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名著

出版時間:2005-0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錢穆  頁數(shù):32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一本簡明的史學史著作。在講座的基礎上寫成,一作者從學科史的角度,以點帶面、提綱挈領地勾勒了中國史學的發(fā)生、發(fā)展、特征和存在的問題,并從中西史學的比照中見出中國史學乃至中國思想和學術(shù)的精神與大義。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始于鄉(xiāng)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數(shù)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

書籍目錄

自序《尚書》《春秋》《春秋》三傳《左傳》(附《國語》《國策》《史記》(上)《史記》(中)《史記》(下)《漢書》范曄《后漢書》和陳壽《三國志》綜論東漢到隋的史學演進《高僧傳》、《水經(jīng)注》、《世說新語》劉知幾《史通》杜佑《通典》(上)杜佑《通典》(下)(附吳兢《貞觀政要》)歐陽修《新五代史》與《新唐書》司馬光《資治通鑒》朱子《通鑒綱目》與袁樞《通鑒紀事本末》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黃梨洲的《明儒學案》、全謝山的《宋元學案》從黃全兩學案講到章實齋《文史通義》章實齋《文史通義》

章節(jié)摘錄

《史記》今天講司馬遷《史記》。《史記》是中國第一部所謂的“正史”,此下接著還有二十四史。在司馬遷當時,大家只知有經(jīng)學、子學、文學這些觀念,而沒有史學的獨立觀念。所以《漢書·藝文志》里,只有《六藝略》、《諸子略》、僻賦略》,而司馬遷的《史記》則附在《六藝略·春秋門》??梢姰敃r學術(shù)分類,史學還是包括在經(jīng)學中,并未獨立成一門學問。但司馬遷卻能創(chuàng)造出第一部“正史”,為以后幾乎兩千年所沿用,這不是一個極值得注意討論的問題嗎?依照現(xiàn)在人講法,司馬遷《史記》可說是一個大創(chuàng)造。司馬遷如何能完成這創(chuàng)造,這是一個大問題。上一堂講,中國歷史有三種體裁。一是重事的,一件一件事分別記下,像《西周書》。第二是注重年代的,每一事都按著年代先后來編排,這是孔子《春秋》。第三注重人物,歷史上一切動力發(fā)生在人,人是歷史的中心,歷史的主腦,這一觀念應說是從太史公《史記》開始。所以《史記》是一種“列傳體”,一人一人分著立傳,就是以人物為中心。我那年在美國耶魯講中國史,曾說歷史應把人物作中心,沒有人怎么會有歷史?歷史記載的是人事,人的事應以人為主,事為副,事情只是由人所表演出來的。有一位史學教授特地和我討論,他說:歷史應該以人物為中心,為主腦,這層很有意思。但這人沒有事情表現(xiàn),便跑不上歷史。我說:在這上,乃是東西方學術(shù)上一很大不同之點。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并無事情上的表現(xiàn)而成為歷史上重要人物的。諸位試把此觀點去讀二十四史,這樣的人不知有多少。譬如《左傳》兩百四二十年,里面就沒有顏淵,豈不因他沒有事情表現(xiàn),就不上歷史。但顏淵這一人在歷史上有他不可磨滅的地位,東漢以下人就特別看重顏淵。宋明時代人講理學,也特別看重顏淵。怎能說顏淵不是一歷史人物呢?既是一歷史人物,就該上歷史。所以司馬遷以人物來作歷史中心,創(chuàng)為列傳體,那是中國史學上一極大創(chuàng)見。直到今天,西方人寫歷史,仍都像中國《尚書》的體裁,以事為主,忽略了人。