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錢穆 頁數(shù):29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冊乃《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史論叢》中編之下,為第四冊。專關(guān)隋唐五代部分。共收文十六篇。前四篇王通文中子及論韓柳古文運動,余皆論唐代之禪宗。乃占全冊篇幅四之三。猶憶一九四三年春,臥病成都華西壩,累月不能下樓。一日,閑臥樓廊,忽思讀書消遣,乃取《朱子語類》有關(guān)討論宋代者七卷,逐條閱之。初謂一時覺倦,即可閉目小憩,無傷精力。不意七卷完,精力愈來,遂順序讀至終編。又逆而上溯,約可兩月余而全書競,病亦良瘥。是夏,避暑灌縣靈巖山,借得山僧《指月錄》,循誦畢而返。是冬又病,偶憶胡適之《神會和尚集》,借來枕上翻閱。翌春,寫《神會與(壇經(jīng))》及《禪宗與理學(xué)》兩篇。是為余撰述唐代禪宗問題之第一期。此后即放棄不理。一九六三年在九龍沙田和風臺,又閑翻佛書,續(xù)成《讀(六祖壇經(jīng))》等數(shù)篇,是為余撰述唐代禪宗問題之第二期。惟此期所成迄未發(fā)表。一九七。年之冬,又在臺北善導(dǎo)寺偶講《六祖壇經(jīng)大義》,信胡氏之說者紛起討論,余所答辨,此皆不存。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 字賓四,著名歷史學(xué)家,江蘇無錫人。19112年始為鄉(xiāng)村小學(xué)教師,后歷中學(xué)而大學(xué),先后在燕京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等數(shù)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
書籍目錄
序一 讀王通《中說》二 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三 讀《柳宗元集》四 讀姚鉉《唐文粹》五 神會與《壇經(jīng)》六 讀《六祖壇經(jīng)》七 《六祖壇經(jīng)》大義八 記《壇經(jīng)》與《大涅槃經(jīng)》之定慧等學(xué)九 讀《少室逸書》十 讀寶志《十四科頌》十一 讀寒山詩 十二 讀宗密《原人論》十三 評胡適與鈴木大拙討論禪十四 禪宗與理學(xué)十五 再論禪宗與理學(xué)十六 三論禪宗與理學(xué)
章節(jié)摘錄
陳后山評韓公詩,謂詩文各有體,韓以文為詩,杜以詩為文,故不工爾。竊謂后山此評,亦未全是。謂詩文各有體,是也。謂韓公以文為詩,亦是。因謂韓詩不工,則私人之好惡,歷代好韓詩者,必不以為然。顧韓公之有大貢獻于中國文學(xué)史者,實在文不在詩。而韓公之以詩為文,向來亦無人道及。此我上文所謂散文短篇體類之新演變也。試再稍申說之。竊謂韓公不僅以文為詩,實亦以散文之氣體筆法為辭賦。試誦韓集諸賦,及其哀辭祭文,乃至碑志之銘文,及其他頌贊箴銘之類,凡其文體當歸人辭賦類者,韓公為之,不論用韻不用韻,實皆運用散文之筆法氣體以成篇,而使其面貌一新,迥不猶人,此皆韓公之創(chuàng)格也,而固不能謂之不工。而韓文之神奇變化,開此下散文無窮法門,而能使短篇散文達于海涵地負,放恣縱橫之境界者,尤要則在其書牘與贈序之兩體。古人散文,除經(jīng)史百家著為專書者不論,自余則為奏策詔令,此皆原于《尚書》,當屬政治文件。雖亦于文有工有不工,然題材既先有限制,則不得謂之是純文學(xué)。唐人似多于此猶有不辨者。故《舊唐書·元稹白居易傳》史臣日:國初開文館,高宗禮茂才,虞許擅價于前,蘇李馳聲于后?;蛭簧_鼎,學(xué)際天人,潤色之文,成布編集。然而向古者傷于太僻,徇華者或至不經(jīng)。