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訪談錄

出版時間:2006-5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查建英 主編  頁數(shù):45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本圍繞“八十年代”情境及問題意識的對話錄,主持者選取的談話對象多為八十年代引領(lǐng)潮流的風云人物:北島、阿城、劉索拉、李陀、陳丹青、栗憲庭、陳平原、甘陽、崔健、林旭東、田壯壯、分別屬于詩歌、小說、音樂、美術(shù)、電影、哲學及文學研究等領(lǐng)域。對話抽取相關(guān)領(lǐng)域里在今天仍有討論價值的當年熱點內(nèi)容作為話題,試圖重視這個在中國二十世紀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年代的場景和氛圍,并且在回顧八十年代社會思想面貌的同時也對其進行反思?! ?0世紀80年代是當代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脆弱卻頗具特質(zhì)、令人心動的年代。談話者以個人的身份和角度,從各自從事的工作出發(fā),既回憶反省過去的那個時代,也評論分析現(xiàn)在,并且眺望臆想未來。書中雖然記錄了許多珍貴的往事,卻沒有變成一個“懷舊項目”,大多數(shù)談話者沒有簡單地將80年代浪漫化,盡管他們那時年輕氣盛、出道成名。這些回憶者的態(tài)度不是一味懷舊或頌揚,而是盡可能坦率、客觀地對自我和時代的局限,對不少當年轟動一時的現(xiàn)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動因進行深入剖析、批評和反省。

作者簡介

查建英(筆名:扎西多):北京人,曾就讀于北京大學、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一九八七年回國,九十年代返美國。二00三年獲美國古根漢姆寫作基金,再回中國。曾為《萬象》、《讀書》、《紐約客》、《紐約時報》等撰稿。已出版非小說類英文著作China Pop,雜文集《說東道西》,小說集《叢林下的冰河》等。其中Chhia Pop被美國Village Voice Literay Supplement雜志評選為“一九九五年度二十五本最佳書籍之一”。

