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奧]斯蒂芬·茨威格  頁數(shù):174  譯者:舒昌善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法國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2),年輕時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浸染,38歲時回到蒙田城堡,在讀書、思考和寫作中度過了十年隱居生活,對那個片褊狹、非理性和充滿暴力的時代中的人性進行了冷靜地審視和思考,寫出四百多年來流傳不衰的《隨筆集》,并因此被譽為歐洲近代散文之父。本書通過對蒙田人生中的幾個不同階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隱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畫了蒙田這位”達觀寧靜和隱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導師”、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竭力爭取內(nèi)心自由的先驅戰(zhàn)士”的形象。     本書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后一部傳記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仍在從事的寫作之一。茨威格在寫作本書時所面對的戰(zhàn)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tài),仿佛就是蒙田一生所處時代的寫照;而蒙田執(zhí)著的自由意識、他始終保持的公正和明智,更使茨威格將其看成自己的精神楷模,因而他為這本書最初寫下的標題是《感謝蒙田》。

作者簡介

舒昌善,浙江上虞人,德國哲學博士。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重溫蒙田第二章  從平民到貴族第三章  (在原來的打字稿中缺第三章)第四章  蒙田成為蒙田第五章  寫作十年第六章  尋找自我第七章  保衛(wèi)碉堡第八章  旅行第九章  最后歲月德語原版書編者后記蒙田生平年表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六章 尋找自我蒙田不勝其煩地抱怨自己記性差。他覺得,記性差同時就會有某種記憶緩慢:這是他天生的真正缺陷。而他的理解力,即他的洞察力卻非同一般。他以銳利的目光很快就會明白自己看到的、觀察到的、認識到的和領會到的一切??墒牵缢辉儇焸渥约旱哪菢樱菏潞笏謶械冒堰@些認知系統(tǒng)地加以整理,合乎情理地加以擴展。這些認知剛一被把握住,就又消失了;任何想法又都記不起來。他忘記了自己讀過的書,記不得讀書的日期,回想不起讀書時的主要生活情形。一切就像一條河似的流過他的身旁,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沒有留下一種確定的信念,沒有留下一種堅定的觀點,沒有留下任何一成不變的東西。其實,蒙田如此抱怨自己身上的這個弱點,正是他的優(yōu)點。他的“不在任何事情上羈絆”這一點,就會迫使他一直往前走。對他來說,沒有什么事情是了結的。他不死抱住自己的經(jīng)驗。他也沒有可吃的老本,而必須持續(xù)不斷地去獲取精神財富。所以,他的一生也就成了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他說,“我們都是接連不斷地重新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彼J為的真理到了下一年,甚至常常在下一個月就已經(jīng)不再是真理了。他必須重新尋找。許多矛盾現(xiàn)象就此產(chǎn)生。他似乎時而是一個伊壁鳩魯派,時而是一個斯多葛派,時而是一個懷疑論者。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始終是一個不同的人,又始終是同一個人。蒙田的樂趣就在于這樣一種尋找,而不在于找到。他不屬于那些尋找“智慧石”的哲人之列:那些哲人要尋找一種符合自己宗旨的濟世恒言。蒙田不要教條,不要學說,而且始終害怕固執(zhí)的斷言,他說,“不要大膽地斷言什么,不要輕率地否定什么?!彼怀粋€目標走去。對他的“飄忽不定的思想”來說,每一條路都有道理。如果按照他最最喜愛的蘇格拉底的意思,他絲毫不比一個哲學家遜色,因為他什么也沒有留下:沒有留下教條、沒有留下學說、沒有留下法則、沒有留下體系。留下的無非是一個人物。一個在內(nèi)心向方方面面尋找自我的人。我們也許最應該感謝蒙田身上那種鍥而不舍的尋找的動力:感謝他的濃厚好奇心,感謝他的不好的記性。他之所以成為作家,我們也要歸功于這些。蒙田知道,他會忘記在一本書中讀到過的想法,甚至會忘記一本書在他內(nèi)心引發(fā)的想法。為了不忘記這些想法:他的“浮想”、他的“遐想”這些浮想與遐想猶如洶涌而至的潮水,一浪蓋過一浪,通常也就此被淹沒了,他只有一個辦法:把這些想法記錄在一本書的邊上,記錄在一本書的最后一張紙上。后來,他漸漸地把偶然心得的想法記在單張的紙條上;他把這些紙條稱為“沒有拼合的馬賽克”。那是一些筆記,最初是一些備忘的摘記,沒有更多的內(nèi)容;到后來,他才漸漸地試著在這些筆記之間找出某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他試著寫的時候,懷有一種預感:不會產(chǎn)生真正的結果;他的大多數(shù)試筆都是一氣呵成,因而文句自然率真。但他始終確信,這些試筆不是他真正要做的事情。

后記

法國十六世紀杰出的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在文學界被譽為歐洲“近代散文之父”,是蒙田《隨筆集》開創(chuàng)了“隨筆”這一文學體裁在歐洲的新紀元。遐邇聞名的英國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隨筆集》和法國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的《思想錄》均在蒙田《隨筆集》之后。然而,蒙田之所以飲譽世界并盛名不衰,是因為蒙田《隨筆集》具有普世價值。蒙田《隨筆集》既不是傳記也不是歷史著作,而是探討人性的普遍問題,因此在各個不同的時代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誠如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博克(Peter Burke)在他的《蒙田》一書中所說:“在某種意義上說,蒙田和莎士比亞一樣,是我們的同時代人。十六世紀的作家,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容易被現(xiàn)代人所接受,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樣直接與我們對話。

編輯推薦

《蒙田》通過對蒙田人生中的幾個不同階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隱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畫了蒙田這位“達觀寧靜和隱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導師”、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竭力爭取內(nèi)心自由的先驅戰(zhàn)士”的形象。法國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2),年輕時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浸染,38歲時回到蒙田城堡,在讀書、思考和寫作中度過了十年隱居生活,對那個片褊狹、非理性和充滿暴力的時代中的人性進行了冷靜地審視和思考,寫出四百多年來流傳不衰的《隨筆集》,并因此被譽為歐洲近代散文之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蒙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5條)

