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8 出版社:人民教育 作者:烏申斯基 頁數:113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下)》是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一部重要的教育巨著,也是19世紀條件下一部最好的教育心理學著作。烏申斯基認為,要正確進行教育,就必須正確了解教育對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研究社會對人的影響。《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下)》對人的生理和心理作了唯物主義的闡釋。作者依據當時的科學成就深入細致地分析了教學─教育過程中心理現象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對耐心、驚奇和疑惑等心靈─內心感知,對性格的培養(yǎng)以及勞動作用等問題提出了精辟的見解,揭示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為教學─教育工作提供了心理學和生理學根據?!度耸墙逃膶ο螅航逃祟悓W初探(下)》分為生理篇和心理篇兩大部分,上卷包括生理篇、心理篇之意識;下卷包括心理篇之感知和意志?!度耸墙逃膶ο螅航逃祟悓W初探(下)》為下卷。
作者簡介
作者:(俄國)烏申斯基
書籍目錄
原編者的話第二卷序言Ⅱ 論感知第五十一章 論一般的感知:引言第五十二章 關于感知的生理學理論第五十三章 關于感知的力學理論或數學理論第五十四章 關于感知的哲學理論第五十五章 關于意向的假設第五十六章 先天的意向。追求單獨生存的意向第五十七章 追求群體生存和種屬生存的本能意向第五十八章 追求有意識活動的意向第五十九章 感知起源于機體原由第六十章 感知起源于意識的表象第六十一章 內心感知的實際意義第六十二章 機體感知和心靈感知的相互關系第六十三章 感知的表現第六十四章 感知的表現是神經同情的機體基礎第六十五章 感知的表現和神經同情是言語的機體基礎第六十六章 把感知同愿望及心靈的情感狀態(tài)區(qū)分開第六十七章 感知轉化為心靈的情感狀態(tài)第六十八章 把心靈感知區(qū)分出來并加以分類第六十九章 心靈—內心感知的種類:(1)滿意與不滿意第七十章 心靈—內心感知的種類:(2)向往感與厭惡感第七十一章 心靈—內心感知的種類:(3)憤怒與善意第七十二章 心靈—內心感知的種類:(4)恐懼與勇敢第七十三章 心靈—內心感知的種類:(5)羞恥感與自滿感第七十四章 心靈感知的種類:無所作為的智能一內心感覺第七十五章 心靈—智能感知。它們的種類:(1)相似感和區(qū)別感第七十六章 心靈—智能感知的種類:(2)智能緊張感(3)期待感第七十七章 心靈—智能感知的種類:(4)意外感:(a)受騙感(6)驚奇感第七十八章 心靈—智能感知的種類:(5)疑惑感和信心感(6)強烈的對比感(7)成功感第七十九章 感知的概述,感知的體系及感知與意識的關系Ⅲ 意志第八十章 意志、引言、關于意志的各種理論第八十一章 關于人體運動的物理學理論第八十二章 從生理學角度解釋運動的隨意性第八十三章 關于意志的力學理論第八十四章 關于意志這一客觀現象的哲學理論第八十五章 根據自然科學事實說明客觀意志:達爾文學說第八十六章 從達爾文的理論引出的心理學結論第八十七章 對關于意志的各種理論進行評述的結果第八十八章 意志是心靈對肉體的一種支配力第八十九章 意志是愿望:愿望的要素——現實要素與形式要素第九十章 意志是愿望:把愿望培養(yǎng)成信念和決定第九十一章 意志是愿望:愿望轉化為趨向和欲望第九十二章 性格的形成;問題的現狀;四種氣質第九十三章 性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氣質的影響第九十四章 性格形成的第二個因素:(2)生活印象的影響第九十五章 意志是強制的對立面:追求自由的意向第九十六章 追求享樂的意向和追求幸福的意向:關于快樂主義的古典理論第九十七章 近代的快樂主義學說第九十八章 追求幸福的意向:生活目的的意義第九十九章 人的意志發(fā)生偏離的情況第一00章 意志薄弱和由此而產生的傾向第一0一章 結束語烏申斯基生平和活動年譜
章節(jié)摘錄
Ⅱ論感知第五十一章論一般的感知:引言1.在《教育人類學》第一卷中,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意識過程諸現象的描述,并從最簡單的感覺現象開始,循序漸進地敘述到概念的形成。但是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的心靈對它自身的這些活動并不是無所反應的,對一部分感覺和感覺的結合,它往往(甚至總是)報之以滿意、高興、喜愛、愿望,而對另一部分則報之以不滿、憂傷、忿怒或厭惡。這樣,在心靈世界里就向我們揭示出至今未被我們觸及過的新現象。2.這些心靈的內在活動(我們權且用這個名稱)同引起這些活動的感覺并不是一回事,這一點即使用最簡單的觀察也不難得到證實。如果某種愉快的感覺違反我們的意志而中斷,我們就會感到不滿,有時則會產生要這一感覺再繼續(xù)下去的愿望。我們已經沒有什么可以感覺的了,因為這一感覺已經中斷,而我們正是因為這一感覺不復存在而感到不滿。由此可見,感覺和我們因這一感覺中斷而產生的情感這兩者之間是有本質差別的。同樣,當某種不愉快的或痛苦的感覺中斷時,我們就會感到輕松愉快,雖然這一感覺本身已不復存在。正如佛利士所說:“我們不難想象這樣一種生物,它關于事物的表象根本不會產生任何滿意感或不滿感,它也不能對事物的優(yōu)點或缺點作出任何評價?!?/pre>編輯推薦
《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