書籍目錄

寫在前面阿城陳丹青陳平原崔健甘陽李陀栗憲庭林旭東劉索拉田壯壯圖片攝影:李曉斌

章節(jié)摘錄

書摘時間:2004年9月8日  地點:北京芳草地    查建英:你想怎么來講八十年代這個題目呢?    阿城:我不是太有“十年”這種概念。就像藝術(shù)的變化不會隨著政治時期的改變而變化,好比我們文學史上,兩漢、魏晉,或者隋唐,不會因為有了一個新朝,就會出現(xiàn)新的藝術(shù),政治的、權(quán)力的轉(zhuǎn)換決定不了藝術(shù)。事情也許早就發(fā)生了,也許還沒有發(fā)生。單從“八十年代”劃分,有點兒難說了。    查建英:那個時間其實是人為的計量。比如說,從外部環(huán)境看,八九年好像是一個句號,它正好又是八十年代末。九。年以后,文學上就有了王朔,大家很習慣就把王朔看成一個九十年代的現(xiàn)象。實際上他早在八十年代就開始了,不過那時他不突出,只是舞臺上眾多的人之一。其實這個年限不見得。    阿城:對,不見得。就像世紀末兩千年那個分界點,叫個事給攪和了:到底二000年,還是二00一年算是兩千年的開始呢?我記得有些國家是二000年的時候慶祝,有些國家不認這個,二00一年慶祝。很多人慌了,因為大部分人習慣了以一個十年或者一個時間的量度去決定自己的情緒?!拔乙邕^這一年,我要有一個新的,我要做什么事情”,突然發(fā)現(xiàn)不是,說下一年才是,有挫折感。美國人喜歡搞十年這種東西,decade,搞得有聲有色,有好多套叢書,你肯定看到過。臺灣前些年搞過七十年代,找了很多人回憶。    查建英:你是說他們回顧過七十年代?    阿城:對,很多人都卷進去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楊澤主持的吧。    我自己的量度不是這種,而是知識結(jié)構(gòu),或者文化構(gòu)成。從知識結(jié)構(gòu)、文化構(gòu)成來說,一八四。年是一個坎兒,新的知識撼動中國的知識結(jié)構(gòu),船堅炮利;一九一九年“五四”是一個坎兒,新的文化撼動中國文化構(gòu)成,科學民主;一九四九是最大的一個坎兒,從知識結(jié)構(gòu)、文化構(gòu)成直到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終于全盤“西化”,也就是惟馬列是瞻。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就是這三個標志,其他就別再分什么十年了。不過既然定的話題是八十年代,總要來說說吧。對一九四九年這個坎兒,我覺得七十年代算是一個活躍的時期,七六年,官方宣布“文革”結(jié)束,造成八十年代是一個表現(xiàn)的時期,畢竟出版又被允許了。    查建英:是不是一個從地下轉(zhuǎn)到地上的過程?比如那些詩人。    阿城:也沒有全轉(zhuǎn)上來吧。不過確實在八十年代,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人的七十年代的結(jié)果。比如說北島、芒克,七八年到八0年的時候,他們有過一次地下刊物的表達機會,但變化并不是在那時才產(chǎn)生的,而是在七十年代甚至六十年代末的白洋淀就產(chǎn)生了。七十年代,大家會認為是“文化革命”的時代,控制很嚴,可為什么恰恰這時思想活躍呢?因為大人們都忙于權(quán)力的爭奪和話題,沒有人注意城市角落和到鄉(xiāng)下的年輕人在想什么。    查建英:對,六六年、六七年是特厲害的,六八年以后就開始下鄉(xiāng)了。    阿城:管不著了,這些學生坐在田邊炕頭了。他們在想什么,傳閱一些什么,寫什么,權(quán)力者不知道。像六十年代末的芒克、根子、多多、嚴力他們在河北白洋淀形成那樣一個詩的區(qū)域,尤其根子的《三月的末日》,意象銳利迷茫,與食指的《魚群三部曲》失望迷茫區(qū)別得很開?!度碌哪┤铡吩谖铱词悄菚r的經(jīng)典,可惜沒有人提了。我記得岳重跟我說,他當時提了一桶魚從白洋淀坐火車回北京,到北京的時候桶里的魚死得差不多了;春天了,但是,三月是末日。這樣,一直貫穿整個七十年代。所以,好像是壓制得最厲害的時期,但是因為把他們推到權(quán)力、行政力管理相對松散的地方,他們反而有些自由。    P15-16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追憶八十年代文化啟蒙 《八十年代訪談錄》20年的間隔和緩沖,足夠讓人們站得更高、看得更清晰:雖然不能還原80年代,但20年的時間,人們獲得的信息量以及視野、閱歷都在大大拓展,這有利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回顧歷史 。   阿城、北島、陳丹青、崔健、劉索拉、田壯壯……這一連串名字和“四月影會”、“無名畫會”、“第五代導(dǎo)演”等文化現(xiàn)象,共同代表著20世紀80年代文化藝術(shù)的回歸與覺醒。20余年后的今天,那個以“文化熱”著稱的年代又被熱鬧地提起,三聯(lián)書店于5月推出著名旅美女作家查建英主編的《八十年代·訪談錄》。該書對11位成名于上世紀80年代的作家、藝術(shù)家、學者和批評家進行深度訪談,試圖立體地還原和反思那個在中國20世紀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代。   “遲到的青春期”     查建英心中的上世紀80年代是當代中國一個短暫、脆弱卻令人心動的浪漫年代?!拔?981年到1987年間赴美讀書,雖然在80年代中只有四年時間‘在場’,但正因為我體驗過上世紀70年代的封閉,那段時間每每通過書信知道國內(nèi)有搖滾樂了,或者很多人看薩特等等,便覺得十分激動,更感覺這‘遲到的青春期’彌足珍貴。我近年常常在飯桌旁、朋友間聽到有關(guān)那個年代種種人與事的即興回憶。比如大家回憶李陀,他是1939年出生,在80年代卻經(jīng)常把‘他們那些中年人……’這樣的話掛在嘴邊,現(xiàn)在覺得好笑——他那時可不就是個中年人!