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東方月  頁數(shù):16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小O,過著和你我一樣的生活,感受著當下生存的煩惱——    他分不清自己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他感到分擔已不容易,分享則更難;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吃飯、工作、躺下、起來、吃飯、工作……孤獨的他為了不孤單,發(fā)明了各式各樣的狂歡,但不過映證了,孤單就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就是一群人的孤單;他力圖改變,卻依然是有時輕狂,有時凄涼。    直到有一天,一個滿載著關切的短信,讓他突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一直忽略的、那一份最平常卻又最寶貴的東西……

作者簡介

東方月,寫作者,畫者,說者。
  曾有十多年于西湖之聲、CCTV、浙江衛(wèi)視等媒體任主持人,為說者;
  自由撰稿人,出版有繪畫散文集《心靈之約》、《涂涂畫畫》、《城里有條發(fā)呆的魚》、小說《尋找跑跑》等,為寫作者及畫者;
  現(xiàn)居杭州,旅行并撰寫旅行專欄,固定于教會做義工,亦成為一個行者及傾聽者。
  大致如此的生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人@群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3條)

 
 

  •   簡單干凈的圖形和文字,卻像一道光照亮每一個混沌疲乏迷失的心靈,愿每一個看到此書的人都能有所感悟,找到生命的真滴,找到前進的道路和方向。
  •   生命源于一場溫暖的相遇。當汕頭三聯(lián)書店還在的時候,我看到過這本書,一些簡單的涂鴉+一些簡單的文字,觸動了我。這次買來是送給一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朋友,感謝這場相遇,讓兩個什么都不是的○中間多了一條線。。。
  •   三聯(lián)繪本,值得擁有
  •   簡簡單單。。。寫盡了現(xiàn)代人的孤獨和無奈。。。
  •   還不錯,但是書的封面有點臟了
  •   印刷真的很不錯
  •   手繪本,很好玩
  •   不僅有內(nèi)容的質(zhì)感,還有包裝的溫馨,我喜歡!
  •   很羨慕東方月那樣的生活方式,旅游,繪畫,主持,隨性,自由而靈動,走進人群為了生活里的各種所需,逃離人群源自內(nèi)心對自我的種種渴求。
      
    我曾經(jīng)對人說,有一天,希望有一座臨海的房子,看日升日落,讀書,寫字,淡泊而活;或者偏居山間一隅,采菊東籬下,讀書,寫字,悠然度日。從我開始熱愛上閱讀之后,這一輩子恐怕都離不開讀書了,人,生而在世上,無論有怎樣的超脫,終還是有一些執(zhí)念的,我的執(zhí)念恰留存于此。
      
    小O的意思是“從無有即將歸于無有,從0開始奔向0,”O(jiān)即是0,喔或者零,代表了存在和歸去。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要不斷的學會適應與妥協(xié),而這一過程也會隨著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轉(zhuǎn)變越發(fā)的難以忍受和焦灼,陣痛漫長而劇烈,又因為各自體質(zhì)的不同,演變成了深埋于下的腫瘤或者身上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前者”如果隱匿而不發(fā),那么人生就多了些虛假的繁榮,虛假,卻也快樂,除非哪里出了偏差,不小心誘發(fā)了它的野心,否則終其一生都可以與掙扎無緣。“后者”卻注定了此生難以逃脫的思想困頓,時時的侵擾本以纖弱敏感的神經(jīng)。所以有的人渴望人群,有的人逃離人群,可是最終大家都同樣歸為虛無,活著即是人存在的意義吧。
      
    《人@群》是一本線條非常簡單的繪本,只有黑與白,只有鉛筆畫般的輕盈勾勒,我不能說它多么的生動,抑或多么的出眾,就繪畫本身來說,這樣的畫工很難讓人有出挑的感覺,但是由所謂的O衍生出的繪本內(nèi)涵卻是別有新意的,被拉伸的O,扭曲著的O,漸漸的形成了人型,人,或者人群的疊加組成了獨特的O的世界,一個“必然的意外”和所有“必然的意外”的交集,傳達出了更為廣博的人生思索,亦即孤獨與孤獨的對話。
      
