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9月版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楊早,楊匡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室 頁數(shù):442
Tag標簽:無
前言
看到《六十年與六十部》這一書名,有些人可能作出“應景”一類的質(zhì)疑。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也常常遭到“時評”的譏諷。然而,在實踐的意義上,“文章合為時而著”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悠久傳統(tǒng),當代文學屬于運動中的美學,是與時代發(fā)展、文學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的一門新興學科。它需要以“入世”的姿態(tài)進入繁富又變動不居的研究對象,又需要以“跳出”的理路,比所考量的對象站得更高,規(guī)避那些亦步亦趨的“跟風”?! ×患鬃樱n黃一瞬間。新中國六十華誕,其走過文學道路,可謂風雨坎坷;其成就的作家作品,可謂繁星滿天。僅以“時代第一文本”的長篇小說而言,“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大約共有兩千三百余部,能垂之于史的不過二十多部;但到了“當代”,頭十七年是三百多部,“文革”十年是一百二十余部,近三十年,尤其是“新世紀”八年來,每年出版都在千部以上,六十年合計總量超過一萬部。如果說,“現(xiàn)代文學”生長出了一叢大樹,那么,“當代文學”則是一片森林。這片森林,如今已是一個正在和平崛起的民族內(nèi)在精神力度和強度的縮影之一,更是一個國家文化品格和向上力的重要形態(tài)之一。
內(nèi)容概要
《六十年與六十部:共和國文學檔案(1949~2009)》為社科院文學所的重點研究規(guī)劃項目。14位專家學者集體策劃討論選目,并在相關研究領域廣泛征求意見,最后綜合權衡取合,形成小說、詩歌、散文及報告文學、話劇四大文學體裁門類下的六十部作品名單,以年代順序,借以展現(xiàn)共和國文學六十年(1949—2009)的整體風貌。區(qū)別于傳統(tǒng)學術研究專著和教科書的設計框架,本書特創(chuàng)以點帶面、述論兼顧的風格體例,以問題意識為中心、取個案分析的方法,同時也融合了作品論、作家論、文學史的專長。所選擇、敘述、品評的六十部作品,兼顧各個歷史時段、各種風格流派、不同作家類別,既注重作品的社會影響力、爭議聚焦性、讀者關注度,又平衡考量其藝術價值、個性獨創(chuàng)和文學史經(jīng)典意義。選目和述評較有權威性,又不乏爭議性。
作者簡介
王巨川,1973年生于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副教授。現(xiàn)就讀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博士班。主要從事中國新詩研究。發(fā)表論文有《中國詩體流變的后現(xiàn)代視野》、《中國新詩的后現(xiàn)代視野》等。王緋,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近年關注當代文學與文化方面的研究。著述有《睜著眼睛的夢》、《自己的一張桌》、《空前之跡》等。田泥,本名田美蓮,1966年生于山西五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博士,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致力于中國當代女性文學、文化研究。撰寫的論文與著作有《從五十年煙云到紅高梁家族》、《女性筆記本》、《走出塔的女人》等。 白燁,1952年出生于陜西黃陵,陜西師范大學文學學士;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近年主要研究當代文學思潮、文學現(xiàn)狀問題等。著述有《批評的風采》、《文學論爭二十年》、《觀潮手記》等。劉平,1953年生于河北遷安。河北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關注中國現(xiàn)當代話劇史、當代話劇創(chuàng)作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等。編著有《戲劇魂一田漢評傳》、《田漢在日本》、《中國話劇百年圖文志》等?! ±畛?,1980年生于河北寐坊,中國傳媒大學文學學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碩士、博士,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近年主要致力于臺港文學暨文化研究。發(fā)表論文有《中國新文學作家視野中的臺灣文學》、《從“伊甸”,到“風塵”——朱天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地景轉(zhuǎn)變》、《李安電影的東西方文化觀》等。李兆忠,1957年生于上海,1982年畢業(yè)于華東師大中文系,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近年來主要致力于日本文化、中國現(xiàn)代留學生文學的研究。
書籍目錄
