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王軍 頁數(shù):398
Tag標簽:無
前言
寫下“拾年”二字,心中滋味萬千。此刻,距離《城記》擱筆已整整十載。 還記得2001年瘋狂度過的日日夜夜。那時,我在新華社北京分社任職,是跑新聞的記者,那一年大事小事不斷——北京申辦奧運、中國加入世貿(mào)……一項項報道任務令我無比興奮,又是應接不暇,心中還惦記著家里的書桌,那上面有我未寫完的《城記》。 經(jīng)常是夜里才回到這張書桌前。一抬頭,天色已亮。 那一年的7月13日,北京時間22時08分,新華社赴莫斯科記者發(fā)來急電:2008年奧林匹克盛會選擇了北京。 中國的大門,不可逆轉地向世界敞開了。這一刻,來得如此艱辛,為了這一扇門的打開,近代以來,多少無辜的生命為此付出。 中國,這個從公元六世紀開始,在一千多年時間里領跑世界文明的國度,自1840年以來,在列強的槍炮之下,經(jīng)歷了沉沉的失落。 一個自視為“天朝上國”之邦,對自己的文明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懷疑,廢舊書、廢古物、廢漢字的呼聲日隆,雖然另一股力量在與之抗衡,期望“整理國故”以“再造文明”,但一次又一次,被集體的情緒湮沒。 嚴復(1854~1921)把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著作《進化論與倫理學》譯成了《天演論》,竟是以改編原著的方式,將達爾文的進化論植人中國人的心靈。 在赫胥黎看來,在自然界,物種之間的關系是競爭進化、適者生存,但人類存在一種倫理關系,能夠互助互敬、相親相愛,不同于物種之間的關系。但嚴復不以為然,認為人類社會也是生存競爭、優(yōu)勝劣敗,便略去赫氏著作之倫理學部分,只保留進化論部分,并在書中借題發(fā)揮。 《天演論》風靡一時,影響了好幾代人——你競爭不過別人,被人家欺負,就是劣敗??!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戰(zhàn)爭,再到庚子之戰(zhàn)……你不就是劣敗嗎?你再要去搞什么民族的東西,不就是要亡國嗎? 有一天,我讀到1955年梁思成(1901~1972)承受的責難——“如果要用機器的就都不要民族形式,用民族形式就成為賣國主義”,心中想到的,還是那一部《天演論》。 嚴復為什么把赫胥黎幻想的仁愛家園,變成了尚武社會?是他太想著給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下一劑猛藥吧? 從自認技不如人,再到自認文化落后、人不如人,中國人的心靈經(jīng)歷了怎樣的煎熬?1948年3月,朱自清(1898~1948)撰文反對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修繕文物之請,理由包括:“不同意過分地強調(diào)保存古物,過分地強調(diào)北平這個文化城”,“今天主張保存這些舊東西的人大多數(shù)是些‘五四’時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這種頑固的思想”。言語之中,還透著((天演論》的邏輯啊。 東西方文明的悲劇性碰撞,在中國社會內(nèi)部形成一個巨大的投影——求富自強,總是伴隨著對祖宅的摧毀、共同記憶的滅失,兒孫們顧不得思量其中的曲直,先是要把它蕩平了再說。甚至,這才叫愛國。 這樣的線索漸次演繹,便被摻雜太多的利益。一套邏輯哪怕持續(xù)一時,也會衍生既得利益,久而久之,邏輯也就是名義上的存在,但它還被立在那兒,因為可以掩護另一種邏輯。 北京如此偉大,難道我們還感覺不到嗎?在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的那一天深夜,我目睹長安街上歡騰的人流,心中充滿對和平的祈愿,還有對這個城市的憂慮。 我又回到那一張書桌前,繼續(xù)寫那一部《城記》?;丶衣飞希铱吹皆蠖嫉耐羶汉?、香餌胡同……被夷為了平地。 這個城市是我們的家園,我們已把它建成了世界上立交橋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最堵的城市。我們付出了如此之代價,換來的卻是這樣一個現(xiàn)實。難道北京主辦奧運、中國加入世貿(mào)帶來的空前發(fā)展機遇,只會更加劇這樣的不堪? 我瘋狂地敲打著鍵盤,完成了《城記》的寫作,對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北京城市改造歷程作了一個初步的梳理。末了,做了一夢,夢見北京的總體規(guī)劃要修編了,不再在老城里面大拆大建了。 懷著這一個夢,我投入另一項工作,與同事劉江合作,對北京的城市發(fā)展模式展開調(diào)研,試圖回答:北京既有的城市結構能否適應奧運會申辦成功之后大發(fā)展的需要? 