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9-2 出版社: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作者:吳維光
前言
蠶絲業(yè)起源于中國,隨后傳播到世界各地,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工作者馴化野生昆蟲,使之為人類經濟利益服務的一大創(chuàng)造,也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貢獻。幾千年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主要的產絲國和絲制品出口國。通過國際絲綢貿易,促進了各國科學、文化和經濟貿易的交流和發(fā)展以及人民聞的友好交往?!敖z綢傳友誼”成為千古佳話。近年來,我國進一步發(fā)展蠶業(yè)生產,生絲產量約達全球總產的三分之二。回顧過去的歷史和體察今天我國蠶絲生產業(yè)的國際地位,我國蠶業(yè)科學工作者應該倍加努力,弘揚祖國這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進一步鉆研蠶業(yè)科學技術,爭取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我很高興地披覽了吳維光教授和他的合作者編著的《桑蠶組織胚胎學圖譜》,該書具有如下的幾個特色:1 . 選用的全部圖片,均為作者們自行攝制的,其中應用電鏡拍攝的超微形態(tài)、構造的圖片約占75%,展示了桑蠶各個器官、組織(特別是排泄、神經、肌肉、生殖等部分)不少新的電鏡照片,拓寬和加深了文字教材的內容,圖片清晰,質量優(yōu)良,編輯合理,體現了適用性和先進性。2.本圖譜與目前國內、外同類出版物相比,更為系統(tǒng)和全面。工作量大,難度較高。3.使用中、英兩國文字說明,利于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和專業(yè)英語教學。本圖譜不但適用干蠶學專業(yè)教學上使用,同時也是昆蟲學、生物學、動物學、植物保護等專業(yè)基礎教學和有關科學研究上很好的參考書。我希望隨著本圖譜的問世,今后將有更多的如同本書具有我國特色的桑蠶學、昆蟲學的著作出版,故樂于為此作序。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華南農業(yè)大學昆蟲學教授 趙善歡1993年6月25日
內容概要
內容簡介
本圖譜配合統(tǒng)編文字教材――蠶體解剖生理學的內容編著。全部選用作者自己
制作的樣本,應用掃描電鏡、透視電鏡、光學顯微鏡、立體解剖鏡系統(tǒng)地拍攝而成。內
容包括桑蠶各個發(fā)育階段(以幼蟲為主)的各個器官、組織的顯微及超微形態(tài)、構造,
以及胚胎發(fā)育過程的圖片共402張,其中電鏡照片占75%,分外部形態(tài)、體壁、消化、
循環(huán)、脂肪體、呼吸、排泄、絲腺、神經、肌肉、內分泌、生殖、胚胎發(fā)育等十三章,并加簡
要的中、英兩種文字說明。
本圖譜不僅可供蠶學專業(yè)教學上使用,同時可供昆蟲學、動物學、生物學、植物保
護等專業(yè)的基礎教學及有關科研工作者的參考。
書籍目錄
序前言1 外部形態(tài)1.1 卵1.2 幼蟲1.3 蛹1.4 成蟲2 體壁3 消化管及唾腺3.1 消化管3.2 唾腺4 循環(huán)系統(tǒng)5 脂肪體6 呼吸系統(tǒng)7 馬氏管8 絲腺9 神經系統(tǒng)10 肌肉11 內分泌系統(tǒng)11.1 前胸腺11.2 食道下腺11.3 咽側體11.4 周氣管腺11.5 氣門下腺11.6 咽下神經節(jié)分泌細胞12 生殖系統(tǒng)13 胚胎發(fā)育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 外部形態(tài)桑蠶是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在一生中,要經過卵一幼蟲一蛹一成蟲4個形態(tài)和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fā)育階段。1.1 卵橢圓形,略扁平,一端稍尖,上有卵孔。卵色因品種不同而異。卵的最外層為卵殼,表面遍布多角形的卵紋,并有無數微細的氣孔。卵殼內依次有卵黃膜、漿膜、卵黃等。卵是胚胎發(fā)育的階段。1.2 幼蟲長圓筒形,分頭、胸、腹3部分。頭部較小,上有口器、觸角、單眼、吐絲管等。胸部分前、中、后胸,各有l(wèi)對胸足。腹部有10個腹節(jié),共有5對腹足。前胸和腹部兩側共有9對氣門。幼蟲是攝取營養(yǎng)的生長階段。1.3 蛹紡錘形,黃褐色,分頭、胸、腹3部分。前胸和腹部兩側共有8對氣門。雌蛹腹部大,末端較鈍,在第8腹節(jié)腹面正中有x形線縫。雄蛹小而腹部末端較尖,第9腹節(jié)腹面中央有1個褐色圓點。蛹是從幼蟲過渡到成蟲的變態(tài)階段。1.4 成蟲分頭、胸、腹3部分。全身被有白色鱗片。頭部有大形的觸角和復眼??谄黠@著退化。胸部分3個胸節(jié),各節(jié)有1對胸足,中、后胸各生1對翅。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前胸和腹部共有8對氣門。成蟲是交配產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階段。
編輯推薦
《桑蠶組織胚胎學圖譜》由中國農業(yè)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