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何兆武(口述),文靖 頁數(shù):287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本小書《上學記》確實是一個偶然的產(chǎn)物。四年前,青年友人文靜女士來找我談話,想從我這里了解一些舊時代學生生活的情況。當時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更談不到思想上的醞釀,只是東拉西扯地信口閑談。文靜女士據(jù)此寫了幾篇小文,居然得到刊載,這或許引起了她的興趣,于是又連續(xù)和我?guī)锥乳e談。就我而言,事先并無寫書或出書的念頭,只不過是零星回憶一些往事而已,所以全然沒有一個整體的構(gòu)思,閑話太多,較重要的事情卻多有遺漏,乃至后來讀到成稿時,已經(jīng)難以重起爐灶,只不過在個別字句上略加修飾,點綴成文?! ∥蚁胗幸稽c是要特別加以說明的?;貞涗洸皇菍W術(shù)著作,也不可以以學術(shù)著作視之,讀者切不可用所要求于學術(shù)著作的,來要求個人的回憶錄。學術(shù)著作要有嚴格的客觀根據(jù),絕不能只根據(jù)作者個人的主觀印象。
內(nèi)容概要
舊社會沒有標準教科書,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各個老師教的不一樣,各個學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覺得這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見解,對于學生來講,至少比死盯著一個角度要好得多?!稗D(zhuǎn)益多師是吾師”,學術(shù)上獨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簡單化了。人類的文化也是這樣,什么都絕對化、純粹化總是很危險的?! ∽x書不一定非要有個目的,而且最好是沒有任何目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本身帶來內(nèi)心的滿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別人看來,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價值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標準來衡量的?! ξ襾碚f,平生讀書最美好的歲月只有兩度,一次是從初二到高一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聯(lián)大的七年。 1959至1946年,我在西南聯(lián)大度過了整整七年,讀過四個系,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是我一生中最愜意、最值得懷念的好時光。
作者簡介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陽,1939年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3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讀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至今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和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歷史理論、歷史哲學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經(jīng)典著作的翻譯工作。譯有盧梭《社會契約論》、帕斯卡爾《思想錄》、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羅素《西方哲學史》等,著有《歷史理性批判散論》、《歷史與歷史學》、《文化漫談》等,口述《上學記》等。
書籍目錄
修訂版序言何兆武序 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幸福和自由 葛兆光第一章?。?921—1939) 我的祖上沒有名人 三民主義的少年兵 “一二•九”見聞 上學記•甲 1.力矯時弊,以古為則? 2.無故亂翻書 3.天籟幻想 鬼子來了 戀戀故鄉(xiāng)情 返鄉(xiāng) 湖南印象 上學記•乙 1.中央大學附中 2.西方教科書 3.逃離“修道院”第二章 (1939—1946) 上學記•丙:遷徙的堡壘 1.自由散漫的作風 2.三個大學從來都“聯(lián)”得很好 3.自由,學術(shù)之生命 4.逃課、湊學分與窗外的聆聽 5.圖書館不是藏珍樓 6.茶館聽吹牛,里根掛二牌 7.兼職做教師 8.戀愛? 9.“天人交感”下的人生觀轉(zhuǎn)變 幾個難忘的人 1.一包熱情的聞一多 2.