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簡帛書籍史

出版時間:2011-5-23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耿相新  頁數(shù):49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是書為國內(nèi)第一部從出版人的視角來結(jié)撰的獨立的中國書籍史。
著者使用出土文物實證和當時文獻互證的研究方法,盡可能地還原了簡帛書籍——中國最早的書籍形態(tài),先民原創(chuàng)性思想的載體——的精神生產(chǎn)、物質(zhì)生產(chǎn)、傳播以及閱讀的整個過程,揭示出書籍的遺傳基因。

作者簡介

耿相新,出版人,學者。1985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嘗從劉乃和先生習文獻學兩年。在出版實踐方面,經(jīng)驗豐富,成就斐然。案牘勞形之余,醉心于出版史、書籍史、出版理論研究,頗有心得。著作有《河南通志·出版志》(古代部分)、《隨書而動》、《忽必烈汗》、《學會呼吸》等多種。發(fā)表過《宋元時期圖書廣告初探》、《論出版社的組織結(jié)構(gòu)》等出版理論、出版史論文二十余篇。2009年完成十萬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出版產(chǎn)業(yè)化》部級課題

書籍目錄

從作者到讀者
——代序
緒論 書籍的起源
第一章 簡帛書籍的外觀形制
第一節(jié) 簡牘的形制
第二節(jié) 帛書的形制
第三節(jié) 簡牘的編裝方式
第四節(jié) 簡帛書籍的版式
第五節(jié) 簡帛書籍的收納與裝具
第二章 簡帛書籍的書寫與繕寫
第一節(jié) 簡帛書籍時期的毛筆
第二節(jié) 墨的使用與制墨技術(shù)
第三節(jié) 書寫硯的創(chuàng)制與形式變化
第四節(jié) 簡帛書籍的繕寫
第三章 簡帛書籍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
第一節(jié) 作者署名
第二節(jié) 書名
第三節(jié) 目錄
第四節(jié) 篇與卷
第五節(jié) 章
第六節(jié) 序
第七節(jié) 標示符號
第四章 簡帛書籍的著作形式
第一節(jié) 著作類
第二節(jié) 述論類
第三節(jié) 圖譜類
第五章 簡帛書籍的內(nèi)容分類
第一節(jié) 六藝
第二節(jié) 諸子
第三節(jié) 詩賦
第四節(jié) 兵書
第五節(jié) 數(shù)術(shù)
第六節(jié) 方技
第六章 簡帛書籍時期的作者群體
第一節(jié) 史官群體
第二節(jié) 諸子百家
第三節(jié) 儒家、經(jīng)師與辭賦作家
第七章 簡帛書籍的編校方法
第一節(jié) 書刀的形制與應用
第二節(jié) 簡帛書籍的編輯思想與方法
第八章 簡帛書籍的傳播方式
第一節(jié) 官方書籍的傳播方式
第二節(jié) 民間書籍的傳播方式
第九章 簡帛書籍的閱讀群體
第一節(jié) 讀在官府
第二節(jié) 私學興起
第十章 國家對簡帛書籍的管理
第一節(jié) 國家藏書管理
第二節(jié) 禁口與禁書
結(jié)語 簡帛書籍的文化影響力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圖版目錄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第一章 簡帛書籍的外觀形制第二節(jié) 帛書的形制戰(zhàn)國初年的墨子說:“古者圣王必以鬼神為其務,其務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孫不能知也,故書之竹帛,傳遺后世子孫……故先王之書,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書,語數(shù)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雹倌訒r代的帛書形制,也許就是“一尺之帛”。比墨子還要年長些的孔子說過:“子張書諸紳”②,紳是帛的一種。墨子之后,“書于竹帛”的記載漸漸多了起來,但關于形制的記載,諸子們則無暇顧及。依據(jù)諸子的文獻記載,我們可以推知,春秋時期帛已較多用于文字書寫,但春秋之前帛用于書寫的情況,沒有文獻記載,也沒有出土實物證明。迄今為止,我們能夠目睹的年代最早的帛書實物是戰(zhàn)國中晚期的,這件完整的帛書1942年在湖南長沙子彈庫戰(zhàn)國楚墓中被盜掘出土。戰(zhàn)國時期的絲織品,20世紀以來屢有出土,出土實物的精美程度與品種之繁多讓我們十分驚嘆。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1號墓出土了大量戰(zhàn)國中晚期的絲織品,其中以絹最多,其次是羅和錦,錦的顏色最多達到六色,花紋有幾何紋、動物紋、歌舞人物紋,絹上繡有20多種精美的繡花,最大的一件錦為267厘米×210厘米,由5幅拼縫③。戰(zhàn)國帛畫也有發(fā)現(xiàn),其中一幅出于子彈庫帛書同一楚墓中。

編輯推薦

《中國簡帛書籍史》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簡帛書籍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選購此書是為了了解早期書史的一些基本資料
  •   用書來記錄書的歷史,很好!
  •   文化的傳承,著實不易
  •     如果只看此書的名字,讓人覺得還有些新意。但通讀一遍,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文筆繁冗,行文啰嗦。全書多是抄引文獻資料,真正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見幾乎沒有?;旧隙际悄衬橙苏f過什么,然后引上幾段資料證明一下。屬于那種只需大致瀏覽一番的書,充其量可以當作資料索引來使用,除此之外真的是價值寥寥無幾。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