齷齪者局于工商,放縱者流于鄭衛(wèi)。若品調(diào)律度,揚榷古今,賢不肖皆賞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昔建安才字,始定霸于曹劉,永明辭宗,先讓功于沈謝。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贊日: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此一意見,乃承散文舊傳統(tǒng),以奏議制策之類為朝廷大述作,西漢賈董匡劉,即以此為文章宗師,唐史臣之極推元白,著眼亦在此。而韓公之倡為古文,則其意想中獨有新裁別出,固有非時人所能共曉者。其次如論辨序跋。此類文字,如作論辨,則不如著專書,如為序跋,亦僅堪為原書當附庸,斷不能就此發(fā)揚出短篇散文之最高價值。并其體皆限于學(xué)術(shù)性,亦不能成為純文學(xué)。又其次如碑志傳狀。傳狀之類,既有官史,今以私家短篇散文為之,亦斷不能有甚高價值。故韓柳二集,所作傳狀,僅有《圬者王承?!?,《種樹郭橐駝》,以及《宋清》,《童區(qū)寄》,《梓人》,《李赤》,甚及《毛穎傳》與《蝮搬傳》??芍疄榇耍榇姹扰d,乃以游戲出之。名雖傳狀,實屬新體。此等題材,若承舊貫,當為一詩,非真承襲自史傳也。此則已是二公別創(chuàng)新格,運詩為文之一證矣。碑志自東漢蔡邕以下,實成為一種社會性的應(yīng)酬文字。故邕之自白,生平為碑文,無慚筆者,僅郭林宗一碑,此其拘礙于對方請求人之情面者可知。韓公承其家業(yè),亦以能碑文招徠四方之邀乞,當時有劉義攫取諛墓金之說,則時人亦認韓公碑文為是一種世俗應(yīng)酬文字也。且碑志既縛于題材,礙于情面,又限于文體。蓋碑文當勒之金石,體尚謹嚴,文須韻藻,并不與其他散文同其淵源,亦復(fù)與史傳性質(zhì)有別。而韓公為之,乃刻意以散文法融鑄入金石文而獨創(chuàng)一體。其骨格則是龍門之史筆,其翰藻則是茂陵之辭賦。設(shè)例取勢,因人為變。創(chuàng)格造局,錘句煉響,極行文之能事。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然終以限于體制,以此顯韓公之圣于文而無施不可則可,然若繩以純文學(xué)之境界與標準,則終為有憾。由此而言,正見韓公當時倡為古文,其實仍是隨順世俗,因變?yōu)樾?。并不拘拘于必以?fù)古為尚矣。若必拘拘以復(fù)古是尚,則東漢以前,并無碑志一體。韓公平日所舉,古之豪杰之士,方在早年時,則日若屈原孟軻司馬遷相如揚雄之徒,其后學(xué)養(yǎng)漸深,又改稱日:漢之能為文者,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為之最。試問凡此諸人,無論其為孟軻屈原,或如兩司馬以下,幾曾有墓志與碑銘之作乎?故知韓公心中,所謂好古之文者,實自有其一種開新之深見,決非漫日好古,僅務(wù)依仿而已也。此又韓公創(chuàng)意以散文法融鑄人金石文,亦猶其創(chuàng)意以散文為辭賦之例也。除上述諸體外。尚有書牘。戰(zhàn)國先秦縱橫游說之辭此不論。厥后以書牘傳者,實寥寥可數(shù)。西漢如司馬子長《報任少卿》,楊惲《報孫會宗》,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之類,皆一時特有所感觸,披暢積蘊,一書必有一書之特殊內(nèi)容。在作者當時,必感有所不容己于言者,是亦題材先定矣。尤如劉書,討論學(xué)術(shù),兼可作政治文件看,此當別論。
編輯推薦
《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史論叢(4)》:錢穆作品系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