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5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查建英 主編 頁數(shù):45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本圍繞“八十年代”情境及問題意識的對話錄,主持者選取的談話對象多為八十年代引領(lǐng)潮流的風云人物:北島、阿城、劉索拉、李陀、陳丹青、栗憲庭、陳平原、甘陽、崔健、林旭東、田壯壯、分別屬于詩歌、小說、音樂、美術(shù)、電影、哲學及文學研究等領(lǐng)域。對話抽取相關(guān)領(lǐng)域里在今天仍有討論價值的當年熱點內(nèi)容作為話題,試圖重視這個在中國二十世紀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年代的場景和氛圍,并且在回顧八十年代社會思想面貌的同時也對其進行反思?! ?0世紀80年代是當代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脆弱卻頗具特質(zhì)、令人心動的年代。談話者以個人的身份和角度,從各自從事的工作出發(fā),既回憶反省過去的那個時代,也評論分析現(xiàn)在,并且眺望臆想未來。書中雖然記錄了許多珍貴的往事,卻沒有變成一個“懷舊項目”,大多數(shù)談話者沒有簡單地將80年代浪漫化,盡管他們那時年輕氣盛、出道成名。這些回憶者的態(tài)度不是一味懷舊或頌揚,而是盡可能坦率、客觀地對自我和時代的局限,對不少當年轟動一時的現(xiàn)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動因進行深入剖析、批評和反省。
作者簡介
查建英(筆名:扎西多):北京人,曾就讀于北京大學、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一九八七年回國,九十年代返美國。二00三年獲美國古根漢姆寫作基金,再回中國。曾為《萬象》、《讀書》、《紐約客》、《紐約時報》等撰稿。已出版非小說類英文著作China Pop,雜文集《說東道西》,小說集《叢林下的冰河》等。其中Chhia Pop被美國Village Voice Literay Supplement雜志評選為“一九九五年度二十五本最佳書籍之一”。
書籍目錄
寫在前面阿城陳丹青陳平原崔健甘陽李陀栗憲庭林旭東劉索拉田壯壯圖片攝影:李曉斌
章節(jié)摘錄
書摘時間:2004年9月8日 地點:北京芳草地 查建英:你想怎么來講八十年代這個題目呢? 阿城:我不是太有“十年”這種概念。就像藝術(shù)的變化不會隨著政治時期的改變而變化,好比我們文學史上,兩漢、魏晉,或者隋唐,不會因為有了一個新朝,就會出現(xiàn)新的藝術(shù),政治的、權(quán)力的轉(zhuǎn)換決定不了藝術(shù)。事情也許早就發(fā)生了,也許還沒有發(fā)生。單從“八十年代”劃分,有點兒難說了。 查建英:那個時間其實是人為的計量。比如說,從外部環(huán)境看,八九年好像是一個句號,它正好又是八十年代末。九。年以后,文學上就有了王朔,大家很習慣就把王朔看成一個九十年代的現(xiàn)象。實際上他早在八十年代就開始了,不過那時他不突出,只是舞臺上眾多的人之一。其實這個年限不見得。 阿城:對,不見得。就像世紀末兩千年那個分界點,叫個事給攪和了:到底二000年,還是二00一年算是兩千年的開始呢?我記得有些國家是二000年的時候慶祝,有些國家不認這個,二00一年慶祝。很多人慌了,因為大部分人習慣了以一個十年或者一個時間的量度去決定自己的情緒?!拔乙邕^這一年,我要有一個新的,我要做什么事情”,突然發(fā)現(xiàn)不是,說下一年才是,有挫折感。美國人喜歡搞十年這種東西,decade,搞得有聲有色,有好多套叢書,你肯定看到過。臺灣前些年搞過七十年代,找了很多人回憶。 查建英:你是說他們回顧過七十年代? 阿城:對,很多人都卷進去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楊澤主持的吧。 我自己的量度不是這種,而是知識結(jié)構(gòu),或者文化構(gòu)成。從知識結(jié)構(gòu)、文化構(gòu)成來說,一八四。年是一個坎兒,新的知識撼動中國的知識結(jié)構(gòu),船堅炮利;一九一九年“五四”是一個坎兒,新的文化撼動中國文化構(gòu)成,科學民主;一九四九是最大的一個坎兒,從知識結(jié)構(gòu)、文化構(gòu)成直到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終于全盤“西化”,也就是惟馬列是瞻。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就是這三個標志,其他就別再分什么十年了。不過既然定的話題是八十年代,總要來說說吧。對一九四九年這個坎兒,我覺得七十年代算是一個活躍的時期,七六年,官方宣布“文革”結(jié)束,造成八十年代是一個表現(xiàn)的時期,畢竟出版又被允許了。 查建英:是不是一個從地下轉(zhuǎn)到地上的過程?比如那些詩人。 