 
 

  •   茨威格在他結束自己生命前所寫下的最后一部傳記,選擇了閑逸的法國貴族蒙田,而他之所以選擇這位法國作家,或許在于蒙田”為了自我保持理性,在一個非人性的時代里保持人性,在烏合之眾的瘋狂中保持自由。他任人嘲諷,說他冷漠、狐疑和膽怯。他讓別人感到驚訝——他并不追逐官職和顯貴??v然是認識他的最親近的人也沒有想到,他是以何等的堅毅、頑強、機智和巧妙在社會的陰影中從事他給自己提出的這項任務:他要度過他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僅僅度過一生?!盎蛟S,這不僅是蒙田的理想,也同樣是茨威格的向往。在20世紀初的大戰(zhàn)陰影與顛沛流離中,如何保持理性、維持內(nèi)心的自由,茨威格一直在思考。而這部小書,與其說是描繪蒙田,不如說是作者的自白。
  •   本是沖著茨老先生的大名來讀這篇文章的,開卷有益阿,確實,剛一看簡介就迫不及待的一定要讀下去,從茨威格最初對蒙田關于時代背景的描述,似乎是躲避不人性的世界才無奈尋找心靈的自由,從中感到一絲心酸,似乎要流淚了。而漸漸讀下去,從幼年到三十八歲的隱居,其中包換了關于教育,成長,自我尋求,如何讀書,且不是躲避,而全然是主動的尋覓,偶的興奮之情無法言表了。忙忙碌碌的生活中的人們,雖不能與史上的大人物蒙田作比,可是家也好,單位也罷,甚至兩人的世界,無不需要尋求那種自由的心靈,不被牽絆的內(nèi)心世界。本書才讀到65頁,但是我太想表達一下閱讀的喜悅,所以,請原諒我這個讀者的不負責任。希望我獲得的更多,繼續(xù)讀下去了。
  •   這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部傳記。傳主是法國思想家和散文家蒙田。蒙田可以說是一位關懷著人世間的陶淵明,在精神氣質(zhì)上有別于道家,可以說是人文主義道家。本書譯筆流暢。
  •   茨威格書中說,年輕時看蒙田的隨筆集,不知真味,現(xiàn)寫蒙田傳記,更理解了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真言!
  •   蒙田自由的心靈,茨威格的文筆,成就了這樣一本薄薄的耐人尋味的佳作。
  •   蒙田經(jīng)茨威格的筆下更加可愛
  •   沒有寫蒙田干了多么大的事,只是大致描寫了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人的一生都是要經(jīng)歷錯折的,他本以為三十歲人就開始老了,所以他就什么也不做了把自己關起來看書,結果過了十年他發(fā)現(xiàn)他的思維比前更好了,他又開始活躍起來了??磥砣耸遣粫系模?/li>
  •   可惜是未竟作,但寫出了蒙田一生的一部分??!支持譯者舒昌善先生?。∠Mg出更多的文學作品
  •   譯者的語言充滿情誼,而蒙田本人是個矛盾體,我們看到他的優(yōu)點是哲人和“墮落”的思想,平凡人的肉體……
  •   看來需要再讀一讀蒙田的《隨筆集》
  •   有些時候,苦難給人們的是財富??捎袝r,他給人們的僅僅是痛苦。所以沒有經(jīng)歷過痛苦的人,不要賭蒙田。因為你沒有共鳴。
  •   《蒙田》對于了解蒙田其人很有幫助,該書的語言流暢,警策。值得反復讀。
  •   推薦給喜歡蒙田的同好
  •   茨威格的人物傳記都很好看,另推薦《一個政治人物的一生》
  •   新版的茨威格,傳記寫作的大師!新版翻譯很好。
  •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茨威格
  •   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事,是一個人明白自己是怎樣一個人。一切藝術中的最高藝術乃是保持自我
  •   很喜歡茨威格的這本書
  •   茨威格的這本書文筆一般的
  •   茨威格寫得好,譯者翻譯得好,受益匪淺
  •   沖著茨威格的名字來的,但是還沒讀啊。
  •   因為喜歡茨威格,才買的。
  •   好書 正版 茨威格的書 棒?。。?/li>
  •   沖著本書的作者來的,他寫的人物傳記都會傳神,語言運用到位,對喜愛寫作的人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   人是一根能夠思考的葦草
  •   思考人生??梢赃@么是說吧。
  •   床頭讀物,思考人生
  •   作者內(nèi)心的沉重都反射到了傳記上,但是思想的深邃是不言而喻的。
  •   以前從沒聽說過的人物,想仔細看下他的人生軌跡
  •   推薦大家讀一讀,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很大的享受。
  •   看完很輕松啊 ,內(nèi)心愉悅
  •   又一部力作
  •   經(jīng)典作品,值得品讀
  •   薄薄的一本,大半天就看完了,很享受呢,喜歡優(yōu)秀的作品
  •   他的書還用說嗎?好看是必須的。
  •   不可缺少的了解角度。
  •   帶在身邊,經(jīng)常翻翻,不錯的感覺!
  •   還要慢慢體會。
  •   好,除了封面設計。
  •   給同事買的,他說不錯!
  •   靈魂共鳴
  •   不錯,解讀名人
  •   符合茨威格一貫的人道主義立場和深入挖掘人物心理的特點,加上傳主是偉大的人文主義者蒙田.值得一讀
  •   看完傳記,就很想看蒙田隨筆
  •   蒙田的傳記
  •   因為看了這本書,才想到要定蒙田的文集。個人覺得不錯
  •   速度,質(zhì)量,方便,快捷····
    美好生活,隨心所欲。
  •   這是作者的最后一本書,內(nèi)容不多,我尤其喜歡此書的開頭。
  •   名家寫名家
  •   可惜沒寫完
  •   一本好書,值得讀。
  •   正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作者身處的那個動蕩的年代,戰(zhàn)火不斷,意識形態(tài)撕裂人性,類似的環(huán)境凸顯蒙田的“可貴”。但也正是因為現(xiàn)在時過境遷,作者的評述似乎有些過。對于蒙田內(nèi)心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作者并未關注,這個比較遺憾。我認為蒙田不同人生階段所從事的活動與其心理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值得好好研究。文章短小精悍,花費不多時間,就能了解蒙田的大致情況,算是這本書的亮點之一吧。
  •   書印刷很好,孩子喜歡看。
  •   翻譯的很好,不錯的選擇
  •   有一點點皺了不過總體可以啦~
  •   這個可以有。這個真可以有。
  •   有人說,茨威格是最了解蒙田的人了,你說呢?也許,蒙田倒不會這么認為。
  •   這本書茨威格先議后敘,個人覺得后敘的部分沒有什么新料,但前面議論的部分很精彩。看得出來茨威格以自己的境況自喻,托蒙田追求自由、保持真我的精神以自勉,讀來心有戚戚然焉。無疑作者視蒙田為精神上的知音,但為啥他沒能做到不介入時代而選擇了自殺呢?
  •   太喜歡蒙田了?。。。。€行吧
  •   整體還不錯,只是感覺有點美化蒙田的意思……
  •   買了茨威格的書 一套,很喜歡他的表達方式
  •   書店翻翻這本書。 非常喜歡。尤其是蒙田尋找自己那部分,我認為值得我們年輕人借鑒。
  •   感受一下法國人教育孩子的用心及奇妙的浪漫,以及匪夷所思的隨想集的誕生歷程。
  •   看了以后也沒什么感覺,可能不喜歡蒙田這種類型的!
  •   由茨威格來剖析蒙田是不二的人選
  •   三聯(lián)書店,夢田
  •   茨威格寫的蒙田
  •   茨威格寫的人物傳記很多!
  •   書比較薄!
  •   茨威格的蒙田
  •   寫蒙田的書
  •   蠻好的。蠻好的。
  •   蒙田蒙田
  •     “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蒙田自由的和不受益惑的思考,對像我們這樣一代被命運拋到如此動蕩不安的世界中的人來說,最有裨益。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靈中不得不經(jīng)歷這樣一個時代的人——這個時代用戰(zhàn)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tài)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并又威脅著在他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個人的自由——只有他才會知道,在那些烏合之眾瘋狂的時代里要始終忠于最內(nèi)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氣、誠實和堅毅?!?br />   
      1941年8月,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黑暗最為拉鋸膠著、籠罩東西半球的時候,依據(jù)巴西,對人類的理性、命運心灰意冷的茨威格在一間地下室里重新發(fā)現(xiàn)了蒙田。在年輕的時候,蒙田曾經(jīng)進入過他的視野。但那個時候,整個歐洲都洋溢著一股令人陶醉的樂觀主義氣息,戰(zhàn)爭陰影雖然在頭頂慢慢積聚,但是人們?nèi)紲喨徊挥X。蒙田畢生孜孜以求的“個人自由”對茨威格這代人來說如面包牛奶一般天經(jīng)地義,他怎么會對一個搖撼早已粉碎的“枷鎖”的老頭子感興趣呢?
      
