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揚之水 頁數(shù):354 字數(shù):2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作為詩的物與作為物的詩與揚之水初識于探訪福建窯址的路途中。沿途聊些身邊人物,考古故事。感覺她為人真摯,博聞,好問,圖畫得好,筆記精徽?;貋戆l(fā)現(xiàn)她寫作速度驚人,每次見面送給我一疊新作,說的都是古人生活中的尋常物用,文字間流露出一種純粹的古典韻味,淡雅,深致。后來她讓我為她的新文集作序,理由是,每篇都認真讀過了,而且能坦率的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是作研究生常從老師那里聽到的話,但從沒聽說是寫序的理由。我珍惜這份濃厚的友情,也知道她是一個性格堅決的人,就答應(yīng)下來這件自知不可能做好的事情。書里的篇章考證古詩文名物,內(nèi)容從先秦到明清,而多宋人故事,或從文到物,或從物到文,或是風俗故實。文筆是她一貫的風格,行云流水般,氣韻淡遠,好像更無我。偶爾幽默一下,意趣橫生,令人驚喜。視野廣博,考證精深,又舉重若輕,了無痕跡。所述好像隨機拍攝的平凡的生活特寫,但鏡頭又總是落在這個文明恬靜從容的瞬間。讀來仿佛走入一間文人的書房,主人剛離開。想到這種雅致的場景在古今的干戈不息中總是那么短暫,就覺得她精心描述的是一種蘊于物中的理想,是這個文明一直懷想的生活。因為美,所以近乎靜止。習慣了演繹推理,總是認為,大概在尋常物用后面有一種對歷史和文化的看法貫穿始終。于是仔細研究,欲尋找樹葉后面的“枝干”。但揚之水自己說,寫這些題目,好像低頭揀起一片樹葉,然后就開始琢磨,它是從哪里來的呢,最終抬頭找到樹,也可能沒找著。我想,這意象很美,因為拾起的片片落葉皆是詩。明亡的時代,常見一種青花碟子,只畫一片寫意的秋葉,邊上寫著“落葉無聲”,或者“一葉知秋”,我一直都沒弄明白它的來歷,有時就是這樣,葉子還在,樹沒了。書中對文房清玩細致的描述里,蘊涵著一個長時段的物質(zhì)文化變局對生活體驗和審美趨向帶來的微妙而深遠的影響。這大樹的主干便是生活姿態(tài)與家具的變化,——居室陳設(shè)以憑幾和坐席為中心而轉(zhuǎn)變?yōu)橐宰酪螢橹行摹墓蜃蚋咦叩霓D(zhuǎn)變,宋人已有自覺,。而揚之水通過對尋常器物的追本溯源,探究生活方式的改變?nèi)绾螤縿恿酥T多方面的生活細節(jié),由此枝繁葉茂,導致文化傳統(tǒng)的變遷?;仡^再看,“明窗凈幾,羅列布置”,“烏篆蝸書,奇峰遠水”,“端硯涌巖泉,焦桐鳴玉佩”(趙希鵠《洞天清祿》序),宋人筆下的人間清趣是在歷史舒緩的潛流中悄然涌現(xiàn)。
內(nèi)容概要
收入書中的二十一題,時代從秦漢直到明清,皆是由名物研究人手,而在文獻、實物、圖像三者的碰合處復原起歷史場景中的若干細節(jié)。它以考證為底色,而用了敘事的方式,意在歷史、文物與文學的結(jié)合中,使語言成為一種親切的媒介。借助考古發(fā)現(xiàn)而復原的古典記憶,應(yīng)有它獨特的鮮明,雖然相對原初的豐厚,它只是星星點點。
作者簡介
揚之水,原名趙麗雅,醉心文史,博學多識。開過卡車,賣過西瓜。1986年至1996年擔任《讀書》編輯。1996年起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開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學的成果來研究文學作品,對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名物或物象考據(jù)精彩杰出,著作有《詩經(jīng)名物新證》、《詩經(jīng)別裁》、《脂麻通鑒》、《先秦詩文史》等。
書籍目錄
