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8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張祥龍 頁數(shù):46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討論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古代天道觀的關系,并通過這種討論去揭示一條領會終極問題的古老而又新鮮的思路。作者深刻地到這項工作的艱難乃至危險,因為它涉及到兩種極為不同 諑其關系,其間的跨度之大、漩渦之多,足以使任何現(xiàn)成的對比方法失效,使得絕大多數(shù)的對話企圖游玩膚淺的“格義”功夫?!叭欢?,就如海德格爾所引荷爾德林的計句所說,“危險所在之處,也生成著解救”。這種中西思想對話的迫使我們放棄一切概念型的和現(xiàn)成式的比較研究,而尋求一種更根本的、具有語境和史境構成力的探討方式;而這恰恰與海德格爾及中國天道觀的基本思想相通,也是任何關于終極問題的對話之所以能有意義的關鍵所在。
作者簡介
張祥龍,1949年生。1992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布法羅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為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已出版《當代西方分析哲學》(與人合作),發(fā)表論文“海德格爾的《康德書》”、“海德格爾的現(xiàn)象學起點”、“胡塞爾、海德格爾與東方哲學”、《海德格爾傳》、《從現(xiàn)象學到孔夫子》等十幾篇。
書籍目錄
引文出處原書書名縮寫引言第一部分 海德格爾思想第一章 海德格爾其人及其道緣一、海德格爾的人生道路二、海德格爾的道緣第二章 海德格爾的現(xiàn)象學起點一、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二、范疇直觀與“存在”系辭三、為什么“在胡塞爾那里沒有存在的問題”?第三章 海德格爾與古希臘哲學一、前柏拉圖思想——西方哲學的真正源頭二、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三、古希臘哲學衰落的思想原因和語言表現(xiàn)第四章 海德格爾對康德的解釋——先驗想象力和時間純象一、作為“存在問題引論”的《康德書》二、《康德書》的基本思路三、海德格爾解釋康德的特點四、《康德書》如何打開理解《存在與時間》之門第五章《存在與時間》(一)一、《存在與時間》的思想線索——緣在(Dasein)二、緣在的在世三、在緣的方式四、牽掛——緣在的存在第六章《存在與時間》(二)一、解釋學的處境二、朝向死亡存在的存在論含義三、良知與決斷四、時間性——牽掛的存在論意義五、海德格爾時間性的特點六、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的時間觀七、對《存在與時間》的總體估價與“時間性的退化現(xiàn)象”第七章 海德格爾的后期思想(一)一、“轉向”的含義二、轉向的方式——真理與不真性三、自身的緣構發(fā)生(Ereignis)——存在的真義四、語言與詩第八章 海德格爾的后期思想(二)一、技藝(techne)與技術二、海德格爾的思想方式第二部分 印度與中國古代思想第九章 西方傳統(tǒng)哲學與古代印度思想一、探討終極問題的三條思想道路二、西方哲學的“形式”理念與“概念”構架方法三、古印度正宗思想——直覺體驗的直陳表述第十章 佛家的緣起終極觀與龍樹的中觀一、佛家與印度正宗的不同表達方式二、先于龍樹的緣起說三、龍樹的緣起說與中道義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思想的特性一、天:中國的原初思想境域二、原本儒家的天道觀三、墨家思維方式的現(xiàn)成性第十二章 形而上之道還是勢域之道一、對道的錯解:形而上之理二、《韓非子》得人勢而未得天勢三、《孫子兵法》——活在勢域中的道第十三章 老子一、終極處境中的構成之道二、誤解“道”的一個原因三、道任天勢四、老子的生存關切五、道是生存的頂極形態(tài)六、小國寡民第十四章 莊子一、終極形勢不可避免二、依天勢而得真知三、氣虛得勢四、道境與道言,天機與機械五、真人六、夢與癡——《紅樓夢》的道境第三部分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觀的比較第十五章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的相通之處一、非現(xiàn)成的識度二、人間體驗為理解之根三、終極即構成境域四、境域本身的消息第十六章 海德格爾思想與天道觀的區(qū)別和對話可能(一)一、時間觀與歷史觀二、人格神還是境域之神三、人的本性與成為“真人”的可能第十七章 海德格爾思想與天道觀的區(qū)別和對話可能(二)一、技藝與現(xiàn)代技術二、語言與道言三、海德格爾所理解的“道”結語附錄:海德格爾與“道”及東方思想后記修訂版附記
章節(jié)摘錄
引言 節(jié)選一這本書討論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古代天道觀的關系,并通過這種討論去揭示一條領會終極問題的古老而又新鮮的思路。作者深刻地意識到這項工作的艱難乃至危險,因為它涉及到兩種極為不同的思想傳統(tǒng)及其關系,其間的跨度之大、漩渦之多,足以使任何現(xiàn)成的對比方法失效,使得絕大多數(shù)的對話企圖流于淺的“格義”功夫。然而,就如海德格爾所引荷爾德林的詩句所說,“危險所在之處,也生成著解救”。這種中西思想對話的困難迫使我們放棄一切概念型的和現(xiàn)成式的比較研究,而尋求一種更根本的,具有語境和史境構成力的探討方式;而這恰恰與海德格爾及中國天道觀的基本思路相通,也是任何關于終極問題的對話之所以能有意義的關鍵所在。引言 節(jié)選二海德格爾思想在形成期受到過原塞爾現(xiàn)象學、特別是其中“構成邊緣域”和“范疇直觀”思路的關鍵啟發(fā),找到了一條能夠不受制于傳統(tǒng)的二元化格局——比如現(xiàn)象與本質、意識與對象、思想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治學思路。不過,由于他精神探求背景(神學解釋學、亞里士多德哲學、中世紀神秘主義、拉斯克的學說等等)所造成的巨大和獨特的思想勢態(tài),他幾乎從一開始就對“現(xiàn)象學”有比胡塞爾更到底的或“解釋學存在論”的看法。對于海德格爾,“人的實際生活體驗”是比直觀意向性更原初的思想起點。這種更深透的現(xiàn)象學觀使他總能走出一條不落傳統(tǒng)窠臼的更本源的第三條道路,通過一個新的視野重新看待和解釋幾乎全部西方哲學史,首先是古希臘前柏拉圖的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當涉及到這些古希臘人講的“存在”問題時,他理所當然地認為存在的原義只有在人的原初體驗視野中才能被活生生的領導會。
編輯推薦
當這《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修訂版)到達它的終結之處時,還有一個問題有待回答:這個終結僅僅是一個曲盡人散的終了呢,還是包含著某種領會勢態(tài)的明了?換句話說,讀者能否能感受到,一個雖然還處在邊緣的,但卻有著巨大潛力的思想可能性正在到來?這指的是中西和東西思想進行微妙的和勢必重塑雙方的對話可能性。一百多年來,中國的有識之士一直在尋求這樣一種可能;沒有它,中國文化在這個世界中就沒有未來。到目前為止,西方很少有人從思想本身關注這種可能。但是,沒有它,西方的生存形態(tài)能有一個不致死的"光明"未來嗎?中西思想的巨大差異使得任何直線的真實交流不可能。但是,當我們走到再無任何現(xiàn)成之路可走的絕境時,難道還有什么硬性的區(qū)別可以阻擋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思想之間寧靜之極的相互理解和生動之極的無言對話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