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1 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楊義,中井政喜,張中良 頁數(shù):599
Tag標簽:無
前言
這部以新的面目向讀者呈請教正的書,1993年在中曰學者合作中完成初稿,1995年元月在臺北取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初版,1996年8月補寫四節(jié)后在北京改名《中國新文學圖志》出版,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印行三版兩萬套。十幾年后的今日,我們開始了這部圖志“三級跳”中具有實質意義的第三跳,重新以科技手段制圖,包括增加一些我們在全國各地進行文學田野調查所拍攝和搜集的圖;同時把全書劃分為十六個單元,精心增寫了十六篇約五萬字的小序,對現(xiàn)代文學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作了屬于新世紀的深入的學理性闡釋。當小序的學理闡發(fā)與原來的一百零九篇文字,以及重新配置制作的圖形成多維的互文系統(tǒng)之時,可以說這已經是處在新的學術境界追求上的著作了?;仡櫸膶W史寫作的歷史,圖與史的因緣頗帶戲劇性。文學史寫作者中,魯迅對圖的興趣甚濃,眼光獨到,并且編過不少圖集,包括與鄭振鐸合編的圖集。這體現(xiàn)了中國學者獨特的詩、書、畫情懷。正是感染了這種深湛而多滋味的人文情懷,鄭振鐸在20世紀20年代編撰《文學大綱》的時候,就熱心于配圖,30年代撰寫《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用和“文學史”同樣大的字體標示“插圖本”,開拓了文學史寫作“圖文并茂”的結構形式。唐歿寫《書話》,提高了文字表述的情致,而且對書的封面裝幀也有精彩的議論,但插圖限于書影。
內容概要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圖志》從初版到這次全面修訂已十余年。問世之初,迅即引起讀書界關注,文學家蕭乾先生稱之為“曠世奇書”,北大教授嚴家炎則認為它代表了一種新的文學史寫作范式。如今,《圖志》的影響已超越現(xiàn)代文學研究學科,融入到人文學科的諸多領域。風氣一開,追隨者眾,圖文互映,照亮讀者心靈,使人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斑斕和學術的清爽。正如蕭乾先生所言,翻開《圖志》,猶如在圖書館中遍閱“滿積塵埃但是琳瑯滿目的名著”,其間的豐厚與輕靈,聰慧與俏皮,盡可呼吸品味,俯仰自得。在你披卷微笑時,可有一句“讀書真人生之樂事也”,從心頭涌出?
作者簡介
作者:楊義 (日本)中井政喜 張中良楊義,廣東省電白縣人?,F(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饕饔小吨袊F(xiàn)代小說史》(三卷)、《中國敘事學》、《中國古典文學圖志——宋、遼、西夏、金、回鶻、吐蕃、大理國、元代卷》、《楚辭詩學》《李杜詩學》、《重繪中國文學地圖》、《20世紀中國文學圖志》、《重繪中國文學地圖通釋》、《讀書的啟示》、《感悟通論》等三十余種。主編《文學研究所學術文選(1953—2003)》等16種54冊。
書籍目錄
新序原序第一卷 1900~1916小序一“詩界革命”與梁啟超、黃遵憲晚清四大小說雜志(上)晚清四大小說雜志(下)李伯元和他的小說繡像林紓翻譯的非自主選擇小序二王國維的境界說和他的治學境界南社的“唐音”與“詩界革命”精深的學者型戲曲作家吳梅早期話劇與春柳社小序三哀情鼻祖《玉梨魂》包天笑編輯的幾種小說期刊對《禮拜六》周刊的兩番回顧周瘦鵑的紫羅蘭情結小序四傳奇詩僧蘇曼殊《域外小說集》的超前性前后《甲寅》雜志的歧途第二卷 