學的或者物理力學的“模型”來解決上面所列舉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非常完善地把泥巴和石頭從力學的角度描述清楚。至少在今天,尚沒有看到十分滿意的解答。
內容概要
本書里面的很多文章,涉及了我們這門學問的許多本質和核心問題,這本書使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論變得生動鮮活;本書涉及的論題,或出于技術規(guī)范的編制與執(zhí)行中的爭論,或見于文獻和工程實倒中的錯漏,或來自課堂答疑及考試中帶有共性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有的放矢,切中關鍵的。
書籍目錄
巖土工程中的哲學思考 第1講 巖土工程的若干哲學思考趣味土力學 第2講 趣味土力學論文寫作與學風 第3講 巖土工程科技論文的寫作 第4講 巖壇六弊議規(guī)范 第5講 說三道四議規(guī)范(一) 第6講 說三道四議規(guī)范(二) 第7講 說三道四議規(guī)范(三) 第8講 說三道四議規(guī)范(四)——關于樁基軟弱下臥層驗算的幾點認識談案例 第9講 案例趣談 第10講 案例十析討論與答復 第11講 巖土工程中的預測 第12講 土的滲透破壞及其工程問題 第13講 土強度試驗的排水條件與強度指標的應用 第14講 有效應力原理能夠推翻嗎 第15講 土體、土骨架、土中應力及其他——兼與陳津民先生討論 第16講 基坑支護結構上水土壓力的分算與合算 第17講 地基處理設計計算的三個原則 第18講 關于Duncan雙曲線模型參數確定的若干錯誤做法 第19講 對“土的清華彈塑性模型及其發(fā)展”討論的答復 第20講 浮力計算與黏土中的有效應力原理 第21講 關于“湖北省公安縣虎渡河嚴家臺復堤裂縫及散浸成果分析”的討論土力學教材的討論 第22講 關于土體的自重應力 第23講 關于土力學中的正負號 第24講 關于沉降計算中的孔隙比e 第25講 關于有效應力原理的討論 第26講 關于孔隙水壓力系數 第27講 土力學中的滲透力與超靜孔隙水壓力 第28講 國內外一些《土力學》教材的分析 第29講 對“基于水壓率討論土中孔隙水壓力及有關問題”一文的討論 第30講 再議水壓率 第31講 土力學的學科特點和教學方法工程事故分析 第32講 《工程事故分析》前言 第33講 溝后水庫潰壩事故 第34講 蒂頓壩的潰決 第35講 柘溪水庫的一幕悲劇 第36講 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中的事故 第37講 弄假成真的現場地質災害試驗 第38講 上海地鐵四號線越江隧洞工程事故 第39講 萬亨大廈基坑的倒塌 第40講 新加坡Nicoll大道地鐵基坑倒塌 第41講 杭州地鐵一號線湘湖站基坑事故 第42講 玉林電廠的懸樁 第43講 地下結構的浮起感懷與雜議 第44講 良師與嚴師一紀念黃文熙先生誕辰100周年 第45講 關于土的本構模型研究的若干問題 第46講 懷念王釗教授 第47講 巖土春秋五十年 第48講 土力學及巖土工程教育與教學 第49講 剛強與柔弱——土工合成材料與抗震 第50講 關于“夯實基礎”及其他
章節(jié)摘錄
1.巖與土的生成 渾濁的泥漿狀的洪水到江河下游,泥沙沉積固結,逐漸成為洪積土和沉積土,由液相變?yōu)楣滔?;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過程中,它又被壓縮、固化成為沉積巖;巖石暴露于地表,經風雨冰霜的風化作用,由微風化一中風化-強風化又變成殘積土,在風、水、重力作用下,被搬運沉積,經歷了一個循環(huán)。如此循環(huán)反復,不斷轉化,這就是巖土問的從量變到質變?! ?.變形與強度 在經典土力學及土工問題中,變形和強度是截然分開的。地基變形問題采用基于線彈性的分層總和法計算,不涉及土的強度,有時甚至不計土變形的非線性;而強度問題則采用基于摩爾一庫侖強度理論的極限分析與極限平衡方法解決,不考慮破壞前的變形與過程?! ≡?0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觀點發(fā)生了變化,人們建立了土的本構關系模型,亦即應力-變形-強度-時間的關系,這就把應變與強度整合起來,強度可定義為:“土的強度是其應力應變過程的最后階段,即在微小的應力增量下,會產生很大(或者不可控制)的應變增量”。圖8表示了土的應力應變與強度的關系。可見在應力應變最后階段的應力狀態(tài)就反映了其強度。
編輯推薦
“巖土工程師,甚至是土木工程師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巖土工程的若干哲學思考 趣味土力學 巖壇六弊 議規(guī)范 案例趣談 討論與答復 土力學教材的討論 工程事故分析 感懷與雜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