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張培忠 頁數:64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張競生(1888-1970),原名張江流、張公室,廣東饒平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風云人物,是哲學家、美學家、性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昔年加入同盟會,被孫中山委任為南方議和團首席秘書,參與南北議和談判。民國第一批留洋(法國)博士,1921至1926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三四十年代在粵東山區(qū)開公路、育苗圃、辦農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時有“南張北梁”(北方是梁漱溟)之稱。率先提出計劃生育,首倡愛情大討論,征集出版《性史》,毀譽參半。生平著述與譯作甚豐。 本書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2006年重點扶持作品及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文化發(fā)展項目。作者以精微的辨析、生動的文筆揭示了張競生驚世駭俗的人生際遇和浴火重生的心路歷程,展現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超越世俗、超越時代、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另一種生存姿態(tài)。
作者簡介
張培忠,1965年10月出生,廣東饒平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小學教師,雜志編輯,現供職于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已發(fā)表小說、評論,報告文學等作品100多萬字,著有報告文學集《人比月光美》和文學評論集《批評的實驗》,曾獲得南方日報社舉辦的報告文學征文優(yōu)秀獎第一名等多個獎項。
書籍目錄
孤獨的尋夢人/陳平原 楔子 第一章 混沌初開 一、待詔山下 二、月光少年 三、童試落第 四、琴峰書院 五、珠江浪涌 六、黃埔風潮第二章 從晚晴園到總統(tǒng)府 一、追隨孫中山 二、父親的禮物 三、謀救汪精衛(wèi) 四、閣樓上的風景 五、軍中馬前卒 六、南方議和團首席秘書 七、稽勛留學第一人 第三章 從巴黎到里昂 一、在赴法郵輪上 二、左岸:哲學會晤處 三、留法學生會與華法教育會 四、留學時代浪漫史 五、異方情操 六、探究盧梭的精神世界第四章 從金中到北大 一、首倡節(jié)育 二、與孫中山談系統(tǒng)論 三、金山頂上 四、敗走金中 五、受聘北大第五章 京華歲月(上) 一、革命本色 二、風生水起 三、愛情定則 四、論辯姻緣 五、風俗調查第六章 京華歲月(下) 一、性學先驅 二、美治主義 三、情人政治 四、讀書之爭 五、《性史》風波第七章 滬上恩怨 一、別鵠離鶯 二、《新文化》始末 三、美的書店盛衰 四、“三大文妖”與性學論戰(zhàn) 五、煙霞洞系獄第八章 顛沛流離 一、二度旅歐 二、偉大與怪惡 三、擔任實業(yè)督辦 四、義助賽金花 五、梅開三度第九章 鄉(xiāng)村建設 一、主編經濟月刊 二、率領民眾抗日 三、創(chuàng)辦饒平農校 四、籌組中國農民黨 五、烽火舊寨園 第十章 大時代的小學生 一、南大學子 二、隨風飄逝 三、鬻文為生 四、最后的情人第十一章 廢墅殘陽 一、劫后重逢 二、學問無窮盡 三、廠埔書簡后記 附錄 一、張競生大事年表 二、張競生作品目錄 三、張競生研究著作 四、本書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三、謀救汪精衛(wèi)京師大學堂原是國家養(yǎng)士育材的首善之區(qū),但目今天下方多事,清廷正處于大廈將傾之際,紛亂的局面與動蕩的人心必然越過矮矮的圍墻,波及到校園中,尤其是聲勢日眾的革命黨人起義,一次比一次更強烈地撼動清廷,使清廷上下人心浮動,杯弓蛇影。在法文系里,張競生、林庚白、孫炳文、陳和鐵、胡先骕等幾個少年學生,已經受過革命洗禮,經常聚在西齋的自修室里議論時局,抨擊滿酋,也有以詩酒唱和為掩護,暗中進行宣傳鼓動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幾個熱血少年頭角崢嶸同進同出,與暮氣沉沉管理嚴苛的學校當局相比,早已顯得格格不入,分外惹眼,而最為學校當局所不能容忍的,就是他們頭上的辮子已被剪去多時,倘不嚴加管束,任由他們招搖過市,無異于縱容造反。因此,進入學校不久,張競生等人就遭到大學堂總監(jiān)督劉廷琛的懸牌申斥,限令他們蓄辮自贖,否則立即予以開除。劉廷琛是一個頑固的保守派和強悍的死硬派,他本能地維護本階級的立場和利益,死心塌地地效命清廷,極端仇視學生運動和黨人起義。1908年1月,劉廷琛就任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在他到任不到十天內連續(xù)下發(fā)兩道禁止學生開會結社的禁令。1908年1月4日的禁令稱:“學生干預政事,開會結社,歷奉嚴旨查禁……各學堂學生自應一體凜遵,潛心向學,各學堂管理員等亦當隨時隨事訓誡勸導……”這道禁令似乎過于簡略,或者過于溫柔敦厚,未能體現劉廷琛以嚴治校的霹靂手段,1908年1月9日,劉廷琛又下發(fā)了第二道禁令:“不準干預國家政治及離經叛道、聯盟糾眾、立會演說等事,均經懸為厲禁……如有廢棄讀經講經、功課荒棄、國文不習,而教員不問者,品行不端、不安本分,而管理員不加懲革者,不惟學生立即摒棄懲罰,其教員、管理員一并重處,決不姑寬……”在如此強大的壓力下,大學堂頗有風聲鶴唳的情勢。