1917~1926小序五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刊物《新青年》(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刊物《新青年》(下)胡適《嘗試集》的歷史地位魯迅在新文學運動刊登在《晨報副鐫》的《阿Q正傳》阿Q相種種周作人談龍談虎小序六20年代文壇第一刊《小說月報》新文學運動“四大副刊”(上)新文學運動“四大副刊”(下)《晨報副鐫》對東西洋文學的介紹面對《戲雜志》的反思小序七清婉雅麗的“冰心體”葉紹鈞以愛溝通隔膜的藝術真誠美文名家朱自清重視自我表現(xiàn)的創(chuàng)造社異軍突起郭沫若的詩風與劇風《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和郭沫若“郁達夫風”的毀譽和盛衰《洪水》時期的郭沫若和創(chuàng)造社小伙計葉靈鳳小說與繪畫的現(xiàn)代風《莎樂美》的田漢譯本舞臺詩人:田漢“南國”風韻《雞鳴早看天》:長夜何時了小序八聞一多與《夢筆生花》徐志摩詩的溫馨清麗的浪漫《桃花扇》:新翻楊柳為哪般《現(xiàn)代評論》的“獨立精神”《語絲》文體于自然中透出諧趣詩趣《婦女雜志》上的女性解放理論《莽原》半月刊與未名社《莽原》所載魯迅自制插圖創(chuàng)辦《未名》半月刊的青年們《大紅袍》和故鄉(xiāng)夢獨特的六朝墓門畫像裝幀俄羅斯文學影響二題早期蘇俄文學的介紹第三卷小序九從《創(chuàng)造月刊》到《文化批判》《新月》的詩風與政論《奔流》介紹的三位日本、東北歐作家《奔流》對高爾基、托爾斯泰的認識從“藝苑朝華”到《十竹齋箋譜》對《夏娃日記》、《勇敢的約翰》的熱與冷小序十茅盾在“矛盾”中養(yǎng)成文學氣魄老舍作品裝幀插圖的文化情調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丁玲小說描寫類型的變化《北斗》的母親胸懷黃梅時節(jié)的憂郁:《上海屋檐下》張?zhí)煲淼摹豆硗寥沼洝放`叢書三種小序十《現(xiàn)代》的風度第四卷 1937~1949后記圖片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小序一講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必須從晚清講起,因為晚清蘊涵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發(fā)生學的根據(jù)。沒有晚清那番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絳珠還淚”的誓約,又何從談論五四時期“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姻緣?人們只要讀一讀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發(fā)動者和健將如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人的文章和傳記,就不難發(fā)現(xiàn),晚清的嚴復、梁啟超、林紓是影響了這一代少年中國人的思想啟蒙的導師。但是人們也許忽略了晚清這三架不同形制的馬車,都是科舉制度的失利者。嚴復在英國學海軍回國后,并沒有早在英國學海軍的學長伊藤博文四任日本首相的榮耀,不能像伊藤學長那樣身居樞要,促成憲法起草,建立兩院制國會,并在大東海戰(zhàn)中打敗北洋海軍,反而只能出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四赴舉人考試都落榜,只能用自己精通的先秦諸子文筆,在《天演論》中錘煉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關鍵詞,為中國人認知世界大勢和民族處境提供了思想方式。晚清實在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異數(shù)”,它的歷史還沒有割斷古代遺傳的尾巴,但它的文化已經拉開了近代進程的帷幕。梁啟超堪稱“晚清第一筆”,他17歲中舉,為主考官李端菜聘為妹婿,屬于宋朝就有的“榜下?lián)裥觥钡募言挕?3歲赴京會試,他的考卷被疑為康有為的卷子而棄置,可知晚清的皇朝體制已容納不了梁啟超式的生氣和才氣,遂使他參與三千舉子公車上書請求變法之后,就南回博覽歐西譯品,直至掀起了英姿勃勃的一代文章波瀾。百日維新失敗后,他的維新思想跌了一個跟頭,變成了“新民”思想,大張旗鼓地提倡“詩界革命”、 “文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推動文學運動進入整個維新事業(yè)的中心。當時的知識界無人不知, “湯武革命”是儒者給上古時期“以臣弒君”的改朝換代賦予正義性和合法性的用語,把它與日本漢字譯西方術語的“革命”相融合,從而在政治上講“維新”,在文學上講“革命”,顯示了維新派在思想文化領域采取了比在政治領域更激進的姿態(tài)。留學生階層的出現(xiàn),也是晚清思想文化領域的一個異數(shù)。自1847年容閎留學美國,并在耶魯立下了“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 (容閎《西學東漸記?