但這實際上反映了那個年代,大家在精神饑渴之后,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事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這些東西不停地沖擊著我們的腦子,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從未有過的年輕!我發(fā)現(xiàn)大家并沒有淡忘那段歷史?!?    “我不找80年代,80年代找到我頭上來了”,查建英對80年代的感情由來已久,但真正展開這一大型深度訪談卻是受洪晃啟發(fā)。正如李陀所說,80年代問題復(fù)雜又重要,甚至可以開一門“80年代學”的課程。查建英選擇了從“文化熱”這一角度切入:“開始我只打算找?guī)讉€人聊聊,寫一篇關(guān)于80年代的文章,但我很快發(fā)現(xiàn)這些80年代人經(jīng)過十幾年沉淀、積累、云游世界,人人一腦袋見識。我無法丟掉這么多珍貴的材料,隨便給讀者端上一盤速成的雜碎。于是,索性增加訪談人數(shù),拓寬角度,集結(jié)成書?!?    該書的責編吳彬則表示:“查建英和很多人一樣,有‘80年代情結(jié)’。畢竟那個時期是不可復(fù)制的,那是很多人學術(shù)、藝術(shù)生命上的黃金時期。而查建英缺失了一部分80年代的記憶,這在她是一種遺憾,但可能更是一種沖擊,使她更想去了解、挖掘、還原那個年代?!?    意外收獲:“弄潮兒”背后的故事     查建英曾經(jīng)的小說《到美國去!到美國去!》和《叢林下的冰河》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她也用筆名扎西多長期為《萬象》、《讀書》、《紐約客》、《紐約時報》等撰稿。這種特殊的學術(shù)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使她有自信“不看這些被訪對象以前的訪問”,在采訪前她對被訪人能談到什么程度已有一個大體的預(yù)期。談話雙方知識水平的對等,使其演繹成為一場場智慧的激蕩。     查建英最認同阿城在訪談中的觀點:“他講的知識結(jié)構(gòu)與群體焦慮這兩個問題,我覺得講到百年來中國文化問題的根上去了。”陳丹青對當年的反思也相當深刻:“80年代的可憐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慘,還說什么文藝復(fù)興!那是癱瘓病人下床給扶著走走,以為蹦迪?。 ?    選取訪談錄的形式,是因為查建英覺得這樣便于保持一定的隨意性以及被訪者的個人風格,而且活潑好讀。訪談也有意外收獲,那就是這些“文化熱”弄潮兒背后豐富的經(jīng)歷。1984年阿城忽然成名,他寄給陳丹青一份雜志,他的《棋王》、《孩子王》都發(fā)表在上面。他直接把雜志寄給在美國的陳丹青,為了省郵費,把其余書頁都撕掉。陳丹青則記憶猶新:“不久我去美國了,一大早阿城到校門口送我,他要上班,不能和大家一起去機場……那時連擁抱都不會,就那么扶著胳膊流眼淚?!眮碓矗褐袊嗄陥竺襟w評論  新周刊·2006新銳榜年度圖書:八十年代訪談錄  那個時代和它的精神遺產(chǎn)還沉睡在一代人的記憶深處,查建英成了第一個掘?qū)毴?,淘出了新的精神食糧。這本書還原了1980年代充滿激情與理想主義的啟蒙氣質(zhì),充當了文化懷舊風尚的導(dǎo)火索,也為物質(zhì)豐盛精神失范的今天提供了照妖鏡?! ⌒戮﹫箝喿x周刊·華語圖書傳媒年選:《八十年代訪談錄》「致敬詞」  追尋八十年代,是今年看似突兀的一個文化回流熱潮,卻無疑有著耐人尋味的當下社會體征。查建英是這股熱潮的“點石”者,她的《八十年代:訪談錄》是一本圍繞八十年代情境及問題意識的訪談錄,談話者以個人的角度出發(fā),既回憶反省過去的那個時代,也評論分析現(xiàn)在。談話對象多為八十年代引領(lǐng)潮流的風云人物:阿城、李陀、陳丹青、栗憲庭等,他們身份遍及詩歌、小說、音樂、美術(shù)、電影、哲學及文學研究等領(lǐng)域。他們都是八十年代的在場者,他們在那個年代里特立獨行地展開了精神遠行和心靈漂泊?! ∵@本書試圖重現(xiàn)那個年代的場景和氛圍,雖然強調(diào)反省和審視,但終歸掩飾不住內(nèi)心中的那份迷戀和懷念;雖然強調(diào)浪漫和詩意,但終歸還是脆弱而短暫;雖然強調(diào)文化和啟蒙,但終歸還是“精英們”的八十年代,雖然……雖然,我們依然要向那個年代致敬,向這本書和書中出場的人致敬?! ≈腥A讀書報·2006年中華讀書報年度圖書之10佳  我們用到的“八十年代”一詞,絕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它意味著一個歷史階段,意味著一種社會、文化情態(tài)(就像我們不斷回望的五四時期一樣)。那個時代叱咤風云的人物在今天仍有莫大影響力,而在“八十年代”氛圍滋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已成當代中國很多領(lǐng)域的中堅力量,正因此,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受到廣泛關(guān)注,甚至引發(fā)了一股回顧和反思“八十年代”的熱潮,并不奇怪。查建英選擇的訪談對象包括阿城、北島、陳丹青、甘陽、田壯壯等八十年代引領(lǐng)潮流的風云人物,訪談進行得較為深入,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八十年代的獨特氣質(zhì)和氛圍,站在今天的“高度”所作的某些反思也頗具意味。當然,正如查建英所說,“八十年代中國遠非一場以北京為中心、以知識精英為骨干的‘文化熱’所能涵括”,全面地展現(xiàn)那個獨特歷史階段的“光榮與夢想”,尚需傾聽其他層面、其他人群發(fā)出的聲音,但無疑,本書開了一好頭。

