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開

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北島  頁數(shù):197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生于北京,長于北京的作者,闊別家鄉(xiāng)十三年后重回北京,發(fā)現(xiàn)他在自己的故鄉(xiāng)成了異鄉(xiāng)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氣味兒、聲音和光影,恢復(fù)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廟宇的原貌,讓瓦頂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際線的景象重現(xiàn),讓鴿哨響徹藍(lán)天的清脆回到人們耳邊……同時,作者也把我們帶回到他兒時的游戲中,帶回到他的讀書生活中,帶回到他的母校,帶回的“大串聯(lián)”的旅途……他重建了這座“孩子們熟知四季變化,居民們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開城門,歡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歡迎無家可歸的孤魂,歡迎所有好奇的客人們。

作者簡介

北島,1949年出生,本名趙振開,曾用筆名:北島,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8年同詩人芒克創(chuàng)辦民間詩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國,現(xiàn)任教于加利福尼亞州戴維斯大學(xué)。曾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提名。著有詩集《北島詩選》、《太陽城札記》、《北島與顧城詩選》,中短篇小說集《波動》,譯著詩集《現(xiàn)代北歐詩選》,散文集《失敗之書》,《時間的玫瑰》等。最短的詩歌作品是生活,詩歌內(nèi)容只有一個字——網(wǎng)。

書籍目錄

序:我的北京光與影味兒聲音玩具與游戲家具唱片釣魚游泳養(yǎng)兔子三不老胡同1號錢阿姨讀書去上海小學(xué)北京十三中北京四中大串聯(lián)父親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針先要穿過塵世般喧鬧的噪音區(qū)再進(jìn)入輝煌的主題。短促的停頓。康成用手勢加強(qiáng)語氣,開始闡釋第二樂章:“黎明時分,一小隊旅游者穿過古羅馬的廢墟……”夜深了,曲終人不散,東倒西歪睡去,而唱針在樂曲結(jié)尾處吱啦吱啦地不?;瑒印R环苍诩蚁凑掌?,紅燈及曝光被誤以為特務(wù)信號,引來警察搜查,倒霉的是所有唱片被沒收,包括《意大利隨想曲》。那小隊旅行者進(jìn)入暗夜般的檔案,永世不得翻身。第三張是帕格尼尼第四小提琴協(xié)奏曲。這張33轉(zhuǎn)密紋的德意志唱片公司的唱片,是我姑夫出國演出時帶回來的。他一直在中央樂團(tuán)吹長笛,直到前幾年退休。一說起那次在歐洲巡回演出的經(jīng)歷,他不禁手舞足蹈。特別是中國古裝戲法把維也納鎮(zhèn)了:魔術(shù)師先從長袍馬褂里變出一舞臺的火盆鴿子鮮花彩帶,最后靈機(jī)一動,翻了個跟頭,把閑置在一邊的京戲大鼓給變了出來。靜默片刻,全場掌聲雷動。而這段趣聞,由于敘述與聯(lián)想的錯位,讓我把帕格尼尼的唱片跟中國古裝戲法連在一起,好像也是魔術(shù)的一部分?!拔母铩逼陂g他下干校,那幾張好唱片總讓我惦記,自然包括這張帕格尼尼,特別是封套上標(biāo)明的“立體聲”讓人肅然起敬,那時誰家也沒有立體聲設(shè)備。毫無疑問,單聲道的音響造就了單聲道的耳朵,而單聲道的耳朵又構(gòu)成我們獨(dú)特的傾聽世界的方式。

編輯推薦

《城門開》寫的是北島記憶中的北京,由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寫作緣起于2001年父親病重時北島在闊別多年后的第一次回鄉(xiāng)之旅。飛機(jī)降落,萬家燈火涌進(jìn)舷艙,滴溜溜兒轉(zhuǎn),“我著實吃了一驚,北京就像一個被放大了的足球場?!边@片生育過他的土地,如今陌生得連家門都找不到。在故鄉(xiāng),他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異鄉(xiāng)人?!拔乙梦淖种亟ㄒ蛔鞘校亟ㄎ业谋本梦业谋本┓裾J(rèn)如今的北京?!庇谑怯辛恕冻情T開》這本書,“在我的城市里,時間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氣味兒、聲音和光線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廟恢復(fù)原貌……我打開城門,歡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歡迎無家可歸的孤魂。”在新書序言《我的北京》中,他幻想自己是城門內(nèi)的主人。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城門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73條)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應(yīng)該是北島最出名的句子了。

    但是我更喜歡的還是寫散文的北島,失敗之書、青燈、午夜之門、藍(lán)房子,雖有重復(fù),篇篇百讀不厭。

    萬圣書園對城門開的介紹是: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認(rèn)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時間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氣味兒、聲音和光線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廟恢復(fù)原貌,瓦頂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深的藍(lán)天,孩子們熟知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有方向感。我打開城門,歡迎四海飄泊的游子,歡迎無家可歸的孤魂,歡迎所有好奇的客人們。

