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湯鳳龍  頁數:19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西方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理論研究叢書——秩序與建造系列”的第一本。筆者從掌控密斯建造體系之“勻質秩序”出發(fā),逐一探討密斯從巴塞羅那德國館到柏林國家美術館新館其間的重要代表作品。將勻質秩序對密斯建造體系不斷發(fā)展、提升的演進脈絡呈現(xiàn)出來,從而將密斯畢生建筑探索的內在奧義揭示出來。

書籍目錄


叢書前言
緒論:召回秩序.
第一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尋找自我
 匠人建造和貝爾拉格啟迪的“結構”
 辛克爾和貝倫斯的“古典法則”教誨
 先鋒的“迷途知返”
第二章 巴塞羅那德國館的“掙扎”
 流動中潛藏的勻質
 勻質中無奈的異質
 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
 玻璃界面與墻體的“同病相憐”
 華服下的“豆萁相煎”
第三章 范斯沃斯住宅的“分裂”
 “勻質網格”的先入為主
 在網格結束的地方獲得歸屬
 一片表皮引發(fā)的平地驚雷
 兩個維度和兩個方向的雙重分裂
第四章 克朗樓的精神勝利和密斯的“皮一骨”博弈
 網格的終極勻質
 表皮的終成正果
 表皮
 轉角
 皮與骨的“若即若離”
 板的“越界”
第五章 國家美術館的完美“解體”和勻質不能承受之“重”
 功能和形式均追隨建造
 網格的絕對控制
 “盒子”解體后的終極清晰
 頂棚
 表皮
 底座
 永無休止的“皮一骨”思辨
 “勻質”不能承受之“分隔”
結語:阿克琉斯之踵
附:密斯建造秩序演變歷程分析表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德國館于1929年2~5月僅3個月的時間內被建造完成。由于是臨時性建筑,它于世博會結束后的1930年即被拆除。1981年,巴塞羅那市議會決定對其進行重建,并委任建筑師克里斯蒂安·斯里齊(Cristian Cirici),費爾南多·拉莫斯(Femando Ramos)和依格納斯·德索拉·莫拉雷斯(Ignasi de Sola—Morales)承擔此項任務。新建筑于1986年密斯百年誕辰之際完工,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相比于重建時所用的5年時間,密斯當初在一年時間內設計并建造的過程可謂時間短,任務重。但密斯在此之前建立起來的、源于風格派繪畫的抽象形式理念和空間構成操作通過在吐根哈特住宅等設計中的磨煉已臻于成熟,因此他可以駕輕就熟地在這一基本上無任何功能限制的建筑中盡情施展,終于塑造了一座現(xiàn)代建筑史上的華美豐碑。然而,從兒時起就深植在密斯骨髓中的以“清晰的建造”為根本原則的建構自覺,使密斯在面對任何抽象形式時,總會試圖將之以理性的建造語言呈現(xiàn)出來,這正是使他在那場聲勢浩大的先鋒派運動中沒有完全墮落成一個純粹形式主義者的主要原因。在德國館中,雖然抽象形式占據了上風,但我們仍可在那些炫目的流動場景中閱讀出密斯對邏輯規(guī)則和建造清晰性的孜孜以求及兩種力量間激烈沖突的暗流涌動。 總體構成上,建筑沿豎向明確地分為3個幾何層次(圖2.2)。首先是由石灰華大理石鋪就的底座,它的存在不僅彌合了基地的高差,使平面可以在一塊平板上展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建筑帶來了密斯從辛克爾那兒獲得的紀念性特征;底座之上是一系列高度相同但材質不同的豎向板片元素。

編輯推薦

《"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羅》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西方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理論研究叢書——秩序與建造系列”的第一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0條)

 
 

