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謝國楨 頁數(shù):239
Tag標簽:無
前言
老友謝剛主先生逝世,忽將兩周年。其女紀青同志正為莧輯遺文,時有往還?;貞浲?,彌增感悼! 1931年夏我上燕京大學研究院肄業(yè),有時即至北平圖書館閱書,由王以中先生之介得識先生及向達、賀昌群、劉節(jié)、趙萬里、胡文玉諸先生,相談甚得,從目錄版本、金石文字,輿圖水利,導牖聞見,獲益良多?! ∫蝗障壬再彽脜且恺S所題彝器屏幅,約往賞鑒,時居小水車胡同。您齋以篆題器名,行書考識,許余移錄以歸??箲?zhàn)中余返上海,未幾先生亦來滬上。先生與合眾圖書館創(chuàng)辦人張菊生、葉揆初諸老,并有姻世之誼,遂即常做我……
內(nèi)容概要
謝國楨博覽群書,熟諳版本。他曾到各地鑒定古籍,每見善本、孤本,則作筆記,記述版本情況、史料價值。《江浙訪書記》是謝國楨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記錄了他在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圖書館尋訪到的古籍善本。所涉書籍范圍廣泛,文史經(jīng)哲、天文地理、風俗人情、醫(yī)理科技,無所不有。所記內(nèi)容詳盡,書名、卷數(shù)、館藏、版本、作者生平、內(nèi)容提要、有關(guān)佚聞以及對是書的評點等等無不一一列舉。文章短小,文字優(yōu)美,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和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謝國楨(1901~1982),河南安陽人。史學家,版本、目錄學家,藏書家。曾任南開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明清史、文獻學等領(lǐng)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著有《清開國史料考》、《晚明史籍考》、《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明清筆記談叢》、《兩漢社會生活概述》、《明末清初的學風》等著作。
書籍目錄
回憶瓜蒂盒主謝國楨教授(代序)小引江、浙、成都訪書觀感一、南京圖書館藏書 南宋大字本《詩集傳》 《道聽錄》 《圣朝破邪集》 《金薯傳習錄》 《威鳳堂偶錄》 《白耷山人全集》 《池上草》 《遼左見聞錄》 《明初伏莽志》 《小蓬萊閣金石目》 《懼謀錄》 《頤素堂叢書》 《吳門歲華紀麗》二、揚州圖書館藏書 《東洲幾上語》(《枕上語》) 《通鑒續(xù)編》 《明珰彰癉錄》 《十可篇》 《青蓮閣集》 《章大力稿》 《影園詩稿》 《岳林文集》 《孟晉齋文鈔》 《揚州休園志》 《鴻爪錄》三、蘇州圖書館、蘇州博物館、蘇州元和顧鶴逸藏書 蘇州圖書館藏書 《孝經(jīng)音義》 《論語音義》 《孟子音義》 《杜陵詩史》 《傅與礪詩法》 《楊文懿公集》 《香泉志》 《十二家唐詩類選》 