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之聲

出版時間:2007-11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日)阿南史代  頁數(shù):305  譯者:曹立華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一種姿態(tài)背后,都蘊涵著攝影者常年累月的奔波、跋涉。    讓我們共同乘上阿南女士的越野吉普,徜佯在北京的古樹名木之間,傾聽它們述說歷史的聲音……        對于歷史地理的研究,時間也是一個特殊的成功因素。阿南女士的研究跨越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在物質(zhì)形態(tài)方面,許多事物依然留存,尚未為現(xiàn)代化進程所改變;在社會形態(tài)方面,改革開放的形勢使她得以順暢地與各行各業(yè)的人士相識、交流。作者曾提到:“盡管我尋訪的是那些遺跡的有形存在,但這跨越二十年的經(jīng)歷卻使我看到街區(qū)的發(fā)展、農(nóng)村生活的變化和人民命運的變遷,使人在圍繞古代遺跡發(fā)生的種種變化中獲得一種歷史傳承感?!边@種如實的歷史記錄對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社會尤其可貴。對于環(huán)境污染、過度開發(fā)等問題,阿南女士也坦率地表達了內(nèi)心的憂慮。    本書雖以古樹命名,但內(nèi)容遠不限于此。涉及歷史的變遷,八國聯(lián)軍的人侵、文革的破壞;東北旺中日友好公社、中關村高科技園區(qū)等社會歷史的痕跡都附著在古樹的年輪轉(zhuǎn)換中。書中還展示著一幅幅當代北京的風俗畫。    “時光賦予它們尊嚴,你可以感受到古樹那種特有的、寧靜的力量,周圍的一切風云變幻,朝生暮死,惟有這些古老而又生機勃勃的生靈,深深地扎根大地;雖然不言不語,卻堅守著自己異常堅韌的個性。

作者簡介

阿南史代(Virginia Helen Stlbbs Anami又名志霓),1944年生于美國,1970年獲日本國籍,吉霓及兒子友亮(生于1972年)和女兒美佳(生于1975)曾跟隨作為外交官的丈夫、大使先生阿南惟茂在美國、日本、巴基斯坦、澳大利亞和中國居住。2006年,她受邀成為北京市旅游局的顧問。
  吉霓求學時主修東亞歷史地理,獲學士和碩士學位,她曾教授中國和日本的歷史,佛教史、地理與社會,現(xiàn)執(zhí)教于日本東京Temple大學。著作有《尋訪北京的古跡——古樹·雄石·寶水》、《西町:文化的十字路口》。
  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吉霓調(diào)查研究北京的歷史遺跡、古老樹落、樹木與宗教圣地、拍攝了大量照片。她如此享受與居住在這個城市中的普通人或者村民們談天說地,聆聽他們的故事,這些經(jīng)歷,使得她九次參與在中國和日本舉辦的攝影展,其中包括“千年古道:在今日北京尋找遼金遺跡”展覽,“北京鄉(xiāng)村攝影展”、浙江溫州博物館的“洋”眼看北京攝影展,以及在北京(2005年)和江蘇揚州(2006年)舉行的“追尋圓仁的足跡”攝影展。
  有關古樹,吉霓于2004年在北京植物園舉行了名為“北京雄樹”的攝影懚,在“一個桌子”餐館,她的“的古樹名木”攝影作品展覽了一年多,2005年,她的“北京的銀杏樹”攝影作品展,成為大覺寺銀杏節(jié)的一個組成部分。2006年,她與齊友昌先生舉行了多次名為“北京的古樹”攝影繪畫聯(lián)展,目前,這些作品在北京的多所學校巡回展出,以支持“綠色奧運”。

