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張永和 頁數:278 字數:163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直到現在,一寫東西就想起中學時寫作文。當時成績總在四分或良的左右徘徊,上不去;老師說我的主要問題是該到高潮時感情抒發(fā)不出來。其實我自己也知道,但我覺得抒情實在是件尷尬的事兒。我連看演出有時都會低下頭,替演員投入的表演不好意思。最怕就是詩。高中朗誦考試抽題,先抽到文言文的《鴻門宴》,心中竊喜,以為天助我也,再抽抽到《海燕》,高分的奢望即刻化為烏有。后來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惡化到根本無情可抒。逐漸走上了不懂浪漫、不會慶祝、反高潮的不歸路。再后來學了建筑學,也是偏向理性建筑多些。 我對文學的興趣倒未因此受到影響。讀理論、哲學對我來說很困難,讀小說有時還能有所領悟。特別發(fā)現了一馬平川的60年代法國新小說后,還瘋狂過一陣子。因為不懂法文,看了一堆英譯本、中譯本。杜拉斯用的法文句法很基本,我把她的電影劇本《廣島之戀》還英法對照地過了一遍,過足了平淡的癮。于是我在感情上也很同情意識流,但又無法忍受喬伊斯、普魯斯特的費解與枯燥。 理想主義時期過去后,發(fā)現自己最喜歡的還是偵探小說。作為一個建筑師,我很容易接受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通過偵探小說,閱讀變成了消遣。中國建筑界讀偵探小說的前輩同好有劉開濟先生,克里斯蒂曾經一晚上一本t還有張欽楠先生,每晚睡前讀幾行,第二天如記不起昨晚讀到了哪兒,這幾行還要重讀,因此進展緩慢,一旦堅持到底,對該書也印象全無,又可重新開始。理論上說,張先生只需要一本偵探小說來回讀就夠了。我的狀態(tài)在劉張二位之間:是早晨在馬桶上和夜晚在被窩里讀,一次一頁兩頁。閱讀時間的零碎與軍人于征途中在馬背上吟詠或許有些相似;偵探小說也可以稱為是我的“馬、被”文學。正由于此,其實也沒讀多少。 把建筑和文學扯到一塊兒,還是剛到美國念書時上的一個設計課開的頭。當時任課的建筑老師請來一位作家?guī)е鴮W生一邊寫故事一邊畫房子。盡管課上得稀里糊涂,但后來也總會想到這回事。 回國從事建筑實踐的這些年,作文,如果發(fā)生的話,就在上床看偵探小說的前一刻,起碼十點以后。寫的內容基本上都與建筑有關。有點兒晚上記錄日間的思想活動的意思。晚上的思維方式也受白天的影響,是白天的延續(xù):建筑,蓋房,設計結構,搭接材料,建造空間;寫作,排字,建立框架,組織詞句,制作文本。于是有了本書書名的又一層意思。另一個更直接的影響是:隨著建筑實踐越來越忙,文章越寫越短。這次在史建先生敦促下整理出書,發(fā)現二十年來一共沒寫幾個字?!笆遣欢?,”史建說。然而,要不是《讀書》的汪暉先生當年向我約稿,我目前已經極少的量恐怕還能打個折扣。在此還要感謝汪暉對我的鼓勵。 也不是每篇文章都適合收進這本書。史建給人集的文字下了一個文學的定義,即脫離了建筑的線索也能提供閱讀愉悅的。我作的文能滿足這一苛求的本來不多,再排除了質量太差的、用英文寫的來不及翻譯的等等,勉強剩下三十來篇。以前做的概念設計中,文本構成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占了很大比重。還有就是對某些建筑學問題的討論,如空間、城市等,以前都曾發(fā)表過。收錄文字中有一些很個人化的認識以及論述方法,可能對于即便是建筑專業(yè)的讀者來說也難免莫名其妙,只好在此先抱歉了。書中文章按寫作時間先后為序,因此還是應該能讀出一個建筑師思想變化的大概。 以后是不是還會寫偵探小說,現在還拿不準。也許,我與文學或文字之間相互折磨的時間已經太長了。 張永和 2005年
內容概要
本書收入張永和回國后十幾年間所作的隨筆三十三篇,涉及內容廣泛,包括建筑與文化、文學、藝術等,更多的是關于空間問題的獨特思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文筆具有獨到的“文學性”,這是其他當代中國建筑師所缺少的。
本書為作者隨筆的第一次結集,收入的文章,絕大部分已在國內外一流專業(yè)刊物上發(fā)表,并引起廣泛的關注,其中兩篇長文曾發(fā)表于《讀書》。書中配有部分作者創(chuàng)作的設計草圖和漫畫,頗有趣味。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城市問題的關注,建筑文化類圖書也日益受到讀者的歡迎而逐漸暢銷,但受知識結構與文化積累的局限,真正有分量的作品并不多見。作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白,因為它不再是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掃描式闡述,而是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對建筑問題進行了文學式的解讀。