大學時代》)之志向以來,留學生群體逐漸發(fā)育。在半個多世紀內,他們推動“譯風三變”,以救治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講到的中國依次覺悟到的“三不足”:一是1850—1899年的五十年間,翻譯西方自然科學、應用科學方面的書籍三百九十九種,占全部譯作的百分之七十,以救治“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二是1902—1904年間,翻譯西方哲學、史地和其他社會科學著作二百九十八種,占全部譯作的百分之五十六,以救治“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三是1905—1919年文學翻譯的總數(shù)約在一千種左右,以救治“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在應對“三不足”的“譯風三變”中,推涌出一位影響巨大的譯手林紓。他31歲中舉后,屢應禮部試未中,卻由于擅長古文,借助留學生的口述,耳受手追,日譯六千言,一生譯外國文學作品一百八十余種。其中居于前三位的英、法、美三國,共譯出九十七家一百六十一種。如果說, “林譯小說”是古文家與留學生文化結合的產物,那么他聯(lián)系的主要是早期歐美派的留學生。林譯的日本份額是很小的(只有《不如歸》一種),這影響到他的譯著序跋文中雖有感于民族危機和旅美華工危機所產生的強國保種意識,卻看不到1896—1911年留日學生增至兩萬兩千人以上而日益高漲的政治革命情懷。討論新文學發(fā)生學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近代報刊的出現(xiàn)和它對文學品格的塑造。中國人自1858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中外新報》開始,據(jù)梁啟超的統(tǒng)計,到1902年先后出現(xiàn)的報刊已有一百二十四種。如果考慮到當時旋起旋仆的“小報”,數(shù)量當會更多。梁啟超1902年創(chuàng)辦《新小說》,推舉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而強烈地震撼了傳統(tǒng)詩文為尊的文學總結構,不幾年就有人驚呼“雖謂吾國今日之文明,為小說之文明可也” (摩西《(小說林)發(fā)刊詞》)。到1916年的十五年間,以小說為主打的文學期刊起碼有五十七種。報刊深刻地影響了文學的寫作方式和潮流動向,影響了它與讀者和市場的關系,甚至可以說,中國新文學的品格是由報刊塑造出來的。報刊的流行和稿費制度的實施,為文人學士在赴科考、當幕僚之外,開辟了一種不須那么溫柔敦厚或忍氣吞聲,而多少可以張揚人格的公共空間。有了這個公共空間,梁啟超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報章文體,兼采中西,雜糅文白,驅遣駢散,出入雅俗,寫得氣勢淋漓,縱橫莫羈,有一種風靡海內外,令人欲醉欲狂的魔力。有了這個公共空間,譴責小說就可以直刺社會黑暗面,抨擊吏治的貪婪殘酷、世俗的齷齪卑污,抱持著“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 (《莊子?天下》)的桀驁情懷,以“狂諷”作為最重要的藝術特征。總之,晚清文學思潮頗有幾分狂放氣質,其狂放主要體現(xiàn)為三端:一是震撼文學總結構,二是引導文學語言通俗化,三是促進文學內質的政論化和狂諷化。(楊義)“詩界革命”與梁啟超、黃遵憲20世紀初的“詩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當以l902年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辦《新民叢報》為里程碑。梁啟超從創(chuàng)刊號起,連續(xù)四年發(fā)表的二十節(jié)、約十一萬字的《新民說》,鼓吹“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氣勢磅礴,明達曉暢,奠定了他風靡一時的“新民體”報章策論文字的體制風格。他從第四期起,同樣連續(xù)四年刊出的《飲冰室詩話》,使“詩界革命”形成了一種廣泛的“運動”。因此,當時“詩界革命”的巨子黃遵憲寫信贊揚說:“《清議報》勝《時務報》遠矣。今之《新民叢報》又勝《清議報》百倍矣。