書籍目錄

推薦序 北京的古樹 閱讀古樹,閱讀古都引言 北京的古樹遺產(chǎn)東城區(qū)西城區(qū)宣武、崇文區(qū)海淀區(qū)石景山區(qū)門頭溝區(qū)房山區(qū)懷柔區(qū)密云區(qū)朝陽、通州區(qū)順義、平谷區(qū)豐臺、大興區(qū)結(jié)語北京歷史年表術語及索引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一種姿態(tài)背后,都蘊涵著攝影者常年累月的奔波、跋涉。 讓我們共同乘上阿南女士的越野吉普,徜佯在北京的古樹名木之間,傾聽它們述說歷史的聲音…… 我不是攝影家,我是用照片講故事,記錄歷史,我喜歡行走。北京現(xiàn)存近七千株共二十九種樹齡超過三百年的古樹。樹齡最長的是一些常綠樹木,如柏樹和松樹,落葉的銀杏樹、娑羅樹和國槐也可以活到千年以上,這些古樹都得到很好的照顧,因為人們覺得它們具有某種精神品質(zhì)。這些分布在北京城郊的參天大樹,構成了一幅北京的歷史地圖。尋找古樹的經(jīng)歷,是阿南女士多年堅持的“知行合一”研究方法的實踐。她一貫堅持走出書齋,走進自然,走近大眾。在獲得實踐體驗的同時,又無疑深化、豐富了她學者的思考。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自然與人文相呼應形成了她鮮明的學術特點。每次尋訪中與古樹相遇的緣分,來自她充分的前期資料準備工作。然而這一資料驗證的過程并不輕松,阿南女士以她特有的幽默在書中逐一記錄下那些化險為夷、以苦為樂的小故事。本書雖以古樹命名,但內(nèi)容遠不限于此。涉及歷史的變遷,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文革的破壞;東北旺中日友好公社、中關村高科技園區(qū)等社會歷史的痕跡都附著在古樹的年輪轉(zhuǎn)換中。書中還展示著一幅幅當代北京的風俗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樹之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北京的歷史不僅從古建筑,史書中能了解到,而且也能從遍布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的樹中讀出來,阿南女士就做到了。她帶著我們走近那些飽經(jīng)風霜,又歷經(jīng)劫難的古樹,聽他們給我們傾訴著一個又一個故事。他們見過一個又一個歷史名人從身邊走過,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的更迭,而他們依然站在那里看著太陽升起又落下。
  •   古樹是綠色的文物,是歷史的看客。北京的古樹有帝都氣概,有大家的風范,被本書的照片和文字很好的展示。帶著《樹之聲》上路,去尋覓北京的古樹名木,去探尋過往的歲月。
  •   這本書是前日本大使夫人阿南史代寫的,她在中國期間,拍攝了好多關于北京的古樹,古寺,古石的照片,尋訪了很多的古跡,這本書,是我尋找了很久,也在當當缺貨很久的一本書,終于等到手了,我用來收藏,并打算以后有時間一一去尋訪這些即將湮沒的古跡,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畢竟已經(jīng)不多了.
  •   一個外國人能用這么細膩的感情描寫北京的古樹,讓我由衷地佩服!感謝阿南史代女士做了北京人應該做而沒做的事!
  •   還沒有讀呢,從北京回來的動車上看到此書的介紹,就從網(wǎng)上訂購了,待認真讀過后,將按照書的介紹尋找這些古樹名木的蹤跡,感謝當當網(wǎng)!
  •   北京的古樹卻要靠一個外國人來編目,這件事本身令中國人汗顏,同樣應該看到的是,要進行古樹的保護可要經(jīng)過漫長的歷程(因為國內(nèi)還沒有人去做),古樹的未來不容樂觀;當然這本書總體很不錯,就是沒有真正做到具體編目和編號,這應留待我輩中國人去做。
  •   寫這樣的一本書是需要時間的,需要持續(xù)的時間的投入與研究,喜歡讀這些有厚重感的書,就如書中的古樹,經(jīng)歷了時間,有故事可讀。
  •   書中的古樹,值得大家去看看
  •   一個日本人抱著對綠色、對中國、對北京的友好情誼,數(shù)十載走過北京的城內(nèi)城外,越過山山嶺嶺,詳細地記錄和勘察著每一株古木,這是何等的境界?!這樣的書為什么不能出自我們自己的手呢?困惑中!
  •   之前在三聯(lián)書店看到的,后來再去找就沒了~~現(xiàn)在終于找到了,翻開來見到那一棵棵樹,真心感動!
  •   這本書印刷精良,介紹很有趣,很適合收藏。對北京周邊的了解很有幫助。我還沒有認真拜讀,只是翻了翻直感非常喜歡。從攝影的角度講非常獨到。想不到一個日本婦女能這么細致、周到地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為我們講解身邊生活了許多年確不經(jīng)意忽略的文化和傳統(tǒng)。拋開民族之見,我對作者非常敬佩。隨著書頁的展開您一定會領略一個人與自然相親相近的旅行。
  •   只是說哪兒有這棵樹,以及它的照片,并無樹的介紹。另外連紫竹院的竹子也算上古樹名木了。
  •   樹是不對稱美的代表,飽經(jīng)滄桑古樹記載著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歷史。本書有大量的古樹圖片,可惜偏暗了點。
  •   此書很好,應打滿分---對我來說相當重要。及時了解了北京古樹歷史!是真正的教科書!
  •   內(nèi)容還算翔實,做為業(yè)界人事我很汗顏,哎
  •   當古樹都不在的時候 我們可能更會珍愛這本書愛好古樹的 愛尋覓古老文化的人可以讀一讀
  •   覺得華而不實,又貴又沒有實際內(nèi)涵。
  •   書很有意思 就是貴了點
  •   我們對自己的城市對自己的國家象作者一樣就好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