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植物育種學總論

出版時間:2000-7  出版社:中國農業(yè)  作者:景士西 編  頁數(shù):337  字數(shù):52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一、《園藝植物育種學總論》為國家教委教高字[1997]16號文件立項的“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重點教材,2000年出版后為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廣泛采用,被中華農業(yè)科教基金會授予“2005年全國高等農業(yè)院校優(yōu)秀教材獎”。2003年以來按編寫創(chuàng)新型教材的要求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修訂,《園藝植物育種學總論》(第二版)于2006年被教育部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二、全書共分十五章:1.緒論;2.園藝植物的繁殖習性、品種類別和育種特點;3.育種對象和目標;4.種質資源;5.引種;6.選擇育種;7.常規(guī)雜交育種;8.優(yōu)勢雜交育種;9.營養(yǎng)系雜交育種;10.遠緣雜交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11.倍性育種;12.誘變育種;l3.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14.新品種的審定、保護和繁育推廣;l5.信息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    三、本教材有以下特點:1.適應專業(yè)面拓寬后教學改革的需要;2.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3.以選擇育種、雜交育種、倍性育種和誘變育種四條基本育種途徑與常規(guī)雜交育種、優(yōu)勢雜交育種和營養(yǎng)系雜交育種三種雜交育種方式為主干的教學內容體系;4.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四、本教材適用于高等農林院校園藝專業(yè)本科生,也可供其他院校有關專業(yè)師生及科技人員學習或參考。