這組調(diào)研引起了決策層的關注,工程浩大的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修編隨后啟動。2005年1月,國務院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04年至2020年)》,明確了整體保護舊城、重點發(fā)展新城、調(diào)整城市結構的戰(zhàn)略目標。 可是,推土機仍保持著強大的慣性,問題因此趨于復雜。千重萬疊的矛盾被推演至2011年——北京成功申辦奧運、中國加入世貿(mào)十周年。這一年,北京的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人,一季度地鐵出行人數(shù)逾4億人次,北總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1904~1955)故居被野蠻拆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北京市共有969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 2001年梁思成誕辰100周年,2011年梁思成誕辰110周年,清華大學舉辦了兩次紀念活動,我有幸兩次應邀出席,作了兩次演講。去年的那一講講完,不禁心生感慨:十年過去了,這是怎樣的十年?。? 這十年里,北京制定了那么一個總體規(guī)劃,終于回到了1950年梁思成與陳占祥(1916~2001)描繪首都建設藍圖未竟的理想——建設多中心、平衡發(fā)展的城市。這個規(guī)劃關系那么多人的福祉,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實現(xiàn)? 我眼前,又浮現(xiàn)出那一幢幢被我最后觸摸的老屋,和那一片片承載著如此動人的情感,又相繼離我而去的胡同、老街…… 我把這十年通過不同渠道發(fā)表的文稿歸拾起來,略加編輯、修訂,匯集成書。這一篇篇文章,見證了這個偉大的城市,在過去十年的奮斗歷程,及其生死糾葛。 這本書的第一章《守望古都》,試圖結合北京舊城改造的新近情況,提出較少被關注的北京唐遼金故城的保護問題,以及廓清北京早期城市史的緊迫問題,再由此出發(fā),對北京在城市規(guī)劃、建筑藝術等方面長期存在的矛盾進行梳理,交代相關背景,明確當下使命。 第二章《再繪藍圖》展示了北京在成功申辦奧運會之后調(diào)整總體規(guī)劃的情況,包括專家意見與學術爭論、修編過程與決策背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政策的演變歷程。第三章《十字路口》則揭示了新修編的總體規(guī)劃在實施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以上三章,搭設了本書的敘事框架,第四章《重建契約》則試圖通過對城市生命機制的探討,使這個框架血肉豐滿,涉及土地政策、拆遷政策、稅收政策等,事關城市化轉型的戰(zhàn)略問題。 第五章《營城紀事》則通過對相關歷史的敘述,將前章所列事項,置于一個更為深遠的背景,在古今中外的尺度之下,豐富觀察與思考當前問題的視野,并由此導入第六章《歲月留痕》的“遭遇戰(zhàn)”與第七章《梁林故居》的激烈沖突。 第八章《此心安處》追憶了相關歷史人物,以期將本書所牽扯的思緒與歷史線索,和一個個具象的生命加以交織,領悟城市與心靈的關系。 收入本書的文章,我皆注明了書寫時間,它們皆因當時的情境而成,前后或有因果關系,也可見證光陰的演進。一些事實被我一再提起,實是因為茲事體大,也希望讀者能夠設身彼時予以體諒。 我把這本書取名為《拾年》。拾年者,十年也,光陰重拾也;而城市,分明是光陰與心靈的造化。 它雖然是十分有限的記載,仍有加以呈現(xiàn)的必要,因為這一切,發(fā)生在這樣一個十年。 王軍 2012年2月21日
內(nèi)容概要
《拾年》以新聞式的記錄,書寫北京城十年來的生與死。作者以故事為淺層結構,從2005年總體規(guī)劃修編、實行、陷入困頓的整個過程入手,進而深度解剖城市生命機制,探討產(chǎn)權與契約等問題,其間亦記載許多人物故事:梁思成、林徽因、陳占祥、吳良鏞、貝律銘、老舍、培根、徐蘋芳……作者在書中寫道,“它雖然是十分有限的記載,仍有加以呈現(xiàn)的必要,因為這一切,發(fā)生在這樣一個十年。”
作者簡介
