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禮之間

出版時間:2009-01  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  作者:鄭開  頁數(shù):45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圍繞著“德”,透過“德禮之間”的角度與視野,追溯并闡明了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首先,《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以斬截的方式,明確了前軸心/前諸子時期思想史的主題就是“德”。其次,鑒于德禮之間的關(guān)系是某種依存關(guān)系,而禮的范疇又廣泛涉及政治社會文化信仰諸方面,因此《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著重從制度與思想相互建構(gòu)的角度,闡明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再次,《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的主要特點是論述了“德”所涉及的廣泛論題,通過關(guān)鍵細節(jié),從德禮之間“虛實相生”,揭示了前諸子時期“德”的涵義和意義。

作者簡介

鄭開,1965年生于安徽。1985年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工學院建筑工程系,后在內(nèi)蒙古煤炭研究所工作。199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1994-1996年任國務院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199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宗教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道家形而上學研究》(2003)等。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問題、方法和語文  第一節(jié)  問題    一 問題意識    二 理論框架  第二節(jié)  方法    一 三個問題    二 兩個注釋  第三節(jié)  語文    一 文字    二 音韻    三 訓詁    四 疑例舉偶第2章  德禮體系  第一節(jié)  德禮體系    一 德禮體系    二 “德”:禮的意義結(jié)構(gòu)    三 德、禮之間:互動和分化  第二節(jié)  封建析論    一 什么是“封建”?    二 為什么要實行“封建”?    三 “存滅國,繼絕祀”  第三節(jié)  德音詁釋    一 《詩》無達詁?    二 政治、宗教語境中的“德音”話語    三 社會語境中的“德音”話語第3章  政治語境:以省方、巡守和德刑為例  第一節(jié)  省方考    一 卜辭    二 彝銘    三 經(jīng)傳  第二節(jié)  巡狩鉤沉    一史料    二分析    三旁通:莧與陟  第三節(jié)  “德刑”及其他    一 德刑:以《左傳》為中心的討論    二 剛?cè)?   三 德與力、王與霸    四 德與法(刑)    五 “德”內(nèi)面化第4章  社會史分析:姓氏制度的思想史研究  第一節(jié)  姓氏的社會史線索    一 綜述    二 鑲嵌于社會政治結(jié)構(gòu)中的姓氏問題    三 涉及種族、宗教層面的姓氏問題:以圖騰崇拜為中心  第二節(jié)  德與姓氏    一 社會政治語境:以“賜姓”、“命氏”為例    二 氏族語境:族、類、姓與德    三 宗教語境:德的神圣意味    四 多重視境:以“明德”為例第5章  文化視野:從文化模式與精神氣質(zhì)的角度看  第一節(jié)  宗教傳統(tǒng)    一 殷周之際的適應與創(chuàng)新    二 宗教儀式的文化闡釋    三 內(nèi)在體驗的理性轉(zhuǎn)化  第二節(jié)  政治理念    一 德與天命    二 德與革命    三 德與哲命  第三節(jié)  文化模式    一 作為文化模式的禮樂    二 民族精神    三 文化意識  第四節(jié)  精神氣質(zhì)    一 民德民彝    二 人文理性    三 道德價值第6章  道德系譜學研究  第一節(jié)  德目    一 政治社會語境中的醞釀與發(fā)展    二 道德意識和精神價值的聚焦與突顯    三 “德目”的思想史脈絡和歷史展開綜論  第二節(jié)  德性論    一 德與善    二 德與生    三 德與性    四 德與arete第7章  諸子時代的“哲學突破”:從前軸心時期到軸心時期的轉(zhuǎn)折  第一節(jié)  “德禮”與“道法”    一 “德禮體系”的宿命性崩潰    二 變法:“德禮體系”推陳出新與“法的精神”不斷滋育    三 名:作為禮的抽象形式  第二節(jié)  道、德之間:軸心時期的“哲學突破”及其視境    一 政治話語的變遷:“德”、“道”間的推移    二 自然哲學的邊緣:以“天德”語詞為例附錄  一、工具書目  二、征引文獻    1  古籍書目    2  簡帛文獻引用表    3  征引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二 兩個注釋。下面,我們試通過“兩個注釋”分析討論前諸子時期的社會史、文獻學(包括語文學)的特征,進一步闡明我們的方法論原則。 ?。ㄒ唬扒爸T子時期”即“前軸心時期”開始于殷周之際,結(jié)束于春秋末年;從思想史視野上看,這一時期的思想主題可以概括為“德”。換言之,“德的時代”不僅開啟了“前軸心時期”,同時觸及了“軸心時期”,而我們之所以把兩周稱之為“前軸心時期”和“軸心時期”,正是因為它們是形成中國文化特征的關(guān)鍵時期。王國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保ā兑笾苤贫日摗?,《觀堂集林》卷十)王夫之說:春秋戰(zhàn)國之交乃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讀通鑒論》)。于是,著眼于殷周、春秋戰(zhàn)國的方生方死之際,留意于思想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之間,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的研究旨趣。