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童汝勞 頁數(shù):404 字數(shù):4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高度濃縮了的美學精華 ——解讀童汝勞先生的《中華美學選粹》 李維世 今年七十八歲的童汝勞先生,是一位非常勤奮好學、善于思考的學者和美學家。他歷時十年之久,博覽群書,精心研讀,集一生學養(yǎng),編撰成這本《中華美學選粹》,全書一百零五篇,約三十萬字。這本專著所解讀評介的“美學之珠”,可謂是精華中的精華。這部具有開拓性的學術(shù)佳作,既是一本相對通俗、能夠普及的美學讀物,又是一本可以提高、擴展審美視野的好教材。書中的每一篇章均短小精煉,主題突出,闡述清晰,能夠讓讀者用最短的時間,從深廣的美學海洋之中,抓獲那些最精辟、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美學觀點和命題,故而凡是熱愛美學、研究文藝的人不可不閱讀此書。 這本書的內(nèi)容、范圍非常廣泛,它不僅涉及了美和美感的一般范疇和理論,而且還涵蓋了文學、藝術(shù)的諸多門類,如詩、文、詞、賦、小說、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戲劇、園林建筑等等領(lǐng)域。在時間跨度上,它上起先秦下至清末,跨越兩千年。全書分先秦、兩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時期。每個時期又分若干專題。每個專題既能獨立成篇,單獨鑒賞,又可聯(lián)系起來,縱觀一個系統(tǒng)的脈絡(luò)概貌。 相較于李澤厚、劉剛紀、敏澤、葉朗等著名美學家系統(tǒng)的美學專著(《中國美學史》、《中國美學思想史》、《中國美學史大綱》),《中華美學選粹》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能夠?qū)⑽覈糯鱾€歷史時期中最精辟、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美學命題、觀點選輯出來,作一番深入淺出而又條理清晰的介紹和評述,從而填補了中國美學研究史上的一個空白。 在“普及”與“提高”這對矛盾關(guān)系中,這本書更著重美學思想、美學理論的普及工作。書中那一篇篇短小精悍、清晰流暢的文字,將深奧化作淺顯,讓朦朧變得清晰,就像中國美學長河中被串起的珠串,光彩照人。對時間寶貴的現(xiàn)代人來說,這本書便是一本最精粹的、高度濃縮了的中國古代美學大觀。想用最少的時間了解和通曉中華美學思想的概貌,就請讀一讀這本書吧。這是一座通向美學王國最便捷而寬廣的橋梁,也是打開美學殿堂之門的一把鑰匙。 我們知道,每個時代的審美意識,常常總是集中表現(xiàn)在每個時代的大思想家、藝術(shù)家的美學思想之中,而這些大思想家、藝術(shù)家的美學思想,“又往往凝聚、結(jié)晶為若干美學范疇和美學命題”(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頁)。所以,對這些最精辟、最具代表性的美學范疇和美學命題,做出通俗而又確切的評介,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和掌握,并應(yīng)用這些美學命題和美學范疇,實在是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中華民族美學體系的歷史使命和基礎(chǔ)工作。沒有普及就沒有提高,提高的目的也是為了普及,只有深入和廣泛的普及才能為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當然,我們講的這種普及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童汝勞先生在這方面的確做了一項很有實際意義的工作。通過他的《中華美學選粹》,讀者不僅可以看到中國美學史上永恒的閃光點,還可以了解到各個歷史時期美學理論發(fā)展和演變的脈絡(luò)。從“點”到“面”,又從“面”到“點”,這確實是研究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一條必由之路。 值得指出的是,這本書既有很強的學術(shù)性和鑒賞性,又有豐富的知識性和資料性,是一本對深入研究我國美學思想極具實用性和普及性的工具書。該書對眾多深奧艱澀的古代文言文,均作了相對通俗的解說和注釋,因而既可以為專家、學者們所參考,更可以為廣大文化工作者、大學生和美學愛好者所學習。