    雖然這本書里的作品一如既往的讓我喜歡,但是從我內(nèi)心的感覺來說,北島在本書中重建北京的意圖并沒有得到實現(xiàn),對我而言,北島的北京跟現(xiàn)在的北京一樣,都是如此模糊、如此遙遠(yuǎn)。要重建北京,一本十幾萬的書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但愿北島還有更多類似的作品。
  •   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里,我和往年一樣,讀了很多書,甚至比以往還要更多一些。這些書良莠不齊,有的讀完能讓我記住一輩子,有的讀完了卻讓我恨不得指著編輯鼻子去罵娘。毫無疑問,《城門開》算作前者。這本我在2011年最后讀完的書就像新年禮物一般帶給我無限驚喜,但與禮物不同,這驚喜背后藏匿更多的卻是憂愁與蒼涼。
       去年早些時候我曾在三聯(lián)書店看見過《城門開》,沒記錯的話在當(dāng)時它還在三聯(lián)書店銷售排行榜上占據(jù)了前幾名的好位置,因此那本書理所當(dāng)然的被營業(yè)員放置在門口的架子上,有機(jī)會區(qū)別開其他苦命的兄弟得以把真面目更好的展示給人看。封面上滿目朱紅,卻因用紙的緣故顯得挺皺巴,白色的書名和“門環(huán)”也好像掉了漆,一點(diǎn)兒不亮堂。怎么看怎么一副滿目瘡痍的滄桑感。拿起來翻翻方知道是北島先生寫的,書不厚,字不多,可價錢不便宜。在一番感嘆之余,我把書放了回去,心說著回頭網(wǎng)上買,便宜,可這一回頭便到了年底。年底還好,時間不長,沒準(zhǔn)有些事我們嘴里念叨回頭再做,這一回頭恐怕我們頭發(fā)都要白掉了。時間是個最沒人情味兒的東西。
       去年年底時候,我給自己列了個購書單,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堆自己想買的書。等寫完了一算,好幾十本,金額將近一千大洋,這數(shù)字看得我直發(fā)愁,不是發(fā)愁花錢,而是發(fā)愁這么多書沒有地方放,思來想去覺得還是分批買比較好。購買順序的挑選完全沒有標(biāo)準(zhǔn),純粹主觀意識下的隨機(jī)行為,但這隨機(jī)買的第一批書卻有《城門開》。有時候,緣分這東西你不信不行。
       “翻開這本書,我就不愿再放下”,這大概是讀者評價一本書內(nèi)容優(yōu)秀最直白的表達(dá)方式,可能文氣點(diǎn)兒的人更愿意說這叫愛不釋手,甭管怎么拽文,意思都一樣。能讓我讀出來這種感覺的書少之又少,《城門開》偏偏算一本。
       北島先生寫這本書的初衷是由于他在2001年回國時候發(fā)現(xiàn)北京和他童年記憶里的那個城市已然不一樣了。不僅不一樣,而且面目全非,完全成了異鄉(xiāng),而他自己也成了在故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人。想到這里,北島先生打算用他的文字重新建造一座“北京城”,那個城市里有他不可磨滅的記憶,那是屬于他,或是他們那個年代所有人的共同記憶,那是他們的“老北京”。
       全書從上世紀(jì)50年代寫到70年代,大部分記錄的是北島先生上學(xué)時候的故事。我沒有在那個年代生活過,偶爾從父母那里零散著能聽到一些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但我依舊無法想象那到底是個怎樣的年代,它對我來說,就好像是個遙遠(yuǎn)的地方,任憑我這個后輩怎么使勁向它奔跑,也終究到不了那里。不是我不能,而是有的人不讓。
       北島先生整本書里寫的全是小時候的“雜事”,從游泳、釣魚、養(yǎng)兔子到小學(xué)、中學(xué)、參加“文革運(yùn)動”,沒一件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且當(dāng)時那個年代,同齡人都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同齡人玩什么他也玩什么,整本書似乎就在告訴人們,他和別人其實沒兩樣。確實沒兩樣,因為那個年代就是如此。
       不得不折服在北島先生的文字當(dāng)中,書中每一處用詞都極為精準(zhǔn),再換一個詞就絕對沒那么傳神,這是多少年的功力?!冻情T開》又讓我見識了一回類似“京味兒”的寫作,可能是記錄那個年代老北京的需要,書里到處充斥著“京腔兒”,跟他描寫的那些人和物搭配起來,聽著是那么舒服,讓人恨不得穿越回去瞧瞧那老北京的模樣。嬉笑怒罵也體會一回那年月的人間百態(tài),世態(tài)炎涼,更何況北島先生寫的不乏逗人一笑的料子也不少,一切的一切隱約都在告訴人們,看吧,這就是那個年代的北京城,或許與今天相比它就是一片灰白,顯得那么枯燥與乏味甚至有些誕與離奇,但,那個年代,我們心懷理想。
       書里寫了那個年月北島先生身邊的一切,按他自己的心愿,老北京的一切從這本書里我們都可以尋找得見,小到孩子斗蛐蛐,大到文革時期全國大串聯(lián),應(yīng)有盡有。按說讀到這兒,我也就過足了讀這本書的癮,老北京什么樣我也算知道了。
       可我偏偏被這些以外的東西吸引住了,那些以外的東西北島先生沒有用任何一句話去提及,而那些以外的東西卻若即若離的落在了我的心頭,不能忘卻。在北島先生故事的背后,我看到了只屬于那個年代的荒誕、恐怖、愚昧、諷刺,看到這些,我明白,時隔多年,北島先生依舊不能從那個年代走出來;但我同時也看到了那時候的激情、理想、純真、美好,這又似乎是北島先生不愿走出來的原因。讀到這些,覺得與其說這本書是寫那個年代的北京城倒不如說他寫的是北京城的那個年代。
       我沒有經(jīng)歷過那些不堪回首的歲月,只憑那些來自于前輩人口中的資料不足以讓我對它進(jìn)行評述,我只是一直都在默默的感嘆:幸好該過去的早已過去,但愿不要再有類似那樣的年月到來。
       文章只寫到70年代就戛然而止,文革結(jié)束到他出國前的那段歲月北島先生只字不提,我想那更是沒有辦法公然去講的。我曾有次想辦法查到了那時候的一些真相,我佩服于當(dāng)時年輕人的思想,他們對理想的追求與付出是我們今天年輕人早已不具備的東西;而我又憤慨于當(dāng)時一些人的蠻橫與暴力,他們對權(quán)利的渴望與控制在今后還將繼續(xù)上演。但從那次以后,那批年輕人放棄了,再往后,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放棄了,或主動或被動,我們失去了應(yīng)有的思想,行尸走肉般的混跡于世,任人擺布。在我們心里,只剩下那些人人都在追求的車子房子,空閑時間是用來看令人作嘔的電視節(jié)目和玩驚險刺激的網(wǎng)絡(luò)游戲的。讀書能讀來什么,理想在這個年代又價值幾許?更別提那崇高的信仰,這年月從誰嘴里說出這幾個字眼兒來,一定會被人們扣上“裝逼犯”的大帽子,恨不得給他拴上鏈子牽著去游街??偮犎苏f,我們出生在80年代,趕上好時候了,但這好時候總是讓人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是把魂兒丟了。
       我沒辦法用語言來描述想到這些事情的感受,不是隨便一句話就能總結(jié)的。就如同我讀完北島先生的書,我想表達(dá)些什么,欲言又止,心里卻總不是個滋味。書里最后一篇文章是《父親》,記錄了幾篇北島先生父親年輕時候?qū)懙娜沼?,我足能看出老爺子對北島的疼愛與期望。每個人總會有那么一段時間心理逆反,跟自己父母過不去,這時間有長有短,沒個標(biāo)準(zhǔn),什么時候回歸不好說,有的是幾年,有的能持續(xù)一輩子。北島先生后來也與他的父親有些許摩擦,爺兒倆也是動不動的吵得不可開交,直到北島先生出走國外也沒改變多少。書中插圖有幾張北島先生父親的照片,前面幾張很年輕,英姿勃發(fā)的小伙子;最后一張是在美國照的,一個滿臉皺紋老頭子。前后翻翻這幾張照片,總有些莫名的傷感。文章最后寫到2001年,北島先生父親病危,而身處國外的北島先生不得自由回國,每次回來只能留一個月又必須返回美國,老爺子硬是堅持著等了他一次又一次。最后他話也說不了,只能用手在北島先生手心上比劃著寫字,把想說的話告訴兒子,然而就在北島先生不得不再次因時間限制出走國外之前,老爺子用盡全身力氣對北島喊了句:我愛你!
