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8 出版社:人民教育 作者:烏申斯基 頁數:604 譯者:鄭文樾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上)》是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一部重要的教育巨著,也是19世紀條件下一部最好的教育心理學著作。烏申斯基認為,要正確進行教育,就必須正確了解教育對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研究社會對人的影響?!度耸墙逃膶ο螅航逃祟悓W初探(上)》對人的生理和心理作了唯物主義的闡釋。作者依據當時的科學成就深入細致地分析了教學─教育過程中心理現(xiàn)象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對耐心、驚奇和疑惑等心靈─內心感知,對性格的培養(yǎng)以及勞動作用等問題提出了精辟的見解,揭示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為教學─教育工作提供了心理學和生理學根據?!度耸墙逃膶ο螅航逃祟悓W初探(上)》分為生理篇和心理篇兩大部分,上卷包括生理篇、心理篇之意識;下卷包括心理篇之感知和意志?!度耸墙逃膶ο螅航逃祟悓W初探(上)》為上卷。
書籍目錄
序言生理篇第一章 有機體概論第二章 植物有機體的本質特性第三章 動物的植物性有機體。營養(yǎng)過程第四章 更新動物有機體組織的必要性及其特殊條件第五章 需要休息和睡眠第六章 神經系統(tǒng)。感覺器官:視覺器官及其活動第七章 其他感覺器官第八章 肌肉、肌覺。發(fā)音器官第九章 神經系統(tǒng):它的中樞和分枝第十章 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及其組織第十一章 神經疲勞與神經興奮第十二章 反映或反射運動第十三章 習慣和熟巧是掌握了的反射第十四章 習慣的遺傳性和本能的發(fā)展第十五章 習慣的道德意義和教育意義第十六章 神經系統(tǒng)參與記憶行為第十七章 神經系統(tǒng)對想象、情感和意志的影響心理篇第十八章 從生理學過渡到心理學意識第十九章 注意的過程第二十章 注意:結論第二十一章 什么是意識?感覺的出現(xiàn)第二十二章 回憶第二十三章 表象聯(lián)想第二十四章 遺忘:記憶聯(lián)想的破裂第二十五章 記憶的經歷第二十六章 記憶是什么?記憶的意義第二十七章 想象過程一第二十八章 被動的想象第二十九章 主動的想象第三十章 想象的經歷第三十一章 理智過程第三十二章 概念的形成第三十三章 判斷和推理的形成第三十四章 對對象和現(xiàn)象的理解,對原因和規(guī)律的理解第三十五章 時間、空間和數的概念的形成第三十六章 隨意運動在理智過程中的作用第三十七章 實質和表征的觀念第三十八章 物質和力的概念的形成第三十九章 原因、目的、任務和機遇的觀念第四十章 理智活動的原始基礎概說第四十一章 歸納的方法第四十二章 判斷、理解和推理第四十三章 理智的發(fā)展史第四十四章 各種心理過程對理智過程的影響第四十五章 人的精神特征對理智過程的影響第四十六章 精神給思維過程帶來的矛盾第四十七章 原因觀念的矛盾和自由觀念的矛盾第四十八章 二元論和一元論的矛盾第四十九章 理性與明智第五十章 什么是意識?
章節(jié)摘錄
生理篇 第一章 有機體概論 什么是培養(yǎng)(1)。有機體的定義(2~3)。發(fā)展的力量(4)。個體的和社會的有機體(5~6)?! ?.培養(yǎng)這個詞不僅可以應用于人,而且可以應用于動植物,同樣也可應用于歷史性的村社、部落和民族,也就是說,它可以應用于各種有機體,而進行培養(yǎng),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就是憑借適合于有機體特性的物質的或精神的養(yǎng)料來促進有機體的發(fā)展?! ∫虼耍袡C體和發(fā)展這兩個概念是培養(yǎng)的基本概念,我們必須先熟悉這兩個概念的最精確的意義;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首先向自己提出以下兩個問題:什么是有機體?什么是有機體的發(fā)展? 我們周圍世界的一切存在物都分離為兩大類:無機物和有機物。這個區(qū)別非常明顯,所以我們可以不費什么力氣,看一眼就能把無機物跟有機物區(qū)別開來,把一切由人手制造的物品以及自然產生的沒有任何有機結構的、沒有任何器官和任何從內部產生出來的獨立發(fā)展力量的大自然產物都列入無機物一類,如:石頭,泥土,金屬,各種氣體和液體等。我們把從最簡單的海藻算起的一切植物,把從用顯微鏡才可以看出的僅由一個活細胞構成的纖毛蟲算起的一切動物,把個體的人以及歷史性的群體的人、部落、民族和國家都列入有機體一類,而在歷史性的群體、部落、民族和國家中,跟在個別的人身上一樣,我們也看到了基本的有機結構、各種器官以及以這些器官的相互關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這個結構的獨立發(fā)展力?! ?.當我們探究能據以認為一些存在物是有機體而另一些存在物不是有機體的原則時,我們會察覺,我們通常把任何具有獨立的內在發(fā)展力和多種器官的存在物都叫做有機體,這種發(fā)展力通過這些器官來完成存在物的有機布局??档抡f道:“每一個器官的存在原因和目的都包含在有機體的整體之中;而有機體整體則存在于它的許多器官之中?!薄 ≡谡麄€有機體和它的器官中間的相互關系就組成有機體的結構,這種相互關系不是僵死的,而是活生生的關系,是由有機體固有的發(fā)展力所實現(xiàn)的關系,并且是有機體借以區(qū)別于無機體的特征。不論我們把石頭、氣體和任何化學原素分成多么小的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會表現(xiàn)出整體的一切本質特性,它同整體只是在體積上和重量上不同,它仍是一種同整體一樣的東西,依然是氣體、石頭、化學元素。但是我們在有機體中所看到的情況并非如此,一個有機體愈是完善,它的各種器官的獨立性就愈少,器官之間的發(fā)展和活動就越有分工,各個器官同整體以及整體同它的器官之間的相依性就愈甚。
編輯推薦
比起讀這《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上)》來,讀利德,或洛克,或貝內克,或赫爾巴特的心理學著作能更深刻地進入心理學領域,但是,在讀過《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上)》之后,各個偉大心理學著作家的理論對那些開始學習這些學說的人來說將會比較清楚易懂一些。此外,《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上)》還可以防止讀者專門熱衷于某一種理論,并向讀者指出,應當采用所有的理論,而不應在教育這樣的實踐事業(yè)中單單熱衷于任何一種理論,因為在教育中任何片面性都會表現(xiàn)為一種實踐上的錯誤?!度耸墙逃膶ο螅航逃祟悓W初探(上)》不是為心理學專家們寫的,而是為那些意識到為了他們的教育事業(yè)必須學習心理學的教育學者寫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