王軍,新華社高級記者,供職于《瞭望》新聞周刊,北京市政協(xié)特邀委員,著有《城記》《采訪本上的城市》。 他的著作先后獲得中國出版集團獎、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中國建筑圖書獎、《文匯讀書周報》“2003中國十大年度圖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08年度十大圖書”等。其中,《城記》被譯為英文、日文出版,被《中華讀書報》選入新中國“六十年、六十書”。 《紐約書評》在《城記》英文版的評論中說:“這本書與幫助人們改變城市環(huán)境思考方式的經(jīng)典之作——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相似,并成為這個國家新興的城市保護運動的核心著作?!?/pre>書籍目錄
前言這一個十年 壹 守望古都 對宣南士鄉(xiāng)的最后拆除 尋找失蹤的北京城市史 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主義的決裂 守不住的天際線 保存最后的老北京 貳 再繪藍圖 北京名城保護的法律政策環(huán)境 改變“單中心”發(fā)展模式 貝聿銘呼吁“向巴黎學習” 期待二〇〇八 首都規(guī)劃修編的臺前幕后 中央行政區(qū)與城市結構調(diào)整 奧運會的城市遺產(chǎn) 叁 十字路口 北京的“人口失控” 拽不住的人口規(guī)模 北京式治堵 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之疑 舊城保護的最后機會 民生靠保不靠拆 肆 重建契約 鼓樓前的鎬鍬 黃金寶地上的蕭條 南池子“吃了螃蟹”之后 四合院存廢的討論 文保區(qū)之惑 私有四合院的土地財產(chǎn)權 拆遷條例的“盈利模式” 《清明上河圖》與不動產(chǎn)稅 價值觀是如此有用 城市化,從革命走向契約 伍 營城紀事 《城記》的緣起 從“東方廣場”說起 白頤路憶舊 下水道的記憶與啟示 元大都與曼哈頓 陸 歲月留痕 “規(guī)劃性破壞” 酒仙橋與798 歷史的見證 不能再失去的“城墻” 柒 梁林故居 請留下中國建筑史的搖籃 聞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獲保留之后 舊城保護是法律問題 斥”維修性拆除” 追訴拆毀者 一處典型四合院的生死映像 北總布胡同的哀思 捌 此心安處 梁思成的死與生 老舍墓座上的波瀾 向埃德蒙·培根致敬 懷念陳占祥先生 徐蘋芳先生的底線 后記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這個《意見》首次將學術界關注的對北京明清古城的保護,提升到對元大都古城的保護。2002年6月,徐蘋芳發(fā)表《論北京舊城的街道規(guī)劃及其保護》,再次提出:“北京舊城不但是亞洲(中國)城市模式典型的實例,也是尚保存于現(xiàn)代城市中繼續(xù)使用大面積古代城市街道規(guī)劃的孤例,它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上的價值,沒有第二座城市可以與它相比?!?北京古城長久為世人稱頌。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稱贊:“世人布置之良,誠無逾于此者?!敝袊ㄖW家梁思成譽之為“世界現(xiàn)存中古時代都市之最偉大者”、“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丹麥學者羅斯繆森(Steen E.Rasmussen)認為:“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觀之一,它的布局勻稱而明朗,是一個卓越的紀念物,一個偉大文明的頂峰。”美國規(guī)劃學家丘吉爾(Henry S.Churchill)以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觀點揭示了這座古代名都在今天的實用價值:“大街坊為交通干道所圍合,使得住房成為不受交通干擾的獨立天地,方格網(wǎng)框架內(nèi)具有無限的變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走過的曲折歷程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北京成為北洋政府所在地。在城市改建中,拆除了皇城的東城墻、北城墻以及西城墻的很大一部分,辟和平門門洞,拆除正陽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宣武門這六座城門的甕城,打通南北池子、南北長街、東西長安街、景山前街、新華街等道路。 1937年北平為日寇占據(jù),日偽政府于1938年編制完成城市規(guī)劃方案,提出在西郊五棵松一帶建設新市區(qū)以容日益增多的日本人,以避免與中國人混居。1946年,北平市政府完成《北平都市計劃大綱》,提出:計劃北平將來為中國的首都;保存故都風貌,并整頓為獨有的觀光城市;政府機關及其職員住宅及商店等,均設于西郊新市區(qū),并使新舊市區(qū)間交通聯(lián)系便利,發(fā)揮一個完整都市的功能;工業(yè)以日用必需品、精巧制品、美術品等中小工業(yè)為主,在東郊設一工業(yè)新區(qū);頤和園、西山、溫泉一帶計劃為市民厚生用地。后記