編輯推薦

阿城、北島、陳丹青、崔健、劉索拉、田壯壯……這一連串名字和“四月影會”、“無名畫會”、“第五代導(dǎo)演”等文化現(xiàn)象,共同代表著20世紀80年代文化藝術(shù)的回歸與覺醒。20余年后的今天,那個以“文化熱”著稱的年代又被熱鬧地提起,三聯(lián)書店于5月推出著名旅美女作家查建英主編的《八十年代?訪談錄》。該書對11位成名于上世紀80年代的作家、藝術(shù)家、學者和批評家進行深度訪談,試圖立體地還原和反思那個在中國20世紀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代?!飦嗰R遜網(wǎng)2006年度年十大好書之首★新周刊2006新銳榜年度圖書★新京報閱讀周刊2006華語圖書傳媒年選★2006年中華讀書報年度圖書之10佳★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發(fā)起,《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華讀書報》、《南方周末》和《新京報》等27家媒體聯(lián)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圖書”  相關(guān)鏈接:亞馬遜網(wǎng)2006年度好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八十年代訪談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45條)

 
 

  •   人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如同無法選擇母親。今天讀完了北京三聯(lián)版《八十年代訪談錄》,在末頁寫下這句話。今天,收到朋友從香港帶來的牛津版《八十年代訪談錄》。在首頁寫下這句話:希望通過此書大致了解一下今日意識形態(tài)的底線。不同的書有不同的作用,共同點是讓我快樂。書籍就是那扇門,透過它能夠體驗不同的人生。很多事,牛逼了就簡單了,比如小品,首先是要能讓人笑,小沈陽就滿足了這點,“電影,首先要好看,然后再談別的”,以我的審美能力,《虎口脫險》、《小兵張嘎》(黑白那個)就挺好看,唱歌,你先把音唱準了再說感情。港版的里面多一個人的訪談,劉奮斗。奮斗說當年八九的時候他去師大貼大字報,學生談治國,行,沒問題,但“大小便完了,您沖水行么?”這事,我當年說“觀棋不語真君子,拉屎不沖是傻逼”。要治國,您先把屎沖了。說回來訪談錄,或許每個年代的人們身處其中總是更多的談?wù)摽喑?,但看看這些關(guān)鍵詞,想想從八十到九十正是海德格爾說的“從詩歌的年代到散文的年代”的過度,還是難免懷念那個充滿激情、藝術(shù)、理想和追求的年代。八十年代:激情,浪漫,理想主義,啟蒙,精英,爭論,思想……九十年代:顯示,利益,實用主義,功利,大眾,精明,焦慮,市場……查建英在和阿城的訪談中大致有些歸納,有相當一部分人文知識分子在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過度中被邊緣化了,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知識分子,市場知識分子。八十時這些人文知識分子實際是話語權(quán)的把持者。李澤厚《美的歷程》當年是大暢銷書,劉再復(fù)一演講,講文學主體性、二重性,有上萬人去聽,我忍不住在頁邊寫下“夢幻般的年代”??吹梦夜陋?,憋悶。中產(chǎn)不多,準中產(chǎn)了,士大夫精神缺失,沒思想沒主心骨。否認歷史,教育當作宣傳,不客觀不準確,沒有主義,沒有信仰,只有意識形態(tài)。整體浮躁。焦慮和不自信成了主流。如同八四八五直至九零后的小孩們,表面上“動物兇猛,實際內(nèi)心極其純情,”沒信仰,只能靠外形撐著,喀嚓一倒全是紙架子。最近還在看《光榮與夢想》,琢磨琢磨,中國近三十年,就改革開放著三十年,走了別人二百年的路,經(jīng)濟路。文化呢?徹底斷層,文化不能躍遷。五四,新文化,簡體字,老東西沒了,讀繁體字成了一種能力,自己的東西還沒看明白你跟那翻譯什么勁?文革,批林批孔,得,讀古書又成了一種能力,中國文化的根兒就斷了。一談就是“解構(gòu)”,就是“后現(xiàn)代”,結(jié)果全整成裝逼了。這玩意不能全學全搬,西方從哈耶克,馬克思,黑格爾,海德格爾,甚至尼采,一步步過來的,有那么一個理性構(gòu)建的現(xiàn)代化基礎(chǔ)讓你解。咱這倒好,扔了孔孟荀,老莊,扔了漢儒,扔了宋明理學,硬搞。你連建構(gòu)都沒建構(gòu)過,怎么解?解什么?沒有思想的現(xiàn)代化,怎么就直接后現(xiàn)代了。浮躁!再就是不自信。阿城這么說,劉索拉這么說,田壯壯這么說,很多人這么說……貞觀之治,文景之治的時候,站在長安城里看胡人,那是來獻藝、獻寶的。說的對,不錯,有東西,不對,沒關(guān)系,人家是番邦來的,沒見過世面?!暗讱馓貏e足、自信的時候,心態(tài)就開放,不怕外邊東西進來?!睆拿褡迩楦猩现v,我對日本沒有任何好感,可是討厭他也要先了解。中國、日本從農(nóng)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的歷程如此不同。根源在于哪里?日本人徹底服了,明治維新,承認自己不行,我好好跟行的學習,比學趕超!