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于此者矣?!保ā读簡⒊曜V長編》第三冊) 說到詩界革命,論者自然可以追溯到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896——1897)間夏曾佑、譚嗣同、黃遵憲一些“捋扯新名詞以自表異”的新派詩,以及梁啟超在《清議報》上發(fā)表的《汗漫錄》(后作為《夏威夷游記》的一部分收入《飲冰室合集》)。后者認為:“欲為詩界之哥倫布、瑪賽郎,不可不備三長: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然后成其為詩?!比欢袊姷摹熬辰纭币验_辟凈盡,“非有詩界革命,則詩運殆將絕”,要另辟新大陸“不可不求之于歐洲。歐洲之意境語句,甚繁富而瑋異,得之可以陵轢千古,涵蓋一切”。在這種探索空氣中,譚嗣同的“新學之詩”,“非(佛、孔、耶)經典語不用”而趨于奇誕,比如那首《金陵聽說法》:“而為上首普觀察,承佛威神說偈言。一任法田賣人子,獨從性海救靈魂。綱倫慘以喀私德,法會盛于巴力門。大地山河今領取,庵摩羅果掌中論?!逼渲械摹百u人子”,典出于《新約?路加福音》;“喀私德”是英語caste的音譯,為印度的種姓等級制度“巴力門”是英國議會parliament的音譯“法田”、“性海”、“庵摩羅果”,都是佛家語匯。這種語言的非規(guī)范性拼湊,使某些新派詩走上怪僻的歧途。戊戌變法失敗之后,流亡海外的梁啟超正式把詩界革命納入他的“新民”事業(yè)的體系之中?!缎旅駞矆蟆吩O“詩界潮音集”專欄,《新小說》設“雜歌謠”專欄,集中發(fā)表改良詩作,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則為詩界革命提供綱領、理論和輿論上的支持。他指出:“過渡時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當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黨近好言詩界革命。雖然,若以堆積滿紙新名詞為革命,是又滿洲政府變法維新之類也。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斯可以舉革命之實矣?!彼浅鰜沓C正過分拼湊新名詞的標新立異詩風的,要求“新學之詩”在意境和風格之間做到新舊融合,因此他雖然不貶譚嗣同,卻格外推重黃遵憲,自稱“生平論詩,最傾倒黃公度”。“吾重公度詩,謂其意境無一襲昔賢,其風格又無一讓昔賢也”,“近世詩人能熔鑄新理想以人舊風格者,當推黃公度”。由此又排出“近世詩界三杰”的名單:“吾嘗推公度(黃遵憲)、穗卿(夏曾佑)、觀云(蔣智由)為近世詩家三杰,此言其理想之深邃閎遠也?!边@種點將錄式的排名和對其詩作的評點贊揚,實際上起了組織“詩界革命”陣容的作用。
后記
最初敲定“文學圖志”這個名目,彈指間已過了十五年。如今以圖說史、指圖言事的書籍,蔚然有鋪天蓋地之勢,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平心而論,當時并無何種開風氣的抱負,只不過在多卷本的小說史寫作的苦不堪言之后,找一個有意思、有趣味的地方聊逍遙以卒歲。因此如果硬要給“文學圖志”區(qū)分出一個什么“寫作類型”的話,那就叫它“情懷寫作”好了。有人文情懷者寫之,求人文情懷者讀之,在寫與讀之間傳遞著一點隨意而談的文學歷史知識之外,更潛在的是傳遞著一種難以盡言的人文情懷。有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情懷寫作的想法,就是要把學而知之的過程,導向好而且樂的境界。圖志的好樂境界,產生于圖與文共構互動的特殊語境。這種語境如水,我們的文學史敘事如魚,把文學史敘事放回圖文語境中,渾若把魚放回水中,以期收到“觀魚于水”的鮮活效應。這恰好應合了莊子濠梁觀魚,嘆羨魚出游從容之樂,因為它恢復的是一種文學史的生命形態(tài)。這一點引起學界朋友稱之為具象的、動態(tài)的、可讀可覽的、可品嘗可闡釋的;又說它以許多第一手材料,還原文學“生產”的本來面目,將讀者引進具體的歷史情境,增添現(xiàn)場感,于是,文學史便取得了某種還原性(《且換一種眼光打量》,《讀書》1996年第5期)。這些話對于理解文學圖志的著述樣式是有啟發(fā)的,但對于我們的嘗試是過獎了。
編輯推薦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圖志》是楊義編寫的,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