特別是對古文知識欠缺的讀者來講,這是一本極好的自修讀物,通過它既可提高古文的知識,又可學到精粹的中華美學思想,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基礎(chǔ)和內(nèi)核,是在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相互碰撞而又相互補充、融合的格局中形成的。而中華民族的美學思想,又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研究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不能脫離中華民族的美學思想;而要研究中華民族的美學思想,又不可脫離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這是一條毋庸置疑的客觀規(guī)律。這本書評介了中國古代美學中的精粹,實際上就是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梢灾v,這是一本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好教材和參考書。認真地讀一讀這本書,對于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都是大有裨益的。 舉例來說:這本書所評介的中華美學的“選粹”之中,就有在世界上最早,影響很大的以“和”為美的審美理念(史伯的“和實生物”、“聲一無聽”);有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的美育理論(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有先秦時期最富民主精神的審美觀(孟子的“與民同樂”);有美學史上率先運用辯證法來觀察美、丑的審美理念(老子的“美惡相依”);有第一個最樸素的美在勞動實踐的審美觀(《淮南子》的“清醯之美,始于耒耜”);有美術(shù)史上最古老的繪畫理論(王孫滿的“鑄鼎象物”);有最初的舞蹈功能說(《呂氏春秋·古樂》的“陶唐氏為舞,葛天氏之樂”);有最具中國特色的崇高觀(先秦時期的“大者,壯也”)。而且,還有我國美學史上,第一個旗幟鮮明的文化發(fā)展觀(王充的“文有真?zhèn)危瑹o有故新”);第一篇最富美學思想的書論(崔瑗的《草書勢》);最概括、最具綱領(lǐng)性的畫論(張璨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最早、最具特色的美真統(tǒng)一論(莊子的“法天貴真”);最富形象思維的創(chuàng)作論(陸機的“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系統(tǒng)、完整的藝術(shù)想象論(劉勰的“《神思》之思”);極具人民性的現(xiàn)實主義詩論(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最具表現(xiàn)特征的畫論(倪瓚的“逸筆草草”、“寫胸中逸氣”);極具綱領(lǐng)性的園林建筑理論(計成的“因借體宜,園宛天開”);最具總結(jié)形態(tài)的情景論(王夫之的“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如此等等,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羅列了??梢院敛豢鋸埖卣f,童汝勞先生在中國古代美學的研究上,獨辟蹊徑,深挖出了一口“甜水井”。多從我們祖先留下的遺產(chǎn)中挖掘“精華”,再進行認真的比較思考,“古為今用”,這或許正是今天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文化的要義所在。 童汝勞先生曾在多種刊物上發(fā)表過文學評論、美學論文。凡是讀過他文章的人,無不贊賞他治學之嚴謹,探索之精深,和文字功底之深厚。他不是名家,但他并不以此妄自菲薄,雖然年近八旬,卻仍然鍥而不舍,嘔心瀝血,為傳播我中華美學而奮力拼搏,這體現(xiàn)了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的擔當,在當今這樣一個許多人汲汲于名利的時代,他的這種精神,這種做法,實在難得,令人敬佩! 李維世 2011年7月1日寫于石家莊
內(nèi)容概要
童汝勞所著的《中華美學選粹》是一部具有開拓性的佳作,既是一本相對通俗、能夠普及的美學讀物,又是一本可以提高、擴展審美視野的好教材。本書內(nèi)容、范圍非常廣泛,不僅涉及美和美感的一般范疇和理論,而且還涵蓋了文學、藝術(shù)的諸多門類。時間跨度上,上起先秦下至清末,跨越兩千年,是一本最精粹、高度濃縮了的中華美學大觀。每個專題既能獨立成篇,單獨鑒賞,又可聯(lián)系起來,縱觀一個系統(tǒng)的脈絡(luò)概貌。書中一篇篇短小精悍、清晰流暢的文字,將深奧化作淺顯,讓朦朧變得清晰,就像中華美學長河中被串起的珠串,光彩照人。
