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潘向黎 頁數:278 字數:144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幾年前寫過一些和古詩有關的小文章,總題目叫作《看詩不分明》。后來有讀者來信問我這是什么意思,說來慚愧,我都不記得我是怎么回答的了,甚至不確定我是否回答了——因為我寫作一向毫無計劃性可言,“不分明”了一陣子之后,又寫起小說來,根本不“看詩”了,完全進入另一個心理時空,每逢這種時候,我會暫時性失憶,以前寫過的好像與我無關,只有說到我正在關注的方面,我才會兩眼發(fā)亮滔滔不絕。記得那個讀者來信時,我的感覺是:什么“看詩不分明”?誰寫的問誰去。但是,后來又不寫小說了,不知什么時候我開始懷念那段“看詩”的時光,那是真正的有滋有味,讓人覺得“是個中國人真好”甚至“活著真好”的時光。
書籍目錄
看詩不分明——寫在前面
可忍,可不忍
不可忍
愛情和人生,誰短誰長?
空氣之美
從陰山到三峽到綿州
珠璣與文章
車·馬·三生石
落霞·落英·夜半鐘
男女還是君臣?
知之不如不知
中毒記
梅花消息
人間有味
致命的江南
詩在天上,人在凡塵
三顧茅廬情結
唐時的兩次回看
向王維致敬
絢爛往往歸平淡
美得讓人長嘆
天涼了,讀杜甫吧
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
從一朵花愛起
……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第二,就詩本身來說,“詩無達詁”,某種意義上說“看詩”從來就允許“不分明”。我認為非學術的欣賞是允許“斷章取義”的,而且斷章取義比知人論詩更容易獲得閱讀的樂趣和單純的感動。況且有一些詩作的底蘊本來就很難分明(比如李商隱的許多名作),即使努力探究也無法“分明”,不如就將“不分明”當成構成了其魅力的一部分。還有,對詩的理解,常有“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的現象,讀者不一定追隨作者的構思和預想,往往生發(fā)出自己的感觸和聯想,很難絕對“分明”。第三,有時,誤會也有誤會的美。有些感動正是緣于誤會。記得席慕蓉有一篇散文,說她的父親一直把《送別》(也叫《離歌》)的第一句“長亭外,古道邊……”聽作了“長城外,古道邊”,以為寫的是他的家鄉(xiāng),所以多年來很感動,從女兒口中知道了正確答案,反而很懊喪。后來,席慕蓉自己發(fā)現多年來一直喜歡的“燕子”原來不是燕子,而是烏秋時,體會到了父親的失落心情。她說:“有的時候,我們實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麗的錯誤,與人無害,與世無爭,卻能帶給我們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種錯誤?!?/pre>編輯推薦
《看詩不分明》是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