而且比學趕超還有加速器,大河魂,武士道,神風精神。學會了,得到了別人的尊重甚至懼怕,打不垮嘛。美國人怕這種民族性格,專門找了個人研究,寫出了《菊與刀》。中國不行,裝逼,一會天朝賠款說成賞賜,稍后餓死幾百上千萬人超英趕美。結(jié)果學的不倫不類,被人逼著承認不行,再拉下臉學。連前邊那個先低了頭的小日本你都得跟人學。你看天河北川流不息的“奶大腰窄腿長”心坎妞不就奔著八國聯(lián)軍去了么?實在沒有洋鬼子發(fā)個謝頂、齙牙日本中年短小男也行,小姐的主觀意愿基本反映宏觀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經(jīng)濟是硬道理。裝半天,半個世紀,圖什么呢?一不小心整成批判民族劣根性的雜文了,拉回來。人的思想歷程,大致是知識文化思想,就人生觀世界觀哲學美學,這么個路子。當然,大部分人知識到文化還沒走過去。又胡扯,再拉到讀書筆記。書的末頁還寫了這么幾句話,沒有信仰是不安的原因。恕己恕人最快樂,清新爽潔不緊繃。物極必反,理想和單純對理想的追求是牛逼的前提。我愿意活在精神的八十年代。
  •   過年照例要聚會,聚會照例要喝酒,不是這個團伙,就是那個圈子,今年也不例外。畢業(yè)已經(jīng)二十年,在本地的高中同學湊了一湊,也有了一桌,算了一算,初三大家有空,就喝上了。
    酒喝了開頭,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忽然才想起,竟會沒請教了我們?nèi)甑母咧邪嘀魅?。推推搡搡一番之后,終于有人打電話,一陣拜年以及表白沒完,老師倒是很爽快:等著,我來。
    老師頭發(fā)已經(jīng)微有星白,說是今年就到退休年齡。我們恭維您這樣的特級教師退休后還不是大有作為,他笑笑說哪里也不去,帶師母出去游山玩水。酒過幾杯他話鋒一轉(zhuǎn),問我們,你們知道嗎,你們這撥小子是我教過的最幸運的一撥家伙。大家啞然,靜候下文。
    老師不緊不慢,有如下一番闡述。
    當年教你們的老師,有兩批人,一批老的,是解放前留用下來的老前輩,和歷次運動中由于成分問題,言論問題被從大學和科研單位趕下來的業(yè)務(wù)尖子;一批年輕的,是十年文革后剛恢復(fù)高考從多少人中選拔出來的人精,大學畢業(yè)來教你們。老的,業(yè)務(wù)功底非常扎實;年輕的,思維非?;钴S。我那時候教你們?nèi)?,感覺不是在教,而是在點,這批老師是在點撥了你們?nèi)辍?br /> 這倒讓我們回憶起來,確實如此,只是我們當時沒有注意。我們有在課上和我們討論《莊子》的語文老師,有懂三四國語言的英語老師,有上課不帶講義課本但是板書行云流水連年月日都不會寫錯的歷史老師,有學生在他的批語后面加反批語,而他不以為忤再加反反批語來論證的物理老師,有教學生作曲的音樂老師,有隨口大段引用黑格爾馬克思原文的政治老師,等等。所以我們那時的學習,用在課本上的時間大概只在十分之六,其余時間校內(nèi)各種興趣小組十分盛行,和老師辯論爭執(zhí)也是家常便飯,而各位老師似乎也是樂此不疲,曾有同學在興趣小組研習高等數(shù)學,一直研習到數(shù)學老師說我已經(jīng)無法教你為止?;仡櫮侨?,大家的一致意見是,輕松而有趣。
    然后,老師接著說下去,這批老教師都陸續(xù)退休了,年輕的那批逐步調(diào)走或者高升,新進來的更年輕教師,在升學率任務(wù)的壓力下慢慢被雕刻成一個模式,幾十年在一個環(huán)境,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最后就沒有了創(chuàng)造力,完全成了一架教學機器,他也逐漸感覺不能再點,而只是在教了,而且教得很吃力。
    當然嘍,我今天是說點反動話了。說完老師自己罰酒一杯。
    因為最近放假我正好抽空在看查建英寫的《八十年代訪談錄》,而我們讀書時也正好在那個年代?;貋砗笪乙苍谙耄耸甏且粋€什么樣的年代呢。它有一點束縛,但是又有一點自由;它有一點壓力,但是又有一點閑暇;它有一點現(xiàn)實,但是又有一點浪漫;一切都在碰撞,所以一切都有激情。一切都還未定型,所以一切都還有可能。有些貧乏,但是有些又充實。一切都充滿反思和批判,由于對舊思維的一種反動,人們特別需要一種新思維來填補,而形成這種新思維的過程,就是八十年代各種觀點和思潮不斷學習,碰撞,爭辯,以及迸發(fā)出火花的一個過程。但當追求物質(zhì)財富成為當下唯一的和主流的思潮時,這些過程就終止了。正如洪晃所說:嗨,其實現(xiàn)在哪有什么真正的文化,要說文化還得說八十年代。
    中國近代以來,五四是一個思想解放的高潮,接下來就是八十年代了。五四的思想解放,奠定了整個民國時期思想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基礎(chǔ);而八十年代,則是奠定了整個九十年代迄今的思想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基礎(chǔ)。下一個高潮,也許還要經(jīng)歷很多年才會來到。
    《八十年代訪談錄》最后田壯壯有一段話,謹錄如下,可以最為本文結(jié)尾。
    感覺現(xiàn)在沒孩子了。因為孩子是最單純的?,F(xiàn)在連孩子都少年老成了。一上大學就開始焦慮,所有的人都變得特別的憂郁,特別有負擔,覺得前途渺茫。年輕人都是這樣了。
    2010-2-20
  •   阿城、北島、陳丹青、劉索拉、栗憲庭、崔健... ...