《拾年》一書即將殺青,我校閱書稿至“梁林故居”一章時,忽聞這處故居慘遭拆毀,憤忿之情難以言表,不得不離開書桌趕赴現(xiàn)場。今天,終于能夠回到桌前,再將匆忙寫下的幾篇關于這處故居的文章收入書中。這樣,原計劃編入2001年至2011年有關北京城市建設文稿的這本書,增收了2012年的文字,索性再將寫于2000年關于曹雪芹故居的那篇文章也收入其中,前后各錯出一年,正可讓讀者對這十年看得更加立體和真切。 從曹雪芹故居到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形成了歷史的回應。前者未得到保護,是政府部門未采信主張保護者的意見;后者被拆除,則是政府部門采信了主張保護者的意見并作出行政決定之后,遭到開發(fā)單位的公然挑釁——性質已大不相同了,可這兩處故居被拆除的結局仍是一樣的。 這構成了一種象征意義。在過去十年里,在北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中,公眾參與的力度在不斷增強,政府部門已在傾聽、合作,開始意識到這是善治的必需,誠是可貴的進步??墒?,推土機仍保持著強大的慣性。這個城市已制定了一部要求整體保護舊城的總體規(guī)劃,可是,它不會自動成真,仍需要每一位熱愛自己故鄉(xiāng)的公民持之以恒的努力。 作為一位根基于北京的新聞記者,我目睹了這個城市發(fā)展變遷的許多重大事件,不斷告誡自己要盡力記錄、報道,卻時常為自己力不能逮、未能盡職的方面愧疚不已。置身于矛盾的夾縫之中,平衡地觀察、記錄,是記者的天職,這正可為每一篇報道構架起最為真實而戲劇的線索,可每一次酣暢地落下最后一筆,心中總會積淀下沉重的思緒——為什么故事的主人公們竟是如此難以溝通? 200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為《城記》舉辦了一個座談會,我作了發(fā)言,題為《增進社會溝通的立場》。我說:“我在大學讀的是新聞專業(yè),那時,我想得最多的是,我將要從事的職業(yè)是為什么?我得出的結論是,實現(xiàn)社會的溝通。所謂communicmion,僅僅說成傳播是不夠的,它還有溝通的意思,這是它的價值。所以,使我們這個社會成為一個可溝通的社會,應該是記者的職業(yè)歸宿。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完成這個使命?我想,最關鍵的是不放棄對事實的追求,并以此作為工作的目的。我們不能強加事實任何的東西,因為事實本身就在說話,不用你去打扮它。這樣做的結果,當然就是增進社會的溝通,而有了溝通,才會形成共識,也才會有真正的建設?!? 我是一個篤信“拿證據(jù)來”的人,希望每寫完一篇文章如同解完一道數(shù)學題,深信“論從史出”,生怕“以論帶史”,最惡“以論代史”。每次看到交談的雙方不能心平氣和地推杯換盞,竟是以摔碎杯子了事,總是希望為他們打一張桌子,讓他們把杯子擺上去——《城記》《采訪本上的城市》以及這一本《拾年》,就是我希望擺出來的桌子,希望它們能夠為不同意見的人士提供一個可交流的基礎,大家把杯子擺上去聊聊天,希望那上面還擺得住,畢竟這些文字提供了大量與今天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實,這些事實表述得準不準、“數(shù)學題”解得對不對,還可以深究,去證實或證偽,都是為了進步。 我不是一個愛打擦邊球的人,我看到的更多情況是,擦邊球的邊,里面是空的,外面也是空的,請問哪一個空是對的?我們總不能以這一個空去覆蓋那一個空,以這一種情緒去湮沒那一種情緒,這樣的故事毫無新意。桌子里面有做不完的事情啊,只是需要一顆安靜的心。所以,我總是提醒自己要靜下心來,從桌子的中間做起,雖然它也有邊,可畢竟,多多少少打出了一張張小小的桌子的模樣了。那么,就請大家把杯子擺上來吧。今天的中國,是多么需要有質量的交流啊。如果我能夠為此盡一份力,就沒有白來這一世。 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并非春江放舟、兩岸鮮花那般愜意,把一切一切的不如人意,歸結于一個抽象的敵人,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毫無意義的事情。我希望我的文字沒有這樣的敵人,如果有,那個敵人就是我自己,因為我看不慣的人性,我自己身上就有,誰叫我是人呢?所以,看到建筑物因為偷工減料而發(fā)生的悲劇,我總是擔心我也是那一個偷工減料的人,因為我深知,是偷工減料害死了那些孩子!我不敢說自己做得有多好,但希望始終朝著勤勤懇懇的方向。