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9-10 出版社: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作者:張勞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內 容 提 要
本書系統(tǒng)介紹了群體遺傳學的基本原理,以哈迪
溫伯格平衡為基準,分15章闡述改變基因頻率的主要
因素:選擇、突變、遷移和遺傳漂變,在群體、個體、
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群體遺傳結構的變化機理。書中介紹
有限群體、自然群體不同交配制度對群體遺傳結構的影
響,還從遺傳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角度簡述生態(tài)遺傳學,
群體細胞遺傳學及分子進化論,在研究方法方面涉及通
徑分析、遺傳距離和野生群體的估計。
書后附有英漢對照詞匯。
本書可做為高等學校動物科學、遺傳育種專業(yè)本科
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與遺傳育種、動植物生產、生
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科技工作者參考。
書籍目錄
目錄
序
前言
緒論
第一章 個體和群體
第一節(jié) 個體和群體的關系
一、簡介
二、空間的連續(xù)性
三、時間的連續(xù)性
四、世代更疊
第二節(jié) 個體和群體的性質
一、個體是基因的集成
二、群體是個體的集成
第三節(jié) 性狀種類及特點
一、性狀的度量
二、變異的分布
三、質量性狀
四、閾性狀
五、復合性狀
第二章 群體數量
第一節(jié) 研究群體數量的意義
第二節(jié) 群體增長
一、算術增長
二、幾何增長
三、邏輯曲線
第三節(jié) 群體數量減少
第四節(jié) 循環(huán)變化
第五節(jié) 后代數
第六節(jié) 個體間的協同作用與競爭
第七節(jié) 個體生長
第三章 群體的遺傳結構
第一節(jié) 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
一、概念
二、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值與均數
一、群體的值
二、群體的均數
第三節(jié) 群體的基因結構和基因型結構
第四章 哈迪-溫伯格定律
第一節(jié) 一對等位基因的平衡
一、配子的隨機結合
二、平衡的建立
三、哈迪-溫伯格平衡的性質
第二節(jié) 伴性基因的平衡
第三節(jié) 復等位基因的平衡
一、基因結構的平衡
二、基因型結構的平衡
第四節(jié) 伴性復等位基因的平衡
一、世代間的信息傳遞
二、平衡狀態(tài)
第五章 基因頻率的改變:一對等位基因的情況
第一節(jié) 一對等位基因的情況
第二節(jié) 遷移
第三節(jié) 突變
一、非頻發(fā)突變
二、頻發(fā)突變
第四節(jié) 選擇
一、無顯性,選擇不利于A2
二、顯性完全,選擇不利于A2A2
三、顯性完全,選擇不利于A1
四、超顯性,選擇不利于純合子
五、選擇與突變同時發(fā)生
第五節(jié) 隨機遺傳漂變
第六章 基因頻率的改變:復等位基因的情況
第一節(jié) 選擇
一、選擇值
二、選擇對群體適應性的影響
第二節(jié) 突變
第三節(jié) 遷移
第四節(jié) 遺傳平衡
一、平衡的選擇
二、突變選擇平衡
三、突變-漂移平衡
第七章 通徑分析
第一節(jié) 通徑系數的定義
一、決定系數
二、通徑系數
第二節(jié) 通徑系數的性質
一、性質I(獨立原因)
二、性質Ⅱ(相關原因)
三、性質Ⅲ(間接原因)
四、性質Ⅳ(共同原因)
五、性質V(中心定理)
六、性質Ⅵ(逆通徑系數)
第三節(jié) 通徑鏈的追溯規(guī)則
第四節(jié) 通徑系數的應用
一、配子傳遞過程中的通徑關系
二、親屬間血緣相關的通徑分析
三、植物試驗中的通徑分析
第八章 有限群體:隨機交配的情況
第一節(jié) 隨機交配的情況
第二節(jié) 近親交配的情況
一、近交系數與共親系數
二、近交系數的計算
第三節(jié) 群體的有效大小
一、定義
二、連續(xù)世代的平均群體有效大小
三、個體間繁殖力不等
四、家系等量留種
第四節(jié) 連續(xù)世代群體的近交系數
第五節(jié) 有限群體的遺傳趨向
第九章 有限群體:非隨機交配的情況
第一節(jié) 近交的遺傳效應
一、對基因型頻率的影響
二、對群體均值的影響
第二節(jié) 非隨機交配的近交速度
一、自體受精
二、全同胞交配
三、半同胞交配
四、親仔交配
第三節(jié) 保種的原理與方法