       讀完那本書已經(jīng)是凌晨三點(diǎn)多,看到最后,我想起如今早已兩鬢斑白,含辛茹苦把我養(yǎng)育成人的父親,我呆坐在沙發(fā)上,腦子里面已然沒有了之前的那些理想與追求,只想快些趕到假期回家看望爸媽。在那個寒冷的夜晚,不知不覺間,我淚流滿面。
  •   能用文字表達(dá)自我的人是幸運(yùn)的,每個人都有童年和家鄉(xiāng),并且不乏那些記憶中的亮點(diǎn)或是特別之處,可是大多數(shù)人日后并不能傳遞這些記憶,張開口卻發(fā)現(xiàn)無法說出,僅僅把它們埋藏心底,帶進(jìn)墳?zāi)埂?
      近三十年來,中國城市以一種魔幻般的速度變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群沒有根,注定一輩子都是漂泊者?;氐叫r候所熟悉的地方,一切都已經(jīng)不同,山岳化為樓宇,河流變成城市主干道,記憶的承載物被建筑機(jī)械敲得粉碎,甚至連語言也被侵襲得面目全非。于是,他們成為自烏有之鄉(xiāng)而來的一群,帶著莫可名狀的懷舊感,痛苦不堪。
      北島沒有讓我們失望,他的文字為我們重構(gòu)了早已消逝得杳無蹤影的北京城。詩人比歷史學(xué)家更真實,在大寫歷史和被社科術(shù)語包裹中永遠(yuǎn)只能付之闕如的元素:個人的奇幻體驗,那些似乎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聲音,味道,光與影,一一被詩人的筆召回,歸位。墨水把鋼筋水泥筑成的現(xiàn)代城市撕裂推倒,然后推開古老的半掩著的城門,撲面而來的是低矮的房,衰頹的墻,昏黃的燈光,以及陣陣槐香。
      童年的經(jīng)驗,在成年后常常只會以一種隱蔽的方式左右人們的思維和行事方式,而具體的事實則被壓抑在記憶深處,被社會規(guī)范和理性原則改頭換面,可是在北島筆下,那些溢出理性之外的水滴被收集聚攏,它們所折射的斑斕光線也一一發(fā)散出來。1958年,小學(xué)生趙振開在課堂上走神冥想,在夏天走到街道的陽面,大汗淋漓,用一支冰棍犒勞自己。在家中的閣樓里翻看禁書,通過革命小說里階級敵人變態(tài)性欲和殘暴行為接受性啟蒙,并為此懷有罪惡感。拒絕同學(xué)遞過來的涂著鼻涕的饅頭,明白了地下權(quán)力的法則:乞求保護(hù),就會喪失尊嚴(yán)。人和人相處,從來就有一種奇怪的權(quán)力和支配的關(guān)系,卻很難說清楚因果。
      1963年,初中生趙振開在化學(xué)課上背誦話劇《伊索寓言》里的句子以回答老師關(guān)于水的分子式的提問,被認(rèn)為精神不正常而找父母談話。到頤和園游泳,頭一次體驗死亡。在食堂的包子里吃出了蟑螂,到管理員處抗?fàn)幨『?,少年趙振開明白了權(quán)力是不講理的:蟑螂就是海米,一點(diǎn)也不稀奇。
      1965年秋,趙振開成為名校北京四中的學(xué)生,充滿自豪,但隨即被難度加大數(shù)理化困擾,第二年六月,革命呼嘯而至。那年夏天,狂歡節(jié)來臨,他騎著一輛銹跡斑斑輻條少的自行車在公路上人仰馬翻,和全市紅衛(wèi)兵走過天安門,記住了紅色海洋中的幾個綠點(diǎn)。然后坐上火車,四方串聯(lián),西去,南下,順江東下。回來之后,卻感到凄然,偌大的京城,從喧鬧逐漸冷寂,人們離去,下鄉(xiāng),干校,人去樓空。而趙振開的童年也就此而終結(jié),之后數(shù)年,便是我們所認(rèn)識的北島,經(jīng)過七零年代的醞釀,穿過八十年代那個“連接兩個夜晚的白色走廊”,喊出“我不相信”。再后來,遠(yuǎn)走異國,用文字構(gòu)筑逝去的家國。時間也慢慢溜走,少年趙振開轉(zhuǎn)眼成了老年,回憶起九歲那年出游,他父親對他說的:“一百年后,這里所有的人都將不存在,包括你我?!辈恢酪话倌旰?,是否還有人用文字為我們打開城門。但是,至少在當(dāng)下,那個“大門口的陌生人,正砸響門環(huán)。”
    (轉(zhuǎn)自豆瓣)
  •   本科的時候在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課上了解到北島,讀了他的一些詩,也知道了八九年春夏之交的那場風(fēng)波給他的人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雖然他的作品在國際上已經(jīng)很具有影響了,但在國內(nèi)并不能輕易的讀到,即使到了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也很難讀到他所創(chuàng)辦的《今天》。所以最初知道《城門開》的出版,我一度以為這確實是城門開的一個信號。 書一拿到手就覺得很有質(zhì)感,封面設(shè)計非常干凈,沒有半點(diǎn)冗雜之處,書的紙張摸起格外的細(xì)膩,書的價格不便宜可能一方面是因為北島出書不易,另一方面裝幀和印刷的價格成本不低。還有一點(diǎn)很顯眼之處就是,北島的書沒有用書衣來加上一大群名人作推薦的話語。這自然就劃清了與一大堆暢銷書的界線。真正的實力派絕對無需任何的粉飾,這跟一個人濃妝艷抹往往是出于對自身的不自信是一樣的道理。 從書的序言部分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書名《城門開》與現(xiàn)實的城門開沒有半點(diǎn)聯(lián)系,反而讓人強(qiáng)烈覺察到的是,在依舊的同時,北島并沒有認(rèn)為這片土地的現(xiàn)在與未來有多大的希望。正是因為這樣一種不確定感,所以他才將過去確定的記憶之中片段匯聚起來雕砌成為一座城,并用這其中的方向感來歡迎四海漂泊的游子。對于常年旅居他鄉(xiāng)的北島來說,可能只有這些才能讓他找到存在感,新北京城里千篇一律類累贅重復(fù)的建筑可能充其量就只能算成是沒有靈魂的石頭。 這不免讓人擔(dān)心,北島這一代人還有著這些若隱若現(xiàn)卻又意味深長的記憶片段來支撐他們,讓他們可以對過去進(jìn)行重塑并將許多情感寄托于其中,那我們這一代人之后的孩子,他們的童年沒有太多值得記憶的符號,難道他們老去之后就只能懷念小時候在雙語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Say Hello嗎?他們用什么來筑造記憶之城呢?
  •   故鄉(xiāng)歷來都是個文化價值大于地理價值的一個載體,如果你愿意,恰好你又離開故鄉(xiāng)許多年,那么你盡可以在其中從容甚或恣意地填補(bǔ)想象,來慰藉你無窮的鄉(xiāng)愁,或者如北島那樣思考故鄉(xiāng)的變化與人的變化之間的關(guān)系。北島的重心不在過去的北京是如何的美好,不在“瓦頂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地平線,鴿哨響徹深深的藍(lán)天……”,而在于“發(fā)現(xiàn)的快樂與悲哀”。他像本雅明那樣,將回憶的鐵锨“伸向每一個新的地方,在舊的地方則向縱深層挖掘?!薄巴诰蛘叩蔫F锨,既指向深不可測的過去,也指向遙不可及的未來;既指向宏大敘事的民族國家想象,也指向私人敘事的日常生活細(xì)節(jié)?!保惼皆队洃洷本┡c北京記憶》)這種挖掘?qū)ψx者來說必定是有益的,但對作者“太復(fù)雜太沉重”。北島承認(rèn)有許多篇章的寫作“需要克服心理障礙”,有的甚至當(dāng)做“懺悔錄”來寫。
  •   《城門開》走進(jìn)北島的城

