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王健文 頁數(shù):112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季冬時節(jié),小寒初入,南臺灣的艷陽兀自熾熱多情,春蘭自美濃歸來,像個小女孩般興奮地述說著:她見到夢想中的小學(xué)了。從通往美濃鎮(zhèn)上的道路,左轉(zhuǎn)折入鄉(xiāng)間小路,才五十公尺,還來不及轉(zhuǎn)換心情,學(xué)校正敞開著迎接訪客。進了校門,正面的磚瓦白墻建筑,是仿煙樓造型的視聽教室;“煙樓”右側(cè),一排兩層樓素凈雅致的教室,二樓垂著綠色的盆栽,一樓地面則招展著長長一列的小紅花;教室墻上,鑲嵌著一方方孩子們的美濃窯陶藝作品;穿過教室當(dāng)中、如同美濃東門城樓般造型的樓梯間,鐘理和筆下的笠山悠然立在眼前;紅土跑道被一片綠色草原包圍,笠山在幾里外,和學(xué)校間沒有圍墻阻隔?;问幹锴?,迎面山風(fēng)輕拂,不知不覺中,藍天白云轉(zhuǎn)為暮色蒼茫,終至大地一片寂靜。“我們遷居美濃,讓安棣到那小學(xué)念書,好嗎?”春蘭渴切地說。
內(nèi)容概要
孔子七十三歲去世,在古代算是高壽,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周游列國,處處碰壁,大概只能用“挫敗”、“流離”、“焦慮”、“傷懷”來形容。因為“不合時宜”,所以他的努力注定是失敗的,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讓他一生的故事更增添了無可排遣的悲劇意味?! 鬃觼碚f,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結(jié)局,但是幸而如此,才成就了歷史上永恒的圣者圖像。
作者簡介
王健文,生于臺灣花蓮,讀書在臺北,成家在臺南。臺灣大學(xué)歷史系畢業(yè)、歷史研究所博士,現(xiàn)任教于成功大學(xué)歷史系。著有《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dāng)性基礎(chǔ)》等。
書籍目錄
尋找紅氣球——代序 楔子 流離 我待賈者也 曠野的聲音 問津 最后的挫敗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傷逝 孔子的兩個世界 尾聲 如果君子不再流浪——三聯(lián)版后記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章節(jié)摘錄
子貢倒不曾懷疑“道”的真確,也不懷疑修“道”君子的工夫,但是他務(wù)實地認知了世界的非理性。因此,我心所守的“道”和我身所處的世界,就存在了無可回避的斷裂。面對這樣的斷裂,子貢認為,必須要搭起一座橋梁,讓純粹的真理(“道”)和“真實世界”能在當(dāng)中相會。當(dāng)然,這樣的橋梁,在篤守“道”的純粹完美的使徒眼中,卻是一種墮落與沉淪。顏回對“道”與世界的認知,與子貢無異。但是,面對這樣的斷裂,他卻展現(xiàn)了不同的姿態(tài)。顏回站在真理(“道”)的高度,對塵世的扭曲,投之以輕蔑的目光。子貢式的橋梁,顏回是不加考慮的。從某種角度來說,顏回耽溺在概念構(gòu)筑的理想天地中,用一種冷峻而傲然的姿態(tài)面對世界。因此,他可以宣稱“不容,然后見君子”。如果能被這扭曲的世界接受,豈不表明不可避免地也扭曲了自己??鬃游⑿Φ亻_導(dǎo)憨直的子路、怒斥子貢的沉淪、而贊嘆顏回的泰然自信。其實,孔子和三位弟子都不同,也因此,他面對“道不行”的困境時,所承受的痛苦也最深。如果否定自己對“道”的認知,承認自己“修道”之不篤,那么,現(xiàn)在的失敗再慘痛,都是可以解釋、也可以挽救的。因為只要能找到“真正的道”,就可以行之于天地了?!罢嬲牡馈迸c“真實的世界”之間,并不存在著不可解的矛盾。子路這么說,但是,自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對自己所信守的“道”,從來沒有懷疑?!