《中華美學選粹》是一把打開中華美學殿堂之門的鑰匙,也是一座通向中華美學王國最便捷而寬廣的橋梁。
作者簡介
童汝勞,四川新津人,生于1934午。河北省石家莊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學高級教師。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次年入朝參戰(zhàn),軍中歷任宣傳員、文化教員、文教助理等職。l958年轉(zhuǎn)業(yè)北大荒雁窩島農(nóng)場,歷任農(nóng)業(yè)工人、演出隊員、政文教員、《雁窩島》散文集編輯組編輯等職。1964年調(diào)河北永年供銷社,任基層商店負責人。1968年后,在農(nóng)村蹲點,搞社隊整改工作。1974年調(diào)石家莊河北電建學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教師生涯計20年。期間,參加過由省、市舉辦的聲樂班、舞蹈班、美術(shù)班,1981年至1986年,參加由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代培的教師培訓班,取得了本科畢業(yè)證。創(chuàng)作范圍廣泛,計有詩、詞、歌舞、繪畫和文學評論等作品。1991年在陜西《人文雜志》發(fā)表《大者壯也——試論先秦美學思想中的崇高》,第一次對先秦時期的“大”作了全新論述。退休后,筆耕不輟,出版詩集《歲月留痕》,在四川、河北等省級刊物發(fā)表數(shù)篇長篇美學論文和詩歌評論?!吨腥A美學選粹》一書,亦是作者弘揚中華文化,十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之一。
書籍目錄
代序 高度濃縮了的美學精華
——解讀童汝勞先生的《中華美學選粹》
先秦時期
第一篇 上下、內(nèi)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日美
——我國歷史上最明確為美下的第一個定義/1
第二篇 “和實生物”、“聲一無聽”
——我國關(guān)學史上最早的以和為美的審美理念/4
第三篇 “聽和則聰”、“心億則樂”
——先秦時期極具開創(chuàng)性的美感生理基礎(chǔ)論/8
第四篇 鑄鼎象物
——我國美術(shù)史上原始的、具有真幻統(tǒng)一特點的畫論/12
第五篇 九功之德皆可歌
——中華民族傳統(tǒng)以德為美觀念的發(fā)端/15
第六篇 季札觀樂
——孔子之前以“中和之美”對周樂所作的最長、最全面的音樂評論/19
第七篇 和如羹焉
——先秦時期極形象極精煉的和為美論/22
第八篇 詩言志
——我國歷代詩論“開山的綱領(lǐng)”/25
第九篇 “陶唐氏為舞”、“葛天氏之樂”
——我國上古時期舞蹈功能說之濫觴/29
第十篇 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
——我國見之于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樂論/31
第十一篇 遇合無常
——先秦關(guān)學中最樸素、生動的審美差異說/34
第十二篇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我國美學史上最早的朦朧關(guān)論/37
第十三篇 道法自然
——我國關(guān)學史上最早、最概括的以自然為美的審美理念/40
第十四篇 滌除玄鑒
——我國關(guān)學史上審關(guān)心理虛靜說最早的源頭/44
第十五篇 美惡相依
——我國美學史上率先應(yīng)用辯證觀點來觀察美丑的審美理念/48
第十六篇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我國美學史上最早、影響最大的以物比德的審美觀/50
第十七篇 “文質(zhì)彬彬”與“盡善”、“盡美”
——先秦時期獨特的、極具開創(chuàng)意義的美善統(tǒng)一的審美觀/53
第十八篇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我國美學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的美育理論/56
第十九篇 “興”、“觀”、“群”、“怨”
——先秦時期精辟全面的詩歌藝術(shù)功能說/59
第二十篇 思無邪
——先秦時期最精煉、最寬泛的審關(guān)標準和文藝綱領(lǐng)/62
第二十一篇 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先秦時期怪奇的、非中和的審美觀/67
第二十二篇 法天貴真
——我國關(guān)學史上最早涉及規(guī)律與自然關(guān)系的美真統(tǒng)一論/70
