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徐鑄成 頁數(shù):434 字數(shù):349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徐鑄成先生是著名的記者、新聞評論家和新聞學家。他在國聞通信社和《大公報》工作十八年,從記者、編輯到擔任地方版總編輯;其間和后來又主持《文匯報》筆政十一年,實踐了自己的辦報理念;被劃為“右派”二十三年,歷經(jīng)屈辱和磨難;晚年著述十一年,有大量著作行世。 在《大公報》和《文匯報》期間,作者寫下了三百余萬言的新聞、通訊、游記、評論等,其中部分文章收入了其學生賀越明編選的《徐鑄成新聞評論選》(1984)、《徐鑄成通訊游記》(1986)和《徐鑄成政論選》。與他人合撰了《朝鮮紀行》(1952),還編寫了《與教師談第一個五年計劃》(1955)。60年代初為香港《大公報》撰寫舊聞掌故,后編為《金陵舊夢》(1963)在香港出版?! ?978年后,作者陸續(xù)撰寫了二百余萬言的回憶史料、小品掌故、人物傳記和新聞學術論著,已出版的有:回憶掌故三種:《報海舊聞》(1981)、《舊聞雜憶》(1982)、《舊聞雜憶續(xù)篇》(1983);新聞學術二種:《新聞叢談》(1984)、《新聞藝術》(1985);人物傳記三種:《杜月笙正傳》(1982)、《哈同外傳》(1983)、《報人張季鸞先生傳》(1986);雜感、隨筆、游記等合集四種:《海角寄語》(1980)、《舊聞雜憶補篇》(1984)、《風雨故人》(1985)、《錦繡河山》(1987)。 作者去世后,其生前完成而因故未能問世的《徐鑄成回憶錄》(1998)出版,部分舊著重編為《報人六十年》(1999)、《徐鑄成傳記三種》(1999)和《舊聞雜憶》(合編本,2000)印行。除上述著作外,作者遺留的文字,還有日記、講稿、政治運動中的思想檢查和活動交代以及一些未發(fā)表的文稿。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經(jīng)作者生前修訂過的《報海舊聞》和《新聞叢談》第一部分的合刊本。在66篇專題回憶文字中,徐鑄成先生追述了他自1927年步入新聞界到l949年從香港回國這二十多年間的新聞實踐活動,對《大公報》和《文匯報》著墨尤多。作者自述其經(jīng)歷的“真正是一個不尋常的時代,又因職業(yè)的關系,交往一些不尋常的人物,看到一些不尋常的事件”,所以想“盡可能從記憶中把這些追記下來”,“可以作為一種‘野史’”。通過這樣一位老報人的日常工作、社會交往乃至月旦人物,也可看出民國新聞圈中知識分子群體的生活與心態(tài):他們的理想與現(xiàn)實、激情與無奈。而本書所取的掌故定位、隨筆文體,又使得“舊聞”意蘊,橫生“報海”之間。作者生前曾稱許它道:“這是我的代表作。”
作者簡介
徐鑄成(1907-1991),江蘇宜興人,中國著名記者、新聞評論家和新聞學家?! ?br /> 1927年進入國聞通信社從事新聞工作,后在《大公報》任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總編輯,系上海和香港《文匯報》主要創(chuàng)辦人,先后任總主筆、總編輯和社長,是中國現(xiàn)代報業(yè)史上一
書籍目錄
前言一 從“蘇報案”看清末的報界二 談老《申報》三 張國淦談袁世凱四 狄平子與張平子五 邵力子與《民國日報》六 陳布雷與《商報》七 《新聞報》與汪漢溪八 邵飄萍夫婦九 記徐凌霄兄弟十 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十一 淺談《益世報》十二 從第一張小型報——《晶報》談起十三 另一種小型報十四 《大公報》三“巨頭”十五 國聞通信社和舊《大公報》 國聞社創(chuàng)辦經(jīng)過 發(fā)刊《國聞周報》十六 試談張季鸞的辦報經(jīng)驗十七 胡政之與舊《大公報》十八 六十年前的江南一小城十九 童年鱗爪二十 從關公到吳佩孚——我是怎樣開始讀報的?