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

出版時間:2005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美] 約翰·杜威(John Dewey)  頁數:382  譯者: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作者杜威為美國著名教育家、實用主義教育創(chuàng)始人。本書選譯的是杜威早期的六部教育著作,包括《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興趣與努力》《明日之學?!?。

書籍目錄

譯者前言…………………………………………………………1我的教育信條……………………………………………………1學校與社會………………………………………………………17兒童與課程………………………………………………………109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29教育中的興趣與努力……………………………………………161明日之學校………………………………………………………209附錄一……………………………………………………………374附錄二……………………………………………………………378

章節(jié)摘錄

  條 什么是教育  我認為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fā)展個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并激發(fā)他的感情和情緒。由于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個人便漸漸分享人類曾經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他就成為一個固有文化資本的繼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專門的教育確是不能離開這個普遍的過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向,把這個過程組織起來或者區(qū)分出來?! ∥艺J為惟一的真正教育是通過對兒童能力的刺激而來的,這種刺激是兒童自己感覺到的社會情景的各種要求所引起的。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體的一個成員去行動,使他從自己行動和感情的原有的狹隘范圍里顯現(xiàn)出來;而且使他從自己所屬的集體利益來設想自己。通過別人對他自己的各種活動所作的反應,他便知道這些活動用社會語言來說是什么意義。這些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又反映到社會語言中去。例如,兒童由于別人對他的呀呀的聲音的反應,便漸漸明白那呀呀的聲音是什么意思,這種呀呀的聲音又漸漸變化為音節(jié)清晰的語言,于是兒童就被引導到現(xiàn)在用語言總結起來的統(tǒng)一的豐富的觀念和情緒中去?! ∥艺J為這個教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的,一個是社會學的。它們是平列并重的,哪一個也不能偏廢;否則,不良的后果將隨之而來。這兩者,心理學方面是基礎的。兒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點。除教育者的努力同兒童不依賴教育者而自己主動進行的一些活動聯(lián)系以外,教育便變成外來的壓力。這樣的教育固然可能產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實在不能稱它為教育。因此,如果對于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缺乏深入的觀察,教育的過程將會變成偶然性的、獨斷的。如果它碰巧能與兒童的活動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將會遇到阻力,不協(xié)調,或者束縛了兒童的天性?! ∥艺J為為了正確說明兒童的能力,我們必須具有關于社會狀況和文明現(xiàn)狀的知識。兒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傾向,在我們能夠把這些本能和傾向轉化為它們的社會對應物之前,我們不知道它們所指的是什么。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帶到過去的社會中去,并且把它們看作是前代人類活動的遺傳。我們還必須能把它們投射到將來,以視它們的結果會是什么。在前一個例子中,正是這樣能夠在兒童的呀呀的聲音里,看出他將來的社會交往和會話的希望和能力,使人們能夠正確地對待這種本能?! ∥艺J為心理的和社會的兩個方面是有機地聯(lián)系著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二者之間的折衷或其中之一凌駕于另一個之上而成的。有人說,心理學方面對教育所下的定義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給我們一個發(fā)展一切心能的觀念,卻沒有給我們怎樣利用這些心能的觀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堅決認為,教育的社會方面的定義(即把教育理解為與文明相適應)會使教育成為一個強迫的、外在的過程,結果把個人的自由隸屬于一個預定的社會和政治狀態(tài)之下。  我認為假如把一個方面看做與另一個方面孤立不相關而加以反對的話,那么這兩種反對的論調都是對的。我們?yōu)榱艘滥芰烤故鞘裁?,我們就必須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而這些是無法知道的,除非我們認為個人是在社會關系中活動的。但在另一方面,在現(xiàn)在情況下,我們能給予兒童的惟一適應,便是由于使他們充分發(fā)揮其能力而得到的適應。由于民主和現(xiàn)代工業(yè)的出現(xiàn),我們不可能明確地預言二十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樣子,因此也不能準備兒童去適合某種定型的狀況。準備使兒童適應未來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訓練他能充分和隨時運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為隨時聽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斷力能理解它必須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圍情況,他的動作能力被訓練能達到經濟和有效地進行活動的程度。除非我們不斷地注意到個人的能力、愛好和興趣——也就是說,除非我們把教育不斷地變成心理學的名詞,這種適應是不可能達到的?! 】傊?,我認為受教育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而社會便是許多個人的有機結合。如果從兒童身上舍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舍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因此,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能量、興趣和習慣開始。它的每個方面都必須參照這些考慮加以掌握。這些能力、興趣和習慣必須不斷地加以闡明——我們必須明白它們的意義是什么,必須用和它們相對應的社會用語來加以解釋——用它們在社會服務中能做些什么的用語來加以解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