    我們害怕人群,因為人群里面充滿傷害,我們又離不開人群,因為人群之外只有孤獨,于是東方月用《人@群》傳達出了所有“后者”的內(nèi)心掙扎,用一些簡單的話語再現(xiàn)人生之最不可解的無奈,并且給出了她的頓悟,雖然理想與現(xiàn)實總隔著萬水千山,但是這樣的美好回歸依然是溫暖的,足已感動所有單純而簡單的心靈。
  •   簡單卻深長
  •   看完之后感覺還是一本不錯的書 其中的話都挺經(jīng)典的 發(fā)人深思 值得收藏
  •   幫妹妹買的,她喜歡
  •   融入也孤獨
  •   傷心,我竟然買了本漫畫書,全是漫畫,都沒幾個字
  •   這是本好書。不過能不發(fā)那種上面有圓珠筆劃痕以及臟的不得了的書給顧客嗎?!
  •     對于像我們這樣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即將面臨著擇業(yè)的壓力。我們工作的原因無非是為了自己和父母未來的生活,我們必須承擔起使家人過上更好生活的責任。很多時候我們會被這份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于是我們開始抱怨生活的不易??墒俏覀冊囅胍幌拢羰俏覀冋娴拿撾x掉這份責任,孓然一身地行走于世間,沒有對于家人責任的牽絆,我們的生活就會比現(xiàn)在幸福嗎?  這樣想過之后,我的心里突然釋然很多。我終于想通了一件事,責任其實根源于愛。若我們想擁有這樣一份愛,我們就必須承擔起與之而來的責任。父母多年對于我們的付出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待到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我們也必須做好承擔起這樣一份責任的準備,也要用心去體會這份愛的美好。
  •     其實一直不知道應該怎樣評論繪本,如果文字就能夠表達,畫出來總覺得大可不必。如果非要用插畫的方式講故事,大概作者的內(nèi)容本來就沒有多少吧。
      前面幾十頁感覺像是在做命題作文。并沒有什么新意。細節(jié)的部分有些做作,比如硬要用繁體字,但卻繁簡混用,同一頁中就會出現(xiàn)“為”的兩種字體,“的”也時不時會用日語里的“の”,這算不算是一種有意無意的裝逼呢,就像書名里的“@”,感覺起來仍舊是不倫不類。
      還好全書沒有出現(xiàn)什么特別的教育意義和說教嘴臉,糊涂就糊涂,一團漿糊就一團漿糊,說了個俗爛的尋找的故事,明明孤獨卻仍舊要裝著自己在享受。明明懶惰也要覺得這世上一定有個什么人在尋找你,所以就繼續(xù)等著就行了。每一種孤獨最后都會為自己找到各種方式排遣,沒什么可說的其實。
      每個人都只是自己。哪里需要面對什么人群。至于畫里的那些角色,像是用過了的一些臟亂的橡膠套套,凌亂不堪。線條仍舊只是草稿。
  •     
      我們平日溝通所用的多是話語、字語,體語,
      甚至是靠心有靈犀的默契溝通。
      我們也擅用音樂溝通,媽媽會給寶寶輕輕哼唱搖籃曲,
      朋友生日聚會大家合唱生日歌,
      還有女生宿舍樓下響起的浪漫情歌……
      但用“畫畫”來溝通,簡稱“畫語”溝通,卻相對困難,
      它往往是單向的,
      大多數(shù)人能判斷畫的好壞,能理解畫的主題,感受它所傳達的情感,但卻很少能用畫語來作回應,
      來表達自己——畫語基本是專業(yè)人士的特權。
      非專業(yè)圈子里面最愛用畫語做應答的是足球裁判:紅牌,黃牌。
      
      閱讀前看了內(nèi)封頁作者的簡介,
      原來《人@群》是非“畫語”專業(yè)人士的雙語作品。
      不禁佩服作者頗有些自我折磨的膽量和毅力,
      全書篇幅不多,又是給自己畫插畫,難度降低不少,
      但依舊有很多挑戰(zhàn):畫的表達不僅要與文字協(xié)調(diào),還不能太過約束,還要保持其獨立的聲音、風格和神韻,
      否則就成了附庸,起不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了。
      既然定位為雙語,我在讀第一遍時就不看文字,
      而是只看畫,看能否理解。
      插畫采用黑白明晰的配色,很襯書的主題。
      畫語表達很簡練,但不影響內(nèi)容和情緒的表達。
      全書讀完,發(fā)現(xiàn)除邏輯理解上稍有影響外,
      作者處在人群中或獨自深省時所產(chǎn)生的悲喜、沮喪、孤獨、茫然等感受的表達,都能很好的接收到。
      我覺得這樣簡簡單單的小插畫就挺好。就像書中提到的那條短信:“想念你”—— 三個字足矣表達我的心意,
      已經(jīng)捂熱了你的心,何需贅述呢?
      第二遍是雙語看的,
      全書看完,體會到更加飽滿的情感表達,看來還是會雙語好。
      
      
      我相信很多人也是想畫些什么來表達自己的,
      只是擔心畫不好,就作罷了。
      其實它就是個溝通工具,同語言一樣。
      并不是人人都有郭德綱的巧嘴,沒有巧嘴不也都照樣說話嗎?
      而且那些深深打動我的往往是那些樸素無華的表達:
      聽還在流口水的表妹第一次叫我姐姐的興奮,
      聽某人結結巴巴的支吾出:我愛你。時的幸?!?br />   所以不如我們也學作者,
      拋開束縛,只是專心真誠的表達,認真的畫。
      即使我們未能修煉出一部作品,
      但至少也能@進雙語人士的群里,何樂不為?
      