    轉(zhuǎn)眼間八十年代就成為了歷史,詩歌和青春一樣也成為了歷史。詩人和青春一起老去,打開北島的書,走進(jìn)的是一座北島的城——那是北島生活著的北京。

    北島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初出國,生活在國外二十年以后,回到自己的北京,就發(fā)現(xiàn)他的北京已經(jīng)消失了,變成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找不到了。于是北島開始用自己的文字去構(gòu)建自己的北京城。

    北島帶我們回到的不僅僅是過去了的北京,而且是過去的那個時代,其實那個時代里,北京和別的地方并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只是一個大一些的村莊,除了一些和生活沒什么相干的古建筑和一些離老百姓很遠(yuǎn)的名人,北京的生活和當(dāng)時中國的每個角落都差不太多。

    只是我們沒有詩人那么敏銳的感覺,很多東西都已經(jīng)被我遺忘,在北島的城中,我也一樣一樣找了回來。

    書的第一篇寫的是燈,的確那時候的城市并沒有什么燈,即便有幾盞路燈,也是昏暗得只能照到燈下面的一點(diǎn)點(diǎn)。其余就幾乎是黑色的海洋,那時候最適合玩藏貓貓,躲進(jìn)黑暗中,什么都看不到。那時候走夜路特別害怕,四面八方都是黑暗,更可怕的是上樓,樓洞里面沒有聲控?zé)?,有的是每家門前各種各樣的雜七雜八的東西,上樓就好象是一次探險?;刈约杭疫€好說,畢竟熟門熟路,那個樓角里埋伏著什么都一清二楚,要是去別人家,那就壞了,連下多少個樓梯才能夠到底都不知道,所以當(dāng)時家家都有手電筒,那是晚上出門的必須品。到別人家串門,要送你一直送到樓下。

