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傳統(tǒng)與文化重建

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余英時  頁數(shù):544  字數(shù):403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余英時作品系列:文史傳統(tǒng)與文化重建》主要內(nèi)容包括:一個人文主義的歷史觀(1956年)--介紹柯林伍德的歷史哲學、工業(yè)文明之精神基礎(1958年)、文藝復興與人文思潮(1959年)、西方古典時代之人文思想(1960年)、史學、史家與時代(1973年)、關于中國歷史特質(zhì)的一些看法(1973年)、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tǒng)(1976年)--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清代學術(shù)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1976年)、近代紅學的發(fā)展與紅學革命(1974年)--一個學術(shù)史的分析、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3年)、曹雪芹的反傳統(tǒng)思想(1980年)、中國史學的現(xiàn)階段:反省與展望(1979年)--《史學評論》代發(fā)刊辭、從史學看傳統(tǒng)(1981年)--《史學與傳統(tǒng)》序言、顧頡剛、洪業(yè)與中國現(xiàn)代史學(1981年)、學術(shù)思想史的創(chuàng)建及流變(1999年)--從胡適與傅斯年說起、試論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1981年)、從價值系統(tǒng)看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1984年)、論文化超越(1988年)、試論中國人文研究的再出發(fā)(2003年)。

作者簡介

  余英時,1930年生,安徽潛山人。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yè)生,美圖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康奈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現(xiàn)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1973-1975年出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授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achievemenr)。中英文著作數(shù)十種?! ∮嘤r作品系列  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shù)思想史研究  方以智晚節(jié)考  文史傳統(tǒng)與文化熏建  現(xiàn)代危機與思想人物  現(xiàn)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文化史通釋

書籍目錄

一個人文主義的歷史觀(1956年)——介紹柯林伍德的歷史哲學
工業(yè)文明之精神基礎(1958年)
文藝復興與人文思潮(1959年)
西方古典時代之人文思想(1960年)
史學、史家與時代(1973年)
關于中國歷史特質(zhì)的一些看法(1973年)
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tǒng)(1976年)——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
清代學術(shù)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1976年)
近代紅學的發(fā)展與紅學革命(1974年)——一個學術(shù)史的分析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1973年)
曹雪芹的反傳統(tǒng)思想(1980年)
中國史學的現(xiàn)階段:反省與展望(1979年)——《史學評論》代發(fā)刊辭
從史學看傳統(tǒng)(1981年)——《史學與傳統(tǒng)》序言
顧頡剛、洪業(yè)與中國現(xiàn)代史學(1981年)
學術(shù)思想史的創(chuàng)建及流變(1999年)——從胡適與傅斯年說起
試論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1981年)
從價值系統(tǒng)看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1984年)
論文化超越(1988年)
試論中國人文研究的再出發(fā)(2003年)