  •   密斯是個天才建筑師,密斯又和柯布西耶的建筑風格相近,學習了柯布西耶再學習密斯,對設計理念有一定的幫助!大師系列的書已經買了很多。
  •   了解密斯凡德羅不錯的一本書
  •   詳細地介紹分析了密斯的幾個代表作,很不錯的
  •   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密斯的作品。
  •   密斯說上帝存在于細節(jié)中,而細節(jié)存在于我們心里,而非眼中
  •   內容對密斯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理念做了非常詳細的闡釋 非常的好
  •   關于四大師的研究一種都是現(xiàn)代建筑研究的重點 這本書很好 非常值得一讀
  •   現(xiàn)代主義的大師研究
  •   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成的,能感覺到作者的確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論述深入,分析入理,是一本很好的建筑理論書籍。
  •   這本書挺不錯的,有理論指導實踐的意義不似很多理論書籍玩看不懂
  •   及時送到,正在看,還不錯,從很細的角度分析,非常滿意
  •   這套書都不錯可惜 其中的一本沒有~~~~
  •   有很多細節(jié)的地方,能讓我了解以前沒有注意的問題。
  •   內容專業(yè)、詳細、深入
  •   很好 視角很不錯
  •   很好的書,絕對值得收藏
  •   5star 服務
  •   對于建筑學專業(yè)來說很有用
  •   作者細致入微的分析非常精彩,感覺學校的知識很膚淺
  •   這是我一直關注的書,很期待,畢竟是大師的東西。紙張什麼都很好,但是但是但是,居然有十幾頁是反的,有點失望,估計是裝訂的失誤吧,希望以後不要再有這樣的現(xiàn)象了。
  •   圖紙不夠詳細
  •   寫的東西太花哨 沒有寫出大師的精髓
  •   整個書裝幀設計很棒,內容也很完備,想了解密斯的值得一讀
  •   本來買了作者所寫康的那本,讀不下去。所以又換了這本。這本書優(yōu)缺點都十分突出。書里的材料,圖片都十分充分詳實。但是!敘述的語言十分繁瑣冗長,本來清晰的事情也說的很啰嗦,夾雜了作者自己太多個人情感和評論,就失去了治學的嚴謹。
  •   還沒好好看,不過好像會有用的!
  •   講述了密斯的好多經歷。書很精致
  •   密斯在建筑史上的判斷我覺得應該是中立的,這也是學術寫作的必備要素??梢酝ㄟ^一些章節(jié)表達自己的個人情節(jié),但是一味的愛的流露會給人誤導。起碼我看的時候有些生氣,原本想看一會書,睡一會,結果看精神了,連續(xù)八個小時一口氣看完。
  •   一直挺喜歡密斯的,這個書內容挺全,尤其還有設計思路的東西
  •   書的內容不錯,可是寄過來一整個書角爛了,都開裂了,不知道怎么回事
  •   湯老師對密斯研究很深入
  •   感覺密斯 對世界建筑的影響超過任何同年代的大師
  •   很多內容都是 建構文化研究這本書里面的 ~所以覺得有點不值得 太貴;
  •   書中很多細節(jié)制圖還算值得借鑒,但文字說明項目介紹,概念表達都是一塌糊涂,若留作資料借鑒還勉強可以,若認真研究就不太夠了。
  •         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是Mise一生建筑探索的兩條主線,作者緊緊抓住這兩條發(fā)展線索的矛盾糾葛,從實際設計、建造入手,將原本孤立的具體個案以嚴謹的邏輯、縝密的思維整合串連到了一起,為讀者清晰地呈現(xiàn)了建筑大師、現(xiàn)代主義建筑運動四大領軍人物之一的Mise的建筑理論體系逐步建立、發(fā)展與完善的過程。
          全書開篇以《召回秩序》明確了作者研究與寫作的目的,以對后現(xiàn)代主義及其衍生物強有力的批判、對當代中國建筑發(fā)展的深刻反思揭示并強調了回歸現(xiàn)代主義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推出本書論述的主角Mise。在《召回秩序》中,作者對Mise的建筑思想進行了宏觀、概括性地闡述,提出了本書的論述要點,如“結構”、“勻質”、“秩序”、“建造”……為后文的詳細敘述打下了基礎。在之后的五個章節(jié)中,作者按時間順序,以巴塞羅那德國館、Farnsworth House、Crown Hall、柏林國家美術館新館為四個重點案例展開分析,其如同推理小說般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第一章回顧并說明了Mise在設計德國館之前的建筑思想的起源及其成長歷程,引入了對Mise建筑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幾位建筑師和他們的作品,如Berlage(貝爾拉格)及其Amsterdam Beurs(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Schinkel(辛克爾)及其Altes Museum(老博物館)、Behrens(貝倫斯)及其德國領事館、柯羅勒——繆勒住宅等。對這些人物及其作品的線性的陳述、總結與分析為Mise建筑的發(fā)展找到了根基,準確定位了它在歷史縱向和時代橫向上的位置。接下對Mise前期作品的介紹,如俾斯麥紀念堂、柯羅勒——繆勒住宅、腓特烈大街摩天樓方案、玻璃摩天樓方案、混凝土辦公樓方案、鋼筋混凝土別墅方案以及鄉(xiāng)村磚住宅,描述了Mise早期新古典主義幾何秩序、先鋒派抽象形式美學、本體建造的探索歷程。