    說到味,冬天的大白菜,那是鋪天蓋地,從買白菜開始,家門口,走廊上,樓下,煤棚,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白菜,那時候一家買上千斤的白菜都不稀奇,對于孩子來說每天倒菜更是累得要命。等到開飯了,白菜的味道又從屋外傳到了屋里,冬天的飯桌上面,離不開白菜,記得媽媽有句話,說一百天不吃白菜中毒,因為怕中毒所以吃下去了很多白菜。
    看著北島的書,回想起來的自己的歷史,那段歲月因為年代的久遠(yuǎn)而變得溫馨而浪漫了起來。那種感覺就是童年的感覺,無論是光線還是味道,是游戲還是故事,都變得那么美好。
  •   闊別十三載回到故土北京,竟成了異鄉(xiāng)人,故鄉(xiāng)已面目全非。作者努力搜尋記憶中的老北京,“瓦頂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深的藍(lán)天?!彼墓馀c影,它的味與聲,當(dāng)然更少不了少時的玩伴。隨著歲月逐增,作者一齊被帶入瘋狂的1966年。身處漩渦,親歷血雨腥風(fēng),一家人飄散各地。那時的生活無需多言,各人有各人的劫數(shù),每家有每家的不幸。
    書中最后一篇《父親》,父親身患重病,自知來日不多,看著即將離去的兒子,“舌頭在口中用力翻卷,居然吐出幾個清晰的字:‘我愛你?!覜_動地?fù)ё∷骸职郑乙矏勰恪?amp;#39;”我的眼淚瞬間滑落。全書就此結(jié)束。
    意猶未盡。
  •   我一不留神連他寫在序言里的話都背會了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一個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認(rèn)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時光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氣味聲音和光線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寺廟恢復(fù)原貌瓦頂排浪般。。。。
  •   北京,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北島的文字又把我?guī)Щ仉y忘的胡同、城門樓、四合院,飄香的火燒、豆腐腦,北海上劃船,胡同里跳皮筋,仿佛就是昨天的事。你們評分的星星太難操作了,我想打5分,它只能打1分,還修改不了。
  •   《城門開》(北島 著)
    北島想找回童年時代的北京,讓時間倒流,他用文字重建了北京——那個早已經(jīng)不存在的城市。我的快樂童年也是在北京度過的,同北島一樣,我也十分懷念兒時的北京,也試圖尋找童年記憶中那些永恒的痕跡,... ... 感謝北島的書,喚起了我許多童年美好的記憶,也讓我又一次地享受了童年時代北京人的生活。
  •   從書面的顏色,到城門開幾個像是涂改液涂成的書名,到書本正當(dāng)中珍貴的趙振開先生兒時的照片,當(dāng)然,還有一如既往好的北島的文字,那些他的有關(guān)北京的記憶,叫人如何讓不動心呢。
  •   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北島的認(rèn)識僅僅只停留在他是名氣很大的詩人。

    我本人很愛看書也愛寫,可偏偏對詩人不感冒,僅公只含停留在對詩句的欣賞。北島的詩是從來都沒看過的。沒想到這次忍不住被《城門開》的書名吸引了,因為我特別愛《北京一夜》這首歌,里面就有,城門開。

    于是我忍不住想想詩人北島筆下的城門開會出現(xiàn)什么,沒想到真讓我驚艷。

    那種京味看似簡單,卻有著悠遠(yuǎn)的意味,讓人回味。有些短篇,比如《養(yǎng)兔子》我就拿來讀給孩子聽,讓他也學(xué)習(xí)一下,語言不是那種優(yōu)雅的美,而是那種濃濃的生活氣息,讓你忍不住要笑,要沉浸在那樣的生活中去。