序唐宋時代的床和桌行障與掛軸宋代花瓶工藝品中的人物故事圖雷峰塔地宮出土光流素月鏡線刻畫考宋代茶角筆筒、詩筒與香筒提匣與行具名刺、拜帖與拜匣硯山與硯屏熏籠與手爐摺疊扇十八子剔牙杖領(lǐng)邊秀三清茶與三清茶甌春盤五月故事尋微紙被、紙衣及紙帳楊柳岸曉風殘月一花一世界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唐宋時代的床和桌小引由席坐而轉(zhuǎn)為高坐具上的垂足坐是中國家具發(fā)展史中的一次大變革,雖只是家具的增高,但在社會生活中引起的變化卻很大,比如觀念,比如生活習俗乃至禮俗種種,甚至可以說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這一番變革并非成于一朝一夕,而是經(jīng)過了一個持久的過渡。中國古代建筑以框架結(jié)構(gòu)體系為主,且以此貫穿始終。在框架結(jié)構(gòu)中,任何作為空間分隔的構(gòu)造和設(shè)施都不與房屋的結(jié)構(gòu)發(fā)生力學上的關(guān)系,因而在材料的選擇,形式和構(gòu)造等方面都有完全的自由。先秦時代的室內(nèi)布置便是在這樣的基本條件下完成。其時家具簡質(zhì),卻極有靈活布置之便,也因此而臨時性的設(shè)施為多,支撐室內(nèi)陳設(shè)的,下為幾與席與床;上為幄,簾,幕,帳;中為戾。日常活動,在室內(nèi)便以坐席為中心。王及諸侯臨時的聽政與休憩之所,則根據(jù)需要,用這些可以隨時移易的設(shè)施布置于上下左右前后,而用“扆”隔出一個“尊位”來??梢哉f,家具的靈活是和建筑結(jié)構(gòu)亦即室內(nèi)空間分隔的靈活一致的,當日生活習俗和禮儀的框架與主干,也便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漢承先秦,基本原則沒有很大的改變,只是使席坐時代的家具不斷完備與成熟。比如幾案之類。有置于帷帳之前的長案,時或延續(xù)先秦已有的名稱而呼作裎。裎的上面可以更置食案。食案也還可以細分,如無足而方者曰棜,有足而圓者曰檈。
后記
副題“古名物尋微”原是這本集子的正題,但朋友說要有一個軟性一點的名字才好,于是從《詩》中拈來這樣一句。十乙年前有一本小書名作《終朝采綠》,那么《終朝采藍》可以算作它的呼應(yīng)了?!安删G”,“采藍”,皆是“尋徽”,雖然所“尋”之“微”有異,但“尋微”中所具有的發(fā)現(xiàn)的快樂卻是相同的。收在這里的《唐宋時代的床和襄》,原來題作《家具發(fā)畏史中若干細節(jié)的考證——以唐五代兩宋為中心》,發(fā)表于《故宮學刊》二○○五年第二期。這篇文章的搜集資料以及寫怍過程使我想到了相關(guān)的一系列問題,覺得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思考角度。由席坐轉(zhuǎn)向高坐具的垂足坐,觀念、習俗的影響竟是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家具不必說,居室的格局,服飾的樣式,各種新器具的出現(xiàn),等等,甚至有一些看起來毫不相關(guān)的事情,比如古琴的演奏?!健豆徘賲惭住吩唬骸肮徘僦阜ǖ淖兓羞@樣一種傾向:早期琴譜更注重右手的豐富,而明清琴譜更重左手取韻的變化。琴界將此特點歸納為早期‘聲多韻少’,而明清則‘韻多聲少’。因為早期琴曲具體彈奏的效果我們目前很難確證,這個問題的研究有一定的困難。但明清琴樂戲曲音樂的影響,注重左手吟猱的韻味變化,則是可以肯定的?!?頁178,山東畫報出版社二○○六年)這里揭示的應(yīng)該是變化的主要原因,不過是否還有一個物質(zhì)的原因呢,即它是由于琴桌的出現(xiàn),使得琴可以平穩(wěn)放置,雙手于是完全解放出來,因而才有了指法、尤其是左手指法的前所未有的豐富。當然這只是隨想而已。而收在集子里的《行障與掛軸》,《宋代花瓶》,便都是由類似的一些隨想而引發(fā)。本來還計劃對文房清玩作一番細致的梳理,考校一器一物的始末源流,從而揭示背后所隱含的共同的歷史因卡,《硯山與硯屏》,《筆筒、詩筒和香筒》,《提匣與行具》,《名剌、拜帖與拜匣》,由此系列題目中的幾則。只是尚未完成設(shè)想,中途又把興趣轉(zhuǎn)到了別的方面。興趣之一,是工藝品紋樣的變化,即由唐而宋元,裝飾紋樣全面中土化的完成,促使這一變化的各種因素究竟是什么。原來也可一個規(guī)模不算小的計劃,《工藝品中的人物故事圖》,《毛女故事》,即此計劃中的可則(今已合為一篇),卻依然是尚未完成設(shè)想,又有了新的興趣轉(zhuǎn)移,便是轉(zhuǎn)到了宋元金銀器,未完成的設(shè)想于是放到了目前正在做的題目里。
編輯推薦
《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唐宋時代的床和桌,宋代花瓶與茶角,硯山與硯屏,熏籠與手爐,摺疊扇、剔牙杖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