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guī)訓與懲罰

出版時間:1999-06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法] 米歇爾·???nbsp; 譯者:楊遠纓,劉北成  
Tag標簽:無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酷刑
第一章 犯人的肉體
第二章 斷頭臺的場面
第二部分 懲罰
第一章 普遍的懲罰
第二章 懲罰的溫和方式
第三部分 規(guī)訓
第一章 馴順的肉體
第二章 規(guī)訓的手段
第三章 全景敞觀主義
第四部分 監(jiān)獄
第一章 徹底而嚴厲的制度
第二章 非法活動與過失犯罪
第三章 “監(jiān)獄”
參考書目
譯者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規(guī)訓與懲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8條)

 
 

  •     剛想到肉體的意義,就莫名的找到了這本書,算是上帝的啟示吧。
      目前想法是,肉體是一切,人的進化和社會的進化在??碌墓P下變成從肉到肉的演變,但是手段不同,方式不同,顯性戲劇化個人化的展示變?yōu)殡[蔽的日常生活化邏輯因果的符號聯(lián)系,是花費了多少人的心血。很好笑,人類在不斷追求所謂的平等和自由,但總是有這么多的人不遺余力的制造枷鎖,或者說是??卵壑械囊?guī)訓和懲罰,批判性毋庸置疑,但是社會畢竟讓肉體的疼痛感減弱,紀律性加強,有序成了每個人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扯遠了。回到起點,你到底是個人,還是人類,還是社會?沒有設定,根本就無法談論意義。
      但是,17世紀的刑罰讓人惡心,但是他的筆調遠比檀香刑客觀、也許是翻譯的原因。對暴力的敘事,讓人明白,肉體最最基本的意義是感知,在感知之外的思考,是下一步的工作。
      
      如同有的人在感知中發(fā)現(xiàn)了自由,有的發(fā)現(xiàn)了叛逆,??戮褪?,有的人發(fā)現(xiàn)了愛和善良。有時候我在想什么是真正的愛和善良?
      所以,肉體的意義我還沒扯清楚。
      
      最后說一句,人們特別是一些思想者,面對前人們高大的思想巔峰,路徑基本是這樣的,建立或毀滅,在反叛了最后的常識之后,人們除了把自己當試驗品,還能研究什么?心理和潛意識?DNA最后的密碼?
      
      我還是先記住這個法語單詞比較現(xiàn)實。
      感覺還是有問題,以后修改。
      
      2-12
      我想今天一切都重來,??略~與物,人的定義,邏各斯主義,數(shù)學,簡化,包括宗教觀念中的你我它,本質是對人的認識。
      但是,生命和人是2個概念,在自然、世界面前,人小的幼稚的就像個嬰兒,它們的古老生命讓人敬畏,但是是否有些不安,什么是才是永恒,你知道這背后到底是什么?
      人性講太多,那惡和善到底是權力的規(guī)范還是生存的要求。如果說一切皆有語境存在,或者結構關系決定一切,這本身就在用社會化的觀點看待事情。
      但是社會之前沒有社會,人類之前沒有人類,是的一切都可以推演到宇宙爆炸的原點,目前學界是這么說的,以后也無法預料,如果是這樣,時間本身就是個悖論。
      但是,悖論的意義是什么?
      
      知識的意義不是求認識的相似,而是求異,或者說如果相似性成為大眾可笑的笑料。人類的自我認識和發(fā)現(xiàn),是對異端的偉大革命。人被自我發(fā)明和知識迅速陶醉,算是一種自我欣賞嗎?在麻醉中死亡,其實也很好。真如我說到的,社會越文明,疼痛越隱形。但是,人是無路可以去的。福柯所謂的人已死,更多是權力角度的解釋。
      但是我更關心的是,如果人成為了生物意義的人,更高物種的供養(yǎng)資源,真不知道那一天是人類的幸福還是悲哀。
      
      相對而言,社會是模糊的可變的,人類的可變是有限的,肉體會規(guī)定他的界限,靈魂是無形的,因為無形所以寄托了太多的理想,但是可證明的難度不言而喻。
      
      其實,我們只是一個小小的人,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不應該想太多的問題,因為無用。但是,出世的意義不在于你自己,在于后來的人,或者別的物種。
      
      
      
      
      
      
      
      
      
  •      書名為《規(guī)訓與懲罰——監(jiān)獄的誕生》,簡單來看,書中的各部分內容是圍繞“監(jiān)獄的誕生”展開的,“規(guī)訓”(關于這個詞的譯法譯者在譯后記中有說明)和“懲罰”也是書中的核心概念,這兩個詞分別是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題目,它們不僅密切關聯(lián),更重要的是它們背后的一個進程:從“懲罰”為核心到“規(guī)訓”為核心的轉變。
       從1757年達米安受刑到1840年梅特萊農場正式開始使用,這其中發(fā)生了刑法改革、司法改革、監(jiān)獄改革,經濟、技術的發(fā)展等等,??碌恼撌鲈诜N種歷史中展開,同時也在逆其常理為我們爬梳“歷史”,揭示種種“起源”、“演變”?!艾F(xiàn)代靈魂與一種新的審判權力之間相互關系的歷史”、“懲罰權力的微觀物理學的歷史”、規(guī)訓社會形成的歷史以及包括經濟的、法律一政治的以及科學的進程在內的與其關聯(lián)的一系列廣泛的歷史進程、規(guī)訓的技術手段發(fā)展的歷史等。他既想寫歷史,也想要創(chuàng)造一種歷史背景?!拔乙珜懙木褪沁@種監(jiān)獄的歷史,包括它在封閉的建筑物中所匯集的各種對肉體的政治干預。我為什么愿意寫這樣一部歷史呢?只是因為我對過去感興趣嗎?如果這意味著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寫一部關于過去的歷史,那不是我的興趣所在。如果這意味著寫一部關于現(xiàn)在的歷史,那才是我的興趣所在。” 書的結尾,“結束本書的這一終點應該成為一種歷史背景。有關現(xiàn)代社會的規(guī)范化權力以及知識的形成的各種研究都應該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進行?!?
       全書分四個部分:酷刑、懲罰、規(guī)訓、監(jiān)獄,共十章。全書的論證脈絡很清晰,作者在第一章就交代了書的意旨,其后各章是細致、連續(xù)的論述,最后一章對監(jiān)獄的誕生作了總結。同時,幾乎每一章的最后都會對這一章的內容作一個總結,然后明確地提出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會在下一章的論述中以多種方式得到闡釋。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闡述的核心是刑法改革。“正是在這段時間里,無論在歐洲還是在美國,整個懲罰體制在重新配置。??????這是刑事司法的一個新時代。 ”“在眾多變化中,我將考慮的是這樣一種變化:作為一種公共景觀的酷刑消失了。 ”公開處決達米安的血腥場面和一份平靜的“巴黎少年犯監(jiān)管所”規(guī)章的對比顯然說明了一種變化,喧囂一下子歸于安靜,但靜得有些陰森??吹竭@里,感到一陣壓抑,但也有抑不住的好奇。
       在第一章《犯人的肉體》后半部分,作者說明了這本書的主旨:“本文旨在論述關于現(xiàn)代靈魂與一種新的審判權力之間相互關系的歷史,論述現(xiàn)行的科學—法律綜合體的系譜。在這種綜合體中,懲罰權力獲得了自身的基礎、證明和規(guī)則,擴大了自己的效應,并且用這種綜合體掩飾了自己超常的獨特性。 同時也說明了研究的基本規(guī)則 :1、把懲罰視為一種復雜的社會功能;2、把懲罰視為一種政治策略;3、把權力技術學變成刑罰體系人道化和對人的認識這二者的共同原則;4、基于某種有關肉體的政治技術學來研究懲罰方式的變化,從中讀解出權力關系和對象關系的一部共同歷史。 這里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一系列關鍵概念和方法,以作為理解后面內容的基本參考點,例如,技術學、機制、肉體、對人的認識、控制等,還論述了權力和知識的關系(權力制造知識,二者直接相互連帶 )這一貫穿全書的主題。
       在第二章(斷頭臺的場面)中,??禄卮鹆藥讉€很重要的問題:1、為什么在相當長的時間中,公開的酷刑和處決在刑罰中占據(jù)極為重要的地位?2、為什么不以“殘暴”為恥的懲罰會被力求“人道”的懲罰所取代?
       先看酷刑,“酷刑是一種技術”,必須符合三條標準:1、制造可以量化的痛苦2、是某種儀式的一部分,要給犯人和觀眾留下印記 3、是一種引人注目的凱旋儀式。 “受刑的肉體首先被納入法律儀式中,而這種儀式應該產生并向一切人展示罪行的真相?!?“在18世紀,犯罪真相通過公開的刑罰直接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具有幾種方式:1、犯罪者成為自己罪行的宣告者。2、沿用、復活了懺悔的場面。3、將公開受刑與罪行本身聯(lián)系起來。4、最后,行刑的緩慢過程、突如其來的戲劇性時刻、犯人的哀嚎和痛苦可以成為司法儀式結束的最后證據(jù)?!? ??抡J為,“從司法拷問,肉體一再生產或復制犯罪的真相”并且除了一個“承擔著行為現(xiàn)實和調查結果、訴訟文件和罪犯陳述、犯罪和懲罰的綜合體。”公開的酷刑和處決其實是以肉體為舞臺宣告真相、歡慶懲罰權的勝利。在??驴磥恚_處決不僅是一種司法儀式,也是展示權力的政治儀式。它具有一種司法-政治功能,它的全部機制都蘊藏在刑法制度的政治功能中。重要的一點是,公開的酷刑和處決是一種生產制度的后果,人還沒有后來在工業(yè)經濟中的效用和商業(yè)價值。最為關鍵的一點正如福柯指出的那樣,“真理—權力關系始終是一切懲罰機制的核心” 。 “如果酷刑在法律實踐中根深蒂固,那是因為它能揭示真相和顯示權力的運作?!钡竭@里,原因最終指向了一種權力,福柯對“這種權力”的論述很精彩。
       為什么酷刑和公開處決最終會消失???路治隽斯_處決本身的矛盾,根源是公開處決的場面中民眾角色的多義性。絞刑架前的演講、斷頭臺周圍的騷亂、公開處決造成的非法活動都體現(xiàn)了這一儀式的多義性效果。而且,圍繞公開處決出現(xiàn)了大量的沖突話語。公開處決具有危險性,“它為國王暴力和民眾暴力之間的較量提供了一個舞臺?!霸趶U止公開處決的儀式這一問題上,無論人們對犯人的惻隱之心起了何種作用,國家權力對這些多義性儀式效果的政治耽憂,無疑也是一個因素。”
       偉大的改革者們登場了,“人道”、“仁慈”成了高舉的大旗,但背后其實有更復雜的因素,真正推動變革的是“一種關于懲罰權力的新策略”。在福柯看來,這種新策略,“其首要目標是:使對非法活動的懲罰和鎮(zhèn)壓變成一種有規(guī)則的功能,與社會同步發(fā)展;不是要懲罰得更少些,而是要懲罰得更有效些;或許應減輕懲罰的嚴酷性,但目的在于使懲罰更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使懲罰權力更深地嵌入社會本身?!?改革的背景中我們不能忽視若干基本的歷史進程:“1、經濟壓力的變化,人們對財產安全的需求增加2、法律在某種程度上更嚴峻了?!辟Y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改造了非法活動的結構,舊的懲罰權力機制在這樣的情況下顯得多重混雜而且極不完整,導致了實際上的遲鈍無力?!靶枰贫ㄐ碌牟呗砸詫Ω蹲兊酶⒚疃以谏鐣猩⒉降酶鼜V泛的目標。尋找新的方法使懲罰更適應對象和更有效果。制定新的原則以使懲罰技術更規(guī)范,更精巧,更具有普遍性。統(tǒng)一懲罰手段的使用。通過提高懲罰的效率和擴充其網路來減少其經濟和政治代價。總之,需要建構關于懲罰權力的新結構和新技術。這些無疑是18世紀刑法改革最基本的‘存在理由’?!?
       “權力應該分布在任何地方運作的性質相同的電路中,以連貫的方式,直至作用于社會體的最小粒子?!?這是關于權力微觀物理學的形象表述。為了踐行這種新策略,一種懲罰的技術—政治學派上了用場,它用一種符合技術裝備懲罰權力,這種符號技術遵循六個主要原則 :1、最少原則 2、充分想象原則 3、側面效果原則 4、絕對確定原則 5、共同真理原則 6詳盡規(guī)定原則。通過這些原則,懲罰愈發(fā)成了關于制造效果的藝術。??抡J為這背后是一種精心計算的懲罰權力經濟學,這些原則似乎引起了權力作用點的變化,即不再運用于肉體,而是運用于精神。但事實是,這種懲罰的符號—技術學最終被一種新的政治解剖學取代,肉體依然是主要角色,我們并未進入了一個非肉體懲罰的時代。
       這是書中的重要節(jié)點?!霸?8世紀晚期,人們面對著三種組織懲罰權力的方式?!?三種權力技術學,一種基于舊的君主制,另外兩種的“分歧在于是建立一個懲罰之城還是建立一個強制制度。主張懲罰權力的強制性、肉體性、隔離性、隱秘的模式的第三種方式最終被采納,而它的核心正是監(jiān)獄制度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小”技術、規(guī)范,盡管監(jiān)禁這種形式不符合改革者一開始設想的一些原則,為什么它最終還是勝出了?這是作者在第三第四部分要回答的問題。
       第三部分的題名為“規(guī)訓”。規(guī)訓技術早在監(jiān)獄誕生前就存在于世?!恶Z順的身體》一章一開始就展示了軍隊中的馴順性設計。修道院、醫(yī)院、學校,各種規(guī)訓技術傳播很快,人們采納這些技術是為了適應新的需要,這些需要或來自經濟需要,或來自防控疾病等等,在這樣的過程中規(guī)訓技術不斷地向社會各領域擴展?!斑@種新的政治解剖學的‘發(fā)明’不應被視為一種驀然的發(fā)現(xiàn)。相反,它是由許多往往不那么明顯重要的進程匯合而成的。這些過程起源各異,領域分散,相互重疊、重復或模擬,相互支持。它們因各自的領域不同而相互區(qū)別。它們逐漸匯聚在一起并產生了一種一般方法的藍圖?!?
       對我們理解規(guī)訓技術,這樣一段話很重要:“為了控制和使用人,對細節(jié)的仔細和政治敏感同時出現(xiàn)了,與之相伴的是一整套技術,一整套方法、知識、描述、方案和數(shù)據(jù)。而且,毫無疑問,正是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中產生了現(xiàn)代人道主義意義上的人?!?從中可以讀出,規(guī)訓是一整套權力技術,它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對細節(jié)的控制。
       隨后,福柯將規(guī)訓技術進行了分類:分配藝術、對活動的控制、創(chuàng)生的籌劃、力量的編排,每一類下又從不同的方面具體加以表現(xiàn)?!翱傊?,可以說,規(guī)訓從它所控制的肉體中創(chuàng)造出四種個體,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具有四種特點的個體:單元性(由空間分配方法所造成),有機性(通過對活動的編碼),創(chuàng)生性(通過時間的積累),組合性(通過力量的組合)。而且,它還使用四種技術:制定圖表;規(guī)定活動;實施操練;為了達到力量的組合而安排‘戰(zhàn)術’?!?
       《規(guī)訓的手段》一章中繼續(xù)展示了規(guī)訓權力的成功秘訣?!耙?guī)訓權力的成功無疑歸因于使用了簡單的手段:層級監(jiān)視、規(guī)范化裁決、檢查這三者的組合。” “規(guī)訓權力的主要功能是“訓練”,而不是挑選和征用?!睘榱烁行У匾?guī)訓個人,個人行為需要被對象化、被細分,層級監(jiān)視很有效地促進了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包括后面要分析的全景敞視主義建筑等,都是這樣一種“政治烏托邦”的體現(xiàn)。“紀律使一種關系權力得以運作。它用不間斷的精心策劃的監(jiān)視游戲取代了公共事件的展示。由于有了這種監(jiān)督技術,權力物理學對肉體的控制遵循著光學和力學法則而運作,玩弄一整套空間、線條、格網、波段、程度的游戲,絕不或在原則上不訴諸濫施淫威和暴力。這是一種更巧妙的‘物理’權力,因此似乎不是那么‘肉體性’的權力?!?
       “規(guī)范的力量似乎貫穿在紀律之中?!痹O立了規(guī)范后,不符合規(guī)范或有偏差的行為都可以加以處罰,規(guī)范為規(guī)訓處罰提供了理由,“規(guī)范導致了各種個體差異的顯現(xiàn)。這既是實用的要求,也是度量的結果。”
      “檢查把層級監(jiān)視的技術與規(guī)范化裁決的技術結合起來。它是一種追求規(guī)范化的目光,一種能夠導致定性、分類和懲罰的監(jiān)視?!???乱浴把苍\儀式”和學校里的考試活動為例分析了檢查如何導入了一個完整的機制,并且把一種知識領域和權力相聯(lián)系。在這個機制中,個人成了知識、權力的后果和對象。在??驴磥恚爱攤€性形成的歷史一儀式機制轉變?yōu)榭茖W一規(guī)訓機制、規(guī)范取代了血統(tǒng)、度量取代了身份、從而用可計量的人的個性取代了值得紀念的人的個性時,也正是一種新的權力技巧和一種新的肉體政治解剖學被應用的時候。”
       到這里,讀者已然領略了種種技術的驚人效果。??滤坪跻苍诟锌?,“實際上,權力能夠生產。它生產現(xiàn)實,生產對象的領域和真理的儀式。個人及從他身上獲得的知識都屬于這種生產。從規(guī)訓的小詭計中謀取這種權力,難道不是做得有些過分嗎?這些詭計怎么會產生這么大范圍的影響呢?”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莫過于邊沁的“全景敞視建筑”的“偉大”發(fā)明。
       “全景敞視建筑是一個神奇的機器,無論人們出于何種目的來使用它,都會產生同樣的權力效應?!?“它在使用上具有多種價值”,全景敞視模式可以使任何權力機構得到強化。在福柯看來,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在全景敞視模式中,權力能夠做到“生產性擴充”。這種“一通百通的例子”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古典時代全面的規(guī)訓普及趨勢的產物”。它有內部的優(yōu)勢,同時也適應了一種歷史發(fā)展的需要?!皬囊环N異常規(guī)訓的方案轉變?yōu)榱硪环N普遍化監(jiān)視的方案,是以一種歷史變遷為基礎的:在17和18世紀,規(guī)訓機制逐漸擴展,遍布了整個社會機體,所謂的規(guī)訓社會(姑且名之)形成了?!?
       ??略诘谌糠值淖詈笞穯?,在規(guī)訓技術如此廣泛的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的情況下,對于監(jiān)獄的誕生和它“與工廠、學校、兵營和醫(yī)院彼此相像”還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
       進入第四部分后,??抡撌龅暮诵母拍钷D為“過失犯”、“教養(yǎng)制度”、“監(jiān)獄的失誤”等,這一部分論述的核心問題可以這樣表述:監(jiān)獄最終的形成可以被視為這樣一個體系的大致成形,這個體系不僅包含了設施、人員等物質條件,還包含了一整套的技術、秩序,一直擴散到了整個社會中,甚至還包含了一系列的失誤、罪行,這個體系依靠制造表面上應該由它解決的問題而生存、運作。
       李猛老師在《那些沉默者的歷史——從<瘋癲與文明>到<規(guī)訓與懲罰>》一文中寫道:“監(jiān)獄的歷史不僅如尼采所言,是一部錯誤的歷史(因此,經濟決定論、意識形態(tài)理論這樣的目的論和人道主義的辯護詞都不足為憑),還是一部失敗的歷史(所以,功能主義與結構主義也同樣難堪大用),而??路治鲎罹手幵谟冢沂玖吮O(jiān)獄和精神病院一樣,并非因為有用、有功效才得以發(fā)展,在某種程度上,卻恰恰是因為它的錯誤和失敗,才面臨技術上的反復改進,話語上的精心斟酌?!?br />    監(jiān)獄被建成了一個知識的場所,使得它十分類似一個迷宮,過失犯罪就是其中的一個構造。一旦進入了迷宮,就只能一直走下去?!氨O(jiān)獄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確定了一種‘過失犯罪’”。 “以監(jiān)獄為中心的刑罰制度所牢固確定的過失犯罪,是實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不正當?shù)睦麧櫯c權力流通的一種非法狀態(tài)的轉移和調用?!?
       在福柯看來,圍繞著監(jiān)獄有一個全局性的政治問題:“這些從事規(guī)范化的機制及其通過新紀律的擴增所具有的廣泛權力被過分地使用了?!?醫(yī)院、救濟院、瘋人院、兵營、法庭、警察分局,監(jiān)獄機制已經擴展到了整個社會?!鞍堰@些機構說成是壓制、排斥、制造邊緣狀態(tài)的機構的種種觀念,不足以描述出處于‘監(jiān)獄之城’核心的居心叵測的憐憫、不可公開的殘酷伎倆、雞零狗碎的小花招、精心計算的方法以及技術與“科學”等等的形成。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制造出受規(guī)訓的個人。這種處于中心位置的并被統(tǒng)一起來的人性是復雜的權力關系的效果和工具,是受制于多種“監(jiān)禁”機制的肉體和力量,是本身就包含著這種戰(zhàn)略的諸種因素的話語的對象。在這種人性中,我們應該能聽到隱約傳來的戰(zhàn)斗廝殺聲。”
       “饑寒交迫的或放蕩墮落的民眾隨時準備著豎起耳朵聽從革命之神的召喚”,福柯已然隱約聽到了戰(zhàn)斗的廝殺聲。從達米安的哀嚎,到梅特萊農場的肅靜,再到福柯聽到的未來的廝殺聲,這趟體驗是如此的不尋常,以致久久回不過味來,對現(xiàn)實多了一分懷疑。
      
  •     
      
         不得不說米歇爾·??率且幻撟C嚴謹邏輯清晰的法學家,每一句都如此精煉,以至于若將哪一句話省略,則擔心會使整本書的邏輯和論證喪失連貫性。本書旨在論述這樣一個觀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懲罰逐漸放松對肉體的關注,甚至鄙視對肉體和痛苦的懲罰,靈魂開始成為懲罰新的對象點,規(guī)訓作用點的變化和權力強制模式的發(fā)展。于此同時,還將論述現(xiàn)行的科學-法律綜合題的系譜。在這種綜合體中,懲罰權力獲得了自身的基礎、證明和規(guī)則,擴大了自己的效應,并且用這種綜合體掩飾自己超常的獨特性。所以,在之后的三個部分中,??露荚谡撟C這樣的觀點,在被稱為“政治解剖學”的紀律和在邊沁提倡的“物理性質的”全景敞視主義結合之下,規(guī)訓權力關系運行機制如何滲透入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滲透入每個個體的行為意識之中,如何和19世紀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洪流相得益彰并逐漸穩(wěn)定下來形成現(xiàn)代規(guī)訓和懲罰機制,形成現(xiàn)代的監(jiān)獄制度。在歷史的作用下,看人類如何自己不斷發(fā)展出一套規(guī)訓自身的模式,并將該模式嵌入到整個社會機制的基礎中。
         
         
          第一部分 酷刑
         
         十八世紀是刑事司法的一個新時代。通過一份公開處決記錄和一份作息時間表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不同的懲罰方式展示了這樣的變革。其中最為值得關注的就是作為一種公共景觀的酷刑消失,具體表現(xiàn)在公開認罪和示眾柱形在各國的廢除,換句話說,就是以肉體作為處罰對象的現(xiàn)象消失了。懲罰的變化在于對肉體控制的放松,懲罰已變得越來越有節(jié)制。
      
         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在于:隨著這時段人們對于人權自由等更多理性問題的思考和廣泛普及,人們開始厭惡這樣一種帶有表演性質的懲罰方式,他們覺得其野蠻程度不亞于甚至超過犯罪本身。帶有表演性質的懲罰不再能夠有效地通過視覺沖擊人們的頭腦,讓他們自覺歸入權力體制的約束之下,反而會引起人民對如此暴虐司法體系的反感和增加對被懲罰者的同情和贊頌。
      
         當然,變化導致的隨之產生:首先,懲罰開始脫離人們日常感受的領域,進入抽象意識的領域;其次,懲罰的效力不是因為其所能產生的在視覺上沖擊的強烈程度,而是其所被需要的必要性程度;最后,司法不再因為要執(zhí)行懲罰的暴力而承擔社會責任。司法逐漸在自身和懲罰之間建立了一個雙重保護體系,為的是執(zhí)行懲罰保持一段距離,逃脫了公眾對自身的譴責。因為在現(xiàn)代司法體系和執(zhí)行司法者中有一種羞于懲罰的氣氛,他們更愿意遠離這種粗野的懲罰,讓其他獨立的部門去承受這一責任。總之,懲罰愈益成為刑事程序中最隱蔽的部分。
      
