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10 出版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美)David A﹒Solomon Mark E﹒Russinovich 頁數(shù):568
Tag標簽:無
書籍目錄
序言
艾奇序
前言
第1章 概念和工具
1.1 基礎概念和術語
1.1.1 Win32 API
1.1.2 服務、函數(shù)和例程
1.1.3 進程、線程和作業(yè)
1.1.4 虛擬內存
1.1.5 內核模式與用戶模式
1.1.6 對象和句柄
1.1.7 安全
1.1.8 注冊表
1.1.9 Unicode
1.2 深入Window 2000精髓
1.2.1 配套光盤中的工具
1.2.2 Performance工具
1.2.3 Windows 2000支持工具
1.2.4 Windows 2000資源包
1.2.5 內核調試工具
1.2.6 軟件開發(fā)包平臺
1.2.7 設備驅動程序包
1.2.8 系統(tǒng)內部工具
1.3 小結
第2章 系統(tǒng)體系結構
2.1 要求與設計目標
2.2 操作系統(tǒng)模型
2.2.1 可移植性
2.2.2 對稱式多處理
2.2.3 可伸縮性
2.3 總體結構
2.4 Windows 2000的產(chǎn)品包
2.4.1 檢查鏈接編譯
2.4.2 多處理器系統(tǒng)文件
2.5 關鍵系統(tǒng)組件
2.5.1 環(huán)境子系統(tǒng)與子系統(tǒng)SLL
2.5.2 Ntdll.dll
2.5.3 執(zhí)行程序
2.5.4 內核
2.5.5 硬件抽聚一
2.5.6 設備驅動程序
2.5.7 查看沒存檔的接口
2.5.8 系統(tǒng)進程
2.6 小結
第3章 系統(tǒng)機制
3.1 陷阱調度
3.1.1 中斷調度
3.1.2 異常調度
3.1.3 系統(tǒng)服務調度
3.2 對象管理器
3.2.1 執(zhí)行程序對象
3.2.2 對象結構
3.3 同步
3.3.1 內核同步
3.3.2 執(zhí)行程序同步
3.4 系統(tǒng)工作者線程
3.5 Windows 2000全局標記
3.6 本機過程調用
3.7 小結
第4章 啟動與關閉
4.1 引導進程
4.1.1 引導前的準備
4.1.2 引導扇區(qū)和Ntldr
4.1.3 初始化Kernel和執(zhí)行程序子系統(tǒng)
4.1.4 Smss、Csrss和Winlogon
4.2 安全模式
4.2.1 在安全模式中加載的驅動程序
4.2.2 安全模式意識用戶程序
4.2.3 安全模式中的引導日志
4.3 恢復控制臺
4.4 關機
4.5 系統(tǒng)崩潰
4.5.1 Windows 2000為什么會崩潰
4.5.2 藍色屏幕
4.5.3 崩潰轉儲文件
4.6 小結
第5章 管理機制
5.1 注冊表
5.1.1 注冊表數(shù)據(jù)類型
5.1.2 注冊表邏輯結構
5.1.3 注冊表內部
5.2 服務
5.2.1 服務應用程序
5.2.2 服務帳號
5.2.3 服務控制管理器
5.2.4 服務啟動
5.2.5 啟動錯誤
5.2.6 接受引導和所知最近的正確配置
5.2.7 服務錯誤
5.2.8 服務關閉
5.2.9 共享的服務進程
5.2.10 服務控制程序
5.3 Windows管理裝置
5.3.1 WMI體系結構
5.3.2 提供程序
5.3.3 通用信息模型和管理對象格式語言
5.3.4 WMI名字空間
5.3.5 類關聯(lián)
5.3.6 WMI實現(xiàn)
5.3.7 WMI安全性
5.4 小結
第6章 進程、線程和作業(yè)
5.1 進程的本質
6.1.1 數(shù)據(jù)結構
6.1.2 內核變量
6.l.3 性能計數(shù)器
6.1.4 相關函數(shù)
6.1.5 相關工具
6.2 Createprocess流程
6.2.1 階段1:打開要執(zhí)行的映像
6.2.2 階段2:創(chuàng)建Windows 2000執(zhí)行程序進程對象