《浙江東山志》 《皇明留臺奏議》 《考盤集》 《復宿山房集》 《蕉窗九錄》 《謝耳伯先生初集》《全集》 《湖隱外史》 《花麈殘存》 《古今振雅云箋》 《天主圣教圣人行實》 《吳騷二集》 《靈巖紀略外篇》 《追維往事錄》 《臥龍山人集》 《懷舊集》 《朝野紀聞》 《啟禎兩朝實錄匯編》 《古今釋疑》 《蘇州織造局志》 《閑止書堂集鈔》 《畏壘山人詩》 《陶晚聞末刻稿》 《橫山志略》 《未刻談往》 《吳郡甫里詩編》 《書鈔閣題跋》 《眉淥樓詞》 《梵麓山房筆記》 《雪煩山房日記》 《秣營瑣記》 《曼陀羅館詩》 《楚游寓目編》 《懋華盒遺文》《存詩》 《香山小志》 蘇州博物館藏書 《磷血叢鈔》 《阱心農(nóng)話》 蘇州元和顧鶴逸藏書 小記 《駱賓王集》 唐《李嘉祜集》 《李群玉詩集》《后集》 唐《清塞詩集》 唐《貫休詩集》 《唐朝名畫錄》 《唐摭言》 《北戶錄》 《龍川略志》《別志》 《香溪先生范賢良文集》 《識遺》 《頤庵居士集》 《錦里耆舊傳》 《吳中舊事》 《徑山元叟和尚語錄》 《鄭師山先生文集》《文詩遺錄》《附錄》 《竹素山房詩集》《附錄》《閑居錄》 《蘇州府志》 《國初事跡》 《光庵集》 《東家子佚稿》 《桃谷遺稿》 《國變傳疑》 《石洲詩話》 《詞苑》《卷首》 《碧園吟稿》 《巾箱集》四、常熟圖書館藏書 《瞿氏家乘》 《情味集》 《使滇集》 《夢曉樓隨筆》 《桂村文錄》 《集古印譜》 《攘軍斗勝集》《鵝湖風雅集》 《錫金團練始末記》 《嘯雪庵詩集》《題詠》《雅集詩余》 《甑塵紀略》 記常熟徐兆瑋所編著之書 附:江蘇吳江縣圖書館藏書 《涉園瑣記》五、上海圖書館藏書 《皇朝(宋)仕學規(guī)范》 《野航雜著》 《使規(guī)》《使緬附錄》 《瑤翰》 《聲討實錄》 《晴雪齋漫錄前集》 后集》 《讀史方輿紀要》 《方輿紀要州域形勢說》 《憂患集偶鈔》《孑遺錄》 《鈍齋文選》《詩選》 《隙光亭雜識》 《亞谷叢書》 《吳兔床日記》 《蟲獲軒筆記纂》 《放鴨亭小稿》《環(huán)溪詞》 《里堂書跋》《憶書》 《羽琌逸事》 《蠅鬢館叢話》 《星烈日記匯要》 附:《玉光劍氣集》六、浙江省圖書館藏書 《常建詩集》 《巴西文集》 《克敵武略熒惑神機》 《綸扉奏稿》 《菲泉先生存稿》 《國史紀聞》 《東江疏揭塘報節(jié)鈔》附《東江客問》 記祁彪佳所著書 《張氏一家言》 《新鐫歌林拾翠》 《十峰詩選》 《秦邊紀略》 《倘湖手稿》 《殘明書》 《魯王案》《楚王案》 《海隅遺珠錄》 《野變憐史》 《繡谷圖卷題詠鈔》 《寶綸堂集》 《聞見錄》 《湖錄殘存經(jīng)籍志》 《通鑒紀事本末補后編》 《隨鑾紀恩》 《壬申紀游》 《離垢集稿本》 《今文類體》 《滇南礦廠圖略》 《理董許書》 《楓樹山房帖目》 《詩苑雅談》 《來青軒詩鈔》七、寧波天一閣文物保存所藏書 寧波天一閣藏書小記 《儀禮注疏》 《集韻》 《崇文總目》 《針灸四書附一種》 明洪武四年《進士登科錄》 《永樂圣政記》 《新編營造正式》 明弘治《興化府志》 《枕戈雜言》 《劉東山招由》 《楚紀》 《物原》 《武定侯郭勛招供》 《孤竹賓談》 《三才廣志》 《皇明三異入傳》 《類編古今名賢匯語原》 《金蓮記》 《維新志》《素書》 《和簫集》 《明史稿》 《湛園未刻稿》《西溟手稿》 《李長吉詩補注》《外集》 