《拾年》里的文字,和以往的文字一樣,皆是經(jīng)過了自己的一番懷疑,把它們呈現(xiàn)給讀者,還是誠惶誠恐,因為它們皆是記者的工作,都有一個截稿時間,都是在被規(guī)定了的最短時間內(nèi)完成的,它們能否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唯可慰藉的是,在過去的十年中,我的工作方法有了不少改進,使工作質量能夠得到更多的保障,但這仍需要等待讀者的審視。 這些年,在新華社與前輩們聊天,每每癡迷于他們親歷的往事,忍不住動員他們先寫下來再說,因為那些事情是那么準確地定義了我們今天的生活,不能遺忘啊。記錄歷史總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挑戰(zhàn),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困境,這不足為奇。與太史公相比,我們已是何等幸運。正是因為這個民族擁有一個偉大的傳統(tǒng)——把墨浸到紙上的傳統(tǒng),這個民族的文明史未曾中斷。這樣的事情,總得有人去做,老老實實去做。我們不做,孩子們也得去做。而我們今天,正面對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社會正在經(jīng)歷的空前轉型,也面對人類文明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又一次激蕩的變革,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nèi)ニ伎?、探索和記錄。盡管我們的文字,可能在我們活著的時候,不能被完整呈現(xiàn),但只要我們用心去做,這些文字總會活得比我們長。 我是一個幸運兒,自《城記》之后,我的寫作得到了讀者的關注與鼓勵。對此,我深為感激,更是不敢懈怠。我是那么希望早一天把計劃中的寫作任務完成,包括那一本《梁思成傳》,可由于種種原因,更是由于自己能力的不足,至今未能如愿,深感愧疚。在過去的這些年里,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我成了檔案館、圖書館的???,幸運地收集到大量珍貴的史料,我確實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我的書桌上了。 我的工作得到許多前輩、同仁、朋友們的指教與幫助,請允許我在這里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謝。 感謝每一位接受我采訪的人士。 感謝林洙老師為本書提供了有關梁思成、林徽因的歷史圖片。這些年,我最對不起她,她是那么盼著我早日完成《梁思成傳》,可我總是拖拖拉拉。是的,我必須動筆了,我已能說服自己動筆了,確實是要早一些動筆了,不能再開小差了。感謝她老人家對我的寬容與期待。 感謝傅熹年院士提供給我1943年的北京舊城航拍圖以及他復原的元大都和義門圖,它們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有大量細節(jié)需要用心感悟。 感謝羅哲文先生提供給我1969年他拍攝的北京城門拆除現(xiàn)場圖片,這些圖片在《城記》一書中刊用過,此次,我仍選用了若干,因為它們與本書介紹的徐蘋芳先生的元大都考古工作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 感謝岳升陽老師為我標注“2007年菜市口地區(qū)危改工程位置圖”,為我繪制“大吉片歷史文化點分布圖”、“金中都城址圖”以及“北京城址變遷圖”,并提供他拍攝的觀音院過街樓照片。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岳升陽老師緊緊盯著一個又一個建設工地,懷著對祖先的巨大敬意,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傾力尋找北京古代城市發(fā)展演變的痕跡。他的探索精神與研究成果,給了我太多的鼓勵與啟發(fā)。 感謝陳衍慶先生提供給我陳占祥先生的照片。我不能忘記1994年3月2日第一次見到陳占祥先生時,陳衍慶先生當“翻譯”的情景。在之前的電話聯(lián)系中,陳占祥先生寧波口音的普通話讓我這個貴州人聽得很吃力。沒想到陳占祥先生如此體貼,見面時竟將長子陳衍慶先生——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招來作“翻譯”,使我順利完成了一個上午的采訪,這是我終身難忘的經(jīng)歷。 感謝胡勁草女士,她在完成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的拍攝之后,將她收集到的林徽因致費慰梅信中手繪的北總布胡同寓所平面圖提供給我使用,使我對這處故居的理解能夠在更準確的層面上展開,并與讀者們分享。