阿城:也沒有全轉(zhuǎn)上來吧。不過確實在八十年代,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人的七十年代的結(jié)果。比如說北島、芒克,七八年到八0年的時候,他們有過一次地下刊物的表達機會,但變化并不是在那時才產(chǎn)生的,而是在七十年代甚至六十年代末的白洋淀就產(chǎn)生了。七十年代,大家會認為是“文化革命”的時代,控制很嚴,可為什么恰恰這時思想活躍呢?因為大人們都忙于權(quán)力的爭奪和話題,沒有人注意城市角落和到鄉(xiāng)下的年輕人在想什么。 查建英:對,六六年、六七年是特厲害的,六八年以后就開始下鄉(xiāng)了。 阿城:管不著了,這些學生坐在田邊炕頭了。他們在想什么,傳閱一些什么,寫什么,權(quán)力者不知道。像六十年代末的芒克、根子、多多、嚴力他們在河北白洋淀形成那樣一個詩的區(qū)域,尤其根子的《三月的末日》,意象銳利迷茫,與食指的《魚群三部曲》失望迷茫區(qū)別得很開?!度碌哪┤铡吩谖铱词悄菚r的經(jīng)典,可惜沒有人提了。我記得岳重跟我說,他當時提了一桶魚從白洋淀坐火車回北京,到北京的時候桶里的魚死得差不多了;春天了,但是,三月是末日。這樣,一直貫穿整個七十年代。所以,好像是壓制得最厲害的時期,但是因為把他們推到權(quán)力、行政力管理相對松散的地方,他們反而有些自由。 P15-16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追憶八十年代文化啟蒙 《八十年代訪談錄》20年的間隔和緩沖,足夠讓人們站得更高、看得更清晰:雖然不能還原80年代,但20年的時間,人們獲得的信息量以及視野、閱歷都在大大拓展,這有利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回顧歷史 。 阿城、北島、陳丹青、崔健、劉索拉、田壯壯……這一連串名字和“四月影會”、“無名畫會”、“第五代導(dǎo)演”等文化現(xiàn)象,共同代表著20世紀80年代文化藝術(shù)的回歸與覺醒。20余年后的今天,那個以“文化熱”著稱的年代又被熱鬧地提起,三聯(lián)書店于5月推出著名旅美女作家查建英主編的《八十年代·訪談錄》。該書對11位成名于上世紀80年代的作家、藝術(shù)家、學者和批評家進行深度訪談,試圖立體地還原和反思那個在中國20世紀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代。 “遲到的青春期” 查建英心中的上世紀80年代是當代中國一個短暫、脆弱卻令人心動的浪漫年代?!拔?981年到1987年間赴美讀書,雖然在80年代中只有四年時間‘在場’,但正因為我體驗過上世紀70年代的封閉,那段時間每每通過書信知道國內(nèi)有搖滾樂了,或者很多人看薩特等等,便覺得十分激動,更感覺這‘遲到的青春期’彌足珍貴。我近年常常在飯桌旁、朋友間聽到有關(guān)那個年代種種人與事的即興回憶。比如大家回憶李陀,他是1939年出生,在80年代卻經(jīng)常把‘他們那些中年人……’這樣的話掛在嘴邊,現(xiàn)在覺得好笑——他那時可不就是個中年人!但這實際上反映了那個年代,大家在精神饑渴之后,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事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這些東西不停地沖擊著我們的腦子,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從未有過的年輕!我發(fā)現(xiàn)大家并沒有淡忘那段歷史?!? “我不找80年代,80年代找到我頭上來了”,查建英對80年代的感情由來已久,但真正展開這一大型深度訪談卻是受洪晃啟發(fā)。正如李陀所說,80年代問題復(fù)雜又重要,甚至可以開一門“80年代學”的課程。查建英選擇了從“文化熱”這一角度切入:“開始我只打算找?guī)讉€人聊聊,寫一篇關(guān)于80年代的文章,但我很快發(fā)現(xiàn)這些80年代人經(jīng)過十幾年沉淀、積累、云游世界,人人一腦袋見識。我無法丟掉這么多珍貴的材料,隨便給讀者端上一盤速成的雜碎。于是,索性增加訪談人數(shù),拓寬角度,集結(jié)成書?!? 該書的責編吳彬則表示:“查建英和很多人一樣,有‘80年代情結(jié)’。畢竟那個時期是不可復(fù)制的,那是很多人學術(shù)、藝術(shù)生命上的黃金時期。而查建英缺失了一部分80年代的記憶,這在她是一種遺憾,但可能更是一種沖擊,使她更想去了解、挖掘、還原那個年代?!? 意外收獲:“弄潮兒”背后的故事 查建英曾經(jīng)的小說《到美國去!到美國去!》和《叢林下的冰河》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她也用筆名扎西多長期為《萬象》、《讀書》、《紐約客》、《紐約時報》等撰稿。這種特殊的學術(shù)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使她有自信“不看這些被訪對象以前的訪問”,在采訪前她對被訪人能談到什么程度已有一個大體的預(yù)期。談話雙方知識水平的對等,使其演繹成為一場場智慧的激蕩。 