第二十三篇 “心齋”、“坐忘”
——先秦時期很典型、很具體的審美心理虛靜說/74
第二十四篇 “目無全?!?、“躊躇滿志”
——先秦美學中罕見的、最接近近代美學的一種審美體驗/78
第二十五篇 與民同樂
——先秦時期極富民主精神的審美觀/81
第二十六篇 “浩然之氣”與“大丈夫”
——先秦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格美論/85
第二十七篇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先秦時期獨特的、最新穎的藝術(shù)批評方法論/88
第二十八篇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我國歷史上最早見之于文字記載的“心靈之窗說”/91
第二十九篇 “善”、“信”、“美”、“大”、“圣”、“神”
——我國美學史上關(guān)于美的形態(tài)層次最早的劃分和界說/94
第三十篇 樂者,所以道樂
——先秦時期獨具一格的藝術(shù)社會功能說/97
第三十一篇 化性起偽以成美
——先秦美學中最富唯物主義特征的審美觀/101
第三十二篇 心有征知,必緣天官
——先秦時期具體、客觀的心物關(guān)系說/103
第三十三篇 虛一而靜
——先秦時期最具辯證思想的審美心理虛靜說/106
第三十四篇 大者,壯也
——先秦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崇高觀/109
第三十五篇 立象以盡意
——我國美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意象關(guān)系說/114
第三十六篇 “陽剛”與“陰柔”
——我國美學史上最初關(guān)于“壯美”與“優(yōu)美”的區(qū)分及其關(guān)系說/118
第三十七篇 音由心生,物感心動
——先秦美學中關(guān)于音樂藝術(shù)的本質(zhì)規(guī)律的物感說/122
第三十八篇 畫犬馬難,畫鬼魅易
——先秦美學中最早的藝術(shù)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論/125
兩漢時期
第三十九篇 文以舒憤
——我國美學史上第一個反常的、非中和的審美觀/128
第四十篇 清醯之美,始于耒耜
——兩漢時期樸素的美在勞動實踐的審美觀/132
第四十一篇 “神制則形從”與“君形者”
——兩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形神關(guān)系論/137
第四十二篇 秦楚燕魏之歌異轉(zhuǎn)而皆樂
——兩漢時期關(guān)于美的多樣性、客觀性的全面論述/14l
第四十三篇 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zhì)
——我國美學史上最早關(guān)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及其形式美的賦論/145
第四十四篇 言為心聲,書為心畫
——兩漢時期最概括的“文如其人”說/150
第四十五篇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兩漢時期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比德”說/153
第四十六篇 文有真?zhèn)?,無有故新
——我國美學史上第一個旗幟鮮明的文化藝術(shù)標準說和發(fā)展觀/157
第四十七篇 《草書勢》
——我國歷史上第一篇 最富關(guān)學思想的書論/161
魏晉時期
第四十八篇 夫文,本同而末異
——我國美學史上嶄新的、涉及作家與作品關(guān)系的文體論/165
第四十九篇 得意忘象
——魏晉時期最具時代特色、玄意很濃的審美觀/169
第五十篇 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
——魏晉時期杰出的最富形象思維的創(chuàng)作論/173
第五十一篇 精騖八極,心游萬仞
——魏晉美學中第一個最獨特的藝術(shù)想象論/176
第五十二篇 傳神寫照
——魏晉關(guān)學中第一個完整的極具系統(tǒng)性的人物畫論/179
第五十三篇 “澄懷味象”與“類之成巧”
——魏晉美學中第一篇 最具道家理想色彩的山水畫論/183
第五十四篇 圖繪六法
——魏晉書畫美學中文字記載最早最系統(tǒng)的畫論/187
第五十五篇 “意在筆前”與“字字意殊”
——魏晉書畫美學中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意筆論/191
第五十六篇 聲無哀樂
——魏晉美學中獨特的、最具挑戰(zhàn)性的音樂理論/195
第五十七篇 《神思》之思
