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李云飛 等主編  頁數:194  字數:301000  

內容概要

李云飛編著的《經濟學基礎(高等職業(yè)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根據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經濟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必需、夠用”的原則,結合多年的教學及編寫經驗的積淀,確定編寫內容、結構和要求。按照編寫框架,全書共十一章,包括經濟學導論,供求、價格、彈性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函數理論,成本與收益理論,市場類型理論,博弈理論,分配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yè)與通貨膨脹,政府調控理論。
本書通俗實用,為便于教學,每節(jié)中均設有導入案例,并通過小故事的形式加深學生的印象。每章都安排有互動訓練和學以致用,內容新穎、資源豐富。
《經濟學基礎(高等職業(yè)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適合高職高專財經、管理類專業(yè)教學使用,也可作為其他人員學習經濟學的教材或自學參考書。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經濟學導論
第一節(jié) 什么是經濟學
第二節(jié)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
第三節(jié)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課后練習
第二章 供求、價格、彈性理論
第一節(jié) 需求理論
第二節(jié) 均衡價格
第三節(jié) 價格機制
第四節(jié) 需求彈性理論
第五節(jié) 供給彈性理論
課后練習
第三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第一節(jié) 基數效用論
第二節(jié) 序數效用論
第三節(jié) 消費者行為理論的運用
課后練習
第四章 生產函數理論
第一節(jié) 生產與生產函數
第二節(jié) 短期生產函數分析
第三節(jié) 規(guī)模經濟
課后練習
第五章 成本與收益理論
第一節(jié) 短期成本與長期成本
第二節(jié) 收益最大化
第三節(jié) 利潤最大化
課后練習
第六章 市場類型理論
第一節(jié) 完全競爭市場
第二節(jié) 完全壟斷市場
第三節(jié) 壟斷競爭市場
第四節(jié) 寡頭壟斷市場
課后練習
第七章 博弈理論
第一節(jié) 博弈論概述
第二節(jié) 博弈類型
課后練習
第八章 分配理論
第一節(jié) 生產要素理論
第二節(jié) 工資理論
第三節(jié) 利息理論
第四節(jié) 地租理論
第五節(jié) 利潤理論
第六節(jié) 收入分配理論
課后練習
第九章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第一節(jié) 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
第二節(jié) 國民收入的均衡和變化
課后練習
第十章 失業(yè)與通貨膨脹
第一節(jié) 失業(yè)理論
第二節(jié) 通貨膨脹理論
課后練習
第十一章 政府調控理論
第一節(jié) 市場的失靈與對策
第二節(jié)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課后練習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4.開展消費者教育 企業(yè)應向消費者提供他們所需的知識和信息,使之成為一個聰明的有能力的消費者。這樣做,不僅對消費者、對社會有利,對企業(yè)也是十分有利的。它能幫助消費者形成對產品、服務的合理評價和預期,從而減少對企業(yè)的不滿;能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提升企業(yè)印象,從而擴大企業(yè)銷售量。 三、消費決策分析 消費者除了購買商品外,還要享受閑暇、旅游和提高未來的福利水平。在收入分配項目選擇與比例安排上,要在勞動供給、儲蓄、投資等方面作出合理的決策。 (一)勞動供給決策 一個家庭所擁有的時間是有限地,每個人一天最多有24小時,那么每個人每天用于勞動的時間有多少。每個人的時間可以分為工作和閑暇兩部分。在工作中支出勞動,是有報酬的;閑暇中不支出勞動,是無報酬的。一個人把多少時間用于工作、多少時間用于閑暇取決于工資水平的高低。工資水平較低時,勞動者傾向于多勞動、少休息,以犧牲閑暇時間來賺取更多的收入;工資水平較高時,勞動者傾向于多休息、少勞動,盡可能節(jié)省勞動時間來換取更多的閑暇。 工資的變動對勞動供給的影響可通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進行說明。閑暇時是沒有收入的,享受閑暇就必須放棄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資,所放棄的工資就是享受閑暇的機會成本。替代效應是指工資增加引起的工作對閑暇的替代。因此,隨著工資的增加,替代效應使勞動供給增加。另一方面,隨著工資增加,人們的收入增加,物品與勞務的需求增加。閑暇也是一種正常物品,因此,隨著收入增加,人們對閑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閑暇必定減少勞動時間,這就是工資增加引起的收入效應。收入效應使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減少。 工資增加引起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對勞動供給起著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增加;如果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則隨著工資增加,勞動供給減少。勞動者對于勞動供給的決策取決于勞動的價格,即工資水平的高低。工資水平比較低,增加工資,勞動供給會增加,但工資水平高于一定程度時,再增加工資,勞動供給反而會減少。 (二)消費與儲蓄決策 消費可說是人們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我們甚至可以說,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費。從這個角度看,消費是經濟活動中最主要的推動力,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 1.自發(fā)(性)消費和儲蓄 自發(fā)(性)消費和儲蓄是指一個人最基本的消費數量,此數量大小與其所得無關。對一個國家來說,即使沒有任何生產與收入,消費也不可能完全停止,至少需要有能夠維持生命的最低生活水平的消費,即存在正的自發(fā)消費。為自發(fā)性消費而必須動用過去的儲蓄,存在負的自發(fā)儲蓄。 2.引致(或誘致性)消費和儲蓄 由于人們的欲望是無窮的,只要能力可及,一個人的消費會隨所得增加而上升,以使自己的效用更高。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所得增加時,其消費也會增加,而增加的消費是被所得增加而誘發(fā),故稱為引致或誘導性消費。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引起的消費與儲蓄,都是國民收入的遞增函數。 3.計劃與實現的消費與儲蓄 計劃的消費與儲蓄是指事先打算進行的消費和儲蓄。實現的消費與儲蓄是指已經進行的消費與儲蓄。 4.儲蓄的動機 一般而言,人們儲蓄的動機有兩個:①預防的動機,因為雖然現在有很多所得可供消費,但不一定表示未來一定也有所得可供消費,因此,為預防及避免未來沒有所得可以購買,所以現在先保留一些所得供以后消費支用。②獲利的動機。儲蓄的第二個動機是為未來賺取更多的所得。儲蓄可以讓人們累積未來消費的所得,人們可以把這部分錢放在銀行中收取利息,或拿去投資賺取利潤。無論如何,儲蓄不但可以使消費延后,還可以借以在未來享有更多的消費。 (三)投資決策 消費者決定以什么形式和規(guī)模進行投資也是消費者決策的主要內容,如購買股票與債券的金融資產投資,購買房地產、藝術品等的實物資產投資,以及用于教育等的人力資本投資。 家庭進行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未來的收入最大化,以及從這種收入中得到的效用最大化。消費者的決策結果常常是不確定的,所以,消費者在作出決策時總要冒不同程度的風險。風險感知是指當消費者不能預測購買決策的后果時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消費者感知到的風險程度,以及他們對風險的耐受力是影響消費策略的重要因素。需要強調的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是意識到的風險而非風險本身,如果一種產品沒有風險,可消費者認為有風險,他就會慎重考慮;相反一種產品有風險,可消費者沒有意識到,可能就不會影響其購買決策。 哪一種投資的未來預期收益率高,人們就會投資于哪一種項目。所以,決定人們采取什么投資形式的決定性因素是每種投資形式的未來收益率。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經濟學基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