         之后,就開始論證,懲罰在遠離肉體控制變得越發(fā)隱蔽之后的變革方向。它又將會以怎樣的面目出現(xiàn),去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規(guī)制的需要。自由主義的興起,讓人們開始將懲罰對象對準人的自由。監(jiān)禁犯人或者強迫他勞動,是在剝奪他的自由,也就是一種懲罰,因為自由被視為一個人的權利和財產?!皯土P從一種制造肉體上的痛苦轉變?yōu)橐环N暫時剝奪權利的經濟機制?!痹诓倏v肉體的必要性前提下,這是人們找到的一種新的“有距離的、更恰當?shù)?、有更高尚目的的”肉體懲罰的解釋。但是,即便是最單純的監(jiān)禁,也總會造成過一定程度的肉體痛苦,這是他們一直想要避免卻還是避免不掉的難題。所以,我們可以對這段歷史進行總結就是,在現(xiàn)代刑事司法體系中還是存留“酷刑”的痕跡,只是逐漸被非肉體刑法體系包裹起來而已。
      
         在肉體的懲罰越發(fā)招致人們的厭惡之時,刑罰體系自然而然地將目光轉向“抽象的靈魂”。這也是前文提到的肉體刑罰越發(fā)隱蔽造成的后果之一。人民該如何使用這一變革中出現(xiàn)的新角色呢?具體的表現(xiàn)之一就在,判決所確定的“犯罪”或“犯法”都是法典所規(guī)定的司法對象,但是判決也針對人的情欲、本能、變態(tài)、疾病、失控、環(huán)境或遺傳的后果。侵犯行為受到懲罰,但侵略性格也同時因此受到懲罰。這種為個人下定義的工具,給司法體系帶來的影響就是,讓司法權力擴張到審判之外的更多領域。他們所判決的懲罰目的不是懲罰犯法行為,而是監(jiān)督這個人,消除其危險狀態(tài)或者改造其犯罪傾向。這和刑法理論中犯罪學金木相關,他們懲罰的不僅僅是犯罪行為本身,還有帶來犯罪行為的危險性人格。他們的犯罪人格理論給合法懲罰機制提供了一種正當控制權力,不僅控制犯罪,而且控制個人,不僅控制他們的現(xiàn)在,而且控制他們現(xiàn)在的、將來的、可能的狀況。法官就這樣,不斷擴張自己的審判控制權力,審判罪行之外的東西。
      
         懲罰對象由肉體至靈魂的變化導致了司法層面上審判權力的擴張。他們開始在審判之外增加了其他的評估,改變了司法判決的規(guī)則。審判不僅僅只是確定犯罪事實,確定犯罪者和實施合法懲罰,現(xiàn)在還增加了對罪犯的評估、診斷、預測和矯正性裁決。為了輔助這些“評價”的實現(xiàn),司法增加了許多輔助性權威,衍生出了需要在專業(yè)領域進行鑒定的變相法官,他們憑借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成為一個決定他人罪行程度的輔助法官。由此看來,整個司法體系運作在懲罰作用點的置換中悄然吸收了超司法的因素和人員,司法判決的擴張,也就是司法在審判過程中審查范圍不局限于犯罪行為本身還有對犯罪人格的評價,其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其判決不僅是一種懲罰而更多被認為是一種醫(yī)治犯罪的方式。
         
         前一部分論述了懲罰在十八世紀刑事上的變革和影響。后一部分主要在闡述變化之前肉體在從司法拷問到處決執(zhí)行的整個過程中所承擔的角色。這一部分的論證邏輯是:首先,具體說明肉刑和酷刑的基本含義:一種制造痛苦的量化藝術(也就是有差別的痛苦制造方式);一種標明受刑者和體現(xiàn)懲罰權力的有組織的儀式。其次,說道肉體的刑罰中包含的權力經濟學。從司法拷問開始,確立事實真相是君主及其法官的絕對排他的權利,“在君主的司法面前,一切人都必須鴉雀無聲”是本段中較為經典貼切的描述。緊接著,如何確立事實真相,這就引出了證據(jù)的性質和使用方法。以書面形式秘密進行,嚴格遵循法則建構證據(jù),是一種無序被告出席就能產生案件事實真相的機制。這種機制雖擺脫了被告人的必要參與,但還是無法避免面對被告人的供詞乃是強有力的證據(jù)。為了獲得真理,就必須要犯人進行招供。此時,拷問和逼供就成為獲得案件事實和真理的手段。最后自然論述出拷問和逼供的運作模式:根據(jù)各國的歷史和實踐看來,它只是一種殘忍卻并不野蠻、受到制約并嚴格遵守程序的司法活動。甚至可以認為他是被告人、拷問技術和真理的博弈。如果受刑者撐住了酷刑,審訊官在審查真相時就會遭受無法查明案件事實的風險,受刑者至少贏得了免受定罪的勝利??傊?,通過拷問尋求事實真相是一種獲得證據(jù)的途徑,其目的在于獲得犯罪者的供認。但也不能否認,這是一場戰(zhàn)斗,一放對另一方的勝利將產生不同的真理。由此看來,調查和懲罰在這一過程中早已交融在了一起。其中蘊含的邏輯就是,人若成為懷疑的對象就不可能完全就是無辜的。當人們對這一事實真相的認定已經掌握到一定的程度,即使在沒有更加完整和關鍵性證據(jù)的情況下,還能完全有理由展開一種具有雙重作用的活動:根據(jù)已搜集的信息開始施加懲罰,掌握信息的程度影響施加刑罰的輕重;同時,利用這一初步的懲罰獲得尚不清楚的事實真相。最后,通過犯人的肉體向所有人昭示判決。這就是公開處決的出現(xiàn)。其表現(xiàn)形式有三,一是讓受刑者成為自己罪行的宣告者;二是成為復活、懺悔的場景;三是和犯罪本身相聯(lián)系,甚至需要重現(xiàn)當時犯罪的場景以達到公眾的震懾效果。
      
         從司法拷問到處決執(zhí)行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肉體受到了多次折磨,從而成為一個承擔著行為現(xiàn)實和調查結果、訴訟文件和犯罪供述、犯罪和懲罰的綜合體。公開處決也因此不僅僅是一種司法儀式,也是一種展示權利的政治儀式。然而,不管是君主用于伸張的司法正義的儀式,是展現(xiàn)武裝的法律儀式,還是包括著劊子手對受刑者肉體直接行動的沖突畫面,我們最終都應該將其歸為一種政治運作。因為真理-權力關系始終是一切懲罰機制的核心。在理解任何刑罰機制之時,都不應該忽視這兩個方面對其的影響。
      
      
      
          第二部分 懲罰
      
         十八世紀人們在罪犯身上發(fā)現(xiàn)了人,開始主張懲罰必須以“人道”作為“尺度”,刑事司法不應該報復,而只應該懲罰。在君主權力日漸式微的時代,公開處決開始受到打擊,因為其作為彰顯君主暴力的權力報復方式已經越發(fā)讓人無法容忍。人們拋棄了之前暴力殘忍的肉體性懲罰,更愿意看到更為仁慈的更尊重罪犯的刑罰方式。這一階段其實就是刑罰的放寬過程。雖然放寬是以司法的更多干預作為代價,但歷史好像更愿意接受這樣的交易。
      
         由于該階段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加速階段,人們私有財產的增加,導致犯罪也開始由人身犯罪轉向更復雜的金錢詐騙等犯罪,規(guī)制的法律也變得越發(fā)嚴峻嚴苛了,英國法律在對于偷竊變得更加冷峻、沉重和嚴苛;法國遏止有組織的公開發(fā)最的治安機關迅速發(fā)展,開始發(fā)展更加精細嚴格的控制和監(jiān)視手段,因此,可以看出,非法活動中的變化是與懲罰活動的擴展和改進相互關聯(lián)的。
      
         為了論證司法改革出現(xiàn)的必要性,作者在這里舉了杜雷1790年在制憲會議上挑起的一場關于重新組織司法權力的辯論的例子,用來說明當時的改革者與其抨擊傳統(tǒng)司法中懲罰過于過分的性質,不如說是多種法律制度重疊沖突所造成的無規(guī)則的混亂狀態(tài)。其具體表現(xiàn)在:下層司法機構的權力太大,可以無視上訴程序武斷判決;監(jiān)察機構的權力太大,幾乎擁有無限制的調查手段;法官手中的權力過大,證據(jù)的認定上過多的“自由心證”而缺少足夠的法定確信,刑罰選擇上也有過分的自由裁量;國王的權利太大,他可以隨意終止司法活動,改變判決。因為在君主的體制下,司法判決是懲罰不遵守君主意志(法律)的報復和懲罰,君主當然有權利決定是否仍對這一行為進行懲罰,懲罰多少。我們可以看出,這幾個主體在司法體系中對權力都進行了肆意的、擴張的搶奪,從幾何角度上看,權力就像是集中在若干點上,構成了受力不均而產生的沖突和斷裂。改革者們所批判的糟糕的權力體制,實際上就是權力分布雜亂無章的結果。
      
         不僅僅是對司法權力功能的失調的批判,君主的至上權力才是所有批判者對準的矛頭。司法體制的無序混亂狀態(tài)引發(fā)了人們對權力分配的重新思考:權力應該更加公正合理地均勻分布在“能夠在任何地方運作的性質相同的電路中,以連貫的方式,直至作用于社會體的最小粒子”。為了產生更穩(wěn)定、更有效、更持久、更具體的效果。在這一全新的規(guī)劃中,應該聚集不同的利益集團,產生利益分配或者說權力分配更為公平的體制。
      
         我們最后終于可以總結作者想要表達的刑事體制改革的意圖:使對非法活動的懲罰和鎮(zhèn)壓變成一種有規(guī)則的功能,與社會同步發(fā)展;不是要懲罰得更少一些,而是要懲罰得更有效一些;或許應該減輕懲罰的嚴酷性,但目的在于使懲罰更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使懲罰權力更深的嵌入社會本身。
      
        一方面,反對君主的至上權力為了將權力更均勻有效地分配在整個體系鏈條中;另一方面,基于各個階層利益的不同產生的非法活動,必須要納入法律體系中受到約束和懲罰。就這樣,刑法改革產生于反對君主的至上權力的斗爭與范穗司空見慣的非法活動的地下權力的斗爭的匯合處。
      
       懲罰在這一場司法改革中展現(xiàn)的變化就是,懲罰權力應該確立一個適度原則。建立適度原則是這場刑法改革中十分耀眼的一顆理性明珠。其必要性不僅在于在感性層面上是一種心靈的表達,情感的訴諸;在理性層面上還包含著一種計算原則,計算刑罰和犯罪性質的對應程度是由破壞契約對社會秩序所造成的影響決定的。也就是說,人們不應該從罪行的角度,而應從防止其重演的角度來計算這樣一種刑罰的程度和范圍。
      
         不僅如此,改革者在這個大前提下,想出一套經濟而有效的懲罰符號,將一切行為編成符碼,完成懲罰權力的經濟計算。在作者看來,懲罰藝術就是建立在一種表象藝術學上,符號只是這些表象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作者企圖論述以表象懲罰為基礎的刑罰體系的合理性經濟性來替代原有的肉體性報復性的舊刑罰制度。因此這種制度被稱為技術-符號體系。于是,在建立這套符號的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原則有:
         最少原則(犯罪的好處和懲罰的風險利弊平衡)
         充分想象原則(在表象上痛苦的記憶能夠防止罪行重演)
         側面效果原則(刑罰對受刑者之外的人產生最強烈的后果)
         絕對確定原則(規(guī)定罪刑和刑罰法律應該是明確的、公開的,君主不應擁有赦免權以導致罪刑的不確定)
         共同真理原則(拋棄原有常不夠充分的“司法證據(jù)”,用充分的證據(jù)證明案件事實,找出背后的真理)
         詳盡規(guī)定原則(詳盡明確規(guī)定罪行和刑罰的法典)
         通過這些原則,改革者希望實現(xiàn)刑罰人道化的目標,也想借此構建更加精心計算的懲罰權力經濟學。
      
         如何理解“經過精心計算的懲罰權力經濟學”?首先,精心計算的涵義是,用愛利亞學派[ 愛利亞學派,古希臘哲學派別之一。該學派的重要任務芝諾認為,一個事物可以無限分割。]式的懲罰,將懲罰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層次,劃分的標準經過精心計算,達到每個層次的懲罰都能恰如其分地懲罰相應的罪行的效果;其次,懲罰權力上的改革,其實就是權力作用點的變化,改革者要想改變先前權力無序的狀況,就必須對權力進行重新整合,正如前文所說,權力應被均勻地作用在運作的鏈條中,才不會產生因權力的過分集中造成權力間的沖突和拉扯。最后,對于權力經濟學的解釋,實際上就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衡量在政治制度權力關系的構建中如何才能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最有效的收益。這也是整個改革過程中所要實現(xiàn)的最終目的。不再是通過公開處決中制造過度痛苦和公開羞辱的儀式運用在肉體上,運用于精神、讓人們自覺地在腦海中傳播著痛苦的表象和符號的游戲明顯是更加經濟而且有效的模式。
      
         權力作用點由肉體轉向靈魂,不僅僅是時代浪潮中刑罰人道化的呼喊,同時也是權力改革本身所要追求的最大效益經濟化。這是改革者們所提倡的。
      
         然而,悖于改革者們的意愿,一種雖同樣抵抗君主時期的刑罰體系,但是以面向未來,改造罪犯的懲罰理念產生了。他們以拘留作為最一般的合法的懲罰方式----在拘禁仍被視為非法活動之時。作者利用了阿姆斯特丹教養(yǎng)所、根特教養(yǎng)所等等這些歷史上著名的教養(yǎng)所來介紹教養(yǎng)所內部運行的機制和歷史發(fā)展沿革。教養(yǎng)所代表的監(jiān)禁機制總結出來可以有三種功能:令人敬畏的儆介,改造思想的手段,學藝的條件。教養(yǎng)機構以全然不同的方式活動,刑罰作用點不是改革者所提倡的表象,而是肉體、時間和行為態(tài)度。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了解人的途徑、懲罰權力控制人的方法、實現(xiàn)改造的手段中??傊?,兩者的分歧最終在于,使建立一個懲罰之城,還是建立一個強制制度?
      
         最后,一連串的介紹和論證,最終作者將我們帶到了這樣一個局面:在18世紀晚期,人們面對著三種懲罰權力的方式:一種是基于舊的君主制度的方式,懲罰是君權的一種儀式,用報復的儀式對罪犯進行肉體上的懲罰;而另兩種是基于一種懲罰權力應該屬于整個社會,應屬于具有預防和改造功能的功利主義觀念。然而,這兩者的不同在于,改革者們認為懲罰應該使用符號表象,更側重于在靈魂上懲罰的震懾和傳播;而監(jiān)獄制度設想中,懲罰被視為對人實行強制的技術。它通過在習慣、行為中留下的痕跡,施展訓練肉體而非符號的方法。三者的區(qū)別可以用表格更加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
      君主權力---君主至上---標志---儀式---被消滅的敵人---受折磨的肉體
      技術-符號體系---社會共同體---符號--表象--處于恢復資格過程中的權利主體---具有被操縱的表象的靈魂
      監(jiān)獄制度設想---管理機構---痕跡---操作---受到直接強制的個人---被訓練的肉體
      
         這三個不同的機制在當時造成了三足鼎立的現(xiàn)象,他們是懲罰權力運作的三種方式,本質上就是一種權力技術學。然而最終流傳下來的只有第三種也就是現(xiàn)在越發(fā)刑罰體系中越發(fā)穩(wěn)定的監(jiān)獄制度。為何第三種方式最終被采納?為何以監(jiān)獄制度為依托的體罰取代了懲罰符號的社會游戲和冗長的傳播符號的節(jié)日?這也正就是第三部分作者想要論述的。
      
       第三部分 規(guī)訓
      
         在第三種規(guī)訓制度中,人體成為權力干預的對象。但是又和歷史上的干預不同,體現(xiàn)在:
         1.控制的范圍上,支配人體的微分全體而不是當做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看待;
         2.控制的對象上,被強制的不是符號而是各種力量。比如操練
         3.控制的模式上,不間斷的、持續(xù)的強制。
         其實這些差異也就是“紀律”的特點。紀律作為一種支配方式,不同于奴隸制下的人身關系的粗暴占有,不同于奴役限于主人的個人意志,不同于附庸關系更多涉及勞動產品和效忠儀式標志而較少涉及人體的運作,也不同于禁欲主義以及修行式“戒律”的棄絕功利。紀律的目標,是要建立一種關系,通過這種機制本身來使人體在變得更有用時也變得更服從,或者因更順從而變得更有用。紀律的優(yōu)越性由此顯而易見,既增強了人體的力量(在有用的層面上),也減弱了人體的力量(在服從的層面上)。紀律的本質就是一種“政治解剖學”,一種“權利力學”。
      
         總之,在作者大篇幅的詳細的論證之后,整理得出的結論就是,以控制肉體為對象的規(guī)訓(紀律)在運行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了四個不同的特點:單元性(有空間分配方法所造成),有機性(通過對活動的編碼),創(chuàng)生性(通過時間的積累),組合性(通過力量的組合)。并且,他還使用了四種技術:制定圖表;規(guī)定活動;實施操練;為了達到力量的組合而安排的戰(zhàn)術。紀律就像一個手段簡單而效率極高的機器,將國家和社會秩序有效地運行起來。
      
         具體的規(guī)訓手段在之后的論述中得以說明----將層級監(jiān)視于規(guī)范化裁決的技術結合起來的檢查手段,不僅僅是一種追求規(guī)范化的目光,一種能夠導致定性、分類和懲罰的監(jiān)視,還能將權利的儀式、試驗的形式、力量的部署、真理的確立都融為一體。檢查具有革新般的優(yōu)越性,在探討檢查的優(yōu)勢的同時我們也能從中看到規(guī)訓在其中產生作用的方式和過程。首先,檢查將可見狀態(tài)轉換為權力的行使。規(guī)訓權力通過自身的不可見性來施展??荚嚲褪瞧渲幸环N客體化的儀式。其次,檢查將客體引入文件領域?!皶鴮憴嗔Α弊鳛橐环N規(guī)訓機制的必要部分建立了起來。最后,由各種文牘技術所包圍的檢查把每個人變成一個“個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檢查能夠借此更好地“個案性”地運行自己隱蔽的權力。
         
         全景敞視主義是邊沁所提倡的一種理想化的社會規(guī)訓模式。瘟疫到來時的緊急措施是它的原型,邊沁在此基礎上將其發(fā)展成了一個將建筑技術和權力技術相結合的理論。其建筑構造的基本原理是,四周是一個環(huán)形建筑,中間是一座瞭望塔。監(jiān)督者從瞭望塔上可以看到每一個小囚室單元里所有的活動。住在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都是被規(guī)訓者,他們只能被觀看,不能觀看,其建筑結構決定了他們絕不是一個能夠雙向交流的主體。
      
         全景敞視主義帶來的后果一方面在被規(guī)訓者身上造成一種有意識的和持續(xù)的可見狀態(tài),從而確保權力自動地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這種建筑成為一個創(chuàng)造和維系一種獨立于權力行使者權力關系的機制。綜合這兩方面邊沁又提出了一個原則:權力應該是可見的但又是無法確定的。全景敞視建筑是一個神奇的機器,無論人們處于何種目的來使用它,都會產生同樣的權力效應。在使用價值上,它能使權力的形式變得完善。權力的施展不是像一種僵硬沉重的壓制因素從外面加之于它所介入的職能上,而是巧妙地體現(xiàn)在他們之中,通過增加自己的接觸點來增加它們的效能。同時,全景敞視主義所造成的權力強化不會有退化成暴政的危險,規(guī)訓機制將受到民主的監(jiān)督。因為這種建筑所造成的透明化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到這里觀察任何一個觀察者,里面的權力運作可以受到全社會的監(jiān)視。所以,全景敞視主義注定要成為一個普遍的機制,他能更好地加強社會力量,增加生產、發(fā)展經濟、傳播教育、提高公共道德水準,使社會力量得到很好的加強。
      
         由這種建筑形式所帶來的規(guī)訓模式,我們可以深入思考,更抽象的規(guī)訓社會理論就產生了。規(guī)訓社會不是獨立產生的一個進程,而是作為一個組成部分與廣泛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連。在這個社會中,紀律是確保對人類復雜群體的治理的技巧,上文提到,紀律作為一個滲透性的、細節(jié)性的精密的規(guī)訓手段,對于肉體干預的手段,實現(xiàn)整個權力運作。紀律也更像是一種子法,似乎是將法律所規(guī)定的一般形式擴展到個人生活的無限細小的層面??梢哉f,紀律是一種能夠用最小的代價吧肉體簡化為一種“政治”力量同時有成為最大限度有用的力量的統(tǒng)一力量。其次,全景敞視主義出于基礎的,技術的,物理的層次上實現(xiàn)整個支配權力的運行。通過建筑上的基礎實現(xiàn)物理的外在的監(jiān)督和規(guī)訓。這兩個政治和物理上的基礎構成了一個規(guī)訓社會所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
         
          第四部分 監(jiān)獄
      
         監(jiān)獄,這個已經成為現(xiàn)代刑罰體系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在當時的18世紀到19世紀,標志著刑事司法走向“人道”,這是相對于酷刑肉刑而言,順應了當時放寬肉刑的潮流;同時也標志著正在展開的那些規(guī)訓機制的歷史上一個重要時刻:規(guī)訓機構征服了法律制度。司法被說成是平等的,法律機制被說成是自治的,但是它們包含著規(guī)訓征服的一切不對稱性。這種狀況實際上,就標志著監(jiān)獄這種“文明社會的刑罰方式”的產生。
      
         為何監(jiān)獄能夠很快地被人們和社會力所當然的接受?我們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和現(xiàn)象,雖然這一定與觀念的進步和道德的改善緊密相關,但我們還是能夠明顯地看到其他更突出的原因。首先,它采用了“剝奪自由”的方式,這在自由主義盛行,自由受到廣泛推崇的時代,被剝奪自由自然而然被看成是一種懲罰的方式。其次,它能夠用時間來量化懲罰。在一些工資形式的監(jiān)禁中,通過征用犯人的時間,讓罪犯對傷害整個社會進行“還債”。最后,監(jiān)獄的自我這個名還基于它自身的角色。它是一種改造人的機構,在不斷地勞作和自我反思中,讓罪犯在這場隔離中獲得自身的救贖和社會的原諒。
      
         根據(jù)巴爾塔爾的學說,監(jiān)獄是一種徹底而嚴厲的制度。而且他必須是一種徹底的規(guī)訓機構。其首要原則就在于隔離。在隔離這個問題上,產生了關于美國兩種監(jiān)禁制度即奧本和費城的監(jiān)禁制度的爭論,他們爭論的焦點就在于,到底應該以何種方式進行隔離。
      
         奧本模式規(guī)定,監(jiān)獄應該是一個嚴格符合下列標準的微觀社會:每個人的道德生活都是隔絕的,他們組成一個嚴格的等級秩序,必須沒有橫向交流,只能上下溝通。他們將這種規(guī)訓模式更偏向社會性,因為他們愿意將犯人集中起來勞作,強迫通過勞作進行改造,讓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格,應該是他們在監(jiān)禁之后還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生活。然而,在費城模式下,奉行的是一種絕對隔離。犯人都被單獨關押,迫使他進行自我的反思和懺悔。這一模式更側重的是個人與自己良心的關系。就像作者說的,“這是一種深刻的征服,而不是一種表面的征服;這是一種“道德”的轉變,而不是態(tài)度的轉變。”這種將犯人交給自己,用自身的反思和懺悔實現(xiàn)更深層次的道德意義上的馴服,不得不說是一種帶有宗教信仰色彩,帶有理想化的規(guī)訓模式。也許他們沒有考慮到犯人在反思自身的同時也會受到額外的孤獨的煎熬----或許這也是他們當初設定的一種懲罰層次。
      