——魏晉美學中充分的、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shù)想象論/199
第五十八篇 “隱秀”之辯
——魏晉美學中精辟的、最具時代特點的意象說/203
第五十九篇 《文心》之“情”
——魏晉美學中一往情深的情感論/206
第六十篇 《體性》之“體”
——魏晉美學中最具代表性的風格和作家關(guān)系專論/210
第六十一篇 以品論詩
——我國美學史上百代詩話之濫觴/214
第六十二篇 以“味”論詩
——魏晉美學中很深刻、很豐富的詩歌鑒賞標準 ——“滋味說”/218
隋唐時期
第六十三篇 漢魏風骨,風雅興寄
——唐代詩歌革新運動中卓立千古的詩歌標準/221
第六十四篇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隋唐美學中最富禪宗理念的水墨山水畫論/225
第六十五篇 詩有三境
——我國美學史上最早的意境說/229
第六十六篇 戲為六絕句
——隋唐美學中第一個最具審美特征的詩論/233
第六十七篇 不平則鳴
——隋唐美學中極具現(xiàn)實性、挑戰(zhàn)性的創(chuàng)作觀/238
第六十八篇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唐代詩歌美學中最具人民性的現(xiàn)實主義詩論/242
第六十九篇 “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隋唐美學中概括的、極具總結(jié)性的韻味說/246
第七十篇 “象外之象”與“思與境偕”
——唐代美學中最具概括性的關(guān)于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作論和
審美觀/249
第七十一篇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書畫美學中概括的、具有綱領(lǐng)性的畫論/253
第七十二篇 神、妙、能
——我國書學史上最早、影響很大的書藝品鑒標準/257
第七十三篇 論畫六法
——隋唐美學中一種很有創(chuàng)意的繪畫創(chuàng)作方法論和審美觀/261
第七十四篇 “畫盡意在”與“筆不周而意周”
——唐代書畫美學中極具中國特色的含蓄關(guān)論/264
第七十五篇 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唐五代書畫關(guān)學中精辟的、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美真統(tǒng)一論/267
宋元時期
第七十六篇 窮而后工
——宋元時期關(guān)于社會生活與文學創(chuàng)作關(guān)系的“古今絕調(diào)”/270
第七十七篇 身即山川而取之
——宋元關(guān)學中最全面、具體的關(guān)于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論和審美觀/274
第七十八篇 以平淡為美
——宋元時期極廣泛、極具時代特征的審美理念/279
第七十九篇 成竹在胸
——宋元書畫美學中最具普遍意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論/283
第八十篇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宋元美學中詩畫藝術(shù)結(jié)合論之濫觴/286
第八十一篇 有余意之謂韻
——宋代美學中最突出、最廣闊的審美標準/289
第八十二篇 詞別是一家
——宋元美學中最先把詞從詩中分離出來的文體論/292
第八十三篇 以禪喻詩
——宋元時期一種極具直覺特征的詩學理念/295
第八十四篇 哀樂之真,發(fā)乎情性
——金元時期最具時代特征的真美觀/299
第八十五篇 “逸筆草草”與“寫胸中逸氣”
——宋元書畫美學中最具表現(xiàn)特征的繪畫理念/303
明清時期
第八十六篇 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
——明清書畫關(guān)學中極其辯證的師從觀/308
第八十七篇 詩貴意象
——明代詩歌關(guān)學中最廣泛、最深入的本體論和審美觀/312
第八十八篇 童心說
——明清美學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反傳統(tǒng)的審美理念/316
第八十九篇 容本《水滸》評點
——明清美學中新興的、最具代表性的小說創(chuàng)作論/321
第九十篇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
——明清美學中典型的、最具時代特征的主情論和戲曲觀/326
第九十一篇 世道既變,文亦因之