  •      人@群,人在群中,群體是人的大集合。對于個人而言,群體更像是塊遮羞布,光溜溜的暴露在外總歸不好意思,所以會去尋找?guī)瑯訕撕灥娜耍M成群,從而獲得安全感。
       就像坐在回家的飛機上,四周都是人,同行卻不知姓名,這種距離讓人感覺很安全。你可以細細翻著手中的書,不用搭理誰,卻又偷偷觀察著旁人的一舉一動,知道自己沒有搭錯車。
       可是人還是會不安,因為一切都在變化,原來的標簽也開始脫色,他問自己是什么時候貼的呢,不記得,似乎是很久遠的事了。因為一開始就給自己設定了框架,所以再跳出來就更難了,他開始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這不是自己想做的,我討厭這個專業(yè),我討厭這份工作。他認為這不是自己的選擇,卻忘了一開始是自己尋找到這個群體,給自己貼上同樣的標簽,模仿著這種模式化的生活,在對比競賽中不斷敲打自我?!捌鋵崳俗畲蟮膲毫?,不是來自生存,而是來自人群?!辈蛔杂闪?,是因為你被困在自己的殼里。
       個人意識的覺醒總會有那么點疼痛,你不是那一堆身份證、成績單、工資卡、駕駛證和房產(chǎn)證。他們能說明你的存在,但不能主宰你的人生,“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我不存在,被我感知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闭f這話或許有些霸道,可是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呢,只有把自己活好了,才能照顧好身邊的人。
       小時候,我會在有車呼嘯而過時,猛的穿過馬路,在一片驚呼聲中,很得意自己的速度,興起還會對著司機揮揮小手。有一次被老師發(fā)現(xiàn)了,在她狠狠批評我后,就再不敢那么做了,可當時并不懂。直到身邊有人陸續(xù)離開,我才發(fā)現(xiàn)每個人存在都有著特殊的意義,人與人之間還有許多的關聯(lián)。我站在八樓的陽臺上,會發(fā)抖,看著蹦極的跳臺,感覺心臟都要跳出來,要得到別人平安降落、安全到家的消息后才會踏實下來。因為我開始感知,有一群人在身后,愛你想念你。所以這種羈絆和牽掛讓你有了獨特的感受,就算身處人群,你也知道自己的去向,“責任讓人沉重,愛讓人不再恐懼這種沉重”,“生命起源于一次勝利之前,首先起源于一場溫暖的相遇?!?
       享受孤獨,是因為你身處人群。若被釋放到荒無人煙的地界,還能保持著同一種心態(tài)嗎?魯濱遜會說這真的很苦。不能走進別人的世界,因為將自己在人群中隔離,并習慣了身邊的面具。“如何面對人群,其實正意味著,如何面對自己?!薄叭巳簬砹艘磺械膯栴},也帶了一切的意義。”
      
