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相約名人

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科學普及出版社  作者:葉永烈  頁數:222  字數:240000  

前言

如果說,幾十萬字的長篇傳記是一尊精美的青銅雕像,那么短短幾千字的人物特寫就是一幅速寫畫。精雕細刻固然反映人物的風采,寥寥數筆其實也傳神。    我在創(chuàng)作磚頭那么厚的長篇傳記的同時,也常常寫各種各樣的人物特寫。這本書,就是我的人物特寫的選集。    人物特寫短小精悍,往往是抓住人物漫長一生中的一個小小的側面,一個動人的瞬間,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段曲折的經歷,以小見大,從短短的篇幅折射人物的精神風貌。    我是一個采訪面甚廣的人,三教九流的各色名人,無不在我的關注之中,涉及方方面面。我用我的筆,記錄了我們時代的各種人物,也就記錄了我們的時代。在我的這本選集之中,著重選擇文化、科學方面的人物特寫。    這些人物特寫,絕大部分來自我的直接采訪,不少是獨家采訪。正因為這樣,這本書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承科學普及出版社的美意,出版我的自選集。除了本卷之外,另一卷為《葉永烈行走世界》,一卷寫人,一卷寫景。    《葉永烈相約名人》分為文學與藝術專輯、科技與科普專輯。文學與藝術專輯,分為《文壇名家》、《藝術之星》兩章;科技與科普專輯,分為《科技群英》、《科普之星》兩章,另有《序章——我的懷念》,寫我眼中的北京大學三位老校長,寫給予我以難忘幫助的陳望道先生和方毅副總理。    感謝科學普及出版社總編輯顏實先生、編輯室主任徐揚科先生、前副總編輯白金鳳女士和責任編輯呂鳴女士給予的鼓勵和支持。    葉永烈    2012年3月31日于上海“沉思齋”

內容概要

擅長人物采訪是葉永烈先生的創(chuàng)作特色。他除了寫作諸多長篇人物傳記之外,也常常寫各種各樣的人物特寫?!度~永烈相約名人》是他采訪形形色色名人的特寫集。他從眾多的精英人物中選取公眾所關注的人物,而在刻畫人物時又選取特殊的側面。本書極具可讀性,不少文章系獨家采訪,富有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專業(yè)作家,一級作家,教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yè)於北京大學。11歲起發(fā)表詩作,19歲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么》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游未來》。主要新著為150萬字的“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新中國誕生的紅色歷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運動”的全過程;180萬字的長卷《“四人幫”興亡》以及《陳伯達傳》、《王力風波始末》,是中國十年“文革”的真實寫照。《鄧小平改變中國》是關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景式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是關于美國911事件這一改變世界歷史進程重大事件的詳細記錄。此外,還有《用事實說話》、《出沒風波里》、《歷史在這里沉思》、《陳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走近錢學森》、《美國自由行》、《星條旗下的生活》、《俄羅斯自由行》、《歐洲自由行》、《澳大利亞自由行》、《真實的朝鮮》、《今天的越南》、《櫻花下的日本》、《南洋風情》、《面對“韓流”》、《多嬌海南》等。

書籍目錄

序章 我的懷念
 懷念北大三位老校長
 懷念陳望道先生
 懷念方毅副總理
科技群英
 華羅庚的“架子”
 蘇步青的笑與不笑
 錢學森夢圓飛天
 錢偉長寫歌詞
 歸來的“朝圣者”一一汪猷院士
 談家楨院士的“兩落兩起”
 跳蚤專家李貴真院士、
 蚊子專家陸寶麟院士
 蛇醫(yī)傳奇
 “千手觀音”陳中偉
 為陳中偉院士扼腕而嘆、
 運動員派頭的湯佩松院士
 顧功敘從村童到院士
 在搜尋彭加木的日子里
科普之星
 追尋高士其的足跡“
 高士其最后的日子、
 周建人的“大自然之歌”
 賈祖璋與《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被江青下令逮捕的公盾
 訪科普元老盧于道教授
 兩代編輯情
 路明印象
 數學+文學
 科學童話作家魯克
 穿白大褂的作家一一冰子
 “小傘兵”和“小刺猬”
 顧均正與《和平的夢》
 鄭文光與《飛向人馬座》
 遲叔昌與《割掉鼻子的大象》
 ……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錢學森夢圓飛天 2003年金秋10月,從浩瀚無垠的太空,傳來中國人進軍的腳步聲。千年敦煌飛天之夢,終于在今朝化為現實。 在炎黃子孫歡呼雀躍之際,在北京,一位九十有二的耄耋長者坐在病榻上,目光久久地注視著正對面書架上的“神舟號”飛船模型,眼角皺起了魚尾紋,舒心地笑了,甜甜地笑了。 他,便是有著“中國航天之父”美譽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2003年國慶節(ji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慶紅看望的第一位歸國知識分子便是錢學森。 錢學森一生有過激動的“三笑”。 頭一回是在1955年10月8日,他經過五年的堅持與斗爭,終于從美國回到祖國母親溫暖的懷抱,過度的喜悅使他熱淚盈眶。美國當局當時千方百計阻撓他返回新中國,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理由”,而五角大樓海軍副部長金貝爾(DanA.Kimbeel)所說的一句話,可謂“高度概括”之語:“無論如何都不能讓錢學森回國。他太有價值了,抵得上3到5個師的兵力!”然而由于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過問,在中美華沙談判桌上,美國政府代表這才不得不同意讓這位杰出的導彈專家回到新中國。其實,錢學森的價值遠遠超過5個師。他回國后才5年,在他的主持下,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導彈就順利升空,意味著中國朝著國防現代化邁出歷史性的一步。 第二次開懷大笑,是在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天。在他回國后的第十個年頭,即1965年1月,他向中央提出人造衛(wèi)星研制計劃,這一重要計劃也就因此被命名為“651工程”。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只用了5年時間,就成功地把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太空。中國從此敲開了太空的大門。 他第三次心花怒放,便是在如今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昂首闊步太空之際。企盼了多少年,這一閃光的時刻,終于在他有生之年到來。 我有幸零距離目擊這位中國“航天元帥”的風采。那是在1979年2月23日,我忽然接到他的秘書柳鳴的電話,說是他來到上海,約我一談。事情的起因是我當時擔任《向宇宙進軍》一片的導演,這是一部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共分三輯,我把拍攝提綱寄往主管部門——國防科委以及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審查,沒想到當時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兼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的錢學森親自看了拍攝提綱,乘來滬之際跟我談談他的意見。當天晚上,我如約前往上海延安飯店。柳鳴領著我來到樓上一間會客室,我剛坐定,穿著一身軍裝的錢學森就來了。他摘下軍帽,露出寬廣豐滿而白凈細嫩的天庭,書生氣質十足。一雙眼睛,射出睿智的目光。雖說他出生在上海,由于3歲時便隨父親前往北京,所以滿口京腔。他謙遜地自稱“笨人”,“對藝術外行”,卻對影片提出諸多建設性意見。

編輯推薦

《葉永烈相約名人:科技與科普專輯》共兩部分,科技與科普專輯,分為《科技群英》、《科普之星》兩章,另有《序章——我的懷念》,寫我眼中的北京大學三位老校長,寫給予我以難忘幫助的陳望道先生和方毅副總理。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葉永烈相約名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