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馮友蘭 頁數(shù):397 字數(shù):250000 譯者:趙復三
Tag標簽:無
前言
“馮友蘭作品精選”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論著,由我店分兩輯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輯七種是:《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上六種即“貞元六書”)和《南渡集》;現(xiàn)在刊行的第二輯則包括《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三松堂自序》等,一共四種五冊。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曾就學于北京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28年起,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校務會議主席等職。20世紀30年代初,他完成了兩卷本《中國哲學史》,該書多次重印,為國內(nèi)外學習中國哲學的標準教科書。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清華大學經(jīng)長沙遷至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并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馮友蘭任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并于顛沛流離之中完成了“貞元六書”,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箲?zhàn)勝利后的1946年,他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之邀赴美講學,在此期間用英文著有《中國哲學簡史》,該書的語言風格及思想涵蘊別具風采,深受外國讀者歡迎.先后有法、意、日、韓等1 2種語言的譯本出版。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馮友蘭作品精選”之一,該叢書以蔡仲德先生編纂的《三松堂全集》為底本,收錄了馮友蘭先生大部分重要論著。包括《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劉歆和他關于各家緣起的理論》《一個看似表里不一的問題》等。全書的語言風格及思想涵蘊別具風采,深受讀者歡迎。
作者簡介
馮友蘭(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貒髿v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西南聯(lián)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書籍目錄
自序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中國哲學的精神和問題 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 語言障礙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中華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 中華民族的經(jīng)濟背景 《上農(nóng)》——農(nóng)業(yè)的價值 “反者道之動” 對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國藝術與詩歌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 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 中國哲學中的“?!迸c“變”第三章 諸子的由來 司馬談和六家 劉歆和他關于各家緣起的理論 對劉歆理論的修正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 孔子與六經(jīng) 作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義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靈修養(yǎng)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 墨家的社會背景 墨子對儒家的批判 兼愛 天志和明鬼 一個看似表里不一的問題 國家的起源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早期道家與隱者 楊朱的基本思想 楊朱思想舉例 老莊著作中的楊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發(fā)展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性善說 論儒家與墨家的基本不同點 政治哲學 神秘主義第八章 名家 名家和“辯者” 惠施關于事物相對性的理論 公孫龍關于共相的學說 惠施和公孫龍學說的意義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 道,無名 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 為人處世 政治理論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莊子其人和《莊子》其書 得到相對快樂的途徑 政治與社會哲學 感情和理性 達到至樂的途徑 有限的觀點 更高層次的觀點 更高層次的知識 神秘主義的方法論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關于知識和名的討論 關于“辯”的討論 澄清兼愛說 為“兼愛”辯 對其他學派的批判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中國早期的宇宙發(fā)生論 六種術數(shù)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鄒衍 歷史哲學 “易傳”中描述的陰陽原則第十三章 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茍子 人的地位 關于人性的學說 道德的根源 關于禮樂的學說 關于邏輯的理論 論其他學派的謬誤第十四章 韓非子與法家 法家的社會背景 韓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歷史哲學 治國之道 法家與道家 法家與儒家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學 事物之“理” 萬物生成之“道” 萬物變易之“道” “中”與“和” “庸”與“?!? 從啟泉到止于至善——明與誠第十六章 治國平天下的哲學主張 秦朝統(tǒng)一中國前的中國政治情況 中國的統(tǒng)一 《大學》 《荀子》中的折中傾向 《莊子》哲學中的折中傾向 司馬談和劉歆的折中主義思想第十七章 漢帝國的理論家:董仲舒 陰陽家和儒家的合流 對宇宙本體的理論 人性的學說 社會倫理學說 政治哲學 歷史哲學 對《春秋》的解釋 社會進步的三個階段第十八章 儒家興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統(tǒng)一 孔子在漢代思想界的地位 漢代經(jīng)學中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之爭 揚雄和王充 道家與佛家 政治和社會背景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學 名家再次引起人們的興趣 對孔子的重新詮釋 向秀和郭象 道是“無”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達率性的風格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基礎第二十二章 禪宗:潛默的哲學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論者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學:主張柏拉圖式理念的理學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學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學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第二十八章 廁身現(xiàn)代世界的中國哲學英文版編者引言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學方面的啟蒙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后道學(在西方被稱為“新儒學”)認為最重要的文獻。孩子剛學認字,通常所用的課本《三字經(jīng)》,每三個字為一組,每六個字成一句,偶句押韻,朗讀時容易上口,也便于記憶。事實上,這本書乃是中國兒童的識字課本。《三字經(jīng)》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在西方人眼里,中國人的生活滲透了儒家思想,儒家儼然成為一種宗教。而事實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八臅痹谥袊诵哪恐姓\然具有《圣經(jīng)》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種地位,但“四書”中沒有上帝創(chuàng)世,也沒有天堂地獄。當然,哲學和宗教的含義并不十分明確,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們談到哲學或宗教時,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來說,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于作系統(tǒng)反思的人就更少。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這就是說,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地表述出來。