       感謝三聯(lián)帶來這本好書,用簡單的道理引人深思。
      
  •     人類與生俱來就有社會屬性,喜歡群居,討厭孤獨。人離不開人群,這可能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是無奈使然。畢竟在這個人口爆炸的年代,想真正做到離群索居也絕非易事。擁擠的地球讓我們隨時隨地都處在人群之中。
      身在人群中的孤獨,和形單影只的孤獨并不相同。身在人群中感到孤獨,那是因為缺少認同。形單影只的孤獨,那是因為缺少伙伴。盡管都是精神問題,可前一種要比后一種難治得多,也麻煩得多。總而言之是這樣的,找到精神共鳴很難,找到呱噪的伙伴卻相對容易得多。
      越是心思細密的人,越容易孤獨。越是心思單純的人,越容易容入人群。想得太多,知己難求。想得不多,朋友遍天下。不同意我的觀點?好吧,請掰著手指頭分別數(shù)一下黃蓉和郭靖的朋友各是多少。無論為自己,還是為別人,想得太多了都容易超凡脫俗,鶴立雞群,成為孤獨者。要么被眾生俯視,要么俯視眾生,總之,你是脫離群眾了。
      《人@群》正是講了一個身在人群中的孤獨者的遭遇。盡管書的前半段作者很迷茫,后半段又很灑脫,在結尾處,貌似解決了孤獨的問題,但我覺得那個始終用顏色或者位置將自己游離出人群的小O注定是孤獨的。凡是憋著心思找知己的人,往往都是精神上不合群的小O。無論如何偽裝自己的通達和灑脫,頓悟與猛醒,你始終得游離在人群之外,畢竟群眾好找,知己難求。既然知己尚未找到,又何必假裝合群?坦然承認自己不合群,并不就意味著你假清高,這是一種難以抑制的精神渴望,就和內(nèi)急了要上廁所一樣。忍無可忍,無須再忍,何必偽裝,衛(wèi)生間就在正前方。
      可能我的類比有些粗俗,可東方月小姐,您的書我真是坐在馬桶上讀完的。請注意,這句話的含義并不代表書不怎么樣,恰恰相反,我最愉悅的閱讀體驗往往都是在馬桶上完成的。前些日子我剛在馬桶上啃完了《1984》。
      所以,綜上所述,既然命中注定小O是個脫離群眾的人,索性擺脫容入人群的苦惱,去尋找知己,或者享受孤獨,這才是王道。人群,就留給我們這些忙著找伴的人好了。
      全書只有黑白兩色,用銅版紙印刷,太浪費了,也太正式了。繪本這種東西,用輕型紙足矣。那種略帶粗糙的摩挲感覺,是繪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既然是生活中的感悟,何必搞得那么正式呢,全書的每個頁子都那么干凈,看著是那么的不真實。與其這樣,不如刻意保留一些墨點、筆痕甚至水漬。我倒是覺得,應該收集一下東方月小姐的手稿,最好手稿中有餐巾紙、稿紙、白紙、便簽紙,然后直接掃描印刷,原汁原味,多好!
  •     動不動將“孤獨”二字掛在嘴邊的現(xiàn)代人,其實未必真?zhèn)€孤獨?,F(xiàn)實里忙碌應酬大小聚會party,虛擬中社區(qū)網(wǎng)頁與聊天窗口此起彼伏,沒一刻不處于交流中,于此互聯(lián)爆炸時代,孤獨是遲鈍,是機會流失,是無謂犧牲,是一種奢侈的可恥。
      《人@群——小O的人群生活手記》中的小O,實際上就是忙碌人生的縮影。繪本文字不足三千,繪圖過八十幅,順手讀完,不費吹灰,行云流水忘得快,卻怎也揮不去徒留人形與一張O型口的形象。此中的主角小O,亦是他所身處時空中人群中之一位,無所帶來,無所帶去,時而陌生而安全地活著,時而相熟而高度戒備,彷如看透人生境界,又似自覺自愿扎堆茫茫人海,吃飯與活著的關系,千古謎題。
      《人@群》狀似簡單,寥寥兩三行字,大面速寫構圖,時有小O獨舞,時卻隨沙漏而生長,時而闖入同具O型口的不知名人群中,時而形單影只于蝸居O房中。作者兼揮者東方月給了這些圖文一種沖突而和諧的整體基調(diào),即無論身處人群的孤獨或獨善其身的狂歡,都是相聲并存的,不存在絕對的孤獨,也就沒有絕對的哈皮;“我”既是“無有歸于無有”的零,亦可以“生于母腹,即生于人群”的社會動物,而所謂“人群”,更多的,竟仿似是人腦中的投影,令其有則有,教其無則無。
      這種兩端制衡的思維現(xiàn)實地在吾輩凡夫俗子身上一再呈現(xiàn)——在人群中欲成如魚得水卻發(fā)現(xiàn)水早將魚淹沒無影蹤,逃離人群卻又成孤獨口實,實在難以取舍。東方月的文字有點玄,然而意思明白,天平的兩端是一樣的為難,而解決之道同樣是辯證統(tǒng)一的殊途同歸:把自己看成純的O,亦同時,徹底的孤獨會柳暗花明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群”。
      說到底,《人@群》中不斷出現(xiàn)的圍觀群眾與獨只個體,都是面對孤獨時的兩極,互動對話,個中滋味,唯有深諳有無之道者如作者方能處理得從容淡定,“人群即世界”,往往容易令人聯(lián)想到另一句有名的多的“媒介即訊息”,如何左右逢源地處理好人與群的關系,答案在字字句句中,也在一張大口張開的嘴的笑意里。
      或許可以理解成,人與群的關系在當今,一如書名般因為隔開了一個“@”而全部變質(zhì),見面談笑漸漸成為顯示器上的炫目表情,守候在屏幕前的現(xiàn)代人,嘴里喃喃念的其實不是“孤獨”,而是另一種無言的群體行動。于是乎,獨自翻開這冊繪本的單個人,帶著孤獨,進入了想象性的群中,不經(jīng)意間,也成了人群中的一枚個體。
      