今天我們寫歷史,也跟著西方化,如我寫的《國史大綱》,也就分年分事,而又以事為主。但此為求簡便則可。若進一層講,也可說西洋史學還停留在我們周公《西周書》的階段,還沒有一個大的著作能像孔子《春秋》,乃至于如《左傳》般一年一月這樣分著的,當然更沒有像《史記》之列傳體,這是史學上一極大問題。清代乾嘉時章實齋著《文史通義》,他講中國史學上盛行的是《左傳》與《史記》,分年分人,將來該發(fā)展《尚書》體,把事情作主要單位。那時西方新學還沒有來中國。道光以后,慢慢地來了,中國人讀他們的歷史,就覺得章學誠已先見到了,西方的史學就是這樣,所以特別在清末民初,大家認章學誠是中國史學一大師。但我們還得進一步講,這問題并不這樣簡單。在我看法,中國人從《尚書》演進到《春秋》、《左傳》,又演進到《史記》,這是中國史學上的大進步。并不能說中國的《春秋》、《左傳》到《史記》都不如西方把事情作中心的歷史體裁。這問題我雖今天只提起這樣一句話,不擬詳細講,但這話殊值諸位注意。今天我要講的是司馬遷怎樣會創(chuàng)造出這一種新的歷史體裁,就是列傳體來?他怎樣會提出一個新觀點、新主張,把人物為歷史中心?諸位今天不是大家做學問總喜歡要能創(chuàng)造,能開新嗎?那么太史公《史記》在史學著作上,他是一個極大的創(chuàng)造,開了一條極新的路,使得人都跟他這條路跑,繼續(xù)有二十五史到今天,請問司馬遷怎么樣走上這條路?我們能不能在這里用心研究一下呢?諸位要知道,我已經(jīng)講過,做學問要懂得發(fā)生問題,這就是所謂“會疑”。有了問題才要求解決。諸位不愿意摹仿,要創(chuàng)造,那應先懂得別人怎樣創(chuàng)造的。這問題不是一凌空的問題。司馬遷怎會能創(chuàng)造出史學上的新體裁?我們上面已講過,《西周書》和周公有關(guān)系,《春秋》則是孔子所作,即是孔子的創(chuàng)造。孔子最佩服周公,然而他來寫歷史,卻是一個新創(chuàng)造??鬃訛槭裁磥韺戇@部《春秋》?為什么要來一個新創(chuàng)造?我亦曾根據(jù)孟子書里的幾句話來發(fā)揮孔子作《春秋》的大義?,F(xiàn)在到了司馬遷,他作《史記》,他自己曾有一番詳細講法,在他《史記》的“自序”里。諸位要懂得,讀一部書,先該注意讀這書的作者自序。這也就是一個新體??鬃印洞呵铩窙]有序,序是后來新興的。如《莊子·天下篇》,敘述莊子為什么要講這樣一套思想,作這樣一套學術(shù)?也就是莊子書的自序。但此序不是莊子自己所寫。又如《孟子》七篇,最后一段就等于是孟子的自序。所以太史公自序這一體例,在孟子,莊子書中已經(jīng)有了。以后人寫序,不放在最后,而放到最前來,這不是一重要問題。那么我們要讀一人的著作,最好應該注意先讀他的“序”,他自己說怎樣又為什么來寫這一部書,應有一講法,這部書的價值就在這地方。有的序只短短幾句。如顧事林《日知錄》、黃梨洲《明儒學案》開頭都有一篇序,都很重要。至于我們寫了書請人家來寫序,這又另當別論了。今天我就根據(jù)《史記·太史公自序》來講《史記》,或許諸位已經(jīng)讀過這序,但此文不易讀。最好是讀了《太史公自序》,便去讀《史記》,待讀了《史記》,再來讀《自序》,庶乎易于明白。當知讀一篇文章大不易。但只要能讀一篇,就能讀一切篇。這一篇不能讀,別篇也一樣不能讀。今天大家讀白話文,在學術(shù)上夠標準的著作不多,大家只是隨便翻,不懂得用心,都是一目十行地看過去,我們稱之曰“翻書”,又或說“查書”,所查又稱是參考書,沒有說“讀”書,這樣總不行。照《太史公自序》講,他們這個司馬氏家是“世典周史”的,他的祖宗就掌管周史,做歷史官。到了春秋時代,周惠王襄王時,司馬氏跑到晉國,那時周朝已衰。到了晉國后,司馬氏一家又分散到魏國、趙國,又到秦國。司馬遷就生在黃河的西岸,陜西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他雖是一史官,也學天文、歷法、學易、學老莊。