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

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李奭學  頁數(shù):451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初版出版于2005年,斯時以還,不少朋友希望能看到簡體字版。其中有我敬重的歷史學者,也有專攻東、西方文學的教授,更多的卻是我在各地演講時遇到的背景各異的學生。其實2005年繁體字版刊行后,即有北京某出版社擬推出簡體字版,不過延年宕月毫無音訊,最后我只好取回版權(quán),改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送審付梓。三聯(lián)書店慨然義助,熱情而富于理想,本書因得面世。簡體字版鐫版功成,這里我首先要向三聯(lián)致謝。本書研究的重點,是明末傳入中國的天主教西洋古典型證道故事,從我在美國念書迄回到臺灣以后,我簡直像柯律治(Samuel17aylor Colridge,1772-1834)筆下的古舟子一樣,深為歐洲上古這類故事所“蠱”,再三鉆研。我想我之所以如此沉迷,除因這些故事乃最早譯介入華的歐洲文學外,或因這些故事也在喬叟(Geoffrey Chaucer)與莎士比亞等名家的作品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此外,故事本身的敘述與詮釋絕妙,又令人傾倒。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高一志(Alfonso Vagnoni,15687-1640)、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衛(wèi)匡國(Martino Marthni,1614-1661),以及其他許多耶穌會士在華所寫或傳譯的這些希臘、羅馬人的篇什,也是晚明士子認識西方文學的嚆矢,故此特饒中西文學交流史的意義,鄙意以為重要無比,青史不應任其湮沒不聞。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修訂版)》對明末傳入中國的天主教西洋古典型證道故事進行了研究。

作者簡介

李奭學
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F(xiàn)任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臺灣師范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教授。著作有《中西文學因緣》、《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聯(lián)經(jīng)2005年)、《得意忘言》(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等,譯有《閱讀理論:拉康、德里達與克里斯蒂娃導讀》、《、與其他》(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等。

書籍目錄

修訂版序自序常用書目代稱第1章  導論:從語言問題談起 歷史偏見 普通話 勒鐸里加 證道體裁及其他第2章  寓言:誤讀的藝術(shù) 閱讀本體 故事新詮 閱讀新詮 理論與轉(zhuǎn)折 故事新編 重讀本體第3章 世說:歷史·虛構(gòu)·文本性 文本特質(zhì) 歷史語法 操作歷史 人物形象 “有用”試剖第4章神話:從解經(jīng)到經(jīng)解  由象征論出發(fā) “寓”與“實” 再談詮釋的類型 “荷馬問題”及其他第5章傳說:言道·友道·天道 傳而說之 守舌之學 輔仁之學 昭事之學 意識形態(tài)現(xiàn)象第6章  另類古典:比喻·譬喻·天佛之爭 問題 譯體 故事 諷刺第7章  結(jié)論:詩與哲學的調(diào)和 再見“誤讀” 省略荷馬 書教 講故事的人重要書目索引出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高一志中譯《達道紀言》之時,去他撰《童幼教育。西學》已有二十五年之久,所以首先在中國介紹歐洲或西賽羅式修辭學的專論,仍然應屬上面我引出的“修辭五法”。在某一意義上,這“五法”把耶穌會士的努力又拉回歐洲中古去,因為此刻歐洲修辭學幾乎都奉西賽羅的思想為圭臬。o由于西氏和亞里士多德間有修辭學上的共生結(jié)構(gòu),亞氏的意見當然也隱含在上述五法相關(guān)的論述之中,高一志或十數(shù)年后的艾儒略都會詳加發(fā)明。例如《修辭術(shù)》有所謂“修辭三型”(AR,1358b),高、艾二氏即曾用中文予以衍譯:首先是“議事演說”(dellberative speaking),意在私人或公共場合行勸說或勸阻之實,“或防國家之災而杜將來之亂”,或“立論匡扶”,于“眾前剖析……事理”以令“群疑釋盡”;其次乃“展示演說”(epideictic oratory),目的在贊頌或譴責,其使用時機“或當誦說圣賢之功德,或當譏彈不肖之惡行”;至于“法庭演說”(forensic speaking)——這也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三型——則可以“致于用決”,使“枉者伸,詐者服,兇頑者罪”《西學凡》,見李編,1:31另見《童幼教育》,在《徐家匯》,l:371-372)。由于艾儒略與高一志深知這些演說都是口語活動,所以各自文中都用到“辯”與“誦”等概念。艾氏還深化“記憶”之說,謂修辭學之修習者若“靈悟善記,則有‘溫養(yǎng)之法”,而其人果“善忘難記,則有習記之法”。