  •      背著背包,拖著沉重的行李箱站在三棟門口。外面的風從門洞穿過沖向我,似乎要同樣穿透我的身體,把我變成一個O形。我就站在那里,撕開快遞包裝抽出這本書,封皮上的人果斷把嘴巴張成O形,被人群包圍的他似乎在吶喊,喊著要自由么?
      把書放進背包里,踏上了從南方遷徙到北方的旅途。臨近春運高峰期,地鐵,火車站候車廳,車廂,甚至是過道里,擠滿了各種人,陌生人。
      
       身處在人群當中,就跟封面上的人一樣,一個人,身處很多人的包圍中。
      有的離我很近,卻并沒能真正的理解我體會我。
      有的離我很遠,若即若離卻總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
      而現(xiàn)在坐在我周圍的,都是不曾出現(xiàn)于我的世界,沒有半分瓜葛。
      
       小O說,陌生制造了安全感。但很快會被新的人群打破。
      于是,剛落座,就跟周圍的人搭上話,在座的六個人里竟有三個同校,兩個同學院同專業(yè)的筒子。同是歸家的路人,在這個難以入眠的晚上,由陌生人向朋友演變。一夜的旅程,我們交換了扣扣號碼,有的甚至互留了電話。
       一群人聊天,累了困了倦了。在座位上東倒西歪地睡過去,不時的抬迷蒙的眼睛看下漆黑的車窗,轉(zhuǎn)動下僵硬的脖子,適應種種不適各自睡去。
       小O說,每個人都要獨自成長,就像每一顆豆芽菜都要獨自頂破硬土生長。
       我們一行人在幾個小時的狂歡之后仍要忍受各自的孤獨,直到抵達目的地。這,就是人生。我們在路上,想著各自的方向。我們會相遇,溫暖的美好的,亦或是痛苦的哀傷的。在我們同行的這段旅程中,互相給予溫暖或者相互折磨傷害,是可以選擇的。你可以選擇給你同行的人一個微笑,或者揣起手來冷漠的旁觀各自的悲喜。這取決于你的態(tài)度。同時,你也必須明白,別人是否會給予你美好的回憶也同樣取決于你的態(tài)度。
      
       在他們睡得東倒西歪的時候,我從背包里抽出這本書《人@群》,左手邊文字,右手邊畫。講述一個你我的故事。小O的出生源于一場溫暖偶然卻又必然的相遇,就跟我們每個人一樣,他思索過“我是誰”“我為什么在這里”的問題,思索過“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正如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渴望自由,希望超越紛雜的塵世甚至是脫離身體這軀殼,飛得高高的遠遠地??伤匀换钤趬m世里,和人群打交道,喜歡的不喜歡的,投緣的無話可說的,那些讓小O溫暖的,那些讓小O煩惱的。小O始終是要活在人群里,那么就要接受生命給予的一切,美好與幸?;蚴菬o助與苦難。
       那么,小O是不是永遠不可能獲得他想要的自由?
       他被束縛被羈絆,他掙脫不了,豈不是要痛苦一生?
      
       責任讓人感到沉重,可,愛,讓人不再恐懼責任。
       《人@群》里有個問題被拿出來討論:“我們是為了活著而吃飯,還是吃飯為了活著?”習慣于做選擇題的我們在這兩個里面思考哪一個更靠譜,一個筒子說:“為了別人而活著。”
      瞬間頓悟。
       我們從零開始成長,成長的過程并不單單是時間的堆積。這其中有太多人給我們的愛,關心,溫暖。周圍的人群是促使我們成長的源泉的動力。你不可能永遠都只是做一個簡簡單單的受眾。當你是奶娃娃,好吧,你無法為愛你的人做什么。可當你有了思想,行動力的時候,又怎么能忘了自己是如何長大成人的呢?怎么能以為的思考怎么逃避責任的負重呢?難道,你不愛進入你世界里的“人群”么?
       父母,愛人,朋友,讓他們幸福是我們的責任。
       因為,愛。
      
      
  •     拿到書后,急匆匆的包起書皮來,然后開始饒有興趣的翻起出來!
      
      不得不說,我有時很羨慕那些只要一拿起筆,無論是用文字還是圖畫就能表達自己的人,所以,我說,我很羨慕很喜歡作者!輕松簡潔的話語,有趣的黑白配圖畫,帶著讀者走進安靜,走近自己,聽見了忙碌中自己的心跳聲!
      
      “其實,這本書是寫我們每個人的”——同事津
      “芳姐,我喜歡這本書,我想,我也應該想想該怎樣面對我周圍的人和事了”——同事爽
      “真的很有趣,大家都是小O”——同事茜
      
      《人@群》就這樣在辦公室里傳開了,突然好像回到了高中時代,大家小心翼翼的避開班主任的火眼金睛傳閱新概念小說的時代。好久了,沒有像這樣和大家分享一本書了!小O帶我走進了“人群”,才發(fā)現(xiàn)我的同事們的可愛,這是另一個大世界嗎?我應該走進去看看吧!
      