         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是,該不該給監(jiān)獄里的犯人勞作的工資。反對者的說辭是,如果監(jiān)獄的勞作是有報酬的,那是不是可以認為這就不算是刑罰的一部分,犯人們就可以選擇不做?此外,工資的性質仿佛脫離了規(guī)訓目的,因為工資是對犯人技能的獎賞而并非犯人改造進步的獎勵。有的時候最惡劣的犯人反而能拿到最多的報酬。政府在這里給出的回復雖總是不夠明確,但還是標明這樣一個立場,監(jiān)獄不是工廠,犯人的勞動本身有價值不是因為它是一種生產活動,而是由于通過勞作能夠規(guī)制支配犯人的肉體,達到規(guī)訓的作用。勞作能讓犯人服從于這種強制制度之下并擺脫懶散的習慣接受改造和矯正。犯人勞動的價值不是利潤,因為監(jiān)獄不是工廠,而是在于建立一種權力關系,一種空洞的經濟形式,一種使個人服從和適應某種生產機構的模式。
      
         在這個章節(jié)的最后一部分,作者通過梅特萊監(jiān)獄集中論述了“監(jiān)獄群島”將監(jiān)獄自己建立起來的教養(yǎng)技術從刑罰機構擴散到整個社會中的現(xiàn)象,以及隨之帶來的后果。然而,不論如何,監(jiān)獄都深深植根于權力的機制和戰(zhàn)略中,所以能夠以巨大的慣性來應付任何改造他的嘗試,他不僅僅只是一個為國家機器服務的鎮(zhèn)壓或者排斥的工具。這也就是為何監(jiān)獄這個從一開始就受到批判的機制仍能極其牢固得發(fā)展到今天。
      
  •     權力的眼睛
      ——《規(guī)訓與懲罰》讀書筆記
       福柯在《規(guī)訓與懲罰》一書中正式開始闡述監(jiān)獄的形態(tài)及其擴張的歷史之前,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以說明自己的寫作意圖:“我要撰寫的就是這種監(jiān)獄的歷史,包括它在封閉的建筑物中所匯集的各種對肉體的政治干預……如果這意味著我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寫一部關于過去的歷史,那不是我的興趣所在。如果這意味著寫一部關于現(xiàn)在的歷史,那才是我的興趣所在?!北种毺氐臍v史觀和權力觀,米歇爾?福柯把分析的目光投向了監(jiān)獄這一十九世紀后廣泛擴張、蔓延的懲罰形態(tài),用他自己所信奉的可經驗的方式剖析了這項懲罰制度背后的權力發(fā)展和調整史。
       《規(guī)訓與懲罰》是米歇爾???吕^《瘋癲與文明》后又一部描述、分析權力的運作方式和思維邏輯的著作。??卤救嗽硎?,在他萌生分析監(jiān)獄制度極其權力運作的想法之前,社會上興起了一場質疑現(xiàn)存監(jiān)獄制度的運動,因而他也想寫一本關于監(jiān)獄的歷史的書,力圖在他的經驗能力之內,以“明白曉暢”的方式幫助人們理解權力的現(xiàn)狀。
       ??略噲D向人們解釋何為權力,或者說權力是如何實施的這個核心的問題。按照當時流行的說法,人們往往把權力定義為一種遏制性的力量,就是禁止或阻止人們做某些事。但??虏灰詾槿唬⒉幌闰灥匕褭嗔ν瑝阂秩说牧α柯?lián)系起來,而是從權力的策略、機制、網絡和這些決策實施的手段來解釋權力。
       監(jiān)獄的歷史正是??掠靡哉f明權力的實施手段和過程的經驗性事例?!兑?guī)訓與懲罰》一書出版于1975年,是??掠绊懥ψ畲蟮闹髦弧W裱懊靼讜詴骋宰尭嗳死斫夂团u”的寫作宗旨,福柯在書中將豐富而生動的史料與狂放不羈、犀利深刻的論點緊密結合在一起,讓讀者在形象、細致的歷史進程中直截了當?shù)叵崎_表象的面紗一眼望進權力實施機制的深處。
      第一部分 酷刑的淡出
       《規(guī)訓與懲罰》的開頭讓所有曾經翻開過它的人過目不忘。弒君者達米安的公開行刑儀式血腥殘暴又有條不紊,劊子手用花樣迭出又各具意涵的工具和手段對達米安的肉體展開逐層遞進的懲罰,整場儀式看起來驚心動魄,跌宕起伏,但總讓人感覺到這場儀式的背后,權力以威嚴、不容侵犯的儀態(tài)冷酷地俯瞰著這一切。
       ??戮o接著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最戲劇性的對比:一份嚴密規(guī)范的作息時間表,也就是一種更為溫和、細致的懲罰方式。這個極富感官沖擊力的對比實際上代表了刑罰方式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變——殘酷、公開的肉刑逐漸隱藏、消失于一整套更為“溫和”、“健全”的懲罰體系之中,肉體看似獲得了令人動容的解脫和憐憫。十九世紀初,肉體懲罰的大場面消失了,對肉體的酷刑也停止使用了,懲罰不再具有戲劇性的痛苦表現(xiàn)。懲罰的節(jié)制時代開始了。
       盡管要使刑罰完全抹去對肉體的“酷刑”是難以做到的,但現(xiàn)代刑事司法體系中的“酷刑”已經逐漸被非肉體刑罰體系包裹了起來。在??碌臄⑹鲋?,懲罰方式的轉變主要體現(xiàn)在刑罰對象的轉變。
      “曾經降臨在肉體的死亡應該被代之以深入靈魂、思想、意志和欲求的懲罰?!?司法對于犯罪的性質的定義和應該受到懲罰的內容的界定都發(fā)生了擴張性的改變。人的情欲、本能、變態(tài)疾病也被納入懲罰的范圍之內,審判的目光將這些潛藏在犯罪事件背后的因素也納入觀察的領域,懲罰針對的不僅是罪行本身,也包括罪犯本人。這實際上是懲罰作用點的轉換,而置換出現(xiàn)了新的對象領域,一個新的事實真理體系以及一大批在刑事司法活動中一直所不為人們所知的角色。懲罰權力的實踐與一整套知識、技術和“科學話語”愈發(fā)緊密地糾纏在一起。
      在酷刑尚未退出公眾儀式領域的時代,刑罰遵循著一套君主權力的思維邏輯,在這套權力邏輯下,肉體在司法過程中處于重要的位置,是刑事程序中的基本因素?!罢x的執(zhí)行者”司法部門將肉體作為得出或復制犯罪真相的工具,從供認罪行到處決的執(zhí)行,肉體的懲罰起到了支撐起刑罰的運作和展現(xiàn)刑罰效果的作用。在司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肉體都以受折磨的方式彰顯出它對君主權力的配合和服從。因此,酷刑和公開處決是同時兼具司法功效和政治功效的,“它用展現(xiàn)君權最壯觀時的情景來恢復君權。” 從古典時代開始,君主權力的捍衛(wèi)和宣揚就是進行公開處決的目的之一,而實施慘烈的酷刑的意圖則是將威力巨大的君權與膽敢挑釁君權的臣民之間的實力對比以極致的方式展現(xiàn)給所有的臣民來看。君主是絕對的司法首領和軍隊首領,神圣而不可冒犯,而公開處決則是君主以戲劇性的方式對犯罪者實施報復,上演一場毫無懸念的必勝戰(zhàn)爭。
      福柯認為,如果酷刑在法律實踐中根深蒂固,那是因為它能揭示真相和顯示權力的運作。它既是溝通犯罪與懲罰的原則,也加重了對犯罪的懲罰。它提供了展示真相和權力的場面,也是調查儀式和君主慶祝勝利儀式的最高潮。 而十九世紀,改革者呼吁盡可能拉開“平和的”真理探求與無法完全從懲罰中抹去的暴力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通過不那么殘酷的肉體虐待而是以其他更為“人道”的方式呈現(xiàn)真理和權力。這意味著改革者開始要求刑罰權力要進行調整和改變。與此同時,現(xiàn)實的困境也在催促當權者改變公開處決的策略,因為作為處決儀式的受眾,人民已經成為了行刑過程中一個難以控制的因素,人類天性中的同情心常常會夾雜著對當權君主的不滿而在行刑現(xiàn)場被激發(fā)出來,形成暴動和反抗,罪犯受到憐憫,而實施權力的人反而被看做實施罪行的一方。由于權力追求更有效率的實施方式,懲罰的邏輯思維開始進行調整,公開處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第二部分 懲罰權力的策略
      站在改革的分岔路口,刑罰的轉變大體上面臨著兩種選擇。啟蒙時代,改革者主張為過分的權力劃定一條合法的界限。在當時所主張的更為仁慈的刑法制度中,“尺度”和“人道”是改革者極其看重的因素。這類呼吁的出現(xiàn)有其自身相對應的事實背景。??峦ㄟ^分析歷史學家對司法檔案的研究得出結論:十八世紀刑罰的放寬過程實際上是一種雙重運動。當時的犯罪從流血的暴力犯罪逐漸轉向經濟層面的詐騙犯罪,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財產在司法和道德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相對應經濟關系本身的復雜性,對社會的控制和管理也必須轉向更為精細的方向,尋求更為細致精確的技術手段。因此原有的強勢而暴力的司法手段——酷刑和公開處決因其效率低下而飽受改革者詬病?!案母镎邆兊呐u與其說是針對當權者的缺點和殘忍,不如說是針對一種糟糕的權力體制?!?這種權力體制的功能在當時越發(fā)失調,在精細化和隱蔽化的犯罪行為面前顯得過于粗笨而低效,所以君主的之上權力越來越受到批評?!叭藗兯械牟皇腔虿粌H是司法特權、司法的專橫、年深日久的傲慢及其不受控制的權利,而是或更主要的是,司法集軟弱和暴虐于一身,既耀武揚威又漏洞百出?!?
      十八世紀在刑罰的實踐中,一種關于懲罰權力運作的新策略開始產生,其首要目的就是使對非法活動的懲罰和鎮(zhèn)壓變成一種有規(guī)則的功能,不是更少的懲罰,而是更有效的懲罰;不是更殘酷的懲罰,而是更廣泛和必要的懲罰。福柯指出,為了因對變得更為微妙并且廣泛散布在社會中的犯罪行為,懲罰的權力需要發(fā)展出一套新的結構和技術。
      回到上文中提到的兩種改革選擇,其中最直接的呼應“有效而廣泛”的懲罰策略的一種選擇是建設一座懲罰之城。懲罰之城的背后蘊含著一套進步了的權力思維和策略。首先,懲罰應該轉向一種能夠恰到好處現(xiàn)實事實犯罪的障礙性的符號體系。這套符號體系應該是經濟而有效的,能夠廣泛地作用于整個社會,高效地控制整個彌散的非法活動領域,因此它需要具備幾個主要原則:最少原則,只要使刑罰造成的傷害超過了罪犯從犯罪中獲得的好處就足夠;充分想象的原則,使刑罰的痛苦在想象的空間就發(fā)揮效用,從而盡量省略那些不必要的公開展示因素;側面效果,既能夠對公眾形成影響,又能夠盡量減少罪犯的痛苦的效應;絕對確定的原則,任何一種犯罪都應該使人們能夠想象到一種明確的對應后果;共同真理原則,用充分的證據(jù)并依照普遍適用的方式來確定罪行;詳盡規(guī)定原則,所有的犯罪都必須明確規(guī)定,毫無遺漏地分門別類。
      從上述符號體系的原則中不難看出,十八世紀的刑罰人道化并非僅僅是人道主義的憐憫和同情,而是一種精心計算的懲罰權力經濟學在廣泛地應用于司法領域。權力更為聰明地把作用對象從肉體轉向了靈魂,力圖在人腦中傳播懲罰符號以達到有效和廣泛地懲治目的。
      ??逻M一步指出,要想使上述那套懲罰符號武器庫得到有效的實施,必須有一套對應的表象技術學。首先,它們應該盡可能地不帶有任意性,使犯罪自然而然地對應到某種特定的刑罰。這樣一來既有利于有犯罪傾向的人去權衡利弊,也有利于減少權力實施過程中的人為因素,使之活動類似自然準則一樣的合法性,從而把權力的實施方隱蔽起來。福柯在此甚至提到這是一種懲罰美學?!胺缸飸摾^犯罪而來;法律應該顯得是一種事物的必然性,權力在運作時應該隱藏在自然的溫和力量背后。” 其次,這套符號系統(tǒng)應該能夠消除維系這種犯罪觀念的主要原因,弱化導致犯罪的利益和興趣并重新激起他削弱的高尚興趣;時間也應該被納入刑罰符號之內,為的是讓犯罪的得到足夠的懲罰同時也給予他們足夠的改過自新的機會,最重要的是,通過一段持續(xù)性的懲罰產生對民眾的教育作用;第四,這套懲罰符號體系是針對潛在的犯罪者的,因此它需要被快速而廣泛的傳播,“像貨幣一樣”在民眾的頭腦中取代犯罪的虛假利潤。??轮赋?,通過這種方式,罪犯的肉體從國王的財產變?yōu)樯鐣呢敭a,所以犯罪者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社會共同體的對立面;更進一步說,這套刑罰體系還需要一套有效的宣傳經濟學,符碼的灌輸需要盡可能多的重復,而非僅僅依靠一個慶典式的公開處決儀式;最后的一條方案是,通過利用符號體系制造犯罪的障礙,擊碎那些可能存在的帶有英雄主義色彩的犯罪傳說,以細碎具體的手段磨滅浪漫主義的犯罪情懷。
      ??绿岢觯R了上述表象技術學的刑罰方式應該是建設一個懲罰之城。犯罪行為及其相對應的懲治法律和手段將會像海報一樣張貼在公共建筑之上,而小型懲罰劇場遍布這座懲罰之城,而對于城里的人們來說,進行一次預防犯罪的教育就像講述一個寓言故事一樣輕松方便。
      至此,??乱呀洶岩环N可能的懲罰權力改革方式和理念闡述得生動形象,甚至到了細致入微的地步。這種權力的邏輯轉變儼然是高明聰敏的,不再像暴君一般簡單地宣泄權力、報復犯罪來挽回自己的臉面,而是通過仔細、精打細算的規(guī)劃和設計,逐漸使權力的痕跡隱匿于精巧的制度之后,從而逐漸用難以覺察的方式馴服已經犯罪的人,同時控制住潛在的犯罪的人。
      按照這套懲罰權力的表象技術學的要求,刑罰必然要以多樣化、精確化的方式來實現(xiàn),更應該避免統(tǒng)一的刑罰。但恰恰如此相反,監(jiān)禁這種僅以關押的時間長度來區(qū)分不同程度的罪行的懲罰方式卻在十九世紀大行其道,幾乎占據(jù)了死刑和輕微處罰之間的全部空間,成為了最基本的刑罰方式之一,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從表面上看,監(jiān)禁的懲罰邏輯似乎是與懲罰的符號體系的表象技術學大相徑庭的,它不僅無法與特定的罪行本身相對應,而且徒增了社會開銷,又讓犯人無所事事。公眾的監(jiān)督無法觸及陰森、密閉的監(jiān)獄,懲罰權力又有了肆意妄為的空間。盡管飽受改革者的詬病,監(jiān)禁這一懲罰形式卻很快就成為了最基本的刑罰形式。
      對比了懲罰的表象技術學和監(jiān)禁制度后,??驴偨Y到:“監(jiān)獄的出現(xiàn)標志著懲罰權力的制度化?!?與殘暴的酷刑和改革者所倡導的編碼表象學的懲罰方式相比,通過在習慣、行為中留下痕跡、對肉體施展訓練來懲罰犯人的監(jiān)獄制度成為了大勢所趨。在這三種權力技術學的競爭中,強制的、肉體性的、隔離的、隱秘的模式以監(jiān)獄為制度依托,最獲得了勝利。
      第三部分 規(guī)訓
      監(jiān)獄相比于改革者倡導的符號表象權力技術學最明顯的一個區(qū)別在于它對肉體的重視。這種規(guī)訓模式將肉體視作規(guī)訓的對象,并且以精密細致的技術對肉體進行約束、訓練,期望收獲馴順的肉體。與以前相比,十八世紀的肉體馴順技術增添了新的技術。肉體被施加微妙的控制,每一種性能都被施以不同的控制手段。而在馴順手段上,也是采取了不間斷、強制性的控制方法,進行不斷的操練。在這套規(guī)訓手段當中,最為核心的因素是紀律。在??碌钠饰鱿拢覀冊缫蚜曇詾槌5摹凹o律”實際上蘊含著我們難以想象的細節(jié)政治解剖學。
      為了展現(xiàn)紀律背后的權力的脈絡和紋理,??录氈率崂砹塑娛隆⑨t(yī)療、教育和工業(yè)機構里普遍存在的規(guī)訓方式。在這些規(guī)訓方式中,空間的分配是一種普遍的手段。紀律的實施需要封閉的空間,也就是紀律的權力有效作用范圍,在這種基礎上,再進一步將人放置與確定的單元格中,從而權力能夠了解、駕馭馴順對象,甚至能夠以可解析的手段來實施策略?!凹o律是一種等級排列技術,一種改變安排的技術。它通過定位來區(qū)別對待各個肉體,但這種定位并不給它們一個固定的位置,而是使它們在一個關系網絡中分布和流動?!?紀律對人的活動也實施了精準的安排,通過確定活動的節(jié)奏、周期來確保規(guī)訓的成效。同時,活動的安排中肉體被工具符碼化,被要求能夠有效、準確地執(zhí)行命令。在這種分配技術之上,肉體成為了一種操練的肉體,能夠接納特定的、具有特殊的秩序、步驟、內在條件和結構因素的操作,而從對肉體的控制中,也產生了新的知識內容。由此,??滤^的權力產生知識的觀點能夠得到部分證明。最后,為了使訓練有素的單個肉體集結成為一種高效率的機制,規(guī)訓還需要對肉體進行力量的編排。
      在上述的規(guī)訓邏輯的控制下,理想中的馴順肉體應該具有四種特點:單元性、有機性、創(chuàng)生性和組合性。權力通過使用“制定圖標、規(guī)定活動、實施操練”來實現(xiàn)目標,獲得馴服的肉體。在這權力邏輯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權力運作的周密、謹慎和全面性,而正是由于這種規(guī)訓方式的細致周全和具體可操作性,它也被廣泛地投射到社會共同體之上,滲透進入教育、軍事、醫(yī)療和工業(yè)的方方面面。
      與這種規(guī)訓邏輯相對應的是一套精心安排的規(guī)訓手段。層級監(jiān)視使權力在縱向與橫向的監(jiān)督體系中得到增強;規(guī)范化裁決以不同于法律手段的方式不斷對個體施加規(guī)范的壓力,通過度量差距來迫使受馴者達到一致性。最后,檢查以明確的方式強調了規(guī)訓權力的實施者和對象之間的差異和對立,讓權力的行使變得合法合理。
      從我們自身可經驗的感覺來看,這種規(guī)訓權力的確做到了自然、隱蔽,它隱匿與日常生活的微觀細節(jié)之中,讓人在習以為常的規(guī)則之中不知不覺就變得順服、滿足權力施加者的期望。
      而規(guī)訓權力的極致化發(fā)展離不開對空間的規(guī)劃和布局,所以??掠謱嗔Ψ治龅念I域拓寬到了建筑空間的設計上。全景敞視主義,一種由英國功利主義思想家邊沁推崇的全景式監(jiān)獄建筑規(guī)劃思想,是??轮攸c分析的對象。全景敞視主義的監(jiān)獄建筑的基本構造是由四周的環(huán)形建筑和中心的瞭望塔組成。從瞭望塔的環(huán)形窗戶上能夠監(jiān)視四周被分隔成小囚室的環(huán)形建筑內部,而各個囚室的兩扇窗戶一扇對著瞭望塔,以便被觀察,一扇對著外部,以獲取足夠的光亮,是監(jiān)視更為清晰。它改變了監(jiān)獄原有的黑暗、隱藏的特性,保證了充分地監(jiān)視便利性。全景敞視主義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被囚禁者徹底無遮掩地暴露在中心瞭望塔的權力之眼中,由于被監(jiān)視者并不能知道自己是否此刻正在被監(jiān)視,所以他所感到的監(jiān)視是持續(xù)的、不間斷的,他知道自己會被監(jiān)視,卻不知道何時被監(jiān)視,正是這種單向度的監(jiān)視權力讓被囚禁者時刻處于未知的恐懼和約束之中,從而使得權力自動化和非個性化,不需要某個具體的權力執(zhí)行者也能使權力自動地發(fā)揮作用。
      全景敞視主義充分利用建筑構造上的優(yōu)勢,在監(jiān)視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權力技術的實驗。實驗室所要求的控制變量和對照實驗都能夠在掌控之中實現(xiàn),因為這項技術是如此周全,以至于它幾乎不會出現(xiàn)什么不可控的變故。甚至監(jiān)視層級中的一些雇員和監(jiān)視著本人也可以被更高的權力機構或者外部人員所監(jiān)視,只需要一看就能夠整個全景敞視主義的監(jiān)獄模式是否在正常運行。
      基于全景敞視主義的絕妙功能和不難實現(xiàn)的操作性,這種空間權力手段能夠被運用于很多社會組織和活動領域?!胺彩桥c一群人打交道而又要給每個人規(guī)定一項任務或一種特殊行為方式時,就可以使用全景敞視模式?!?對于權力實施者來說,全景敞視主義讓權力的行使更加完善。通過減少行使權力的人數(shù)、增加受到權力支配的人數(shù),讓權力自動行使,產生連鎖效果,任何使用全景敞視主義的權力機構都得到了強化,因而正如我們現(xiàn)在所見,全景敞視主義在社會中以微妙的方式不停運作,而這種運作方式讓人習以為常,不覺突兀,最終,權力能夠在增強自身的同時也增強了社會生產的力量,而不像以往的君主權力那樣在野蠻的報復中反倒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至此,規(guī)訓社會在全景敞視主義的擴張中逐步形成,權力也借此擴散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抡J為以全景敞視主義為代表的權力策略實際上是伴隨著特定的歷史進程到來的。人口的激增和生產機構的增多都要求權力針對這個情況進行調整和升級,而權力的策略也“不負期望”地達到了這個要求。
      第四部分 監(jiān)獄的誕生
      在對人類的刑罰轉變史和權力實施的策略進行詳細的描述之后,??聦ΡO(jiān)獄的誕生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如果一機構試圖通過施加與人們肉體的精確壓力來使得他們變得馴順和有用,那么這種機構的一般形式就體現(xiàn)了監(jiān)獄制度。” 更確切地說:“司法被說成是‘平等的’,法律機制被說成是‘自治’的,但是它們包含著規(guī)訓征服的一切不對稱性。這種狀況就標志著監(jiān)獄這種‘文明社會的刑罰方式’的誕生。” 根據(jù)這一點,我們首先必須糾正我們常識中對監(jiān)獄的刻板印象:密閉、黑暗、暴力橫生。但監(jiān)獄的誕生和合法化過程并不是依靠強制力確定下來的,而是監(jiān)獄制度本身與社會的職能緊密結合在一起,它像是歷史過程本身的產物,盡管我們知道它有各種弊病,卻無法想象怎樣才可以取代它,或者是否應該取代它。
      監(jiān)獄存在的合法性也與監(jiān)獄本身的性質有極大的關系。首先,它以“平等”的懲罰對待一切犯罪的人,剝奪對所有人而言最重要的東西——自由。它以懲罰的時間長短來使罪犯向社會還債,飽含著經濟學的意涵。不僅如此,監(jiān)獄還有改造人的目的?!氨O(jiān)獄從一開始就是一種負有附加的教養(yǎng)任務的‘合法拘留’形式”。 它將社會中的規(guī)訓機制濃縮提煉以實施改造,它對犯人實施隔離,避免獄中團伙的勾結,讓犯人在隔離中對權利言聽計從,從而實現(xiàn)所謂的“良心反省”。此外,犯人被強制勞動,目的并不在于制造經濟價值,而在于使犯人的肉體馴服與某種規(guī)律和運動,因此勞動就等同于懲罰。最后,監(jiān)獄被部分地賦予行使判決的權力,成為一種調節(jié)刑罰的工具。
      總之,監(jiān)禁以符合人們“期望”的方式剝奪自由,對人進行積極的改造,利用三大模式:單人囚室、工廠和醫(yī)院來替司法執(zhí)行對犯人的規(guī)訓,而全景敞視主義則為這三種模式的運行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
      由于監(jiān)獄制度被廣泛地作為實施懲罰的方式,這項制度本身也遭到了人們的詬病。監(jiān)獄制度被指責為對降低犯罪率無效、造成累犯和制造過失犯、也讓犯人的家庭墜入貧困的深淵。對此,??碌姆治鲎屓颂龃蟊姷呐u目光,從監(jiān)獄制度本身來看待監(jiān)獄制度的“弊病”。他指出,“監(jiān)獄及其一般的懲罰并不旨在消滅違法行為,而是旨在區(qū)分它們,分配它們,利用它們。” 監(jiān)獄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能夠將犯罪的群體從混沌的社會大眾縮小確定為社會邊緣的某些群體,把變幻莫測的犯罪方式鎖定為確定可控的“過失犯罪”行為。也就是說,監(jiān)獄制造了這些犯罪,同時將這些犯罪納入了自己的掌控范圍。
      至始至終,監(jiān)獄制度背后的權力策略都遵循著確定性、準確性、細致性和可控性的原則,甚至以民眾無法直接察覺和理解的方式使權力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細密地滲透于單個犯人的肉體之中和整個監(jiān)獄體系之內,甚至擴散到更多的社會機制之中。
      在《規(guī)訓與懲罰》的結尾,??逻x擇了描述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來為這本在我看來狂放不羈、大膽犀利的權力分析之作收尾。相比于此書開頭那讓人過目不忘的達米安之死,最后一章中梅特萊農場則以最為極端的方式詮釋了規(guī)訓權力的功效,而梅特萊農場正式投入使用的日期也被福柯定義為監(jiān)獄誕生的日子,之所以這樣選擇,??陆忉尩溃骸懊诽厝R這個懲罰樣板恰恰位于嚴格意義的刑罰范圍的邊界。在刑罰領域之外,有一系列的機構組成了‘監(jiān)獄群島’。梅特萊則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禁閉、司法和規(guī)訓機構的界限已然消失,宏大的“監(jiān)獄連續(xù)統(tǒng)一體”已經滲透進整個社會機體。監(jiān)獄連續(xù)統(tǒng)一體在社會中設置了彼此連接的機制,讓不確定的過失行為能夠在其掌控之中轉變?yōu)榇_定的犯罪,受其懲治,而潛在的犯罪者一出生就置身于矯治和懲罰的網絡之中,無論他怎么流動,最終都會進入早就為他精心設計好的某個規(guī)訓機制之內。伴隨著監(jiān)獄體制的確立和擴張,懲罰權力也完成了策略和思維的精致轉型,而對權力而言最美好的結果也隨之出現(xiàn):權力的威力在“自然”的方式中得到增強,卻不為人所察覺。
      至此,一座與改革者夢想的懲罰之城有所不同的“監(jiān)獄之城”巍然屹立于社會之中。這座城的一磚一瓦都在權力的思忖之中修筑,一系列與之相連的監(jiān)獄機制通過各自的溫柔方法對城中之人實施規(guī)訓,如護城河一般讓這座監(jiān)獄之城變得固若金湯。而城中之人的人性則成為了復雜的權力關系的工具,肉體則是多種監(jiān)禁制度交匯點?!霸谶@種人性中,我們應該能夠聽到隱約傳來的戰(zhàn)斗廝殺聲?!? 交戰(zhàn)的雙方難道是殘存的人性在誓死對抗?jié)B入的權力嗎?在領略了??聦嗔Φ募氈旅璁嬛?,我反而覺得,交戰(zhàn)的不過是權力在轉變策略時的不同選擇的兩方,而人性,似乎早已在大敵壓境之后繳械投降。
      
