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美] 馬文·特拉亨伯格(Marvin Trachtenberg) 伊莎貝爾·海曼(Isabelle Hyman) 頁數(shù):637 譯者:王貴祥 青鋒 周玉鵬 包志禹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建筑既是一種結構的、實用的,也是一種視覺的藝術。沒有堅固,建筑就是危險的;沒有實用,建筑僅僅是一尊大尺度的雕塑;而沒有美,它就沒有比實用性的構筑物多出些什么”,《西方建筑史:從遠古到后現(xiàn)代》的作者這樣寫道。在本書中,作者非常精彩地討論了建筑這種比其他任何人造物都更深入地影響我們生活的復雜藝術的三個方面。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馬文·特拉亨伯格(Marvin Trachtenberg) (美國)伊莎貝爾·海曼(Isabelle Hyman) 譯者:王貴祥 青鋒 周玉鵬 等馬文·特拉亨伯格(Marvin Trachtenberg)是紐約大學藝術學院的伊迪絲·克茲米勒(Edith Kitzmiller)美術教授,自1967年始他就在那里教書。他曾就讀于耶魯大學和美術學院。作為一位聲望卓著的建筑史學者,特拉亨伯格教授在這一領域中已是著作等身。特別應該提到的是他的著作《佛羅倫薩大教堂的鐘樓:吉奧托塔》(The Campanile of Cathedral,“Giotto's Towet”,1972年),這本書被建筑史學會授予了艾麗思·戴維斯·希提克柯獎(Alice Davis Hitchcock Prize),這個獎項是1972年至1973年間由一位美國學者專為杰出的建筑學著作而設立的。最近的時候,他的著作《視覺的支配:初期現(xiàn)代時期佛羅倫薩的城市、藝術與權力》(Dominion of the Eye;Urbanism,Art,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Florence,1997年)獲得了兩個獎項:一個是聯(lián)合藝術學院(College An Association)的查爾斯·魯弗斯·莫爾獎(CharlesRufus Morey Award);另外一個是再一次獲得了艾麗思·戴維斯·希提克柯獎。他的“在文脈中的藝術”(An inContext)系列叢書中的著作《自由女神雕像》(Statue of Liberty)于1976年出版。特拉亨伯格教授還是諸多獎學金項目的獲得者,諸如:為在意大利進行學習與研究的國家級人文學者高級獎學金(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Humanities Senior Fellowships,1974-1975年);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哈佛大學中心提供的關于佛羅倫薩的伊·塔提別墅(Villa I Tatti)的研究基金,(1974-1976年);古根海姆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1985-1986年);以及最近的格雷厄姆基金獎學金(Graham Foundation Fellowship,2000-2001年)。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攝影家,他的許多攝影作品可以從其著作以及其他出版物中找到。他最近正在為兩本書而忙碌,一本是關于帕齊禮拜堂(Pazzi Chapel)原創(chuàng)作者的研究,另外一本是關于建筑學與時代之間的關系的。伊莎貝爾·海曼(Isabelle Hyman)是紐約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的美術教授。她在瓦薩學院(Vassa College)獲得學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在紐約大學美術學院獲藝術史碩士與博士學位。海曼教授是文藝復興建筑與藝術方面的專家,也是建筑史與馬賽爾·勃魯爾(Marcel Breuer)建筑研究方面的專家。她是《建筑師馬賽爾·勃魯爾:事業(yè)與建筑作品》(2001年)和《十五世紀佛羅倫薩研究:帕拉佐·美第奇與圣洛倫佐教堂》(1977年)的作者,她是“透視藝術家系列叢書”(1974年)《透視圖與伯魯乃列斯基》一書的編撰者并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許多文章與評論。她曾獲得古根海姆獎學金(1988年)和為美術領域的前沿研究頒發(fā)的格雷厄姆基金獎學金(1988年)。1991年她是威廉姆學院的羅伯特·斯特林·克拉克訪問教授。海曼教授還一直是建筑史學家學會董事會和藝術協(xié)會學院董事會的成員,也是藝術協(xié)會學院學術性專論系列叢書的主編。她最近正忙于15世紀后期佛羅倫薩建筑方面的研究。王貴祥,生于1950年,現(xiàn)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同時擔任中國文物學會古建園林分會副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先后師從莫宗江與吳煥加兩位教授,于1981年獲王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王學博士學位。并于1989年與2001年先后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筑系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做訪問學者與高級訪問學者。