      我一直很清楚,我總是試圖努力的偽裝,偽裝成一個至少大家都不討厭的人,會合群的笑,合群的參與那些并不感興趣的話題,合群的說大家都喜歡聽的話。。。但另一個真實的自己也存在著,我清晰的可以看見她,倔強,撒野,不聽勸,堅持的喜歡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堅持過著大家不認可的生活。。。我也像小O似的想要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呆呆的想著這個意義那個意義,其實,真正的走到人群中,很多想不明白的就想明白了;真正的走到人群中,和興趣一致的大家做自己喜歡事,也就不用再偽裝了!
      
      《人@群——小O的人群生活筆記》現(xiàn)在在哪個同事的手中了,這一次,是小O帶我走進了人群。。。偶爾脫下保護色,勇敢的做一回自己!
      
      
      
      
  •     總是毫無征兆,接到他的電話,
      每次他都會問:“最近好嗎?”
      “很好啊?!?br />   “是啊,你怎么可能讓自己不好……”
      一個大男人,面對我總似怨婦,語氣酸澀。他常被我忽略于人群,他自人群帶來的問候又常被我輕佻以待。像小O說的:陌生制造了安全感。只有這樣,心靈隔著層玻璃,我才能感覺安全。
      
      書中只有簡單的黑白線條,小O,困在密封玻璃瓶里的沙,人群,殼,面具,陌生的站臺,伴隨著一個又一個疑問,生生地向我們砸來:我是誰呢?我又是為了什么而活著?所謂世界,是我一個人,還是一群人?真實的我在哪里?……我們一直在重復答案,卻在問題不經(jīng)意出現(xiàn)時四下茫然。也許我們都不相信了,古老的廝守并不一定讓我們終結孤單,倒不如垂下眼睫,在柵欄的后面,安靜過自己的日子。站在人群的外圍,鏡子里的眉目漸漸清晰,卻周身反射著冰冷的光。不如,銷蝕自我的輪廓,走出柵欄,“學習和女人們扎堆,學習和男人們泡吧”,用千篇一律的方式穩(wěn)妥地生存于璀璨俗世……
      
      大學時,常聽金瑩的NV新浪潮,里面有一段片花,記憶深刻,
      “我們是同一類人
      晝伏夜出
      白天脆弱 夜里敏感
      喜歡音樂 因為不能沒有音樂
      餓著難受 飽著也難受
      20歲的我喜歡在每條大街上游走
      26歲的時候還和學生時代的戀人在一起
      30歲的時候還有大笑的激情和單純的信賴...
      你呢?
      別因為熟視無睹,就真的毫不在乎:
      別因為擁有的容易,就忘了沸騰的最初:
      別因為怕了,就瑟縮了腳步?!?br />   聽著低回的男聲,本以為我可以除去懼怕,得愛的完全,卻也只有我知道,我做著一個“幾時歸去”的夢,有琴有酒有云有畫,卻常常忘記夢到愛和溫暖。
      
      看到快完結,小O說:“其實,我忘記了一件事情——當生命起源于一次勝利之前,首先起源于一場溫暖的相遇!”我想,是不是我也忘記了一件事情,忘記了生命本是起源于一場溫暖的相遇,我也和小O一樣,困于自己的殼中,在自我設定的條條框框中穿梭游走。昏暗燈光下,與所有人跳著狐步舞,計算著舞步和所能付出的真心,時而相依,時而分離,旋轉(zhuǎn)的起點卻不作為駐足的終點。
      