  •      我個人偏愛帶有文學色彩、文筆生動的哲學著作,因而對羅素、海德格爾等人從形而上到形而上的著作總是心存抵觸。在我的哲學書籍閱讀之旅中,有這樣兩本書不得不提,一本是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另一本就是??碌倪@部《規(guī)訓與懲罰》。
       《規(guī)訓與懲罰》之所以影響力巨大,在于它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哲學著作,而是融合了哲學、社會學、法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的社科類通識作品。在學科分類日益繁多、專業(yè)化和專門化趨勢日益深入的今天,已經很難有學者能夠寫出這樣一部作品。也正基于此,這本書可以位列20世紀最偉大的人文社科類書籍之一。
       我們金陵讀書本來就是一個民間的讀書組織,幾位理事專業(yè)、職業(yè)各有不同,我和宋老師甚至還是出身工科,讀書對于我們來說只是業(yè)余愛好。因此,我沒有學力、也沒有意愿從專業(yè)角度來解讀這樣一本名著,只想結合自己的閱讀和社會體驗,粗淺地談談對這本書的認識,權當“拋磚引玉”。
       書的一開始就是描述18世紀波旁王朝治下的法國一次酷刑的場景。對于這樣的酷刑,我們絲毫不會感到陌生:小時候很多人觀看過香港拍的《滿清十大酷刑》的電影,而在影視作品中,凌遲、腰斬、夾棍、灌辣椒水等酷刑也是屢見不鮮。正如書中所言,在皇權時代,這些酷刑的存在,與其說是還受害者一個公道,不如說是為了維護皇權的威嚴和震懾力。無論是強奸、殺人還是偷盜,這些行為都不僅僅是對朝廷法度的違抗,更是對這些法度背后帝王權力的威脅和挑戰(zhàn)。中國人口口聲聲“王法王法”,一語將皇權國家法度與帝王權力之間的關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近代以來,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的開展,人性和人道主義的思潮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司法領域的懲罰機制也不能不受影響。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變和變遷,懲罰從一種報復犯罪的行為轉化為一種預防犯罪的行為,懲罰對象從犯罪者的肉體轉變?yōu)榉缸镎叩撵`魂。于是,公開的酷刑開始逐步為非公開的監(jiān)禁所代替。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這都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在這種轉變的背后,權力對犯罪者的控制力度并沒有削弱,相反還大大增強了。
       而在事實上,權力的這種控制不只針對犯罪者,也針對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掳堰@種控制稱之為“規(guī)訓”。從前現(xiàn)代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最大的轉變之一就是規(guī)訓的出現(xiàn),它甚至可以被視為現(xiàn)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我們在座的各位而言,規(guī)訓也是無處不在的。我們結婚,要領結婚證;生孩子,要領準生證;買房子,要領房產證和土地證。這些證件的申領和頒發(fā),是規(guī)訓,政府通過發(fā)證的形式對你實施有效控制。我們去公司面試,要填個人情況表;參加考試,要填報名表;申請職稱,要填職稱申請表;這些表格的填寫過程,是規(guī)訓,發(fā)表方通過填表的形式對你實施權力和控制。我們參加軍訓,要聽軍官的統(tǒng)一號令;在單位上班,要聽領導的實施和安排;在家休息,要聽父母的教導和告誡;這些命令和教導,也是規(guī)訓,發(fā)令方通過傳話的形式對你實施控制和管理?,F(xiàn)代社會對個人的控制,正是通過各種層面、各種場合、各種手段的規(guī)訓來實施的。
       規(guī)訓之所以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特征,這跟現(xiàn)代社會的目標直接相關。資本主義體制的建立需要一個自由的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這兩種市場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前提和基礎。而要想建立自由的勞動力市場,最理想的狀況就是兩點:第一,每一個個體就是原子化的個體,他們絕對自由,不會受任何協(xié)會、階層、家庭、組織的影響和牽絆;第二,每一個個體都是沒有自我意識的,牢牢被最高權力中樞所控制。前者保證了勞動力的可自由流動,后者保證了勞動力的絕對可控。而有效的規(guī)訓,正是體現(xiàn)資本主義權力對原子化個體有效控制的堅實保證。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達,規(guī)訓的強度、力度和隱蔽程度都大大加強,這也就意味著權力對個人的控制程度也大大加深了。在??碌臅?,監(jiān)獄和軍隊的管理者要借助于全景敞視建筑對囚犯和士兵實施有效監(jiān)控,而在攝像頭和監(jiān)控軟件無處不在的今天,權力的操控者只要坐在控制室里,就足以監(jiān)控成千上萬普通人的一舉一動。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類表面上越來越自由,可以上天入地,可以從容地消費和享受各種事物;而實際上,他們的被操控程度、或者說奴役程度卻是與前現(xiàn)代社會遠遠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悲哀的是,大多數(shù)人卻對這種狀況毫無意識。透過??碌倪@部名著,我們至少可以明白:現(xiàn)代性并不是自由與解放的代名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在權力、科技和物欲面前的異化程度是越發(fā)嚴重。這足以引起我們每個人的反思。而反思,或許正是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最大意義。
      
       2013.10.27晚作于竹林齋
      
       (本文是本人在金陵讀書2013年10月30日“《規(guī)訓與懲罰》與現(xiàn)代社會權力控制機制”沙龍上的講稿。)
      
  •     (應學校讀書會的要求而提交的讀書筆記,啦啦啦)
      “如果這意味著寫一部關于現(xiàn)在的歷史,那才是我的興趣所在?!?br />   ——???
      作為《懲罰與規(guī)訓》的讀書筆記,在本文的結構上將會不同于原書安排的結構。這意味著本文將不按照原書的結構順序依次概括、解讀,這毋寧說是一種對原作的背叛。這樣安排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所閱讀過的一些、根據(jù)原書結構的書評和讀書筆記非常出色,對我產生了一定影響,我想避開可能發(fā)生的雷同,另一方面這也是我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希望進行的一種嘗試。我希望以自己的理解把我從原書中獲得的東西重新分類。
      歷史篇
      如福柯本人所言“本書旨在論述關于現(xiàn)代靈魂與一種新的審判權利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歷史”(P24),而按我的理解,該書涉及了四個維度的歷史:刑罰、刑法、社會和人文科學。這四個維度的歷史聯(lián)系緊密。這種緊密的聯(lián)系與??玛P于知識與權力的論述也有關 。需要說明的是,我認為本書的重點在于前三者,而??玛P于人文學科的歷史的論述,并不是本書重點;盡管這是??碌乃枷胫泻苤匾囊徊糠?,我也重點會在本文后面的部分加以討論。此外關于刑法的相關內容我也將放置在后面的“法律篇”中。這一篇重點在于討論刑罰史和社會史的內容。
      我先從刑罰開始談起。該書在開頭就展示了一次公開處決的報道和一份少管所的作息表。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罰方式。兩者之間的時間差是八十年。在??驴磥?,以這兩個事件為標志的懲罰方式的轉變,背后的邏輯是權力策略的變化。??略诖藳]有“以道德觀念或法律結構為背景來撰寫一部懲罰史”,而是反問“我們能以肉體為背景來撰寫這種懲罰史嗎?”。在他看來“肉體直接卷入某種政治領域;權力關系直接控制它,干預它,給它打上標記,訓練它,折磨它,強迫它完成某些任務和發(fā)出某些信號?!保≒27)。
      公開處決,從制造過剩痛苦的凌遲、輪刑、火刑到全部痛苦瞬間完成的斬首,都是一種展示權力的政治儀式(P51)。同時,公開處決還是“展示武裝的法律的一種儀式”其中還包括“沖突的場面”。在這種儀式中,“君主顯示出自己既是司法首領又是軍事首領的一身二職的形象”(P55)。易言之,公開處決是展示君主和罪犯之間的極端不對等權力的“戰(zhàn)爭” 。
      這種公開處決是與社會本身相關聯(lián)的。在本書的第三部分第三章全景敞視主義中,福柯提到“古代社會曾經是一個講究宏偉場面的文明。使大批的人群能夠觀看少數(shù)的對象,這是廟宇、劇場和競技場的建筑所面臨的問題,因為場面宏大,便產生了公共生活的主導地位,熱烈的節(jié)日以及情感的接近。在這些熱血沸騰的儀式中,社會找到新的活力,并在霎那間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偉大實體?!保≒243)
      總而言之,變的是懲罰機制的表現(xiàn)形式和權力運作的方式,不變的是,這兩種機制都是把肉體作為權力的作用點。在公開處決中,權力是過度且耀武揚威地施加于肉體,而在作息表所反映的規(guī)訓中,權力則是更加謹慎、經濟同時也更加有效地作用于肉體。
      那公開處決這一景觀為什么消失了呢?是因為追求更加人道的“偉大的改革者” 的影響嗎?福柯認為不是因為人道。按照??碌睦斫?,既然公開處決作為懲罰不以“殘暴”為恥,那么它被力求“人道”聲譽的懲罰(頁63)所取代就是另有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公開處決會失控,引起騷亂甚至暴亂。
      “公開處決的儀式中,主要角色是民眾?!惫_處決的重點不是讓罪犯痛苦,而是以儆效尤。沒有圍觀群眾,公開處決毫無意義。問題隨之而來,“民眾被召來觀看恫嚇他們的場面,而他們則可能表現(xiàn)出對懲罰權力的拒斥”(P65)。當時的公開處決也的確引起了很多的騷亂、暴動。于是,“這些處決儀式本來只應顯示君主的威懾力量,但卻有一個狂歡節(jié)的側面:法律被顛覆,權威受嘲弄,罪犯變成英雄,榮辱顛倒。”(P66)總而言之,公開處決——這一此前用于威懾民眾的政治儀式,逐漸變得不僅不能起到原先的作用,反而容易引起騷亂,這種騷亂有時會與民眾的緊張氣氛合流,聲勢壯大;這些都是當局的夢魘。于是,改革變得勢在必行。
      當時的改革出現(xiàn)了兩種備選方案,兩種旨在重新組織的懲罰權力的方式。這兩種與之前的以公開處決為代表的懲罰方式,構成了三種不同的權利技術學(P147)。在這兩種備選方案中,第一種就是當時的“偉大的改革者”(見前注4)們提出的。簡而言之,這種懲罰是建立在一種表象技術學上的;這種技術追求更為精細的刑罰,通過制造犯罪(能指)與懲罰(所指)間一一對應的關系,造成意圖犯罪這一心理的障礙。“每一種罪行都有針鋒相對的法律,每一個罪犯都會受到應有的懲罰?!保≒127)第二種方案,則是懲罰性監(jiān)禁。這兩種懲罰模式中,前者是“表象的、戲劇性的、能指的、公開的、集體的”,而后者則是“強制的、肉體性的、隔離的、隱秘的”(P147)。需要說明的是,監(jiān)禁不僅在改革之際只是“在刑罰體系中僅僅占據(jù)著有限的、邊緣的位置“(P133),同時,許多關于改革的陳情書也反對監(jiān)禁。但就是這樣一種懲罰模式,卻最終得到接受。原因在于,就這種懲罰模式而言,剝奪自由(監(jiān)禁)只是表面的,更重要的原因是,這種模式是規(guī)訓技術的應用和延伸。
      關于規(guī)訓技術,這本來是下一篇的重點,為了繼續(xù)剩余的社會史的部分,我在這里簡單交待一下。當時所產生的規(guī)訓技術“其目標不是增加人體的技能,也不是強化對人體的征服,而是要建立一種關系,要通過這種機制本身來使人體在變得更有用時也變得更順從,或者因更順從而變得更有用”(P156)。它不是一種驀然的發(fā)現(xiàn),它是由許多往往不那么明顯重要的進程匯合而成的。
      這種技術在當時經傳播而改造了軍隊。這里有一個技術變革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來福槍的發(fā)明。這里很容易聯(lián)想到馬克思所說的“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來福槍促成了規(guī)訓技術在軍隊組織的傳播。來福槍比當時的滑膛槍火力更大,“它使從每個士兵都變成了可能的靶子”從而提高了對士兵素質的要求。這種要求提高了對紀律的需要。規(guī)訓技術首先在軍隊組織中成熟發(fā)展了起來。
      “戰(zhàn)爭在戰(zhàn)略上是政治的延續(xù)。但是,不硬忘記,政治作為防治國內動亂的基本手段,即使不是被嚴格監(jiān)視地視為戰(zhàn)爭的延續(xù),也至少是被視為軍事模式的延續(xù)?!保≒189)在18世紀的大國,軍隊同時也維護著國內和平。紀律作為它的圖式,被投射到了社會共同體上。規(guī)訓社會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規(guī)訓社會的形成,或者說規(guī)訓技術在社會中的擴散,在福柯看來還與兩個歷史進程密不可分——人員積累和資本積累(P247)。在古代社會,權力的運作方式是壓制性的、儀式性的、展示性的;權力的奢華壯麗是必要的,因為需要"使大批的人群能夠觀看到少數(shù)對象"。而在規(guī)訓機制運作的現(xiàn)代社會,規(guī)訓體制以監(jiān)視為其手段,"使少數(shù)人甚至能夠在瞬間看到一大群人"(P243)??偠灾?,在現(xiàn)代社會,"權力關系不是在人群的上方,而是在其結構之中恰當?shù)嘏c這些人群的其它功能銜接"(P246)。
      由此,福柯進一步指出,至少是在現(xiàn)代社會,紀律不是法律的補充或子法(infra-law),相反,"真實具體的紀律構成了形式上和法律上自由的基礎"(P248)。"啟蒙運動既發(fā)現(xiàn)了自由權利,也發(fā)明了紀律。"(P249)現(xiàn)代自由主義的圖式中,權力是自由的天敵,是需要被束縛、管理、防范的對象;但在??驴磥?,規(guī)訓體制作為新型權力的運作方式,是現(xiàn)代自由存在的必要前提?,F(xiàn)代社會的法律至上原則只是表面上劃定了權力行使的界限,但是規(guī)訓權力卻能安之若素地在重大機構和重大政治斗爭的層次下運作(P250)。
      ??略诒緯羞€用了另一個詞語來形容現(xiàn)代社會:"監(jiān)獄體系"或者說"連續(xù)的監(jiān)獄共同體"。這個論斷初聽驚世駭俗,難以接受,但要是從規(guī)訓技術在社會中彌散這一角度來理解或許就不同了。不考慮監(jiān)獄的惡劣生活條件和對囚犯的行動自由限制。監(jiān)獄和社會是規(guī)訓機制運作的地方,差別只在于嚴厲程度。"監(jiān)獄很像是一個紀律嚴明的兵營、一所嚴格的學校、一個陰暗的工廠。"(P261)現(xiàn)代刑法在此充當了一個規(guī)范的作用,把社會中背離"紀律"超過一定程度的分子,置于一種極端嚴厲的規(guī)訓機構中。而其他個體仍然置身與不那么嚴厲的規(guī)訓機構中。
      
      Discipline
      
       本書的法文書名Surveiller et punir,直譯過來是《監(jiān)視與懲罰》。??卤救私ㄗh英譯本將書名改為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監(jiān)視變成了"規(guī)訓"。(P375,譯者后記)究其原因,除了discipline是本書的核心概念,還在于這個詞的多義性。除了作為動詞用的"規(guī)訓"和作為名詞用的"紀律",這個詞還有"學科"的意思。這個詞的多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滤枷胫蟹浅V匾囊徊糠帧獧嗔εc知識的曖昧關系。
       這里先從"規(guī)訓"這個意思說起。"規(guī)訓"與"紀律"這兩個意思緊密相連,簡單的說,前者就是后者的使動用法;規(guī)訓即是“使……變得有紀律”。前面已經提到規(guī)訓是"一種支配人體的技術"(P156)。"這些方法使得人們有可能對人體的運作加以精心的控制,不斷地征服人體的各種力量,并強加給這些力量以一種順馴——功利關系。"(P155)這種方法作為一種權力技術,往往非常精細,講究細枝末節(jié),而且"自17世紀起它們就不斷地向更廣的領域擴散,似乎要涵蓋整個社會"(P157)。這里有一個類似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有規(guī)則才有游戲"的論斷:與其說是先有人,然后人成為規(guī)訓(discipline)的對象,不如說,紀律(discipline)的細枝末節(jié)造就了"現(xiàn)代人道主義意義上的人"(P160)。
      在轉向規(guī)訓手段的討論之前,有必要討論一下規(guī)訓方法與歷史進步論的關系。古典時期形成的規(guī)訓方法包含了一種"控制、調節(jié)每個人的時間,保證時段的積累,致力于利潤的持續(xù)增長"的技術(P178)。這種技術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創(chuàng)生"意義上的進化。也是因此產生了18世紀的兩個重大發(fā)現(xiàn)——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創(chuàng)生。而在今天深入人心,對許多人不言而喻的,歷史的"進化"性質也是在那個時候形成(P181)。簡而言之,規(guī)訓技術對時間的控制催生了"歷史進步論"。
      規(guī)訓機制的手段有三種:層級監(jiān)視、規(guī)范化裁決和兩者的程序組合——檢查(P192)。層級監(jiān)視確保了紀律所規(guī)定的細枝末節(jié)能被觀察到,這種監(jiān)督讓規(guī)訓權力可以變成一種"內在"體系;而規(guī)范化裁決則是作用于這些細枝末節(jié),對肉體控制和塑造的具體技術。規(guī)范化裁決使用一套規(guī)范(norms),進行衡量和判斷,確立獎懲。規(guī)范在一種形式平等的體系中起作用,目的在于制造差異。這種獎懲的目的在于縮小差距;懲罰的實質是矯正性的。(P203)在廣泛運用這種技術的機構,如學校、軍隊,懲罰往往都是操練,是為了在細枝末節(jié)上進行調節(jié)的。
       而檢查作為前兩者結合,把權力的儀式、試驗的形式、力量的部署、真理的確立融為一體,也是因此,檢查在規(guī)訓的各種機制被高度儀式化(P208)。在檢查這個規(guī)訓程序的核心,"檢查顯示了被視為客體對象的人的被征服和被征服者的對象化"?;叵胍幌卤緯_頭??绿峋V挈領地提出的權力與知識的關系的論斷——"權力制造知識"(P29)。"檢查導入了一個完整的機制。這種機制把一種知識形成類型與一種權力行使方式聯(lián)系起來。"(P210)18世紀末,造成醫(yī)學的認識"解凍"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作為"檢查"機構的醫(yī)院組織起來了(P209)。更進一步,在人文科學的發(fā)展歷史中,由于規(guī)訓技術的發(fā)展,有一種雙重進程:一方面,通過對權力關系的加工,實現(xiàn)一種認識"解凍",另一方面,通過新型知識的形成與積累,使權力效應擴大。(P251)關于人的科學在過去一個多世紀飛速發(fā)展,不應該忽略同一時期規(guī)訓技術在社會中的傳播和發(fā)展。"不同的權力產生不同的知識。"(P253)在自然科學中,調查無疑使一直存在的最基本的因素,但是適用于自然科學的調查方法論卻長期無法提供給人文科學。規(guī)訓體制的核心——檢查技術——提供了這種技術,"解凍"了對人的認識。同時,“不相應地建構一種知識領域就不可能有權力關系?!保ㄒ娗白?)同時由于規(guī)訓權力追求的是一種精細以增加功利的操控,這種規(guī)訓得以有效的基礎就是對人本身的了解。這樣,人文科學的“解凍”也給規(guī)訓權力的有效行使提供了一個基礎。
       在現(xiàn)代社會,一系列關于個體的文牘技術就是一種具體的"檢查"(P215)。關于個人的各種檔案,既是一種權力關系的產物,同時也是給關于人的知識領域。設想如果沒有這種監(jiān)視、檢查、書寫、紀錄個人的機制,心理學、犯罪學、經濟學等人文科學(也可以用另一個名字社會科學)必然會進入冰川時期。回到discipline的多義性上,我們似乎可以這樣理解:在具體的規(guī)訓(discipline)技術中,才誕生代表了囊括某些知識類型的學科(discipline)。
      法律篇
      回到本書與法律上相關的來結束本書。就我個人而言,從本書中得到的與法律直接相關收獲,比起其它部分,并不是太多,但仍然值得一提。除了已經提及過的司法-政治在現(xiàn)代社會中與紀律的真實關系,更微觀和具體的便是對刑事司法歷史的概述。
      刑事司法經歷了一個從關注"犯罪"到關注"罪犯"的轉變過程。這種轉變過程與之前提到的雙重過程有關:人文科學的解凍和規(guī)訓技術的應用。犯罪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的知識塑造了對司法權力。法官變得更像心理學家、犯罪學家和醫(yī)生,這與法官個體的“良心”無關,這是受相應知識領域影響的權力的結果。并且,福柯就此預言法律將會受到更多知識的影響。
      以上的內容就是我在閱讀本書中所收獲的,且我認為值得記錄下來的內容。
      
