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雷聞 頁數(shù):412
Tag標簽:無
前言
國家祭祀反映了一個時代對于天、地、鬼神的觀念,也反映了皇權(quán)在天、地、人中不同時期的不同定位,是各個時期信仰系統(tǒng)中重要的一環(huán)。隋唐國家祭祀這個課題曾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層面上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但主要成果還是集中在圍繞皇帝所進行的郊廟祭祀活動,本書則在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和社會這個課題上進行了新的探索。作者在結(jié)論中說:“在隋唐時期,國家祭祀并不等同于皇帝祭祀,國家祭祀也并不為儒家理論所局限,國家祭祀也不僅僅是與民眾信仰無關(guān)的官方儀式。”這幾句話,反映了唐代國家祭祀的時代特點,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皣壹漓氩⒉坏韧诨实奂漓搿?。本書指出,“唐代,祭祀活動不再只是皇室宗教,而成為國家的事務,即使是地方政府舉行的各種祭祀活動,包括祈雨,也都是一種公共行為。”這是和唐代政治體制的變化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國家不再是皇帝個人的私有財產(chǎn),皇帝只是政府的最高領(lǐng)導人。“國家”、“朝廷”和“皇帝”的概念,從唐朝開始有嚴格的區(qū)分,“國家”、“朝廷”不再是“皇帝”概念的擴大和延伸。“國家祭祀也并不為儒家理論所局限”。唐朝對各種學說各種文化采取兼容并蓄,擇善而從的方針。這是從唐朝初年就定下來的。對于儒家經(jīng)典中的各種理論和制度,在唐朝初年已經(jīng)進行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利用。
內(nèi)容概要
一門學問要發(fā)展,一方面需要保持住已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另一方面則要不斷更新,開拓新材料,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創(chuàng)造新理論。目前中國史學的發(fā)展,正是處在這樣一個發(fā)展和轉(zhuǎn)變的階段,既有保持傳統(tǒng)的優(yōu)秀著作,也有勇于創(chuàng)新的理論探索。在傳統(tǒng)的積累更加豐厚的隋唐史學界,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傳統(tǒng)的課題仍然是主流,而新的探索還需要加倍努力??上驳氖?,現(xiàn)在有一批年輕的學者,既能夠從前輩那里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善于利用新的工具和手段,大力吸收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漸漸結(jié)出一些新的碩果。這其中,雷聞的這部專著,就是隋唐史新著中的佼佼者。 國家祭祀反映了一個時代對于天、地、鬼神的觀念,也反映了皇權(quán)在天、地、人中不同時期的不同定位,是各個時期信仰系統(tǒng)中重要的一環(huán)。隋唐國家祭祀這個課題曾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層面上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但主要成果還是集中在圍繞皇帝所進行的郊廟祭祀活動,本書則在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和社會這個課題上進行了新的探索。
作者簡介
雷聞,1972年生,陜西旬陽人。200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隋唐政治制度、禮制與宗教史、敦煌吐魯番學,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為2007-2008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導言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與核心概念 第二節(jié) 隋唐國家祭祀的基本結(jié)構(gòu) 第三節(jié) 研究史回顧 第四節(jié) 本書的總體構(gòu)想 第五節(jié) 材料與方法第1章 隋唐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 第一節(jié) 自然神的人格化 一 以岳瀆為代表的山川神 二 風師雨師 三 后土 第二節(jié) 釋奠禮制與孔廟祭祀 