曾寫有一篇《論六家要指》,討論戰(zhàn)國諸子各家大義,這文章寫得極好。他分別著戰(zhàn)國時六大家思想,各自長處在哪里?短處在哪里?他自然寫到儒家,當時的《易經(jīng)》就算儒家了,但實際上《易經(jīng)》就近于道家,所以司馬談的最后結(jié)論是佩服道家的。他在漢朝是做的太史令,但他不僅通經(jīng)學,又通百家言,而推尊的是黃老。漢武帝去封禪泰山,司馬談同其他一般方士講封禪的意見不同,漢武帝就不要司馬談跟著去,司馬談就留在洛陽。他兒子司馬遷到外邊去游歷,那時還很年輕,回來時,他父親在洛陽病了,就對司馬遷說:若使我死后你再做史官,不要忘了我所要討論的很多事,你須把它寫出來。所以我們說太史公寫《史記》是承他父親遺命,這些或許諸位都知道。而《太史公自序》里講他父親的話,更重要的在下面,讀《太史公自序》的人或許會不注意?!短饭孕颉酚钟浰赣H說:“天下稱頌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愛及公劉,以尊后稷?!彼f:我們到現(xiàn)在為什么大家推尊周公?這因周公作了《詩經(jīng)》之雅、頌、二南,而雅頌二南就是周人的歷史,從后稷下來,一路到文、武、周。召。周朝人的歷史,由周公寫出。我也根據(jù)孟子說:“詩亡而后春秋作”,來證明《詩經(jīng)》跟歷史有關(guān)系,一部周代的開國史盡在《詩經(jīng)》。不過我們今天來講中國史學名著,照一般講法,只講《尚書》,不講《詩經(jīng)》。其實司馬談就以史學眼光來看重周公的《詩經(jīng)》,而周公《詩經(jīng)》的貢獻依照這話講,便在它能宣揚周代的歷史。所以又有一句話:“湯武之隆,詩人歌之”,這是說詩人所歌的便是歷史了。后來直到唐代,韓昌黎《平淮西碑》,李義山詩極稱之,謂其: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這就是把《尚書》和《詩經(jīng)》并提。當然我們不能根據(jù)李義山來講《堯典》、《舜典》是真《尚書》,但可講《詩經(jīng)》也就是歷史。這里便見各人讀書,可以有見識不同。諸位不要認為一句書只有一條路講。我此所說,從古代直到唐時人,像李義山是一個詩人,他也懂得《詩》、《書》兩經(jīng)都同史學有關(guān)系。周公為什么被人稱重?由司馬談講,是因他在宣揚史學上有了貢獻。周代到了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學者至今則之”,這就是孟子所說“詩亡而后春秋作”了。諸位至此應知,我此刻講中國史學名著,從周公《西周書》講到孔子《春秋》,接著講太史公《史記》,其實太史公父親就已這樣講。他又說:“漢興,天下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他是說:我做漢朝的太史官,我沒有能把漢代這些事情好好兒記下,那么這個天下的史文不是在我手里廢了嗎?這幾句話,就是我上面所引“無忘吾所欲論者”的話。而后來讀《太史公自序》的人,只注意了上一段,不注意到下一段。甚至于說:司馬談因漢武帝沒有要他跟著上泰山,他氣出病來,對他兒子說:等我死了,你做太史官,你該把許多事情寫出來,于是遂說太史公史記是一部“謗書”,來謗毀漢武帝這個朝廷的。他父親一口怨氣死了,所以司馬遷《史記》就是要寫《封禪書》。請問這樣,一部《史記》尚有何價值可言2太史公父親司馬談就因做了漢朝太史官,而沒有為漢朝寫下一部歷史,所以遺命司馬遷要完成父志。今試問寫歷史從哪里來?豈不是從周公??鬃觼?,那豈不是歷史應以人物為中心,也就躍然紙上了嗎?諸位聽著我前面幾堂講,便知讀書不易。讀了孟子“詩亡而后春秋作”,不是不懂這句話怎講么?讀了《太史公自序》,恰恰有如孟子“詩亡而后春秋作”的注腳。你能說司馬談沒有讀過《孟子》嗎?諸位只有翻書的習慣,《史記·太史公自序》是翻得到的,孟子這句話便不易翻到。讀到太史公這里,孟子這句話便有用了。此是書之不易讀。而《大史公自序》記他父親司馬談講話,大家又只讀了上一截不再讀下一截,不是不曾讀,乃是讀了仍如不曾讀,此是讀書不易之又一例。