民主人士張奚若 3.戰(zhàn)國派雷海宗 4.吳晗印象 5.馮友蘭先生 6.金岳霖先生 7.中國通溫德,白俄噶邦?! ?.曾昭掄先生 9.數(shù)學系 10.物理系 戰(zhàn)火芬芳 “一二•一”運動 1.“打倒孔祥熙!” 2.一多先生被刺 3.一個人的政治底線 五柳讀書記 憶同窗 1.“科里紅”何佶(呂熒) 2.殷福生(殷海光)印象 3.大才子王浩 4.因言獲罪的陳良璧 5.老友鄭林生 6.高干子弟?第三章 (1946--1950) 教書臺灣 日日江樓坐翠微 上學記•?。焊锎髮W習零敲碎打后記:把名字寫在水上 文靖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921—1939) 我的祖上沒有名人 我的祖上沒有名人。太平天國打仗的時候曾祖父逃難從長江的對岸跑過來,因為我的老家岳陽在洞庭湖口的東邊,所以說他是河西來的,從湖北尺八口到岳陽,然后就在岳陽定居。他是勞動人民,燒炭的,不識字,我也沒見過他,只是回老家聽老人們說,他很勤儉而且勤奮,所以晚年生活改善了一些。他一輩子的遺憾就是不識字,所以他要他的孩子念書,后來我的祖父在清末的時候考上了一個秀才。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校,我的祖父在我們家鄉(xiāng)辦了第一個小學,按解放后的階級分析來說,應(yīng)該是從封建知識分子轉(zhuǎn)化成為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了,其實這個說法也有點過分,那個小學什么都沒有,就是一間普通的房子改一下,收幾十個學生。后來祖父要我的父親到省城里學習。那時候已廢科舉改立新式學校了,每個省差不多都有一個高等師范或者高等工業(yè)學堂,比如現(xiàn)在的武漢大學就是原來的武昌高等師范,現(xiàn)在的南京大學就是從前的中央大學,再早就是三江師范學堂,湖南也有一個高等學校,叫湖南高等實業(yè)學堂,是現(xiàn)在湖南大學的前身,我父親上的就是那個學校,學采礦?! 「赣H畢業(yè)那年正值辛亥革命,孫中山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他們幾個剛畢業(yè)的同學商量,要為民國的新政府服務(wù),就直接跑到南京找政府。雖然沒有任何關(guān)系,政府卻把他們幾個都留下來工作,這好像挺奇怪的,現(xiàn)在不能想象了。很快,孫中山的臨時政府和北京袁世凱政府合并(不是一個政府推翻一個政府,而是合并),把政府搬到北京來,我父親跟著到了北京,就在北京政府工作。所以從民國初年起,我家就在北京落戶了。后來到北伐的時候,1928年,國民黨打過來,把北洋政府打敗了,但也不是推翻(解放是推翻蔣介石的南京政府,但那個時候不算推翻北洋政府,而是打倒北洋軍閥的政權(quán)),而是合并,又把北京政府合并到南京,依然是中華民國政府。那時候我還在上小學,北京一下子空了很多,很多人都跟著走了,我父親那幾個同學也跟著去了,但我父親沒有去?! ∥业母赣H不是國民黨黨員,至少我不知道他是。父親一生討厭政治,認為政治是黑暗的、骯臟的,小時候我經(jīng)常聽他這么說,所以我想他不是黨員。后來他搞采礦,算是一個工程技術(shù)人員,中央政府搬到南京去,他覺得自己是搞技術(shù)的,憑本事吃飯,老跟著政治轉(zhuǎn)沒意思,所以就沒有去。那時候像他這樣的學生,畢業(yè)一出來叫“技士”,就是技術(shù)員,熬多少年有了成績,升為“技正”,才成為正式的工程師,這是兩個不同的級別。我父親一直在北方的煤礦里工作,在龍煙鐵礦,在宣化、石景山,在六河溝的煤礦、河南焦作的煤礦,還有開灤煤礦,他都工作過。 我是1921年生于北京,一直到1937年日本人從盧溝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我們才回老家。不久,大部分沿海地區(qū)都被日本人占領(lǐng)了,包括南京、上海這些城市,很多人——至少是大部分的知識分子都跑到后方去了。我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都是在北京上的,直到高中一年級才回老家。 三民主義的少年兵 我上小學的時候先后經(jīng)歷了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兩個時期。印象仍然很深的是,這前后兩個政府的統(tǒng)治有很大的不同,至少在我的感受上是這樣。不過這一點,好像寫當代歷史的人都沒有足夠地強調(diào)?! ∶駠跄?,中國實行西方的制度,也開國會,也有多黨競爭,比如梁啟超是進步黨,孫中山是國民黨,小黨派也很多,但黨是沒有自己軍隊的,要憑選票選到議會里,誰的票多誰上去組閣。孫中山有個非常著名的助手叫宋教仁(當時“民國偉人”號稱“孫、黃[興]、宋”),滿腦子是按西方的體制搞議會政治、搞選舉,根據(jù)選舉組閣。不過那個東西并沒有效率,而且結(jié)黨營私,表面上看黨派林立,政權(quán)像走馬燈一樣,今天換這個明天換那個,其實都是一些政客在操縱,并沒有搞好。袁世凱當然也看不順眼,就把宋教仁刺死了?! ∷裕瑢O中山改組以前的國民黨是按照西方的體制組建起來的,用我們的術(shù)語來說,是個資產(chǎn)階級政黨,始終不成氣候。