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漢寶德 頁數(shù):275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人建屋為什么要建成那么有別于其他國家的形式?屋頂上為什么有曲線?為什么那么五顏六色?為什么用木材而不用磚石,這些都是獨特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所造成的。建筑是文化的產(chǎn)物,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建筑。漢寶德生于1934年,早年畢業(yè)于臺灣成功大學建筑系,后去美國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讀書,取得碩士學位。他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建筑系主任,寫過許多有關(guān)建筑和文化的研究著作,還是漢光建筑事務(wù)所的主持人。他始終認為,不通過文化沒有辦法了解一個民族的建筑,不通過建筑也無法真正欣賞一個民族的文化。上世紀80年代,東海大學請他回去做一系列演講,他就把中國建筑的文化分為五次,每周一次講完,即建筑文化的基礎(chǔ),從文化看建筑的發(fā)展階段,中國人的空間觀,在建筑中表現(xiàn)出的人與人的關(guān)系,文字、文學與建筑等。事后整理了記錄,但他一改再改,直到二十年后,他七十歲時,才交付出版,就是本書。漢寶德在書中講述了中國建筑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人生的建筑,反映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思想與生活,比如知識分子怎樣求得心靈的安頓,統(tǒng)治者怎樣展示權(quán)力的象征,殷商巨賈如何追求生活的逸樂,凡此種種,都能表現(xiàn)在簡單而幾近原始的空間架構(gòu)上;建筑是技術(shù)、藝術(shù)與人生的綜合,它不但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技術(shù)與科學水準,那個時代的精神,當時的審美觀念,而且忠實地記錄了當時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中國人從來沒有刻意地要改造建筑,造成式樣的改變,卻也不受建筑傳統(tǒng)的過分約束,常適度地予以修改,中國文化在這方面一直保有原始的、純樸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種工具,一種象征。由于本書是在演講的基礎(chǔ)上編輯出版的,所以語言生動易懂,內(nèi)容深入淺出,適合普通讀者閱讀。在成書時,原出版者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的總編輯林載爵,建議收入作者的另兩篇文章,即《人生的建筑》和《從建筑看文化》,使之更為充實。2006年我店出版了簡體中文版,并加配了一些照片。此次即以2006年版付梓。
內(nèi)容概要
這不是一部中國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寫一部中國建筑史,而是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對中國建筑進行深度省思?! ∽髡吒鶕?jù)多年來對中國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給予文化上的詮釋。通過對中國文化特質(zhì)的了解,更深刻地認識中國的建筑,更生動地欣賞中國建筑空間中包容的生活。從建筑與文化的交互對照中,把握中國建筑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
漢寶德,臺灣建筑學者。1934年出生于中國山東日照,1960年-1970年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建筑系的系主任。經(jīng)歷:臺南工學院建筑系;美國耶魯大學建筑學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shù)碩士;東海大學建筑系主任;中興大學工學院院長;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及第一任館長;臺南藝術(shù)學院籌備處主任及創(chuàng)校校長兼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臺灣宗教博物館館長。主要著作:《建筑的精神向度》;《透視建筑》;《細說建筑》藝術(shù)與生活叢書?!督ㄖc文化近思錄》;《不耐平凡》;《博物館管理》;《博物館展示規(guī)劃》;《漢寶德談美》;《筑人間、漢寶德回憶錄》;《斗拱的起源》;《明清建筑二論》。
書籍目錄
序第一編 中國的建筑與文化 第一講 建筑文化的基礎(chǔ) 建筑與文化的關(guān)系 包裝的原始文化 生命的建筑 人本的精神 務(wù)實的觀念 結(jié)語 第二講 自文化看中國建筑的三個段落 中國的古典時代 中世紀,佛教支配的時代 近世期,俗世文化支配的時代 第三講 中國人的空間觀 單純的文化 棒棒文化 軸線也是一個棒棒 平面文化 正負的空間觀 第四講 古典中國的空間課題 單與雙 方與圓 簡與繁 第五講 文字、文學與建筑 價值的意會 語音的暗示 形通意同 文學的空間意象 文學中的空間觀念第二編 認識中國建筑 第一講 人生的建筑 宗教情緒談薄 家族至上的觀念 現(xiàn)世主義的生活 第二講 自建筑看文化 建筑的空間 建筑的形式 建筑的結(jié)構(gòu)