編輯推薦

  是錢穆先生為博士生講課的講義,由錢先生根據(jù)學生的筆記、錄音刪潤而成。這是一本簡明的史學史著作,錢穆從學科史的角度,以點帶面、提綱挈領地勾勒了中國史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其特征和存在的問題,并從中西史學的比較中闡述中國思想和學術(shù)精神。他分篇講述中國史書經(jīng)典,對想讀中國史書的讀者大有幫助。  本書作者“旨求通俗,義取綜合”,從中國的社會文化演變、傳統(tǒng)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個側(cè)面,融古今、貫諸端,對中國幾千年歷史之特質(zhì)、癥結(jié)、演變及對當今社會現(xiàn)實的巨大影響,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淺出的精彩剖析,內(nèi)中各篇,“有以分別眼光治史所得,有以變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論題,必分古今先后時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變。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則本之于當前社會之思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史學名著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60條)

 
 

  •   本書為一本簡明的史學史著作。在講座的基礎上寫成,一作者從學科史的角度,以點帶面、提綱挈領地勾勒了中國史學的發(fā)生、發(fā)展、特征和存在的問題,并從中西史學的比照中見出中國史學乃至中國思想和學術(shù)的精神與大義。
  •   錢先生是書,我讀后感觸有四點:
    一是治學須有規(guī)模。先生反復教誨的是,治史須明經(jīng),須讀諸子,極力反對為了一個題目而找材料,在一個小圈子里走不出來。這都是為打開治學的格局。
    二是讀書要有系統(tǒng)。先生列出這些史學名著,即可以作為治中國古史的一個大致線索,旁及其它,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閱讀體系,才可能真正有一點底子。
    三是讀史要講究方法。先生講材料是死的,運用起來卻是活的,從這個角度思考去利用材料就有這個方面的作用,從另一個方面去思考去利用材料則又有其作用,這樣來說,我們讀書就貴在精,貴在達到一種熟能生巧的境界。對經(jīng)典的好書要認認真真讀,反反復復讀,悟出其中的精義,做到了然于胸。
    四是善于理解書背后的人。書是人寫的,寫書的人是決定書的最大因素。先生講遷固之巨大差異即為一例。這里邊全靠我們平時閱讀時細細體悟。
  •   自打購書以來,淘寶網(wǎng)多次邀請發(fā)表評論,雖然有點過早,但依然樂于接受。
    錢穆先生這本《中國史學名著》,以演講的文字記錄匯集而成,之前接觸過《朱子語類》,心想,這種日常的語言交流得以付諸文字并流通,足見華夏民族文化氣脈之涵宏!
  •   本書是先生講學錄音整理所成,其實也是一本中國史學簡史。先生講史,高屋建瓴,目光遠大,又言簡意賅,從不故作深沉;書中所講,每每諄諄勸學,苦口婆心,講的都是讀書做學問的大法??梢钥闯?,不管做那門學問,到了先生那個程度,都有相通的地方,所謂殊途同歸,就是這個意思吧。本書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樣,嘔血推薦大家都讀下!