一、足夠數量的保種群
二、實行完全或不完全隨機交配制度
三、增加品種內結構
第十章 遺傳距離
第一節(jié) 遺傳距離定義
第二節(jié) 數量性狀的遺傳距離
第三節(jié) 質量性狀的遺傳距離
一、反三角函數法
二、X2法
第四節(jié) 密碼子數的距離
一、統(tǒng)計方法
二、三種方法
三、族間、種間的基因差異
四、系統(tǒng)樹
五、密碼子或核苷酸替換數據
六、同源蛋白質的系統(tǒng)發(fā)育
七、免疫學數據
第十一章 自然群體的遺傳多態(tài)性
第一節(jié) 遺傳多態(tài)性
一、工業(yè)黑化現象
二、人類血紅蛋白的多態(tài)性
三、紅虎蛾的斑紋多態(tài)性
第二節(jié) 遺傳多態(tài)性保持的機制
一、選擇平衡假說
二、多態(tài)過渡相假說
三、中心突變假說
第三節(jié) 遺傳負荷
一、基因座位的負荷
二、分離負荷
第十二章 野生群體的動態(tài)
第一節(jié) 野生群體的性質
一、個體的分布
二、密度
第二節(jié) 群體數量的變化
一、影響群體數量變化的因素
二、群體擴增
第三節(jié) 成活率曲線和年齡金字塔
一、成活率曲線
二、年齡金字塔
第四節(jié) 在自然條件下群體數量的變化
一、生物生存勢能和分布能力
二、非周期性及少見的數量變化
三、周期性的數量變化
第五節(jié) 群體數量變化的原因
一、實驗室模擬研究
二、在自然界中調查
三、競爭
四、捕食和寄生
五、營養(yǎng)
六、疾病
七、氣候
八、密度
九、高等動物間的競爭和自我調節(jié)
十、植物種群與動物種群的區(qū)別
第六節(jié) 群體與生態(tài)系統(tǒng)
一、結合類型
二、生態(tài)系統(tǒng)
三、生物群落分類
四、邊緣效應
第七節(jié) 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劃分
二、生物群落的特性
三、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原因
四、生物群落的發(fā)展
五、演替
第八節(jié) 生態(tài)、進化和適應
第九節(jié) 遺傳因素和生態(tài)因素
第十節(jié) 某些進化實例
一、島嶼
二、大陸
三、植物的生活型
第十一節(jié) 自然平衡
一、失衡
二、自然保護區(qū)
三、指示種
四、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
第十三章 群體遺傳學與生態(tài)遺傳學的聯系
第一節(jié) 生態(tài)遺傳學概述
第二節(jié) 生物變異的檢測
一、生物變異
二、檢測方法
第三節(jié) 生化變異
一、分子遺傳學的作用
二、凝膠電泳法
三、對群內等位基因的數量和頻率估計
第四節(jié) 多態(tài)現象
一、雜合有利
二、頻率制約選擇
三、強制異體受精
四、相反的選擇壓力
五、減數分裂分離比例偏移
六、性比率
七、時空異質性
第五節(jié) 種的概念
一、概念的發(fā)展
二、生殖隔離
三、隔離機制
第六節(jié) 小種的起源
一、小種
二、生態(tài)型
三、漸變群
第七節(jié) 種間相互作用
一、類型
二、定義
三、競爭取代
四、競爭排斥
五、對數學模型的評價
第十四章 細胞群體遺傳學
第一節(jié) 研究內容和方法
第二節(jié) 自然群體中染色體的變異
一、數量變異
二、結構變異
三、倒位多態(tài)現象
四、易位雜合性
五、染色體變異模式
第三節(jié) 群體內的基因多樣度
一、基因多樣度
二、血型位點和其他位點
第四節(jié) 進化的分子水平研究
一、遺傳信息
二、DNA變化方式
三、自發(fā)突變的分子模型
四、結構基因
第十五章 分子進化論――中性論
第一節(jié) 中性論產生的背景
一、對群體中的遺傳變異的爭論
二、中性突變隨機漂變說
第二節(jié) 中性等位基因
一、定義
二、被固定的可能性
三、替換率
四、中性概念的理解
第三節(jié) 中性突變的本質
一、從分子水平的研究
二、有關突變類型的爭論
第四節(jié) 控制蛋白質多態(tài)座位的實驗證據
一、對自然群體中異構多態(tài)酶的研究
二、果蠅的Adh座位是否存在中性等位基因
第五節(jié) 不同群體和不同種的變異
一、群體變異
二、種的變異
第六節(jié) 突變平衡理論
第七節(jié) 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幾個問題
一、分子水平變異與適合度之間的關系
二、保持平衡多態(tài)的原因
三、關于基因多態(tài)性理論的假定
四、電泳研究中的隨機抽樣假設問題
五、有關生物間相互關系的研究
附
英漢(對照詞)索引
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