這種思考,我們稱之為反思,因為它把人生作為思考的對象。有關人生的學說、有關宇宙的學說以及有關知識的學說,都是由這樣的思考中產(chǎn)生的。宇宙是人類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戲劇演出的舞臺,宇宙論就是這樣興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由此而興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學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夠思考什么,這就是說,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這些學說都是反思的產(chǎn)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識”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產(chǎn)物。人無論是自己思索或與別人談論,都是在人生之中。我們對宇宙進行思索或與人談論它,都是在其中進行反思。但哲學家所說的“宇宙”和物理學家心目中的“宇宙”,內(nèi)涵有所不同。哲學家說到“宇宙”時,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體,相當于中國古代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可以給它一個定義,乃是:“至大無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當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當我們對知識進行思索或談論時,這種思索和談論的本身也是知識,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它是“關于思索的思索”,這就是“反思”。有的哲學家堅持認為,我們在思索之前,必須先對思索進行思索,仿佛人還有另一套器官,來對思索進行思索,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其實,我們用來思考的器官只有一個,如果我們懷疑自己對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們也同樣有理由懷疑自己對思索進行思索的能力。宗教也和人生相關聯(lián)。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這是我對宗教的認識。如果從這個意義——也就是人們通常的認識——來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種宗教。許多人習慣地認為,儒、道、佛是中國的三種宗教。其實,儒家并不是一種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兩回事,道家是一種哲學,道教才是宗教。它們的內(nèi)涵不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學教導人順乎自然,道教卻教導人逆乎自然。舉例來說,按老莊思想,萬物有生必有死,人對于死,順應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卻是教導長生術,這不是反乎自然嗎?道教含有一種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如果有人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道藏》里許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資料。至于佛教,佛學和佛教也是有區(qū)別的。對中國知識分子來說,佛學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國傳統(tǒng)的喪事儀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時參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國人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也是充滿哲學意味的。今天,許多西方人看到: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寫道:“他們(中國人)并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袊幕木窕A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組織形式的宗教),而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文明國家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從某種意義來說,這話一點不錯。但是人們會問:這是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類內(nèi)心的最深要求之一,為什么對世界許多人來說,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成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呢?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是人類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國人成為例外呢?有人認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人不曾意識到,在道德倫理之上,還有更高的價值呢?比倫理道德更高的價值可以稱之為超倫理道德的價值。愛人是一個道德價值,愛神是一個超越道德的價值,有的人或許喜歡稱之為宗教價值。但是如果有人征求我的意見,我會說,這個價值不僅限于宗教,除非宗教在這里的含義和我在上面所說的不同。舉例來說,基督徒看愛神是一個宗教價值;而在斯賓諾莎的哲學思想里,神的含義就是宇宙。嚴格說來,基督徒所說的愛神,也并不是超越道德倫理的,基督教所信仰的神是具有位格的,因此,基督徒愛神可以比擬為兒子愛父親,而兒子愛父親便是一個倫理價值。因此,基督教所講的愛神是否超越道德,便成了問題。它只是類似超道德,而斯賓諾莎哲學中的“愛神”才是真正超越道德的價值。現(xiàn)在來回答上面的問題。人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渴望,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無二致。但是中國人不那么關切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切哲學了;他們的宗教意識不濃,是因為他們的哲學意識太濃了。他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我所說的正面知識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里不談“損”和“益”的區(qū)別,我對老子這句話也并不完全同意。援引這句話是為了藉此表明:中國哲學傳統(tǒng)對于“學”和“道”是有所區(qū)別的?!皩W”就是我在前面所說的增長正面知識,“道”則是心靈的提高。哲學是在后一個范疇之中的。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其功能不是要增長正面知識,這一點在當代西方哲學中,已有維也納學派加以闡述。但是,維也納學派是從另一個角度,為了另一個目的。我不同意這一學派認為哲學的功能只是為了澄清概念,把形而上學的性質(zhì)看成只是概念的抒情詩;但是,從他們的論辯中可以清楚看到,如果哲學果真去謀求提供正面知識,它將陷于荒謬。宗教倒是提供有關實際的正面信息,但是,它所提供的信息與科學提供的不同。因此,在西方出現(xiàn)宗教與科學的沖突??茖W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權威在科學前進的歷程中不斷被削弱。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結果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除宗教外,沒有什么辦法可以達到更高的價值,則今日人們的宗教意識日益淡薄,的確應當為之惋惜,因為大眾拋棄了宗教,也就拋棄了更高的價值。他們只得被囿于現(xiàn)實世界之中,而與精神世界隔絕。幸好除宗教外,還有哲學能夠達到更高的價值。而且,這條通道比宗教更直接,因為通過哲學達到更高價值,人不需要繞圈子,經(jīng)由祈禱和儀式。人經(jīng)過哲學達到的更高價值比經(jīng)由宗教達到的更高價值,內(nèi)容更純,因為其中不攙雜想象和迷信。將來的世界里,哲學將取代宗教的地位,這是合乎中國哲學傳統(tǒng)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
后記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英文版由美國麥克米倫公司于一九四八年出版,迄今已經(jīng)半個多世紀了。在這半個多世紀里,世界和中國都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化,馮先生也已經(jīng)仙逝多年。但是,細心的讀者讀馮先生的這部著作,會覺得如同是新著一樣。為什么會是這樣?我想,原因之一是因為,馮先生治中國哲學史六十余年,他不僅是迄今無出其右的中國哲學史家,而且是“貞元六書”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位哲學家?!逗喪贰穯柺乐畷r,是在馮先生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出版十幾年,又在“貞元六書”完成之后;資料是古代的,眼光卻是現(xiàn)代的;運用史料時是史家,探討問題時卻是哲學家。就篇幅說,此書遠少于《中國哲學史新編》;就內(nèi)容說,卻正好最鮮明地表現(xiàn)了馮先生自己的特色。原因之二是,馮先生輕松駕馭著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這兩部歷史,來寫作這部《簡史》,思想資料是中國的,考慮哲學問題的眼光卻是世界的,這是迄今在國際學術界還未見有第二位能做到的。
編輯推薦
《中國哲學簡史(精)》是由馮友蘭所編寫,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