毛澤東總結(jié)說,在中國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那些北洋軍閥有軍隊,打到哪里統(tǒng)治就到哪里,孫中山后來為什么要把大總統(tǒng)讓給袁世凱?因為孫中山?jīng)]有自己的軍隊。沒有軍隊就沒有地盤,就沒有自己的勢力范圍,所以“號令不出國門”。而袁世凱有自己的武裝,實力擺在那里,也不會聽他的。所以孫中山只要袁世凱承認民國,就把總統(tǒng)讓給他。 1923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以俄為師”,學習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的經(jīng)驗,模仿蘇聯(lián)的體制,而且是全方位地模仿。他們之間互稱“同志”,那也是學蘇聯(lián)的,而西方的政黨內(nèi)部并不是“革命同志”的關(guān)系。蘇聯(lián)是一黨專政的革命的黨,黨是領(lǐng)導(dǎo)一切的,包括軍隊,所以孫中山也要建立自己的軍隊,組建黃埔軍校,要靠自己的武裝把那些軍閥都打倒。當然,后來他死了,北伐沒有成功,到蔣介石接手以后,北伐才算是成功。在軍隊制度上國民黨也學蘇聯(lián),軍隊里面有政治委員,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黨部,執(zhí)行“以黨治國”的路線。所以日本媒體稱國民黨軍隊為“黨軍”,黨本身有自己的軍隊,這跟西方體制完全不同?! ≡俦热缛裰髁x,三民主義包括“民族”、“民權(quán)”、“民生”:民族主義就是說中國是受欺負的,中國要翻身獨立;民權(quán)主義是指中國過去沒有民主,以后實行民主制度,人民有權(quán),這叫“民權(quán)”;最后歸結(jié)到“民生”,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所以孫中山自己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chǎn)主義。”“民生主義”最開始的兩大內(nèi)容就是要節(jié)制資本、平均地權(quán),平均地權(quán)當然也要土改,節(jié)制資本就是不許個人的資本無限擴大,所有重要的經(jīng)濟方面的事業(yè)都歸國營,鐵路、銀行、大型廠礦都歸國家所有。這是孫中山的改良主義,不過后來并沒有真正實行,蔣介石走了官僚資本的路。蔣介石時期確實大的事業(yè)或者企業(yè)大都是國營,大的銀行,像中央銀行、交通銀行都是國營,也有私人銀行,但都是小銀行。問題是,所謂的國營實際上乃是“政府營”,所謂的“政府營”就是政府里的幾個寡頭營,其實就是官商,和國家、人民沒有關(guān)系?! 「慕M后的國民黨,在體制上學蘇聯(lián),即孫中山所說的“以俄為師”。國民黨實行“以黨治國”,其實質(zhì)也就是“黨領(lǐng)導(dǎo)一切”,即一黨專政,以黨來治理國家。簡單解釋就是“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lǐng)袖”。黨是唯一的,“黨外無黨,黨內(nèi)無派”,黨是絕對統(tǒng)治一切的,一切都由黨來決定,這是蘇聯(lián)的模式。西方政黨的體制是選舉制,這個下來那個上去,孫中山改組以后的國民黨不是這種制度,他的那個“總理”也不是責任內(nèi)閣制的“內(nèi)閣總理”,而是總攬一切都歸他管,所以叫“總理”(后來蔣介石則改稱“總裁”,即一切由他裁決)。孫中山有一個規(guī)定,那是連黃興都不贊成的,即入黨的時候宣誓,不但宣誓入黨,還要對孫中山個人宣誓效忠。所以“總理”或“總裁”,也就是個人獨裁?! ∫郧叭藗兂S幸环N錯覺,以為國民黨是跟著西方走的,其實國民黨的體制是學蘇聯(lián)的專政模式,與西方的民主模式完全不一樣。西方政黨不是革命的黨,沒有說某個政黨有自己軍隊的,只能通過和平手段,通過競選取得政權(quán),西方的領(lǐng)袖更不可能要求黨員對他個人宣誓效忠。然而國民黨自我認同是個“革命的”黨,蔣介石講話時張口閉口總是“我們革命軍人”如何如何,黨擁有自己的武裝、自己的軍隊,要用武力奪取政權(quán),另行一套體制,所以它必然是個專政的黨,必然有一套與之相配套的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領(lǐng)袖尊嚴神圣不容冒犯?! O中山改組國民黨的這套“以俄為師”的思路和當時的國際大氣候很有關(guān)系。當時的英、美等老牌西方民主國家正值經(jīng)濟大恐慌,都顯得很沒落,而蘇聯(lián)的斯大林則氣勢逼人,有一股方興未艾的氣象。所以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初期,專制獨裁乃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甚至張學良下野到歐洲游歷一番后,也相信了法西斯主義,認為只有法西斯主義才能救中國。在這種世界歷史的背景之下,國民黨沒有跟隨英美民主而效仿蘇聯(lián)的專政體制,便不足為奇了。 