  •   錢穆的書雖然好像有些史觀值得商榷,但現(xiàn)在想要找他這樣水平的書,難!而這本《中國史學名著》又似乎應該是相當不錯的代表,呵呵,當然,那是因為我還沒看過其他的……
  •   作者是史學大家錢穆,書中對歷史書籍的形成過程以及同時期的歷史著作都做了比較好的對比及介紹!
  •   這些年讀了不少錢穆先生的書,才真懂現(xiàn)代中國所失去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才是我們需要的知識!而奇怪的是,連我這種歷史的業(yè)余愛好人都受用不盡的書,為什么對于大多數(shù)專攻歷史的人,卻起不了啟發(fā)和指導的作用呢?!

    主要的原因,應該是近代中國人的心中對自己的歷史已有過多的成見,就像習慣用一句封建思想,四個字就把祖宗遺產(chǎn)棄置一邊。我們現(xiàn)在還在歌頌五四新文化運動,但回頭翻翻文獻,那之前象樣的學者至少還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五四之后,一批留洋回來的帶頭,加上國內(nèi)一批自以為的先進,利用全國人民對新思想的渴望,就這樣組成了中國近代第一輪百家講壇,推動了第一波的文化革命,將中國納入全盤西化的思想殖民地,直到今天還風氣不衰 (嚴格說來是更盛了,如今做學問已根本不需要具備中國歷史文化知識,有時看來有一些卻都是片面甚或歪曲的)。

    西方人的炮火已打不進中國,但西方人的思想和價值觀,還在透過這些管道轟炸我們的頭腦和生活。幸好有錢先生的書幫我們認清這些,并教我們?nèi)绾沃苯尤ラ喿x古書、欣賞古人、汲取古代智慧、創(chuàng)造屬于中國的現(xiàn)代文化。
  •   錢先生學養(yǎng)深厚,高屋建瓴!看其書,想見其人!先生為人之中正平和、溫潤如玉躍然眼前今日看完,直有“生不愿封萬戶侯,但愿一見韓荊州”的感覺!這本史學名著,從中不僅能讀出名著更重要的是從錢先生那學到治史之道甚至是更多超出史學范圍的東西比如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對我們祖宗的態(tài)度進而就是我們現(xiàn)在應該善待、珍惜、自豪并傳承自己的文明!強烈推薦大家用心來讀!
  •   http://tieba.baidu.com/f?kz=559105415有志國學然而不知下手處之學者,可試讀三聯(lián)《中國史學名著》、《中國思想通俗講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由此三本書中可得途徑。本書內(nèi)容豐富,實不止講史學。中國學術(shù)史大半已經(jīng)涉及,可成為讀古書入門。講演體,如耳提面命,是本書特見精神處。
  •   這本書對史學名著有很好的講解,讓我了解了很多史學上的知識,不僅如此,錢穆老師還講了很多關(guān)于讀書治學方面的看法,讓我獲益匪淺,是一本很好的書。
  •   不愧是大家作品,很值得一讀。錢老板對名著的解讀能讓我們更深刻的理解這些史學名著,給我們指導方向,而且指出了讀書的方法。
    而且理出了中國史學著作的發(fā)展方向。
  •   其實這本書是買了送朋友的,史學類的書看著還是比較有收獲的,作為一個中國人,接觸中國的史學會讓我們站在一個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去重新認識中國。
  •   錢穆史學著作,值得收藏
  •   作為一個喜歡歷史的人來說,錢穆先生的作品不用多講,尤其這本能跟著錢穆先生細思史學,更是一大樂趣
  •   這書也是課堂演講轉(zhuǎn)錄過來的,比較口語話,好理解,易懂,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幾大史學著作一一娓娓道來,對于我這種歷史愛好者來說,是增加知識的大好機會。這書比較適合對歷史感興趣的人