    好的散文。推薦。
  •   很喜歡北島的《城門開》,感覺讀到又一個《城南舊事》。因為作者寫的背景離我們的距離更近些,感覺更親切,北京這城市正一步步向我們敞開,70、80年代的生活風(fēng)貌又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雖然貧乏但又是那么的令人回望!
  •   北島試圖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北京,不過不是我原先理解中的北京,而準(zhǔn)確的說是他的北京。書中記述了作者自己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從一個側(cè)面描繪了那個動蕩年代作者身邊的北京、身邊的人以及身邊的生活??傮w上我是喜歡的,雖然我不是北京人,更不是那個時代的北京人。
  •   最近看的 北島的書比較多,《青燈》、《城門開》、《時間的玫瑰》、《藍(lán)房子》,詩人寫散文果然不同凡響!死對詩人是容易的,所以相較于顧城,海子,我更喜歡北島,喜歡他堅強(qiáng)地活著!
  •   不知對于真正的異鄉(xiāng)客而言,城的意義是不是正如北島書中的北京一般隨著空間的延伸和記憶的沉淀緩緩坍塌而去。
    18歲的時候,我瘋狂的迷戀著這個和我父親同一年代的背井之人,和那時陷入弒神狂熱的中國搖滾樂一起,沉醉于口號的快感,在我尚不能分辨卑鄙和高尚的年紀(jì)就已將通行證和墓志銘高高的舉上雙肩。當(dāng)每一個平凡的小板凳都漸漸歸位之后,我已不能理解那些雕像反面的詩句在當(dāng)年是否真的曾打動過我,又或者那倔強(qiáng)的我不相信之下是否真的沒有自我的懷疑。這些年每次見到父親,總覺得他老了很多,我想時光無情,耳順之年的北島是否也想起了眼淚?
    我們將所有的經(jīng)驗無限放大,閱讀過天下和亙古之后,最終無非回到了襁褓中的小情緒,這小情緒,只屬于個人,書中緩緩流走的北京,也只曾存在于北島的漂泊之舟。
  •   讀《城門開》之前對北島知之甚少,印象中該是個悲觀、略微憤世的詩人,沒成想被其一篇篇憶往昔的散文所打動。北島幼時為頑童,處于昔日政治漩渦的中央,在政治運(yùn)動中對人生產(chǎn)生了眾多感悟,但本書并未以此切入,而巧妙地借寫北京城的變遷憶往事、故人。最令我落淚的是末篇《我的父親》,趙父由解放前保險局職員至解放后民進(jìn)組織部副部長,至浪潮時期的下放勞動,始終保有對生活的樂趣,從原先的電影、唱片、黑白電視到晚年的彩電、攝影乃至電腦。但是身處漩渦,難免擔(dān)憂一家人的安全,故北島成長中與父親產(chǎn)生了很多沖突,讀來讓人感慨動蕩年代對人性、家庭留下的傷痕。讀到收卷北島與病父離別的字句,不盡潸然淚下,飛機(jī)起飛告別了父親,告別了北京城。
  •   買這本書之前一直考慮要不要買牛津大學(xué)版,收到后感覺大可不必。這個版本還是不錯的。這是讀北島的第一本書。所以并沒有詩人老去的感覺。他的確構(gòu)筑了一個北島的北京,也讓人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家鄉(xiāng)。在現(xiàn)在快餐文化充斥的今天,北島適合靜靜讀
  •   曾去北京,卻沒有書中那樣深切的,北京的感覺。唯有在胡同里吃著油條,喝著豆?jié){的時候,才有了些許時歷的厚重感。
    北島的文字就和午后的陽光一樣溫暖而柔和。前面的光與影,到最后的父親,看得我滿眼是淚。有些話,說出來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   北島近些年的文字愈發(fā)內(nèi)斂了,如果有一兩句奇崛或沉重的話,就顯得突出。這些話像不肯合作的異端分子,打亂了文字的氣氛,使回憶甘中轉(zhuǎn)苦,五味雜陳。于是,白熾燈泡下的女孩、結(jié)伴的遠(yuǎn)足、北京的顏色與氣味、上學(xué)和游戲等等,讀來便如古人所言“憶童稚時,見藐小微物,必細(xì)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北睄u的“物外之趣”,就是書中越往后就越明顯的時代特征。
  •   很多關(guān)于兒時的記憶都模糊了,讀了北島,那些畫面又漸漸清晰起來。雖然不認(rèn)識趙振開,但他就曾在我的身邊。謝謝北島。
  •   北島 被盜 再重回北京 已然物是人非 故鄉(xiāng) 童年 不一樣的記憶里的不一樣的北京
  •   北島是我崇拜的詩人
    他的散文也獨(dú)具魅力
    看《城門開》,看北島講真話,憶童年,青春歲月
    該書值得珍藏
  •   北島是我們這代人的偶像。許久沒有讀他的詩了。這次翻開《城門開》,記憶之城被瞬間打開,是的,是我的童年,是我的感觸......或許人真的老了,老到可以回憶了.....
  •   北島的言論邊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體制的尺度。他的城門其實只開了一半,就已讓我們大開眼界了。何時能全部打開而不再遮遮掩掩呢?那將標(biāo)志著中國社會的大進(jìn)步。
  •   北島,“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城門開,打開是記憶的城門,才知道我們走的太遠(yuǎn),
  •   從小就覺得老北京有很多的東西很特殊。但是就是沒有用語言能形容的。看北島的這本書仿佛讓我回到了小時候那個特殊的年代。讓我一下子變得傷感和懷舊起來。喜歡他的文字和講故事的方式。很喜歡。
  •   讀北島是大學(xué)時代,但我本人是更喜歡讀散文的,

    今次在國外看到當(dāng)當(dāng)網(wǎng)北島先生的散文打折,就一口氣買了幾本。

    回國來捧讀,不忍釋卷。一道城門大開,那種質(zhì)樸和回歸的感覺非常親切感人。

    不能算是極具靈性和優(yōu)美的散文,但卻如經(jīng)久可口的家常菜,哪天不需要呢?

    真正的慰藉莫過于此。
  •   我覺得北島先生的文字十分富有感染力,簡單易懂,而且比喻十分貼切又新穎。
    文筆上來看,能夠從細(xì)小事物重建一座城,是不錯的構(gòu)想。
    思想上來看,情感線、印象線來跑。
    喜歡,推薦!
  •   很喜歡北島寫的東西,這本書將60、70后帶回了童年的記憶,很不錯。
  •   離開后才發(fā)現(xiàn)北京是個讓人多么懷念的都市...

    通過北島先生的記憶緩緩而牢固地抓好不放我對此空間的美好時刻.

    或許因生活繁忙及北京的變化太快,我們是否該留念的都流逝...
  •   我們也需要打開心中的城門,感謝北島
  •   北島對自己北京的回憶,讓我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
  •   從未看過北島的書,到貨當(dāng)天一口氣讀完。
    作者早年北京生活的回憶錄,娓娓道來,讓你觸摸到一個久已遠(yuǎn)去的時代,留下點(diǎn)點(diǎn)滴滴的感動與無盡的沉思。
  •   北島其實很想回北京。
  •   以前看過北島的散文和詩歌,感覺不錯。尤其這本書寫的相當(dāng)好,對老北京的刻畫如此細(xì)微逼真。對過去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的描述讓人感慨回味。
  •   北島的新作,用詩性文字還原了一個記憶中的北京!很棒的書!
  •   很難把北島對北京的記憶和今天很現(xiàn)代的北京聯(lián)系起來,很勾起對那個時代的種種回憶,雖沉重但很真
  •   一本浪子的書;
    一顆流浪的心。。。。

    但北島真的老了。。。

    非詩;
    非散文。。

    但就只開篇那一句“我在自己的故鄉(xiāng)成了異鄉(xiāng)人”,就已經(jīng)足夠讓人心傷不已。。

    “蘭苑未空,行人已老,歸來事事堪嗟!”
  •   如果只是不停的拆房子蓋房子,能叫城市嗎。北島重建了記憶中的心靈之城,令人震感。
  •   第一次讀北島的著作,老北京的影像歷歷在目。
  •   北島筆下的北京溫潤親切接地氣,讓我愛不釋手!
  •   看北島寫北京,讀起來很親切
  •   流亡海外的北島,細(xì)細(xì)地回味老北京,值得一讀!
  •   那個時候的老北京,那個時候的北島,還有多少人能看見
  •   北京變了,北島沒變
  •   北島先生的回憶之作,對北京,對逝去的年華。真切,感人
  •   喜歡北島,從“一切”開始:
    一切都是命運(yùn)
    一切都是煙云
    一切都是沒有結(jié)局的開始
    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
    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
    一切語言都是重復(fù)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愛情都在心里....