      但是,在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裹挾,顛沛流離、四處逃亡之后,茨威格才感受到在這個各種力量相互撕扯、專制暴力無孔不入的世界上,抵御混亂的大墻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在這個時候,他才發(fā)現(xiàn)400年前灰撲撲的蒙田是多么難能可貴。
      
      蒙田出生于貴族之家,繼承了富甲全鎮(zhèn)的城堡和田地,但是他的志向卻不在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而是持之以恒地認識自我、描述自我。為了將外界的喧囂聲浪、雞零狗碎阻擋在門外,他為自己修建了一座“精神堡壘”,囿于四周貼滿各種先哲格言的環(huán)境,只于古希臘、羅馬的哲人作家呼朋引伴。他孜孜不倦地捕捉不斷在變幻的自我,就像莫奈捕捉不同光線下的干草堆。他拋去贅累,歸于本真,坦誠無欺地記錄自己的相貌、情緒、吉光片羽的隨想,不厭其煩,只為認識自己。他也不像那些盯著自己肚臍眼的作家一樣固步自封,相反,他眼界開闊、接通古今。他的屋子里裝滿了古今圣賢的著作,他大段、大段引用先賢的語句。他之所以拿著放大鏡對準自己,只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己有別于“人類共性”之外的個性,在書頁之中呈現(xiàn)出來的先人形象只是他映照自我的一面面銅鏡。通過不厭其煩地自我描述,他為人們呈現(xiàn)出來了一個“人”的形象,他對自身挖掘的深度也是對“人性”認識的深度——我們在他的明澈、深邃的三卷隨筆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消極抵抗著世界安放在他身上的義務,他維持著一份毫無感情可言的婚姻,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個孩子夭折,他一聽到錙銖必較的算盤噼啪就想逃到樓上去。39歲之前他安然無恙地做到了。但隨著名聲的日漸鵲起,隨著法國教派沖突的暴雨將至,在堡壘之中的蒙田越來越難以自逐于世界之外。波爾多的市民們一致推選他為市長,國王則把人民的愿望變成了不得違抗的“赴職令”,他只好在就職典禮上告誡市民們,不要對自己抱太大的期望。他不在市政府辦公而堅持回到自己的城堡,而在瘟疫席卷全城的時候,“貪生怕死”他沒有留守下來和市民同生共死,而是獨自攜家?guī)Э谔优芰恕緛砭蜎]打算為了任何使命犧牲自己。胡哥諾和天主教派的沖突中,中庸平和、德高望重的他又一次扭捏著被推上風口浪尖,成為調(diào)解人,國王和王子都親自到他的城堡來征詢意見。而在王子順利登基掌權之后,他本來可以利用王子的信任一躍而成為政壇高官,他卻選擇的掛靴而去、乞歸城堡。
      
      作為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個人主義者,他不像僧侶教徒那樣克己復禮、禁欲修行,而是倡導積極享樂。他對于書籍、知識也是一種隨性而為的態(tài)度,并不把讀書當成一種義務。他逃避外界加諸于身的一切枷鎖,逃避不了的就消極對待,固守內(nèi)心的城池。由于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自我”之上,所以他甚至可以稱得上冷血薄情,他在文章中甚至從來沒有提到過母親和妻子。但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當繆斯女神漸漸遠去時,愛神丘比特降臨了。他收養(yǎng)了一位和女兒年紀相當?shù)目駸帷胺劢z”做“義女”,一段曖昧不清的關系一直持續(xù)到生命盡頭。
      
