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美] 卡爾·瑞貝卡 頁數:278 譯者:高瑾(等)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連字符(“一”)的用法,即英語表達中“民族一國家”中間的那個特定的連字符,它是如何成為一個被自然化了的等號的。本書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在十九和二十世紀之交的中國——大約從甲午戰(zhàn)爭到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這一自然化過程是如何開始、如何完成的。這是一部知識文化史,而不是社會史或制度史?! 『芏嘧x者似乎把我的觀點理解為,在歷史或者理論層面,民族主義(natlorlalism)涵義中的“民族”(ethno-nationalist)和“國家”(statist-nationalist)這兩個組成部分是絕對可以分離而且互不交疊的。我在《界大舞臺--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的民族主義》中闡述的觀點與此恰好相反。把這兩個概念分開,從而啟發(fā)性地探討一個我認為是被掩蓋了的歷史和理論問題——也就是,民族和國家是如何合二為一的:連字符的問題。寫這本書的意義就在于尋找這兩者在二十世紀早期融合的歷史進程和歷史與理論邏輯?! ∽髡呦M@本書能在中國遇到贊同和反對它的讀者,希望它能激發(fā)討論以增強我們歷史化地思考和研究歷史可能性的能力。
作者簡介
卡爾·瑞貝卡,紐約大學歷史和東亞研究助理教授。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言前言第一部分 第一章 導論:關于現(xiàn)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變化的視角 第二章 世界大舞臺第二部分 第三章 非區(qū)域化政治:太平洋和夏威夷作為中國民族空間 第四章 識別殖民主義:菲律賓人民及其革命 第五章 推崇民族:布爾戰(zhàn)爭和民族話語第三部分 第六章 亞洲之世界舞臺上的表演 第七章 重新創(chuàng)造中國之世界結語譯后記本書譯者
章節(jié)摘錄
與日本的現(xiàn)在的健康活力、以及假定的它過去長期的在文化上而現(xiàn)在是區(qū)域空間上的與中國的“同種”關系形成對比的是,用“同種”描述土耳其完全是一個新的發(fā)明。實際上,正如梁啟超1898年初給一本有關于俄土戰(zhàn)爭(1877年)的譯書所作的序言指出的,土耳其是在近期才成為中國的“同種”,因為盡管它與中國的宗教文化不同。土耳其也是“東方病夫”。土耳其處于新的地理政治概念上的“東方”之中,當時也同樣面臨著帝國衰亡的問題,這使梁啟超體會到土耳其與中國在現(xiàn)代世界中的掙扎生存中的相互依賴。根據梁啟超的推測,土耳其之所以沒有遭遇到波蘭一樣的被歐洲強國滅亡的命運,可能是由于第二個“東方病夫”中國的存在。[45]實際上,面臨著同樣的滅亡的命運是使梁啟超覺得土耳其更是“東方的”而不是“歐洲的”之重要原因。[46]中國/土耳其的“同種”關系同樣也被康有為在他的書《突厥削弱記》中詳細闡明,這本書與那本關于波蘭的書一樣,在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被呈交給光緒皇帝。[47]在康有為呈遞給皇帝的第二本奏章(1895年5月)中,指出歐洲人把中國看成是“東方的土耳其”[48],他在1898年給皇帝的關于土耳其的書中指出,在世界所有的國家中,土耳其不僅是僅有的一個內部結構與中國極為相像的國家——都是一個舊式的帝國,而且在全球地理背景下,它與中國還有著同樣的種族成分(“中國之種實屬同類也”)。他特別指出,土耳其曾經是-個非常強大的“自爾三百年間,諸歐同心竭力,奔命靡遑,蓋聞突厥之聲威,而心懾骨震矣”的帝國。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土耳其日漸變得“守舊”與落后;它在走下坡路并變得非常窮困。