    雖然和北島生活的時代不一樣,但那蟬鳴,那胡同,那小豆紅果冰棍,記憶的拼圖在書中一點(diǎn)點(diǎn)找尋。想起了爸爸哼著歌騎著28車帶著我走街串巷;想起了寫著寫著作業(yè)突然停電,爸媽四處找蠟燭;想起了管爸媽要2毛錢去買小豆冰棍,走在并不寬敞的街道上舔著甜甜的冰棍;想起了暑假住在奶奶家的平房,想睡個午覺,可窗外的蟬鳴不止。
    如同那些年少的時光永遠(yuǎn)也找不回,那個安靜、古老、悠然自得的北京城永遠(yuǎn)也找不回了。
  •   再一次尋回已有的記意。北島是我在大學(xué)時期就非常熟悉的作家,他的朦朧詩我看過無數(shù)首,也朗誦過無數(shù)次,懷著這樣的情感去看他的作品,又一次回到了年青時的情景,倍感親切,又帶有一點(diǎn)點(diǎn)的感傷,是溫馨,是傷情,還是別的什么, 我也說不清楚,也許青春就是那樣,令人猜測不透,那么我們現(xiàn)在是怎么過來的,我愿意看北島的作品,也愿意重回過去......
  •   這本書是北島闊別中文寫作世界十幾年來的回歸之作,單憑這一點(diǎn)便足以吊起所有關(guān)心文學(xué)之人的胃口啦,文字簡單,筆墨清閑,心境平靜,語言幽默,情緒悠遠(yuǎn),總之被盜的散文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值得品讀!
  •   北島是一座橋,是一葉小舟,是一涓溪泉。讀他的書,像是在和樓下報亭的大叔談天,他曾經(jīng)的不羈外化成眼角細(xì)微的紋,深藏歷史的謎底。
  •   詩人北島,用平實的語言,細(xì)膩的手法,描繪了所能回憶的、還怕遺忘的過去

    我忍不住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也有想寫下來的沖動,準(zhǔn)備動筆///
  •   北島的詩歌伴隨著我的成長,直到今天,面對身邊的林林總總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吟誦起他的詩歌。
    這次看到了他的小說,感覺象一篇長長的散文,在不經(jīng)意間就讀完了,有一股清澈的溪水也隨之在心田中流過,有雋永的東西流在思想中。
    值得一讀。
  •   對于這座城市的記憶一直潛藏在心底 城門打開 我也看到了我的北京
    縱使她暫或變得面目全非 但她并沒有將我遺忘 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 對這座城市 我飽含深情
  •   翻開這本書,讓我恍然回到了我們的童年時代。一切都是那么遙遠(yuǎn),曾經(jīng)被我們幾乎忘記的歲月,被北島平實的文字一下子拉到了眼前。
  •   總覺得北島寫書一大特色,開頭時頗有情趣,一邊看一邊傻樂,結(jié)果他突然筆鋒一轉(zhuǎn),讀者便要一邊傻樂一邊哭了。每一篇小文章是小樂轉(zhuǎn)小哀,整本書又是構(gòu)成了一個大樂轉(zhuǎn)大哀。剛看時覺得他完全是記流水帳,可一直看完了才發(fā)現(xiàn)他構(gòu)思精巧感情深切。北島寫這個時也得五十好幾了,可是卻總有一種年輕而新鮮的感覺,也許是因為詩人總是鮮活的吧,是本好書。
  •   散文家北島和詩人北島是一個人,卻差別甚大。越是經(jīng)歷多,文字越是簡單樸實。
  •   很喜歡北島的文字,詩人的氣質(zhì),哲人的目光。。。。
  •   看了北島的詩,但是確實如大多人所說,北島的散文比較好看,也如北島在失敗之書前文言中說的,有人已經(jīng)提出了送書時不要送詩集了,就送散文集。
  •   散文也可以當(dāng)做歷史來讀。我們的社會正在天翻地覆般地變化,城市變化最大。在變好,也在變壞?!冻情T開》寫北京的過去,切一個面,選幾個點(diǎn),折射過去的摸樣,可以作為現(xiàn)在的對照。過去有不足,需要改進(jìn);現(xiàn)在改變很大,不足之處依然很多。
  •   在看書之前,我并不認(rèn)識北島。只是覺得封皮不錯打算買來消遣的。書中摞列了從“聲音”“味道”“觸覺”等一系列北京城的印象,和我同年相差無二,只不過倒退了十多年而已。上一輩的父母看過后覺得更有感觸。書中對文革時期的混亂描寫特別真實,值得一讀
  •   看完第一篇《光與影》的時候還是有一點(diǎn)遺憾,甚至草率地對友人表達(dá)了一番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體裁的看法,還記得我是那么“胸有成竹”地說的:一個作家寫詩寫得好,散文不一定就寫得好,就北島這第一篇看來是印證了這話。詩歌不能面面俱到,它得抽象一點(diǎn)跳躍一點(diǎn),在行與行之間留下許多的空白給讀者想象,好像人倒著在夜空中耍玩,從這顆星跳到那顆星,這都是可以的,美妙的。但是散文不能這樣,它得講究一個流暢自然,所謂最醇厚的......
  •   記錄的皆是身邊瑣事,但是在北島詼諧語言描述下仿佛身臨其境~!
  •   喜歡北島,喜歡這種京味的情結(jié),50、6070年代的童年生活基本都是相同的,變化不象80、90后這般劇烈。雖然我和北島相距10多歲,但同年的經(jīng)歷似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北島的風(fēng)格,你可曾喜歡
  •   北島的確是有才華的作家,他的文章讓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雖然我在農(nóng)村而他在首都長大。童年的山水、環(huán)境、風(fēng)俗------很遺憾,現(xiàn)在的社會既無農(nóng)業(yè)社會的純樸,又無工業(yè)社會的秩序,整個一混亂浮躁,犧牲了多少孩子的前途。什么時候社會轉(zhuǎn)型才會成功?!但愿不要讓更多的家庭失去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   一直很喜歡北島的文字。能把人帶到屬于他的那個年代,看看在那個時代下人們的生活,種種的過往。
  •   那一批詩人里,我最喜歡北島、舒婷
  •   特別喜歡北島對帕斯捷爾納克的解讀,可能是因為兩人都是詩人,同時擅長于敘事和抒情。所以才會有共同的語言和思想,對個人和國家的命運(yùn)才會憂心忡忡。
  •   喜歡北島那種與生俱來的詩人氣質(zhì) 是很不錯的懷舊的書 京味很濃~
  •   先前只曉得北島是先鋒詩人,讀此書后方覺北島的散文也頗具味道,值得一讀。
  •   詩人是老了,老了有老了的世界
    我們也一樣
    我們對詩人北島或是散文家北島或是什么北島的理解
    正如詩人曾言
    我們所謂的真實,只不過是彼此真實的一個偶爾的交叉
    看完后,才明白,文學(xué)作品,其實是比一切政治書更要政治的
  •   散文之于北島,如鶴之漫步。在任何時候,只需扇動翅膀,即可擺脫語言的重力。這是詩人的先天優(yōu)勢。