  •      正如標題,雖然蒙田這個名字一直如雷貫耳,但從來都沒有認真細致的了解他,了解他的這部作品,從圖書館突然發(fā)現(xiàn)這本書,就毫不猶豫的借了回來,書很薄,但是拿在手里看很舒服,一直很信賴三聯(lián)出版的書,很精致,注釋也非常仔細。我喜歡的書類中其中一種就是傳記類的書,我覺得要是先通過傳記了解一個作家后再去看他的作品會有幫助,因為不管他寫的是虛構類還是非虛構類,都是自身性格和精神世界的展示,因此,也就是在這本書才剛剛讀過一半時,就上網(wǎng)買了蒙田的隨筆。
       之前沒有讀過茨威格的傳記,也不知他的傳記風格,但看完這本后覺得他的傳記或許是投入自己的感情或評價多了些,不過無妨,對于喜歡 蒙田的人,對他的觀點大多是認同的,況且普通讀者又不是要專門研究蒙田,也就沒什么關系了。不過他的傳記的優(yōu)點是非常有邏輯性,文筆也是不錯的。關于這本書的翻譯,讀來并不是很流暢,長句太多,完全不符合中文短句多的習慣,但是譯者是盡最大力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其實本來這本書很薄,要不是翻譯有點佶屈聱牙,應該讀起來會更流暢、讓人更容易理解。
       通讀全書,相信所有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蒙田對自由、對自我的追求與堅守。為了對自我的探尋,他毅然離開官場,開始了自己十年的塔樓生活,拒絕外界的一切煩擾,孜孜不倦地研究學習,我很羨慕他這種生活,畢竟普通人是不可能達到這一切的,就算有這種精神境界,但卻沒有足夠的經(jīng)濟基礎,書中也透露出蒙田雖然有時會被自己的財產(chǎn)所累,但他也毫不避諱地表達他對財產(chǎn)的享受。當然,并不是葛朗臺那種病態(tài)的享受。結束了十年的學究生活,蒙田毅然覺醒,覺得自己尋找自我的方法錯了,隔絕外界并不是正確的方法,要去同外界接觸,尋找新的角度。由此,又開始了他十七個月零八天的毫無目的地的旅行。雖然后來因為外界的強大壓力不得不開始了幾年官場生活,但是他知道自己該過什么樣的生活,毅然拒絕一切邀請,回到自己的書齋,繼續(xù)他的尋找自我的旅程。
       之所以突然想看蒙田的書,是因為自己也有跟大師一樣的人生追求,沒有其那么高的境界,但就是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縱然身體被現(xiàn)實社會所牽絆,但精神世界一定要自由,一定要保持住自我,當然首先要發(fā)現(xiàn)自我,其實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并沒有想象中的多,我們需要閱讀思想家的著作去發(fā)掘自己的內(nèi)心,有一些潛在的東西或許也會在他們的激發(fā)下猛醒過來,我相信這就是讀書的最大的益處了。
      
  •     摘要:
      
      蒙田的明智告誡:行事不要雄心勃勃,不要太熱衷于卷入世界——以及他的撫慰的人的勸諭:為人要敦厚溫良和寬宏大量——對滿腔熱忱的年齡層次的人來說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在人生的寶貴價值、在使我們的生活更純潔、更美好、更富有正義并且使生活充滿意義的一切,在我們的和平、獨立、天賦的權利,被一小撮偏激分子和意識形態(tài)的狂熱犧牲掉的那樣一些歷史時代里,對一個不愿為這樣的時代而喪失自己的人性的人來說,一切一切的問題都歸結為一個唯一的問題,那就是:我怎樣保持住我自己的自由?
      盡管有這種威脅的危險,我怎樣在黨派的癲狂行為中堅定不移地保持住自己頭腦的清醒?我怎樣在這種獸性之中保持良知中的人性不致錯亂?我怎樣擺脫那些由國家或者教會、或者政治違背我的意志強加于我的種種專橫要求?從相反的角度講,我怎樣堅持在我自己的言論和行動中走得不比最內(nèi)在的自我更遠?我怎樣擺脫我自己的僅僅只能看到世界某個角落的小天地?我怎樣不去迎合那種受到控制并由外界發(fā)號施令的規(guī)范?我怎樣在面臨危險、面臨罕見的瘋狂和面臨他人的利益要被犧牲掉的時候,保持住最屬于我自己的心靈、以及保持住只屬于我自己的用心血換來的物質(zhì)?我怎樣保持住我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思想?我怎樣保持住自己的鎮(zhèn)定和自己的情感?
      
      
      他隨時準備讓別人借用他所寫的東西,卻從來不打算把自己所寫的東西獻給別人。在他生活的每一種形式中,他始終保存著自己本質(zhì)中最好的、最真實的東西。他讓別人去夸夸其談,讓別人去結成同伙,讓別人去采取極端的行為,讓別人去喋喋不休地道歉,讓別人去炫耀自己;他讓這個世界去走自己迷惘和愚蠢的路。他自己只關心一件事:為了自我保持理性,在一個非人性的時代里保持人性,在烏合之眾的瘋狂中保持自由。
      
      他要度過他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僅僅度過一生。
      
      
      你何性對待這一切如此心重呢?這一切只會觸及你的皮膚、觸及你的外在生活,卻不會觸及你的“最內(nèi)在的自我”。只要你自己不讓你自己不知所措,外界就無法從你身上得到什么,也無法使你心煩意亂?!耙粋€頭腦理智的人是什么也不會失去的。”時代發(fā)生的一切對你是無能無力的,只要你不介入。只要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時代的瘋狂也并不是真正的苦難??v使是你的經(jīng)歷中最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表面的種種屈辱、命運的種種打擊,也只有當你在這些經(jīng)歷面前變得軟弱時,你才會感覺到它們,因為除了你自己,誰會去重視這些經(jīng)歷呢?除了你自己,誰會去在乎這些經(jīng)歷的歡樂和痛苦呢?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別的東西能提升和降低你的“自我”。
      
