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機械工業(yè) 作者:聞邦椿 編 頁數:1588
前言
人類社會正邁入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依托的科學技術在當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正在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茖W技術成果的研究與開發(fā)及其廣泛應用是當今,也是未來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裝備制造業(yè)是使我國由制造大國過渡到制造強國的核心因素和關鍵?! “l(fā)展裝備制造業(yè)離不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fā)及設計。機械產品設計正由傳統(tǒng)設計模式向現代設計模式轉變,現代設計的特點是廣泛采用計算機技術,著力應用智能化設計、數字化設計、網絡化設計、綠色化設計及系統(tǒng)化設計的綜合技術。機械設計手冊的編輯與出版,充分地展現了現代設計的特點,是現代設計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景媸謨栽诳茖W發(fā)展觀和自主創(chuàng)新設計的理念引領下,進行了較大篇幅的修改和補充,為我國現代機械產品自主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了保障。例如,在手冊中重點介紹了產品綠色設計、和諧設計與系統(tǒng)化設計,也介紹了產品的創(chuàng)新設計等內容,這有利于產品設計師們采用手冊中介紹的內容和方法開展產品開發(fā)?! ”景媸謨詤R總了大量的原始數據和設計資料,以及在產品設計時必須采用技術標準,同時還介紹了設計中許多不可缺少的相關設計知識。因此,可以說手冊是設計師們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所必需的數據庫和知識庫,目前她已成為產品研究與開發(fā)的“利器”及其他設計器具無法取代的重要的設計工具,這不僅在現在,而且在將來也會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 本版手冊系統(tǒng)地敘述了機械設計各專業(yè)的主要技術內容,歸納和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機械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不少新內容是本手冊編者們研究得到的,此外,還吸取了國外的若干先進科學技術,其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前4版出版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好評,作為國家級重點科技圖書和機械工程方面的最具權威的大型工具書,曾獲得全國優(yōu)秀圖書二等獎、機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yōu)秀科技暢銷書獎,1994曾在臺灣建宏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她在機械產品設計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為各行業(yè),尤其是機械行業(yè)各技術部門必備的工具書?! ≡诒景媸謨缘男抻嗊^程中,我們努力貫徹了“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可靠性”的指導思想。廣泛調研了廠礦企業(yè)、設計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的使用情況和意見。對機械設計的基礎內容、經典內容和傳統(tǒng)內容,從取材、產品及其零部件的設計方法與計算流程、設計實例等多方面進行了深人系統(tǒng)的整合,同時,還全面總結了當前國內外機械設計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產品、新技術,特別是在產品的綜合設計理論與方法、機電一體化及機械系統(tǒng)自動控制技術等方面作了系統(tǒng)和全面的論述和凝煉。相信本手冊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她對提高我國機械產品的設計水平,推進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fā)、老產品的改造,以及產品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chuàng)新,進而促進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
內容概要
