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夏曉虹,吳令華 著 頁數(shù):56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清華同學與學術薪傳》就是將視野集中到學生一輩的身上,通過追憶文章與珍貴文獻,試圖將清華師生與國學研究院作為一個整體豐富呈現(xiàn)。一九二○年代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歷時四年,曇花一現(xiàn),但關于它的逸事佳話,卻讓讀書人久久回味、難以忘懷?!八拇髮煛痹缫咽敲麧M天下;身后的院內(nèi)學生,日后風流云散,不只印證了先生們“桃李天下”,更是用實際的學問與人格,證明了同學們不辱師教。全書由“清華同學”領銜出場,“研究院”與“四大導師”坐鎮(zhèn)中央,《清華學校研究院同學錄》影印殿軍。影印《同學錄》為館藏罕見,頗具史料價值;追憶部分多出自同學、師友、親屬、弟子之手,側(cè)重學術脈絡與成果的清理,兼及世相人情的體貼,甚至不乏知識分子在二十世紀中國的學術抉擇與心路歷程。從中可以使我們探得清華國學院的風采,體察其學術精神與傳統(tǒng)之薪火相傳。
作者簡介
夏曉虹:女,漢族,安徽省和縣人,1953年生于北京,1984年于北京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F(xiàn)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書籍目錄
緣起輯一記清華四同學懷念劉盼遂先生吳其昌教授事略吳子馨教授傳懷念英華早謝的吳其昌同學沸血胸中自往來——追憶父親吳其昌教授程憬及其中國神話研究辛勤耕史苑樹蕙復滋蘭——回憶徐中舒師楊鴻烈及其對法律思想史學科的貢獻追悼王庸先生劉紀澤傳略自傳方壯猷傳略高亨自傳高亨先生傳略杜鋼百傳略遲到的懷念王嘯蘇傳略一腔熱血勤珍寶灑去猶能化碧濤——《近代名人墨跡(馮永軒藏品)》卷首語哀念姚名達教授姚顯微烈士事略愛國學者姚名達生平及其史學思想黃淬伯傳略自述劉節(jié)先生生平及其治學述略陸侃如傳略陳守寔傳略中國古文字學家朱芳圃人生和學術追悼考古學家吳禹銘先生王力先生的學術道路馮國瑞先生的生平簡介、學術成就及歷史貢獻天水著名學者馮國瑞我的“胡說衛(wèi)聚賢傳略我的同學黃綬自傳羅根澤先生在學術領域中的多方開拓蔣天樞先生與《陳寅恪文集》不肯跟風的獨行者——記蔣天樞先生儲皖峰教授傳略紀念儲皖峰先生悼儲君皖峰悼藍孟博(文徵)先生藍孟博先生碑文裴學海傳略念亡友裴占榮王靜如教授小傳輯二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始末憶清華國學研究院大師禮贊回憶梁啟超先生王國維先生生平及其學說陳寅恪先生傳懷念趙元任先生輯三清華學校研究院同學錄清華同學錄
章節(jié)摘錄
《雅》、《頌》記述的是歷史,更有價值。”對史書,劉先生認為“前四史固然好,但以后歷代的史書一般都不錯,因為這些史書都是官修的,集中了盡可能多的史料,并由各朝代著名的學者編撰,怎么能不好呢?”但是,劉先生認為“我們讀時卻要有重點,認真讀一部《史記》,漢以前的歷史、文化、典章制度,便全部掌握了?!眲⑾壬€告訴我們:“那么多書,怎么讀?要研究什么,就讀什么。把研究的問題和讀書結(jié)合起來,學以致用,對所讀的書印象才深,理解才透。不然,漫無邊際地讀,讀完了,也就忘光了?!眲⑾壬@些治學經(jīng)驗,這些甘苦之言,我們年輕時并不認識得很清楚,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工作實踐,感受卻越來越深了。 劉先生講課,從來不一般地講述,而是專講難點。他認為人們都懂的地方,我們還講什么?所以他的興趣在人們所不懂的地方。一般同學往往認為劉先生講課系統(tǒng)性、完整性不夠,其實這種所謂不夠系統(tǒng)、完整的地方,正是劉先生認為人們都懂了的,是他有意省略的地方。在解決難題時,劉先生都是用硬性的材料加以論證,得出帶科學性的結(jié)論。如他認為《胡笳十八拍》是“嚴守唐人官韻規(guī)范的”,因此不是蔡文姬所作。他說:唐代詩人不但近體詩都恪遵官韻,而且“唐人守官韻已經(jīng)習慣,到作古體,有些人仍然遵守律令,不敢稍有出入”。他列舉第一拍十個押韻字:為、衰、離、時、危、悲、虧、宜、誰、知,全在唐官韻四支部,而漢魏詩押韻往往出入于微、灰、尤諸韻,很少止限于四支一韻的。他又列舉第二拍七個押韻字:家、涯、遐、沙、蛇、奢、嗟,全在唐官韻六麻部,而漢魏詩押韻則麻韻與歌韻都不分家,是互相通押的。其它各拍與此相同。因此他得出結(jié)論說:“《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服習于唐代的功令,而不能適應于漢魏的規(guī)律,則說它是唐以后的作品,也不為過?!边@樣就用科學的證據(jù)否定了《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所作的說法。又如他講《蜀道難》時,著重解決這首詩諷誰的問題。劉先生認為《蜀道難》之作為諷章仇兼瓊。證據(jù)主要有四條:一是繆氏影刻北宋《李太白集》于《蜀道難》題下自注。 ……
媒體關注與評論
清華國學院的耀眼光輝,正是由四大導師與畢業(yè)同學的輝煌成果合力構(gòu)成。而若將其真正落實,具體呈現(xiàn)這一師生間的薪火相傳,在我看來,最佳且易于操作的方式,便是將弟子輩的學術傳記匯為一編?!肚迦A學校研究院同學錄》的發(fā)現(xiàn),正提供了合適的機緣。 我所持的選錄標準,首重自傳,其次為同學撰作,再次乃是出自學生或朋友之手的評傳,以下依次為研究者考論及家屬憶述。如此分別的理由是,在自述或同學撰記中,清華學術傳承的脈絡會更為凸顯與清晰。 編輯此書的過程,對于本人也是一次美好的、值得不斷回味的記憶。發(fā)生在清華國學院師生之間的那份溫厚情誼,盡管人事代謝,生死存亡,八十多年來卻始終不曾斷絕?!蹫橐粋€群體的清華國學院同學,彼此之間的友情同樣引人神往?! 臅院纭毒壠稹?/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