6.2.3 階段3:創(chuàng)建初始線程及其堆棧和環(huán)境
6.2.4 階段4:向win32子系統(tǒng)通知新進程
6.2.5 階段5:開始初始化線程的執(zhí)行
6.2.6 階段6:在新進程環(huán)境中完成進程初始化
6.3 線程的本質
6.3.1 數(shù)據(jù)結構
6.3.2 內核變量
6.3.3 性能計數(shù)器
6.3.4 相關函數(shù)
6.3.5 相關工具
6.4 CreateThread流程
6.5 線程調度
6.5.1 Windows 2000調度概述
6.5.2 優(yōu)先級
6.5.3 Win32調度API
6.5.4 相關工具
6.5.5 實時優(yōu)先級
6.5.6 中斷級與優(yōu)先級對比
6.5.7 線程狀態(tài)
6.5.8 時間片
6.5.9 調度數(shù)據(jù)結構
6.5.10 調度方案
6.5.11 環(huán)境切換
6.5.12 空閑線程
6.5.13 提高優(yōu)先級
6.5.14 對稱式多處理系統(tǒng)上的線程調度
6.6 作業(yè)對象
6.7 小結
第7章 內存管理
7.1 內存管理器組件
7.1.1 配置內存管理器
7.1.2 檢查內存的使用
7.2 內存管理器提供的服務
7.2.1 保留和提交頁面
7.2.2 鎖住內存
7.2.3 分配粒度
7.2.4 共享內存和映射文件
7.2.5 保護內存
7.2.6 寫時復制
7.2.7 堆函數(shù)
7.2.8 地址窗口擴展
7.3 系統(tǒng)內存交換區(qū)
7.3.1 后備列表
7.3.2 驅動程序檢驗器
7.4 地址空間布局
7.4.1 用戶地址空間布局
7.4.2 系統(tǒng)地址空間布局
7.5 地址轉換
7.5.1 轉換虛擬地址
7.5.2 頁面目錄
7.5.3 進程和系統(tǒng)頁面表
7.5.4 頁面表項
7.5.5 頁面內字節(jié)
7.5.6 轉換后備緩沖區(qū)
7.5.7 物理地址擴展
7.6 頁面錯誤處理
7.6.1 無效的PTE
7.6.2 原型PTE
7.6.3 頁面調入I/O
7.6.4 頁面沖突錯誤
7.6.5 頁面文件
7.7 虛擬地址描述符
7.8 工作集
7.8.1 頁面調度策略
7.8.2 工作集管理
7.8.3 平衡集管理器和交換程序
7.8.4 系統(tǒng)工作集
7.9 頁面幀號數(shù)據(jù)庫
7.9.1 頁面列表動態(tài)
7.9.2 修改頁面的書寫器
7.9.3 PFN數(shù)據(jù)結構
7.10 區(qū)域對象
7.11 小結
第8章 安全
8.1 安全級別
8.2 安全系統(tǒng)組件
8.3 保護對象
8.3.1 訪問檢查
8.3.2 安全標識符
8.3.3 令牌
8.3.4 模擬
8.3.5 受限令牌
8.3.6 安全描述符和訪問控制
8.4 安全審計
8.5 登錄
8.5.1 Winlogon初始化
8.5.2 用戶登錄步驟
8.6 小結
第9章 I/O系統(tǒng)
9.1 設計目標
9.2 I/O系統(tǒng)組件
9.2.1 I/O管理器
9.2.2 設備驅動程序
9.2.3 即插即用管理器
9.2.4 電源管理器
9.3 I/O數(shù)據(jù)結構
9.3.1 文件對象
9.3.2 驅動程序對象和設備對象
9.3.3 I/O請求包
9.3.4 IRP堆棧位置
9.3.5 IRP緩沖區(qū)管理
9.3.6 I/O完成端口
9.3.7 IoComplion對象
9.3.8 使用完成端口
9.4 驅動程序的加載、初始化與安裝
9.4.1 啟始值
9.4.2 設備枚舉
9.4.3 設備結點
9.4.4 設備結點驅動程序的加裁
9.4.5 驅動程序的安裝
9.5 I/O處理
9.5.1 I/O類型
9.5.2 對單層驅動程序的I/O諸求
9.5.3 對分層驅動程序的I/O請求
9.5.4 I/o完成端口操作
9.5.5 同步
9.6 小結
第10章 存儲管理
10.1 Window2000存儲的演化歷史
10.2 分區(qū)
10.2.1 基本分區(qū)
10.2.2 動態(tài)分區(qū)
10.3 存儲驅動程序
10.3.1 磁盤驅動程序