      不如,讓我們玩一場殘忍的現(xiàn)世游戲,如果穿過籬笆墻邁過高門檻繞過木刻影壁撥開重重紗幔,你能找到我層層掩映的真心,我就在此成全你的真心……
      
  •     6日的時候,我幸運地拿到了三聯(lián)試讀活動的這本《人@群》小書。
      其實早該寫下這個小文了,但遲遲沒有動筆,恐是想到這些文字寫出來要接觸人群了,所以有些緊張。畢竟,二十年的人生我寫下的文字全部是給自己看的。當然,還有語文老師。
      人@群,人在群中。這個群卻不像鳥在的那個群那樣簡單。在這個群里,有時會迷失自己,就像小O各種證件都不過是代表Ta的一個標簽一樣的存在。于是眾多的小O都孤獨了,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回到了這個永恒的哲學命題,我來自哪里?慢慢發(fā)現(xiàn),每天的生活都帶著面具,是因為習慣了么,科學家說一個習慣在三周內(nèi)就能養(yǎng)成。而我每天都帶著不同的面具生活,當然是習慣了。其實,習慣只是托辭,我害怕脫掉面具之后就沒有人認識我,甚至我都不認識自己了。這便是我看到的小O。
      Ta孤獨么?也許吧,最后,作者說了這樣的話,當然是我解讀的,原話是以圖畫的形式表達的: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院子,你可以把自己圈起來在院子里跟他人打招呼,交流,卻從不請他們進來或者你去串串門子;也可以同樣是把自己圈起來,但時常邀請他人進來聊聊天,喝喝茶,或者你去串個門。怎樣做,在于自己。所以看到最后,我并不覺得這本書在講孤獨。盡管書中多次提到孤獨。我看到的是寂寞,一個寂寞的小O。其實這應該是我對孤獨的定義不一樣吧。恰好之前有讀到蔣勛先生關于孤獨的六篇文章,我喜歡這個論調(diào),孤獨是種享受。梭羅就很享受瓦爾登湖畔那段孤獨的時光。人們常比喻人生為旅途,那么我想說:旅途并不孤獨,孤獨的是人的心。人心孤獨的時候,也就變成寂寞了。
      7分,這是我給這本書的分數(shù)。這不是說這本書不夠好,這意味著我會向身邊的人推薦這本書,或者作為禮物送給朋友。因為這本書是安靜的,沒有那么重的說教感,而且適合現(xiàn)在這個速食的年代,真的是簡約而不簡單。也許會說,這道理很簡單啊,但是真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最后扯個淡以作為我第一篇有見人可能的所謂的書評吧:我許是個殘美主義者。完美的事物都無法永存,圓明園不夠給力,那維納斯絕對是個給力的例子了。
      
  •     很羨慕東方月那樣的生活方式,旅游,繪畫,主持,隨性,自由而靈動,走進人群為了生活里的各種所需,逃離人群源自內(nèi)心對自我的種種渴求。
      
      我曾經(jīng)對人說,有一天,希望有一座臨海的房子,看日升日落,讀書,寫字,淡泊而活;或者偏居山間一隅,采菊東籬下,讀書,寫字,悠然度日。從我開始熱愛上閱讀之后,這一輩子恐怕都離不開讀書了,人,生而在世上,無論有怎樣的超脫,終還是有一些執(zhí)念的,我的執(zhí)念恰留存于此。
      
      小O的意思是“從無有即將歸于無有,從0開始奔向0,”O(jiān)即是0,喔或者零,代表了存在和歸去。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要不斷的學會適應與妥協(xié),而這一過程也會隨著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轉(zhuǎn)變越發(fā)的難以忍受和焦灼,陣痛漫長而劇烈,又因為各自體質(zhì)的不同,演變成了深埋于下的腫瘤或者身上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前者”如果隱匿而不發(fā),那么人生就多了些虛假的繁榮,虛假,卻也快樂,除非哪里出了偏差,不小心誘發(fā)了它的野心,否則終其一生都可以與掙扎無緣?!昂笳摺眳s注定了此生難以逃脫的思想困頓,時時的侵擾本以纖弱敏感的神經(jīng)。所以有的人渴望人群,有的人逃離人群,可是最終大家都同樣歸為虛無,活著即是人存在的意義吧。
      
      《人@群》是一本線條非常簡單的繪本,只有黑與白,只有鉛筆畫般的輕盈勾勒,我不能說它多么的生動,抑或多么的出眾,就繪畫本身來說,這樣的畫工很難讓人有出挑的感覺,但是由所謂的O衍生出的繪本內(nèi)涵卻是別有新意的,被拉伸的O,扭曲著的O,漸漸的形成了人型,人,或者人群的疊加組成了獨特的O的世界,一個“必然的意外”和所有“必然的意外”的交集,傳達出了更為廣博的人生思索,亦即孤獨與孤獨的對話。
      
      我們害怕人群,因為人群里面充滿傷害,我們又離不開人群,因為人群之外只有孤獨,于是東方月用《人@群》傳達出了所有“后者”的內(nèi)心掙扎,用一些簡單的話語再現(xiàn)人生之最不可解的無奈,并且給出了她的頓悟,雖然理想與現(xiàn)實總隔著萬水千山,但是這樣的美好回歸依然是溫暖的,足已感動所有單純而簡單的心靈。
  •     
      《人@群——小O的人群生活手記》,來自“三聯(lián)繪本館”。
      小O為啥是小O?
      因為他“說的最多的詞兒是O,我對老板說,o,知道了……我對爸媽說:o,好的……我對自己說:要加油o?!要開心?!我對朋友說:o啦?。?!別忘了哦~~~~~等一會o?。 ?br />   小O只是一個普通人。
      可是小O對自己、還有自己生活的人群,還是有各種各樣的疑惑,比方說,我是誰?屬于誰?比方說,真實的我在哪里?
      
