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內容概要
《大學物理下冊(第2版)》是大學工科物理教材,是2007年第一版的修訂版。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內容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下冊內容包括振動和波動、波動光學、近代物理基礎?!洞髮W物理下冊(第2版)》既是多年工科物理教學實踐的一次總結,也是教學改革的一次嘗試。
《大學物理下冊(第2版)》內容精練,難易適度,力圖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大學物理基本內容的傳授,同時又能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洞髮W物理下冊(第2版)》每章均附有閱讀材料,在近代物理基礎篇中加入了選學內容: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簡介、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簡介、高新技術物理基礎。另外,為了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還選編了部分科學家簡介。
《大學物理下冊(第2版)》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物理類專業(yè)大學物理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高校人文類專業(yè)的物理課程教材或參考書,亦可作為高校自學考試、函授教材。
書籍目錄
第四篇 振動和波動第十二章 機械振動 §12-1 簡諧振動 §12-2 簡諧振動的描述 §12-3 簡諧振動的能量 §12-4 簡諧振動的合成 §12-5 阻尼振動、受迫振動和共振 思考題 習題 閱讀材料A 混沌第十三章 機械波和電磁波 §13-1 機械波的基本概念 §13-2 平面簡諧波的波動方程 §13-3 波的能量 §13-4 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 §13-5 波的疊加原理波的干涉 §13-6 多普勒效應沖擊波 §13-7 電磁波 思考題 習題 科學家簡介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閱讀材料B 孤波與孤子 第五篇 波動光學第十四章 光的干涉 §14-1 光源單色光相干光 §14-2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 §14-3 光程和光程差 §14-4 薄膜干涉 §14-5 劈尖牛頓環(huán) §14-6 邁克爾森干涉儀 思考題 習題 科學家簡介邁克爾森第十五章 光的衍射 §15-1 光的衍射現(xiàn)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5-2 單縫的夫瑯禾費衍射 §15-3 光柵衍射 §15-4 圓孔衍射光學儀器的分辨率 §15-5 X射線的衍射 ⅵ目錄思考題 習題 科學家簡介托馬斯·楊和菲涅耳 閱讀材料C 全息照相簡介第十六章 光的偏振 §16-1 自然光和偏振光 §16-2 起偏和檢偏馬呂斯定律 §16-3 反射和折射時光的偏振 §16-4 光的雙折射 *§16-5 偏振光的干涉 *§16-6 人為雙折射現(xiàn)象和旋光現(xiàn)象簡介 思考題 習題 科學家簡介夫瑯禾費馬呂斯 閱讀材料D 液晶 第六篇 近代物理基礎第十七章 狹義相對論基礎 §17-1 伽利略變換經典力學時空觀 §17-2 邁克耳遜-莫雷實驗 §17-3 狹義相對論基本假設洛倫茲變換 §17-4 狹義相對論時空觀 §17-5 狹義相對論動力學基礎 思考題 習題 科學家簡介愛因斯坦第十八章 量子物理基礎 §18-1 黑體輻射普朗克量子假設 §18-2 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 §18-3 玻爾的氫原子理論 §18-4 德布羅意波 §18-5 不確定關系 §18-6 波函數(shù)薛定諤方程 §18-7 一維無限深勢阱 §18-8 氫原子的量子力學結果 §18-9 原子的殼層結構 思考題 習題 科學家簡介為量子論的創(chuàng)立作出貢獻的科學家們 閱讀材料E 有趣的量子力學測量問題第十九章 原子核和粒子物理簡介 §19-1 原子核的基本性質 §19-2 核結構模型 §19-3 原子核反應和原子核能的利用 §19-4 粒子物理簡介 §19-5 物理規(guī)律的對稱性和宇稱守恒*第二十章 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 §20-1 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 §20-2 廣義相對論的實驗檢驗 §20-3 大爆炸宇宙學簡介*第二十一章 高新技術物理簡介 §21-1 激光技術 §21-2 光纖通信技術 §21-3 紅外輻射技術 §21-4 傳感技術 §21-5 納米技術 §21-6 超導技術附錄 附錄Ⅰ 國際單位制(SI)和量綱 附錄Ⅱ 物理量名稱、符號和單位(SI)列表 附錄Ⅲ 常用基本物理常量表 附錄Ⅳ 歷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習題答案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一、液滴模型原子核的液滴模型是玻爾在1936年根據(jù)原子核的結合能和原子核密度的特點提出的。這種模型把原子核看做是一滴不可壓縮的液體,用液體的運動規(guī)律來說明原子核變化的現(xiàn)象。例如,原子核具有一定的能量就相當于液滴具有一定的溫度,當有入射粒子打到原子核中時,核的能量增加,這相當于對液滴加熱,使其溫度升高,這時液滴內的分子不規(guī)則運動的速度增大,有的分子就會克服表面張力蒸發(fā)出來,這就是原子核再發(fā)射出粒子,發(fā)生了核反應。又如原子核可以在外界的影響下發(fā)生振蕩并產生形變,如果形變很厲害,就會由一個液滴分成兩個,這就是核裂變。應用液滴模型可以得到原子質量的半經驗公式,由公式計算出的原子質量和實驗值之差一般都小于1%。另外,玻爾和惠勒在液滴模型的基礎上提出的核裂變理論相當成功地描述了核裂變的過程,并預言了自發(fā)裂變的存在。二、殼層模型 大量實驗事實表明,當原子核中質子數(shù)或中子數(shù)等于2、8、20、28、50、82和中子數(shù)等于126時,原子核特別穩(wěn)定。在不了解原子核的結構時,這些數(shù)看來是很奇怪的,因而被稱為幻數(shù)(magic numbers)。表明存在幻數(shù)的實驗事實還很多,如中子數(shù)或質子數(shù)為幻數(shù)的核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特別豐富,質子數(shù)為幻數(shù)的元素同位素特別多,中子數(shù)為幻數(shù)時同中異荷素特別多等等。液滴模型不能解釋幻數(shù)的存在。人們認為幻數(shù)的存在和原子核的結構有關。大家都知道,在原子中,電子是以殼層狀態(tài)分布的,每一殼層只能容納一定數(shù)目的電子,電子正好填滿一個殼層的原子具有特殊的穩(wěn)定性,這種元素就特別不活躍,惰性氣體的原子正是這樣。和原子的情況對比,原子核存在幻數(shù)這一事實使人們猜測原子核也應當存在某種殼層結構。由于幻數(shù)是質子和中子都分別具有的,因而它們在原子核中應各自具有一套殼層狀態(tài),當質子或中子充滿自己的一個殼層時,原子核就會顯示出特殊的穩(wěn)定性。原子核的這種結構模型就稱為殼層模型。
編輯推薦
楊慶芬、張閃、李同鍇主編的這本《大學物理(下第2版)》內容符合國家教育部關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基本要求,是編者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參照原國家教委頒發(fā)的《高等學校工科本科物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1995年修訂版)》,為高等工科院校各專業(yè)而編寫的大學物理課程教材。 全書共分三篇十章,內容包括:振動和波動、波動光學、近代物理基礎。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物理類專業(yè)大學物理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高校人文類專業(yè)的物理課程教材或參考書,亦可作為高校自學考試、函授教材。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