暗馈敝恍?,不是因為它是贗品,而是它在現(xiàn)實世界中“就是”不可行。于是,所信益深,自視愈高,伴隨的緊張與焦慮也就愈甚,因為“佶道”的使徒,必須正視自己“徒勞無功”的必然結(jié)局。如果肯定所信之“道”的不容置疑,也認識“道”與“真實世界”之間存在的斷裂,但是愿意在兩者之間尋求接軌的可能。換言之,正視“道”在世界中百分之百實踐的絕無可能,因此,放棄對“道”的純粹完美之堅持,而以現(xiàn)實世界中的最大可能為合理的追求標(biāo)的。子貢這么說,但是,孔子盡管說自己“無可無不可”、“小節(jié)出入可也”,嘆“行道”的同志“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但是,“道”的純粹完美之不可出入,顯然是他自己所說的“大德”不能“逾矩”。因此,孔子非但不能接受子貢的態(tài)度,還疾言厲色地指斥其非。如果對“道”的真確、對自己的“修道”信之不疑,雖然也認知“道”與“真實世界”的不兼容,但是,只問自我的修養(yǎng)工夫,只問自我的實現(xiàn)是否完美,對“行道”的“結(jié)果”,能淡然視之,不過于執(zhí)著。那么,“道”的隕落是“真實世界”的問題,而不是“信道”、“修道”、“守道”、“行道”者的責(zé)任。于是,對“道”的不可實踐的焦慮,也不致揪緊自己的心頭。顏回如此對待行者的命運,孔子慨然稱許,但是,他自己卻絕非那樣的灑脫自在。在三段意味深長的對話中,我們看到的除了三位弟子不同的處世之姿,更在孔子表面的處之泰然(危難中弦歌不輟)中,看到他內(nèi)心最深沉的焦慮與緊張??鬃雍妥迂暤钠绠?,終于在晚年居魯時,以孔子和從政弟子的矛盾而揭開;顏回的“不以為意”,也成為勘破孔子內(nèi)心兩個世界的奧秘入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在孔子與弟子的對答中,盡管師生四人各以不同的姿勢面對世界,但是在孔子與顏回師生相得的一笑中,更揭示了這樣的奧秘:“世界的不完美,扭曲了一切改造世界的努力。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也許永遠不可能完善,但是知其不可而為,卻可能完善一個人的人格與人生境界。一個人不可能去把捉世界,卻可以把握自己,也只能把握自己。”孔子“知其不可而為”的生命情調(diào),必須由此體會。隱者“辟世”,而孔子與顏回“入世”,但是,顏回有“入世”的使命,卻有“出世”的情懷,讓他遠離了“真誠的行道者”焦慮的宿命。子貢說:“夫子的道理太過高遠,所以天下人無法兼容。何不稍稍貶抑,讓一般人能夠接受呢?”其實和后來冉有在面對夫子責(zé)難時,所說的“力不足”,只是從不同方向來說同一件事。說得具體一些,就是孔子所信守之道,在當(dāng)時已如滔滔東逝水,一去不返,在現(xiàn)實中幾乎沒有實踐的條件與機會??鬃铀非蟮?,是重建理想的封建秩序。當(dāng)然孔子所說的封建禮樂,正如同當(dāng)時諸賢君子晏嬰、叔向等,是為舊禮制注入新精神之后的“舊邦新命”,但是當(dāng)孔子之時,周天子式微,由諸侯霸政建立諸夏城邦聯(lián)盟的新秩序已近兩百年;臣弒其君,悖亂禮制,陪臣執(zhí)國命,也有百年之久。封建秩序從外到內(nèi),從上到下,從制度到精神,幾乎無一不壞。這時要再回復(fù)封建禮樂的盛世景象,恐怕只能留存在遠離現(xiàn)實的、想象的理想世界中了。晚年居魯時,盡管子路與孔子在許多政治實務(wù)上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孔子對子路能不背離“道”的大方向,應(yīng)當(dāng)還是有信心的。子路曾與冉有、子貢一樣,在魯國政壇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后來卻與季康子不和,去魯適衛(wèi),仕于衛(wèi)大夫孔悝。
編輯推薦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