      
      博覽群書首先是會激發(fā)我的思維能力,促使我的判斷力能用自己記憶中的人與事進行思考。
      
      蒙田的樂趣就在于這樣一種尋找,而不在于找到。
      
      
      我熱愛生命,并充分利用生命,就像上帝喜歡把生命賜予我們一樣。
      
      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事,是一個人明白自己是怎樣一個人。不是地位、血統(tǒng)的優(yōu)越,也不是天賦的優(yōu)越使人高貴;而是一個人保持他自己的個性和過他自己的生活的成功程度使人高貴,因此他認為一切藝術中最高藝術乃是保持自我。
      
      
      他是一個入世的人,一個注重現(xiàn)世生活的人。他不知道有什么限制;誰喜歡政治,他該去搞政治;誰喜歡讀書,他就該去讀書;誰喜歡打獵,他就該去打獵;誰喜歡房產(chǎn)、田地、金錢和財物,他就該為這一些去獻身。但蒙田認為最重要的是:他應該盡可能多地去得到他喜歡的東西,而不是讓自己被他所喜歡的東西奪走。
      
      
      一個為自己進行自由思考的人,他尊重世間的一切自由。
      
      
      蒙田總是一再說,我們所憂慮的事情往往不是它原來的程度,而是我們不是把它夸大了就是把它縮小了。所有的事物都沒有自己的分量,而是我們給予它們的分量。近的東西比遠的東西更使我們操心。而且,我們越是在狹小的環(huán)境之中,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越會使我們悶悶不樂。
      
      
      婚姻本身有它的有用之處,婚姻是法律上的結合,婚姻是一種體面,婚姻是一種忠誠——然而這一切都是“索然寡味和一成不變的滿足”。
      
      他不尋找名勝古跡,因為他認為凡是和他以前看到過的事物不相同的事物才值得一看。與常人相反,如果有一處地方非常著名,那么他就想,他自己是好避開那個地方,因為那個地方已經(jīng)有太多其他人去看過了,而且也被許多人描寫過了。
      
      
      如果右邊天氣陰沉多雨,我便往左邊走;如果遇上不宜騎馬的地方,我就停下……我身后是否不家什么東西可看?若有,我便返回去,因為那也是我要走的路。
      
      如果我害怕客死異鄉(xiāng),如果我考慮遠離親人死也死得不自在,我恐怕很難邁出法國國界一步,連走出我的教區(qū)都可能不無恐懼,因為我感覺死神在不停地掐我的喉嚨,刺痛我的腰。然而我生來是另一種:對我來說死亡在任何地方都是一回事。倘若我仍必須進行選擇,我相信我愿意死在馬上而不愿死在床上。
      
      
      誰真的想要看到我的靈魂深處,那么他將會發(fā)現(xiàn)我既無能力去親近某個人,也無能力去傷害某個人;我既無能力復仇,也無能力嫉妒;我既無能力激起公憤,也無能力散布流言;我既無能力煽動騷亂,也無能力不信守自己的諾言;我從未由于攫取另一個法國人的家產(chǎn)或錢財而玷污自己的手。無論是戰(zhàn)爭時期還是在和平時期,我只靠我自己的所有而生活。我從未為了自己利益而不付給別人應得的報酬……我有我自己的法律和審判我自己的法庭。
      
      
  •     讀茨威格的蒙田
      
      今天讀茨威格的蒙田,書中說
      蒙田知道他那個時代完全可能發(fā)生
      古羅馬的國王們統(tǒng)治下的
      那些暴行。
      這讓我居然有幾分竊喜。
      讓我想起十多年前
      一次夜深時讀王勃的《滕王閣序》
      突然間的感動淚流。
      今天,我意識到我有幸
      親眼看到他們所描述的暴行
      正在發(fā)生。我說:我輩之責任
      千年不易。
      
      
      柳向陽
      2013.4.13
      
  •     尼采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中提及蒙田:
      “
      我只知道一位作家,在誠實方面我認為他可以和叔本華并肩媲美,甚至略勝一籌:他就是蒙田。有這樣一個人寫過的東西,真可以增加我們在塵世生活的興趣。
      ”(周國平譯,譯林 2012,P.12)
      
      真是崇高的評價啊。
  •     買了一段時間了(今年2月13日買的),看了幾次,但或許是過于注重翻譯了吧,所以讀了幾次才讀了二三十頁。最近讀書很多時候是過于注重文字了,看來要職業(yè)病了,警惕!前幾天讀《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讀得暢快,也漸漸有了另一種想法:快讀,集中讀,爭取在短時間內(nèi)讀完,哪怕個別地方一眼掃過。于是今天終于集中了時間,讀完了這本不足十萬字的小書。結果是極其喜歡這本書。畢竟,這是一本很好的書,作者的遺言之書,一個熱愛自由而身陷絕望的人向另一個熱愛自由而思考自我的先驅的致敬之書。
      
      翻譯當然可以更精良,雖然只是小節(jié)。如第1頁:“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边@里“人們”去掉“們”或許好些。當然一般人是沒必要在意的,但同為譯者,我在意??赐旰蠓椒獾祝檬沁@一段,沒有“們”!
      第4頁:“因為我們當時根本不知道,那些枷鎖已經(jīng)被命運重新在為我們打造著呢...”這句不免拗口了。后來我略過了翻譯問題,于是進展神速。
      
      這本書是茨威格對蒙田的致敬之作,所以他的初稿題名為《感謝蒙田》。說到底,他是感慨萬千:“寫一篇關于蒙田的隨筆,對我的誘惑非常大?!保?24)他說:“蒙田成為莎士比亞的老師,成為法國兩位國王的顧問,成為法語的光榮,成為人世間一切自由思想的守護神?!保?6)他提到蒙田所捍衛(wèi)的個人自由時說:
      
