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第五冊

出版時間:2005-06-01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第一單元
1.人生的境界………………………………………… 馮友蘭
2.人是什么…………………………………………… 趙鑫珊
3.*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鮑鵬山
4.*孔孟…………………………………………………黃仁宇
第二單元
5.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吳組緗
6.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宗白華
7.*談中國詩…………………………………………… 錢鐘書
8.*重新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天地……………………………… 謝 冕
第三單元
9.阿Q正傳………………………………………………魯 迅
魯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王富仁
綜合性學習 我說魯迅
第四單元
10.變形記………………………………………弗蘭茨?卡夫卡
11.*墻上的斑點………………………………弗吉尼亞?伍爾夫
12.等待戈多(節(jié)選)……………………… 薩繆爾?貝克特
13.*百年孤獨(節(jié)選)…………………… 加西亞?馬爾克斯
第五單元
14.蜀道難……………………………………………… 李 白
15.將進酒……………………………………………… 李 白
16.*兵車行………………………………………………杜 甫
17.*李杜詩五首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客至………………………………………………… 杜 甫
旅夜書懷…………………………………………… 杜 甫
登岳陽樓…………………………………………… 杜 甫
唐詩簡介………………………………………………羅宗強
第六單元
18.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19.莊暴見孟子…………………………………………《孟子》
20. *孟子見梁襄王……………………………………《孟子》
21.*短文兩篇…………………………………………
齊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孟子》簡介……………………………………… 郭預衡
綜合性學習 感受儒家文化
寫作
第一單元 綜述
第二單元 科學小品
第三單元 自然科學小論文
第四單元 社會生活評論
第五單元 自由寫作實踐
附錄 外國文學簡介…………………………………陳建華
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

作者簡介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語文》是根據(jù)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規(guī)定,遵照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本)·語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這次修訂的指導思想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使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guī)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思維品質(zhì)和文化品位,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為了使教科書編排線索簡明,序列清晰,閱讀教材和寫作、口語交際教材分開編排。在閱讀教材中,兼顧寫作、口語交際;在寫作、口語交際教材中,兼顧閱讀。閱讀教材與寫作、口語交際教材相互配合,合編為一本書。
閱 讀
一、閱讀教材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現(xiàn)代文和古代散文,著重培養(yǎng)理解、分析現(xiàn)代文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階段(高二),學習我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古代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著重培養(yǎng)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第三階段(高三),學習文化內(nèi)涵較豐富的現(xiàn)代論文、科技說明文和文學名家名作,著重培養(yǎng)研討、評價現(xiàn)代文和文學作品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高中三個年級。這樣,形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訓練序列。
二、在初中的基礎上,繼續(xù)培養(yǎng)現(xiàn)代文的閱讀能力。這套教科書編排的現(xiàn)代文課文,約占課文總數(shù)30%。其中,高一的現(xiàn)代文以議論、記敘、說明的文章為主,不分文體組織單元,著重提高學生對現(xiàn)代文的語言、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歸納能力;高三的現(xiàn)代文以論文、科技說明文和應用文為主,著重提高學生對現(xiàn)代文的理解、研討和評價能力。
三、重視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全套書編排的古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shù)的40%,其中,高一以古代散文為主,著重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高三也有大量的古代文學作品,在繼續(xù)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的基礎上,著重培養(yǎng)欣賞、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
四、重視培養(yǎng)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全套書編排的文學作品,約占課文總數(shù)的60%。高二全部是文學作品。我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按文體編排,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按文體兼顧歷史的發(fā)展順序編排,著重培養(yǎng)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高三 2/3是文學作品,按作家編排,在高二的基礎上著重培養(yǎng)研討。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
五、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編寫語文讀本,作為高中課本必要的組成部分,安排一定的課時,由教師指導學生主要在課外閱讀。內(nèi)容:文學作品和一般的政治、經(jīng)濟、科普著作。分量:平均每學期35萬字。編排:課外閱讀與課內(nèi)閱讀適當配合,力求使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以課文為例子和憑借,舉一反三,提高語文能力。
六、為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特長,提高某方面的語文能力,擬編寫下列任意選修課教材:漢字和書法,實用語法修辭,邏輯,影視欣賞和評論,實用美學,民俗文化,中外文學名著選讀,中外文化史話,常用語文工具書使用等,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選修。
七、高中語文第五冊的閱讀部分,著重培養(yǎng)理解、分析現(xiàn)代論文和研討、評析文學作品的能力。現(xiàn)代論文兩個單元,按論文內(nèi)容編排,學習重點依次是質(zhì)疑思辨、融會貫通。文學作品四個單元,突出名家名作,學習重點是研討、評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特色,側(cè)重語言。課時安排:教讀課文每課三課時,自讀課文每課一課時。有些課文的課時,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自行安排。
寫作、口語交際
一、寫作,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實用文的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寫作教材的內(nèi)容包括以下方面:按照寫作過程進行分解訓練,培養(yǎng)從事寫作必須具備的幾種能力;培養(yǎng)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的能力;培養(yǎng)寫作常用實用文章(小傳、通訊、游記。讀后感。短評等)的能力;嘗試進行文學小創(chuàng)作。
二、口語交際教材,主要培養(yǎng)學生日常交際的能力。學習即席發(fā)言、演講、交談、采訪、討論、表演(對白)、辯論等幾種口語樣式,掌握必要的口語交際技巧。
三、教材分編為課內(nèi)教學單元和語文讀本。
(一)課內(nèi)教學單元。每冊五個單元及自由寫作實踐。五個單元都分別包括下列教學內(nèi)容:學習重點、寫作指導、寫作練習、借鑒實例、課外練筆;自由寫作實踐包括的教學內(nèi)容是:寫作范圍。實踐導引。
口語交際教材每冊兩至三個單元,分別編排在寫作的第一、二、三單元后面。每個單元大體有學習重點、表達指導、口語交際練習、借鑒實例等幾個部分。
(二)語文讀本。編選與本冊教科書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名家作品、中學生文章及其寫作體會,酌選口語作品。
四、高中語文第五冊的寫作部分,在前面各冊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寫作實用文的能力。共五個單元,依次是:綜述、寓言故事與科幻小說、自然科學小論文、社會生活評論、自由寫作實踐。課時由教師靈活安排。
本冊教材原試驗本由顧振彪、顧之川。譚桂聲主持編寫。教材的編寫方案是由顧振彪、熊江平、張厚感、莊文中、周正逵、王文英提出初稿,經(jīng)全室集體討論、不斷完善后確定的。參加本冊編寫的人員,閱讀部分:宋子江、顧振彪。薛川東、溫立三、張必錕、顧之川;寫作部分:朱泳燚、孫移山、張德平、許祖云;責任編輯:溫立三。審稿:黃光碩、顧振彪、顧之川。特約審稿:張傳宗、朱泳燚。
這次修訂由顧振彪。顧之川、溫立三主持。顧問:劉國正。巢宗棋。參加本冊修訂的人員,閱讀部分:宋子江、顧振彪、金元浦、何群、溫立三、張必錕、顧之川;寫作部分:張德平、張惠君、朱泳殘、陶伯英。責任編輯:溫立三。審稿:顧振彪、熊江平、黃成穩(wěn)。特約審稿:趙慎修。
在教材編寫和修訂過程中,曾向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語言研究所的專家,教育部中學語文教材審查委員以及北京、天津、山西、江西、江蘇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qū)的教研員。教師征求過意見,在此謹表謝意。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
2002年5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高中語文必修第五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