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性學習的原理與技巧

出版時間:2004-4  出版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美)大衛(wèi)﹒W﹒約翰遜 等著  頁數(shù):25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合作性學習的原理與技巧(在教與學中組建有效的團隊)》將與讀者共同探討教與學的團隊的構建模式與運用合作性學習的原理與技巧,辦求為教師提供一些全新的教學觀點,技能和方法,以教授和指導成為和青少年如何有效地互動式學習?! ”緯到y(tǒng)地介紹了合作性學習的基本要素、基本類型及其具體實施步驟,以及教師如何合作性的工作。

書籍目錄

序譯者序前言第1章 大學教學與合作性學習1.1 引言1.2 大學教學的改革1.2.1 改革大學教學的模式1.2.2 大學教學的歷史1.2.3 舊教學模式1.2.4 新教學模式1.3 實現(xiàn)新的模式:合作性學習1.4 學生間的相互作用1.5 合作性學習的歷史1.6 合作性學習的基本要素1.7 合作性學習小組的類型1.8 在大學課程中使用合作性學習1.9 離開“象牙塔”準備好進入“現(xiàn)實世界”1.9.1 事業(yè)的成功1.9.2 互相作用的世界1.9.3 生活的質量1.10 總結1.11 最后的按語附錄1.1 定義第2章 關于合作性學習的研究2.1 引言2.2 社會互依性研究2.3 相互作用的方式2.3.1 給予和接受幫助2.3.2 信息交換的認識過程2.3.3 同伴的反饋2.3.4 挑戰(zhàn)與爭論2.3.5 公開倡導與承諾2.3.6 相互影響2.3.7 成就動機2.3.8 人際信任2.3.9 焦慮和績效2.3.10 對促進性相互作用的總結2.4 合作性學習帶來的結果2.5 成就努力2.5.1 成就2.5.2 批判性思維能力2.5.3 對學科領域的各種態(tài)度2.6 人際關系2.6.1 人際吸引與凝聚2.6.2 社會支持2.6.3 學生在學率2.6.4 老師與學生的關系2.6.5 同伴關系的重要性2.7 心理健康2.7.1 心理調(diào)節(jié)2.7.2 準確有洞察力2.7.3 自尊2.8 3種結果的互惠關系2.9 縮小不一致2.10 最后的按語附錄2.1 研究合理性報告第3章 合作性學習的基本要素3.1  幫助學生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3.2 運用合作性學習3.3 積極的相互依靠3.4 面對面的促進性的相互作用3.5 個人責任3.6 人際和小組相處技能3.7 小組過程3.8 5個基本要素的增效3.9 積極的相互依靠和知識沖突3.10 美女與野獸的故事附錄3.1 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第4章 正式的合作性學習4.1 科林斯王和舊的教學模式4.2 正式的合作性學習小組4.3 老師的作用:學習身邊的引導者4.4 指定教學目標4.5 課前準備工作4.5.1 決定小組規(guī)模大小4.5.2 把學生分成小組4.5.3 安排活動空間4.5.4 備好教案以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依賴4.5.5 分派職責以確保學生的相互依靠4.6 布置任務和形成積極的相互依賴4.6.1 解釋學術課題4.6.2 解釋成功的標準4.6.3 組織積極的互相依賴4.6.4 建立個體成績責任制4.6.5 組織小組之間的合作4.7 預先規(guī)定學生的行為活動4.7.1 監(jiān)督學生們的行為4.7.2 提供學習幫助4.7.3 教授社交技巧4.8 評估學習和評定學生合作情況4.8.1 課程收尾工作4.8.2 評價學生學習的質與量4.8.3 評估小組合作效果4.9 合作學習的組織結構4.9.1 解題課4.9.2 拼圖式程序4.9.3 同學校訂:寫作中的合作學習4.9.4 反復練習的兩人小組4.9.5 檢查作業(yè)4.9.6 準備測驗4.9.7 小組測驗后的個人測檢4.9.8 課堂表述4.9.9 實驗小組4.9.10 合作閱讀小組4.10 總結附錄4.1 老師在合作中的角色附錄4.2 合作課程的工作表第5章 