      “蒙田已成為各個時代個人自由的最堅定的旗手,可是在我們當時的青年一代看來,難道這種個人自由真的還需要在1900年前后進行如此頑強的捍衛(wèi)嗎?這一切難道不早已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嗎?這一切難道不早已成為從專制和奴役中解放出來的人類通過法律和習俗得到保障的精神財富了嗎?在我們當時的青年一代看來,擁有自己生活的權利,擁有自己思想的權利,并把那些思想毫無顧忌地用口頭和書面表達出來的權利,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就像我們用嘴呼吸、我們的心臟跳動一樣不言而喻。”(3-4)
      
      這里簡單列一下時間:蒙田(1533-1592),帕斯卡爾(1623-1662),盧梭(1712-1778),茨威格(1881-1942)。從蒙田所在的十六世紀到青年茨威格所在十九世紀末,這三百年里,人類為保障自由而進行的制度設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類文明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nèi)藗兌加幸环N新世紀的自豪感。但是,從1900年到1930年,三十年間,希特勒和斯大林為代表的極權獨裁施虐人類,多少人的個人自由以至基本生存都被剝奪,多少人成為“國家的囚犯”(4),以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流毒不止,余孽未絕。
      
  •     幾年前,我在從波爾多前往佩里格的路上,意外的發(fā)現(xiàn)了蒙田古堡。不過當時由于是搭朋友的便車,未能進去,只在路口遙遙的看了幾眼。那是個中午,南法的陽光不太強烈,空氣中滿是多爾多涅河水的味道。此后我坐在車里一直想蒙田——他不曾經(jīng)歷滄桑,為何寫出那么深邃的思想?
      其實,這本書不是蒙田的傳記,茨威格的書我也不太喜歡,他寫的所謂名人傳記都是讀后感,而且是非常主觀的讀后感。他說年輕人和閱歷不夠的人,不要讀蒙田,為什么呢?理由是蒙田太崇尚自由,如果一顆年輕無羈的心靈,再被蒙田插上一雙翅膀,這個人就會飄起來,從而離開現(xiàn)實??蓡栴}是,蒙田不應該被這樣理解,他的隨筆大都是午后睡眠很短的清醒意識,說穿了,就是飽漢不知餓漢饑的人生感慨,是他在城堡里放飛思維,何談自由?
  •     這是一本干凈的小書,在這個要升高三的夏天用了三節(jié)晚自習把它看完。秉承茨威格傳記一貫的風格,清新的文字像清風吹過。自由主義者蒙田,孤獨而驕傲。這是每一個內(nèi)心豐富的人所具有的氣質(zhì)。在遙遠的地方,不知那座蒙田城堡是否還在,在每個黃昏,微弱的陽光還能照進那個封閉的天堂嗎。
      不妄想通過這本薄薄的小書讀懂蒙田,那個驕傲的自由主義者讓自己被包圍在不可接觸的瓜子殼里。每個妄圖剝開這層瓜子殼的人只會離蒙田更遠。在這不干凈的塵世,在這遙遠的時光里,小心翼翼的翻開蒙田的書,也許是走近蒙田最好的方式吧。那個將自己關在閣樓里來求得心里安寧的人,出世而不可入世。
      自由的靈魂,一定會走向遠方。
  •     托夫勒把農(nóng)業(yè)文明稱為第一次浪潮,工業(yè)文明稱為第二次浪潮,而我們正處在第二次浪潮向第三次浪潮轉型期間。不同于唐德剛的“歷史三峽論”的宏觀文明轉型,托夫勒從技術和人的個性層面定義了這一轉型。他把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法則定義為“標準化,專業(yè)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和集權化”,而那一時期的人類則被塑造成“守時,服從,死記硬背和重復勞動”。而第三次浪潮的人趨向于獨立,自主,堅持自我和多樣化的想法。當然他是處于工業(yè)文明時代的人,而我們還在痛苦的轉型期間苦苦掙扎。但是一個世紀之前的茨威格,卻向我們描述了農(nóng)業(yè)文明時期閃耀著現(xiàn)代文明的蒙田的形象,如果這一傳記足夠真實的話,我們沒有理由不懷疑,人類的歷史進程是否就這樣被毫無理由的割裂??v然一個時代的科技鴻溝無法逾越,但人性的光輝是否具有普世價值?
      如果這樣想,那么以前我們因為歷史的局限性而拒絕承認的罪惡都要重估。那些因為歷史車輪的碾壓而粉身碎骨的人們似乎也要蹦出來理論理論。當我們用今天的國家社會的概念和人文關懷去丈量前代那些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烈士,又是該怎樣一番的慘烈的景象。
      蒙田獨立,敏感,多疑,堅持自我,追求自由,懦弱而虛榮。估計每個人都會在這幾個形容詞里面挑出一兩個,惺惺相惜。蒙田生活在文藝復興的后期,那幾本《隨筆集》正是通過他敏銳的觀察和自我剖析而形成的對西方價值觀時代的闡釋。雖然沒有讀過蒙田的《隨筆集》,但我相信自己一定不會陌生,能和遙在500年前的古人對話,說明西方的價值觀已經(jīng)入宗教般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失掉繁體字和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之后,不知道中國古人會以怎樣的形式與我們擦肩而過。
      
  •     卓越上買的,沖著兩個理由。一個是蒙田,一個是作者茨威格本人。讀書、寫作、思考,三者的秩序井然,出于一切,但絕對不會是貧窮。選擇與自己背景與遭遇相近的作者寫的書,你讀懂的是你自己;選擇與自己背景與遭遇截然不同的作者寫的書,你讀懂的,會是生命。
  •     不是因為蒙田的傳記,而是因為是茨威格寫的,所以讀這本書。
      
      所以對于蒙田生平、思想、種種行為的描述,也可以不必那么深究。
      
      因為與其說是傳記,不如說是茨威格在描述一個他心目中的英雄。
      
      當然任何人都有不堪,都有缺點,都有為人詬病的地方。但是茨威格隱去了一切他不要的細枝末節(jié)。于是我們看到這樣一本書:它描述了與其說是一個思想家,不如說是一位曠古碩今、孑然獨立的隱士、智者,慧而仁善的神。
      
      但是 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任何一項解讀都是偏頗的,只要一旦開始了解他人,了解作者,就像是走進迷宮——任何一條道路似乎都能通向出口,但是最終走向的,卻是死角——take it easy,反正“作者已死”。關鍵的是,不是被解讀者在想什么,而是他讓你想起了什么。
      