    在各種現(xiàn)當代文學藝術(shù)史中常有浮現(xiàn)一些名字,一批八十年代領(lǐng)軍人物,在本世紀初,重新整理那個意氣風發(fā)的時代,與訪談?wù)咭黄鸹仡?980至1989。

    話語間滲著嚴謹?shù)姆此?,透著過來人的睿智。

    與自我及所處時代保持一定的距離,實在可以把問題看得更透徹,這是讀后最深的感觸。
  •   因為一直喜歡鏘鏘三人行,所以收了這本査建英的書,因為自己是80后,所以喜歡這本八十年代:訪談錄里面的人絕大部分認識,并且在青春年少時追逐崇拜過,我們80初的人對于過去有一種天性的探尋欲望,總是在老一輩人的嘴里零零星星的得到一些線索,去拼湊那個之前的不管是艱苦也罷,浪漫也罷,總之是激情勃發(fā)的歲月,這就是我們兒時的圣誕老人。我們無知,因為我們成長在經(jīng)典已經(jīng)推翻的時代,因為一切都變化太快,總是在艱難的跟隨。但我們又有一些責任感,不管是道德上的還是文化上的,我們的未來看似虛無縹緲,而我們卻又浮在半空,少了一個文化上人格上的根。所以我們一定要探尋,為著活著的意義。如果你是如此,那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一些人文及精神層面的討論,可以讓你暫時拋開物質(zhì)層面的痛苦煩惱
  •   在八十年代,我只是一個中小學生。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在我年輕的時候發(fā)生著,但自己并不是每一事件的親歷者??戳恕栋耸甏涸L談錄》,我才知道,自己90年代看到了一些作品,或者了解到的一些思想,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遺產(chǎn)。雖然只是十一個人的經(jīng)歷,但是它卻從另外一些角度深入地理解了那段歷史,而這段歷史不是干癟的,而是鮮活的。唯一遺憾的是,不少受訪人受訪內(nèi)容被刪除了,所以歷史的真相自然會有所損失。另外,該書只是局限于文藝人士,而經(jīng)濟、政治等人士的回憶應(yīng)該也很精彩,只好靜待他人來補足啊。
  •   書中訪談的都是八十年代的文化精英,比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北島,他們許多人現(xiàn)在還固守著他們的信念,是指有些固執(zhí)偏激,但是這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中堅脊梁。我們生活中套多的是偽文人、偽藝術(shù)家,充滿銅臭。
    堅持信念、堅持思考在這浮躁物欲的大潮中真如“星星之火”
    向前輩致敬!向八十年代致敬!向星星之火致敬!
  •   不是所有經(jīng)歷過八十年代的人都會閱讀這本書,也不是所有未曾經(jīng)歷過八十年代的人都不會閱讀這本書。
    那些對“思想”這個詞的動詞用法還有實踐興趣的人最好不要錯過這本書,無論怎樣,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
    我個人更愿意將這本書稱之為“八十年代的思想地圖”,雖然遠遠不夠中國,只露某類思想者的冰山一角,但從李陀、阿城等人敘述中,我們將會知道更加真實一點的中國,尤其是和《七十年代》一起參照而讀,這樣的感受就會更強烈。
  •   很懷念八十年代,人們在充分享受著剛剛開放后的喜悅的同時,也經(jīng)受著突然襲來的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那是一個充滿了激情與理想的時代,但那種理想與我理解的五十年代又有不同。八十年代是文革后變化最多、內(nèi)容最豐富的十年。
    這本書的內(nèi)容很吸引我,雖然寫作方式不是很喜歡。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在為生活奔波的日子里,不知道有幾人在為這個國家憂慮、思考?
  •   理想主義的年代已經(jīng)離我而去是不是所有的文科人都會有生不逢時的感慨。八十年代中期我才出生,錯過了,錯過了。本書是有局限,如果要回顧整個八十年代精神歷程的話還有曹保印的《精神的歷程——36位中國當代學人自述》
  •   一整個十一長假,扎在這本書里,周圍是幾年來最好的桂花香。恰到好處的初秋的嬌暖陽光,恰到好處的初秋的輕柔涼意,桂花香味甜膩。我捧著書自陶自醉地癡笑著,散發(fā)著不真實的氣質(zhì),呵呵!

    高質(zhì)量的文藝訪談錄是我極為喜歡的題材,紀錄片《昆曲六百年》、系列專欄《一個人的電影》,又如本書?!芭月牎边@樣的對話,你會忘我,一聲不吭,抽煙、品茶,傻盯著說話的高人們。