          從第二章開始,作者以Mise建筑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一個典型案例為例,生動再現(xiàn)了Mise艱辛曲折的探索之路。詳細、精準的敘述,大量的文字、細部構造圖片引用,特別令人稱道的作者的手繪分析圖,縝密的邏輯思考等,是本書區(qū)別于其他關于Mise的書籍、論文的幾個特點,尤其是作者的論證角度——勻質的秩序和清晰的建造以及對Mise設計、思考過程的完美再現(xiàn)和剖析別開生面,與眾不同而難能可貴。之前讀到過的關于Mise的介紹、論述不可謂不詳實、豐富,但相較于本書而言,都缺少一種根本的、內在的、核心性質的主線,足以將Mise一生的建筑探索聯(lián)系起來。當然這一發(fā)展過程不盡是簡單的、線性的,但畢竟作者挖掘到了Mise建筑的一條重要脈絡,清晰地梳理了前前后后不同時代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澄清了我對Mise認識上的諸多誤區(qū),如曾經以為德國館可謂是Mise登峰造極的代表作,卻發(fā)現(xiàn)那僅僅是Mise探索之路的一個重要起點;我對Mise始終強調的“結構”、“勻質”、“通用空間”等也僅僅很膚淺地知道而已,可是為什么以及怎么發(fā)展的我卻說不上來。之前看Mise的諸多作品,覺得甚是乏味、枯燥,除了材質“繽紛絢爛”、空間“流動婉轉”的德國館以外,其他的就只剩下盒子、長盒子、方盒子了,甚至覺得Mise這老頭子太呆板了,從前到后就一個盒子。對他的名作,如Farnsworth House、Crown Hall、柏林國家美術館新館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人皆云這些為“神作”,美不可言,我也能感覺到她們的“美”,可是為什么“美”,怎么“美”我就無從知曉了。
          讀完全書,掩卷而思,才意識到自己過往對Mise及其作品的認識是如何的膚淺,又存在著多少的誤區(qū),沒想到Mise建筑竟然是如此的“悶騷”。一個接一個案例讀下來,常常令我屏息凝神、不能自已。只能說作者的論述實在是精妙、勁道,讓我對Mise和他的建筑有了嶄新的認識,讓我借助作者的手繪分析圖和大量的細部圖片有了更多深入感性的體悟,弄明白了為什么“流動空間”在鄉(xiāng)村磚住宅和德國館中出現(xiàn)過之后便難尋蹤影,為什么Mise是如此強烈地“偏好”空空蕩蕩的“大空間”,為什么Mise要在Crown Hall、西格拉姆大廈等作品中大量地施用H型鋼豎框,僅為裝飾?這H型鋼豎框是如何源起、發(fā)展、轉變的?為什么讓人覺得單調、乏味的Mise的作品可以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的贊譽,難道Mise 的重大貢獻僅止于開創(chuàng)了適合我們這個時代工業(yè)化生產的玻璃和鋼的完美演繹以及板式大樓?為什么Mise的采用現(xiàn)代工藝、材料、結構和建造施工的作品有種超越時代的永恒稟性以及高貴的古典精神氣質?Mise的名言“少就是多”究竟是什么“少”了,又“多”了什么?“上帝存在于細部之中”說的細部指什么地方,“上帝”又是如何存在于她們之中的?Mise到底是如何認識看待建筑的,又是把什么精神品質注入到了他一以貫之的盒子中?作為Mise最后作品的柏林國家美術館新館毫無疑問應當是Mise一生建筑探求的集大成者,那么這一被譽為具有希臘神廟古典氣質的方正玻璃與鋼的盒子是如何展現(xiàn)Mise一生所求的,她的高貴古典氣質根源于何處?這些曾經困擾我的問題通過閱讀這本書一一得到了令我滿意的答案,或者至少說令我滿意的一種解讀方式吧!
          之前一段時間一直在關注構造、建構、建筑學自律性自明性,學科范圍等話題,而Mise一系列的作品在作者的解讀下為這些論題做了強有力的闡釋,讓我對國際國內自現(xiàn)代主義興起以來建筑的發(fā)展有了更明確的定位和認識,也理解了Mise自身的局限性。
          回頭翻看整本書不禁由衷贊嘆,一方面贊嘆作者大量扎實的工作、深入細致的思考和長期艱辛的付出,另一方面贊嘆Mise一生的建筑索求。大師之所以是大師自有他的道理,膚淺無知如我者還要多讀多思考才是。
          現(xiàn)在迫不及待地想去讀作者的Louis·Khan的專著《“間隔”的秩序和“事物的區(qū)分”》。因為長久以來,Louis·Khan一直是縈繞在我心中的又一個謎題。
          