  •     我從來不敢說我讀懂了??隆?br />   之前隨隨便便掃了他的《瘋癲與文明》,這次認認真真看了《規(guī)訓與懲罰》,依然拿捏不住??孪氡淼臇|西,那種冷靜的、迂回的、細致的語言下的波濤究竟想流向何方,他不可能只是想結構監(jiān)獄的歷史然而他的褒貶抓不住影。這也許就是人們稱之為杰出的哲學家的原因吧,即使在幾十年以后的今日,他依然領先于時代中庸俗而普通的我。既然沒有那樣的出世的才華去品味福柯,甚至每章總有那么些艱深的句子不能理解不能認同,那我也不便斷然地綜述全書,只好說些有的沒的,淺淺地談些零星的感悟和困惑。
      最初的困惑起于書名。原先學過些法語,發(fā)現(xiàn)書名翻譯為“規(guī)訓與懲罰”是變了詞的,法文直譯來是監(jiān)視與懲罰。后來查找資料,發(fā)現(xiàn)是自英語版翻譯來的,至于英語的翻譯是??掠H自要求的。便有些疑惑,且不說監(jiān)視與規(guī)訓的區(qū)別,英語要直譯也是紀律、訓練的意思,況且規(guī)訓這詞本身就顯得造作。但評論都說這書名譯得好,說是一詞多義舊詞新意用得巧。仍是不懂,直到讀到權利與知識的關系,談到監(jiān)視、規(guī)范、訓練肉體這種混合技術對于知識的制造的幫助才有了些許頭緒,莫非這就是福柯最想表達的核心?
      便嘗試以此為立足點反觀??乱宦非鄣拿枋?、剖析、指引,頭兩章酷刑懲罰的意義便慢慢地有了味道。開頭處貌似毫無聯(lián)系的達米安慘烈殘酷的處死方法的詳盡描述與巴黎少管所規(guī)章制度的完整引用,大概就是權利的展現(xiàn)從對肉體的嚴酷的過剩的集體的控制到對心靈的溫和的多樣的微觀的控制的轉變,權利的絕對依然屹立,八十多年終逐漸被消磨的,如果我的理解不錯,便是人性。
      我并不是說公開的羞辱的殘暴的折磨的嚴格規(guī)定的綿長的古代刑法是有人性的,但是從行刑這一事件所涉及的整體,即王、法、劊子手、罪犯、觀眾這一整體中,總是有人性閃耀的可能:或赦免或從輕發(fā)落或群眾營救或罪犯懺悔,甚至刑罰本身也不是單純?yōu)榱藨土P或是威嚇,而是一種儀式化的凈化,罪本身通過罪犯的對應性地受苦而被洗滌,靈魂最后純潔地去見上帝。即使當罪未被確定就施以重刑時,群眾的不滿不忍乃至對劊子手的憎惡也體現(xiàn)了人性的存在。無論通過不恰當?shù)目絾柣蚴沁^度的王權的報復,最終的目的只是將罪本身公開地展現(xiàn),然后公開地消除。在這一過程中,人依然是人。王會試圖展現(xiàn)他的不可侵犯,法會試圖符號化地連接罪與罰來杜絕罪,犯會試圖求救或是惡狠狠地咒罵,人會好奇會義憤會憐憫會不滿,即使最接近工具的劊子手,也會在行刑的時候溫柔地鼓勵犯人堅持下去。人性,無論是光輝的還是險惡的,都真實地存在著。
      但是從規(guī)訓開始,肉體不再被折磨,靈魂卻被編碼然后拆解了織成一張巨網,你不再是你,我也不足以成為我,你看不到誰在行使權力,也看不到誰被權力奴役,你只知道所有的罪都被溫和地判了監(jiān)禁,你不知道所有的人都在被監(jiān)禁,從學校到工廠到醫(yī)院到軍隊,都是監(jiān)獄一樣的架構,人人被人人監(jiān)視著,人人也在監(jiān)視人人。這種將權力匿名化分散化微觀化臨時化的形式規(guī)訓了每一個人,權力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人則向工具進化。肉體的疼痛不復存在,個人意識也消失殆盡,這是不流血的控制,最完全最徹底也最不可逆。然后我就有那么一點絕望的感覺,與讀到《1984》末位男主人公真心地感嘆說,他熱愛老大哥然后被老大哥的爪牙槍決的場景一樣的溺水一樣的緊迫感。人最可怕的不是他作惡多端,而是他意識不到他是人。而最絕望的社會就是人渺小到感覺不到個人的存在并且打心里覺得集體的才是安全的,個人的在集體的面前就像蜉蝣在蒼天面前一樣注定無力和轉瞬即逝。
      善惡不再重要。
      因為當人進入這個狀態(tài)的時候,他是麻木地運轉的,不會思辨,不用思變,社會是停滯地凝固地運作著。然而這是權力的成功,因為它走向了彌漫,走向了絕對,走向了永恒。
      但是正如《1984》中保留了無產者,《魯濱遜漂流記》中有禮拜五,《圣經》中有諾亞方舟,個人覺得,雖然不確定對錯與否,??聦嗔Φ难芑猩a這一特性還是賦予了積極的意義。當然也不是說權力因此變得好了,而是說權力并不是用來壓抑人的,而是生產出各種各樣的形式,這些形式有好有壞,人在其中擁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用傳媒來舉例的話,不一定準確,但是我認為盡管媒體被政府近乎壓倒性的無微不至的權利優(yōu)勢逼到墻角,無法真正客觀公正地呈現(xiàn)全部事實,然而媒體依然能夠選擇在科學技術發(fā)展下的諸多途徑和樣式中盡可能地通過相互補充來給受眾提供各種觀點和事實來拼湊出全部真相以保持其職業(yè)操守和獨立性。
      那么回到開頭,書名中的規(guī)訓與懲罰便又有了深意。也許可以這樣理解,被規(guī)訓后的人每一個都在被懲罰,然而這種懲罰畢竟不是肉體上不可逆的致死,所以我們依然可以嘗試著走向前,努力地保持著自身的人性。
      而書中將人逼至此的權力,網上有一個說法叫微觀的權利,個人認為很有些道理。她說:“至此,通過譜系學的研究,在對現(xiàn)代兩種權力形式分析的基礎上,福柯以獨特的后現(xiàn)代的、反結構主義的視角勾勒出了它所理解的微觀權力的面貌。這種微觀權力遠離政治、統(tǒng)治權、服從支配、系統(tǒng)功能等概念;它強調的是具體的、多樣性的、關系的、生產性的特點。權力成了一種治理術:這種治理術在今天的社會中無處不在,但又形態(tài)各異;它存在于被建立起來的各種關系和網絡中,但在這樣的關系和網絡中權力的主體卻無處可尋,個體自身就既是權力的工具又是權力的主人;最后,這種治理術不在于壓抑,而在于生產出各種效果?!辈话毁H,一切皆有可能。
      而我覺得,人大概也應該是這種姿態(tài),不卑不亢。
      就像是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好像是在做一件永遠不會成功的事但是也不能放棄,無論誰對于命運對于看不見的權利巨網都要這么不屈服地斗爭到底。
      如果要死,至少要有悲劇的壯烈美感。
      
  •      1、 本書所考察的懲罰權力的歷史包括三個階段:中世紀末和“舊制度”時期作為王權武器的酷刑;18世紀末,包括法國大革命時期人道主義的“再現(xiàn)”式懲罰;19世紀開始的、使用  
       2、現(xiàn)代規(guī)訓技術的監(jiān)獄和普遍化的監(jiān)視。書中提到的“古典時期,不是指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古代,而是指近代絕對君主制和法國大革命時期,大體上與西方文學史上所說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一致。本書中這一術語的用法與??缕渌髦械挠梅ㄒ彩且恢碌?。
       3.關于古典時期的懲罰權力,書中概括為“表象的、戲劇性的、能指的、公開的、集體的方式”。這里的“表象一詞在書中有的場合根據(jù)上下文譯為“觀念”或“再現(xiàn)”。表象或再現(xiàn)是福柯用以描述古典時期“權力一知識”綜合體的一個重要術語。這種觀點是與他在1966年發(fā)表的《詞與物》(英譯版《事物的秩序》)一脈相承的。在《詞與物》中,??驴疾炝私鞣降摹爸R型的替嬗。其中,他認為17—18世紀古典時期知識型的特點是,詞并不直接表示物,而是一種符號,而符號只是對其他符號的“再現(xiàn)”。詞組成了享有特權的符號系統(tǒng)。人們用詞的秩序來再現(xiàn)(表現(xiàn))物的秩序。
  •      自權力產生伊始,權力者就無不試圖將權力意志納入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試圖對組成這個社會有機體的每一個個體施加權力的影響,使他們臣服于權力,使他們成為權力關系得以充分發(fā)揮作用的具體對象。如果我們掀開權力的運作史,那么是一個個個體客體化的歷史,也是世間萬物被客體化的歷史。
      
       古代社會是一個講究場面宏大的文明,“使大批的人群能夠觀看少數(shù)的對象”,廟宇、寺廟、競技場便是這個時代的遺跡。祭祀的廟宇、殺人的斷頭臺、宏偉的紫禁城都成為權力的運作的道具。廟宇不再是廟宇,斷頭臺不再是斷頭臺,而是實實在在的權力。正如??略凇动偘d與文明》中言,“事物本身背負了越來越多的屬性,標志,隱喻,以至最終失去了自己的形式?!?br />   
       但是,由于古代社會組織體的不完善,各種規(guī)訓手段的不成熟,懲罰于是就成為權力規(guī)訓個人,展現(xiàn)其權威的最重要手段,懲罰即成為了規(guī)訓的結果,也成為了規(guī)訓最重要的手段,于是我們才能在《規(guī)訓與懲罰》伊始,看到對達米安盛大的處決場面,“最后,他被肢解為四部分,這道刑罰用了很長時間,因為役馬不習慣硬拽,于是改用6匹馬代替4匹馬。但仍然不成功,于是鞭打役馬,以便拉斷他的大腿、撕裂筋肉、扯斷關節(jié)…….”對于達米安而言,這便是規(guī)訓的結果,而對于盛大的旁觀者而言,卻是規(guī)訓的手段。一種在公共生活領域權力對于個體的武裝征服,一種權力對于肉體的征服。猶如??略凇动偘d與文明》中談到的對瘋癲人的肉體征服中談到的,不是瘋癲被治愈了,而是人性被消滅了。這是,古代社會的權力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便是權力的宏大場面,權力的暴力。
      
       最終,權力運作的壓制人性的方式終于遭到了人們強烈反對,在經歷文藝復興以及啟蒙運動思想家的大力批判之后,伴隨西方各國對于刑罰的改革,刑罰逐漸人道化,權力的公共展示逐漸消亡。世界各國共和政體的逐步確立,一種權力的全景敞視主義主義普遍在各國確立。權力的產生處于公開、透明的狀態(tài)。人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對于權力進行監(jiān)督。在個體與權力的爭斗中,個體似乎取得了勝利。權力的行使被嚴格限制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權力對肉體的征服消失了。但是,福柯卻告訴我們,在這種貌似勝利的背后,卻掩蓋著重大的歷史謊言,那就是“保障原則上平等的一般法律形似,是由一些細小的、日常的物理機制來維持的,是由于我們稱之為紀律的那些實質上不平等和不對稱的微觀權力系統(tǒng)維持的”。實質在于權力的這種表面上的讓步的基礎在于一系列規(guī)訓手段的成熟與發(fā)達。層級監(jiān)視、攝像頭的出現(xiàn)、測謊儀的發(fā)明、教育的發(fā)達、建筑學的發(fā)展乃至于各種各樣專門人才的增多,都使得權力的隱蔽化運行成為可能,權力淡出了公共景觀,但卻通過吸取更多的技術要素而細化于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無法逃脫。權力通過其各種方式(學校、電視、廣播、道德宣傳)征服了個體的思想,對于膽敢違背權力意志的人施加懲罰。進行思想的再教育。當我們還沉浸于巨大的歷史勝利感之中的時候,我們似乎早已丟盔棄甲。
      
       突然想起了喬治奧威爾筆下《1984》里的主人公史密斯使勁全部力氣,卻無法逃脫那監(jiān)控一切的電幕,最后,他“他鼻梁兩側流下了帶著酒氣的淚。但是沒有事,一切都很好,斗爭已經結束了。他戰(zhàn)勝了自己。他熱愛老大哥。”
      
  •     讀完全書,有一種醍醐灌頂?shù)母杏X。??绿嵝盐覀儯覀兓蛟S時時刻刻都處在一個大監(jiān)獄之中。對于現(xiàn)代社會新型統(tǒng)治術的揭露,福柯無疑是入木三分的。不過,作為一個普通的個體,我們是否需要如此殘酷而又無能為力的真相呢?福柯以他那激進的身體行動悲劇性地反抗他所憎惡的現(xiàn)代奴隸制,顯然這條道路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不敢去模仿的。對于普通人而言,謊言比真相更有益于生活
  •     Some book titles are to be abandoned, like “ReOrient”, “Reassemble the Social;” some to be revised, like “Public Passion” to “Passionate Public.” To the second group falls “Discipline and Punish,” which could be made “Punishment: from Spectacle to Discipline/Surveillance”(a poor one?).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soul on trial, Foucault’s work assumes bot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a social-structural one. Historically, he tra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nishment from the monarchical period to the modern period---turning around 17-19 centuries. On a sociological level, he challenges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ociety as an assembly of individuals cemented together by “contract.” Instead, he proposes that the modern individuals, together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m, are products of power mechanisms.
      
      I. Torture and Intro
      
      The first chapter serves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opositions of the book, at the heart of which is what Foucault calls “body politic” or “political economy/anatomy of the body.” Techniques and mechanism to control and shape the body serve as weapon and routes for power and knowledge. Power produces knowledge; power and knowledge directly imply one another. In one word, “it is a question of situating the techniques of punishment... in the history of this body politic.”
      
      Chapter 2 of Part I examines torture as both judicial ritual and political ritual. Punitive punishment aims at “truth,” cruel but not savage, thus criminal’s confession of guilt is pivotal. Correspondingly, the public implementation of penalties serves as manifestation of truth, as an ultimate proof at the end of the judicial ritual. Public execution at the same time functions as a political ceremony by which the imperial power is manifested, by which a momentarily injured sovereignty is reconstituted. Foucault concludes, “If torture was so strongly embedded in legal practice, it was because it revealed truth and showed the operation of power.(55)”
      
      Part I reveals the “truth-power” relation in monarchical public execution, which, as a spectacle and carnival, arouses feelings of terror among the spectators/participants.
      
      II. Punishment
      
      Part II on Punishment delineates a transformation in both social structure and mechanisms of punishment. During the 18th century, illegality of rights turned into illegality of property, and the right to punish shifts from the vengeance of the sovereign to the defense of society. Accordingly, the punitive semio-technique was superseded by a new politics of the body.
      
      In the monarchical physical torture, punishment is a ceremonial of sovereignty; ritual marks the vengeance to the body of the condemned man; before spectators, effect of terror.
      
      The modern punishment, however, diverges into two model of “punitive city” and coercive institution. The “punitive city” is based on the lesson, the discourse, the decipherable sign, the representation of public morality. (110) It uses not marks, but signs, coded sets of representations. The great terrifying ritual of the public execution gives way to this serious theater(113). In the model of modern prison, punishment is seen as a technique for the coercion of individuals, training the body---not sign---by the traces left in the form of habit, in behavior.
      
      Here lies the essential argument of this work---three mechanisms of punishment in two phas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overeign and his force---social body---administrative apparatus;
       Mark---sign---trace
       Ceremony---representation---exercise
       Vanquished enemy---judicial subject---individual subjected to coercion
       Tortured body---soul---body subjected to training
      
      These three types are modalities according to which the power to punish is exercised: three technologies of power. Finally, modern prison prevails over the rest. Foucault asks, “How did the coercive, corporal, solitary, secret model of the power to punish replace the representative, scenic, signifying, public, collective model?” In other words, “Why did the physical exercise of punishment replace the social play of the signs of punishment and the prolix festival that circulated them?” Did Foucault give an answer? Does the answer lie in the third part on discipline?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two parts, Foucault brings up the core topic of this book---prison, and asks why it prevailed. Before directly engaging with prison, however, he inserts a whole part III on discipline. To understand this book,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at Part III on Discipline must be read not as parallel to Part I-II, but an a reply to them. That is to say, Part III on discipline and Part IV on Prison proper answers the questions posed in Parts I-II, on different levels.
      
      III. Discipline
      
      Part III starts with a definition of discipline: a “modality” of an uninterrupted, constant coercion, a system of “methods”, which made possible the meticulous control of the operations of the body. Discipline must be the major feature of modern punishment, in particular the prison. “The historical moment of discipline was when an art of body was born.(137)”
      
      Discipline creates out of the bodies four types of individuality: cellular(by spatial distribution); organic(coding of activities), genetic(accumulation of time), combinatory(composition of forces). It draws up tables; it prescribes movements; it imposes exercises; arranges tactics. Tactics, the highest form of disciplinary practice.(167)
      
      Chapter 2 of Part III examines the means of correct training, including hierarchical observation, normalizing judgement, and examination which combines former two techniques. Examination is at the center of the procedures that constitute the individual as effect and object of power, as effect and object of knowledge. This is a moment when “a new technology of power and a new political anatomy of the body were implemented: the transition from historico-ritual 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ity to the scientifico-disciplinary mechanisms.”
      
      Up to now, Foucault has examined the mechanism of modern discipline. Then Foucault continues to situate this abstract description into history, both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Foucault pres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as the birth of “individuality”: “If from the early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day, the adventure is an account of individuality, the passage from the epic to the novel, from the noble deed to the secret singularity, ...it is also inscrib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disciplinary society.” As a blueprint, Bentham’s panopticism links mechanisms of discipline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prison.
      
      In Chapter 3 of a historical description, Foucault starts with a scene of plague-control in the Middle Ages. He concludes this chapter with two images of discipline: discipline blockade, enclosed institution; Panoptocism, discipline-mechanism. He generalizes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de of discipline, “The movement from one project to another, from a schema of exceptional discipline to one of a generalized surveillance, rests on a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the gradual extension of the mechanisms of discipline throughout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the formation of what might be called in general the disciplinary society.”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such a disciplinary society is a mechanism of panopticism. ---Should we consider moving this chapter to the last part to go with Prison?
      
      Foucault continues to cite Julius who saw “as a fulfilled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which Bentham had described as a technical program.” According to Julius, antiquity had been a civilization of spectacle. With spectacle, there was a predominance of public life, the intensity of festivals, sensual proximity. The modern age poses the opposite problem: the principal elements are no longer the community and public life, but on the one hand, private individuals, and on the other, the state. Foucault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Napoleonic period is at the point of junction from the monarchical, ritual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to the hierarchical, permanent exercise of indefinite discipline.
      
      In one word, “our society is not one of spectacle, but of surveillance.”
      
      IV. Prison
      
      Finally Foucault comes to prison, leaving the reader too exhausted to read carefully. But we may simply glimpse through this part to see how modern prison exemplifies the realizes the power mechanisms Foucault has described before.
      
      V. Conclusion
      
      All in all, Foucault is studying the prison as a modern form of punishment, behind which he explores the birth of panopticism as the modern type of power mechanism. With this transformation accompani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overeignty to society, from community to individuals, from historico-ritual 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ity to the scientifico-disciplinary mechanisms, in sum, from a society of spectacle to one of discipline. “Punish” refers to social institutions; “discipline” refers to power mechanisms. The factor that links institution, mechanism and humans is the “body”. Once the object of physical punishment, it later gave way to the soul, but finally comes back to be the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its knowledge, and to be the nexus of power mechanisms. Thus, power, knowledge, body, history.
      
      Two theme loom as implicit backgrounds Foucault argues against. The first is his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s I wrote in the beginning. A second one is the challenge against the myth of “ideology.” He calls for abandoning the violence-ideology opposition, or the model of contract/conquest. Power is everywhere, not only in violence, but also the more “human” way of punishment. Wherever there is knowledge, there is power; vice versa. I’m not sure though, how Foucault makes the jump from discussion of punishment to a discussion of “knowledge” in general. For example, how should we read his discussion of knowledge here with that in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Knowledge-power might serve as a path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early and late Foucault.
      
      VI. Connections
      
      Through my reading of his work, many topics jump out to offer connections with other sociologists. In very simple words, Foucault criticizes Durkheim for merely studying “general social forms.” Weber explains how society comes into being when individuals assemble at a [religious] sign. Foucault might see such a theory as same to the social-contract model. If I’m not convinced by Durkheim, neither am I by Foucault’s use of “discipline” of the “body” as a pivotal concept. Anyway, why body, and what does Foucault mean by “body”? The physical body? How does he place this concept in the philosophical history upon body/soul/person/individual?
      
      Durkheim starts his discussion of social solidarity with law---punitive and restitutive. Law and morality are two main ways to produce social solidarity. To Foucault, however, law, accompanied with punishment, is but the mechanism of power relations.
      
      Accordingly, when Durkheim sees hope of liberation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with modern division of labor, Foucault only sees individuals produced in chains and cages.
      
      Foucault cites Marx when talking about the composition of forces in discipline, which can be neglected.
      
      At one point Foucault talks about “exhaustive use of time” as a way of discipline. He sees time as “counted by God and paid for by men”, and sees waste of time as “moral offense and economic dishonesty.” This might lead us to Weber’s discussion of the protestant asceticism. While Weber sees God in the ethics of modern working, Foucault sees only power.
      
      VII.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punishment and discipline? Foucault generalizes three types of punishment, but discipline seems to belong only to the third one of prison. What, then, would he call the plague-control system in the Middle Ages?
      
      2. What can we make of the second type of punishment which is based on codes, representation and theater? Foucault mentions theater in panopticism. In other words, how would Foucault understand the role of media and symbolic discourses in punish and discipline?
      
      3.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punishment, discipline and modernity?
      
  •     
      
      ——亂彈現(xiàn)當代權力結構之變遷
      
      
      
      今天早上一陣瓢潑大雨,以現(xiàn)在細分后的詞語來說相當于暴雨,當時我坐在屋子里看書,亮著臺燈,因為屋子很黑,遂想起《詩經》里“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的句子?!帮L雨如晦”本是寫風雨交加時期的昏暗,隱意為世事黑暗等待黎明,也可以指偉大變革前的民生晦澀之勢。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
      
       昨晚在咖啡廳我和L談起近期中國發(fā)生的某些熱事件和背后的政治行為之關系,并以此為基點向外延伸了許多,甚至文革,甚至五四民國。前幾天我有幾個幼稚的思考,其中一個是中國當代政黨政治尤其是一黨制和古代所說的封建帝王專制有何種不同,在我看來,除去生產力、生產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些公民組織關系,封建君主制度在問責問題上尚可歸咎,換言之,一切民意和君王之間存在可估計的平衡,并且君王掌握興亡的主動權,因為民意所向盡管嚴苛但整個社會維系的最后稻草還存在大量的情感因素,君王有權選擇。一旦平衡被打破,甚至積累到特定階段,民意才會像洪水一樣沖洗歷史。不過在封建歷史的朝代變革之中,最長不過二百來年(商朝不在封建之內自然不必說),說明其中也是有它的必然規(guī)律的,這個必然性目前我只能從宏觀上說是政治或者重農政策和生產力要求矛盾的永恒性,而細節(jié)上封建集權制度本身不甚穩(wěn)固,我想說的是無論一個朝代當中的帝王如何強大都是具有漏洞和缺陷的,來源是人性的缺陷,所以依照現(xiàn)代西方政治的觀念來看可以說政治依靠了很大一部分的“感性原則”,而眾所周知“感性原則”靠不住,整個王朝的權力結構應該是注重其穩(wěn)固性,也就是統(tǒng)治時期的長短,而不是其中某個或某幾個帝王具有超世不拔之才。在新中國的建成史上,有一個及其重要的談話,就是1945年在延安窯洞里毛澤東和黃炎培的談話,黃炎培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huán)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fā)作,由少數(shù)演為多數(shù),到風氣養(yǎng)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也有因為區(qū)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于自然發(fā)展;有的為功業(yè)欲所驅使,強求發(fā)展,到干部人才漸漸竭蹶,艱于應付的時候,有環(huán)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傊?,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xiàn)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边@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行將結束時最著名的“歷史周期律”問題。然而眾人往往知道這位巨擘的憂患和冷水,不知其次或不明其次,毛澤東的回答是:“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爆F(xiàn)代的網絡上許多人會引用黃炎培之語挑共產黨的刺,又忽視或將毛的話當做虛偽的政治語言,我以為是不對的。毛澤東此話不僅對,還透露出一個極其隱含的重要條件——人人負責,也就是我想追問的問題之中心——中國當前的一黨制和封建君主專制的根本不同——問責問題。新的人民民主專政意為人民負責,人民對歷史的方向、既定事件的正確與否和自己的未來前景都是負責的,不過話雖說冠冕堂皇——“人民當家作主”,然而人人負責也就是不可問責,突發(fā)事件產生后民眾所問責的黨首先是自己的利益代表人,又代表當下最先進的生產力,重要的是更是由一群“人民”(盡管在職時期是官員)組織構成,封建君主制下的人民可以揭竿而起推翻帝王,而今天民眾的揭竿而起只是徒勞,無非重建一個政黨組織,還由自己人來領導。
      
