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格爾到尼采

出版時間:2006-04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德)卡爾·洛維特  頁數(shù):526  譯者:李秋零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為什么巴赫、莫扎特、歌德、貝多芬、席勒培植的德語文化精神到頭來竟然孕育出以德意志青年人為主體的納粹黨徒?德國文化名城魏瑪有歌德故居,也有尼采檔案館,納粹黨徒并沒有搗毀,而是作為精神遺產(chǎn)加以保護和繼承。人們不禁要問,德國人文主義與納粹黨徒現(xiàn)象究竟是什么關系?海德格爾、洛維特、施特勞斯提出了嘗試性的答案。 黑格爾[Hegel]和尼采[Nietzsche]是兩個端點,19世紀德匡精神歷史的真正發(fā)生就在這兩個端點之間運動。但由于人們大多把黑格爾的業(yè)績看做是唯心主義體系光輝燦爛的終結,并為了合乎時宜地運用而從尼采的作品中摘取出任意的部分,所以人們必然會關注這兩個人物。當人們在尼采這里只考慮影響,而在黑格爾那里只考慮業(yè)績的時候,黑格爾顯得十分遙遠,而尼采則顯得非常貼近。但事實上,黑格爾的業(yè)績通過其學生們對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發(fā)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而自1890年以來出自尼采的無數(shù)影響,則只是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才凝聚為一種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與40年代的黑格爾學派相對應的,是昨日的尼采學派。

作者簡介

卡爾·洛維特,德國人,生于1897年,青年時代在弗萊堡聽過胡塞爾的授課,與海德格爾的關系一直處于亦師亦友之間。由于其猶太人身份,30年代開始流亡生涯,經(jīng)意大利,日本,美國,50年代返德。一生著述遍涉神學,歷史哲學,社會哲學和思想史研究,但無論生前或死后長期處于漢語(甚至英美)學界的視野之外。

書籍目錄

中譯本前言(劉小楓)德文版出版者前言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第一部19世紀德國精神史研究導論歌德與黑格爾一、歌德對源始現(xiàn)象的直觀和黑格爾對絕對者的理解1.原則的共同性2.解釋中的差異二、薔薇花與十字架1.歌德不贊成黑格爾把理性與十字架結合起來2.歌德把人道與十字架結合起來3.薔薇和十字架的路德式意義4.黑格爾與歌德的“新教”5.歌德基督教的異教與黑格爾哲學的基督教6.由歌德和黑格爾所完成的世界之終結從黑格爾精神歷史的哲學看時代在精神上的發(fā)生的起源第一章 黑格爾的世界歷史和精神歷史之完成的終極史意義一、世界歷史的終極史構思二、精神的絕對形式的終極史構思1.藝術與宗教2.哲學三、黑格爾使哲學與國家和基督宗教和解第二章 老年黑格爾學派、青年黑格爾學派、新黑格爾學派一、老年黑格爾學派對黑格爾哲學的維護二、青年黑格爾學派傾覆黑格爾哲學1.費爾巴哈(1804--1872)2.盧格(1802--1880)3.馬克思(1818--1883)4.施蒂納(1806--1856)5.鮑威爾(1809--1882)6.基爾克果(1813--1855)7.謝林與青年黑格爾學派的結合三、新黑格爾學派復活黑格爾哲學第三章 黑格爾的調(diào)和被馬克思和基爾克果的抉擇所瓦解一、對黑格爾現(xiàn)實概念的一般批判二、馬克思和基爾克果的批判性抉擇1.馬克思2.基爾克果三、對資本主義世界和世俗化的基督教的批判1.馬克思2.基爾克果四、黑格爾的和解源自分裂歷史性時代的哲學轉化為對永恒的要求第四章 作為我們時代的哲學家和永恒的哲學家的尼采一、尼采對歌德和黑格爾的評價二、尼采與40年代黑格爾主義的關系三、尼采克服虛無主義的嘗試第五章 時代精神和對永恒的追問一、各時代的精神轉化為時代精神二、黑格爾與歌德論時間與歷史1.作為永恒的現(xiàn)在2.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與歌德對世界上發(fā)生事情的直觀第二部市民階級一基督教世界的歷史研究第一章 市民社會的問題一、盧梭:市民與公民二、黑格爾:市民社會與絕對的國家三、馬克思:資產(chǎn)階級與無產(chǎn)階級四、施蒂納:作為市民階級的人與無產(chǎn)階級的人之無差異點的惟一自我五、基爾克果:市民的一基督教的自我六、多諾索·科爾特斯和蒲魯東:自上的基督教獨裁和自下的無神論社會新秩序七、A.馮·托克維爾:市民階級民主向民主暴政的發(fā)展八、G.索雷爾:工人階級的非市民階級民主九、尼采:群畜之人和領頭動物第二章 勞動問題一、黑格爾:勞動作為其自身在塑造世界時的外化二、C.勒斯勒爾和A.盧格:勞動是對世界的占有和人的解放三、馬克思:勞動是人在—個不屬于他的世界里的自我異化1.對古典國民經(jīng)濟學的抽象勞動概念的批判2.對黑格爾哲學的抽象勞動概念的批判四、基爾克果:勞動對于自我生成的意義五、尼采:勞動是凝神與沉思的解體第三章 教育問題一、黑格爾的政治人文主義二、青年黑格爾學派1.盧格對美學教育的政治化2.施蒂納把人文主義的和現(xiàn)實主義的教育還原為單個人的自我啟示3.B.鮑威爾對參與普遍者的套話的批判三、J.布克哈特論教育的世紀和G.福樓拜論知識的矛盾四、尼采對過去和當代的教育的批判第四章 人道問題一、黑格爾:絕對精神是人的普遍本質(zhì)二、費爾巴哈:有血有肉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三、馬克思:無產(chǎn)階級是類的人的可能性四、施蒂納:惟一的自我是人的所有者五、基爾克果:孤獨的自我是絕對的人道六、尼采:超人是對人的克服第五章 基督教信仰問題一、黑格爾將宗教揚棄在哲學中二、施特勞斯把基督教回溯到神話三、費爾巴哈把基督宗教還原為人的自然本質(zhì)四、盧格用人道取代基督教五、鮑威爾對神學和基督教的解構六、馬克思把基督教解釋為—個顛倒了的世界七、施蒂納對神的東西和人的東西的系統(tǒng)解構八、基爾克果悖謬的信仰概念和他對現(xiàn)存基督性的攻擊九、尼采對基督教道德和文化的批判十、拉加德對教會基督教的政治批判十一、奧韋爾貝克對原初基督教和沒落的基督教的歷史分析文獻目錄年表

媒體關注與評論

  《從黑格爾到尼采》是思想史論著,關注的是思想的歷史事情,如此思想的動因卻出于現(xiàn)實的歷史——即我們早就聽說過的問題:為什么巴赫、莫扎特、歌德、貝多芬、席勒培植的德語文化精神竟然到頭來孕育出以德意志青年人為主體的納粹黨徒? 德國文化名城魏瑪有歌德故居,也有尼采檔案館,納粹黨徒并沒有搗毀,而是作為精神遺產(chǎn)加以保護和繼承。人們不禁要問,德國人文主義與納粹黨徒現(xiàn)象究竟是什么關系?德語文化的歷史其實很短,18世紀后半期興起的德國人文主義據(jù)說是德國文化的真正開端,思考這一歷史關系,無異于檢審整個德意志精神的品質(zh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從黑格爾到尼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