           2013-1-16
  •     讀完整本書,首先不得不佩服作者細致入微的分析和精彩的文筆。
      
      作者每章主講一個建筑,幾乎是把Mies主要的幾個代表作拆成一個構件一個構件地講解,配合大量的資料圖紙和自繪圖紙,從大的平面剖面,到每個細部的軸測圖,再加上作者自己整理的分析圖,以前耳熟能詳的mies的建筑仿佛從未如此這般清晰圖文并茂地在眼前拆解、展開,可以通過作者的分析透視建筑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是我讀以往的書很少能體會到的。其次,作者的文筆不得不說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通讀全書,總能有一些妙語連珠出現(xiàn)在眼前,在讀慣了眾多蹩腳的翻譯書籍和古板的晦澀文字之后,作者的文采似乎不像是出自一個搞建筑理論研究者之手,反而更像是一個文學青年。現(xiàn)舉幾例:作者在評論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更迭的各種思潮是說“各種關于建筑的信息競相粉墨登場,來去匆匆,過氣得比港臺二流歌星的口水歌還快”;再如,講德國館對地面鋪裝的被動剪裁時,“這對于視構件完整性如生命的密斯而言如同割股,但他還是不得不強忍著痛苦講這一裂痕掩飾的天衣無縫,以一副光鮮的外表示人”;將范斯沃斯住宅入口的灰空間是“密斯仍未完全擺脫德國館那種奇妙空間形式所帶來的誘惑”,“使整個建筑不至于成為一個完全封閉的盒子而仍帶有一絲靈動”,而后說道其對建構完整性的破壞時說“這樣的一絲縱欲也是要付出代價的”;諸如此類。正如作者導師給此書作的序中所言,作者“進入了一種寫作”,“以一種浪漫的表述”,“脫離了論文樣式的束縛后,文字顯得更加自由,敘中有議,更能引起讀者共鳴”。不得不說,作者的文筆給全書增添了很大的吸引力。
      