查建英最認同阿城在訪談中的觀點:“他講的知識結(jié)構(gòu)與群體焦慮這兩個問題,我覺得講到百年來中國文化問題的根上去了。”陳丹青對當年的反思也相當深刻:“80年代的可憐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慘,還說什么文藝復(fù)興!那是癱瘓病人下床給扶著走走,以為蹦迪?。 ? 選取訪談錄的形式,是因為查建英覺得這樣便于保持一定的隨意性以及被訪者的個人風格,而且活潑好讀。訪談也有意外收獲,那就是這些“文化熱”弄潮兒背后豐富的經(jīng)歷。1984年阿城忽然成名,他寄給陳丹青一份雜志,他的《棋王》、《孩子王》都發(fā)表在上面。他直接把雜志寄給在美國的陳丹青,為了省郵費,把其余書頁都撕掉。陳丹青則記憶猶新:“不久我去美國了,一大早阿城到校門口送我,他要上班,不能和大家一起去機場……那時連擁抱都不會,就那么扶著胳膊流眼淚?!眮碓矗褐袊嗄陥竺襟w評論 新周刊·2006新銳榜年度圖書:八十年代訪談錄 那個時代和它的精神遺產(chǎn)還沉睡在一代人的記憶深處,查建英成了第一個掘?qū)毴?,淘出了新的精神食糧。這本書還原了1980年代充滿激情與理想主義的啟蒙氣質(zhì),充當了文化懷舊風尚的導(dǎo)火索,也為物質(zhì)豐盛精神失范的今天提供了照妖鏡?! ⌒戮﹫箝喿x周刊·華語圖書傳媒年選:《八十年代訪談錄》「致敬詞」 追尋八十年代,是今年看似突兀的一個文化回流熱潮,卻無疑有著耐人尋味的當下社會體征。查建英是這股熱潮的“點石”者,她的《八十年代:訪談錄》是一本圍繞八十年代情境及問題意識的訪談錄,談話者以個人的角度出發(fā),既回憶反省過去的那個時代,也評論分析現(xiàn)在。談話對象多為八十年代引領(lǐng)潮流的風云人物:阿城、李陀、陳丹青、栗憲庭等,他們身份遍及詩歌、小說、音樂、美術(shù)、電影、哲學及文學研究等領(lǐng)域。他們都是八十年代的在場者,他們在那個年代里特立獨行地展開了精神遠行和心靈漂泊?! ∵@本書試圖重現(xiàn)那個年代的場景和氛圍,雖然強調(diào)反省和審視,但終歸掩飾不住內(nèi)心中的那份迷戀和懷念;雖然強調(diào)浪漫和詩意,但終歸還是脆弱而短暫;雖然強調(diào)文化和啟蒙,但終歸還是“精英們”的八十年代,雖然……雖然,我們依然要向那個年代致敬,向這本書和書中出場的人致敬?! ≈腥A讀書報·2006年中華讀書報年度圖書之10佳 我們用到的“八十年代”一詞,絕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它意味著一個歷史階段,意味著一種社會、文化情態(tài)(就像我們不斷回望的五四時期一樣)。那個時代叱咤風云的人物在今天仍有莫大影響力,而在“八十年代”氛圍滋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已成當代中國很多領(lǐng)域的中堅力量,正因此,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受到廣泛關(guān)注,甚至引發(fā)了一股回顧和反思“八十年代”的熱潮,并不奇怪。查建英選擇的訪談對象包括阿城、北島、陳丹青、甘陽、田壯壯等八十年代引領(lǐng)潮流的風云人物,訪談進行得較為深入,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八十年代的獨特氣質(zhì)和氛圍,站在今天的“高度”所作的某些反思也頗具意味。當然,正如查建英所說,“八十年代中國遠非一場以北京為中心、以知識精英為骨干的‘文化熱’所能涵括”,全面地展現(xiàn)那個獨特歷史階段的“光榮與夢想”,尚需傾聽其他層面、其他人群發(fā)出的聲音,但無疑,本書開了一好頭。
編輯推薦
阿城、北島、陳丹青、崔健、劉索拉、田壯壯……這一連串名字和“四月影會”、“無名畫會”、“第五代導(dǎo)演”等文化現(xiàn)象,共同代表著20世紀80年代文化藝術(shù)的回歸與覺醒。20余年后的今天,那個以“文化熱”著稱的年代又被熱鬧地提起,三聯(lián)書店于5月推出著名旅美女作家查建英主編的《八十年代?訪談錄》。該書對11位成名于上世紀80年代的作家、藝術(shù)家、學者和批評家進行深度訪談,試圖立體地還原和反思那個在中國20世紀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代?!飦嗰R遜網(wǎng)2006年度年十大好書之首★新周刊2006新銳榜年度圖書★新京報閱讀周刊2006華語圖書傳媒年選★2006年中華讀書報年度圖書之10佳★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發(fā)起,《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華讀書報》、《南方周末》和《新京報》等27家媒體聯(lián)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圖書” 相關(guān)鏈接:亞馬遜網(wǎng)2006年度好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