我做小學生時,北伐以后就有了政治學習,“黨義”和革命史是學校里的公共課,要背三民主義?!盀槭裁凑f三民主義是救國主義?”一共三條,答:一、民族主義爭取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平等,所以它是救國主義;二、民權(quán)主義是它爭取什么什么,所以它是救國主義;三、民生主義是什么什么。而且每個星期一的早晨都有一節(jié)課做紀念周,紀念孫中山的,叫作“總理紀念周”,校長或其他老師帶著我們背《總理遺囑》,那是國民黨的《圣經(jīng)》,就像我們文革的時候天天讀《毛主席語錄》、背“老三篇”或《再版前言》一樣。每個教室里都掛孫中山的像,上邊橫批“天下為公”,那是孫中山題的,他喜歡那幾個字,還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副對聯(lián),下面是《總理遺囑》。其實,一種意識形態(tài)究竟能否成功,并不在于它口頭上所強調(diào)的,如果不能在實踐中經(jīng)受考驗,無論理論多么冠冕堂皇,都沒有意義。我記得有個教國文的老師是國民黨黨員,一次在課堂上說:“總理遺像上的這副對聯(lián)(‘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有人說要改一下,改成‘宋氏尚有一齡,同志仍須努力’?!彼戊\齡是孔祥熙夫人,宋慶齡是孫中山夫人,宋美齡是蔣介石夫人,傳說還有一個叫宋妙齡的,可見當時國民黨的黨性程度之低。 國民黨有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開口三民主義、閉口三民主義,但在這之前完全不是這樣,北洋軍閥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這是和國民黨時期最大的一點不同。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各系的軍閥紛紛爭著占領(lǐng)北京,今天這個軍隊來,明天那個軍隊來,也不知道他是哪一系的,什么奉系的、直系的、皖系的,我都不了解。過軍隊的時候,他們也是排隊唱著軍歌。唱些什么呢?說起來非??尚?,他們唱:“三國戰(zhàn)將勇,首推趙子龍,長坂坡前逞英雄。”三國里的戰(zhàn)將誰最勇敢呢,首先就是趙云趙子龍,他在長坂坡單騎救主,七進七出,一個人就把阿斗救了出來,成了英雄。他們把這個故事作為軍歌,非?;尚Γ砻鞅毖筌婇y沒有抓住意識形態(tài)這一環(huán),如果有的話,那就是《三國演義》了。再比如國,歌,中國古代有個《卿云歌》,“青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fù)旦兮”,蕭友梅為它譜了曲子,這就是北洋時期的國歌。20年代末,國民黨北伐,國旗和國歌都改了,五色旗變成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歌里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這是我們小時候唱的第二首國歌?! ×硗庖患乱部梢哉f明北洋時期和國民黨時期有多么大的不同。北洋時期,比如蔡元培做北大校長的時候,提出“兼容并包”,請的那些教師里面有?;庶h辜鴻銘,有黃季剛(黃侃),有叛徒劉申叔(劉師培),也是位國學大師,早年曾參加革命,后來又背叛了,但蔡元培也要。還有后來的布爾什維克李大釗,自由主義胡適,陳獨秀(現(xiàn)在應(yīng)該算他是激進的民主主義了),他也要。還有魯迅、周作人、梁漱溟,他都要。其實假如北洋政府真正嚴格起來的話,完全可以把北大給封了,把蔡元培抓起來,可是蔡元培在北大卻演出了一場自由開放,這在后來國民黨時期就不可能了。陳獨秀后來被國民黨關(guān)起來(雖然共產(chǎn)黨說他是托派,可是國民黨還是認為他是共產(chǎn)黨,把他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一直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全民抗戰(zhàn),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才把陳獨秀放出來。釋放以后,陳獨秀依然非常窮困,國民黨沒有給他任何生活保證,四川有個人把他請到家里養(yǎng)著。后來周恩來受黨的委托,邀他回延安,他也不去,說是“士可殺,不可辱”。陳獨秀本來是北京大學教授,既然把他放了出來,完全可以把他送回北大,那么重量級的人物,無論教不教課、干不干事,完全可以給他一個名義,把他養(yǎng)起來,也等于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但國民黨并沒有這么干。 我并不想抬高北洋軍閥。北洋時期的那些軍閥根本沒有任何長治久安的打算,他們關(guān)心的只是爭地盤、刮地皮,整天你打我,我打你,有的純粹就是土匪,例如“三不知”的張宗昌,不知自己有多少兵,不知自己有多少錢,不知自己有多少小老婆,像這樣的人根本無暇顧及其他,看不慣了可以抓人,但并沒有、也拿不出任何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這也恰好給五四運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如果是在嚴格的思想專制之下,類似五四運動的思想啟蒙是不大可能出現(xiàn)的。