張競生等人雖不至于驚慌失措,但好漢不吃眼前虧,為避其鋒芒,也需別思良策。急中生智,張競生買了一條假辮釘在帽子上,遇到查堂或外出時,把帽子戴起,居然豚尾垂垂,像模像樣,儼然大清王朝的忠實臣民,頗能蒙混過關,相安無事了。其他同學也紛紛仿效張競生,假戲真做,一場小小的危機就這樣消弭于無形。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革命風潮已勢如燎原,京師大學堂也遠非世外桃源了。張競生進入京師大學堂幾個月后,就從進步學生孫炳文那里得知,汪精衛(wèi)等革命黨人正在積極準備暗殺活動,以此警醒國民,喚起革命意識。汪精衛(wèi),這個名字似乎有點熟悉……張競生想起來了,一年多前,在新加坡的同鄉(xiāng)張永福的晚晴園里,曾多次聽孫中山先生提起這個名字,孫先生稱贊他文章寫得好,又有很強的行動能力,還引導張競生就是要造就成像汪精衛(wèi)這樣的革命黨人。其時,汪精衛(wèi)因參與組織河口起義失敗正退守新加坡,就住在晚晴園里,只是時機未到,兩人緣慳一面。汪精衛(wèi),本名汪兆銘,1883年5月4日出生于廣東三水,少時聰明伶俐,才思敏捷,早年留學日本,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參與籌建同盟會,被大會選舉為評議部部長,參與創(chuàng)辦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為《民報》的重要撰稿人,“精衛(wèi)”就是他在《民報》上發(fā)表文章使用的筆名。他擅長寫文章,為革命制造輿論,尤其擅長通過演說來鼓動群眾,胡漢民稱道汪精衛(wèi)的雄辯口才:“余前此未聞精衛(wèi)演說,在星洲始知其有演說天才,出詞氣,動容貌,聽者任其擒縱,余二十年來未見有工演說于精衛(wèi)者?!倍艟l(wèi)與?;庶h康有為、梁啟超關于是實行民主革命還是實行君主立憲的大論戰(zhàn),更使汪精衛(wèi)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二十歲出頭的留學生,一躍成為名噪一時風頭正勁的革命者,深得孫中山的喜愛和信任。
后記
1982年初秋,一個蕭索的清晨,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踏著滿地枯黃的桉樹葉,踽踽獨行在通往鎮(zhèn)車站的泥土公路上。他剛剛訣別了正當壯年終日在土里刨食卻為生活所壓垮了的父親,滿懷憂傷,重返縣城的師范學校繼續(xù)卑微的學業(yè)。暑假剛過,處處是校合重新整修和擴建后留下的痕跡。就在即將跨進教室的時候,憂傷的少年忽然瞥見走廊里一溜兒擺開用舊報紙墊著的一堆堆白骨,他心頭一緊,但來不及多想,就在急促的上課鈴聲中慌亂地坐到自己靠窗的座位上。這節(jié)課是班會課,主題是鄉(xiāng)土教育。班主任請縣文化館的老師為同學們講述發(fā)生在本縣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黃岡丁未起義。這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之前十次武裝起義的第三次,因倉促舉事,寡不敵眾,起義的火焰迅速為清軍所撲滅,三百余名義士被殺害,是十次武裝起義中最為壯烈的一次。學校就是當年起義的舊址,走廊里一堆堆的烈士遺骨仿佛在無言地訴說著那以生命為代價的抗爭與廝殺。
媒體關注與評論
常州人劉海粟……主張公開在教室里做人體寫生……人們把他跟定《性史》的張競生,唱《毛毛雨》的黎錦軍暉目為(三大文妖),可是時代的潮流到把(文妖)證明為先知者。 ——李敖至于張先生的偉論,我也很佩服,我若作文,也許這樣說的。但事實怕很難……知道私有之念之消除,大約當在二十五世紀…… ——魯迅《兩地書》(1923)張競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足他的大膽,在中國這病理的道學社會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娛樂等的旗幟,大聲叱咤,這是何等痛快的事……總之,張先生的這郭書很值得一讀,里面含有不少很好的意思,文章上又時時看出著者的詩人的天分…… ——周作人《溝沿通信之二》(1924)張博士根本是一位具柯堅強的意志、豐富的想象力的自由主義學者、思想家,毫無總憚地擊破了舊禮教的最后藩籬?! 终Z堂《張競生開風氣之先》(1953)你會驚嘆,此人怎么經常與政治史、思想史、學術史的“夫人物”或“關鍵時刻”擦身而過?這不足一個聲名顯赫的“成功人士”,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個“失敗者”,可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角度,幫助我們串起了一部“不一樣”的中國現代史?! 惼皆豆陋毜膶羧恕罚?008)
編輯推薦
《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2006年重點扶持作品及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文化發(fā)展項目。作者以精微的辨析、生動的文筆揭示了張競生驚世駭俗的人生際遇和浴火重生的心路歷程,展現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超越世俗、超越時代、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另一種生存姿態(tài)。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