《杏花邨志》 《天蓋樓四書語錄》 《陶陶軒詩稿》 《陶陶軒詩集》 《管天筆記外編》 《溪口遭難志略》 《洋煙考述》八、四川省圖書館藏書 錦城訪書小識 《王狀元集注東坡詩》 《華陽國志》 《李小有詩集》 《五馬先生紀年》 《通江三李文集》 《貫道堂集》《失編》 《當陽縣避難記》 《蜀典》 《津梁集》 《花語閣日記》附《自鏡篇》及《隨筆》 《粲花穆隨筆》 《隨軍日記》 《名雅遭賊記》 《憑花館瑣筆》 《趙熙日記》 《培根齋日記》九、瓜蒂庵自藏書 瓜蒂庵藏書題記 《何氏語林》 《水東日記》 《三輔黃圖》 《留青日札》 《堯山堂外紀》 《重修貴州通志》 《重刻申閣老校正朱文公家禮正衡》 《帝京景物略》 《徐氏筆精》 《玉塵新譚》 《鐵網(wǎng)珊瑚》 《翁山詩外》 《縮齋集》 《榆溪集選》附《集補》 記《莆陽先賢叢書》 《五茸志逸隨筆》 《倚聲初集》《前編詞話》 《客途紀異》附《積余偶記》《蒙難偶記》等 《金陵覽古》 《飲水詩詞集》 《經(jīng)史序錄》 《畏壘筆記》 《杲堂文鈔》《詩鈔》 《安靜子集》 《聽雨錄》 《西湖佳話》 《雪泥書屋雜志》 談鮑氏《知不足齋叢書》刻本 記沈西廱之著述 《榴萌書屋筆記》 《桐橋倚棹錄》 《鄉(xiāng)園憶舊錄》 《星烈日記匯要》 《水窗春囈》 《攀古小廬雜著》《攀古小廬文》 《駢枝贅憶》 《適園叢稿》 《敬齋雜著》 《石湖棹歌百首》 《鄭叔問年譜》 《吳友如畫寶》 記南游所獲《別下齋叢書》附:懷念我的父親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南京圖書館藏書 南宋大字本《詩集傳》二十卷 南京圖書館藏,南宋刻本 宋朱熹集傳。按是書為南宋刻大字本,每半頁七行,行十五字,注同。白口,上有大小字數(shù),下有刻工姓名,白麻紙印,紙白版新,大字悅目,為海寧吳騫舊藏,后有吳騫拜經(jīng)樓識。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及《宋志》俱作詩集傳二十卷,詩序辨說一卷。此書自元延祐定科舉法,因以取士,遂有元延祜重刻本,流傳至廣,坊間翻刻本始多,并二十卷為八卷,并刪去詩序辨說不載,已失其原書面貌,書為宋刊,極為可珍。清楊紹和著《楹書偶錄》經(jīng)部記其海源閣所藏善本,載有元延祐重刊本,認為罕見之秘,其實閣中仍藏有南宋刻原本,未經(jīng)注意。以尋常明刻之本視之,民國初年海源閣藏書散出,經(jīng)徐森玉先生鑒定,確為宋刻麻紙精印之本,乃收歸于南京圖書館?! 兜缆犱洝芬痪怼 ∧暇﹫D書館藏,怡養(yǎng)齋舊鈔本 原題楚桃源山人李春熙撰。春熙事跡待考。是書為錢塘丁氏八千卷樓藏書,前有明隆慶己巳自序,略謂(明)憲宗問:“螃蟹一身鱗甲,鳳皇遍體文章?!贝何醴仄鹑眨骸爸┲霛M腹經(jīng)綸?!彼浂嘟终勏镒h,道聽途說,足資笑謔,然亦有裨于異聞。實宋洪邁《夷堅志》之流,明代野史廋聞,如是類者,亦往往而有,明瞿宗裙之《剪燈新話》即其例也。以后踵事增繁,隨筆瑣記,如《耳談》、《獪園》等書,多半是道聽途說,無稽之談,且涉及迷信、猥褻之詞,然足見明嘉靖以后,市民文學的興起,亦可略見當日社會的風俗?! 