      當然小O也并不老是思索這么深刻的問題,小O更多的煩惱,是來自環(huán)繞著自己的人群……這本《人@群》,就是記載著小O親身經(jīng)歷的生活手記。
      在人群中能有什么煩惱呢?這有如空氣一般的人群,
      比方說,“人是為了活著而吃飯,還是為了吃飯而活著?”
      又比方說,“所謂世界,是我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對于第一個問題,小O的答案是“如果因為吃飯而活著,為什么我討厭人叫我飯桶?如果因為活著而吃飯,那么我又為了什么而活著?”
      而之所以提出第二個問題,是因為“如果是一群人,為何與我毫不相干?如果是一個人,為何環(huán)繞我的總是人群?”
      生活總是這樣,一件事情,兩種感受,正如硬幣的兩面。
      
      ……由此小O開始了自己的人群之旅。小O經(jīng)歷的每一個瞬間,都有可能讓你感同身受:讓小O困擾的人群之中無處不在的虛偽和面具,也許曾經(jīng)一度讓你煩惱不己;而關于分擔和分享的擔憂,或許正是壓在你我心上的重擔;關于孤單的一段,更是讓多少人心有戚戚呢。
      或許是當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和物質(zhì)化,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這些,明明感受到,卻又無法排解,于是就在和人群中,糾結著來自人群的煩惱。
      小O也是,面對這些來自人群的煩惱,躲藏過、逃離過,當然,也和過稀泥,也世俗過……
      最終的答案是如何?小O在人群中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了嗎?
      
      《人@群——小O的人群生活手記》是一本適合一個人靜靜閱讀的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捧著,也許會微笑;孤身一人的時候翻開,又或許會感傷?;蛟S任何事情都處于一種大的聯(lián)系之中,由不同的情境產(chǎn)出不同的感受,盡管迥然不同,但卻又是彼此相互關聯(lián)。
      就像人和人群,這讓人又愛又恨的人群——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群,所有的溫暖呢?
      這本《人@群——小O的人群生活手記》,獻給身處人群之中的你我。
      
  •     一本安靜的書,安靜到像和自己的內(nèi)心在對話。
        
        你真的如你所知的那樣了解自己嗎?也許還不夠。
        
        那些內(nèi)心的孤寂、恐慌和吶喊無處宣泄,在書中我得到平靜。有多久我沒有這樣傾聽自己的心了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在追尋什么?
        
        那些真的值得我追尋嗎?
        
        假若求而未得又該如何?
        
        我該怎么安撫那種失落與恐慌?
        
        我該怎樣尋找到生命之繭的破口,奔向我向往的光明。
        
        看完書,我終于了然。
  •   才哥,有天俺蹲在馬桶邊鉆住取景著俺的便便 媽騰地殺出一句“嘛啊?!”“米嘛啊” 一驚一乍的。
  •   說的真好 孤獨是一種讓自己有點害怕卻始終選擇的東西 可能我也是那種注定孤獨的人
  •   呵呵~熱騰騰的書評出爐了~
    寫的,恩,反正是蝸蝸的真實感受咯~
    呵呵,總覺得還有很多沒說完。似乎也有些語無倫次。
    書的文字少,畫面線條簡單隨意,
    大量的留白反而會讓人思考很多。
    需要沉淀下的說
    呵呵
    再次感謝三聯(lián)的書哈~
  •   哈,真客氣。我們需要的就是最真實的感受。
    這是三聯(lián)繪本館的第一輯,期待大家繼續(xù)關注哦。
  •   第一個留言居然是你自己.....我是被要求來留言的.....
  •   看過不留言真的是很不厚道。。。
    小P 我是為你好啊~~~~為你好啊~~~~好啊~~~~(回音)
  •   嗯哪,我明白您的苦心哈~
  •   因為愛,責任會變得沒有重量,因為是我們想要給予愛。
  •   還包書皮了呢,真高興啊。
  •   喜歡這篇,自我剖析,哈哈哈哈
  •   嗯哪,多虧領導這三番兩次對我的批評批判不留情面……
  •   遠離人群卻不一定是逃避傷害,人群之外也不一定只有孤獨,頓悟還是差點
  •   頓悟是作者的,作者的是明朗的,你不能以為自己內(nèi)心比較黑暗就要求作者也這樣吧,哈哈。
  •   我的內(nèi)心怎么叫黑暗呢,我的內(nèi)心從來都不是黑暗的。我只是感覺比她豁達吧,至少在有些方面比她悟得要深一點。
  •   我想,作為一本出版物,如果能表達讀者心中的感悟,或者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就已經(jīng)有它的意義,至于頓悟是否差點兒,只要能更深刻,完全可以用讀后感或者自己發(fā)文的方式表達出來嘛,歡迎樓上的撰文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