所以我們那一輩的年輕人,或者比我年紀大一些的年輕人,實際上受的都是五四運動的影響?!翱茖W,民主”,“自由,平等,博愛”,還是蔡元培帶回來的法國革命的口號,我們小時候都已滾瓜爛熟。記得我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舉辦成績展覽,其中有一副對聯(lián)是高年級的同學寫的,上面寫著:“仁義禮智信,德謨克拉西”。“德謨克拉西”是什么?我不懂,就回家問,姐姐還笑著說:“這個你不懂?!逼鋵嵕褪怯⑽睦锏腄emocracy(民主),這副對聯(lián)的意思是說: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仁義禮智信”,西方的精神傳統(tǒng)是“德謨克拉西”?! ”容^一下童子軍的軍歌,也非常有意思。童子軍是19世紀英國人貝登堡辦的,我小的時候每個學校都有了童子軍,也有軍服,實際上就是體育課,除此之外還講一些知識,比如救生的知識、野營的知識。北洋時期童子軍軍歌是唱“二十世紀天演界”、“不競爭,安能存”,那還是清末嚴復(fù)翻譯《天演論》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當然這種理論也并不代表北洋政府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北洋政府官方?jīng)]有意識形態(tài),也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所以我們的教育實際上是所謂資產(chǎn)階級的舊民主主義教育,從童子軍軍歌就能表現(xiàn)出來。歌詞里有一句:“哥哥華盛頓,弟弟拿破侖?!焙髞砦覀兝蠋熯€說:“哥哥華盛頓沒有問題,弟弟拿破侖恐怕有點問題。”拿破侖搞侵略戰(zhàn)爭,不過我們那時候還是把他的早期看做法國革命的代表,所以就這么唱下來。北伐以后,童子軍軍歌就改了,當時是言必稱三民主義,所以歌詞改為“我們是三民主義的少年兵”,凸顯意識形態(tài)。不過那時候我已經(jīng)小學四年級,不再是童子軍了,所以我的弟弟會唱,我就不會唱了。
編輯推薦
本書是何兆武教授的這部口述濃縮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渡蠈W記(修訂版)》敘述的盡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間他學生時期的陳年往事,卻蘊含著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對整個20世紀歷史的反思,對我們重新認識過往、觀察現(xiàn)在以及展望未來都有著重要的啟迪,這大概是《上學記(修訂版)》能夠激起讀者廣泛共鳴的原因?!渡蠈W記(修訂版)》同時又是很個性化的,何先生不憚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忌諱議論先賢的道德文章,既樹立了理性的尊嚴,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無遺。在目前這個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對知識與真理的熱誠仿佛一股清泉,可以沖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靈,使其復(fù)現(xiàn)潤澤。這也是老一代知識分子風范的存照。任何津津樂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讀,都大大偏離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厭倦標簽化歷史著作的讀者,可以從《上學記(修訂版)》中獲得豐富、鮮活的歷史體驗,特別是今天“上學者”和“治學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學應(yīng)該如何上、如何治?! ∥蚁胄腋5臈l件有兩個 一是個人前途的光明、美好,可是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朧,并不一定是個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會整體在腐敗下去.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這兩個條件在我上學的時候恰好同時都有?! ‘敃r正是戰(zhàn)爭年代,但正因為打仗,所以好像直覺地、模糊地,又非??隙ǖ卣J為,戰(zhàn)爭一定會勝利,勝利以后一定會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過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