非正式合作性學習5.1 講座的誘惑5.2 講座是什么5.2.1 簡介5.2.2 定義5.2.3 恰當?shù)倪\用5.2.4 講座的構成5.2.5 講座運用中的問題5.2.6 講座的敵人5.3 非正式合作性學習小組5.4 帶有非正式合作性學習小組的講座5.5 引導性得點討論5.5.1 引導性兩人重點討論組5.5.2 預先準備的兩個小組5.5.3 兩人問答小組5.5.4 進步檢查5.6 間歇性兩人討論小組5.6.1 要求有積極反應5.6.2 同步解答兩人小組5.6.3 兩人合作記筆記小組5.6.4 兩人閱讀和解釋小組5.6.5 概念歸納5.7 總結性重點討論5.7.1 總結性兩人合作寫作小組5.7.2 總結性兩人記筆記小組5.7.3 補充作業(yè)5.8 其他非正式合作性學習小組5.8.1  講座前后播放電影或展示5.8.2 同學反饋小組5.8.3 合作性學習小組5.9 結論第6章 合作性學習的基層小組6.1 引言6.2 合作性學習和社會支持6.3 基層小組是什么6.4 基層小組的形式6.4.1 班級基層小組6.4.2 大學基層小組6.5 接受指導的基層小組6.6 為什么使用合作基層小組6.6.1 建立長期關系的需要6.6.2 意義、目標和心理健康6.6.3 責任和動力6.6.4 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6.6.5 基層小組和退學6.6.6 生活必需品6.7 停留在愛里附錄6.1 基層小組會議工作表附錄6.2 合作性學習合同附錄6.3 合作性學習進步報告第7章 學術辯論7.1 引言7.2 辯論的本質7.3 學生如何得益7.4 辯論影響學術效果的過程7.5 組織學術辯論7.5.1 組織學術任務7.5.2 準備指導材料7.5.3 組織辯論7.5.4 進行辯論7.5.5 教學生辯論的技巧7.6 數(shù)學的辯論7.7 科學領域的有組織的辯論7.8 總結附錄7.1 教師在辯論課中所扮演的角色附錄7.2 辯論課程計劃附錄7.3 辯論練習:安排附錄7.4 建設性辯論準則附錄7.5 案例附錄7.6 獎分制度第8章 各種合作性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8.1 引言8.2 50分鐘的課堂8.3 90分鐘的課堂8.4 在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中給學生打分8.5 誤區(qū):小組成員共用一個團體分數(shù)是不公平的8.6 學習環(huán)境人性化8.7 合作與畢業(yè)8.8 一節(jié)模擬示范課:教育社會心理學8.8.1 課程的概述8.8.2 課本8.8.3 課程要求8.8.4 考試8.8.5 論文8.8.6 評分8.8.7 合作與畢業(yè)8.8.8 學習要求8.8.9 準備論文8.8.10 研究綜述論文8.8.11 寫一份研究綜述論文8.8.12 研究綜述論文的同伴修改8.8.13 合作學習的種類8.8.14 基層小組8.8.15 小組討論測試附錄8.1 小組考試確認表附錄8.2 基礎概念考試附錄8.3 學生合同第9章 教師的合作性工作9.1 引言9.2 大學的組織結構9.3 同事互助小組9.3.1 專業(yè)討論9.3.2 共同計劃和課程的設計9.3.3 互相觀察9.4 在運用合作性學習中獲得專業(yè)技能9.5 對同事互助小組的領導9.6 全學院的任務小組9.7 特別決策小組9.8  結論第10章 結論10.1 新舊模式的比較10.2 任務、產(chǎn)品、消費者10.3 教學態(tài)度的改變10.4  設定標桿和設置目標10.5 組織結構現(xiàn)代化10.6 資料獲得方式的與獲得專業(yè)知識10.7 教師對合作性學習的發(fā)展和藝術級地運用合作性學習10.8 展望未來附錄10.1 合作性學習之課堂觀察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合作性學習的原理與技巧(在教與學中組建有效的團隊)》的讀者對象為大中專院校教師、從事教育改革的研究人員、從事培訓工作的人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合作性學習的原理與技巧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