章節(jié)摘錄
插圖:自建筑尋求文化基礎(chǔ)是一個方向,但它常常是不夠的。有時候,不得不從文化尋求建筑的起源。兩者是缺一不可的。要怎樣尋求呢?可惜的是學者們沒有為我們留下什么可以參考的資料,我們要學,只有靠敏銳的觀察與縝密的思辨。近幾年來,我觀察與思辨的結(jié)論,是覺得一個民族建筑外顯的形式,可以一直回溯到文化的起源,這在中國古建筑上看得特別清楚。我認為中國文化是一個經(jīng)過包裝的原始文化。何以言之?所謂原始文化就是人類在原始時代以本能為求生存所產(chǎn)生的文化。其基本的性格就是生存,一切價值以維持生命為主要目的,因此是唯物的。文明社會則是在生存之外,肯定精神的價值;甚至會因精神的價值而犧牲生命。那么,難道中國文明沒有精神價值嗎?為什么我認為中國文化只是一種文明的包裝呢?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必須在基本的價值上有利他的精神,約束生物性的欲望,以完成大我,這是西洋文明發(fā)展的軌跡。比如說,人類對性的欲望是強大的力量,它是來自生物繁衍后代的需要。自生物性視之,男性希望與多數(shù)女性交配是很自然的;自然界不乏這種例子。而強者就是可以擁有大量雌性配偶的雄性,這常常是經(jīng)過戰(zhàn)斗而得到的成果??墒侨祟愡M入文明,首先要約束這種欲望。在西方世界,以愛情來使性欲精神化,將愛、欲相提并論。這是因為在性交與孕育后代的過程中,愛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西方人夸張了愛的重要性,發(fā)明了一夫一妻制。其目的在于維持人類社會的和諧,以免因搶奪配偶而發(fā)生殺戮的非人行為。自此,西方人把人與動物分開。無可諱言的,為了保持社會的秩序,西方文明有禁欲的色彩;以后的宗教也循著同一路線。因此,這種壓制性欲的道德觀,使自然人的性格受到挫折,而產(chǎn)生復(fù)雜的心理變化,制造了人間無盡的悲劇。西洋文學與藝術(shù)的悲劇常常是如此發(fā)生的。對比于西方文明,原始部落中性的自由,與酋長可以擁有任何女性,是明顯的屬于動物世界。他們一直停留在基本的求生存的階段,也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的文化當然不是原始文化,但也沒有發(fā)展出與原始文化精神相反的文明。我們的祖先為了保持人間之和諧,也產(chǎn)生了人文色彩濃厚的文化,但其基本精神卻是尊重生物天性的。對“性”而言,中國人視為當然,因此有圣人“食色性也”的話。中國古代并沒有禁欲的倫理,認為性欲是自然的,只是要考慮其他人也有性欲而已?;诖耍袊藳]有發(fā)展出“愛”的觀念,也沒有一夫一妻制度,有錢有勢的人可以娶三妻四妾。什么是包裝呢?中國文化中保留了原始文明的自然需要,但加上了繁復(fù)的禮儀。性,強調(diào)孕育后代,稱之為傳宗接代。由于一個孝字的包裝,性成為家族責任,孕育后代就成為嚴肅的道德行為了。經(jīng)過這樣的包裝,在中國社會里,納妾也是為子嗣,性行為變得十分神圣,然而在骨子里仍然是不免放縱性欲的。包裝的原始文化在性方面最為突顯的,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對性的看法。他們以性為精,以為修養(yǎng)或服藥可以強化性能力,甚至有御女以養(yǎng)生的說法。民間神仙的流傳中,有與仙相交而長生不老的故事。這都是把原始的性欲神圣化的企圖。中國文化并沒有發(fā)展出約制原始欲望的體系,卻努力把這些欲望美化與神圣化。我們并沒有把獸性改為人性,這是原始的人性觀。由于承認了欲望是人性,為了保持社會的和諧,我們在倫理的要求上,不信任內(nèi)在的自我規(guī)范,發(fā)明了“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以避免誘惑。為說明“包裝的原始”,我畫了一個表,說明了中國文化特質(zhì)為何推演出中國的建筑。這個表并不成熟,如依學者的嚴格標準,也許不應(yīng)該發(fā)表出來。但是我希望把我思考的結(jié)果具體地表達出來,接受大家的批評指教。我認為原始的信仰是最基本的文化要素,與本能主義的人性觀同樣居于重要的地位。好像生物性的欲望是在物質(zhì)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中國人在精神生活中也表現(xiàn)了原始性,宗教信仰就是如此。原始宗教是一種神秘的信仰,包含了強烈的恐懼感,每一個民族的信仰在開始的時候都是如此。任何一個文化,如果繼續(xù)保持神秘的色彩,經(jīng)由祭司或巫師來溝通神人關(guān)系,這個文化就很難發(fā)展為文明國家?,斞盼幕呀?jīng)自地球上消失,然而我們看到他們流傳下來的建筑與遺物,就能體會到那種恐懼感與神秘感。在這種氣氛下,人的智慧是不可能發(fā)揮出來的。我們中國的商文化也是很可怕的。商代后期的銅器,想像力非常豐富,但卻是屬于充滿恐懼感的想像力;鬼神的造型兇惡,可知尚停留在恐怖的精神世界中。很難想像那時候的人,用自己的造物來恐嚇自己。從今天的遺物看,商代雖有了較進步的技術(shù),在精神上,是同一層級的。而文明的開始,我個人認為,就是從神秘恐怖的原始信仰,發(fā)展出神話的時候。神話是把超自然的信仰人性化的重要步驟,希臘的文明自神話開始,中國古代也自神話開始。人性中善良的部分,投射到神話中,軟化了兇惡的面貌,使神以人的化身出現(xiàn)。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