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奧]斯蒂芬·茨威格 頁數(shù):174 譯者:舒昌善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法國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2),年輕時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浸染,38歲時回到蒙田城堡,在讀書、思考和寫作中度過了十年隱居生活,對那個片褊狹、非理性和充滿暴力的時代中的人性進行了冷靜地審視和思考,寫出四百多年來流傳不衰的《隨筆集》,并因此被譽為歐洲近代散文之父。本書通過對蒙田人生中的幾個不同階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隱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畫了蒙田這位”達觀寧靜和隱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導師”、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竭力爭取內(nèi)心自由的先驅戰(zhàn)士”的形象。 本書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后一部傳記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仍在從事的寫作之一。茨威格在寫作本書時所面對的戰(zhàn)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tài),仿佛就是蒙田一生所處時代的寫照;而蒙田執(zhí)著的自由意識、他始終保持的公正和明智,更使茨威格將其看成自己的精神楷模,因而他為這本書最初寫下的標題是《感謝蒙田》。
作者簡介
舒昌善,浙江上虞人,德國哲學博士。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重溫蒙田第二章 從平民到貴族第三章 (在原來的打字稿中缺第三章)第四章 蒙田成為蒙田第五章 寫作十年第六章 尋找自我第七章 保衛(wèi)碉堡第八章 旅行第九章 最后歲月德語原版書編者后記蒙田生平年表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六章 尋找自我蒙田不勝其煩地抱怨自己記性差。他覺得,記性差同時就會有某種記憶緩慢:這是他天生的真正缺陷。而他的理解力,即他的洞察力卻非同一般。他以銳利的目光很快就會明白自己看到的、觀察到的、認識到的和領會到的一切??墒牵缢辉儇焸渥约旱哪菢樱菏潞笏謶械冒堰@些認知系統(tǒng)地加以整理,合乎情理地加以擴展。這些認知剛一被把握住,就又消失了;任何想法又都記不起來。他忘記了自己讀過的書,記不得讀書的日期,回想不起讀書時的主要生活情形。一切就像一條河似的流過他的身旁,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沒有留下一種確定的信念,沒有留下一種堅定的觀點,沒有留下任何一成不變的東西。其實,蒙田如此抱怨自己身上的這個弱點,正是他的優(yōu)點。他的“不在任何事情上羈絆”這一點,就會迫使他一直往前走。對他來說,沒有什么事情是了結的。他不死抱住自己的經(jīng)驗。他也沒有可吃的老本,而必須持續(xù)不斷地去獲取精神財富。所以,他的一生也就成了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他說,“我們都是接連不斷地重新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彼J為的真理到了下一年,甚至常常在下一個月就已經(jīng)不再是真理了。他必須重新尋找。許多矛盾現(xiàn)象就此產(chǎn)生。他似乎時而是一個伊壁鳩魯派,時而是一個斯多葛派,時而是一個懷疑論者。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始終是一個不同的人,又始終是同一個人。蒙田的樂趣就在于這樣一種尋找,而不在于找到。他不屬于那些尋找“智慧石”的哲人之列:那些哲人要尋找一種符合自己宗旨的濟世恒言。蒙田不要教條,不要學說,而且始終害怕固執(zhí)的斷言,他說,“不要大膽地斷言什么,不要輕率地否定什么?!彼怀粋€目標走去。對他的“飄忽不定的思想”來說,每一條路都有道理。如果按照他最最喜愛的蘇格拉底的意思,他絲毫不比一個哲學家遜色,因為他什么也沒有留下:沒有留下教條、沒有留下學說、沒有留下法則、沒有留下體系。留下的無非是一個人物。一個在內(nèi)心向方方面面尋找自我的人。我們也許最應該感謝蒙田身上那種鍥而不舍的尋找的動力:感謝他的濃厚好奇心,感謝他的不好的記性。他之所以成為作家,我們也要歸功于這些。蒙田知道,他會忘記在一本書中讀到過的想法,甚至會忘記一本書在他內(nèi)心引發(fā)的想法。為了不忘記這些想法:他的“浮想”、他的“遐想”這些浮想與遐想猶如洶涌而至的潮水,一浪蓋過一浪,通常也就此被淹沒了,他只有一個辦法:把這些想法記錄在一本書的邊上,記錄在一本書的最后一張紙上。后來,他漸漸地把偶然心得的想法記在單張的紙條上;他把這些紙條稱為“沒有拼合的馬賽克”。那是一些筆記,最初是一些備忘的摘記,沒有更多的內(nèi)容;到后來,他才漸漸地試著在這些筆記之間找出某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他試著寫的時候,懷有一種預感:不會產(chǎn)生真正的結果;他的大多數(shù)試筆都是一氣呵成,因而文句自然率真。但他始終確信,這些試筆不是他真正要做的事情。
后記
法國十六世紀杰出的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在文學界被譽為歐洲“近代散文之父”,是蒙田《隨筆集》開創(chuàng)了“隨筆”這一文學體裁在歐洲的新紀元。遐邇聞名的英國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隨筆集》和法國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的《思想錄》均在蒙田《隨筆集》之后。然而,蒙田之所以飲譽世界并盛名不衰,是因為蒙田《隨筆集》具有普世價值。蒙田《隨筆集》既不是傳記也不是歷史著作,而是探討人性的普遍問題,因此在各個不同的時代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誠如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博克(Peter Burke)在他的《蒙田》一書中所說:“在某種意義上說,蒙田和莎士比亞一樣,是我們的同時代人。十六世紀的作家,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容易被現(xiàn)代人所接受,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樣直接與我們對話。
編輯推薦
《蒙田》通過對蒙田人生中的幾個不同階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隱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畫了蒙田這位“達觀寧靜和隱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導師”、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竭力爭取內(nèi)心自由的先驅戰(zhàn)士”的形象。法國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2),年輕時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浸染,38歲時回到蒙田城堡,在讀書、思考和寫作中度過了十年隱居生活,對那個片褊狹、非理性和充滿暴力的時代中的人性進行了冷靜地審視和思考,寫出四百多年來流傳不衰的《隨筆集》,并因此被譽為歐洲近代散文之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