10.3.2 設備命名
10.3.3 基本磁盤管理
10.3.4 動態(tài)磁盤管理
10.3.5 磁盤性能監(jiān)視
10.4 多分區(qū)卷管理
10.4.1 跨越卷
10.4.2 帶區(qū)卷
10.4.3 鏡像卷
10.4.4 RAID-5卷
10.4.5 卷的I/O操作
10.5 卷名字空間
10.5.1 裝配管理器
10.5.2 裝配點
10.5.3 卷裝配
10.6 小結
第11章 高速緩存管理器
11.1 Windows 2000高速緩存管理器的主要特性
11.1.1 單個、集中的系統(tǒng)高速緩存
11.1.2 內存管理器
11.1.3 高速緩存的一致性
11.1.4 虛擬塊高速緩存
11.1.5 基于流的高速緩存
11.1.6 可恢復文件系統(tǒng)支持
11.2 高速緩存結構
11.3 高速緩存的大小
11.3.1 高速緩存的虛擬大小
11.3.2 高速緩存的物理大小
11.4 高速緩存數(shù)據(jù)結構
11.4.1 系統(tǒng)范圍的高速緩存數(shù)據(jù)結構
11.4.2 每個文件的高速緩存數(shù)據(jù)結構
11.5 高速緩存操作
11.5.1 寫回高速緩存和延遲寫
11.5.2 智能預讀
11.5.3 系統(tǒng)線程
11.5.4 快速I/O
11.6 高速緩存支持例程
11.6.1 復制到高速緩存和從高速緩存復制
11.6.2 帶映射和牽制接口的高速緩存
11.6.3 帶直接存儲器存取接口的高速緩存
11.6.4 寫入調整
11.7 小結
第12章 文件系統(tǒng)
12.1 Windows 2000文件系統(tǒng)格式
12.1.1 CDFS
12.1.2 UDF
12.1.3 FATl2、FATl6和FAT32
12.1.4 NTFS
12.2 文件系統(tǒng)驅動程序體系結構
12.2.1 本機FSD
12.2.2 遠程FSD
12.2.3 文件系統(tǒng)操作
12.3 NTFS設計目標和特性
12.3.1 高端文件系統(tǒng)需求
12.3.2 NTFS的高級特性
12.4 NTFS文件系統(tǒng)驅動程序
12.5 NTFS磁盤結構
12.5.1 卷
12.5.2 簇
12.5.3 主文件表
12.5.4 文件引用數(shù)
12.5.5 文件記錄
12.5.6 文件名
12.5.7 駐留和非駐留屬性
12.5.8 索引
12.5.9 數(shù)據(jù)壓縮和稀疏文件
12.5.10 重分析點
12.5.11 更改日志文件
12.5.12 對象ID
12.5.13 配額跟蹤
12.5.14 統(tǒng)一的安全
12.6 支持NTFS恢復
12.6.1 文件系統(tǒng)設計演變
12.6.2 日志
12.6.3 恢復
12.7 NTFS壞簇恢復
12.8 文件系統(tǒng)安全加密
12.8.1 注冊回調
12.8.2 第一次加密文件
12.8.3 解密過程
12.8.4 備份加密的文件
12.9 小結
第13章 連網(wǎng)機制
13.1 OSI參考模型
13.1.1 OSI層
13.1.2 Windows 2000連網(wǎng)組件
13.2 網(wǎng)絡API
13.2.1 命名管道和郵箱
13.2.2 Windows Socket
13.2.3 遠程過程調用
13.2.4 通用網(wǎng)絡文件系統(tǒng)
13.2.5 NetBlOS
13.2.6 其他網(wǎng)絡API
13.3 網(wǎng)絡資源名字解析
13.3.1 MPR
13.3.2 MUP
13.3.3 域名系統(tǒng)
13.4 協(xié)議驅動程序
13.5 NDIS驅動程序
13.5.1 NDIS小端口特征
13.5.2 面向連接的NDIS
13.6 綁定
13.7 分層網(wǎng)絡服務
13.7.1 遠程訪問
13.7.2 活動目錄
13.7.3 網(wǎng)絡負載平衡
13.7.4 文件復制服務程序
13.7.5 分布式文件系統(tǒng)
13.7.6 TCP/IP擴展
13.8 小結
術語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