  •   好多著名史學,跟著錢穆大師先了解摘要是不錯的
  •   錢穆,民國時期的史學大家,經(jīng)典書籍
  •   看了錢先生的《國史大綱》才認識到這位國學大師,又買了這本《中國史學名著》,要仔細閱讀。好書是一定要珍藏的。
  •   真的好喜歡這本書,難得的好書,知識豐富,深入淺出,兼帶治學的態(tài)度與方法,而且把平時看的一些書的知識給竄連了起來,給人醍醐灌頂?shù)母杏X,并且錢穆寫史,不僅僅是就史寫史,而且兼帶其他,經(jīng)、文學等等,甚至如何看待歷史事件的背后,這個作者的思想,當時的時代背景等等,總之受益匪淺,還準備買他的其他書,該書的紙張和印刷質(zhì)量也很上乘,總之值,我是以15.7元的鉆石會員價買的。
  •   錢穆先生從個人視角,對歷史上史記、漢書等名著進行剖析,觀點新穎,有助于讀者品讀史料,是一部很好的史著導書。
  •   中國人比較注重治史的,從《尚書》(記言體)開始,到《春秋》(編年體)再到《史記》(紀傳體),一直延續(xù)到《明史》。劉知幾在《史通》中強調(diào)的治史之人必須具備史才、史學、史識,可見中國人早在唐朝就有了如此見解,即使到了今天,仍舊是治史之人應該關(guān)注的地方。
  •   這本書我剛看了個開頭,是對史學名著的點評,做中國史研究,尤其是古代史研究的有必要一讀。可以起到事半功本之效果。
  •   確實是史學大師手筆,與古史名著中縱橫捭閡,十分過癮??!
  •   這本書說到的很多內(nèi)容都是比較獨到的,錢穆大師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敢于懷疑,敢于批判;也是我們學習過程中所必需的一種精神。書中的內(nèi)容讓我們對我們的歷史名著由一個更加正確的認識。
  •   這本書是我看到的錢穆作品中正宗的白話文,因為,這本書本來就是別人根據(jù)錢老的講課錄音整理的,所以是絕對白話,絕對好懂,正適合我這種文言文基礎不是很好的讀者。但是白話并沒有削弱錢老的思想震撼力,我還沒有讀完,就覺得受益匪淺了。
  •   一本好書。不是學術(shù)著作,是講義。正因為是講義,反倒可以從中看出錢穆先生授課時的風采。為師者當如是!
  •   錢先生的作品沒的說!本書可以幫助初學史學的讀者一個指導。并有極大的借鑒價值!
  •   一本書通讀了歷代史學名著,的確錢老的角度的確非同一般!
  •   很經(jīng)典的史學名著,對研究歷史的幫助很大
  •   讀過錢穆的國史大綱后,就有關(guān)注這位學者的其他著作,錢很推崇國史,平實、博學強識、旁征博引,不過可能錢太醉心傳統(tǒng)制度,個人感覺有溢美之嫌,一家之言。
  •   精確的分析了古代主要的史學名著,讀此書后可以對各個名著有個清晰的了解
  •   不愧是史學大家的作品??!讀后,不僅補了課,對我國史學名著有了更多了解,而錢老在字里行間里流露出的治學態(tài)度及對我傳承我中華文化的強烈使命感每每讓我感動不已!
  •   錢穆———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
  •   通過先生的講解,讓我對史學名著有了個整體的認識,受益匪淺。
  •   名為講史,實際上既講史,又講了很多治史的方法,還有對當代及古代許多人物的點評,都很深入,特別是對民國以后的學術(shù)風氣進行了很嚴厲的批評,學風日下,沒有真正的大師,現(xiàn)在只有大款。學術(shù)跟社會風氣關(guān)系極大。講古代、講現(xiàn)代,批評現(xiàn)代人的盲目崇洋,批評現(xiàn)代的各項制度。從古代的許多史實來闡發(fā)對現(xiàn)代社會寄予的厚望。書這樣來讀確實就不多了。“通經(jīng)致用”,多讀這樣的書不至于妄自菲薄,也不至心無所至。
  •   錢先生是二十世紀僅有的幾個史學大家,有興趣的朋友應該讀讀
  •   書收到了,很不錯.