王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在中國古代建筑史方面,特別是在唐宋大木作建筑比例,唐宋時代重要建筑(如隋洛陽乾陽殿、唐總章二年詔定明堂、唐洛陽乾元殿、武則天明堂、元上都宮城正殿大安閣等重要建筑)的復原研究和中國古代建筑基址規(guī)模研究、明代建城運動研究,及10-15世紀佛教建筑研究等方面,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研究項目,并主持了應縣木塔、北京故宮弘義閣、清西陵昌陵、五臺山塔院寺、嵩山嵩岳廟、華山西岳廟、陵川崇安寺等數(shù)十項重要古代建筑的測繪王作,及武當山南巖宮、武當山王虛宮等文物古建筑的修復工作。因為有先后留學英國與美國的經(jīng)歷,王教授對西方建筑歷史與理論有濃厚的興趣與深入的了解,曾著有《東西方的建筑空間——傳統(tǒng)中國與中世紀西方建筑的文化闡釋》、《中國古代建筑基址規(guī)模研究》、《老會館》、《北京天壇》等專著。并利用業(yè)余時間翻譯了大量西方建筑理論與歷史方面重要的甚至經(jīng)典性著作,其主要譯著有《建筑論——阿爾伯蒂建筑十書》、《建筑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xiàn)在》、《建筑理論(上)——建筑學與哲學的范疇史》、《建筑理論(下)——勒·柯布西耶的遺產(chǎn)》、《文藝復興建筑》、《建筑文化》等。此外,王教授還承擔了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主辦的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領域純學術性定期文集《中國建筑史論匯刊》主編工作,目前已經(jīng)出版四輯。青鋒,青鋒博士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獲得建筑學學士與碩士學位,隨后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筑系留學,2009年他以題為“功利主義、改革與建筑”的論文獲得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yè)博士學位。之后,他進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在王貴祥教授的指導下從事西方現(xiàn)當代建筑理論的研究,同時擔任本科建筑設計課指導教師。青鋒博士的研究集中在西方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評論、理論與設計教學結合等領域。他的研究強調結合西方人文思想分析相關建筑理論與現(xiàn)象,尤其側重于以倫理思想為核心的理論剖析。近年來他已經(jīng)在一系列國際會議與期刊中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并參與多項西方歷史與理論經(jīng)典著作的編譯工作。周玉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后,曾出版過《菲拉雷特建筑論集》、《歐洲建筑:1750-1890年》、《可持續(xù)性建筑》、《緊縮城市——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城市形態(tài)》、《建筑師技術設計指南——采暖·降溫·照明》、《建筑詩學——設計理論》、《學校建筑設計指南》、《當代建筑的理論和宣言》、《城市公園設計》、《法國園林》、《史詩空間》、《考克斯建筑師事務所》、《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等專著、譯著十余部,主持、指導、參與規(guī)劃、設計項目十余項。包志禹,2000-2003年,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碩士,導師王貴祥教授,2003-2004年,《建筑學報》編輯,2004-2010年,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導師王貴祥教授,2010年起,杭州綠城房地產(chǎn)集團有限公司。
書籍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 古 代 世 界第1章
前希臘建筑 31.1 遠古史 3
1.2 埃及 8
1.3 古代近東地區(qū) 23
1.4 克里特島和邁錫尼 32第2章
希臘 392.1 多立克柱式 40
2.2 多立克式神廟 42
2.3 帕提農(nóng)神廟 44
2.4 愛奧尼柱式 48
2.5 愛奧尼神廟 49
2.6 場地規(guī)劃 52
2.7 后期的希臘建筑 54
2.8 科林斯柱式 57
2.9 希臘化時期的趨向 59
2.10 民用建筑 61
2.11 城市規(guī)劃 64第3章
羅馬 673.1 遠古羅馬:伊特魯里亞人 67
3.2 羅馬文明 71
3.3 結構的演變 72
3.4 廣場與政治生活 97
3.5 城市和市鎮(zhèn)生活 101第二部分 中世紀第4章
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建筑 1154.1 西羅馬帝國的早期基督教建筑 115
4.2 拜占庭建筑 126第5章
前羅馬風與羅馬風建筑 1435.1 加洛林時期的前羅馬風建筑 143
5.2 羅馬風 149第6章
伊斯蘭與西方 1756.1 伊斯蘭建筑的起源 175
6.2 伊斯蘭建筑與拜占庭建筑 182第7章
哥特建筑 1857.1 哥特的意義 185
7.2 法國的哥特建筑 189
7.3 英國的哥特建筑 210