——明清美學中最鮮明最有力的文學發(fā)展觀/330
第九十二篇 曲之本色,在能人眾
——明清戲曲美學中具有代表性、總結(jié)性的本色論/334
第九十三篇 十年格物,一朝物格
——明清小說美學中典型的典型人物創(chuàng)作論/338
第九十四篇 至情至理,人各有當
——明清小說美學中精辟的、具有突破性的人物性格創(chuàng)作論/342
第九十五篇 因借體宜,園宛天開
——明清時期經(jīng)典的、最具綱領(lǐng)性的園林美論/345
第九十六篇 填詞之設(shè),專為登場
——明清美學中系統(tǒng)的、最具舞臺藝術(shù)特點的戲劇創(chuàng)作論/350
第九十七篇 景以情合,情以景生
——明清關(guān)學中最突出、最具總結(jié)形態(tài)的情景論/354
第九十八篇 即景會心,因景因情
——明清美學中獨樹一幟的關(guān)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量說/359
第九十九篇 驚而快之,樂而玩之
——明清美學中非常具體、生動的關(guān)于壯美和優(yōu)美的關(guān)感心理論/363
第一百篇 “理、事、情”合“才、膽、識、力”
——明清美學中最概括的、帶根本性的詩歌藝術(shù)本源說和創(chuàng)作論/367
第一百零一篇 相續(xù)相禪,因時遞變
——明清美學中突出的、最具進化論色彩的文學發(fā)展觀/371
第一百零二篇 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明清美學中極具個性特征的繪畫創(chuàng)作論/375
第一百零三篇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
——明清書畫關(guān)學中最新最具普遍意義的創(chuàng)作論/379
第一百零四篇 “物一無文”與“物無一則無文”
——明清美學中最富辯證思維的審美方法論/382
第一百零五篇 境界,本也
——明清美學中最系統(tǒng)、最具總結(jié)形態(tài)的境界說/386
后記/391
附錄
大者,壯也
——試論先秦美學中的崇高/393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第三篇 “聽和則聰”、“心億則樂”——先秦時期極具開創(chuàng)性的美感生理基礎(chǔ)論 《國語·周語下》記載,“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22年),周景王打算鑄造一個特大的鐘,其音高為“無射”,而且還要造一個發(fā)音很低的叫“大林”的樂鐘。卿士單穆公表示反對。他說: “……且夫鐘不過以動聲,若無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鐘聲以為耳也,耳所不及,非鐘聲也。猶目所不見,不可以為目也。夫目之察度也,不過武步尺寸之間;其察色也,不過墨丈尋常之間。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間;其察清濁也,不過一人之所勝。……今王作鐘也,聽之弗及,比之不度,鐘聲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節(jié),無益于樂,而鮮民財,將焉用之!” 之后,他又進一步闡述說: “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樞機也,故必聽和而視正。聽和則聰,視正則明。聰則言聽,明則德昭。” 這里,單穆公首先指出,鐘不過是合奏時用來起音的樂器。如果像“無射”、“大林”這樣的樂鐘聲音太高或過低,耳朵就聽不明。本來鐘聲是為了讓人聽了悅耳的,耳朵聽不清楚,那便不叫鐘聲了。其次,他談到了耳目的視聽都有其一定的范圍、限度。所以接著便強調(diào)對于鐘聲要“察和”、“知和”。那么他所謂的“和”是什么呢?當然,我們知道春秋時期人們言和,一般都與史伯的“和實生物”、“以他平他”“’有關(guān),都離不開“和諧”之義。但在此,他講的“和”卻是指鐘的聲音要大小適度。實際上這已經(jīng)涉及能夠引起真正美感的對象的構(gòu)成要素。所以在他看來,只有鐘聲不大不?。ㄊ且环N中聲),人的感官耳才能承受得了,才能聽得清,這就叫“聽和則聰”。而且由于單穆公其時已意識到人的耳目和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認為它們是“心之樞機”,耳目的感受會影響到心理、精神狀態(tài),因此他才斷言:“故必昕和而視正。聽和則聰,視正則明……”,至于“昕和”、“視正”之后,還能怎樣呢,因為涉及的方面頗廣,且他對“樂”的功能又有所夸大,此處就只好存而不論了。 可是對于談話中他提出的“察度”、“察色”與“察和”、“察清濁”,人們卻是不可不察。因為這“四察”不是別的,它都是在言明一個道理 即耳的聽聲,目的觀色,無不皆有為人的感官所規(guī)定的限度。倘若超過了一定的限度,“聽之弗及”,“比之不度”,不能為“一人之所勝”,那么,人們便聽不清,看不明,聲、色之美就無從感知,什么美也就談不上了。 從另一方面看,本來“樂”是用來讓耳朵聽的,“美”是用來讓眼睛看的,倘若昕樂聽得震耳欲聾,觀美觀得眼花繚亂,那么就“患莫大焉”,人便會產(chǎn)生疾病或招致災(zāi)禍,這就太不幸了。