    史學功底扎實,所站角度公允.
  •   書寫得不錯,可介紹給喜歡史學著作的朋友看
  •   大師的對史學名著的梳理!
  •   對史學名著的點評,有興趣的會感覺很好,沒興趣的會感覺一般,沒看過那些名著的就更不會有感覺
  •   全面把握歷代史學名著的極好選擇。
  •   大師對史學名著逐一點評,如明燈指路。
  •   可看作是進一步閱讀史學名著的導覽。
  •   錢穆先生的著作都很值得一讀。
  •   史學經(jīng)典,值得一讀
  •   錢穆是一位大學者,這本書的內(nèi)容很好。至于書的版式,印刷,外觀,我都很喜歡。我還買了很多三聯(lián)書店的錢穆的這套書。
  •   作為理科生,以前沒接觸過多少大家名作,錢穆這本書讀來真有驚艷之感!大開眼界。。。醍醐灌頂。。。立即把三聯(lián)的錢穆作品系列全部訂購,可惜不全。
  •   感嘆錢老先生博大的史學素養(yǎng),是對中華古典文明的一部鼎力之作,希望我們這些后繼者能夠?qū)⒅腥A古典文明傳承廣大。
  •   將歷史講的如此深入淺出,不愧大師之名。被蒙蔽的心與對歷史的偏見,隨著錢穆大師的講述而逐漸剝落。對過往的真實,有人知道、有人述說,還有人感興趣,這是一件令人感到鼓舞的事。今天也是歷史。
  •   錢穆先生的書寫得好,不僅因為其一針見血的筆鋒,更因為他的客觀態(tài)度和引人深思、使人受益匪淺的道理。這本書便可以集中體現(xiàn)出來。
    三聯(lián)的書,紙質(zhì)好,大小適中,無錯別字。
    總體而言,這是一本很贊的書。
  •   史學大師普及性巨著
  •   史學入門必讀。
  •   史學大師
  •   錢穆老師的作品一向是史學界的經(jīng)典,再加上老師的強烈推薦,質(zhì)量自然是不必說了,不過錢穆老師的作品還是有一定深度,正在研讀中
  •   錢穆的先生的書,質(zhì)量是毋庸置疑的。不錯的書,很有收獲
  •   錢穆先生大作,絕對值得一讀再讀。
  •   基本是采用錢穆在講課時的原話筆錄的形式,可讀性很好,內(nèi)容可以用驚艷來形容啊!
  •   錢穆這倆字就是名牌,剛讀完,非常好~
  •   作為國學大師,錢穆的這些書還是很可讀
  •   錢穆的書,加上三聯(lián)的招牌,沒的說,買了一個系列的,一次可以看完,一段時間才能消化。絕對的好書。
  •   錢穆不愧是大師,每本書都是如此的經(jīng)典
  •   好書就是好書,錢穆先生不愧是大家
  •   錢穆先生,國學大師
  •   這是錢穆先生的一個教案,感覺不錯。。。
  •   沒看完,錢穆的書感覺有些深奧。
  •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錢穆的書我灰常喜歡!
  •   這是一本由錢穆授課內(nèi)容編成的書,這門課就開了2年,但編輯的很好,如臨其境。
  •   錢穆從來都是最棒的歷史作家。。。
  •   錢穆,少有的大家;恐怕再也沒有這樣的好作品了。
  •   喜歡錢穆
  •   從此,再也沒有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了;我只信錢穆的歷史觀!