在梁從誡先生的敦促下,胡勁草女士為拍攝《梁思成林徽因》付出長達四年的辛勤勞動,克服了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如今,這部深受觀眾喜愛的紀錄片一播再播,梁從誡先生在九天之上,定可心慰。 感謝王南老師和劉輝同學。在王南老師的指導下,劉輝同學幫我繪制了北總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在1980年代被插建住宅樓的示意圖。王南老師還向我提供了他繪制的《北京舊城城市肌理衛(wèi)星影像分析圖(2003年12月)》,這是極其珍貴的圖片史料。王南老師和夫人曾佳莉老師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堅持外出調(diào)查、測繪北京古代建筑,還邀請我和我的孩子加入其中。是的,我們必須當好王南老師的助手,把這項工作堅持下去。王南老師、李路珂老師帶領胡介中、袁琳、李菁同學歷時多年實地調(diào)查,投入巨大心力編著的面向大眾的《北京古建筑地圖》三冊,是我外出調(diào)查時必備的參考資料,也是我這個“地圖迷”見到的最好看、最實用、最專業(yè)的地圖集,盡管編著者認為還有更加細致的工作等待完成,但它們巳完全配得上北京這個偉大的城市。 感謝康乃爾大學的韓濤先生(Thomas H.Hahn)為本書提供約翰·澤布朗(JohnZumbrun)1910年代拍攝的北京影像及其他圖片。這些年來,韓濤先生在城市規(guī)劃、歷史地理和藝術史方面給予我許多啟發(fā),他還為《城記》英文版的出版往返奔波,讓我萬分感動,唯以更加用心的寫作相報。 感謝孫純霞女士提供給我她拍攝的北總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毀圖片。后來無人能在那個地點拍攝了,這張照片更顯珍貴。 感謝王嘉寧先生提供給我他拍攝的徐蘋芳先生照片,那張難得的人物攝影佳作深受徐蘋芳先生喜愛,本書有幸能夠刊載。 感謝王薈女士為本書配圖費心盡力。她作為一名書寫北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歷史地理變遷的新聞工作者,向讀者們貢獻了大量佳作,也使我這個同行受益良多。 感謝我的老同事李楊女士,這些年來她不斷催我寫稿,給了我太多靈感,這本書中的多篇文章,包含了她在編輯工作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她在職業(yè)生涯中面對最艱難時刻的毫不畏懼,給了我深深的激勵。 感謝我的另一位老同事劉江女士,這本書收入了我與她在2002年3月合作完成的關于北京城市發(fā)展模式的調(diào)研,這組調(diào)研引發(fā)了太多的故事,我有幸能夠把這些故事跟蹤下來,形成《拾年》一書的重要線索。 感謝柳元先生一直以來在城市規(guī)劃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給予我的啟發(fā)。我始終感到他在大洋彼岸一直默默地看著我寫下的每一行字,讓我知道我的筆端承載著怎樣的使命。 感謝我十分敬重的新華社前輩熊蕾女士,她和柳元先生一道,將我引入美國城市規(guī)劃的大門,打開了我的心扉,使我能夠完成《采訪本上的城市》一書,再將由此獲得的能力,投入到我生活的這個城市。 感謝學長羅銳韌先生對我的關心與鼓勵,每次與他相敘,都是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刻,也因此獲得了太多的啟發(fā)與力量。 感謝學友胡陸軍先生,正是因為他無私的幫助,《城記》英文版去年終于問世。 感謝李竹潤先生、金紹卿先生、熊蕾女士親自翻譯《城記》一書,這三位新華社老前輩優(yōu)雅的英文,使這本書大大增色,也讓我深深享受到了文字之美。 感謝張志軍女士,她一如既往地高標準、嚴要求,不留情面地提出寶貴的意見,使《拾年》終于能夠以這樣的面貌呈現(xiàn)。難以想象失去了她的幫助,《城記》《采訪本上的城市》以及這一本《拾年》將會留下多大的遺憾。 感謝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資料室的李春梅老師、鄭竹茵老師在過去的十多年里給予的寶貴支持和熱情幫助。 在這本書的完成中,我還得到楊林先生、劉文豐先生、曾一智女士的幫助,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感謝我的媽媽、岳父、岳母、姐姐、妹妹。這些年來,我經(jīng)常忙得顧不了家,可你們沒有責怪我,而是分擔了我的責任,更加關心、愛護著我。 感謝我的妻子劉劫和我的大寶貝寬寬。要知道,和你們在一起,我是多么幸運,又是多么幸福。 太多的話不能寫在這里。真希望我所做的一切,對得起你們的愛! 王軍 2012年5月14日編輯推薦
《拾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