一 偶像崇拜與天下通祀 二 釋奠之外的孔廟 第三節(jié) 對于先代帝王的祭祀 一 儒家經(jīng)典的祭祀原則及其法典化 二 隋唐國家禮典與法典的規(guī)范 三 天寶新制 四《大唐郊祀錄》與中晚唐的祭祀實況 第四節(jié) 散布長安坊里的皇家祠廟 小結(jié)第2章 道教、佛教與國家祭祀 第一節(jié) 皇帝圖像與宗教祭祀 一 圖像與祭祀 二 道教與地方寢廟 三 當朝皇帝的圖像與寺觀 四 余論 第二節(jié) 岳瀆祭祀、道教與民間信仰之交匯 一 唐以前的岳瀆祭祀與道教 二 唐高宗封禪大禮中的道教因素 三 岳瀆投龍與武周革命的政治宣傳 四 五岳真君祠與唐代國家祭祀 五 國家祭祀、道教信仰與民間崇拜 小結(jié)第3章 “祀典”與“淫祠”之間 第一節(jié) 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層與運作 一 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層 二 生祠 三 城隍神 四 到任謁廟慣例的形成 第二節(jié) 唐宋時期地方祠祀政策的變化 一 唐以前國家祭祀的儒家化與“淫祀”的判定 二 唐代國家控制地方祠祀方式的變遷 三 北宋新神明體系的建立與“祀典”、“淫祠”概念的落實 第三節(jié) 中晚唐佛道教與地方祠祀的合流 一 佛教與地方祠祀的互動 二 道教與地方祠祀 三 晚唐五代寺觀功能之神祠化 小結(jié)第4章 從祈雨看隋唐的國家祭祀與社會 第一節(jié) 禮法制度下的中央祈雨活動 一 以大雩為中心的祈雨禮儀 二 宗教與祈雨 三 長安城的祈雨空間 第二節(jié)州縣祈雨的理論與實踐 一 禮制規(guī)定與地方神祠 二 宗教因素 第三節(jié) 祈雨反映的祭祀原則及其社會功能 一 祈報原則與實用精神 二 祈雨的社會功能 小結(jié)結(jié)論附錄一 《唐華岳真君碑》考釋附錄二 兩《唐書》本紀所見之大旱與祈雨編年表主要參考文獻后記索引出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隋唐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自西漢中期以來,國家祭祀經(jīng)歷了儒家禮制化的過程,此后歷代王朝的國家祭祀基本是在儒家的原則基礎上運行。不過,漢唐之間社會變動劇烈,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對于皇權(quán)形成巨大挑戰(zhàn),玄學興盛,佛、道流行,而北朝部落制的遺風也給國家體制蒙上一層比較原始的色彩,這一切都使儒家化的祭祀體系受到?jīng)_擊。隨著隋唐帝國的建立,國家祭祀體系得以重建。經(jīng)過這段曲折的歷史發(fā)展,它們又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特別是,這種建立在儒家理論基礎上的國家祭祀與民眾究竟還有無聯(lián)系?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認為:“中國官方的國家祭典,就像其他地方一樣,只服務于公共的利益;而祭祖則是為了氏族的利益。二者都與個人的利益無關(guān)。自然的巨靈日益被非人格化,對它們的祭祀被簡化為官方的儀式,而此種儀式逐漸地排空了所有的感情要素,最后變成了純粹的社會習俗。這是有教養(yǎng)的知識分子階層所完成的工作,他們完全漠視大眾的典型的宗教需求。”韋伯此論實際上代表著學界長期以來對中國古代國家祭祀認識上的一個典型傾向,即將國家祭祀完全視作與民眾個人宗教信仰相脫節(jié)的純粹官方儀式。例如麥大維就認為,對于非官方人士的宗教生活而言,這種建立在宇宙論基礎上、與官僚等級制相聯(lián)系的國家祭祀的神明并無多大意義。甘懷真也認為:“以郊祀與天子宗廟為代表的儒教祭祀體系(可以再加上孔廟)卻與人民沒有關(guān)系”,“儒教的危機是這套以天子為首的祭祀體系與基層人民的祭祀之間失去了關(guān)聯(lián)性,即人民所信仰、祭祀的神祠與儒教在地方上的神祠無關(guān)。”我們認為,這些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漢唐之間社會變遷對于國家祭祀所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隋唐時期,國家祭祀的一系列新現(xiàn)象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其儒家化程度,以及它們和民眾個人信仰的關(guān)系。事實上,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的一些基本特點,如偶像崇拜與自然神的人格化等,經(jīng)過漢代儒家禮制化的洗禮之后,在相當程度上依然存在于國家祭祀體系之中,本書稱之為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在本章,我們就從四個方面對此進行具體分析,從而體會國家祭祀儒家化的限度。