二十一 聽惲代英演講二十二 進京二十三 從京師大學堂到北平大學二十四 踏進新聞界大門二十五 “初出茅廬”二十六 一次得意的采訪二十七 “一面之緣”——記“土皇帝”閻錫山二十八 懷念兩老友二十九 從溥儀到汪精衛(wèi)三十 “擴大會議”與“非常會議”三十一 “九一八”前后聞見錄三十二 古城保定三十三 漢口四年三十四 煙、賭、娼三十五 數(shù)江漢風流人物三十六 吳紹澍與《正言報》 一、我和他認識的經(jīng)過 二、日月潭一夕談 三十七 無冕之王與文人“末路”三十八 武人 “末路”三十九 重來上海四十 關于報紙廣告四十一 下筆應有神——談談新聞標題四十二 社會新聞與流氓幫會四十三 從“西安事變”到“八一三”四十四 內(nèi)幕新聞四十五 金邊飯碗四十六 人鬼之間——“孤島”時期的新聞界四十七 我參加《文匯報》的經(jīng)過四十八 《文匯報》的搖籃四十九 和克明的初次較量五十 《文匯報》初期的編輯部五十一 和敵偽針鋒相對的斗爭五十二 《文匯報》第一次被迫??迨? 別了“孤島”五十四 杰出的女報人五十五 從晚報想起的五十六 記范旭東——兼談香港淪陷與《大公報》休刊經(jīng)過 一 二 三 四五十七 競爭與互助——回憶金仲華與“孤島”報紙五十八 桂林雜憶 一、星子巖 二、祝勝里 三、白鵬飛 四、文化城 五、七星巖 六、月夜游 七、陳劭先與宋云彬 八、憶桂劇 九、養(yǎng)雞記趣 十、巧遇 十一、一樁小批評 十二、人杰地靈五十九 李宗仁與新桂系六十 兩過貴陽 一、下馬威 二、旅行社 三、記“儒將” 四、搶和潰 五、喪犬行 六、萍水伴 七、烽火中六十一 一位隱名的來訪者——憶“一二·一”慘案揭露經(jīng)過六十二 一個志同道合的戰(zhàn)斗集體——略記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文匯報》六十三 周恩來同志對《文匯報》的關懷六十四 真誠的人真誠的書——悼念傅雷同志六十五 《文匯報》第二次被封前后六十六 香港《文匯報》創(chuàng)刊初期——懷念潘漢年同志附:《新聞叢談》前言徐鑄成生平簡表
章節(jié)摘錄
爭時間,搶速度,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應該有這個雄心、氣概。但是,就個人來說,這失去的二十年——一生中極寶貴的二十年,畢竟搶不回來了。像我這樣“年逾古稀”的人,是什么重擔也心有余而力不逮了。怎么辦呢?只能拿起塵封多年的禿筆,把記憶里殘存的東西,過去的親身經(jīng)歷,印象較深的見聞,都寫出來。像擺舊貨攤一樣,把破鏡子、斷木梳都傾箱倒篋翻出來,讓有心的顧客來挑選,看有什么還可利用、還可回爐的。 我的經(jīng)歷很簡單,在大學未畢業(yè)前就半工半讀,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來,一直在《大公報》和《文匯報》這兩家報館兜來兜去。這兩張報,不管政治立場有多大差異,但辦報態(tài)度,應該說都是很嚴肅認真的。在我主持“筆政”的二十年,報紙停了再辦,辦了又被封,封了又易地再辦,重組“班底”、“招降納叛”達四五次之多。這都是由于黨和進步文化界的支持,廣大讀者的偏愛,特別是《文匯報》曾經(jīng)風行一時。我自己水平有限,但自以為一直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辦報”的職業(yè)報人?,F(xiàn)在,雖然被迫退伍多年,似乎也有些經(jīng)歷可資借鑒?! ”热?,像戲班一樣,是否可以從“富連成”科班的經(jīng)驗中,去其糟粕,吸取一些如何培養(yǎng)基本功的路子呢?放大一點來看,報紙作為一種宣傳武器,如何總結百年來的經(jīng)驗教訓,突破外來的框框,更好地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報紙的道路呢?我以為,這個問題,還是應該繼續(xù)努力探索的。 記得1949年開國之初,胡喬木同志邀集新聞界談話,說全國主要地區(qū)已解放,老解放區(qū)新聞工作者和蔣管區(qū)進步新聞工作者大會師了。從今天來回顧過去三十年,雖然成績是主要的,但從“會師”一點來看,我以為是“會”得并不那么好的。老解放區(qū)有一套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寶貴的辦報經(jīng)驗,是應該承繼和發(fā)揚的。