  •   對中國歷史名著開始加深理解
  •   畢竟是國學大師的著作,又是為思想和學術(shù)而作,信實可靠又富于啟發(fā)。增長知識,增加對那對歷史的了解
  •   畢竟是歷史大家啊,深入淺出,看后對中國歷史的入門及修為路徑就很清楚了
  •   上一本是中國歷史得失,開始喜歡,現(xiàn)在這是第二本,發(fā)現(xiàn)當當上的這類書很全,但可能是不夠熱銷,總不是從最近的倉庫發(fā)貨,需要等待幾天,還好,都在可接受范圍之內(nèi)。
  •   錢賓四先生的作品國內(nèi)已經(jīng)出版了很多,建議三聯(lián)能夠出版一套《錢賓四全集》,全集已經(jīng)在臺灣出版,我看過很漂亮,共為54冊,等待大陸可以出版一套!
  •   錢先生的著作值得一讀,這套叢書質(zhì)量也不錯,值得收藏
  •   不錯的
    看來中國歷代政治的施展才有賣這本書的,值得看
  •   賓四先生的好書。雖然是講義編成,但是還是大家風范不可抵擋。
  •   錢先生的大名很早就聽說了,可是一直沒有機會讀一下作品,今天收到書,看了一下,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大師.很不錯的一本書,講的很生動,很適合一般人閱讀.
  •   如題。這本書應該算是錢先生上課筆記的整理,所以讀起來相當易于接近,雖然也夾雜這一些現(xiàn)在不怎么使用的詞,但總體來說是本好書。老師也是極力推薦。
  •   讀錢先生的書,有一種如臨大川大河的感覺,蓬勃奔涌,滔滔不絕。學問之大,難以描述。初看他的書淺顯,越讀越覺深廣,仿佛登山,開始緩緩,不覺費力,但越走越發(fā)現(xiàn)四周左右,群山環(huán)抱,上不見峰頂,下不見谷底,無邊無界,層巒疊嶂,縹縹緲緲。
  •   以前看書,總是漫無目的,因為喜歡歷史,后接觸到錢老先生的書,不愧是大師,值得細細看。曾經(jīng)聽老師說過一句話:讀度應多讀“大家”的讀這些前輩的書,很受啟發(fā),尤其是在今天,在浮躁環(huán)境下更應該聆聽先輩們的教導
  •   此書能在短時間內(nèi)給讀者一個古史大觀,對接下來選擇史書進行閱讀大為有利。橫版簡體既和本書白話文相配,也確實能提高閱讀速度。
  •   確實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著作,可惜不能親聽作者的教導。
  •   看書名,經(jīng)常覺得不敢看,怕看不懂。不過真看下去,發(fā)現(xiàn)雖然是給博士生的講課稿,可到底是講課稿,比專著還是要通俗許多,所以看的還是很輕松的,不過到最后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還是看不懂了。
  •   剛拿到手,慢慢學習。光看題目,涉獵了中國國學的各個領域,大家手筆。
  •   入門級讀物,帶你走進中國史的世界。
  •   錢先生的作品,都是經(jīng)典,可以值得細細品味的。
  •   錢先生的書就不用說了。繁體的就更好。
  •   錢先生的書,當靜思細讀
  •   高屋建瓴,對有致于歷史的愛好者給出了指引,很好的書!
  •   大師的作品,讀后確實對史書加深了認識。結(jié)合《國史概論》一塊讀,個人覺得更能體會作者的歷史觀,強烈推薦給熱愛歷史的人
  •   大師的書總是很通的,非專業(yè)人士也不會覺得看起來頭疼,我甚至只是在睡覺前每晚一章,不會覺得無趣。錢老的觀點明確但不會偏激,以中庸為主調(diào),自信不自負,有責任感,其傳統(tǒng)儒家知識分子的責任感令人印象深刻。
  •   錢先生的功底真是沒的說
  •   錢老的書真是精品中的精品呀,我喜歡的作者之一。
  •   寫的比較通俗易懂。好好
  •   大師著作,受益匪淺,毋庸多言。
  •   多個角度看歷史
  •   當時是因想讀史書而找的導讀,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寶了,評論既博且精,是很好的指路明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