妒コ菩凹钒司怼 ∧暇﹫D書館藏,日本安政乙卵翻刻,明崇禎十二年刻本 明沈淮等纂?;矗帚懣b,浙江烏程人,明萬歷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累官南京禮部侍郎,掌部中事。時西洋人利瑪竇傳天主教來到中國,遂居南京,與其徒王豐肅等倡天主教,士大夫多宗之,(氵隺)奏陪京都會不宜令異教處此,識者韙其言。然淮素乏時譽,天啟元年六月(氵隺)曾以詞臣教習太監(jiān)于內(nèi)書堂,內(nèi)監(jiān)李進忠等執(zhí)禮甚恭,李進忠就是魏忠賢的初名,見于《明史》列傳第一百零六,可見沈(氵隺)是一個魏黨,而且是一個頑固派。當崇禎初年,泰西人利瑪竇、畢方濟等人由澳門進入中國居住南京,盛傳天主教義,且傳播天文、算術(shù)、地理啟蒙的自然科學。一時學者如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王瀲諸人,多從之游;蘇州、杭州的小市民,也有不少信奉了天主教。當時刻有《天主圣教圣人行實》一書,可見當時天主教流行之廣。可是有奉行的就有反對的。我在蘇州圖書館既看到了《天主圣教圣人行實》這部書,而在南京圖書館又看見了日本翻刻的辟天主教的《圣朝破邪集》一書,前有徐昌治序說:“憂世覺人之苦心,洞若指掌;一段明大道,肅紀綱,息邪說,放淫詞,辟異端,尊正朔,較若列眉?!眱煞矫驷樹h相對。但是沈淮這一輩人,在其意圖上并不是防御外國侵略者的入侵,而是一個頑固保守派的魏黨,借此來打擊江南新興的地主階級兼營工商業(yè)者,那就是落后倒退的了。可是為什么日本要翻印這部書?因為在明末清初,是日本藩鎮(zhèn)割據(jù)幕府時期,曾有過嚴禁天主教流傳到日本、閉關(guān)自守的運動。本來是意大利人傳教士沙勿略要到日本去傳教,因未能進入日本,而死在澳門。繼之利瑪竇從歐洲來到澳門,學習漢語和中國的風俗禮節(jié),就由澳門輾轉(zhuǎn)而到南京,從而又到北京,建立了宣武門內(nèi)的南堂,在我國有了立足傳教的地方.因之日本就翻刻了這部書作為殷鑒了?! 督鹗韨髁曚洝范怼 ∧暇﹫D書館藏,清嘉慶間刻本。下卷間有鈔配 原題“晉安陳世元·捷足氏匯刊”,記述明福建巡撫金學曾從海外傳來農(nóng)業(yè)作物甘薯的新品種。下卷為記載清嘉定知府林瑞泉因江南荒旱,把甘薯種植的方法,傳播到江南。末附捕蝗說,是據(jù)陳氏的原書而鈔配的。關(guān)于甘薯流傳到中國的記載,據(jù)我所知主要的約有兩種。一為清初周亮工《閩小紀》,他說: 萬歷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以種。初種于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田),近則長樂、福清皆種之。蓋度閩而南有呂宋國,國度海而西為西洋,……閩人多賈呂宋焉。其國有朱薯,……其初入閩,時值歲饑,得是而人足一歲。其種也,不與五谷爭地,凡瘠鹵沙崗皆可以長。糞治之則加大,天雨根益奮滿,即大旱不糞治,亦不失徑寸圍。泉人鬻之,斤不值一錢,二斤而可飽矣?! ∑浜?,清光緒年間有施鴻?!堕}雜記》的記載: 若閩之番薯,李元仲(世熊)《寧化縣志》周櫟園《閩小紀》皆言萬歷間閩人得之南洋呂宋,而不著其人姓名?!