       這里讓人有些不舒服,不過不需要迫切。在二十世紀初英國著名學者以賽亞?柏林的《俄國民粹主義》中,他所作為研究對象的俄國民粹主義者早已將后事想得通透,巴枯寧、赫爾岑以及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等等人皆在其中,具有博大胸懷的俄羅斯民族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未傳之前就渴望建立某些組織、政黨,然而俄羅斯民族又仿佛從不信任和買賬,其中爭執(zhí)頗多,依個人觀察我欽佩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這位同他人一樣長期處于矛盾的人,結果卻選擇了觀看,原因是伴隨著資本主義東來俄國固有的每一個部位都在迅速搖晃,譬如亞歷山大二世被刺等都在不停地迫使俄國的諸位思想家一邊解決老問題、一邊適應新問題、一邊又防止新問題,看似驚天之功業(yè),然而你更難以想象的是他們基本做到了,不過篤信上帝的東正教徒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歷經磨難卻進入了一個左右為難的漩渦里,漩渦里充滿了其他的漩渦,他們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想如果當資產階級或者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后是放權于民還是用精英治理愚民,就單單這個問題來說沒有人回答得上來,因為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準備還不充分,急于求成在短期內會見效但其害益深,所以除了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外其余的人幾乎都走向了革命,列寧當時還是一個小角色。當柏林一直將民粹主義的下限寫到布爾什維克黨在俄國取得勝利、蘇聯(lián)建立以后,他說:“依理論設計,需要這種精英團體的原因消失,這集團應立即與之俱退,但是,正如民粹主義中的民主人士三復斯言,這集團實際卻可能更增侵略性、更強大,而且,似乎如一切獨裁專制,不能自休,有久貪其位之勢?!毖詺w正傳,毛澤東所帶領的中國共產黨實際上已經半個多世紀以前活在了俄國思想家的預想里,包括所謂的“文革”或者類似于它的群眾暴動都是先人指中所算,然而正如列寧不會走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路,這是政黨政治,是革命,不能盡善就不去顧它,毛澤東也絕不會顧忌,加之中國時有五四以來的激進主義作風,已然存在的既定事實就足以包含所有未可出現(xiàn)的因素。這也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而人民民主專政后的中國從蘇聯(lián)、西方的等等多家學習良多,又加以發(fā)揮,總體上的確是人民負責,只不過與往日不同的僅僅是不可問責了,權力結構更加穩(wěn)固,所以我認為政治上的特殊民主還是來自統(tǒng)治手段和服務于統(tǒng)治利益,不可問責是特殊民主的萬應錠,特殊民主是不可問責的障眼法。
      
       我的觀點已經非常明確,然而需要有依據(jù)。另一位二十世紀著名學者米歇爾???略鴮懴乱槐倔@世駭俗的著作——《規(guī)訓與懲罰——監(jiān)獄的誕生》(還有譯本名為《微醺與懲罰》或《監(jiān)禁與懲罰》),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血脈噴張,由于這本書確實絕大部分是寫監(jiān)獄的誕生的,這也正是??碌膫ゴ笾?,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所長李培林在《微型權力專家:米歇爾???隆分懈叨荣潛P了???,認為他從來不是“二傳手”思想家,一貫保持獨立的學術品格、另辟蹊徑。??略诒緯姓J為以十八世紀為大致分界點,十八世紀以前的天主教會所設懲罰主要為懲罰肉體,并且示眾以起到威懾力,而十八世紀末才學會懲罰的經濟學,轉向懲罰靈魂,自此,懲罰成為一種藝術,他寫道:“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懲罰的示范力學改變了懲罰機製。它脫離了人們日常感受領域,進入抽象意識的領域?!边@其中人道主義占很大份額。而另一方面則更加殘酷,因此??抡f在懲罰手段上對監(jiān)禁時間這一同意標度的發(fā)現(xiàn)不亞于牛頓發(fā)現(xiàn)的統(tǒng)一蘋果落地運動和行星運轉的萬有引力或者亞當?斯密的價值和貨幣學說,其重要性在于,??虏⒉皇菃我坏貙懕O(jiān)獄的歷史,而是從監(jiān)獄背后的隱喻——權力結構的產生和變換來窺視世界,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所有權力結構形態(tài)都如同現(xiàn)代化監(jiān)獄一樣不再是舊地牢、有柵欄,而是一個按照嚴密組織方法、按照理性原則建立起來的圓形系統(tǒng),而對“時間”的提出典型化地說明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從“多樣”至“單一”的約束過程,而在物質形態(tài)則恰恰相反。譬如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曾在諸多文章表達自己的觀點,根本上從工業(yè)文明上產生的工業(yè)文化是一切當今現(xiàn)狀的罪魁禍首,工業(yè)文化是意識形態(tài)的的奸夫,它們根本的意圖都是“反啟蒙”,而所造成的后果讓人失望,是民眾在被意識形態(tài)反對啟蒙的同時卻感受到一種超乎真實的幸?;虬参?。??逻€說,在監(jiān)禁中權力者通過反光玻璃等手段構成自己權力結構的更加穩(wěn)固性。的確,??虏⒉恢辉谡f監(jiān)獄,盡管他并不承認自己是結構主義者而是引用古典歷史考據(jù)學的方法,但實際上他已經暗示的整個一個未來,政黨政治更加細致、欺騙性更強的大趨勢看來萬夫莫當。
      
       政黨政治,或者確切地說自十六世紀馬基雅維利開始,政治學獨立成學科,政治也完全從過去的某些臆想(如柏拉圖《理想國》)、權謀術(如劉向《權謀書》)上升到社會學、哲學、法學、經濟學范疇,問題越更加復雜。我個人認為無論朝代階層,宏觀矛盾總量是不變的,而現(xiàn)代工業(yè)和資本主義社會將矛盾細化才是主要癥結,也因此才復雜化,然而卻不必對政治抱有很大信心,不必對國家傳承的文化精神不抱信心,也不能不保持警惕心。
      
      畢竟政黨和文化、經濟等等都是矛盾體,政黨的要求統(tǒng)一、團結勢必和文化、經濟上自由主義思想沖突,二者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政黨不能缺少文化、經濟,反之亦然,然而政黨始終在利用、團結文化、經濟,文化和經濟又要依賴于政黨的穩(wěn)定。喬治?奧威爾完成于1949年的小說《1984》就抽象化地塑造了一個故事,將對極權主義的不滿發(fā)泄在紙上,書中主人公溫斯頓生活周圍的所有事物看似荒唐而逼真,盡用符號化的手法集中寫極權的荒誕,譬如溫斯頓所在的國家由黨領導,黨的最高領導人叫“老大哥”,黨內分四個部:富裕部,和平部,友愛部,真理部?!?984》引起過巨大的反響,直到今天,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黨內的訓誡之語:“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xiàn)在就控制過去?!?br />   
       說到這里,已經有些悲涼,像今天的天氣一樣低沉,直到夜晚仍然雨不休止,此時,我不得次吟誦帕斯卡爾的經典之句以鼓舞我的士氣:“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耙蚨?,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是的,人類的全部尊嚴在于思想,他的思想高貴于主宰他的宇宙,在這樣的天氣里,我每想到一位站在風口浪尖的思想者就會感動,可憑什么感動?人類的欺騙與被騙、政治與文化、美麗與邪惡,包括現(xiàn)在的謾罵和被罵哪一點不是互相促成的結果?現(xiàn)代社會仿佛就是一個大的漩渦,其中充滿了漩渦。我以前想過許多人生問題,每條道路的終極價值幾乎可以說沒有,于是“反求諸己“。當然,人類的思想永遠是世界上最寶貴的,就像刀是最鋒利的一樣,只是刀停留在術的時候永遠有雙面性,可刺人可傷己,道卻不會,大概我的收尾有些無聊,又轉回道的唯心和形而上,但是我從未全然相信唯物主義的”鐵律“。余杰在《香草山》里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我們自己發(fā)光?!闭\然。我相信幾千年來奢望的順道的“大同”是有的,當然不會全然一樣,在文明深邃的時候。
      
      
      
      
      
      
      
       2011/7/28 南風閣
      
      
  •      “權力”是理解??滤枷氲囊粋€核心概念。但是這里的“權力”不是一種“政治權力”或“政府權力”。前者以“命令”和“壓迫”為主要特征,它多以對特定資源的掌握為前提,或是具有一種攻擊性或毀滅性(類似于戰(zhàn)爭中的武器)。在??逻@里,權力是一種具有積極因素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無處而不再的“微觀的社會組織”,它循環(huán)相連、錯綜交織,具有一種生產性,即是實現(xiàn)社會機能的運作或目的的達成。權力在這里的行使方式可以是登記、層級監(jiān)督、打卡等,它以“紀律(discipline)”的面貌呈現(xiàn)。
       需要說明的是,權力不同于法律,法律來自于一種契約的關系,而權力的被動接受則是一種社會組織準入和進行運行的程序。它“是社會的基礎、社會平衡的一個因素。因此,盡管它們是一組物理——政治技術,人們卻執(zhí)意視之為低級但具體的道德形式。” 它的特征是非來源于契約,但卻被普遍得到認同。這種權力永遠處于行進的過程中,福柯這樣指出,“今天理想的刑罰目標應該是一種無限期的規(guī)訓:一種無終止的審問,一種無限擴展乃至精細入微的調查,一種能夠同時建立永不結束的卷宗的裁決,一種與冷酷好奇的檢查交織在一起的精心計算的寬大刑罰,一種既不停地根據(jù)一種不可企及的規(guī)范測量差距又竭力促成無限逼近該規(guī)范的運動的程序?!?于其中,每個人被權力所管制,同時也在運用這權力本身。權力是無主體的、分層的、網狀的。
       權力和知識也是??吕碚撝凶顬橹匾母拍睢8?抡J為,作為一種社會關系而存在,“任何權力的增長都可以在它們里面促成某種知識。……這是一種雙重的進程:一方面,通過權力關系的加工,實現(xiàn)一種‘認識’解凍,另一方面,通過新型知識的形成與積累,使權力效應擴大?!?這里,知識是行使權力的通行證;而權力使知識不斷地合法化。
       了解了“權力”一詞的內涵,就可以進而認知“規(guī)范”的意涵了。竊以為,它既是一種權力運作的基本方式。它無時、無處不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之中,如醫(yī)院、學院、軍隊、工廠等凡是涉及團體合作或集團性質的工作。在這些機構之中,層層的監(jiān)視是保證權力運作的基本方式。但這種監(jiān)視是以較為隱蔽的方式進行的。??聲羞吳叩摹叭笆奖O(jiān)獄” 既是一個說明。
       由??碌睦碚摽梢园l(fā)現(xiàn)我們周遭世界的不合理性。身份信息的記錄、各式表格的填寫、成績的錄入、檔案關系等等。人被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制度而封鎖,越發(fā)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它們被創(chuàng)造出來原本是更好地服務人自身的生活,但卻漸漸蛻化為扼殺創(chuàng)造力的枷鎖。人獲得了集體的“溫暖”與似乎真實的安全感,卻喪失了個性的自由與活力。這也許就是現(xiàn)代化社會的癥候,也是人自身不可擺脫的宿命。所以說如何保持二者(自由和集體)的限度和各自的限度,這是思想家不斷在費心探討的問題。
      
      
  •     應該是??伦钪匾囊槐緯?。權力隱退,國王寶座空置,紀律與監(jiān)視變得無所不在,空間成為一種機制也是一種工具,而不是象征權力的符號,也不是權力本身,如格爾茨所論。全景敞視主義從點到面的引用已經在現(xiàn)代社會得到了證實。有人覺得??聦π谭ㄊ返难芯坑袉栴},在于不符合歷史事實,但是,全書確實道出了似乎大多數(shù)人都能點頭的觀點。
      
  •      從九把刀的小說《語言》開始接觸到??碌倪@本《規(guī)訓與懲罰》,茫茫然從高三讀到了大二,這是我所讀之書中跨越時間最長的一本,由于看此書的時間較為零散,幾年前的筆記也看得我摸不著頭腦,故先寫一下讀后的雜思碎想以便日后回顧。
      
       在社會的枝根末節(jié)都滲透進了“規(guī)”和“訓”的法制時代,我們很難再像??乱话阏暋⒔鈽嬤@些歸訓與法則,它們已經成了無需懷疑的堅固巨墻,任道德和個人修行肆意伸縮(我向來把法律、規(guī)則,道德,個人修行比喻成依次包含的圈)。當然,我無意懷疑法律法規(guī)存在的意義,而糾結于某些機構其執(zhí)行手段的惡劣,拿學校這個封閉空間來說“午休時間看書要沒收”、“不可使用手機”、“不可談情說愛”這些毫無來由,甚至是逆生理的規(guī)章制度根本就是在赤裸裸的剝奪人的自由權利。
       社會中每個機構都會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墻,隨著制度的完善和精細化,剝削自由權利的過程日亦隱蔽和囂張,相對與社會和其機構這種封閉空間的日亦緊縮,自由與其中的獨立個體便像置身加熱溫水中青蛙抱有的白日夢。
       我們可能要追問,人的自由權利是如何由華萊士大呼“freedrom”被剝奪到置身加熱溫水中自身難保的青蛙的?
       “潛移默化“這個詞形容很是恰當,從肉體的懲罰到全景敞視監(jiān)獄的使用再到監(jiān)獄制度的進化、完善,個人權利的丟失便在其制度的進化、完善中漸漸發(fā)生、演化,人成了整個社會機器的一種器件化的產品,所有的人都被套牢在這臺龐大的機器上。
       再者說,個人權利的丟失也絕不是某些人,某些集團的所為,這是社會進步,文明發(fā)展要付出的必要代價。但這也引發(fā)了一個問題,這種社會制度完全凌駕于人類之上。這種鋼鐵般的,生硬的,絕不人性化的制度和人之間的需要一個體制進行權利的調整,而這個權利博弈的體制便是——政府。
       透過這本書,我斷章取義的看到整個社會與文明的發(fā)展只不過是個人權利與制度之間的博弈變化。
      PS:
       大一時在本書的P175作下筆記:
       ??碌年幹\在于引偏一個“自由”的主題,由樹干偏到樹枝,再到樹葉,由于幅度太小,人難察覺,他便反過來大呼“樹葉絕不是樹枝!更不是樹干!”
      
       2011.5.7
      
      http://hi.baidu.com/%E4%B9%943%E5%B0%91/blog/item/b2943d679a7e2333ab184c8d.html
  •     《規(guī)訓與懲罰》
      by
      米歇爾 ???br />   
      法國20世紀中期最重要的哲學家,
      福柯的著作涉及不少人類史學的部分,
      與其說是哲學著作,
      不如說是一部關于人類社會學發(fā)展史的作品。
      
      從權利中心“國王”分門別類,表面上極端繁瑣懲罰,
      到一種普世的監(jiān)禁受刑,
      表面上是人道主義將殘暴血腥的刑罰從人類歷史上抹去,
      事實上完全人道主義在這些演變過程中基本沒有什么作用,
      歸根到底一切都是一些利益的驅使,
      諸如權利本身希望能更好的鞏固自己權利的幌子。
      
      大體上屹立與現(xiàn)代社會頂點的經濟,政治,全權,
      所組成的鐵三角
      甚至可以說一切屆是為這三者服務而產生而改變的。
      
      懲罰與紀律相輔相成,
      紀律(規(guī)訓)是現(xiàn)代政治,
      甚至現(xiàn)代社會的基礎,
      而近5個世紀以來,
      人類社會學上最大的進程,
      大概也可說成是紀律的形成吧,
      各種與紀律有關的機構,
      有此功能的建筑逐一誕生,
      監(jiān)獄,工廠,軍隊,學校,
      紀律一點點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時至今日,
      紀律更可說是無處不在,
      集合住宅,商業(yè)中心,辦公樓,等等,
      我們的社會圍繞著各種各樣的紀律運行。
      
      這一切的起點似乎源自與宗教的管理機制,
      “自作孽不可活”這個典故在這里也適用,
      宗教因自然科學的興起而漸漸淡出權利巔峰;
      自然科學的誕生來自于“調查”也可說是經驗機制在中世紀的風靡;
      “調查”則誕生于宗教法庭,其企圖將權利從神圣審判等機制中抽離的目的。
      
      從這種中世紀的調查機制逐步演變出了檢查機制,
      檢查機制導致了這規(guī)訓的社會。
      期間??掠么笃鶃斫庾x紀律的含義,
      紀律不是法律司法的擁護者或者盟友,
      從某種意義上他是司法對立面,
      法律作為絕對的存在,
      規(guī)定人類社會的基礎準則,
      這里很重要的一點是,
      法律本該是這些準則唯一的制定者,
      而紀律卻篡奪,
      吞噬了這個權利,
      不難想象,
      不少小范圍的紀律,
      不但與法律無關,
     ?。ㄍ欠张c小范圍的權利中心)
      甚至游走與法律的邊緣,
      甚至擁有私自執(zhí)行處罰的權利,
     ?。ǔ交蛘哒f無視了刑法的存在)
      這些都是紀律成了一種近乎反法律的存在。
      
      最后一章反復提到的習慣性罪犯,
      作為現(xiàn)在刑法的附屬品,
      不,
      甚至可以說是現(xiàn)代司法系統(tǒng),
      監(jiān)獄行刑系統(tǒng)的主要產品,
      當代社會的犧牲品,
      他們成為平衡這個系統(tǒng)組成的重要零件,
      而監(jiān)獄也因此不在只是一個行刑機構,
      甚至不再是一個為司法法律服務,執(zhí)行的機構,
      反之,
      法律都變成了監(jiān)獄存在的保證,
      變成一種外在的支持,
      甚至是內在的從屬。
      監(jiān)獄系統(tǒng)扎根在整個現(xiàn)代社會當中,
      無可替代。
      
      書中不少對當代政治赤裸裸的解剖與批判,
      政治的真實身份實際上是對外的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的延續(xù),
      是對內的,
      國家本體的戰(zhàn)爭,
      權利集體與普羅大眾的戰(zhàn)爭,
      表面上不那么殘酷血腥,
      實則在于將人類置于動物一般的給與馴服。
      
      這片文章大致是書內容的一些概括處理,
      以及加注一些個人的想法延伸。
      結合今年的主題---烏托邦來說,
      當然??乱灿姓f到監(jiān)獄本身也是一種烏托邦的存在,
      譬如Bentham的PANOPATION,
      全景敞視建筑,
      到是看這本書后想到,
      紀律既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組成,
      除了少數(shù)無意識建筑外,
      建筑中往往存在著紀律,
      那么建筑本身就是一個微觀社會,
      那么每個有建筑師的建筑,
      每個承載設計者思想的建筑,
      都是烏托邦的,
      建筑者,建筑師,
      這種Be better(改進)的想法,
      不也可以看做是對現(xiàn)狀,
      they are not good enough的批判嗎。
      這種對現(xiàn)有社會的批判不就是烏托邦的最至關重要的部分嗎。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
      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整個人類社會的真意。
      相信讀完之后的各位,
      應該會對這世界有不同以往的解讀方式。
      
      只想說,
      
      世界少了幾分偶然,
      萬事皆人為,
      要用現(xiàn)象學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眼光來看待周遭事物。
      
  •     “一般而言的懲罰以及具體而言的監(jiān)獄屬于一種關于肉體的政治技術學——我的這一結論與其是得自于歷史,不如說得自干現(xiàn)實。”33
      
     ?。O(jiān)獄的出現(xiàn)-現(xiàn)代司法制度的轉折點
      1810年,是法國司法制度的一個轉折點。拘留在新頒布的刑法中,以各種形式占據(jù)了介于死刑和罰款之間的幾乎整個懲罰領域。而就在1790年的制憲會議上,還明確闡述著刑罰應是特定的、適當和有效的原則?!霸谶`法行為和懲罰之間需要建立嚴格的關系”;凡在犯罪時使用暴力者應受到肉體痛苦;懶惰者應判處苦役;行為卑鄙者應當眾羞辱(I.ePeletier,321一322)。那么在短短20年間,監(jiān)獄是怎樣廣泛接受并持續(xù)修建的呢?監(jiān)禁是怎樣取代其它刑罰,取代大革命之前廣泛存在的君主制下的公共酷刑,和工業(yè)革命后改革派法學家們所倡導的針對罪行的一整套形象化的懲罰,成為像今天一樣除死刑外應用于一切違法行為的準則的呢?
      
      《規(guī)訓與懲罰》被??路Q為自己的“第一本書”。這里他研究的領域是司法的歷史,進而揭示權力的微觀運行機制。??掠^察到的和他所定義的權力以各種方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醫(yī)院、學校、公共管理機關、私人企業(yè)控制著我們,讓我們身陷其中而無法察覺。而剝離和揭露這些高超的“規(guī)訓技術”的最直接方法,莫過于分析現(xiàn)代規(guī)訓制度的最嚴苛、最極致的表現(xiàn)--監(jiān)獄。這里他選擇監(jiān)獄作為權力研究的入手點,和他早先選擇精神病學作為知識系譜學的入手點,所因循的邏輯是不相同的。
      
      ??抡f,“誰都知道法國沒有多少研究科學邏輯的學者,卻擁有很多研究科學史的學者”。這句話用在他的司法史研究上也成立。在《規(guī)訓與懲罰》中,??虏]有試圖通過對現(xiàn)代司法制度的研究提煉出權力的一般“理論”,而是深入描述了權力怎樣在司法制度中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技術對個人發(fā)揮作用。甚至司法制度本身,在他筆下都沒有任何符合因果或目的的發(fā)展邏輯,反而是在19世紀末出現(xiàn)了一次斷裂,也就是本文開頭所述的監(jiān)獄作為一般懲罰手段的突然出現(xiàn)?!兑?guī)訓與懲罰》就是圍繞這次斷裂安排內容的。書的上一半從1757年達米安恐怖的刑場開場,一直寫到18世紀司法改革的論戰(zhàn)的“罪惡之城”,把斷裂作為問題提出來。書的下一半則轉為描述現(xiàn)代的規(guī)訓技術,在書結束的時候,問題的答案應該說是隱晦的給出了。
      
      其實監(jiān)獄為什么出現(xiàn)并不重要。福柯如此刻意的安排書的構架而突出監(jiān)獄出現(xiàn)的突然性和不合理性,并不是要指引讀者思考監(jiān)獄為什么回出現(xiàn)和怎樣出現(xiàn),而是要說明突變的結果,也就是監(jiān)獄的泛濫,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自然。在今天,在人們習慣了法官把罪犯量刑定罪投入大牢、習慣了把知法守法看作是受教育公民的基本素質時,福柯想警告讀者這并不是司法唯一必然的發(fā)展方向。這里有一般權力規(guī)訓肉體的設計的需要,和當時特殊權力作用的影響。然而,監(jiān)獄出現(xiàn)的起因、必然性、以及合理性并不再本書的考察范圍之列。本書要考察的,是監(jiān)獄出現(xiàn)之后權力的運行機制、方式和策略,以及“擴大化了的監(jiān)獄”對我們的影響。之所以把它放在司法歷史的背景下研究 ,是因為惟其這樣,才能更好的揭示其不容易為人察覺的、被日?;说奶厥庑?。正如??伦约核?,“我要撰寫的就是這種監(jiān)獄的歷史,包括它在封閉的建筑物中所匯集的各種對肉體的政治干預。我為什么愿意寫這樣一部歷史呢?只是因為我對過去感興趣嗎?如果這意味著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寫一部關于過去的歷史,那不是我的興趣所在。如果這意味著寫一部關于現(xiàn)在的歷史,那才是我的興趣所在〔3〕”
      
      
     ?。O(jiān)獄出現(xiàn)之前 - 以懲罰為主的的司法制度史
      ??抡f之前人們通常研究的是法律的歷史(history of law),而不是像他研究司法制度的歷史(history of judicial system)?!兑?guī)訓與懲罰》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第一章和第二章,講述的是監(jiān)獄出現(xiàn)之前法國乃至歐洲的司法制度歷史,重點在“規(guī)訓和懲罰”的“懲罰”上。其中涉及到法學和倫理學的一些概念邏輯,以及十八世紀法國社會經濟的一些變化。這對說明監(jiān)獄的出現(xiàn)的在司法史上的“斷裂”性質和厘清權力的在現(xiàn)代新的運作方式的歷史背景都是必要的。這里簡單說明一下??玛U述的幾個重點。它們和本書的主題,權力,也許沒有直接的關系,但被我作為邏輯的完整性保留下來。
      
      肉刑 在君主專制時代以展示立威為目的的公開的殘酷的肉刑,是作為社會象征的君主對與社會為敵的罪犯的報復。在對罪犯的肉體公開重復它所犯的暴行時,罪行得到消除,君主的威信得到恢復。但是由于它的低效率性和不連續(xù)性,與這種表面上氣勢洶洶實則遲鈍無力的懲罰權力機制并存的是各個社會階層自己獨特的必要的非法活動。
      