而“國統(tǒng)區(qū)”的進步報紙,如周總理領導的重慶《新華日報》,以及夏衍等同志主持的其他進步報紙,都有一些團結知識分子,交流科學文化,使城市人民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好經(jīng)驗,大概因為受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吧,全被拋棄了;不是會師、取長補短,實際是片面地接收、片面地推廣。1956年時,劉少奇同志在新華社做了兩次重要講話,指出了報紙不重視新聞等等偏向,指出改進的方向;鄧拓同志等更在《人民日報》做了大膽的嘗試,使報紙百花齊放,生動活潑,《文匯報》也在這時再一次復刊了。但不久,鄧拓同志就被批評為“文人辦報”、“死人辦報”而離開了《人民日報》,所有報紙又恢復了原來的模式。十年浩劫中,林彪、“四人幫”利用這股“極左”思潮,報紙不僅變成“斷爛朝報”,而且“滿紙荒唐話,一把辛酸淚”,專門說假話、造謠言、整群眾,有些還十足淪為幫報。他們把報紙的客觀規(guī)律、基本要素,全說成是資產(chǎn)階級辦報思想而加以“批判”,徹底拋棄?!拜浾撘宦伞保珖辉儆幸稽c聲音。真正是萬馬齊喑,只聞驢叫了。 “四人幫”被粉碎后,三年多來,報紙又逐步走上正軌。但風聲簌簌,有些問題,像如何宣傳法制,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如何更生動地宣傳四化,如何在同一方針下,發(fā)揮報紙的主動性,保持各自的風格,避免同一的腔調(diào)等等,似乎仍有待于探討、摸索。在我這堆舊貨里,有心人可能會揀出一鱗半爪的東西,加以思索、借鑒?! ∥铱邕M新聞界的大門,還在張作霖統(tǒng)治下的北京。三十年中,曾目擊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覆滅,國民黨統(tǒng)治的興起直到最后土崩瓦解。也曾在“孤島”與敵偽搏斗,在海外和“大后方”接觸各式各樣的人物和事件。親身經(jīng)歷舊中國隨風而逝,第一面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真正是一個不尋常的時代,又因職業(yè)的關系,交往一些不尋常的人物,看到一些不尋常的事件。盡可能從記憶中把這些追記下來,也許可以作為一種“野史”吧?! ∥覀冄芯繗v史,除正史外,也要搜尋、研究各種野史,才能看到當時的全貌。即使是正史,如開明的君主李世民親自主編的《晉書》,以及魏收的《魏書》等,也在“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官方記錄以外,旁采民間傳說和私人記載,成為比較近于真實的官書。 我想,以我所處的時代和經(jīng)歷,、寫出的東西,比之前人,可信的程度應該更高些吧。 在香港已出版的《舊聞雜憶》,我在《自序》中曾說: “對人,對事,都力求其真實。對己,既不妄加油彩,也不亂涂白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約我寫這本書時,我也牢牢守住這個信條。自然,也如那篇《自序》中所說的:“由于年深日久,記憶不免有遺忘或失真之處,加上水平有限,寫作不生動,詞不達意,剪裁評議,只憑一孔之見,所有這些缺點,不僅在所難免,而且肯定是不少的。”好在老同事和親身經(jīng)歷過而迄今健在的同志還不少,我誠懇地希望不吝賜教、補充、指正,以便將來加以修訂?! ∥页醍斝侣動浾邥r,看到同鄉(xiāng)前輩徐凌霄、徐一士兩先生所寫的《凌霄一士隨筆》等回憶錄式的著作,旁征博引,考核翔實,覺得對于記述往事,保存史實,極有價值。后來,陶菊隱先生在從事新聞工作之余,寫出不少情文并茂的隨筆,解放后,還出版更有系統(tǒng)的《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這些著作,肯定都會長傳后世,作為修編正史的必要參考?! q月催人,我也到了這樣的年齡,可以追蹤前賢了。我在“報?!敝懈〕習r間較長,經(jīng)歷的折磨也許更為復雜。但是,所留存的一些記錄和參考材料,在十年浩劫中,全部蕩然了!比如,創(chuàng)刊初期的《文匯報》,我曾全部裝訂珍藏?!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