章節(jié)摘錄

  一是推理的德性,一是實用的德性。由于他受了柏拉圖的影響,對純粹思維的生活特加重視,故以推理的德性比實用的德性要高出一個層次。所謂推理的德性蓋超越于實用道德之上,而翱翔于柏拉圖式的純思境界。它所追求的只是概念性的形式知識,同時因為它的玄思對象亙古不變,它所獲致的真理也具有絕對性。另一方面實用的德性則以可變的事物為對象,其所得者乃是相對的真理,故可有商榷的余地。推理的德性又可再分為科學知識、直覺理性與哲學智慧三種,但這些主要是針對著哲學家而發(fā)的,和一般人的生活無大關系。實用的德性則施之于感覺世界(包括人事),而感覺世界變動無常。若處理無常之人事而隨時隨地都求得最適當辦法,那便是道德。在這一方面,亞氏提出了十二種美德,如勇敢、節(jié)制、慷慨之類,以為人如依之而行即可得道德的行為。就常人言,最好的人生當然就是將推理德性與實用德性加以融和;因為人一方面是理性的動物,另一方面又是社會中的一分子。然而靈魂的功能甚多,且又有高下之分,若混而雜之,亦非所以求融和之道,故融和之中必不能不有所輕重。亞氏是一個希臘的理性主義者,很自然地,他雖反對壓制低級功能如飲食男女等等欲望,但卻主張用理性(最高功能)來調(diào)節(jié)之,使人的生活最后能達到一種合理的均衡。這樣我們就接觸到了亞氏著名的中庸說(doctrine of themean)。所謂中庸并非任何先驗的規(guī)范,故必待智者在具體情況之下自作決定。所可確言者,即人如能把握住中庸之道便可將相互沖突的部分加以適當?shù)呐浯?,使之成為一調(diào)和的整體。至于如何始能靈活地運用中庸之道以處世接物,那便得由個人的智慧和不斷地修養(yǎng)來決定了?! 膩喪现麄€倫理思想推斷,我們更可見希臘人文主義這時發(fā)展至成熟之境,真有“千里來龍,至此結(jié)穴”的樣子。亞氏之中庸說乃是希臘人不趨極端的精神之更高形式,他之推尊理性尤可謂抓住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以來最重要的一條思想線索。亞氏在他所提出的十二項美德中,以公道(justOe)為全部美德之總綱,此益可見他之善于承繼希臘文化的大統(tǒng)。蓋公道為希臘思想之一中心觀念,若以中國古代人文主義作比較,其地位殆近似“仁”字之于儒統(tǒng)。我們在前面曾提到,常與變是希臘哲人所最關切的主題之一,但是前此諸哲或重?;蛑刈?,要皆各有所偏。直到亞氏這一問題才算有了合理的安頓。大體言之,亞氏是肯定常道的,他相信宇宙萬物為一種理性的力量所統(tǒng)御。但是另一方面他對變道也有所交代。這可從他所持的形式與物質(zhì)的說法得到證明。我們不妨說形式乃表現(xiàn)宇宙萬物之永恒的一面,也即是常道;物質(zhì)乃表現(xiàn)其生滅的一面,也即是變道。這層意思柏拉圖在其理念世界與感覺世界之分劃中已先發(fā)之。徒以柏氏所蘄向者惟在理念之永恒,遂使此二世界分而難合。而亞氏之形式與物質(zhì)則渾然一體:共相不能離具體之事物而空存,具體事物之中也蘊有共相之因子。這種形而上學的觀念落實到人的身上便有理性與感覺之辨。通過理性人可以知常;通過感覺人可以知變。而理性與感覺在亞氏思想中也盡有脈絡相通,未嘗分為兩橛。因此他對感覺知識的對象極表重視,柏拉圖的形式是超越可感覺的事物之上的;亞氏的形式則不離乎可感覺的事物,人必當自其已知之事物漸推至其所未知之事物。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史傳統(tǒng)與文化重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7條)

 
 