增訂版增加了三篇文章,即《第三警察局》、《設計“謀”》、《問題建筑》。這是作者近幾年的作品。
作者簡介
張永和,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主任,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2005年出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主任,成位第一位執(zhí)掌美國建筑研究重鎮(zhèn)之牛耳的華裔人士。
書籍目錄
寫作文
自行車(的故事)
窺視劇場——實地考察
匡溪行
四間房——單身公寓
書房——建筑師會所
泰山和克里斯托的啟示——環(huán)境藝術的意義
四函(評譯)黃士鈞評譯
蒲公英(面店)——概念性物體
馬達客棧
后窗
煙斗——概念性物體
過程思想
垂直玻璃宅
幼兒(墻)園
策劃家居 附:英文原文
十二月令
園/宅
文學與建筑
墜入空間——尋找不可畫建筑
時間城市,又及超薄城市 附:英文原文
文學與空間
平常建筑
設計邏輯
建筑改變我們
小城市
向工業(yè)建筑學習 張永和+張路峰
基本建筑動詞化
關于建筑教育
浮出空間 附:英文原文
物體城市 又名:欲望城市附:英文原文
向現實學習
第三種態(tài)度
我的紅樓夢,或三考
問題建筑
設計:“謀”
第三警察局一一場全球化的荒誕
補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1982年初的一天,隆冬睛雪,我們一行人在匡溪藝術學院(CranbrookAcademyofArt)校園里到處尋找建筑系。遍尋不著,叫住一個學生問路,他指著我們前面不遠的一行三人說道:“跟他們走就到了建筑系,如果你們認為那是建筑系的話?!甭牭贸鰜硭捴杏性?。沒時間多問,我們便尾隨那三人進了一個半地下的工作室。等到在明亮的雪地里縮得極小的瞳孔放大開了之后,才發(fā)現眼前滿是藝術作品:炭筆畫、絲網印刷版畫、各種雕塑——木頭的、陶瓷的……我正在琢磨這里到底是繪畫系還是雕塑系,旁邊一個同來的朋友已恍然大悟地告訴我:“這兒就是建筑系!” 這里靜悄悄的;不像我們自己的工作室,搖滾樂總是放得震耳欲聾。天花板很低,使本來已挺擁擠的工作室,到處顯得滿滿的。建筑系主任,也是這里惟一的建筑教授,對我們抱怨道:“地方實在太小,每年最多只能招收十五個學生?!彼绽畈妓菇?,名丹尼爾,波蘭人,三十來歲,個子不高,一張方臉,有棱有角的。 在工作室里遛了一圈,除了一個日本留學生搞的東西看得出是房子,其余的似乎都是繪畫或雕塑,和建筑沒什么聯系。然而細看之下,就發(fā)現它們與一般的繪畫和雕塑不同??栔斓牡袼芸瓷先ジ褚粋€大尺度結構的縮小模型,人們很容易想象自己(人形)處于這個雕塑之中的情形。也就是說這個雕塑暗示了一種不是雕塑而是建筑的性質:可居性。泰國留學生塔拿普拉的“都市世界”也是異曲同工。雕塑家賈柯梅蒂對這些作品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雕塑《城市廣場》:一塊平板上幾個人形向不同的方向走去;人形的動感創(chuàng)造了廣場的空蕩感覺。王澤的作品比較容易讀,是建筑元素的組合構成,可能是分析性質的,也可能是表現廢墟。這里建筑好像是用作素材,被作者變形了、抽象了。我最喜歡的一個作品在一間沒有窗子的小房間里,是兩個年齡較大的學生的合作。我也不知為什么喜歡它:它顯然象征著什么,我也琢磨不出來,人家講給我聽,我也沒聽懂。這件作品有種神秘的力量深深地感動著我。至于它的建筑性在哪里,恐怕只有天知道。 一個穿著圍裙、渾身是土的學生匆匆走了進來,手里捧著一件剛出爐的陶塑。他的眼睛和他的同學們一樣,放出一種特殊的光芒,令人聯想到修道士。其實他們的生活和真的修道士也差不多??锵囆g學院在密歇根州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山上,離最近的城市底特律開車也要一個小時。建筑系沒有任何課程安排,學生從入學起搞一個題目(極少數人搞兩至三個),搞完了就畢業(yè),一般總要兩三年。多數學生一年365天全部在工作室里,難怪泡出了這種獻身建筑(或藝術)的目光。 李布斯金教授的目光好像不及學生們的來得清澈,卻也明亮。他一聽我是中國來的,就馬上提到有一位中國建筑教授是匡溪的畢業(yè)生,并請我代他問候。我想大概是清華的吳良鏞先生。如果不錯的話,就在此轉代匡溪建筑系向吳先生的問好。
編輯推薦
《作文本(增訂版)》收入張永和回國后十幾年間所作的隨筆三十三篇,涉及內容廣泛,包括建筑與文化、文學、藝術等,更多的是關于空間問題的獨特思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文筆具有獨到的“文學性”,這是其他當代中國建筑師所缺少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