    八十年代是我的夢中圣城,離我最近的“詩經(jīng)的世界”,在政治史、經(jīng)濟史、社會史里,她好多缺陷;但文化史里,被追憶的人們供奉。

    我可以貶低當下的物質(zhì)文明,我偷偷藐視功利之欲,以祭奠。
  •   看查建英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本,從而對她非常佩服。然而再找她的其他書籍,發(fā)現(xiàn)很一般。但是就此也絲毫不能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好感。也非常喜歡她用這樣的形式記錄那逐漸遠去的八十年代以及那批人。
  •   八十年代的風光歲月,讓當年的文青回憶,算是找對人了。參與訪談的人文知識分子,顯然比牛氣十足的經(jīng)濟學家、法學家、院士、政府高參們更具八十年代情結(jié)。這情結(jié)甜酸苦辣五味雜陳,帶著青草氣。許多過來人把它當作年輕時的胡鬧,成熟了成功了不愿再提,或隨著時光流逝淡忘麻木。敏感、活躍、多思、憋不住話的文青脾氣,讓十一個人更易袒露心扉,不以城府莫測和拿腔作勢示人。他們說出的真心話,比我預(yù)想中多得多,實在得多。這便是我能容忍它不少自說自話的措辭,而體會到這本書最可寶貴的地方。
  •   八十年代一代人的思想基本在這本書中有體現(xiàn),特別是文學藝術(shù)方面的一代人的人生際遇,其中我最喜歡北島的訪談!
    值得一看。
    只是這本書有刪節(jié)部分,不知道刪的部分是寫的什么!
  •   我自己是一個80后出生的人在兒時淺淺的記憶中回憶著當時的種種看著各位對八十年代的口述有一種坐在時間肩頭的感覺平實溫暖非常喜歡劉索拉
  •   讓八十年代的人感動;讓九十年代以后的人了解那個時代.
  •   這不是一本單純的懷舊之作,更確切的是這是八十年代學者對一個時代的解構(gòu),是一本充滿智慧、思想的經(jīng)典之作,我覺得,它傳達的更多是對一個時代的再認識以及這些認識對當今的影響,很值得一讀,這是一本打開八十年代的鑰匙!
  •   八十年代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層段,所有的文藝在蘇醒在探索,走向一個全面發(fā)展的新階段,此書通過訪談的形式,從人員自身來啟及相關(guān)文學文藝現(xiàn)象,更真實的還原歷史。
  •   在圖書館里借到了這本書,看了就放不下! 雖對八十年代介紹得不系統(tǒng),但閱讀起來十分輕松,可以開闊人的眼界,加深對中國人特別是那個年代的人的認識! 期待快點送來!
  •   這本書記錄了很多發(fā)生在80年代的事,讓我們真是的認識了八十年代的生活。
  •   因為個人原因,對八十年代的精英故事很感興趣,這本書確實能真實反映一些歷史
  •   經(jīng)歷過八十年代文化啟蒙的人,應(yīng)該對書中涉及的人和事都不會陌生。留戀八十年代的歲月。
  •   八十年代在我這個九零后的眼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時代,心向往之。
  •   我是80后,盡管80年代在我的記憶中并不遙遠,可是,我真正了解它,是通過海子的詩歌、劉索拉的小說以及80年代興起的尋根熱,在我的心中,這是一個熱情的年代、理想主義的年代,社會斷裂的年代,我迫切的去了解它,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不僅僅是這些真知灼見的對話,更是一份思想的啟迪。強烈推薦給每一位渴望理想和熱情的現(xiàn)代人。
  •   八十年代我完成了中學、大學的學業(yè)歷程,經(jīng)歷了太多太多的事,八十年代的那一切我是不會淡忘了的......
  •   不是80后的故事,八十年代發(fā)生的故事!影響至今深遠,思想繼續(xù)流傳!
  •   我是從八十年代過來的,讀此書對我震動很大。不過遺憾有二,其一,有刪節(jié);其二,對八九諱莫如深。言論何時才能真正自由?????
  •   讓我能近距離感受八十年代
  •   了解八十年代的必備書
  •   很不錯的一本書,算是對那個剛剛恢復(fù)過來,百廢待興的那個特殊年代的一個獨特視角的回顧。因為書中的受訪者都是一些那個時代的文化代表人物。
  •   剛開始聽說這本書以為是一般的名人采訪說實在的比較討厭這方面的書!沒想到作者采訪的人物談的都是一些社會問題并不是說自己如何成功.而且富有建設(shè)性.反思人性,尖銳.對每個個體的關(guān)注,作者是一個有良知和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希望再能看到她的新作,永遠支持!!!
  •   當當貨品的質(zhì)量是沒的說,特別是書,絕對是物美價廉的。因為鏘鏘三人行的推薦買了這本書。真是本好書。建議對改革開放30年有所感悟感慨的朋友都看看這本書。40歲左右的朋友,看了這本書能讓你回首自己的青春歲月是在怎樣一個浪漫激情的年代度過的。
  •   不記得是否讀過阿城的書了,讀了也是十多年前的事,平日里經(jīng)常看鳳凰的節(jié)目,查老師出書,一定要捧場??吹揭恍┡u此書的評論,個人還是很喜歡的,作為80年代出生的讀者,我們沒有那么苛刻,反而是羨慕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因為我們早已對“信仰”二字陌生了。
  •   本書通過對在80年代非?;钴S的領(lǐng)導(dǎo)人物的訪談,讓讀者可以更真確的感受到80年代的激情,和對那個年代的反思,感覺非常情切
  •   當當?shù)乃俣群芸?,書很好,值得一看。喜歡查建英的寫作風格,訪談中透露著睿智
  •   80年代還沒有網(wǎng)絡(luò),邊遠海島與皇城根下離得太遠,信息閉塞,當年沒有感覺和印象??催@此書時,已到了21世紀,那時的事與人,卻是初識,鮮活卻已成為了歷史。那些人呢?
  •   毫無疑問的好書,涉及面很廣,涵蓋了文化的幾乎所有方面,且都是個中翹楚深入淺出的分析,不僅深刻分析了這一個時代的方方面面,更在更深層存在共同的論點,論點深度也遠遠超出了80年代這個范圍??戳撕苁軉l(fā)
  •   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會很懷念當年的很多,而此書會給那些喜歡思想的人以一種親切的回憶和幽深的思索!
  •   圍繞80年代熱點內(nèi)容,對不同領(lǐng)域的人進行訪談,很有感觸
  •   全部是訪談錄,可以從側(cè)面了解這段歷史,一本不錯的書。不過我可能更喜歡《七十年代》那本。
  •   20年的間隔和緩沖,足夠讓人們站得更高、看得更清晰:雖然不能還原80年代,但20年的時間,人們獲得的信息量以及視野、閱歷都在大大拓展,這有利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回顧歷史 。
  •   買了兩本,送了朋友一本,自己收了一本。
    生在80年代末尾的我不知道那個充滿理想和激情的年代到底是怎樣,很多的東西我理解不了,但是不妨礙我心生憧憬。
    書的質(zhì)感不錯,當當?shù)男室蝗缫酝?/li>