這個過程已經持續(xù)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結果是“突厥不亡國,則革命”。[49]康有為強調,面對著這樣的兩個不太令人愉快的選擇,土耳其的唯一選擇就是用徹底的國家制度改革來“令國家危而復安”。對于康有為來說,這樣的同時代的改革努力正是土耳其與中國的相同點之所在,這個共同點是中國的運氣,因為康有為推測-個“同種”的同盟將會對兩國的努力都有益。如上所述,梁啟超與康有為所闡述的土耳其與中國的關系(通過歐洲對兩國的邊緣化而加于中國身上的),既是共有的病弱又是一個通過國家改革來實現(xiàn)互助的治療和復興的充滿希望的場域。因此,兩者之間的地理意義上的與比喻意義上的“同種”關系,從一個同時代的全球的以及表面相似的帝國結構中誕生,并通過“東方”(吸收了歐洲東方主義的指稱)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在后來逐漸轉變?yōu)椤皝喼蕖保┒蔀榭赡堋2煌谂c日本的同種關系的闡述,與土耳其的“同種”關系是現(xiàn)代不均衡的全球空間的新產物,這種新全球空間產生了現(xiàn)代改革者們的必然使命。[50]簡言之,它被明確看成是現(xiàn)代性的產物,并且是通過這一以“東方”為標記的不均衡的全球空間的新鏡頭,土耳其在汪笑依的戲劇里合理地代替日本成為中國的“同種”。到1904年,那個文明/種族/歷史/空間意義上的“東方”與“同類”的概念進一步被同時發(fā)生在朝鮮領土上的一系列的情況弄得更為復雜,這些情況完全打亂了上述主題,使它們重新成為待解決的問題。明治日本對于俄日戰(zhàn)爭——以及更早一些的1895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冠冕堂皇的辯護是為了從中國或是俄國手中拯救它的“同種”朝鮮。這個辯護給中國知識分子提出了難題。1903年,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已經質疑對中日“同種”關系的修辭性呼吁,這種懷疑在1903年公開化,那一年,按大阪博覽會的分類形式,中國被日本的會議組織者劃分到與朝鮮、琉球、印度、夏威夷等一類的“蠻夷”中。[51]中國留學生把這種劃分看成是一種蓄意的侮辱,這不僅在于他們的文化優(yōu)越感受到傷害,也是由于日本的這種傲慢態(tài)度在他們心中引起了對平日里在明治日本受到的歧視的反思。盡管有這樣深刻感受的侮辱,學生也向日本與清政府官員就“分類問題”短暫地抗議,矛盾的是,怒火卻是很快就消失了。1903年至1904年俄國威脅要占領滿洲和朝鮮,這緩和了中國留學生對日本的懷疑,因為當時的日本政府準備應付俄國的挑戰(zhàn),而中國的清政府卻沒有能力這樣做。
后記
《世界大舞臺》不是一本易讀的書,當然也不易譯,但它講述的問題是清晰的,它從非西方、尤其亞洲地區(qū)的民族主義歷史與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互動關系出發(fā)展開的論述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清華大學汪暉教授將此書列入他的研究生課程的閱讀材料之中,并指導學生們譯出初稿。應汪教授邀請,我從2004年夏天開始校訂修改,并補譯若干章節(jié),至2006年4月完成。雖然合譯者人數很多,但文章質量、風格、用詞等在校訂和葉彤先生的編輯后基本統(tǒng)一。為了查找引用和注釋的原文,清華的幾位同學花了不少功夫在北京各大圖書館查找善本和晚清民國期刊,有時請他們在外校外地的朋友幫忙,不但推動了翻譯工作,也校出了原書中若干筆誤。這些從未謀面的同學們應該早已從清華畢業(yè),從事的工作未必與學術有關。
編輯推薦
作者希望《世界大舞臺: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的民族主義》能在中國遇到贊同和反對它的讀者,希望它能激發(fā)討論以增強我們歷史化地思考和研究歷史可能性的能力。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