前言:此史可待成遣1949《時間開始了》 1950《我們夫婦之間》 1951《誰是最可愛的人》 1956《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1956《賈桂香》 1957《布谷鳥又叫了》 1957《葬歌》 1957《茶館》 1957《紅豆》 1957《紅旗譜》1958《青春之歌》 1958《上海的早晨》 1958《百合花》 1958《關漢卿》 1958《“鍛煉鍛煉”》 1959《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1961《雪浪花》 1964《艷陽天》 1977《班主任》 1978《哥德巴赫猜想》1978《天安門詩抄》1978《回答》 1979《一個和八個》 1979《人妖之間》 1979《愛,是不能忘記的》1980《隨想錄》1980《受戒》1981《芙蓉鎮(zhèn)》1981《干校六記》 1982《黑駿馬》1982《絕對信號》1984《棋王》1985《岡底斯的誘惑》1985《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1985《爸爸爸》 1986《紅高梁》 1986《古船》 1986((女人(組詩)》1986《狗兒爺涅檗》1986《平凡的世界》1987《頑主》1988《玫瑰門》1988《野火集》1991《一地雞毛》1991《我與地壇》1991《祖國(或以夢為馬)》 1992《文化苦旅》1992《少女小漁》 1992《活著》1992《白鹿原》1993《廢都》1994《射雕英雄傳》1994《黃金時代》1995《長恨歌》 1997《我的精神家園》1997《厄運》2000((戀愛的犀牛》2000《蝶戀花》2004《狼圖騰》2009《小團圓》六十年與六十部·副榜 后記楊早
章節(jié)摘錄
今天的人們很難相信:30年前,沒有誰故意制造熱點,可是,萬把字的短篇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以下簡稱《愛》),竟會攪起那么多的波瀾,進而持久地牽動整個社會的敏感神經(jīng),打開無數(shù)人的話匣子,引出說不盡的話題……乃至后來,這小說的篇名成了讓人不能忘記作者的標志,不僅伴著兩鬢斑白的張潔走進了新世紀,還如成語般悄然演化成一個穩(wěn)固并具有象征意義的經(jīng)典公共話語,順理成章地嵌入各色人等的字里行間,或者直接被人用來命名自家的新作,于是,又有了不同時卻同名的小說,有了同名且意蘊截然不同的——如歌頌延安大愛的——散文。 愛,是不能忘記的?! ∪绱说膼矍?,該是一個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吧? 當年的一位評論者這樣寫道:《愛》就像它的主人公鐘雨一樣,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郁的神情”;作品里的女兒珊珊對她母親的銘心刻骨的愛情評價是:“這要不是大悲劇就是大笑話”。在我看來,既是大悲劇,也是大笑話。你看他 今天的人們很難相信:30年前,沒有誰故意制造熱點,可是,萬把字的短篇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以下簡稱《愛》),竟會攪起那么多的波瀾,進而持久地牽動整個社會的敏感神經(jīng),打開無數(shù)人的話匣子,引出說不盡的話題……乃至后來,這小說的篇名成了讓人不能忘記作者的標志,不僅伴著兩鬢斑白的張潔走進了新世紀,還如成語般悄然演化成一個穩(wěn)固并具有象征意義的經(jīng)典公共話語,順理成章地嵌入各色人等的字里行間,或者直接被人用來命名自家的新作,于是,又有了不同時卻同名的小說,有了同名且意蘊截然不同的——如歌頌延安大愛的——散文?! ?,是不能忘記的?! ∪绱说膼矍?,該是一個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吧? 當年的一位評論者這樣寫道:《愛》就像它的主人公鐘雨一樣,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郁的神情”;作品里的女兒珊珊對她母親的銘心刻骨的愛情評價是:“這要不是大悲劇就是大笑話”。在我看來,既是大悲劇,也是大笑話。你看他奶”/“傍家兒”、“小蜜”/“小三兒”的地下明火或地上暗火無關?! 垵嵤歉挥性娗楫嬕獾娜?,在小說/散文之外涂抹出了許多精美的風景油畫,足以辦個畫展。可是,在私人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愛情于她幾乎既無詩情也無浪漫,如伊所言:“從《愛,是不能忘記的》以后,我再也寫不出一部愛情小說。如果小說里的人物需要寫一封隋書,我得想半天。我的作品里愛情故事不太多?!保ㄚw為民《和美國回來的張潔聊天》,《海上文壇))1997年第6期)那么,她偏要擠牙膏似地擠干自己今世+前世的柔腸,直擠到“真是一點兒柔情也擠不出來了”(張辛欣《撕碎,撕碎,撕碎了是拼接》,《中國作家》1986年第2期)去敘寫一場婚外的黃昏戀,這是為什么呢?追究起來,此中固然有某種個人經(jīng)歷/經(jīng)驗表達的需要,但更大的驅(qū)力是當年英雄式的知識分子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自覺與責任——那時候,張潔像許多在新時期文壇沖鋒陷陣的作家一樣,為自己挑選了思想啟蒙者的位置,站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前列,與時代達成了社會精英的默契,因而多次強調(diào)《愛》是一篇探索社會問題的小說,是自己學習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后試圖用文學形式寫的讀書筆記,她說: 即便是在我們這個社會里,人們在感情生活上也是有缺陷的。為什么不承認這個缺陷呢?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痹谖覀兊纳钪?,真正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有多少呢?而權衡利害的婚姻卻隨處可見。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部書中,恩格斯斷言: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和它所造成的財產(chǎn)關系,從而把婚姻中一切經(jīng)濟考慮消除后,建立在真正的愛情基礎上的婚姻正是最牢靠的婚姻。這篇小說,就是想用文藝形式表達出我讀恩格斯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的體會。(孫五三《一個普通的人——記女作家張潔同志》,《青春》1980第7期) 那是一個在許多方面尚處于僵滯狀態(tài)卻開始激隋燃燒的時代,或許因為有馬克思、恩格斯的照耀,讓很多人以為可以大膽地向前走;或許因為焦渴萬分的中國太需要雨露滋補,對愛情婚姻的敏感及對文學的關注度超乎尋常;或許因為剛剛在文化禁錮中松綁的男女老少,終于從《愛》里辨認出久違的愛情模樣?!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