第一節(jié) 自然神的人格化甘懷真認為:“儒教的國家祭祀制度自西漢后期以來,主要是依循儒家禮經(jīng)中的‘氣化宇宙觀’中對于神祗的理解方式?;蛟S我們可將儒教中的諸天神,如天、日、月、星辰等,稱之為具有神格的自然神,或超自然的自然神,以區(qū)別于當時流行的佛道教中的人格神的觀念。儒教的這類天神的形象就是自然,不具有人的樣子,因此也不具‘歷史性’,沒有神話傳說。宇宙萬物都稟賦氣,諸神是氣所集結(jié)而?成的精華。天子祭祀的目的,不在于祈?;虺x,而在于促進天地間諸氣的和諧運作?!雹龠@些論述雖有一定道理,卻并不全面。其實,《大唐開元禮》卷三《序例》下專門列有“祈禱”一節(jié),主要以祈雨祈晴為主②,其目的正是為了祈福去災。至于自然神的人格化,雖然歷來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重要特色之一,但在隋唐時期,也成為國家祭祀的一個重要特點,而且,這種特點得到了國家的正式承認和宣揚。
后記
當前,在海內(nèi)外華人學者當中,一個呼聲正在興起——它在訴說中華文明的光輝歷程,它在爭辯中國學術(shù)文化的獨立地位,它在呼喊中國優(yōu)秀知識傳統(tǒng)的復興與鼎盛,它在日益清晰而明確地向人類表明:我們不但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國建設成為經(jīng)濟大國和科技大國,我們還要群策群力,力爭使中國在21世紀變成真正的文明大國、思想大國和學術(shù)大國。在這種令人鼓舞的氣氛中,三聯(lián)書店榮幸地得到海內(nèi)外關(guān)心中國學術(shù)文化的朋友們的幫助,編輯出版這套《三聯(lián)·哈佛燕京學術(shù)叢書》,以為華人學者們上述強勁呼求的一種紀錄,一個回應。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些著名專家、教授應本店之邀,組成學術(shù)委員會。學術(shù)委員會完全獨立地運作,負責審定書稿,并指導本店編輯部進行必要的工作。每一本專著書尾,均刊印推薦此書的專家評語。此種學術(shù)質(zhì)量責任制度,將盡可能保證本叢書的學術(shù)品格。對于以季羨林教授為首的本叢書學術(shù)委員會的辛勤工作和高度責任心,我們深為欽佩并表謝意。推動中國學術(shù)進步,促進國內(nèi)學術(shù)自由,鼓勵學界進取探索,是為三聯(lián)書店之一貫宗旨。希望在中國日益開放、進步、繁盛的氛圍中,在海內(nèi)外學術(shù)機構(gòu)、熱心人士、學界先進的支持幫助下,更多地出版學術(shù)和文化精品!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如今有一批年輕學者,既能夠從前輩那里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善于利用新的工具和手段,吸收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漸漸結(jié)一些新的碩果。本書就是我讀到過的隋唐史新著中的佼佼者。作者在這項研究過程中,始終有著強烈的理論思考。他從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地方祠祀的分層和運作、國家和地方的祈雨活動等方面,深入探討了隋唐國家和地方社會處理國家祭祀和民間信仰活動的運作過程,其呈現(xiàn)的歷史畫面,遠較我們看到的單獨考述國家禮制和單獨研究佛、道與民間宗教的論著要豐富多彩,因而也更加接近歷史的本來面貌?! 獦s新江本書是貫通國家祭祀和宗教信仰、民間社會習俗,涵蓋禮儀史、制度史、宗教史、社會史的多層次研究。作者討論的國家祭祀活動,涵蓋了中央與地方;在注重禮典文本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空間場景與國家祭祀的實踐層面。本書打破了此前學者關(guān)于國家祭祀與民間社會相隔絕、與民眾個人宗教信仰無關(guān)的看法,從總體上建立了一種國家禮制與民眾生活相互影響而有著互動關(guān)系的新思維。作者在資料上可謂窮搜博覽,不但描繪出一番新鮮的、活動著的歷史場景,也建構(gòu)了較為清晰、完整的思路和相對嚴密的理論框架,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證的有機結(jié)合。 ——吳麗娛
編輯推薦
《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指出,“唐代,祭祀活動不再只是皇室宗教,而成為國家的事務,即使是地方政府舉行的各種祭祀活動,包括祈雨,也都是一種公共行為。”這是和唐代政治體制的變化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國家不再是皇帝個人的私有財產(chǎn),皇帝只是政府的最高領(lǐng)導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