      “懲罰之城” 18世紀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fā)展,使得盜竊等輕微犯罪突然增加。同時,司法部門的腐敗也促成改革的呼聲約來越高。人們需要一種不是更少,而是更有效的懲罰。改革者以阻止罪犯和教育他人的最少懲罰原則出發(fā)設計了一套基于符號的懲罰系統(tǒng):在“懲罰之城”,每一種罪行都有針鋒相對的形象化的懲罰。這種懲罰是及時的、公開的,是作用在人的精神上而不是肉體上的。到此為止,監(jiān)禁只在刑罰體系中也僅只占有有限的邊緣的位置。
      
      反對監(jiān)獄 監(jiān)獄從一開始就收到法學家們的堅決反對。這種反對一直延續(xù)到監(jiān)獄迅速確立的二十年(1790-1810)后的幾十年?!氨O(jiān)禁不應作為一種刑罰而列入我們的民法”(SerPilon,1095)不僅因為單一的拘禁無法滿足符號的形象易懂的教訓效果,還因為在法國它和黑暗和暴政聯(lián)系在一起。它是陰暗隱匿的“可疑之地”。這在法國格外如此。監(jiān)獄和法國18世紀的司法改革在很多方面是格格不入的。
      
      
     ?。O(jiān)獄出現(xiàn)之后 - 用于規(guī)訓的權力的微觀物理學
      《規(guī)訓與懲罰》的后半部分,是對現(xiàn)代規(guī)訓制度的正面描述,也是本書的重點。在這一部分,??鲁晒ν瓿闪藘杉拢阂霗嗔Α⑷怏w、知識三元關系的構架;對權力在現(xiàn)代監(jiān)獄體系滲透并成功行使對罪犯乃至整個社會實施規(guī)訓的精巧機制的細致入微的描述。
      
      權力-肉體:宏觀和微觀的結合
      我個人認為,這部分是福柯整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在這里,權力化身為全景式監(jiān)獄、學校、建筑、新的管理方法彌散開去,無孔不入,占據(jù)了我們周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無處可藏卻還毫無知覺。固然,拿出一個像“權力”這樣的抽象概念,把它應用在身邊所有的東西上多少都會產生有些意外的效果,這就像小孩一直問“為什么”的游戲,沒什么了不起。畢竟,一定是某種形式的內應力把我們的社會組織構架起來,尤其我們這樣的復雜嚴密的高度發(fā)達的當代社會更是如此。把抽象的權力發(fā)散下去,在刑罰體系這樣的特定領域具體化,充其量不過是對權力微觀作用的更精微的闡述。對??鹿P下的權力的多態(tài)性、被嵌入的策略性和它的與壓迫相對的生產性,李猛在《西方社會學理論》??碌恼鹿?jié)也有精彩的闡述,這里就不再累述。真正困難的,可能是如何把這種具體的、單方向作用的權力重新回到宏觀上來。于是??乱缌恕叭怏w”這個多少有點古怪的概念,作為權力作用的對象。
      
      我理解這里的“肉體”(body)并沒有和“靈魂”相對應的意思,因為精神病學、心理學都作為手段被權力作用在“肉體”上,可見權力通過知識對人的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也在規(guī)訓的手段之列。這里的“馴順的肉體”與其說是“個體”,還不如說是表達當代的高超的規(guī)訓技術的精確程度的一種表達。同時“肉體”作為對象使得權力的作用方式有序化了。權力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被拉到像監(jiān)獄這樣的特定領域時,被具體化了,但它可能是隨意無序的。而通過“肉體”,權力作用的另一端,權力被有序化,并重新回到宏觀層面。
      
      “肉體基本上是作為一種生產力而受到權力和支配關系的干預;但是,另一方面,只有在它被某種征服體制所控制時,它才可能形成為一種勞動力?!?7 這是權力-肉體回歸宏觀的基本邏輯?!叭怏w”可以集合成階級、社會,回歸到宏觀。作為作用力的權力可以是多點的、彌散的、微觀的,但是作用的客體“肉體”乃至作用的效果卻可以是宏觀的,至少是可以在宏觀層面分析的。這里,作用力和作用對象被??驴桃夥蛛x了,并被放到微觀和宏觀兩個不同的粒度下審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和以往社會學理論作用力和作用對象的分析粒度統(tǒng)一的普遍做法是不同的: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和階級都存在于宏觀層面上,而交換和擬劇論則完全在微觀層面進行。??碌倪@種分析方法應該更是在韋伯的闡釋社會學的路線上。韋伯對權力的關注更多是在政治學的背景下提出的,而其對科層制的研究已經開始將權力轉向微觀。??鹿P下的權力則像是韋伯的權力理論的進一步的發(fā)展,是權力的現(xiàn)代性發(fā)揮。這里,隨著資本主義的成熟,階級被淡化了,帝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明而精準的管理制度、科學的培訓手段。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vented, so to speak, a synaptic regime of power, a regime of its exercise within the social body, rather than from above it.” 39 Surveillance是隨著現(xiàn)代化出現(xiàn)的一項發(fā)明。當這項發(fā)明被應用在刑罰中時,君主的暴力消失了,司法懲戒的宗旨被毫無懸念的放棄了。因為“it was more efficient and profitable in terms of the economy of power to place people under surveillance than to subject then to some exemplary penalty.” 38 至此,??禄苏鞍氡緯亯|提出的問題算是有了答案:監(jiān)獄的誕生是隨著現(xiàn)代surveillance技術的發(fā)明而發(fā)生的。
      
      回到回歸宏觀的問題上來,??略诔晒o出了監(jiān)獄誕生這一司法歷史的意外轉折的解釋后,有意避免特指任何利益集團或階級作為這一變化的策劃者和受害者。但從他對十八世紀犯罪情況的描述中,不難看出他暗指新的監(jiān)獄制度針對的是流浪漢、乞丐等城市貧民。而在很多別的場合,尤其是68年五月風暴后他和法國毛澤東主義者對話的記錄中,??旅鞔_指認資產階級(bourgeoisie)和無產階級(proletarian)作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新的權力關系的主客體?!癟o make the proletariat see the non-proletarianised people as marginal, dangerous, immoral, a menace to society as a whole, the dregs of the population, trash, the 'mob'. For the bourgeoisie it is a matter of imposing on the proletariat, by means of penal legislation, of prisons, but also of newspapers, of 'literature', certain allegedly universal moral categories which functions as an ideological barrier between them and the non-proletarianised people.” 15 這里,流動勞動力,包括無產階級的不安定分子和離開農村的農民,都是資產階級新的權力機制規(guī)訓的主要對象。資產階級要通過監(jiān)獄這個組織,輔以別的宣傳和意識形態(tài)工具,把他們(流動勞動力)由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離間為無產階級主體的敵人。我們后邊會談到,福柯在本書的最后一章對此有精彩的闡述。
      
      總之,福柯的權力-肉體二元結構是他獨特的微觀-宏觀的結合機制。權力的作用是毛細的(capilary)、微觀的,權力關系“不是固定在國家與公民的關系中,也不是固定在階級分野處” 29 而肉體卻是可以在宏觀層面觀察的,權力的作用結果也同樣如此,雖然“the bourgeoisie is blind to the basic relations and real processes”。
      
      權力-知識:網狀的權力網
      一般對??碌脑u論,都會說他的權力-肉體-知識三元結構??墒窃凇兑?guī)訓與懲罰》中,作為輔助微觀權力政治學的運作的知識(knowledge),并沒有被深入的闡釋。??聫娬{知識尤其是人文科學并非像知識分子們一廂情愿的標榜的那樣在權力的真空里生長且保持中立,而是被權力催生并互相加強,??乱驳拇_因為這個論調在更早的時候就和精神病學家樹敵。然而在《規(guī)訓與懲罰》一書中??聦嵲跊]有拿出什么令人信服的論據(jù)說明作用在司法界的權力有促成現(xiàn)代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發(fā)展。我們完全可以把相關的知識理解為獨立的或者在別的領域充分發(fā)展,然后被便利的應用在司法領域的。事實上,在??绿岬奖O(jiān)獄學校醫(yī)院的相似性的時候,他說明教養(yǎng)所制度這個舶來品最先是在美國和英國發(fā)展的,而它們在制度上最早是借鑒了工廠的管理。
      
      在我看來,知識在??碌臋嗔Γ怏w-知識三元結構中的作用,是知識特有的復制性和可借鑒性,或者用??碌脑~匯,“可生產性”。正是知識的這種特性,使得以“surveillance”為特點的現(xiàn)代規(guī)訓手段在社會生活的各個細分領域迅速擴展和生根發(fā)展起來。如果說“肉體”使微觀化的權力得以在宏觀上聚合的話,那么權力所仰仗的知識則使權力在社會的無數(shù)領域上平行蔓延。在書的最后一章,“surveillance”技術的傳播形成了“監(jiān)獄體系”?!八ūO(jiān)獄體系)根據(jù)十分微妙的劃分,把輕重刑罰,溫和與嚴厲的處置,不好的評分與不重的判決連成序列。最輕微的無紀律似乎也預示著,你將最終被送上囚犯船?!?44這種推論如果不是作者的抒情發(fā)揮,它多少也有些聳人聽聞。但是我們可以不過分的說,“surveillance”技術在當代各個領域的揮灑自如的應用,的確大大的壓制和剝奪了身在其中的我們的自由。而順利成章的邏輯是,知識在“surveillance”的擴散和發(fā)展中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
      
      監(jiān)獄:過濾社會不安定分子的安全閥
      ??聦ΡO(jiān)獄在當代社會中的運作機制有及其精辟的解讀。監(jiān)獄不是用來消滅犯罪,而是吸收犯罪,并將其轉化為控制社會的有效手段。它像是社會的一個排毒器官,進去的是與社會系統(tǒng)不相容的因子(“spearhead of popular rebellion”16),出來的則都是過失犯。這些過失犯被貼上標簽,再也不可能回歸普通人影響大眾興風作浪、反對社會機器,而成了人民公敵。Johny Depp飾演的“public enemy”[]的反叛的英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所剩下的全是小偷、毒販子、皮條客這樣的小人物。他們和警察狼狽為奸,共同扮演著社會的陰暗面,為司法暴力和當局侵犯人權的監(jiān)視正名。??伦约旱囊欢卧捵钅苷f明這一精巧的設計:”At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eople dreamed of a society without crime. And then the dream evaporated. Crime was too useful for them to dream of anything as crazy – or ultimately as dangerous – as a society without crime. No crime means no police. What makes the presence and control of the police tolerable for the population, if not fear of the criminal? This institution of the police, which is so recent and so oppressive, is only justified by that fea. If e accept the presence in our midst of these uniformed men, who have the exclusive right to carry arms, who demand our papers, who come and prowl on our doorsteps, how would any of this be possible if there were no criminals? And if there weren’t articles every day in the newspapers telling us how numerous and dangerous our criminals are?” 47 參照911之后布什政府已反恐怖為借口的非法審判和竊聽等種種違憲行為,在七十年代的和平時期就警惕我們珍貴的自由人權被偷偷侵犯的??戮透@得像一個自由斗士和革命先知了。
      
      --用于批判的權力模型
      《規(guī)訓與懲罰》是??聶嗔Γ怏w-知識三元結構在司法歷史研究上一次成功的應用。在這里,??虏]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權力分析體系,而只是提供了一個微觀權力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在監(jiān)獄,也可應用在軍隊、精神病院、公司、學?;騽e的任何“監(jiān)獄網絡”的領域??梢哉f,哪里有權力,哪里就有規(guī)訓;哪里有規(guī)訓,哪里就有知識。正因為??聸]有建立像結構功能主義那樣宏大的體系,他的權力分析方法才具有廣泛的應用性?;蛘呖梢哉f,??滤M行的是一種現(xiàn)代性的研究,或如前文所說,是韋伯權力理論在現(xiàn)代性領域的展開。這個有力的工具使他成為對當代社會最有影響力的批判家。而這種批判,與其說是贏在它的理論性和嚴密性,還不如說是贏在它的深刻性和強烈性。
      
      福柯的理想國是什么樣的?在《規(guī)訓與懲罰》中,??虏]有給出答案。似乎離理想最接近的,是前半本書里法國改革法學家們的“懲罰之城”?!兑?guī)訓與懲罰》成書與1975年,在更早的七十年代初,當整個歐洲都在激烈的討論著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乱苍鳛樗痉v史的專家對人民法庭 (people's court)在中國的出現(xiàn)和在法國的有可能的應用提出評論和意見。??聢詻Q反對任何形式的法庭在階級斗爭中被中心利用:“…I'm not so sure that afterwards it will be so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there to be a state judicial apparatus in order for the people to perform acts of justice. The danger is that a state judicial apparatus would take over acts of popular justice.”32 那時他似乎暗示一個更激進的司法公正的形式,那就是回到舊君主時代的最簡單的仲裁機構(court of arbitration)。這個仲裁機構沒有武力執(zhí)行的能力,甚至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權威性來組構法庭,只有一定的調查和澄清真相的能力?!啊?it seems to me that a certain number of habits which derive from the private war, a certain number of ancient rites which were features of 'prejudicial' justice‘, have been preserved in the practices of popular justice…”6 沒有任何的強制執(zhí)行能力,??滤f的這種公正機構在工廠暴動和土地改革中的規(guī)范和教育作用顯得格外的不切實際,而在革命之后的執(zhí)政階段就簡直近似與無政府主義。可以說,只破不立是??铝钊艘苫髤s又一直堅持的一個原則。
      
      
      
  •     本書旨在論述關于現(xiàn)代靈魂與一種新的審判權力之間相互關系的歷史,論述現(xiàn)行的科學—法律綜合體的系譜。在這種綜合體中,懲罰權力獲得了自身的基礎、證明和規(guī)則,擴大了自己的效應,并且用這種綜合體掩飾自己超常的獨特性。--規(guī)訓與懲罰
      
      ??驴疾炝私鞣降摹爸R型”,他認為17-18世紀古典時期知識型的特點是,詞并不直接表示物,而是一種符號,而符號只是對其它符號的“再現(xiàn)”。詞組成了享有特權的符號系統(tǒng)。人們用詞的秩序來再現(xiàn)物的秩序。
      
      現(xiàn)代規(guī)訓技術制造出一種“過失犯”(Delinquent)。過失犯,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無犯罪動機的違法者,而是指因惡劣環(huán)境或性格缺陷而又犯罪傾向的人,也指屢教不改的習慣性犯罪者。Delinquency(英文),在書中有的地方譯為過失性狀,是指犯罪傾向,一般譯為過失犯罪,是指習慣性犯罪。
      
      
      ------------------------------------------------------------------------------------------------------------------------------
      人的身體是一個工具或媒介。如果人們干預它,監(jiān)禁它或強使它勞動,那是為了剝奪這個人的自由,因為這種自由被視為他的權利和財產。
      
      懲罰從一種制造無法忍受的感覺的技術轉變?yōu)橐环N暫時剝奪權利的經濟機制。
      
      現(xiàn)代處決儀式證實了這一雙重進程:示眾場面的消失和痛苦的消除。
      
      罪犯越罪大惡極,越不準亮相“既不準他看見外界,也不讓外界看到他。人們應該給叛逆者
      “制造一個鐵籠或挖一個不透光線的地牢,使他永遠地消遁”--------行刑時候蒙上黑紗
      
      肉體的附加懲罰:限量供食、性生活被剝奪,體罰,單人囚禁(關禁閉?。?br />   
      馬布利原則:如果由我來施加懲罰的話,懲罰應該打擊靈魂而非肉體。
      
      一種懲罰機制:不僅樂意而且能夠在法律范圍內生活,并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
      
      
      肉體的權力技術學來研究懲罰方式的變化。
      
      肉體也直接卷入某種政治領域,權力關系直接控制它,干預它,給它打上標記,訓練它,折磨它,強迫它完成某些任務、表現(xiàn)某些儀式和發(fā)出某些信號,對肉體的政治干預,按照一種復雜的交互關系,與對肉體的經濟使用緊密相聯(lián);肉體基本上是作為一種生產力而受到權力和支配關系的干預。另一方面,只有在它被某種征服體制所控制時,它才可能形成為一種勞動力。(在這種體制中,需求也是一種被精心培養(yǎng)、計算和使用的政治工具);只有在肉體既具有生產能力又被馴服時,它才能變成一種有用的力量。這種征服狀態(tài)不僅是通過暴力工具或意識形態(tài)造成的,它也可以是直接實在的力量的對抗較量,具有物質因素,但又不包含暴力;它可以被計算,被組建,被具體地設想出來;它可能是很微妙的,既不使用武器,也不借助恐怖,但依然具有物質結構。
      
      這種權力在實施時,不僅成為強加給“無權者”的義務或禁錮;它在干預他們時也通過他們得到傳播;正是在他們反抗它的控制時,它對他們施加壓力。
      
      “要么全部,要么全不。”
      
      有些監(jiān)獄暴動是反抗整個延續(xù)了一個多世紀的惡劣物質狀況:寒冷、窒悶、擁擠、潮濕、饑餓以及虐待。有些暴動是反抗模范監(jiān)獄、鎮(zhèn)靜藥物、隔離手段以及醫(yī)療和教育措施。
      
      歷史上自詡賢明之士的怪物發(fā)明和冷酷地使用了那么多可怕且無用的酷刑。有誰在讀到這種歷史時能夠不毛骨悚然呢?---貝卡利亞
      
      
      宣傳經濟學:在肉體酷刑中,儆戒作用的基礎是恐怖:有形的恐懼,集體恐慌,令觀眾刻骨銘心的形象,如犯人臉上或胳膊上的烙印。現(xiàn)在,儆戒作用的基礎是教訓、話語、可理解的符號、公共道德的表象。
      
      紀律能夠分解空間,打破和重新安排各種活動。它也應被理解為積累和使用時間的機制。
      1. 把時間分解成連續(xù)的或平行的片斷,每個片斷應該在規(guī)定的時間結束。
      2. 根據(jù)一個分解計劃----各種簡單因素的序列------來組織這些細微過程,由簡到繁把他們組合起來。
      3. 確定這些時間片斷,決定每一片斷的持續(xù)時間,用考核作為結束。
      4. 制定更細致的系列;根據(jù)每一個人的水平、資歷、級別,為他規(guī)定適合于他的操練。
      
      
      封閉的、被割裂的空間,處處受到監(jiān)視。在這一空間中,每個人都被鑲嵌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任何微小的活動都受到監(jiān)視,任何情況都被記錄下來,權力根據(jù)一種連續(xù)的等級體制統(tǒng)一地運作著,每個人都被不斷地探找、檢查和分類,劃人活人、病人或死人的范疇。所有這一切構成了規(guī)訓機制的一種微縮模式。
      
      瘟疫引出了種種規(guī)訓方案。它不是要求將大批的人群一分為二,而是要求進行復雜的劃分、個人化的分配、深入地組織監(jiān)視與控制、實現(xiàn)權力的強化與網絡化。
      
      
      全景敞視建筑的主要后果: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種有意識的和持續(xù)的可見狀態(tài),從而確保權力自動地發(fā)揮作用。這樣安排為的是,監(jiān)視具有持續(xù)的效果,即使監(jiān)視在實際上是斷斷續(xù)續(xù)的;這種權力的完善應趨向于使其實際運用不再必要。這種建筑應該成為一個創(chuàng)造和維系一種獨立于權力行使者的權力關系的機制。
      
      邊沁提出的一個原則:權力應該是可見的但又是無法確知的?!翱梢姷摹?,即被囚禁者應不斷地目睹著窺視他的中心瞭望塔的高大輪廓。“無法確知的”,即被囚禁者應該在任何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窺視。
      
      
      全景敞視建筑是一種分解觀看/被觀看二元統(tǒng)一體的機制。在環(huán)形邊緣,人徹底被觀看,但不能觀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觀看一切,但不會被觀看到。
      
      
      兩種規(guī)訓意象,在一端是規(guī)訓-封鎖,建立在社會邊緣的封閉體制趨向于內向的消極功能:制止災難,中斷交流,凍結時間。在另一端是全景式敞視主義的規(guī)訓-機制:一種通過使權力運作變得更輕便,迅速,有效來改善權力運作的功能機制,一種為了實現(xiàn)某種社會而進行巧妙強制的設計。
      
      18世紀發(fā)展起來的兩種趨勢:增加規(guī)訓體制的數(shù)量和規(guī)訓現(xiàn)存機構?。。。?br />   
      
      有了警察,人們就生活在一個無線的監(jiān)督世界里了。
      
      
      警察在這些各不相同的封閉的規(guī)訓體制(工廠、軍隊、學校)之間,它擴展出一個中間網絡,在它們不能干預的地方它進行干預,對無紀律空間加以規(guī)訓。它填補空白,把這些空隙聯(lián)結起來,憑借武裝力量來維持一種間隙紀律和一種元紀律。
      
      
      規(guī)訓既不會等同于一種體制也不會等同于一種機構。它是一種權力類型,一種行使權力的軌道。它包括一系列手段、技術、程序、應用層次、目標。它是一種權力“物理學”或權力“解剖學”,一種技術學。它可以被各種機構或體制接過來使用,如專門機構(19世紀的罪犯教養(yǎng)院或“改造所”),或者是把它作為達到某種特殊目的的基本手段的機構(學校、醫(yī)院),或是發(fā)現(xiàn)可以用它來加強或改組自己內部權力機制的舊權威機構。
      
      家庭內部關系,在父母—子女單位中,是如何吸收了自古典時代以來的外界模式而被規(guī)訓的。首先吸收的是教育和軍隊模式,然后吸收了醫(yī)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模式。這就使得家庭成為考慮正常與不正常的規(guī)訓問題的一個最佳起點。
      
      規(guī)訓(紀律)是一種能夠用最小的代價把肉體簡化為一種“政治”力量同時又成為最大限度有用的力量的統(tǒng)一技巧。
      
      權力的全景敞視方式---它處于基礎的、技術的、純物理的層次上---并不是直接依附與一個社會的重大法律-政治機構,也不是它們的直接延伸,但它也不是完全獨立的。
      
      對于監(jiān)獄與工廠、學校、兵營和醫(yī)院彼此相像,難道值得大驚小怪嗎?
      