堕L樂縣志》則稱邑人陳振龍賈呂宋,丐其種歸。其子經(jīng)綸陳“六益八利”及種法,獻之巡撫金學曾,檄所屬如法栽植。歲大饑,民賴之,名日金薯。經(jīng)綸三世孫世元,世元子長云,次燮,復傳其種于浙江、河南、山東、順天等處,咸食其利。世元刊有《金薯傳習錄》,是閩中番薯始自陳振龍父子,確有明證?! 〕艘酝猓硪环N傳說是在云南方面從印度、緬甸引進來的(見于明李元陽,萬歷二年所編的《云南通志》,據(jù)美籍華裔何炳棣教授所引)。在清乾嘉間,嘉定巡撫林瑞泉把種植甘薯的方法,傳播到江南。還有清乾隆問河南大旱,河南巡撫陸耀把廣種甘薯的方法,移植到河南,曾著《甘薯錄》,遂成為我國人民普遍的食品?! ∥覈N植的谷物,自明末萬歷以來,由新大陸的美洲,流傳到我國的有:落花生、甘薯、玉蜀黍、馬鈴薯等四種,近來對于農(nóng)作物新谷物品種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日本和美國學者都有專門的研究。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潘吉星同志曾論述落花生的傳播,刊登于遼寧的報刊上。最近《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卷載有何炳棣先生著《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chǎn)的影響》,論證甚為詳博。我曾經(jīng)把野史筆記中,有關(guān)甘薯、玉蜀黍、落花生、煙草等項資料,收輯于拙編的《明代社會經(jīng)濟史料選編》中,聊供讀者參考,因為馬鈴薯傳播到我國,在清康熙時,為時較晚,故未能收進,有待于續(xù)編了。玉蜀黍傳到中國較早,見于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包頭白菜亦稱蓮花白菜,清康熙初年由俄羅斯傳入中國,見清揆敘《隙光亭雜識》,故并及之?! 锻P堂偶錄》一卷 南京圖書館藏,舊鈔本 明陸圻撰。按圻字麗京,號講山,錢塘人,明歲貢生。父名培,字鯤庭,萬歷庚辰進士,居憂未受職。甲申之變,南都立,授行人。南都不守,遂止錢塘山中,清兵下杭州,自經(jīng)死。陸圻少有才名,能醫(yī),善于詩文,為西泠十子之一,裒輯其父辭母遺書,及甲申乙酉南北殉難志士倪鴻寶、黃石齋諸家與其父往來書札,題日《孤忠遺翰》,以示不忘之意。遂浪跡江湖,曾參與南潯莊氏纂修明史,記清初史事,有觸清朝忌諱。莊氏史案發(fā)生后,以與范長白、查繼佐等首先自首,得免于難。圻遂游廣州削發(fā)為僧,依函昰和尚為師,法名今意,后又有人聞其至武當山為道士者,究不知其所終。其子寅請當時名士朱彝尊寫為零丁露布,持之到處尋訪,亦莫知其蹤跡也。圻著有《旃鳳堂集》不分卷,殘存四冊,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初刻本,分為論部、記部、儷語部、祭文部、詩部,書已殘缺不全。天津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有姒兼山舊藏鈔本,除詩文之外,記明季史事,殉國諸人傳記頗繁,兩本互有不同,已著錄于拙輯《增訂晚明史籍考》中,今見南京圖書館藏有此書鈔本,題日《威鳳堂偶錄》,不著撰人名氏,前有陸彥龍、紫紹炳序,并有陸鯤庭序。