后記

當前,在海內(nèi)外華人學者當中,一個呼聲正在興起——它在訴說中華文明的光輝歷程,它在爭辯中國學術(shù)文化的獨立地位,它在呼喊中國優(yōu)秀知識傳統(tǒng)的復興與鼎盛,它在日益清晰而明確地向人類表明:我們不但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國建設(shè)成為經(jīng)濟大國和科技大國,我們還要群策群力,力爭使中國在21世紀變成真正的文明大國、思想大國和學術(shù)大國。在這種令人鼓舞的氣氛中,三聯(lián)書店榮幸地得到海內(nèi)外關(guān)心中國學術(shù)文化的朋友們的幫助,編輯出版這套(《三聯(lián)·哈佛燕京學術(shù)叢書》,以為華人學者們上述強勁吁求的一種紀錄,一個回應。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些著名專家、教授應本店之邀,組成學術(shù)委員會。學術(shù)委員會完全獨立地運作,負責審定書稿,并指導本店編輯部進行必要的工作。每一本專著書尾,均刊印推薦此書的專家評語。此種學術(shù)質(zhì)量責任制度,將盡可能保證本叢書的學術(shù)品格。對于以季羨林教授為首的本叢書學術(shù)委員會的辛勤工作和高度責任心,我們深為欽佩并表謝意。推動中國學術(shù)進步,促進國內(nèi)學術(shù)自由,鼓勵學界進取探索,是為三聯(lián)書店之一貫宗旨。希望在中國日益開放、進步、繁盛的氛圍中,在海內(nèi)外學術(shù)機構(gòu)、熱心人士、學界先進的支持幫助下,更多地出版學術(shù)和文化精品!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李夷學博士這本《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乃開山之作,內(nèi)容深邃富贍。就我所知,舉世尚乏如此全面研究明代耶穌會士的著作:李博士分就文學、哲學、修辭學和傳教學考察他們訓練的系譜及實踐,此所以本書有開山之功。《圣經(jīng)》之外,明代耶穌會士特好使用歐洲神話、動物寓言、傳奇和歷史軼事證道,而本書在這方面考釋尤詳,顯現(xiàn)出來的研究深度及學問廣度,中西比較文學的研究者中罕見,此所以本書深邃富贍?!  鄧鷮W界對明末以來人華天主教耶穌會士的研究,已持續(xù)近一個世紀,著述不可謂不豐,然其關(guān)懷幾乎多聚焦在交流史、科技史或傳教史之上。此書作者挾其對歐洲古典文學的深厚功力,另辟蹊徑,上溯希臘上古、下涉文藝復興時期的寓言、世說、神話與傳說,首度深入析探晚明漢文天主教典籍中的證道故事,不僅鉤稽其源流,且著重文本分析。本書一方面填補了十七世紀中歐文化交流研究工作上的重要空白,更在文學史和翻譯史上打開一扇全新又深具發(fā)展空間的花窗?!  S一農(nóng)

編輯推薦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修訂版)》:三聯(lián)·哈佛燕京學術(shù)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李奭學是余國藩的高足,搞比較文學的,作者對于中西文獻非常熟悉,掌握多種歐洲語言,寫作起來也是信手拈來,令人嗔目結(jié)舌。無怪乎此書被稱為臺灣研究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里程碑性的著作之一。

    或許是不喜歡比較文學的寫作方式,有時難以把握論點和最終的結(jié)論。有時覺得作者有賣弄筆端之嫌。又由于現(xiàn)在的文科研究逐漸理科化,不重視專著的寫作,而只重視一篇篇帶有“技巧性”的論文。本書也是由一篇篇論文組成的,不同章節(jié)的邏輯性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當然,上面只是鄙人的一孔之見。

    值得購買,仔細閱讀。
  •   功底較深,研究素養(yǎng)好。與同類著作相比顯見更富有邏輯感和“社會科學研究“意識。
  •   不難讀但需要輔助閱讀一些其他的書籍,因為里面涉及到的書目不少,作者的觀點表達和思考方式都很值得一看。
  •   書的版面設(shè)計都是我喜歡的,質(zhì)量挺好。內(nèi)容比較深奧,第一遍的時候看不懂。多讀幾遍之后,頗有收獲。推薦對明清傳教士文學感興趣的人讀一讀,或有啟發(fā)。
  •   貌似很好看。哈佛燕京出品換封面啦。
  •   確實如人所說,在同輩學人當中,李奭學先生絕對算得上佼佼者。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