7.4 歐洲的晚期哥特建筑 218第三部分 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第8章
文藝復興 245
8.1 意大利 245
8.2 法國、西班牙和英格蘭 295第9章
巴洛克 3059.1 意大利的巴洛克藝術 306
9.2 17世紀的法國 329
9.3 德國和奧地利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 341
9.4 西班牙和其他地方的巴洛克和洛可可 348
9.5 17世紀的英格蘭 350第四部分 現(xiàn)代世界第10章
十八世紀建筑 36110.1 歷史地位 361
10.2 理性時代與英國浪漫主義 364
10.3 18世紀的法國 386
10.4 英國的激進與空想的新古典主義 405第11章
十九世紀建筑 41311.1 建筑學的困境 414
11.2 國際新古典主義 418
11.3 巴黎美術學院 430
11.4 維多利亞哥特式 442
11.5 技術的建筑學 451第12章
現(xiàn)代建筑 47912.1 現(xiàn)代建筑的誕生 479
12.2 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19世紀先驅者:維奧萊-勒-迪克和威廉·莫里斯 481
12.3 早期現(xiàn)代主義 491
12.4 盛期現(xiàn)代主義 521
12.5 后期現(xiàn)代主義 533第13章
亞現(xiàn)代主義(至后現(xiàn)代主義) 55513.1 傳統(tǒng)主義 555
13.2 傳統(tǒng)主義的現(xiàn)代(和裝飾派藝術) 557
13.3 另類現(xiàn)代主義或反現(xiàn)代主義 559
13.4 后現(xiàn)代主義 567第14章
現(xiàn)代主義:近幾十年的更新與超多樣性 58914.1
新現(xiàn)代主義的極端:高技派 591
14.2 新現(xiàn)代主義的對立:關于解構主義 599
14.3 另一種替代策略:場所、時間和記憶 617術語表 629資料來源 636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
編輯推薦
《西方建筑史:從遠古到后現(xiàn)代(原書第2版)》是一種結構的、實用的,也是一種視覺的藝術。沒有堅固,建筑就是危險的;沒有實用,建筑僅僅是一尊大尺度的雕塑;而沒有美,它就沒有比實用性的構筑物多出些什么”,《西方建筑史:從遠古到后現(xiàn)代》的作者這樣寫道。在《西方建筑史:從遠古到后現(xiàn)代(原書第2版)》中,作者非常精彩地討論了建筑這種比其他任何人造物都更深入地影響我們生活的復雜藝術的三個方面。特拉亨伯格與海曼教授將建筑史視為一系列動態(tài)的革新,他們清晰地解釋了從遠古到21世紀那些塑造了人類建成環(huán)境的形式、材料以及技術的劇烈變化。行文深刻、準確而不失生動,書中既有對長期歷史傾向的討論,也有對標志性建筑以及重要建筑主題的深入分析——比如新石器時代紀念性建筑的誕生、古典柱式的發(fā)明、19世紀建筑師所面對的現(xiàn)代性問題以及21世紀建筑充滿復雜性的挑戰(zhàn),兩位作者讓建筑史變得清晰、易懂,且引人人勝。對于像羅馬拱券、哥特肋拱以及現(xiàn)代鋼筋混凝土這樣的技術革新,他們用格外清晰的語言解釋了這些變化作為部分如何從屬于那個發(fā)明了它們的時代。那些塑造了建筑功能、形式及其所象征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也得到了深刻的詳盡分析。對于現(xiàn)代建筑的關注,則是《西方建筑史:從遠古到后現(xiàn)代(原書第2版)》的又一特別之處,書中深入討論覆蓋了大約1980年到2000年這一時間段,將作者對現(xiàn)代建筑異乎尋常的廣泛討論擴展到當下(比任何其他類似書籍都更為全面)。大量極為豐富和精彩的建筑以及新技術,比如像弗蘭克.蓋里、丹尼爾。里伯斯金、諾曼?福斯特、扎哈.哈迪德、倫佐.皮亞諾、雷姆.庫哈斯、蓋伊.奧倫蒂、安藤忠雄、拉斐爾.莫內歐等明星建筑師以及其他一些建筑師的作品,都得到了中肯的討論.這樣一波令人眩目的新建筑浪潮將富有啟發(fā)的理論、顛覆傳統(tǒng)的實踐以及令人震驚的美結合在一起,它們構成了作者有趣、敏銳以及連貫的全書敘述的結尾.《西方建筑史:從遠古到后現(xiàn)代(原書第2版)》中的所有建筑一般均配有精美的多視角圖片與平面圖片(全書1039張圖片,包括91張全彩圖片),能夠幫助讀者懂得建筑,了解它的歷史并真切地欣賞其內在與外在的價值!古代世界:巨石陣、金字塔、阿蒙神廟、波斯波利斯城、克諾索斯宮、獅子門、帕提農(nóng)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伊特魯里亞神廟、羅馬斗獸場、馬切羅劇院、提圖斯凱旋門、圖拉真廣場、萬神廟。中世紀:圣索菲亞大教堂、帕拉丁禮拜堂、圣米歇爾山教堂、比薩斜塔建筑群、泰姬陵、沙特爾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米蘭大教堂。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圣扎卡里亞教堂、佛羅倫薩大教堂、圣馬可廣場、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圣喬治大教堂、四噴泉圣卡洛教堂、凡爾賽宮、盧浮宮、坦比埃多小教堂、圓廳別墅、倫敦圣保羅大教堂?,F(xiàn)代世界:皇家新月廣場、雄獅凱旋門、阿爾臺斯博物館、倫敦國會大廈、巴黎歌劇院、水晶宮、埃菲爾鐵塔、法古斯工廠、沃克貨棧大廈、流水別墅、古根海姆博物館、西格拉姆大廈、約翰。漢考克大廈、悉尼歌劇院、洛克菲勒中心、薩伏伊別墅、斯圖加特國家美術館、柏林猶太博物館、香港匯豐銀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