鯤庭為陸圻之父,如為陸圻之作,何以有其父鯤庭之序?或者威風為陸氏家中之堂名,鯤庭之作,亦未可知?安得聚此三本,為之校勘而考定之,此研究明清史跡,應做之事也。因復著錄其書之名于此,以供考史者之資?! 栋邹巧饺巳肪怼 ∧暇﹫D書館藏,清康熙間豹韋堂刻本 原題古沛閻爾梅古古著,豹韋堂藏板。按戴廷栻《半可集》卷三《游崇善寺記》謂:“閻古古,沛豐邑人,(崇禎)庚午舉于鄉(xiāng),能詩,有名崇禎間,甲申后不赴公車,人益敬之?!币蛏鷣矶锥?,因自號自耷山人。1646年5月清兵進入北京,南都立,史可法鎮(zhèn)守揚州,時古古人史可法幕,上書可法,請其聯(lián)絡山東、河北義師,駐節(jié)徐州,率師北伐,不聽。古古辭去,拒絕明降臣陳百史之請,不仕清廷,遂赴山東參加魯西濮州榆園農(nóng)民起義軍。事不成,遭清軍追捕。沛縣家中之兩位室人,均以身殉難,古古潛入北京,為龔鼎孳之愛妾顧湄藏諸復壁得免。從此浪跡江湖,北上山陜,西游四川,繼由三峽而東渡湖廣,以此寄托其終身,垂老乃歸還田里。所經(jīng)行之地莫不有詩,以慷慨悲歌之節(jié),而抒其懷抱。當古古游太原時,時睢深秋,昭余戴廷栻邀之游崇善寺。黃花滿院,景色燦爛,因設宴于其地,舉酒屬客,座間有傅山青主,及吳下才人朱彝尊、潘耒、次耕等人。古古飲酒大醉,狂歌叫罵,旁若無人,引紙疾書,賦詩千言立就,以譏彈忘家難國仇,而甘心出仕于清朝之吳下名士,四座為之驚愕不置,古古之忠懷亮節(jié),于此可知。見于戴楓仲《游崇善寺記》?! 」殴胖?,以詩情豪放,狂歌代哭,悲壯淋漓,眷懷故國之思,溢于言表,因之觸犯清廷??瘫緲O所罕見,讀其詩者,惟有傳鈔之本流傳于世。清道光間山陽魯一同編《白耷山人年譜》及清末、民國初年泗陽張相文編印《閻古古全集》及《年譜》,均未見古古生前原刻之集為憾。惟于《年譜》中記:清康熙十四年山人年七十三歲,其友人宋德宜曾為刻其《詩集》,后因所刻詩集之中觸犯清廷,賈禍之處,仍復不少,古古之次子秩東,乃請于寧陵崔兔林為之刪定,是否已刻,有待于查考。此為康熙間豹韋堂刻本,有白耷山人識,即其原刻本也。沭陽王欽霖有題《白耷山人詩集》云:“被發(fā)悲歌叫大荒,詩人有淚哭滄桑;西臺擊石憐皋羽,東海攜椎奮子房。如此奇才生亂世,獨留高節(jié)傲名場;家園歸隱甘長餓,直把微山作首陽?!笨梢砸娖渲竟?jié)。張相文先生所編《白耷山人年譜》二卷,極為矜慎,尤其所記白耷山人參加榆園農(nóng)民軍起義,及有關(guān)于明末、清初農(nóng)民起義之事跡甚詳,使之流傳于后世,厥功不淺。至所編詩文之集,雖未見白耷山人原刻之詩,而搜集傳鈔各本,考訂增補尤為完備,有泗陽張氏鉛印之本,惟將宋陳搏之像,誤為白耷山人之像,則其失于檢點之處?! 」殴胖娨员韬肋~勝,與王漁洋之詩以情韻稱者有所不同,因而不為漁洋所重;但其忠貞之志,雄偉之氣,有非漁洋所能及者。而其興之所至,佳情逸趣亦有其獨到之處,其所寫漢高祖《歌風臺》七律八首,慷慨激昂,高唱入云,久已膾炙人口,固無論已;即其詠懷之作,無不眷懷故國,如《濟南雜詠》五律,有:“大明人尚在,最喜大明湖”之句。