  •   中國歷史和文化是一片廣大而肥沃的園地。作者主要以19、20世紀的文化與思想為主要研究對象,把它們當作是中國傳統(tǒng)研究的一種延伸。此書主要收錄作者自1956年到2003年的代表性論文18篇。最后一篇《試論中國人文研究的再出發(fā)》為2003年新作,對當下及今后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研究提出了重要看法。值得好好讀一讀
  •   本書是余英時的一部重要文集,匯集了不少曾經(jīng)名重一時的文章,論述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在當代的意義。其中余英時對于史學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中國的轉(zhuǎn)變,猶有敏銳的觀察。
  •   余英時的作品沒得說,是絕對的好書。買來看看非常值得~~~~~~接下來容我轉(zhuǎn)到另一個問題:作為兩個不同的價值系統(tǒng),中國與西方如何在歷史的脈絡下對抗?正如前述,我最早接觸到這個問題是在1940年代晚期,當時中國對抗西方這個大問題籠罩了整個中國知識界,從此時時縈繞在我心頭。因為在美國生活了半個世紀,且不時出入于中、西兩個文化之間,這個問題對我已經(jīng)具有真實的存在意義。經(jīng)過初期的心理調(diào)適,我早已對美國生活方式樂在其中,但同時仍保留我的中國文化認同。然而關于中國文化如何與西方核心價值兼容,最好途徑還是要從中國歷史中去尋找。中國與近代西方初遇是在16世紀末期,當時耶穌會教士來到東亞傳教,其中對文化敏感的利瑪竇很快就發(fā)現(xiàn),中國的宗教氣氛是非常容忍的,儒、釋、道基本上被視為一體的,就是在這種宗教容忍的精神下,利瑪竇才得以使當時許多儒家菁英分子皈依基督教。儒家認為人心同一及人人皆可得“道”,這樣的信念促使某些中國基督教徒宣揚一種基督教與儒家的合成體,等于讓中國的道把基督教也包容進去。19世紀晚期,一些心胸同樣開明的儒家熱心接受在西方當?shù)赖膬r值和理念,諸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個人自主,以及最重要的人權(quán)。當他們之中有人前往歐洲與美國,并停留足夠時間去做第一手觀察時,一致深感佩服,而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就是西方憲政民主的理想與制度。
  •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仰慕和有信心的人,可以看看這部書,共同思考一下我們民族的未來該怎么走。
  •   先生史學功底深厚。
  •   站在全球文化的高度看中西文化,還能指出中國文化的出路,很有啟發(fā)性
  •   對中國文化有獨到的見解。
  •   真正的好書。說理透辟周詳。中間對“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的闡述,是余英時研究的又一方向
  •   好書,余英時的書還是不錯的,精裝也可以收藏
  •   余英時先生的系列著作,值得存閱。
  •   對于文化的中西比較和古今比較余先生真的是非常精到,文化史社會學文化有興趣的都要去看看。
  •   余英時先生的大作,非常好,非常好11
  •   收了余英時先生各個時期的文章,很耐讀!
  •   余英時先生的書 真心好,不晦澀。
  •   好書,余英時的書,很耐看。
  •   三聯(lián)的書是我素喜的,無論是裝幀設計還是內(nèi)文排版,雅致。余英時先生的大作更是值得讀,值得收藏。
  •   余英時先生各個時期論文的合集,好書
  •   精裝很棒,期待內(nèi)容精彩!
  •   剛收到精裝的適合收藏
  •   非常喜歡,這本書非常好看,發(fā)貨很快,贊一個(*^__^*)
  •   作為余先生的代表作,該書論證充分,觀點新穎,是一部必看的好作品。
  •   大師作品非常喜歡
  •   已讀過,內(nèi)容和印刷都好
  •   靜靜地輕翻每一頁,如臨其境
  •   書很好蠻喜歡的
  •   大家之作!一定好好看看
  •   聆聽大師的精彩宣講。
  •   讀完了,大家的書還是值得推薦的。
  •   送貨挺快,包裝挺好。我喜歡!
  •   是論文的集合
  •   送貨速度,包裝,都非常滿意。這一系列的,沒什么話說了,慢慢消化吧
  •   對于我這個非專業(yè)人士而言,需要靜下心來讀
  •   文化史專著必讀
  •   知其來,思其往,所謂繼往開來。
  •   余先生的書,支持一下。。。。
  •   余英時的文章 余英時師承錢穆先生 兩代學人 都非常靠譜
  •   余先生的書籍非常有底蘊,厚積而非薄發(fā),尤其是時下的全球化語境中崇洋的一代更要靜下心好好讀一讀,好好了解并理解中華文化。
  •   大家之作,內(nèi)容詳實,非常值得一讀。包裝不錯,運貨速度可以,性價比很高。
  •   公司領導指定要訂的,值得看的書.
  •   對于理解傳統(tǒng)文化及其走向有所幫助
  •   內(nèi)容精彩,在讀中
  •   書很好就是有點貴!
  •   內(nèi)容豐富,有意義,紙張有質(zhì)感
  •   還是精裝本好
  •   余英時的經(jīng)典作品,值得一讀!
  •   余英時作品系列:文史傳統(tǒng)與文化重建
  •   余英時先生的文章有時間還是要看一看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