書籍目錄

序第二版 前言第一版 前言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園藝植物的進化  第二節(jié) 品種的概念和良種的作用  第三節(jié) 園藝植物育種學的任務和內容  第四節(jié) 園藝植物育種的發(fā)展與展望第二章 園藝植物的繁殖習性、品種類型和育種特點  第一節(jié)  園藝植物繁殖方式和授粉習性對遺傳變異的影響  第二節(jié)品種的類型及選育特點第三章 育種對象和目標 第一節(jié) 選擇育種對象的主要依據(jù) 第二節(jié) 園藝植物育種的主要目標性狀 第三節(jié) 制訂育種目標的主要根據(jù)和原則 第四章 種質資源 第一節(jié) 種質資源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節(jié) 作物起源中心與中國園藝植物種質資源 第三節(jié) 種質資源的考察征集 第四節(jié) 種質資源的保存與管理 第五節(jié) 種質資源的評價 第六節(jié) 種質資源的創(chuàng)新和利用第五章 引種 第一節(jié) 引種的類別和意義 第二節(jié) 植物引種的生態(tài)學原理  第三節(jié) 引種的原則和方法  第四節(jié) 引種與外來人侵種第六章 選擇育種  第一節(jié) 選擇與選擇育種  第二節(jié) 有性繁殖植物的選擇育種  第三節(jié) 無性繁殖植物的選擇育種第七章 常規(guī)雜交育種  第一節(jié) 常規(guī)雜交育種的概念和意義  第二節(jié) 常規(guī)雜交育種的雜交方式  第三節(jié) 雜交親本的選擇與選配  第四節(jié) 雜交技術  第五節(jié) 雜種后代的處理  第六節(jié) 育種程序和加速育種進程的方法第八章 優(yōu)勢雜交育種了  第一節(jié) 雜種優(yōu)勢的概念和利用概況  第二節(jié) 雜交種選育程序  第三節(jié) 雜種種子生產  第四節(jié)  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  第五節(jié) 雄性不育系的選育和利用第九章 營養(yǎng)系雜交育種  第一節(jié) 營養(yǎng)系品種的性狀遺傳特點  第二節(jié) 營養(yǎng)系品種遺傳變異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jié) 親本選配及雜交技術的特點  第四節(jié) 童期、童性和雜種培育選擇特點第十章 遠緣雜交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 第一節(jié) 天然和人工遠緣雜交 第二節(jié) 遠緣雜交的意義和特點 第三節(jié) 植物遠緣雜交的親和性 第四節(jié) 遠緣雜交的困難及克服方法的探索 第五節(jié) 遠緣雜交在園藝植物育種中的應用第十一章 倍性育種第十二章 誘變育種第十三章 生物技術在園藝植物育種中的應用第十四章 新品種的審定、保護與繁育推廣第十五章 信息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附表1  部分園藝植物若干性狀遺傳表現(xiàn)附表2 常見園藝植物的倍性系列附表3 中國園藝植物的種間多樣性附表4 中國主要園藝植物種內多樣性評估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2.物種形成過程的地理局部化 瓦維洛夫(1935)提出:“植物地理學的研究肯定地表明,在現(xiàn)今的地理年代,物種的多樣性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已劃分出一系列物種多樣性極豐富的地區(qū),中國東南部,印度支那,印度,馬來亞群島,亞洲西南部,熱帶非洲,開普敦,埃塞俄比亞,中美洲,南美洲,墨西哥南部,地中海沿岸各國和前亞的植物區(qū)系具有物種多樣性異常集中的特點”。他舉例,北部國家和地區(qū)如西伯利亞、全部中歐和北歐、北美洲物種組成貧乏,亞洲中部物種驚人地貧乏。中美洲小國哥斯達黎加和薩爾瓦多,按面積只相當于美國的1/100,而物種數(shù)量不次于整個北美洲。結論是“無論在我國或是外國,在尋找有益的植物新物種時,應該考慮到多樣性的局部化,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適宜的地區(qū)”。 3.作物起源中心——古代文明發(fā)源地現(xiàn)在的栽培作物都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分別陸續(xù)從相應的野生植物演化而成。早期人類被難以跨越的沙漠、山脈和海洋所阻隔,在這種情況下,各個隔離區(qū)產生了自己的農業(yè),只能在特有的隔離范圍內利用和馴化當?shù)氐闹参?,這就形成了早期地球上大大小小的獨立的作物起源中心(center of crop origin)。受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多數(shù)中心分布在冰期未曾觸及的地帶,從出現(xiàn)農業(yè)起,人類便在這些中心耕作,結果是圍繞這些中心的植物群落異常豐富,栽培種高度集中,品種繁多,近緣植物豐富多樣。以后隨著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科技的進步,人們逐漸征服地理上的阻隔,使起源中心的作物向外廣為傳播。各起源中心不僅在植物區(qū)系上十分豐富,而且和古代文明發(fā)源地相一致,一種作物有時起源于幾個中心,而每個中心有自己的種。一種作物起源于不同地方常有不同的生理和細胞學特征,如薯蕷屬植物的馴化在亞洲、熱帶美洲和非洲是分別獨立進行的。亞洲的薯蕷主要起源于參薯(Dioscorea alata),染色體基數(shù)為x=10,產生過倍性很高的多倍體,已報道的有5x、6x、7x、8x、9x、10x、12x、14x,還有多種非整倍體(2n=38、52、55、66、81等)(Coursey,1976)。非洲的薯蕷主要起源于D.cayenensis以及雜種起源的D.rotundata,染色體基數(shù)也是x=10,已報道的有4x、6x和14x。美洲的薯蕷起源于D.trifida,x=,已報道的倍性系列有6x、8x和9x。種質資源的這種地理差異性,對種質資源的征集有指導意義。 4.初生及次生起源中心 每種作物都有一個獨特的初生起源中心(primary center of origin),用地理微分法找到物種的最大多樣性聚集地區(qū),通常就是這個種的初生起源中心?!俺跎鹪粗行慕洺0罅窟z傳上顯性的性狀……”在栽培植物物種古代分布區(qū)的邊緣以及在隔離地區(qū)(島上、山上),由于自交和突變的結果優(yōu)先形成和分離出隱l生類型。如在研究由喜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栽培植物類型時可以看到這種規(guī)律。喜馬拉雅山和興都庫什山的匯合處是豌豆、山黧豆、蠶豆等極其豐富的原始顯性類型的集中分布區(qū),具有小粒、小莢的特性,傾向于成熟時裂莢,是典型的野生性狀,近百份山黧豆樣品沒有一株白花、白粒個體;向西推移到伊朗可看到粒、莢變大,出現(xiàn)白粒、粉紅花的隱性類型;而地中海沿岸則多為白粒、白花,籽粒非常大,屬高度栽培的類型。西西里、西班牙的蠶豆種粒比阿富汗等地的類型大7~8倍。

編輯推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園藝植物育種學總論(第2版)》有以下特點:1.適應專業(yè)面拓寬后教學改革的需要;2.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3.以選擇育種、雜交育種、倍性育種和誘變育種四條基本育種途徑與常規(guī)雜交育種、優(yōu)勢雜交育種和營養(yǎng)系雜交育種三種雜交育種方式為主干的教學內容體系;4.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園藝植物育種學總論(第2版)》適用于高等農林院校園藝專業(yè)本科生,也可供其他院校有關專業(yè)師生及科技人員學習或參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園藝植物育種學總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里面包括了蔬菜、花卉、果樹的所有育種知識,比較全面。
  •   真心覺得不錯
  •   是課本來的,比較經典
  •   書是盜版,紙張有點差,將就著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