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習借鑒外國教育之研究

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關(guān)松林  頁數(shù):31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日本學習借鑒外國教育之研究:“和魂洋才”的建構(gòu)與嬗變》是“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比較教育文庫》之一。作者從比較教育的視角并利用大量第一手資料,對中國儒學與日本古代教育、印度佛教與日本僧侶教育、西方啟蒙思想與日本近代教育、美國教育思想與日本現(xiàn)代教育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細致的論述,既論及日本不同時代的教育實踐,又論及日本不同時代的教育家及教育思想,揭示了“和魂洋才”的演化歷程。  通過分析和比較,《日本學習借鑒外國教育之研究:"和魂洋才"的建構(gòu)與嬗變》闡發(fā)了日本教育在學習借鑒外國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鮮明特點:日本教育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積極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有選擇地吸收外國教育的長處,逐步形成適合日本國情的教育制度。在某種意義上,日本教育可以說是學習借鑒外國教育的一個范例。全書共13章,架構(gòu)清晰,史料翔實,豐富了我國比較教育及外國教育史學科的研究內(nèi)容,對于我國當今教育進一步落實“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

  關(guān)松林,滿族,1960年生,遼寧省蓋州市人。1987年9月-1990年6月,在河北大學師從著名外國教育史專家滕大春教授和姜文閔教授,獲教育學碩士學位。2001年9月-2004年6月,在南京師范大學師從著名外國教育史專家單中惠教授,獲教育學博士學位。2009年10月-11月,在美國密西根大學作短期訪學?,F(xiàn)任沈陽師范大學副校長、遼寧省教育行政學院副院長、遼寧省基礎(chǔ)教育教研培訓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遼寧省教育學會副會長,遼寧省魏書生教育思想研究會理事長,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評審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教育史、比較教育學。代表性學術(shù)專著有《外國教育思想概論》、《交流與融合--杜威與日本教育》等,主編高校教材《簡明中國教育史綱》、《外國教育史簡編》等。主持完成全國和省級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5項;目前正在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深化研究”等3項課題的研究工作。在《日本學刊》、《比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等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60余篇。

書籍目錄

序(單中惠)緒論3第一章 吸收與模仿:中國儒學與日本古代教育第一節(jié) 中國儒學在日本的傳播與發(fā)展第二節(jié) 日本儒學的流派與特點侶第三節(jié) 日本對唐朝教育制度的學習與模仿第二章 因襲與超越:印度佛教與日本僧侶教育第一節(jié) 印度佛教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第二節(jié) 日本的僧侶教育第三節(jié) 最澄的教育思想第三章 融合與更生:儒、佛文化與圣德太子第一節(jié) 圣德太子教育思想的形成第二節(jié) 圣德太子教育思想的內(nèi)涵第三節(jié) 圣德太子在日本教育史上的地位第四章 推崇與光大:中國儒家文化與日本儒學教育家第一節(jié) 陽明學派與中江藤樹的教育思想第二節(jié) 《孝經(jīng)》、《大學》對中江藤樹教育思的影響第三節(jié) 朱子學與貝原益軒的教育思想第五章 啟蒙與創(chuàng)新: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教育第一節(jié) 西方啟蒙思想與日本的文明教育觀第二節(jié) 福澤諭吉和諧發(fā)展教育思想第三節(jié) 福澤諭吉實學主義教育思想第四節(jié) 福澤諭吉教育思想的民族性第六章 改革與崛起: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第一節(jié) 明治維新時期教育的基本狀況第二節(jié) 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第三節(jié) 日本近代教育改革成功之動因第七章 向往與裂變:歐洲文明與日本近代教育第一節(jié) 森有禮對日本教育的影響第二節(jié) 國家主義教育制度的確立第三節(jié) 日本軍國主義教育第八章 尚實與致用:日本的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第一節(jié) 井上毅的職業(yè)教育思想第二節(jié) 日本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發(fā)展概況第三節(jié) 日本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的特點與趨勢第九章 重構(gòu)與再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教育思想對日本的滲透第十章 交流與會通:杜威教育思想與日本教育第十一章 傳承與發(fā)展:日本現(xiàn)代大學教育和成人教育第十二章 比較與借鑒:日本現(xiàn)代基礎(chǔ)教育第十三章 追問與總結(jié):從“和魂漢才”到“和魂洋才”主要參考文獻日本學習借鑒外國教育編年大事記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按照佛教的要求,一切立志為僧為尼者,先要經(jīng)過父母許可,進行嚴格的身體檢查,具有五種?。ò]病、瘍病、肝病、肺病、癲癇病)者、負有外債者、已被國家征為兵員者,不允許入學。凡入學者,都要和雙親斷絕來往,拋棄一切財產(chǎn)。還要受具足戒。佛教的教育場所,不在家庭和學校,而是在寺院和尼庵,其規(guī)模大小不一。據(jù)文獻記載,當時最大的寺院在寺僧數(shù)超過2萬人。由于求學者日益增多,寺院和尼庵已滿足不了需要,于是又出現(xiàn)了精舍、樓閣、洞窖等附屬的教育場所。寺院和尼庵所需經(jīng)費,均由富人捐贈,學僧、學尼全部免費求學?! 》鸾探逃诠芾砩蠘O為嚴酷,凡入寺院或尼庵者必須做到:清靜而儉約地生活,奉行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惡口、不飲酒、不涂抹裝飾、不獨自歌舞、不睡寬大床鋪、不接受和積蓄金銀等財寶的戒規(guī),只允許留有衣、剃刀、針線,其余私物不準保存。除睡眠、托缽、飲食和灑掃之外,其余時間全部用于學修方面。僧徒學滿12年,合格者為“比丘”,從中選取少數(shù)“比丘”繼續(xù)留寺學習7年,最終成為僧侶。尼徒學滿12年,合格者為“比丘尼”,少數(shù)“比丘尼”留在尼庵中為師,達到規(guī)定年限,就可在庵中負管理之責?! 》鸾滩煌瞥缙帕_門教的圣典,它從培養(yǎng)“比丘”和“比丘尼”這一目標出發(fā),規(guī)定教育以神學為中心,學習內(nèi)容為佛教經(jīng)典,即經(jīng)、律、論三藏。教學時不使用梵文,廣泛使用方言。但是,教學方法沒有擺脫婆羅門教的影響,師生面對面地講授,學生機械地模仿教師,以口耳相傳、反復(fù)誦讀為主。到后來才開始使用辯論法,對經(jīng)義中的疑難問題,允許學生發(fā)表意見,持有不同的見解,這在古代文獻十二部經(jīng)中有所記載?! ≡诜鸾探逃校瑤熒P(guān)系是比較融洽的。教師被稱為阿閣梨,須是聰明而有能力的比丘,并能對學生授具足戒,同時對學生負有一定義務(wù),如弟子生病,他要熱心看護,直至學生痊愈,恢復(fù)快樂。學生對教師更要承擔義務(wù),如每天早晨給教師穿衣、送洗漱水、放好坐具、端飯等,這些要求詳見于《弟子法》。學生把教師視為父母,教師對待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互相依賴和恭敬,共同生活在一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日本學習借鑒外國教育之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