      至少茨威格給我們展示了他所認為的蒙田,他借蒙田來抒懷的藍圖與念想。
      
      作為傳記,這本冊子很簡陋。但是作為作者隱喻自我通向神圣之境的文本,我不得不說,該書語言細膩優(yōu)美,層次架構清晰,可讀性強,感染力深。這就是我給它打四星的理由。
  •     除了《麥田里的守望者》,也一直在找一套翻譯排版俱佳的《蒙田隨筆全集》。
      
      目前市面上一套三本的《蒙田隨筆全集》,上海書店出版社的看上去裝幀不錯,但馬振騁的翻譯似乎不敢恭維,有人在評論里埋怨,也有人舉例子,譬如同一句話,人民文學譯成:“悲痛使他凝固”,馬版譯成:“悲痛讓他變成石頭”,由于不想重蹈《洛麗塔》覆轍,立刻收起購買欲望;江蘇譯林出版社的翻譯似乎還行,但那封面簡直讓人覺得驚悚,而且是精裝本,還據(jù)說這個版本由季羨林老先生寫了一篇不怎么讓人滿意的序。
      
      季老的序沒讀過,但知道有人不滿后,腦海里一瞬間飄過的是《蒙田隨筆全集》的序若是由茨威格人物傳記《蒙田》的第一章來代替那該多么完美。
      
       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P1)
      
       ……
      
       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在自己身上保持住內(nèi)心的獨立——僅此一樁——就意味著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他的斗爭僅限于防御,僅限于保衛(wèi)最最里邊的、沒有人會允許他人進入的堡壘——歌德把它稱為“碉堡”。他的謀略和手法是,在外表上盡可能做到不引人矚目和不事張揚,恰似戴著一頂隱身帽走過這個世界一樣,以便找到一條通往自我的道路。(P16)
      
       ……
      
       縱然是認識他的最親近的人也沒有想到,他是以何等的堅毅、頑強、機智和巧妙在社會的陰影中從事他給自己提出的這項任務:他要度過他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僅僅度過一生。(P17)
      
       ——茨威格《蒙田》
      
      由茨威格在初稿時給這部作品定下的作品名“感謝蒙田”,可得知蒙田隨筆使流亡生涯中的茨威格產(chǎn)生多么強烈的共鳴,猜想在生命最后一段歲月,他常用這部作品說服自己如何面對昨日世界的顛覆及生活的流離,蒙田隨筆一定給了他某種程度的安慰,雖然最后的最后,他還是選擇了飲彈自殺。
      
      茨威格的人物傳記,至少在我心中毫無疑問已經(jīng)抵達傳記作品的巔峰,他貴在以悲憫的心去理解筆下的人物,他審視他們,但不疏離,展現(xiàn)分析他們,但不妄自批評,他完全做到尊重讀者的內(nèi)心獨立。
      
      這一點,是那種帶有作者強烈主觀主義的人物傳記永遠無法企及的。譬如個例子千千萬萬遍:林語堂《武則天傳》。
  •     蒙田何以成為蒙田?出身、家境、父輩的期望,給了蒙田無比優(yōu)裕的條件、開闊的空間、自我甚至自私的選擇和安排自己人生的自由。沒有人能夠再擁有這樣的餓條件,沒有人能夠再成為蒙田。。。
  •      他的《隨筆集》開創(chuàng)了“隨筆”這一文學體裁的新紀元,他的名句“我知道什么呢?”響徹數(shù)百年。有機會覓得此書,借斯蒂芬·茨威格的贊揚之口大致對蒙田這位16世紀備受矚目的法國思想家有了點了解。人文主義思想的浸染,尤其“內(nèi)心中的自我”一說,見解之全面,陳述之真誠,很是受啟發(fā)。
      
       “人生的最高藝術乃是保持住自我?!泵商锝K身所奉仰的自由、自我,無時無刻不在他的語句中強調(diào),所堅信的尋找自我(貫穿整個生命歷程不間斷),不得不使人嘆服?!拔覀兛赡芟矚g這件事或者那件事,但不要讓任何一件事和我們‘結伴終身’,和我們‘結伴終身’的唯有自我。”
      
       “內(nèi)心中的自我”,是有別于現(xiàn)實世界中的另一個“自我”,褪其外殼,去其裝飾,拋其贅累,歸于本真,誠然面對心底的那個聲音,而最無關緊要的是喧嘩與否的物質(zhì)世界,這帶來無盡欲望、榮譽乃至最難剔除之虛榮心的“華麗”表象的無底洞之物欲。
      
       蒙田對其自身、對其寫作秉承的全然自由性、自我性,并且言語坦誠得令人咋舌。他說,“縱使我在愚弄自己,那么受損害的也無非只是我自己,而不會損害任何其他人,因為這始終是一種留在我心中的愚蠢,一種不會帶來任何后果的愚蠢?!痹谒]關“碉堡”(歌德所說)閱讀寫作的初期,根本只是把心里最真實的想法不由任何其他的外在因素寫下來,只得益于他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和透現(xiàn)象看待本質(zhì)的能力,是隨心所欲的寫作,是安在普通生活中點滴的折射的想法,而沒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天馬行空的內(nèi)容。
      
       最內(nèi)在的自我,只忠于自我,詮釋自我,并不斷尋找自我。在他城堡的“塔樓”(即藏書地)的十年閱讀寫作,無關身外事,囿于四周貼滿各種先哲格言的環(huán)境,在所讀書有想法處劃出內(nèi)容、書后標明日期,寫下所想。有趣的是,他隨心所欲地引用前人的名言而故意將名字隱去,直言不諱曰:如果我能為某一個新的結論偷偷地用上別人的話——把別人的話做些變化,改頭換面地用上,這時我最高興的是,竟有那么多的話可供我借用。
      