那么,這一時期內(nèi)的思想史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特征呢?我們可以從孟子的一段話中見出端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捌淞x則丘竊取之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  這段話的重要性在于,它闡釋了“史”的歷史脈絡及其意義,涉及歷史敘述的形式(文體)與本質(zhì);而且提示了政治社會的結(jié)構(gòu)變動和歷史創(chuàng)作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同時我們也可以自“巫史傳統(tǒng)”之蛻變的角度理解作為邏各斯(iogos)意義上的“歷史”的出現(xiàn)和形成。下面我們次第討論其中的問題。  1.歷史時代之不同于傳說時代神話的標志,就是“史”(歷史記敘)從“神話”與“詩”脫穎而出的轉(zhuǎn)變。所以“《詩》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時代的精神過程以歷史著作即《春秋》經(jīng)傳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秘索思(muthos)和邏各斯(10gos)似乎是古希臘人思考問題的兩個具有對立和互補意義的切入點:前者意味著大膽的想象、虛構(gòu)故事;后者意味著精細的敘述、理性思考。詩與神話相當于古希臘的秘索思(muthos),而歷史著作則是人文領(lǐng)域里面的邏各斯(10gos)。孟子的話反映了春秋前期深刻的知識變動,即:歷史乃是從神話與詩(即秘索思)當中剝離出來并不斷地擺脫后者而建構(gòu)起來的。另一方面,哲學比歷史學更“邏各斯”:米利都的哲學家用關(guān)于自然的敘述部分否定了荷馬(《史詩》)的曲折離奇的故事。然而這些早期哲學的表述終究不能免于秘索思的“無往不復”的“重現(xiàn)”,例如《老子》稱為“哲學詩”,柏拉圖的《蒂邁歐篇》稱為“宇宙詩”。(陳中梅,1999:42注3)總之,以《春秋》經(jīng)傳出現(xiàn)為代表的歷史學的興起,其本身就是邏各斯的一個方面,但是其中仍不免有秘索思的殘留,所以后儒有“《春秋》失之巫”(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的譏評。比較起來,諸子哲學則更進一境,更徹底地擺脫了宗教意識形態(tài)和秘索思的支配。 2.一般而論,“史”是“詩”的后繼,“詩”為“史”之前驅(qū)。然而,由“詩”而“史”的過程不僅意味著記敘體裁的推陳出新,還包含了某種深沉的思想史意義,那就是:《春秋》或者說“詩”(文學)部分地吻合于“史”,司馬遷說,周道之興,“詩人歌樂思其德”;昭穆之時,“王道缺微”而“詩人作刺”。(《史記·周本紀》)至于《雅》、《頌》,更有所謂“《雅》、《頌》歌詠,以思其德”(劉向《戰(zhàn)國策書錄》)的說法。所以《論語》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笨梢?,《詩》乃《春秋》以前的“史”,更是王道的記錄,而“史”——例如《春秋》經(jīng)傳——則是霸道的記錄。進而言之,章學誠所說的“六經(jīng)皆史”、“六經(jīng)皆先王之政典”(《文史通義·易教上》),并非沒有緣故。在他看來,《書》(政治理論)乃是《周官》(按即《周禮》)所掌的虞、夏、商、周四代的史冊;據(jù)此,他補充孟子說:“《周官》之法廢而《書》亡,《書》亡然后《春秋》作”,又說:“《樂》亡而入于《詩》、《禮》,《書》亡而入于《春秋》?!保ā段氖吠x·書教上》)  3.從另一個角度看,正如《詩》的變風變雅反映了時代與社會的變動一樣,亦如“《易》起于中古,其有憂患乎!”(《周易·系辭》)《春秋》經(jīng)傳的出現(xiàn)是政治、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劇烈變化的產(chǎn)物??鬃釉唬骸爸艿虏煌?,《春秋》不作?!保ā墩f苑·君道》引)《淮南子·汜論訓》更說:“王道缺而《詩》作,《詩》、《春秋》,學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遺也?!蓖鯌朐唬骸爸T侯之有史,其周之衰乎!”(《困學紀聞》卷六)可謂意味深長?!  ?/pre>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長期以來,學術(shù)界普遍以“夫命神學”界定前諸子時期思想的特質(zhì),本書力排眾議,代之以“德禮之間”。這種詮釋新人耳目,而且于史有據(jù),令人信服。本書完整地展現(xiàn)了由周初至春秋末年的時代風貌,由此而勾勒出諸子時代哲學突破的清晰的輪廓,在于德禮體系的推陳出新以及道法精神的不斷滋育。最后落實于古典意義上的中國意識的形成?!  喽乜怠 ”緯プ×酥袊枷胧飞献畛醯暮诵母拍睢露Y思想的產(chǎn)生和演變,從語文學、政治制度學、社會史學、宗教學、文化學、道德系譜學等多方面的視角,對上古時代(主要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思想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從而深刻揭示了上古時代中國思想的特質(zhì),及其對我國軸心時期即先秦諸子時代思想的決定性影響?!  S抗生

編輯推薦

  《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的主要特點是論述了“德”所涉及的廣泛論題,通過關(guān)鍵細節(jié),從德禮之間“虛實相生”,揭示了前諸子時期“德”的涵義和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德禮之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作者是個真正做學問的人,切入點十分新穎,看過后收獲很大。
  •   三聯(lián)出品,是哈佛燕京書系之一。
    對于商周文明進行探究,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見解。是學術(shù)史上較為難得的書。
  •   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是吉利的,以為神就兇了,因為那將成為迷信。祭祀,儀禮,因遇大事而做,僅是為了表示重視,并非為了求以得之。這是一個文化的傳統(tǒng),文明的范式。近人多誹古之祭儀,以為迷信,然這種“文”祭并不阻礙科學的發(fā)展,譬如人有理性的思維亦有感情的維度。今天在韓國,臺灣和日本,祭祀已成為一種寶貴的文化積淀,示出它對祖先的尊重和延續(xù)。吾國之汗顏,禮儀之邦今恐難副其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