    此書不忍多看。全是沉痛。全是覆滅。全是遺忘之前的最后的悼念。北島老矣。那一代人離時代遠(yuǎn)去,而我們也即將加入他們的陣營。

    恐龍在絕跡前,可能也是這種眼神。
  •   一直比較喜歡北島的詩歌,看看這次的散文,覺得文風(fēng)更加的圓潤,隱隱有返璞歸真之感。
  •   從詩歌到散文,北島不會讓你失望
  •   北島的書一直很喜歡看,細(xì)膩中不乏陽剛之氣,于無聲處聽驚雷,不一樣的文字,一樣的北島!
  •   買了以后才知道原來北島還是位有歷史有故事的作者,這本書讀起來很過癮,但是仍然覺得作者還是收斂了許多文筆的,如果語言能夠自由發(fā)揮,會更犀利,希望多讀這樣的書,讀的時候過癮,讀了以后能夠讓人反思深省
  •   幾乎讀了北島的所有作品,非常喜歡。一家人都很喜歡北島。
  •   還沒仔細(xì)看,粗粗翻看了一下,北島的文字應(yīng)該是我喜歡的類型
  •   北島的任何作品都值得一看!文字流暢、優(yōu)美,而經(jīng)歷令人沉思!
  •   北島的文字很真淳,緩緩流淌歲月的積淀,溫潤有趣。裝幀也很美,值得擁有。
  •   喜歡北島的文字
  •   剛到手,還沒開始讀,就是被壓皺了點(diǎn),表示很遺憾。之前就拜讀了北島的散文《午夜之門》《青燈》《藍(lán)房子》,非常喜歡北島的文字,繼續(xù)買了這本,應(yīng)該不會失望。
  •   很好的書,北島的文字很有力量!

    包裝很好,外面有塑封的,里面的紙張也很厚實。字體大小和間距正好,眼睛不累
  •   只有北島可以讓我看文字想哭
  •   北島的文字,代入了歷史的時代標(biāo)簽,讓了解的人感覺更加悲涼~
  •   北島的作品真的很有內(nèi)涵
    整個文字功底很深厚
    書的包裝很新,有韻味!
  •   喜歡北島的文字和說話的方式,其中很多細(xì)節(jié)十分真實。
  •   買來送人的,很喜歡北島的文字。
  •   就是寫的北島童年的生活。包裝很好。
  •   這是北島的北京城,有聲有色。這是那場浩劫下的北京城,無論百姓還是精英階層,無一幸免。北島用他特有的黑色幽默,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北京城,看到了生活在皇城根百姓的生活,有聲、有色。
  •   我是90后女孩 已經(jīng)見不當(dāng)50年前的北京 而城門開就在我面前幾乎是完全復(fù)原了老北京的原貌 讓我登時對老北京充滿了向往!雖然已經(jīng)無法回去了吧.
    現(xiàn)在 老北京的建筑也被拆的七七八八了 實在是十分遺憾 ....
    僅以這本書 來緬懷當(dāng)時的老北京!
  •   (轉(zhuǎn)評)北島的散文很有一種“就事論事”的意味,他的視角和敘述相對客觀,且沒有過多的議論及抒情。或許北島眼中的世界正是這么純粹:世界是事與物的集合,而感情、感受是不一定能立得住的。所以他更善于表達(dá)事物的本體,而表達(dá)本體的過程往往比抒情和議論更能戳中本質(zhì)。
  •   北島的書中,這一本讓我看了又笑又哭。北島真性情。
  •   喜歡北島的這本書,領(lǐng)著我們共同回憶過去1
  •   北島的書,道不盡的蒼涼。
  •   北島的幾部書都很不錯,有代表性
  •   很久不見北島寫的東西了,那時候還是朦朧詩啊
  •   北島的忠實讀者,他的書不容錯過~
  •   北島的書,一直這么給力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fèi)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