      貧困----揮霍---游惰----酗酒---惡習---偷竊—犯罪。----犯罪的分析
      
      
      凡是有助于勞其筋骨的,都有助于消除不良思想。因此要使體育活動充滿劇烈運動。到了晚上,他們倒頭就會入睡。--Ducpetiaux
      
  •     《規(guī)訓與懲罰-監(jiān)獄的誕生》[法]米歇爾-??轮?劉北成 楊遠嬰譯 三聯(lián)書店 1999年5月北京第一版
      
      Michel Foucault SURVEILLER ET PUNIR Editions Gallimard,1975
      
      由于前幾年福柯的異常流行,導致我對之有所抵觸。雖然翻譯過來的本子很容易買到,但一則沒有掏錢買,二則也沒有想來弄到仔細讀讀。瘋癲與文明讀了一半,也沒有認真看下去。而這本規(guī)訓與懲罰,則是去北圖借書時順便借來的。
      
      可能是由于需要照顧??挛墓P對于讀者的吸引力的關系,翻譯過來的本子也注意了文字的流暢,然而從一些間或的句子里,我推測還是有一些翻譯的錯誤。福柯的做法是先鋪陳富于感染力的敘述材料,然后給出自己的推論,并進而結合材料進行說服。為了今天而寫作歷史。??聦τ诓牧系姆治瞿芰徒M織系統(tǒng)的論證的能力是很醒目的,從敘述中剝離出和剝離成自己所需的部分,確實有所類似于考古學所作的事情罷。??戮臉嫾芰税磿r間順序組織的一種發(fā)展過程,并對于啟蒙思想者們進行了攻擊,并試圖揭示數(shù)百年來編織而成的整個社會體系,試圖揭示用來控制著人們的整個體系的構架及其形成過程。??轮饾u的將分析的范圍擴大到了軍隊,學校,工作場所乃至每一個角落,通過分析紀律等等觀念的確立來指出啟蒙思想家們的想法所導致的社會變革以及個人處境的變革。
      
      在第三部分第三章全景敞視主義中,??聦Ο偘d者的隔離與對正常人的規(guī)訓,記錄和分類結合起來。以瘟疫式的雙重性表現(xiàn)出來—在混亂的想象的同時是嚴格的監(jiān)控和分類體系。
      
      P254 “(舊制度下)罪犯被徹底消滅就使得罪行徹底顯示自己的真相。今天理想的刑罰目標應該是一種無限期的規(guī)訓?!?br />   
      修道院的制度體式向監(jiān)獄的復寫,諸多禁忌的相對應(其是否具有思想上的線索?)。
      
      Ferrus對于犯人的分類,第一種,智力高于常人,而“道德邪惡”,“邏輯有害”,“對社會責任的危險態(tài)度”所敗壞和扭曲。第二類是“墮落,愚鈍或惰性十足的犯人,他們之所以陷入罪惡是由于對榮辱無動于衷?!弊詈笠环N是“笨拙無能的犯人”,他們“因發(fā)育不健全而不能從事任何需要相當大的努力和堅定意志的工作,因此他們在工作中無法與崇明德工人競爭。。。他們陷入罪惡是由于他們的無能。”
      
      監(jiān)獄的規(guī)訓職能由于監(jiān)獄體制所導致的腐敗與罪犯的怨恨指向的轉移。(福柯反復強調監(jiān)獄系統(tǒng)帶來的弊端是體制導致的,而非一種逐漸德轉移,從而將真正的矛頭指向現(xiàn)代體系)。P350 我并不認為人文科學源出于監(jiān)獄。斗牛士,如果說它們(人文科學)能夠形成,恩能夠在“知識型”(episteme)中造成如此之多的深刻變化,那時因為它們是通過一種特殊而新穎的權力渠道而傳送的,即一種關于肉體的政策,一種使人的群體變得馴順而有用的方法。這種政策要求把確定的知識關系包容進權力關系,要求有一種使征服與客體化重合的技術。它本身就帶有新的造成個人化的技術。這種權力-知識造成了人文科學的歷史可能性。。。
      
  •     朱天文如是形容??拢骸皩W者們在做一場智力體操訓練,專技替代實相,讓他們在學院里罷。而??虏?。他是有對象的——他自己,跟他所存活于其中的世界。二者之間,他真想問出個答案來。在別人,是辯術。在他,是存亡之秋?!?正如朱天文所說,??碌膶W術成就恰恰是源于他自己的生命沖動,區(qū)別于學院派所謂的智力游戲,??乱宰约簽閷ο螅谏淖穯栔?,索求一處安身立命的思想寄所,而這處寄所既擱置著他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也由此衍生出身體、知識與權力的復雜關系的討論?!兑?guī)訓與懲罰》正是??略噲D解答這一復雜關系的著作,如他自己所說:“本書旨在論述關于現(xiàn)代靈魂與一種新的審判權力之間相互關系的歷史,論述現(xiàn)行的科學-法律綜合體的系譜?!?延續(xù)前作《瘋癲與文明》《詞與物》的系譜研究,福柯再次從歷史的角度切入,探究在現(xiàn)代懲罰體制(監(jiān)獄制度)建立的過程中,身體(包括肉體和靈魂)、知識(或技術)和權力相互支配與指涉的系譜圖。而他所說的“現(xiàn)代靈魂”既糅雜了身體,尤其是肉體的宿命性,又在技術的操作下淪為權力的工具,而這些復雜的運作都通過新的懲罰制度的建立而表征出來。
  •      以蝸牛的速度讀完了這本書。此刻,還是比較激動的。畢竟這樣的顛覆性的讀書體驗總是讀書人最珍惜,最享受的。這本書一共四個部份,酷刑,懲罰,規(guī)訓和監(jiān)獄。在去美國之前我讀完了前兩部份,最近把剩下的兩部份讀完,也許是自己經過交流時的一些經歷,規(guī)訓與監(jiān)獄這兩部份給我?guī)砹撕艽蟮恼鸷场?br />    在酷刑與懲罰這兩個部份,??轮饕仡櫫?7世紀以前歐洲各個國家使用酷刑作為懲罰犯人的手段,并以此來運作權力。他還簡單闡述了懲罰的一系列具體原則,為後文做鋪墊。
       在規(guī)訓與懲罰這兩部份,可以說整本書達到了一個高潮,特別是在規(guī)訓部份中的全景敞視主義的闡述。這一主義最初由邊沁提出,是一種建立在建築學與權力技術學的基礎上,爲了監(jiān)視這一目的而設計出的建築模型。??率紫葘σ?guī)訓這一全新的權力技術進行了由因及果的闡述,將規(guī)訓的形式,產生的原因,以及在物理上運用的技巧逐一闡述。在讀完這一段,我竟對建築產生了一種非常強烈的興趣,同時實在是佩服邊沁能將建築學與監(jiān)視這一目的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之後懲罰這一部份則是在之前規(guī)訓部份的基礎上,解釋了規(guī)訓這一權力運作方式是如何在實際的刑罰措施,即監(jiān)獄這一形式中得以運用的,並且又是如何在監(jiān)獄中製造了過失犯罪這一經濟的犯罪領域。
       正如??略跁慕Y尾說道的,“在這種人性中,我們應該能聽到隱約傳來的戰(zhàn)鬥廝殺聲”。天亮了,戰(zhàn)鬥開始了。
  •     作為西方后現(xiàn)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爾???碌拇碜鳌兑?guī)訓與懲罰》在近代的社會、政治及教育領域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兑?guī)訓與懲罰》的核心問題是討論現(xiàn)代社會的權力運作機制,??略跁幸员O(jiān)獄的誕生過程為依托,詳盡而深刻地論述了作為權力表現(xiàn)形式的刑罰是如何從一種“表象的、戲劇性的、能指的、公開的、集體的方式”轉變?yōu)橐环N“彌散的、細致的、微觀的、無微不至的方式?!卑凑崭?碌睦碚?,懲罰方式的這種從公開到隱蔽,從直接毀滅肉體到間接控制靈魂的轉變,事實上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要求,是權力微觀化的直接表現(xiàn),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種新的知識型的產生。在福柯的理論體系中,權力和知識是一體的,權力制造知識, “不相應地建構一種知識領域就不可能產生權力關系,不同時預設和建構一種權力關系就不會有任何知識”。(P29)因此,懲罰方式的轉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權力從一種強硬、直觀的震懾模式向一種以滲透、間接的掌控模式過渡,同時社會對人的控制也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手段就是“規(guī)訓”。
      ??聦逃I域的最大貢獻就是他首次提出學校教育中存在著典型的規(guī)訓與懲罰的手段應用,并且這種應用是適應社會權力微觀化,構建新的知識型的最主要途徑。在此我們主要討論的就是《規(guī)訓與懲罰》在教育領域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福柯提出了規(guī)訓的三種重要手段:層級監(jiān)視、規(guī)范化裁決及檢查。
     ?。ㄒ唬?層級監(jiān)視
      在??驴磥怼凹o律的實施必須有一種借助監(jiān)視而實行強制的機制。在這種機制中,監(jiān)視的技術能夠誘發(fā)出權力的效應,反之,強制手段能使對象歷歷在目?!保≒194)與當下的教育現(xiàn)實對照來看,層級監(jiān)視的規(guī)訓手段在班級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在一個班級的架構中,教師和學生并非處于同樣的主體地位,尤其在我國,教師在傳統(tǒng)觀念中一直以“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自居,成為了教育過程中絕對的權威,因而在討論一個班級的“層級監(jiān)視”時,是不應該包括教師的,因為教師事實上是居于這個層級之外,對整個層級擁有絕對控制權與建設權的。而教師在課堂對學生進行的“監(jiān)視”的權力與資格,實際上在他走進教室這個特殊空間時就已經被賦予了,因為講臺是比學生座位要高的,這樣的設計非常便于教師在課堂上對所有學生進行監(jiān)視,它本身就是規(guī)訓權力在建筑上的一種體現(xiàn),把它歸為??碌摹叭俺ㄒ曋髁x”的一種特殊情況我覺得也未嘗不可。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就是知識/權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就是教科書中被挑選出的知識,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權力,而教師在課堂上對每個學生表現(xiàn)的監(jiān)視,正是試圖把學生規(guī)訓成符合社會權力要求的“馴順的肉體”的“微觀權力控制”。
      事實上,一個班級中的“微觀權力”絕不僅僅是到這個程度就結束了,真正的層級監(jiān)視是在學生群體中存在并時刻運轉的。一般來說,無論是在中小學還是在高等院校,一個班級中的學生監(jiān)督群體往往分為三級:班長、其他班委、各類小組長。這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式的層級管理模式,學校和教師的要求被從上至下層層落實;而班級中廣大同學的各項情況又是通過該模式自下向上地傳達給教師和學校更高層的管理者。??抡J為這樣的金字塔形能夠滿足兩個要求,“一是能夠完整地形成一個不間斷的網絡,從而能夠增加層次,并把各層次散布在需要監(jiān)視的整個平面上。二是結構合理,不會將一種惰性力量壓在需要規(guī)訓的活動上,不會成為這種活動的制動器或障礙……使監(jiān)視具體化并切實可行”(P197)
     ?。ǘ?規(guī)范化裁決
       ??滤^的“規(guī)范化裁決”實際上就是依據(jù)已有的規(guī)章制度,對違規(guī)或不達標者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這就牽扯出一個關鍵問題:在學校中,在班級里,到處都有紀律和規(guī)定,有明確成文的,也有約定俗成的,但無一例外都十分符合社會權力的約束和規(guī)訓目的,并且具有與其緊密相連的配套懲罰措施。從懲罰形式的性質來看,學校的紀律有兩類,一是明確成文的約束性規(guī)定,例如“嚴禁打架斗毆;嚴禁考試作弊”等,學生一旦觸犯了這樣的規(guī)定,必將受到非常嚴厲的處罰,例如“記過、開除等”,這樣的懲罰是公開的、直接的,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確立并維護學校的權威,彰顯社會權力的絕對性和不可侵犯的特點。另一種則是模棱兩可的達標性規(guī)定,比如在一個班級中總有“優(yōu)等生”、“差生”的群體分類,而這個劃分的整體界限卻并不十分明晰,盡管如此,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合格的標準還是十分明確的,對于此類不能達標的“違規(guī)行為”,主要采取的就是操練性懲罰措施,例如一個學生的某個字寫錯了,教師可能會罰他抄寫一百遍以加深印象,這樣的懲罰主要目的在于矯正,并具有“縮小差距的功能”。
      在針對規(guī)范化裁決這一方面,??乱蔡岬健霸诩o律中,懲罰僅僅是獎——罰二元體制的一個因素……教師應該盡可能避免使用懲罰,相反,他應該多獎勵少懲罰?!保≒203)這里提到的“多獎勵”,其實質目的還是為了贏得學生的心,進而實施其他方面的規(guī)訓和教育,其目的仍是施加對人的精神的控制。除此之外,??逻€指出,簡單的“獎——罰二元體制”使得在學校中“關于行為和表現(xiàn)的定義是基于善于惡這兩個對立的價值”(P204),這就使得學校對一個學生行為的判定必然是在是與非兩個極端中選擇,絕不會存在“還可以、差不多”這樣模糊的中間狀態(tài)。
      (三) 檢查
      “檢查把層級監(jiān)視的技術與規(guī)范化裁決的技術結合起來。它是一種追求規(guī)范化的目光,一種能夠導致定性、分類和懲罰的監(jiān)視?!保≒208)如何理解福柯在此對于檢查的定義呢?我們可以拿學校中最常見的檢查——考試來說明這一定義的內涵。首先,在任何一所學校,但凡是正規(guī)考試,必定要有監(jiān)考老師,這是人對人的絕對監(jiān)視;而隨著科技發(fā)展,某些大型考試甚至還會動用攝像監(jiān)控設備,以遠程的、隱蔽的方式實施機器對人的監(jiān)視,由此可見,至少在學校的檢查活動中,監(jiān)視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條件。其次,任何一次考試的目的都是為了對參與考試的學生進行評定,這個評定依據(jù)的就是最后考試所得的分數(shù),而一旦有了分數(shù),一個學生在學業(yè)上是否合格,他的學習態(tài)度是否端正,他的接受能力強弱等等很多方面都將可以被進行分類和篩選,而這種分類篩選的過程伴隨的必然是依據(jù)其所被劃分的“階層”而帶來的種種“規(guī)范化裁決”,例如,冠之以“優(yōu)等生”的名號,或者是處以操練性的懲罰等等。最后,考試的根本目的就是規(guī)訓學生向一個規(guī)范的、統(tǒng)一的標準靠攏,在這個靠攏過程中暴露的一切錯誤行為都是必須加以矯正的,所以福柯才會說檢查“是一種追求規(guī)范化的目光”,這個過程需要的就是無限接近已設定的標準,而不是彰顯什么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
     ?。ㄋ模?空間、時間的輔助規(guī)訓
      在全面論述上述三種系統(tǒng)而明確的規(guī)訓手段之前,即在論述紀律的形成時??略跁刑岬搅丝臻g和時間對于人的約束和影響,我認為也非常有價值,因此特別提出來簡單談一點想法。首先是空間,福柯在書中特別提到“紀律有時需要封閉的空間,規(guī)定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封閉的場所?!保≒160)我們現(xiàn)行的班級授課制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封閉空間”中對學生實施教育,這種封閉的形態(tài)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教師作為知識輸出者和規(guī)訓者能夠在這個空間里得到最多的關注和認可,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然而我最想說的并不是教室這個空間所具有的封閉性,而是“學生在課堂、走廊、校園里的座次或位置;每個學生完成每項任務和考試后的名次;學生每周、每月、每年獲得的名次……”(P166)這一套強制性的序列是更加具有社會意味的一種“空間分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教室中學生被分配的座位所具有的象征意味。具體來說,調查發(fā)現(xiàn),在矩形教室里排布的傳統(tǒng)型空間位置中,最好的位置一般是在前三排的中間,次一點的大約是前四排兩側,而最差的位置則是教室最后排,尤其是墻角的位置。這里的位置好壞是依據(jù)在這個位置上的學生得到教師關注程度及互動頻率的高低來區(qū)分的,而一般情況下,最好的位置大多都留給了成績最好或者是家庭最有背景的學生,而最次的位置往往屬于那些成績也不好,家庭背景也不怎么樣的“差生”。當這樣的一種排列成為大家都熟知并認可的事實后,教室里的座位所代表的就不僅僅是某個學生聽課的位置那么簡單了,而是具有了一種附加的身份和“階層”的象征。
      再來談談時間的問題,我認為時間和規(guī)訓教育之間的關系是有些復雜的。在??驴磥?,17世紀到18世紀末,人們把時間的積累以時間表的形式應用于學校中的舉動是一種本能的,沒有什么特定企圖的行為,這一階段的管理者注重的是對時間的劃分和排列,以確保工作的順利有序進行,但并不能確保時間使用的質量。而到了19世紀初,管理者發(fā)現(xiàn),僅僅積累時間的數(shù)量并不能滿足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于是就開始采用一些外在的監(jiān)督手段,如鞭策、監(jiān)工的出現(xiàn),來排除一切干擾以造成一段充分利用的時間。到這個時候為止,對時間的利用開始出現(xiàn)了矛盾,那就是即使有了外在的監(jiān)督,可以保證每段時間都是充分利用的,然而每個人完成同樣工作的時間卻并不一致。此時開始出現(xiàn)了對每一個動作的精細劃分,人們用法律精確規(guī)定如何以最簡潔、快速的方法完成某項特定的動作,這就是??滤^的“動作的時間性規(guī)定”,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規(guī)定如何才能使人接受并學會呢?在我看來這就是規(guī)訓教育發(fā)端的根源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在不斷追求單位利益的最大化,要想讓人們認同并學會這樣的行為方式,就必須對受教育者進行規(guī)訓教育——促使其向這個既定的標準無限靠攏和接近。
      到這里,我們可以說是生產力發(fā)展對時間使用效率的追求催生了規(guī)訓教育,但二者的關系并沒有到此為止。事實上,隨著規(guī)訓教育的發(fā)展,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對時間的榨取和積累不僅是規(guī)訓教育追求的目標,同時在教育中采用同樣的壓榨和積累時間的“藝術”反過來可以促進規(guī)訓教育的實施。在??铝信e的17世紀到19世紀在歐洲普遍采用貝爾——蘭卡斯特教學方法的互教學校中,這一點尤為突出,他說“最后,所有學生的全部時間不是用于教,就是用于學。學校變成了一個學習機器,不同水準的學生的所有時間都被恰當?shù)亟Y合起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利用?!保≒187)此時,我們才真正明白了時間和規(guī)訓教育之間的關系,打個比方,就像是一只追著自己尾巴咬的狗一樣,狗尾巴是我們要追求的時間效率,而這只狗跑的速度就是我們在壓榨和積累時間的“藝術”指導下進行的規(guī)訓教育,狗永遠都追不到自己的尾巴,它只能越跑越快——就像教育對人時間的壓榨和積累總也趕不上生產力發(fā)展對時間使用效率的追求,所以??抡f“操練變成了有關肉體和時間的政治技術中的一個因素。它不是以某種超度為終點,而是追求永無止境的征服?!保≒182)
     ?。ㄎ澹?規(guī)訓教育的弊端
         在??驴磥?,這種規(guī)訓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高舉著社會權力的羅網,每天都在教你如何在這張網里陷的更深,但卻讓受教者毫無知覺。此種“潤物無聲”的滲透式的操控,在??驴磥硎菢O其恐怖的事情。所以,倘若要批判規(guī)訓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通過對精神層面的滲透和教育,使你的肉體走向馴順,使你成為這個社會里恭順的一名良民,而代價就是喪失作為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喪失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的權力,成為整個“現(xiàn)代化”社會大鐵籠上的一個螺絲釘。
     ?。?對《規(guī)訓與懲罰》的質疑
      毫無疑問,??略谶@本書中描述的知識/權力、規(guī)訓教育等內容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實踐啟發(fā)意義,他撕開了當今社會披著的現(xiàn)代化外衣,把人性被摧毀的過程系統(tǒng)而赤裸地展現(xiàn)給我們,并且為我們解釋了“社會和歷史中實施主導控制的意愿是如何通過真理、紀律、合理性、功利價值和知識等語言來系統(tǒng)地自我掩蓋、欺騙、解釋和偽裝的”。但不能否認的一點是,??掠幸环N把社會權力“妖魔化”的傾向,因為按照他的觀點,我們每天生活中接觸到的一切都是社會權力的投影,都是對我們有所禁錮和控制的東西。福柯曾說對自己的朋友說:“我死后,在我的墓碑上只用刻上‘人死了’這幾個字就行?!蔽覀兌贾溃岵稍谧约旱恼軐W體系里宣告了上帝的死亡,把人類從神權的鐵鏈下解救出來,可是現(xiàn)在福柯卻說連人都死了,那么我們在未來應該走向何方呢?
      ??略谂挟斚碌耐瑫r也摧毀了一直以來人們所認同的現(xiàn)實生活的真正意義,那么如果掙脫了這些枷鎖,“人”又是否能活過來呢?“人”又能夠在未來的何處立足呢?“人”是不是剛走出權力控制的牢籠又會滑向虛無主義的深淵呢?這些都是??聸]能回答的,也是我的疑惑所在。
      
      參考資料:
      【1】【法】米歇爾????劉北成、楊遠嬰譯.規(guī)訓與懲罰【M】.三聯(lián)書店.
      【2】張景蘭. 規(guī)訓:現(xiàn)代社會的權力技術與策略——解讀??碌摹兑?guī)訓與懲罰》【J】.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4),88-91.
      【3】楊嵐.“知識—權力”與規(guī)訓社會——對??隆兑?guī)訓與懲罰》的解析【J】.學理論,2009(3),114-115.
      【4】鄭和. 班級中的規(guī)訓與懲罰一基于班級要素的社會學分析【J】.教育學論叢,2007(6),74-77.
      【5】張海斌.??隆兑?guī)訓與懲罰》解讀【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4(11),69-64.
      【6】張全中. 微觀權力的運作及其策略——基于??隆兑?guī)訓與懲罰》的解讀【J】.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841.
      
  •     覺得福柯所有的論證就是為了說明全景敞視主義世界的到來,而世界確實如此。兩個地方可以證明
      一是監(jiān)控攝像頭;而是社交網絡。
      我們不自愿的處在全景敞視社會中——因為有無處不在的監(jiān)控攝像頭(它的大量存在以致使其迷失了原始的目的——是控制犯罪還是監(jiān)視每一個人,讓隱私無處遁形?)
      但同樣的,我們又極其自愿的處在全景敞視社會中——Facebook的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剛剛成為了2010年的《時代》年度封面人物。社交網絡讓我們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狀態(tài),讓別人不費吹灰之力了解自己的隱私,并且為了如此渴望的讓多一些的人了解這些而樂此不疲,正如同有一集南方公園所嘲諷的。整個Web2.0都是架構在全景敞視主義中,只是不再需要一個圓形的監(jiān)獄和設立于中央的高高的碉塔,也不需要要醫(yī)院、兵營和學校對我們的監(jiān)控,只需借助互聯(lián)網,我們便陶醉在情不自禁的對自我隱私的暴露中,接受著權力(或者是老大哥)對我們的監(jiān)視和審判。
  •      話說福爾柯福大爺對現(xiàn)代社會真是悲觀至死。在別人看來是進步的東西,他都能看出不好的來。譬如對于廢除公開的、殘酷的肉刑,改成不公開的、溫和的徒刑,他覺得這不是什么人文主義的勝利,只不過是用一種控制代替另一種控制。醫(yī)院、學校、軍營、工廠,無一不是用來控制人的。人們按時間表、在特定的空間行動,那就更是紀律了。他對現(xiàn)代社會扣了個大帽子:全景監(jiān)獄。人們都在被監(jiān)控,而且你不知道你什么時候在被監(jiān)控(說實話這很符合天朝)。
       按他的標準,攝像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日本愛知縣豐橋市一臺裝有監(jiān)視攝像頭并可打110報警的新型飲料自動售貨機日前遭人破壞,攝像頭被扯下,機身側面被人涂鴉用噴漆噴上“監(jiān)視社會”字樣“。另外,很諷刺的是,中國國務院發(fā)布的《200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說,美國公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和權利正在逐步縮小,加速了“監(jiān)視社會”的形成。
       我覺得這本書有幾個問題:一是里面提到的很多18世紀以來的新發(fā)明的規(guī)訓技術(disciplinary techniques)到底是不是新的?我覺得有些他所謂的新東西,我們在秦始皇的時候就有了,什么時間表、空間分配,都不再話下。所以說,想要推廣此書的結論時要注意,這還是一本西方中心主義的書,不要硬往中國套。
       二是就這個全景監(jiān)獄的問題,福大爺就不能往好的地方看看么?你說我們裝了一堆攝像頭是為了啥?看人看著玩?當然是因為有犯罪才裝的。要說都不監(jiān)視了那也沒問題,學校、監(jiān)獄都撤了,比如《利維坦》里說的自然狀態(tài),誰監(jiān)視誰?。?br />    所以說,我還是不太接受他這種鉆牛角尖的研究方法。實際上他自己享受著現(xiàn)代社會帶給他的一切樂趣,沒有現(xiàn)代社會,沒有空間分配,哪來的同志浴池?(肯定有人說古希臘可能有,你自個考證去,再說了,中世紀可沒有)
       綜上,對于我這種大俗人來說,規(guī)訓大概不是那么好受,但是沒有規(guī)訓是萬萬不能的。就我們這個國家(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來說,要掃除的還是那些殘酷的肉刑,而不是溫情脈脈的規(guī)訓。所以說呀,福大爺,希望你在九泉之下就少抱怨那么兩句吧。
      
      http://www.jnocnews.jp/news/show.aspx?id=22887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13/content_7779491.htm
  •   維護“國家“這個龐大機構的運轉,缺少不了”規(guī)訓“。在今日網絡的時代,這種控制不減反增,它不僅來自于可見的國家機器,也來自于無形的意志權力。(正在讀這本書,但是只讀了一點點。。。)
  •   同感,昨天的沙龍你沒去,很讓我們遺憾啊,呵呵!
  •   沒讀完。。。o(╯□╰)o
  •   嗯,下次還有其他機會。
  •   說得很通俗,沒有吊書袋,讓我更明白這本書的意思了。謝謝!
  •   嗯,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只是從自己業(yè)余讀書人的角度分享一點對書的看法,能對你有用,我也很高興。
  •   人獲得了集體的“溫暖”與似乎真實的安全感,卻喪失了個性的自由與活力。
    說得好
  •   請問翻譯的如何?
  •   謝謝回復
  •   謝謝~難得你還能讀下來,啰嗦的挺長的~呵呵
  •   facebook belong to the mass communication which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panoptcism, more like omnipticon
    your idea stay at a enclosed discipline of panoptcism , try think about the extendible one, the discipline is everywhere, the language, the way we write, the form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everything, is in the discipline, cause the purpose of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   I'll try。thanks。
  •   劉諾獎對這福大爺煩透了,感覺這位天天叫著不自由,但遇到極集國家就一個勁的歌頌,而且對文化大XX無限贊美,特別喜歡用人民斗人民。
  •   對于死刑犯來說,廢除肉刑大概是一種偽善吧。
    司馬遷這種理應問斬之人,如果沒有肉刑替代死刑,就沒有史記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