  •   關(guān)于那個年代,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對于當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一次系統(tǒng)的梳理。不錯!
  •   我們家小葉子看了說很好,想買90年代訪談錄。
  •   我們也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看了這書,讓我們回憶起我們的青春歲月。。。。。真的很好看的一本書,不管60后、70后、80后都應(yīng)好好看看。。
  •   為數(shù)不多的比較真實的訪談,而且里面的人物都是自己喜歡的。因為經(jīng)歷了80年代,讀起來很有共鳴!
  •   80年代的風流人物,他們的故事、人生經(jīng)歷,重溫過去。好書
  •   查老師功勞就在于有這個資源認識大家當然隱去作者也是作者的成功和表達方式田壯壯的訪談很少劉素拉也不僅僅是老美女陳丹青只要出現(xiàn)一定有彩
  •   書的內(nèi)容非常好,印刷也非常好,紙質(zhì)也好。喜歡阿城,劉索拉
  •   由于談話雙方的文化底蘊相近,所經(jīng)歷時代相同,所以比較好看
  •   振聾發(fā)聵了解文學了解歷史了解真相了解那個 年代的知識分子的代表作
  •   有深度但不艱澀。有些段落說的過了。不知道會不會惹禍。那是個精神激蕩而可以豐收的年代。每個人最后的結(jié)果由秉性決定。才氣勿庸置疑。
  •   這都是一些年過不惑的人們在回憶自己充滿夢想的青春??吹奈已劬Πl(fā)痛,我們正年輕要被這時光磨光了所有的夢嗎。我真不甘心。
  •   都是一些文學藝術(shù)界的先鋒人物的超常認識,現(xiàn)在都不可能有人說了,甚至有些詞都被屏蔽了。
  •   我一直很好奇上一代人的經(jīng)歷,那些充滿神秘和跌宕的人生,是我們這一代所不經(jīng)歷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通過査建英的步步深入,我看到了一代人的精神!絕對不錯的書,值得推薦!值得反復(fù)來看的書!
  •   我其實對那個年代的事情都比較感興趣。很喜歡看那個年代的電影和書籍。覺得那個年代的人很有熱情,雖然窮,但是有信仰,有追求,哥們義氣還好。
  •   很贊!我們父母那一代人的成長經(jīng)歷,那一時代培養(yǎng)出來的杰出各界人士。帶你看世界,看社會,看時代,看社會規(guī)律。
  •   有助于回憶過去青澀的時代!
  •   看里面的人物訪談,就覺得,很多時候,你的視野決定了你的未來。
  •   書很不錯,尤其對于60后、70后,不僅僅是回憶,還有對那個時代的任務(wù)的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   以前買過一本70年代,現(xiàn)在了解一下80年代
  •   是因為喜歡《七十年代》,買了這本~~送給朋友~~很值得~~~給朋友最好的新年禮物~~
  •   看完后,感覺怪怪的.可能,80年代出生,懂事起周圍的大環(huán)境已經(jīng)全部和物質(zhì)\消費相關(guān).看這本書,讓我自己對生命\生活有了新的看法和想法.
  •   我出生的年代,讀詩與文學的年代!文革后的迸發(fā)
  •   一本看似閑聊的書,承載的卻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   故去年代的經(jīng)典之作。
  •   常聽父輩聊起80年代,好奇且憧憬。
  •   了解已經(jīng)逝去的80年代
  •   重溫80年代,
  •   80年代所經(jīng)歷的一些事情至今還歷歷在目,看了此書就好像又回到那個年代。
  •   采訪了許多有代表性的人物,內(nèi)容挺充實的,好。
  •   讀之好像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年月,訪談?wù)呓砸粫r之選。
  •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一個仰望星空的歲月,一個靈魂不再混沌的歲月。年華老去激情還在燃燒,時過境遷我們還需要仰望星空,在大氣環(huán)境指數(shù)標準都無法確定的時光里,愿我們的靈魂不去混沌。
  •   真誠的對話,能打動你的心,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思考更多。書中的對話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那些所謂官話,也非主流媒體的反彈,更真實,更有營養(yǎng)。好書!
  •   訪談對象有一定代表性
  •   盡管有些談話很散亂,但是這種形式還是很能說話的
  •   挺真實的,屬于那個時代的真實
  •   是個訪談的筆錄。很推薦80后90后的孩子們看一看。當然多數(shù)人不一定能看下去。但看下去的一定會受益頗豐的。
  •   讓那是的人評價那時的時代。
  •   這是非常值得讀一讀的書。尤其現(xiàn)在的孩子們,對于那段歷史,幾乎沒有什么可能去接觸了。
  •   這本書我原來是從圖書館借來看的,寫得實在好,愛不釋手,所以特地買了。希望更多喜歡人文的讀書去閱讀收藏它。
  •   喜歡那些人,喜歡他們的純粹,記錄一下這些人的思想有好處!
  •   很多話,別的媒體都不大感說的。這一代人是覺醒最早的一批人。
  •   如題。如今能讓人掩卷沉思的書不多了。原來困擾我的問題,有那么多人在進行卓有成效的思考,感覺很好。
  •   本人很喜歡的歷史書籍
  •   看了一半,就放回書架了*希望有時間再讀完
  •   占個位置先。等看完了再來補充。
    是在鳳凰網(wǎng)上看到的,說有這樣一本書,而且可以。所以才買的。
  •   看到評論不錯,買個自己的新年禮物。期待ing
  •   想到了自己哪些逝去的青春
  •   想要了解過去的人必看,強烈推薦.
  •   書的內(nèi)容不錯,但我買到的這本書書脊和書的右下角都被壓壞了,看著特別扭。因從網(wǎng)上購買不能親自挑選,希望工作人員在進貨和發(fā)貨時能把好關(guān)。最好能給我換一本。
  •   覺得老作家比現(xiàn)在作家要出色!是不是太多的網(wǎng)絡(luò)文學出現(xiàn)?
  •   非常好的一本書,感覺回到了過去,推薦!
  •   這是一本有厚度的書,需要慢慢讀,細細讀
  •   好書,在讀
  •   貨真價實。難得好書。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的書籍總是質(zhì)量有保證。
  •   買來只顧著看書了 沒有記起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
  •   非常好的一本書?。∫欢ú灰e過!
  •   快遞員態(tài)度很好
  •   讀中帶著思考,是一種享受.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