本書是在前4版的基礎上,吸收并總結了國內外機械工程設計領域中的新標準、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技術、新產品、新設計理論與方法撰寫而成。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常規(guī)設計、機電一體化與控制技術和現代設計方法及其應用等內容。具有內容先進,信息量大、取材廣、規(guī)格全、實用性強,數據可靠,使用方便等特點?! ∪珪?卷52篇,內容有:常用設計資料、機械零部件設計(連接、緊固與傳動)、機械零部件設計(軸系、支承與其他)、流體傳動與控制、機電一體化及控制技術、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等?! ”揪頌榈?卷,主要內容有:軸、滑動軸承、滾動軸承、聯軸器、離合器與制動器、彈簧、起重運輸機械零部件和操作件、機架與箱體、管道與管道附件、潤滑、密封等。 本書供從事機械設計、制造、維修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工具書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的有關專業(yè)師生使用和參考。
書籍目錄
第12篇 軸 第1章 概述 1 軸的分類 2 軸的設計特點和步驟 3 軸的常用材料 第2章 軸的結構設計 1 軸上零件的定位與固定 1.1 軸上零件的軸向定位與固定 1.2 軸上零件的周向定位與固定 2 提高軸疲勞強度的結構措施 3 軸伸和軸頸的結構尺寸 3.1 圓柱形軸伸結構尺寸 3.2 圓錐形軸伸結構尺寸 3.3 滑動軸承的軸頸和軸端潤滑油孔 3.4 旋轉電動機軸伸的結構尺寸 4 軸的結構工藝性 第3章 軸的強度計算 1 按轉矩估算軸徑 2 按當量彎矩近似計算軸的強度 3 軸安全系數的精確校核計算 3.1 軸的疲勞強度安全系數校核 3.2 軸的靜強度安全系數校核 4 軸的強度計算實例 第4章 軸的剛度校核 1 軸的彎曲剛度校核 1.1 能量法 1.2 當量直徑法 2 軸的扭轉剛度校核 3 軸的剛度計算實例 第5章 軸的臨界轉速 1 不帶圓盤的均質軸的臨界轉速 2 帶圓盤的軸的臨界轉速 3 光軸的一階臨界轉速計算 4 軸的臨界轉速計算示例 第6章 鋼絲軟軸 1 軟軸的結構型式和規(guī)格 1.1 鋼絲軟軸的結構與規(guī)格 1.2 軟管的結構與規(guī)格 1.3 軟軸的接頭及聯接 1.4 軟管的接頭及聯接 1.5 防逆轉裝置 2 軟軸的選擇和使用 2.1 軟軸的選擇 2.2 軟軸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第7章 低速曲軸 1 曲軸的結構設計 1.1 曲軸的設計要求 1.2 曲軸的結構 1.3 提高曲軸強度的工藝措施 2 曲軸的受力分析與計算 2.1 曲軸的受力分析 2.2 曲軸應力集中系數的計算 2.3 曲軸的強度計算 2.3.1 曲軸的靜強度計算 2.3.2 曲軸的疲勞強度計算 參考文獻第13篇 滑動軸承 第1章 滑動軸承的應用 1 滑動軸承的類型 1.1 滑動軸承的分類 1.2 各類軸承的性能比較 1.3 滑動軸承類型的選擇 2 滑動軸承的基本形式 2.1 徑向滑動軸承的基本形式 2.2 止推滑動軸承的基本形式 2.3 徑向止推滑動軸承的主要形式 3 常用軸瓦材料及其性能 3.1 軸瓦材料應具備的性能 3.2 軸瓦材料的分類 3.3 常用軸瓦材料 3.3.1 金屬軸瓦材料 3.3.2 含油軸承軸瓦材料 3.3.3 非金屬軸瓦材料 3.4 各種軸瓦材料的性能比較 3.5 軸瓦表面涂層及其材料 3.6 對軸頸材料表面硬度的要求 4 標準軸套與軸瓦 4.1 整體軸套 4.1.1 銅合金整體軸套 4.1.2 燒結軸套 4.1.3 鑲嵌軸套 4.1.4 熱固性塑料軸套 4.2 卷制軸套 4.2.1 卷制軸套的參數 4.2.2 覆有減摩層的雙金屬軸套 4.3 軸瓦 4.3.1 薄壁(不翻邊)軸瓦 4.3.2 薄壁翻邊軸瓦 4.3.3 (厚壁)鑲嵌軸瓦 4.4 止推瓦 4.4.1 止推墊圈 4.4.2 熱固性塑料止推軸瓦 5 滑動軸承的結構要素 5.1 油槽 5.1.1 一般滑動軸承油槽的布置形式 5.1.2 油槽的形式 5.1.3 卷制軸套用潤滑油孔、油槽和油穴 5.2 軸套與軸瓦的固定 5.2.1 軸套的固定 5.2.2 薄壁軸瓦的固定 6 滑動軸承的潤滑 6.1 潤滑劑的選擇 6.2 潤滑油粘度的選擇 6.3 潤滑脂的選擇 6.4 滑動軸承的潤滑方法 6.4.1 用油潤滑的潤滑方法 6.4.2 用脂潤滑的潤滑方法 6.4.3 用固體潤滑的潤滑方法(成膜方法) 7 滑動軸承的速度與載荷 7.1 徑向軸承 7.1.1 速度 7.1.2 載荷 7.2 止推軸承 7.2.1 速度 7.2.2 載荷 7.3 徑向止推軸承 8 滑動軸承設計資料 第2章 無潤滑滑動軸承 1 無潤滑軸承的結構和材料 1.1 軸瓦材料 1.1.1 陶瓷 1.1.2 石墨 1.1.3 聚合物 1.2 軸瓦結構 1.3 軸瓦安裝 2 參數的選擇 2.1 寬徑比B*與內外徑比D* 2.1.1 寬徑比B* 2.1.2 內外徑比D* 2.2 軸承間隙 2.2.1 聚合物軸承的間隙 2.2.2 石墨軸承的間隙 2.3 軸瓦壁厚 2.3.1 聚合物軸瓦壁厚 ……第14篇 流動軸承第15篇 聯軸器、離合器與制動器第16篇 彈簧第17篇 起重運輸機械零部件和操作件第18篇 機架與箱體第19篇 管道與管道附件第20篇 潤滑第21篇 密封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