       “我知道什么呢?”蒙田最奉為經(jīng)典的自封座右銘,鑄在自制的象征家族地位與榮譽的紋章上,在之后的旅行中還鄭重地送給些旅館女主人等。閱讀、接觸、進而懷疑、再持否定。當他發(fā)現(xiàn)理性因人因地而異,道德只適用于一時一地,沒有一定標準;科學則充滿無知、錯誤和矛盾,最終歸結于懷疑一切。 而這位天生的“自我”主義者,視追尋自由與本我為至高藝術的思想家,在懷疑主義之論中還添加了極具個人色彩的注釋。他認為,既然絕對真理無法認識,那么只能探索部分的、尋常的真理,而其比較可靠的途徑,則是首先探索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的基本現(xiàn)象,因為世上最熟悉自己的莫過于本人。
      
       “我本人就是我的作品的內(nèi)容?!贝巳藢Υ俗鲝娬{(diào)的堅持。他的作品就如自己的自畫像,無造作、不夸大。這個充滿人性的人文主義者,“一個為自己進行自由思考的人,他尊重世間的一切自由?!?br />   
       但說他否定一切就大錯特錯了,無限熱愛生活,熱愛生活中現(xiàn)存的一切?!霸谧匀唤缰袥]有什么東西是沒有目的的,從來不存在無目的性,在大千世界中沒有什么還處于合理的位置?!鳖H似中國莊子的“無用之用”思想和之后黑格爾的“合理就是存在”的旗幟。
      
       我喜歡他對旅行的態(tài)度,當他隱居十年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極大的錯誤——十年前就認為自己老了,過早地為自己準備起死亡,甚至寫了遺言于“碉堡”,而醒悟事實并非如此時,他爽快地承認了這個錯誤。蒙田并不是不喜歡家產(chǎn),而這樣一個崇尚自由的人做不到束縛于家庭乃至家族家產(chǎn)(祖輩所筑蒙田城堡)的苦心經(jīng)營,在身體尚好四十八歲時,喚起“漫游世界的心情”。于是疏遠,疏遠會改變一切。茨威格所說,唯有身體的遠離才會賦予內(nèi)心的疏遠。
      
       旅行,同樣對他而言還是尋找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的過程。不是為了目的地而旅行,越是人多的地方他越要繞過去,甚至根本沒興趣去看羅馬的旅游勝地。為旅行而旅行,“我只是在夢境中和通過愿望本身看到了我想在哪里逗留。我對這樣一種獨特的玩的方式很滿意?!逼陂g的樂趣,與不同階層不同職位的人的交流,對各種習俗的接納與包容,還有隨性的行走,時刻追尋自己的意愿。十七個月多的旅行,舒心其中,若非不是國王要他召回當波爾多市長的話,應該還會繼續(xù)走下去。
      
       從他人眼中看他人,而自己是以再一次間接的目光想法來讀此書,難免會更多重于被茨威格詮釋的很好的蒙田,只不過也突出了個人的一些想法吧。
      
  •     茨威格的小說看讀了有審美疲勞,不過他寫的傳記不同。從前讀蒙田的書,因為大多是選譯,排列的順序多半與原版不同,也就不容易看出他寫作的心路歷程,這本傳記卻說得很好,在散漫的形式和旁逸斜出的話題之下,隱藏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畢生的探索。
      讀過之后發(fā)現(xiàn)源出于此書的句子,似乎到處看到被摘引:
      “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蒙田自由的和不受蠱惑的思考,對像我們這樣一代被命運拋入到如此動蕩不安的世界的人來說,最有裨益?!?br />   “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靈中不得不經(jīng)歷這樣一個時代的人——這個時代用戰(zhàn)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tài)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并又威脅著在他一生之中最寶貴的東西:個人的自由——只有他才會知道,在那些烏合之眾瘋狂的時代里要始終忠于最內(nèi)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氣、多少誠實和堅毅。他才會知道,世上沒有一件事會比在那群眾性的災難之中不被玷污而保持住自己思想道德的獨立更為困難和更成問題的了。只有當一個人自己對理性和對人類的尊嚴產(chǎn)生了懷疑和喪失信心的時候,他才會把一個在世界的一片混亂之中獨處獨醒的人始終保持堪稱表率的正直,頌揚為實在了不起?!?br />   
  •     花了一天的時間讀完了,茨威格的文筆非常優(yōu)美,讓人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這里既有蒙田本身的魅力,也有茨威格和譯者舒昌善的精彩表述。重溫了一遍讀《昨日的世界》時的美好
  •   叔本華的作品對青年尼采有重大影響,他能如此評價蒙田,當屬不易啊!
  •   涉獵真廣
  •    我也看過“人民文學譯成:悲痛使他凝固,馬版譯成:悲痛讓他變成石頭”這個例子。當時我還覺得這可能是那位讀者的個人偏見,搞不好就是以偏概全。所以那天我在圖書館專門比對了上海和譯林兩家翻譯,比對的結果是:按我個人的口味,確實我也更偏向于譯林版的。馬先生的翻譯讓人有種故作高深之感,有時這種傾向讓原本簡單的東西變復雜了。我也舉一例,比如完全可以用“認識”一詞做譯的地方,他有時會翻譯成“認知”。像這樣的學科術語用多了,語言就變得不平實了。別的作品翻譯得不平實問題不大,但是在翻譯蒙田作品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個尤為值得注意的地方。因為蒙田可是一位為數(shù)不多的“說家常話的思想家”啊。
  •   茨威格對真實歷史人物的刻畫和描述正是站在客觀的角度,真切地去感受當事人的心,用悲憫的情懷去體會和展現(xiàn)人物所經(jīng)歷的情境與他的行為,因此不管人物的行為怎樣,他展現(xiàn)的都是最具有人道主義精神、最尊重人物內(nèi)心的文字、思想。你說的“他貴在以悲憫的心去理解筆下的人物,他審視他們,但不疏離,展現(xiàn)分析他們,但不妄自批評,他完全做到尊重讀者的內(nèi)心獨立”這句,真的很好。拜讀了,我是茨威格迷!
  •   恰恰相反,我想正是蒙田在隨筆中對死亡的超然態(tài)度和對自殺行為的同情與理解才最終促使茨威格選擇了自我解脫。
  •   恩,在圖書館翻了幾頁他的書就覺得很喜歡了
    很貼近的感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