其《游大明湖夜歸》七律一首云:“濟南城內(nèi)小西湖,映帶煙樓作畫圖;楊柳岸邊童子棹,芙蓉簾下美人沽。水中山色時明滅,花里琴聲半有無;北極宮高鄰合遠,松門深鎖一鐙孤。”描寫又何等風光旖旎?我自幼住在大明湖畔,北渚風光,猶歷歷在目,每到鐙昏欲睡,酒醒夢回,一榻獨臥,老景凄涼,回想少年時代旅居濟南,鵲華秋色之情,猶時時誦之?! 冻厣喜荨凡环志硪粌浴 ∧暇﹫D書館藏,稿本 著者徐增,字子能,號而巷,江蘇吳縣人。明季諸生,能詩善書,為錢謙益弟子,錢謙益《初學集》序,即其所寫。尤長于解詩情,析詩句,所謂:“說詩解頤”引人人勝。晚年患軟腳病,不良于行,乃閉戶著書,著有《而菴說唐詩》二十卷,清康熙八年刻本,時年五十有七,前有自序及周亮工給他的信札。這本書選錄有唐一代的詩句,古今各體具備。每首,先解釋詩中的典故和當時寫詩背景,然后分段詳述詩中的情趣,往往刻劃入神,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我從小就好讀這本書。如他解說杜甫《秋興八首》,把詩人當時處身涉世的情景,通首連貫在一起,真像看見了“夔府孤城落日斜”一樣;又如他解說的“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是那樣繪影形聲,至今想起來猶縈回于腦中。不過他太強調(diào)了一首詩分成幾節(jié),受了金圣嘆說詩的影響,有時近于穿鑿,是其美中不足的地方。作者尚著有《說今詩》,未見傳本。我在南京圖書館見藏有《池上草》稿本,一冊,是著者游蘇城某地的池上而寫的,前有七言絕句一首說:“東坡昔是聽琴客,九諾今成池上文;更得范張賢地主,往來一度一千春?!卑磸垶閺埓帲段丛斊淙?。張待軒詩云:“吳人心熱不成眠,睡起云鬟墜玉肩;樓下賣花聲欲近,只聽樓上數(shù)金錢?!痹姴簧跫眩蝗绮苋艹晷熳幽苌饺嗽姙樯?。詩云:“武原狂客閉關(guān)居,花外新傳尺素書;重見偉長留撰述,不教元亮擅籃輿。玉山暖映春風動,鐵甲睛收水國虛;痛定較量流寓事,臯橋遺跡定何如?”是書后有康熙庚戌范某跋,不錄。因為《而巷說唐詩》的著者,尚有遺詩流傳,故撮錄其要點于此,以為知人論世的資料?! 哆|左見聞錄》一卷 南京圖書館藏傳鈔本 清王一元纂。一元,字畹仙,無錫人,清初客于遼沈。此書記明末、清初沈陽一帶的社會風俗,內(nèi)容頗為翔實。如寫明萬歷初年,李成梁鎮(zhèn)守遼東之時,遼沈錦州一帶的繁榮:山西及徽州商人隨軍而至,販賣內(nèi)地絲綢棉布,沈陽幾條大街,連楹接宇,非常熱鬧。秦樓楚館,酒肆茶寮,徹夜笙歌,游人熙熙攘攘來往不絕;而女真各族來沈互市之人,亦聚集于其間。又記:“陳夢雷戍奉天,客于貴胄之家,構(gòu)云思軒,花石娟秀,以著述為樂。在戍所凡二十年。戊寅上(康熙帝)東巡,獻賦稱旨,召還京,為內(nèi)廷教讀?!本蔀榭季课覈鴸|北的歷史資料。昔金毓黻先生編《遼海叢書》時未能編入。聽說他藏有鈔本,我曾詢問過他。因毓黻先生年老多病,未能檢出,未幾,旋歸道山,此書遂無從問津了。 ……
編輯推薦
《江浙訪書記》作者謝國楨博覽群書,熟諳版本。他曾到各地鑒定古籍,每見善本、孤本,則作筆記,記述版本情況、史料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