      再回來說說Mies。
      
      Mies建筑那種圣殿般的意味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清教徒式的理性克制和對清晰建造孜孜不倦的追求。作者從Mies童年時期石匠兒子的經歷和青年時期的求師經歷入手開始分析,提出勻質的秩序和清晰的建造是Mies一生追求的建筑理想,貫穿于其整個職業(yè)生涯,是其建筑推進演化的內在動力。備受贊譽的德國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Mies作為建筑先鋒派追求的流動空間的抽象形式,但是從“清晰建造”這個角度而言,德國館還很不清晰,作者認為這也是Mies從流動空間向后期“全面空間”過渡的原因,是“他在那場聲勢浩大的先鋒派運動中沒有完全墮落成一個純粹形式主義者的主要原因”。尤其當作者娓娓道來講到最后一個集大成者西柏林美術館時,神殿一般的建筑從照片上就能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不得不感嘆Mies的強大,通過對一個主題的畢生追求,做足自己,建筑升華為一種“營造法式”一般的范例,正如Mies本人所言,“我相信我的作品對其他人的影響力是因為它的合理性”。這是何等的霸氣!哥特建筑三百年,只在一個主題上不斷地深入和追求;Mies窮其一生追求理想,通過一個一個的建筑散發(fā)出來的氣息,確實足以和青史留名的那些偉大建筑相提并論。而Mies身后如過眼云煙般的種種現(xiàn)象,種種“明星”,與之相比,確實缺乏內心的強大,因而也就顯得底氣不足。
      
      在這里,拋開過度解讀的成分,我是很同意作者的觀點的。Mies貫其一生的“結構”的思想,相信在很多人的心中都能有所共鳴。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建筑淪為形式主義的產物,而建筑確實是需要一種內在的東西去控制,而不僅以形式的好壞作為評價標準。Mies對于我們的啟示,不僅在于“活學活用”的層面(況且很多人還沒用好),更在于思想的層面,以一種“結構”思想去約束,去克制,去不斷地改進,最后升華為一種藝術,一種精神,甚至一種宗教。而在現(xiàn)今設計院動輒幾十萬平米一個的項目中,隨興而為的“手筆”還是太多了,類似的思想還是太少了。我自己在設計院的實習就深有體會,十幾萬平米的項目,在形式層面上都缺乏控制,更何況Mies那種對每一個細部,甚至是看不見的鋼構件的統(tǒng)一的苛求了。
      
      然而,Mies這種的一貫的追求卻總是還不同的地方留有遺憾,留有難以調和的矛盾,對于這一問題的癥結,作者在書末提出一個頗為悲觀的論調:“問題的根本癥結就在于其畢生堅守的勻質幾何秩序體系”“自身的渾然一體已經從根本上排斥了柱、墻等厚度元素的存在,即它無法從根本上為這些豎向建構元素的存在提供根基和空間”。這一自相矛盾的悖論,仿佛讓人感覺Mies一生的探索其實是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其實我個人感覺,包括德國館那種抽象形式和建構秩序的矛盾,范斯沃斯住宅入口灰空間的處理所帶來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更重要的是在于作者想表達的是什么,無論是空間還是建構,都是為作者的表達服務的。就像本書作者批判Frampton評論Mies時過渡運用結構理性主義的觀點一樣,我覺得這種爭論無非是后人以自己的觀點對于前輩的解讀,最根本的還是作者自己想在這個建筑中表達什么??臻g和建構,誰都不應該居誰其上,都應該統(tǒng)一于一個更高的、由建筑師內心控制的concept,只不過Mies的concept可能是一種“法則”,一種畢生的理想罷了。作者在結語中也警示性地引用賽克勒的語言:“無論什么一旦為了分析的目的,被一種刻意地評論范式從整體中離析出來,它就難逃孤立。就建構論建筑同就空間論建筑一樣都只能看到廬山一面?!边@也許是更高層面上的“結構”,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大局觀思想。
      
      作者在結尾拋了一個“磚”:“密斯的這種局限卻被20世紀另一位偉大建筑天才所輕易化解。這是因為他采用了與密斯勻質體系完全對立的另一種宏觀的建構秩序法則,那就是為結構、墻體等建構元素提供無上禮遇的,以間隔系統(tǒng)為特色的秩序體系。這個人就是路易斯·I·康?!边@個引子,不得不說令人有點期待續(xù)集的呼之欲出了,看看作者能給出什么樣的解答。
  •   我也一直迷惑于密斯與康的過人之處,如今終于看懂密斯,期待作者對湯的解讀。
  •   是Mies 不是Mise啦
  •   哈哈哈,抱歉抱歉,多謝指正,不然還要鬧笑話!
  •   沒想到Mise建筑竟然是如此的“悶騷”
    悶騷這個詞好到位~!
  •   答案已出《間隔的秩序與事物的區(qū)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