后記
在結(jié)束本書的編選工作之后,這里就本書的書名、體制和有關(guān)的幾個問題作一些必要的說明。 一、本書名為《中華美學選粹》,是一本相對通俗的美學讀物。它不是“史”,不是“大綱”,而是“選粹”。之所以稱之為“中華美學”,其內(nèi)容主要是指,從先秦到清末這一中國古代歷史時期中的美學命題、美學范疇和美學概念等。不過,由于我國古代美學的研究對象、范圍,文學和藝術(shù)占了極大的比重,因而所謂的“美學”,顯然屬于一種狹義的美學。雖然書中也涉及了美和美感的一般概念和理論,但多數(shù)談到的專題,卻仍屬文藝美學的范疇。至于所謂的“選粹”,這是因為每個時代的審美意識,常常是集中地表現(xiàn)于每個時代的一些大思想家、藝術(shù)家的美學思想之中,而這些大思想家、藝術(shù)家的美學思想,又往往凝聚、結(jié)晶為若干的美學范疇和美學命題,因此,要想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而又博大精深的美學遺產(chǎn)之中,選輯出那些能夠普及,能夠為“現(xiàn)代人”所接受、喜愛的美學思想,從而使之在當今發(fā)揚光大的話,那就只能“略小而存大,舉重以明輕”,將其中最精粹、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美學范疇、命題和觀點,選輯出來加以通俗而確切的評介。 二、文章的體制。為了普及我國古典美學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的知識,也為了讓廣大美學愛好者能夠自由選讀,各取所需,本書所選一百零五個專題,均以說明文之體式,各自獨立成篇。每篇除引文之外,均有相對較為通俗的今譯、評介和注釋。同時對于資料的背景,論說的源流關(guān)系,也有一定的簡述。因此,分開可以任選一個專題;縱覽,又可觀其脈絡(luò)概貌。這是適應(yīng)現(xiàn)代生活快節(jié)奏的一種需要。 三、本書各篇所涉及之作者簡介,與重要文獻的說明,均列為注釋中的一條,不再另作專門的敘說。注文力求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涉及文字訓詁考證的,一般均不羅列過程。 四、本書的編撰,在資料的取舍上,參考和利用了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所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的成果,特別是本書的引文部分,大多以該《選編》的引文資料為據(jù),故特此予以說明,并表示真摯的謝意。 五、本書在編寫的過程中,曾得到河北師大劉紹本教授、李維世教授、孟雙全教授和石家莊學院蘇風杰教授,以及老戰(zhàn)友周志貴、朱在文等的大力支持、鼓勵和指導,尤其是李維世教授、蘇風杰教授,他們從我一開始編寫到完稿,幾乎是全程輔導、親自閱稿,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令人深受鼓舞!而出版社的領(lǐng)導和同志們對本書的出版所作出的許多具體的指導和幫助,更是令人難忘,故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此外,我的老伴尹家茹,年過七旬,腰頸有病,仍然堅持為全書打字、校對直到結(jié)束;我的學生、在石家莊市圖書館工作的馮娟同志,曾不厭其煩地一次次為我查找資料,借閱了大量的古籍圖書。這里一并加以說明,并致以真摯的謝意。 當然,由于我是個“半路出家”的美學愛好者,1986年以后,才由詩文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了美學研究,因此深感自己根底不深,學識尚淺,書中的一些評介、注釋,僅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或體驗,純屬一管之見。故書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錯誤或疏漏,還望專家學者與廣大讀者,不吝賜教,予以指正。是為盼!
編輯推薦
《中華美學選粹》是具有開拓性的佳作,既是一本相對通俗、能夠普及的美學讀物,又是一本可以提高、擴展審美視野的好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